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枢密使与太尉谁的官职或权力更大?

天河之水225214262


我们都知道,枢密使和太尉都属于古代的官职。若要探究在宋朝时二者之间哪一个的权力更大或者官职更大,我们就得先把这两个官职的产生过程与发展情况搞清楚。

首先,我们来说说枢密使。枢密使这一职位最早是在唐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官职,主要是由宦官担任的枢密院的主管,也可以说是中央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

北宋时期实行的二府三司,二府便是主管政事的中书门下和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中书门下以宰相和参知政事为正副长官,枢密院则是以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为正副长官。虽说枢密使掌管军事,但由于宋朝推崇以文治武,并且鉴于武将容易夺权。所以宋朝除了曹彬和狄青两位武将曾担任枢密使以外,宋朝枢密院的正副长官一般都是任命文官来担任。

这样一来,枢密使便成了能调动兵力但并没有统兵之权的职位。

再来说说太尉。太尉一职始设于秦朝,秦始皇称帝后设三公九卿,其中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太尉属于中央的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但因为秦始皇一直都将军权握在自己手中,秦朝到结束都没有任命太尉一职,后来太尉便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或加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太尉一职曾在西汉某个时期被改为大司马,作为一种荣誉的称号。比如说卫青大将军,就被加过这种大司马的号,这是一种荣誉称号。同时依旧保留太尉的基本职能——名义上是掌管天下军事,实则是为皇帝的军事顾问或者说是高级参谋,起到一定的防止皇帝军事决策失误的作用。

西汉时王莽篡位之后,又重新起用太尉这种官职。这个时候三公的意思就不一样了,不再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这个搭配了,而是变为太尉与司徒、司空这么一个新的搭配。这时候的太尉与秦朝时期的太尉便有了更大的区别,秦朝时期的太尉虽然没有实际掌握兵权但是还拥有着一定的权力。到了后面的朝代就完全变成了对一些元老级别的老臣给予表彰的一种称号了。

几经朝代的变迁,宋朝在这一搭配的基础上又衍生了更为复杂的搭配。《宋史 职官志》中就有记载:"三师、三公,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皆赴上于尚书省。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官亦如之。太尉旧在三师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则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师则为异数,自赵普以开国元勋,文彦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虽太傅王旦、司徒吕夷简各任宰相二十年,止以太尉致仕。"

这里说的比较明白,在宋代,太尉是仅次于太师的荣耀官位。宋朝时期,就有王旦、吕夷简这两位宰相退休后被加了太尉这一官衔。而太师这一衔,北宋时的赵普与文彦搏在退休后便曾获得。获此等称号,便意味着是皇帝对该臣子最大的宠信。但接受这个加封的官员,并不会因此增加什么实权。

简单说来,宋朝的枢密使是可以掌握实权的一种职位,而太尉就是一种荣誉职衔。枢密使的权力大,但太尉的级别高。若要论二者谁的官职更高或者权力更大,便不可一言蔽之了。

中国古代的政治架构和官职的设置是在不断变化的,就算是同一朝代,同一职能的官职,也常常会有所变化。毕竟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总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况。


煮酒君


说起宋朝太尉,大家能够想到的一定是《水浒传》中的奸臣高俅高太尉,在《水浒传》中高俅因为踢球踢的好,被宋徽宗提拔为太尉,一飞冲天后,坏事做尽,很多读者认为北宋最后的灭亡也是高俅导致的。

实际上这有点高估了历史上高俅的能力,高俅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水浒传》里面的大名鼎鼎的北宋四奸臣“蔡京、高俅、童贯、杨戬”。这并不是历史版本,真正的北宋末年著名的奸臣是蔡京、王黼(fu)、蔡攸(you)、童贯、杨戬、梁师成,他们被合称为“宣和六贼”。

这几个权臣,都是当时身处朝堂超一线,围绕在徽宗身边的官员,不是权臣就是太监,高俅作为一个太尉和这几个人相比,实在是有点上不了台面。

在靖康之变的时候,高俅也曾想跟这几个人争夺已经是太上皇的徽宗的宠幸,结果因为段位不够,玩不过这六个老贼,于是就没有跟他们参合,后来钦宗打击报复徽宗政治小团体的时候,高俅反而躲过一劫。

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制呢?

我们都知道北宋实行二府三司,二府就是主管政治的中书门下( 简称中书) 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中书以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为正副长官,枢密院以枢密使( 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 同知枢密院事) 为正副长官。

但是掌管军事的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并非武将出身,而是文官担任,宋代是以文治武,枢密院的正副长官都是文人来担任。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宋代遭遇外族入侵的时候,往往形成以宰相兼任枢密使的惯例,打仗的时候不是军事兼管政治,反而是政治兼管军事,你说这个仗还怎么打?

很多影视剧中上朝的时候是文武排成两列,对不起,这个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宰相还是枢密使,都是文官出身,都是站到前排的,武将站到哪里呢?当然是站在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后面了。

大部分武将官职能够做到太尉就已经到天,有宋一代,只有岳飞和韩世忠以武将身份担任过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的职务,之所有有这个任命是朝廷想要收回他们的兵权,另一方面当时的枢密院并没有军权。

也就是说武将的最高职务就是太尉,而太尉的顶头上司就是枢密使,童贯是高俅的领导,并非水浒中描述的,高俅是童贯的领导。

宋徽宗最喜欢的事情也并不是踢足球,宋徽宗爱好十分广泛,比如收集奇珍异兽,文玩字画,奇石造景等等,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到青楼微服私访,所以徽宗即位后立即提拔的人并不是高俅,而是蔡京,童贯帮徽宗搜刮奇珍异宝的时候,发现了蔡京,因此就向徽宗推荐了蔡京,童贯和蔡京始终是宋徽宗身边的人。

高俅也很厉害,原本是苏轼家的小吏,擅长抄抄写写,后来被苏轼推荐给了王都太尉王诜(shen),后来结识了还没有登基的徽宗。

徽宗即位后想要提拔高俅,但是以高俅的学历别说是太尉,就是想要安排个县尉都不行,因为县尉一级官员也要求是科举出身,高俅自然是考不上了,因此徽宗让高俅到边境建功立业,一点点成为武将的最高官职太尉。

当然,高俅实际还是一个小人物,在《宋史》中并未单独给他列传,关于他的记载并没有多,主要原因就是太尉这个职务相对来说还是过低了,这再次显示出了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统治思想。


史论纵横


宋代枢密使是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院是宋代沿袭五代旧制设置,侵夺原兵部职权,掌管全国军政,俗称枢府、西府,与政事堂并称“两府”。枢密院的正副长官(枢密使、副使)和宰相(同平章事)、副相(参知政事)统称宰执。

宋代枢密院是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军队的调防,战争的动员,战争的指挥等都是枢密院的职责(类似于现在美国的国防部职能)。

宋代官制最为混乱,三师三公(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之一的太尉在宋初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也就是没有实权。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司徒、司空、太尉。又重定武官制度后,将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也就是武官级别最高,而非实职。

宋代太尉在后来也是下级军官对高级武官的尊称,水浒传中太尉称呼比较多。比如高俅的“殿帅府太尉”,殿帅乃殿前都指挥使的尊称,如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称“马帅”、“步帅”。“殿帅府”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俗称。 宋徽宗政和时,规定三衙长官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且资序在节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称“太尉”。高级武职的岳飞也被尊称过“太尉”。

所以“太尉”在宋代并非指实际职务。有时“太尉”也是枢密院文长官的通泛尊称。比如韩琦担任枢密使时,苏辙就写有《上枢密韩太尉书》。


赵燕云


简单来说,宋朝的枢密使属于职位,太尉则属于荣誉职衔。枢密使的权力大,太尉的级别高。

宋朝的官职延续至唐朝五代。由于晚唐五代战事频繁,枢密院逐步成为掌握一国军政的最高机关。枢密使则是一国军政最高掌管。

至于太尉,则属于荣誉职衔。

太尉是古之三公之一。秦汉三国,太尉掌握一国军政。到了宋朝,太尉已经有名无实。当一些官员积攒下足够的功勋,就可以被加封为太保、太尉,或者太师。

这三样封爵,只是荣誉职衔,代表皇帝最臣子最大的宠信。接受这个封爵,并不增加半点权力,不过,俸禄会 有相应提高。

比如一个人是枢密使,另一个人是退休官员,曾被赐太尉封爵。担任枢密使明显权力大,可当国家举行祭祀大殿,要站班排位时,退休老太尉可以站在现任枢密使前。

比如宋朝开国功臣曹彬,曾经担任枢密使,赐封爵为太尉。因太尉是极品封爵,故人们多称其为曹太尉。

《水浒传》中,高俅担任的职务是殿帅府太尉,因此常被人称为高太尉。

实际上宋朝根本没有殿帅府,也没有殿帅府太尉。从小说的描写看,高俅出任的应当是殿前司都指挥使的职务。另外像宿太尉、杨太尉都是一种俗称。毕竟明朝的时候已经没有枢密院,却还是有太尉这个封爵。


叶之秋


宋朝官员一般有本官和差遣两种身份,本官代表品级和领取俸禄,差遣为履任掌事和实际职务(高阶文官还要加个贴职身份)。

太尉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做为文官本官系统加衔的三公中之太尉,文官合班正一品次序为尚书令,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少师,少傅,少保。其中尚书令为储君/太子加衔,其余为文官加衔,不常置。但蔡京以太师领三省事例外,他的太师,是与以从一品的侍中拜相(范质、赵普、丁谓、冯拯和韩琦)一样,不必带同平章事职衔,是为真宰相。

至于枢密使,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样属于差遣职系统。本官为从四品的右谏议大夫即可出任执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资深执政转任枢密使时,本官一般都积为从三品的六部侍郎了。

太尉的另外一种说法,即民间俗称横班正六品以上高阶将领的太尉,属武官系统,与此更是天差地别。



扬眉剑出qiao


这个问题看似可以一言而定,无非是二选一,非此既彼。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架构和官职的设置是在不断变化的,就算是同一朝代,同一职能的官职,也常常会有所变化。所以这个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要把道理讲明白,就要从太尉与与枢密使的官名说起。

先说太尉,太尉是秦朝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是,秦朝到结束都没有任命太尉一职。到后代,太尉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或加官。

再说枢密使,它是唐后期才有有一个官职。枢密院的主官。与中书省并列,专管军事的一个部门。枢密使也可以说是中央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

看了这两个官职的解释就会发现,这两个官职的功能似乎是重复的。他们都是管军事的官员。简单的说,太尉的官职是高过枢密使。由于太尉在后代成为一种虚衔,相当于荣誉称号,有些人不是真正的太尉,他们也被称为太尉。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水浒传》中的高俅高太尉。

《水浒传》第二回写端王抬举高俅时写道:“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这段描写能看出,高俅的所谓太尉,真正的官名应该是殿前都指挥使。是禁军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枢密使可以根据皇帝的授权调动禁军。所以,枢密使的官职应该比殿前都指挥使高。而太尉的称呼,只是一种尊称。这就好像现在的中学老师也有互称“教授”一样,与真正的教授内涵是不一样的。

宋朝时期,对前朝的政治架构做了很大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解决中唐以后形成的藩镇割据问题。开始用文官统兵。对于官制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有宋一代,官职和官衔的设置,都在不断的改变着。这在每个朝代大概都差不多。

说到太尉,就要从古代的“三公”和“三师”说起。《宋史 职官志》:“三师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皆赴上于尚书省。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官亦如之。太尉旧在三师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则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师则为异数,自赵普以开国元勋,文彦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虽太傅王旦、司徒吕夷简各任宰相二十年,止以太尉致仕。” 这里说的比较明白,在传统的排序中,太师、太傅、太保之后,才是太尉,宋朝的官阶中,做了些变化,太师之后是太尉,太尉之后,是太傅。所以,在宋代,太尉是很高的官位。像王旦、吕夷简二人做过宰相的,也不过是在退休的时候,加上一个太尉的衔。比太尉再高的只有一级,就是太师,北宋时期,也不过赵普与文彦搏在退休后获得这一称号。这与现在的副处级领导从位置上下来,给个正处级调研员的道理是一样的。

太尉的官衔在北宋后期,宋徽宗时取消。当时蔡京任宰相。南宋时无太尉职衔。《宋史职官志》: 大观元年,京为太尉;二年,为太师。政和二年,京落致仕,依前太师,三日一至都堂治事。九月,诏:"以太师、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为三师,古无此称,合依三代为三公,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罢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称三少,为三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三公任真相。

徽宗的宰相蔡京先是当太尉,之后升太师。当了太师之后,就不用每上班了。三天上一次班就行了。政和二年,大宋朝取消了太尉、司徒、司空的官职,重新设立了三个“少师”“少傅”,“少保”。所以,南宋的岳飞就是少保的职衔。 说到这儿,问题大概已经清楚了。再说一点帮助理解。宋朝的授官方式,叫“有官、有职、有差遣”。官是官位,和工资待遇级别相关,不一定有具体的工作。职是具体的职务,按《宋史职官志》的说法,职主要是文职,理解为现在的职务大体不错。差遣就是具体的工作。按现代比照一下,比如在军队里,当师长,是“差遣”,“师长”是职务,“正师”是干部级别,还有“大校”是军衔。虽然不能完全对应,道理差不多。所以,《宋史》说:“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时人语曰:‘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也就是说,走入士途后,当什么官不重要,重要的是干什么事。如果是在皇帝的身边工作,官虽小,也可荣华富贵。如果在不紧要的地方当个大官,可能也没什么实惠。

这个问题,没有具体答案,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之下,有不同的情况。这就好比问。司令大,还是团长大?恐怕没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七月流火140400643


宋朝枢密使是一个实职,而太尉在大多数的时间为虚衔,作为荣誉加官。因此,就实权来说,枢密使更大;就荣誉来说,太尉的称号更显耀。

太尉设置开始于秦朝,秦始皇当皇帝后,设三公九卿,其中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太尉负责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任命太尉,因为秦始皇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肯任命太尉。

汉高祖刘邦曾任卢绾为太尉,后来卢绾反了,便废除了太尉一职,刘邦去世后,以周勃为太尉,以后不作常职设置,时废时置。而汉唐以后,太尉一职更多的是一个荣誉头衔,获封太尉的人,位至三公,自然荣宠。

枢密使一职,创立于唐朝后期,成长于五代时期,兴盛于宋朝。唐朝,枢密使掌管枢密院,由宦官负责。到了五代,枢密使一职逐渐为武将所取代,权力迅速扩大,一度成为可以抗衡宰相的要职,五代时期篡权的,大都是枢密使。

到了宋朝,枢密使是一个常置的职务,主管军事,负责军队的调度和军事计划的安排,负责将帅的奖惩评价,相当于国防部长官。但是,在实权上,枢密使比国防部长更显耀,因为在宋朝,枢密使是与管民政的宰相、管财政的三司使并列为宰执大臣的要职。

两宋三百余年,鉴于武将容易夺权,所以枢密使一职,除了宋初的开国元勋曹彬,和后来的名将狄青外,好像没有再授过其他武将,大都是以文臣为枢密使,而且,狄青当了枢密使后,为文官所围剿,最后因此死于非命,可以说,狄青如果不当枢密使,是不会那么快死的。

因为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是国策,是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所共同遵守的规矩,而枢密使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位置,对于文人来说,是个舒服的宝座,对于武将来说,却是个烫手的山芋。武将要坐这把椅子,那他就是与国策为敌,与文人为敌,与整个朝廷为敌。

所以,欧阳修给宋仁宗上书《论狄青札子》,要求免去狄青枢密使一职。宰相文彦博也建议宋仁宗改任狄青其他职务,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反问道:“太祖(赵匡胤)岂非周世宗忠臣?”意思是狄青即便是忠臣,也可能像当年赵匡胤一样夺位,一句话击中宋仁宗软肋,于是,他将狄青贬到陈州。狄青遭贬后,内心受不了打击,第二年就在陈州发疽而死。可见,好官位不是人人都能高枕无忧而稳坐钓鱼台的。


帝国的脸谱


宋初,太尉是宰相、亲王、使相加官。秩一品,位三师太傅上。政和二年废三公,以太尉为武臣阶官之首。

而枢密使文字较多,故截图说明。

资料一:




资料二:


资料三:



海浮山顽石


我先把宋朝的枢密使和太尉分别介绍下,再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唐朝末年就有了这样一个机构。宋朝枢密使的作用是为了削弱兵权,由文官担任,能调动兵力但无统兵之权。宋朝枢密使应该是从一品。




太尉,秦代的太尉权力较大,是最高军事长官,宋代徽宗改制后,太尉由武官担任,是武官之首。按官职来论为正二品。



所以太尉和枢密使从职位来看枢密使高于太尉。从实权看枢密使是调动兵力的而太尉是指挥兵力的,谁的实权大不言而喻。


冬天的篝火


宋朝脱胎与五代,承制与唐后期一般。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

宋朝的太尉多是荣誉头衔,军事的指挥权任然控制在枢密院手里,由文臣出任枢密使,盖因宋朝立国之初重文而轻武的国策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