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禹州市是許昌市下轄的縣級市,但要是比起祖上,禹州要比許昌更闊。

上古時期,禹州曾經是夏朝都城;秦漢兩朝,禹州是潁川郡治所所在,所轄區域很大;漢以後,禹州或設州,或設郡,或設縣,沿革複雜。不論如何變化,從屬於許昌,大概只是建國後才有的事。

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為了不跑題,禹州的光輝家史,就此打住。歷史上,禹州“盛產”名人,“鈞州人士”在多個朝代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所講述的地方,則與西漢早期的風雲人物、禹州老鄉——晁錯有關。

晁錯仕官曆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曾先後擔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內史、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權力極大,在當時,其地位只次於宰相。晁錯在政治上建樹頗多,參與制定了許多國家大計。而他最著名的政治舉措,是削藩。長遠來看,削藩無疑是正確的主張,但晁錯錯在冒進,遂激起了“七國之亂”。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作亂。漢景帝將晁錯腰斬於東市,以謝諸侯,但七國並沒有因此而退兵。

無疑,晁錯是個善於謀國,而不善於謀身的大忠臣。他長久地引發後世對他的紀念,以及爭論。

在禹州南邊,接近襄城縣的地方,有個村子,名叫晁喜鋪。中國的村莊,大多以村中望族的姓氏命名。這個晁喜鋪的“晁”,顯然也是個姓氏。但特別的是,這個村子的村民以張姓、何姓為主,全村竟沒有一戶姓晁的。

其實,這個晁字,便是因晁錯而來。傳說這個村子就是晁錯出生的地方。關於這一點,地方誌上有記載,但實物、考古證據,恐怕是找不出來了。不過好在也沒有其它地方爭這個晁錯故里,所以這件事好像也不需要考證。

關於村名的由來,一個較為可信的說法是:晁喜是晁錯的哥哥,品行端正,為鄉民愛戴。晁錯冤死後,人們不敢公開紀念他,便把村子改名晁喜。名為紀念晁喜,實為紀念晁錯。“鋪”字則是驛站的意思,在地名中較為常見。

只是,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晁家後人早已不知去向;而村中的居民,恐怕也是洪洞大槐樹遷來的,與晁錯關係不大。只是這古老的村名,流傳了下來。

村裡與晁錯相關的東西,其實不多。除了村名,就是村子裡有一個晁錯祠堂。

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這個祠堂規模不大,只是三間瓦房,而且深處村中,不是太好找。我是向村民問了路,才找到了這個祠堂。

非常遺憾,祠堂還鎖著大門。聽村民講,這裡平時確實不開門,但有一位附近的村民拿著鑰匙。我離開的時候,遇到了那位村民,不巧的是他的鑰匙沒帶在身上。在村民嘴裡,他們不稱其為“祠堂”,而稱其為“廟”。

房子不算講究,前牆以灰磚砌成,兩山及後牆則以紅石砌成。不仔細看,和一般的農家住房差不太多。

門前立著一通石碑,記述了晁錯的生平。碑刻得有些粗糙,是2003年立的。

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簷下還有幾個石碑,年代也不會太久,沒有立起來。除此之外,祠堂就沒有其它附屬物了。祠堂周圍雜草叢生,缺少打理。

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透過門縫觀看,祠堂正中端坐的塑像,是紅臉長髯的武將形象。沒錯,這個祠堂稱為關帝廟更合適。關公東側據說是土地神像,我沒看清;西側則是慈眉善目的文官形象,這便是晁錯了。古人不會照相,史書中也沒描述過晁錯的長相,所以這尊塑像的形象應該是後人猜想的了。

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熟悉古建築的朋友,一定不難看出,這個祠堂的歷史其實並不久遠。

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其實,這座祠堂歷史上毀建多次了。霞客鏡頭裡的這個,是2003年建的,與石碑同庚。它最早是土地廟,宋代以後改成了關公廟。只不過,人們總會在關公、土地旁邊,塑一尊晁錯像,一併貢奉。

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應該說,這次晁喜鋪之行稍感失望。雖說晁喜鋪的村名因晁錯而起,但村內與晁錯相關的東西,其實很少。晁錯祠堂顯得寒酸寂寥,而且名不符實。

許昌禹州:晁喜鋪的晁錯祠堂,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當然,我也沒有敢期望太多,中國現存的古蹟,建設年代往往不超出明代。而作為歷史上二等名人的晁錯,既不會有太多的人為他立碑立碣,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刻意保護他的遺蹟。所以,沒有被後人遺忘,尚有香火祭祀,晁大夫已經強過許多歷史名人了。

文末,幾句打油,聊寄感慨。歡迎朋友們關注,評論。

【晁錯祠】

尋跡古村佇問道,

遙指三間關聖廟。

朱扉常扃香爐寒,

穢徑瑟瑟生秋草。

當時一心為國謀,

碧血崩浸朝衣帽。

遂令千古士人心,

逡巡南山徒長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