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如何?

建造師老魚


姚廣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



謀劃“靖難之役”幫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複姓,賜名廣孝,授太子少師。廣孝一直不蓄髮,不娶妻,為出家之人,八十五歲病故,葬於北京房山崇各莊,現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為什麼說姚廣孝是黑袍妖僧呢,就妖僧這個字來說,就有很多說法了,姚廣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最重要的是這個妖字,在古代社會,人們的思想文化都比較封建,科學技術不發達,只要是做出一些有違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認為是神仙妖怪,用神話故事來填補知識的缺乏。這樣從側面可以體現出姚廣孝是一個知識淵博,很厲害的人,所以才會被人們認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數人總是對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滿恐懼和排斥。也許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廣孝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1382年,藉著為病死的馬皇誦經祈福之際,姚廣孝被人舉薦,隨侍燕王朱棣。剛見面姚廣孝就說朱棣頭上有一頂帽子,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此後姚廣孝隨朱棣北上,住持慶壽寺。1398年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實行削藩,姚廣孝勸朱棣舉兵,朱棣遲疑未決,問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卻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而後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這種做法也導致了建文帝的追隨者為了醜化朱棣以及朱棣身邊人而將姚廣孝稱之為妖僧。 另外,在姚廣孝沒有發跡之時,還被人相面說像“劉秉忠”,劉秉忠的諡號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歷史上有這個諡號的人不多,但都是讀書人中的典範,如范仲淹、曾國藩等。能被如此評價,可見姚廣孝的才學之廣博。一個人倘若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我們尚可以說他是一個“兩腳書櫃”,“書呆子”,但是姚廣孝不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而且還能活學活用,因此說他是個“妖人”也不為過了。



姚廣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編輯了《永樂大典》,很多人覺得編一套書沒什麼了不起,可是真正參與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時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曾經就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可惜他失敗了。所以朱棣將所有希望都傾注在姚廣孝身上,姚廣孝只好肩負起了編書的人物,用了三年時間,便將這套書編纂完成。 整部《永樂大典》一共22,877卷,入選有11095冊,大概3.7億字左右,當時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華書籍,基本全部都編纂在內,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沒有足夠的文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沒辦法把控編書的過程的。可惜到了清朝這部書流失了不少,實在是非常可惜。不過姚廣孝能夠編纂成這部書,可見他的文學功底到底有多麼深厚。

姚廣孝是佛門弟子,卻也朱棣問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本身是朱元璋選拔出來,親自送給朱棣的。沒想到這傢伙居然跟朱棣聯手,把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給拱了。,朱棣建國以後,姚廣孝並沒有接受所有賞賜,只是一邊做和尚,一邊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稱為黑袍妖僧。姚廣孝文學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縉無法完成的永樂大典,他花了三年時間便編纂完成,堪稱神蹟。
後來,明成祖命姚廣孝蓄髮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他到蘇湖賑災時,前往長洲,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永樂五年),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成祖數次前去探視,並賜金睡壺。不久,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贈姚廣孝為少師,將他的靈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廟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將姚廣孝的靈位從太廟移到大興隆寺,命太常寺春秋兩次祭祀。


大老二爺


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智計百出,為朱棣最終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疑是那個年代最頂尖的謀士,但最終卻在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當中辭世,其結局不算好。

姚廣孝是長洲人(今屬蘇州),1348年(至正八年),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1382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1399年(建文元年),姚廣孝跟隨朱棣起兵靖難,成為了朱棣的頭號軍師,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朱棣最終奪得天下,並於1402年(建文四年),正式稱帝,是為明成祖,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朱棣稱帝后,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對姚廣孝依然極度尊重,每次與之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

後來,朱棣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但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依然住在自己的寺廟當中,白天上朝,夜晚燒香拜佛(或許是他覺得自己在靖難之役當中殺戮過重而為死者超度吧)。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朱棣數次去探望,臨終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初,成祖攻入南京,被告知建文帝化妝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這件事,朱棣便以此為由將溥洽禁錮了十多年。此時,面對即將離世的老下級、老戰友的請求,他實在無法拒絕,最終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即刻下令將溥洽釋放。不久,姚廣孝去世,終年八十四歲,一代頂級陰謀家、大謀士終歸塵土!

縱觀姚廣孝的一生,作為陰謀家、謀士他無疑是成功的,但本該是意氣風發的他,卻活得無盡的孤獨和淒涼,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並未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是無盡的唾棄,因為在他這些家人朋友看來,建文帝才是正統,朱棣是反賊,他隨朱棣造反就是助紂為虐,因此給他打上了反賊的烙印。姚廣孝在功成名就之後曾經回到過故鄉長洲,但衣錦還鄉的他,面對的不是鄉親們的夾道歡迎,而是無盡的冷眼和謾罵,甚至連他親姐姐都對他閉門不見,他又去拜訪老友王賓,王賓也不肯相見,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我們可想而知,面對家人朋友這樣的態度,姚廣孝內心應該是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的,功名富貴不能和家人朋友共享,要來何用!因此,他才拒絕了朱棣的賞賜,一個人又回到了寺廟當中,青燈古佛,了此殘生。


聊史論今


姚<strong>廣孝到晚年後,著《道餘錄》,詆譭程朱理學,引起當時人們的鄙夷。當其回鄉省親訪友,到長洲拜訪其姐姐,但姐姐閉而不見;訪朋友王賓,王賓迴避。廣孝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很傷心。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廣孝已經有八十四歲高齡,病重不能上朝,在慶壽寺居住。明成祖親自探視,相談甚歡,並賜金睡壺。臨死前的姚廣孝請求明成祖,釋放禁錮已久的建文帝主錄僧溥洽和尚,明成祖答應了他。姚廣孝表示感謝,之後不久去世。



朱棣聽聞後,二日不上朝,並以僧禮下葬,百官弔唁者眾多。此後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朱棣親自為其制神道碑記錄功勞。

永樂二十二年,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姚廣孝曾在“靖難之役”中輔佐為世子的朱高熾堅守北平,後來又實任太子少師之職,輔佐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監國,朱高熾對姚廣孝也是滿懷崇敬之情的。朱高熾繼位為帝后,再次對姚廣孝給予表彰。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為姚廣孝去世七週年紀念日,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遣其嗣子姚繼致祭,盛讚姚廣孝有功於朝。


仍帥侃歷史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明史·列傳第三十三》

朱棣能在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之爭中最終勝出,姚廣孝可以說是厥功至偉。他是燕王朱棣的最高智囊,是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靖難之役初,姚廣孝輔佐燕王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姚廣孝以弱勢兵力抗衡李景隆大軍,最終與回師的朱棣大敗李景隆,保住了北平;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僵持之際,姚廣孝向其獻計:無須在意爭奪城池,應該火速攻佔守備空虛的京師南京。朱棣採用姚廣孝的建議後,率師長途奔襲,只用半年時間,即出朱允炆之不意,直搗南京,朱棣登基稱帝。



姚廣孝是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的第一功臣,在靖難之役後,他也得到了朱棣的極度恩寵,授僧錄司左善世、拜太子少師,全權負責遷都事宜及佈局規劃新京城北平的建設,一時間權勢顯赫。眾所周知,朱棣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在稱帝后幾乎將開國功臣們一網打盡。朱棣的猜忌和殘忍並不亞於其父,那作為靖難之役首要功臣的姚廣孝能否逃脫兔死狗烹的結局呢?

姚廣孝是長洲人,出身於行醫世家。他在十四歲時在蘇州妙智庵剃度為僧,法號道衍。“廣孝”這個名字是朱棣稱帝后給他的賜名,所以後人稱其為“姚廣孝”。

姚廣孝雖然出家為僧,但他對道學也有濃厚興趣。他曾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向他學習陰陽術數。


姚廣孝非常聰明,詩文寫得也很好,與當時的文壇名流高啟、宋濂等人都是好友。著名僧人宗泐也非常擅長詩詞,姚廣孝與宗泐志趣相投,遂成密友。後來姚廣孝通過考試雖被朱元璋下召入京,但沒有得到一官半職。經過宗泐的舉薦,才在天界寺謀得了個職位。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的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在全國挑選高僧隨侍各藩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這時,宗泐又舉薦了姚廣孝。姚廣孝認定燕王朱棣氣度非凡,是成大事之人,遂決定跟隨朱棣來到北平。

姚廣孝到了北平之後,就做了慶壽寺的主持,與朱棣往來密切。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立即對自己的皇叔們進行削藩,以穩固自己的政權。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和岷王朱楩在一年之內相繼被廢。燕王朱棣在諸王勢力最大,成為朱允炆最棘手的政敵。

就在朱棣舉棋不定是否起兵時,姚廣孝力勸朱棣起兵奪位。為此,他還請來了著名的道士袁珙為朱棣看相。

姚廣孝早年在遊嵩山時,曾偶遇袁珙。袁珙為姚廣孝看相,稱其雖為三角眼,形狀如病虎,但卻嗜殺成性,以後必定是劉秉忠式的人物。

劉秉忠何許人也?劉秉忠為元時的一個和尚,後成為元世祖忽必烈的謀士,功勳卓著,深得忽必烈寵信。日後,姚廣孝的發跡之路正如袁珙所言,與劉秉忠如出一轍。


朱棣為了試探袁珙的相術,故意著衛士服裝與衛士們在混雜在一起。朱棣的王者氣度自然不能與衛士們同日而語,袁珙一眼就認出了他。朱棣還想糊弄袁珙,稱自己只是個普通衛士,而袁珙則回答朱棣有天子之象。朱棣大喜,從而堅定了起兵之心,秘密在北平打造兵器,操練兵馬,籌劃起事。

朱棣謀劃起兵的事馬上被人密報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派北平都司張信擒拿朱棣,而張信卻投靠了朱棣。姚廣孝於是建議朱棣立即起兵。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靖難之役爆發。

在整個靖難之役中,姚廣孝雖然沒親臨戰場,衝鋒陷陣,可是他是整個靖難之役的總策劃師。朱棣率部在前方征戰,後方北平就交給了朱高熾和姚廣孝。在姚廣孝的輔佐下,朱高熾只憑劣勢的兵力守住了後方北平。


戰事進行到建文三年時,朱棣想停戰休整。姚廣孝則主張此時休戰,給朱允炆喘息之機,則後戰更是後患無窮。朱棣聽取了姚廣孝的建議,不敢懈怠,一鼓作氣打敗了明將盛庸,拿下房昭西水寨。

靖難之役後期,朱棣與朱允炆互有得失,進入相持階段。這時姚廣孝又建議朱棣不要意在奪取城池,而應避開朱允炆重兵防守的地帶,穿插朱允炆軍事薄弱的地區,出其不意,直取南京。朱棣依計而行,果然在六個月之後,攻破南京,奪取大位。

朱棣稱帝后,對姚廣孝這位大功臣的回報也十分豐厚。姚廣孝被授僧錄司左善世。次年,又為其賜名廣孝。朱棣對他非常尊重,從不直呼其名,而尊稱其為少師。

難能可貴的是,姚廣孝並沒有恃寵而驕。朱棣命他還俗,被其拒絕;朱棣賞賜給他豪宅和美女,他也不接受,一直居住在慶壽寺,上朝穿官朝,退朝著僧衣。他身無長物,在家鄉賑災時,將朱棣賞賜的財物全部分發給了鄉親。


此後,姚廣孝在南京先後輔佐太子朱高熾,教導朱棣的皇長孫朱瞻基,為朱棣培育接班人。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重。朱棣多次親臨慶壽寺探望。臨終之前,姚廣孝為僧人溥洽向朱棣求情。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錄僧。相傳當時溥洽知情朱允炆逃走一事,朱棣以此為由,將溥洽關押了十年之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棣承諾馬上釋放溥洽,姚廣孝這才釋然。

就在此後不久,姚廣孝溘然長逝,終年八十四歲。朱棣為此罷朝兩日,追封姚廣孝為上柱國、榮國公,親筆為其撰寫碑銘。

仁宗朱高熾對姚廣孝也非常尊崇,倆人在靖難之役中共守孤城北平;在朱棣稱帝伐蒙時,姚廣孝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朱高熾對姚廣孝也深懷敬意。朱高熾即位後,又將姚廣孝配享朱棣廟庭。在配享朱元璋、朱棣兩帝廟庭的功臣中,姚廣孝是唯一的一名文臣,可見其地位之尊崇。


姚廣孝終其一生,始終未僧,即使在權勢顯赫之時,也不還俗,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處。他這是直接向朱棣表明對權力並無半點野心。他傾盡家財,不貪戀豪宅美女。正是他的這些優點,令朱棣對他一百個放心,從而使姚廣孝一直聖眷不減,以八十四高齡得以善終。


歲月是一條河流


姚廣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舉事成功,離不開他的謀劃。姚廣孝出生於中醫世家,祖輩世代行醫,可他卻在14歲時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後拜席應真道士為師,學習陰陽之術。

1375年,大明招錄精通儒書的僧人,姚廣孝被錄用,但朱元璋並沒有給姚廣孝任何職務,只是個打雜的僧人,他這樣一呆就是5年。直到1380年,才到天界寺任個僧職,算是有了個正式的官家身份,此時姚廣孝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僧人。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為了表達自己對馬皇后的深情,朱元璋挑選了許多高僧,陪伴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因此被分配給了朱棣,姚廣孝到達北平後,朱棣讓他去了慶壽寺當住持。

此後的日子裡,朱棣和姚廣孝經常一起暢談天下事,朱棣稱姚廣孝為少師,非常欣賞他的才學。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不久,接受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實行削藩,解除各藩王的兵權。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先後獲罪。此舉讓其他藩王人心惶惶。朱棣也不知如何是好!沒有行動,基本上就是等死。朱棣也是夙夜憂嘆,百思也沒有想出好的對策。

姚廣孝深知朱棣的心思,力勸朱棣起兵,與其等死,不如一博,狹路相逢勇者勝。朱棣心裡明白,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順,是叛亂,不得民心。朱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當時他的勢力同皇帝朱允炆相比,還是弱不少,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姚廣孝看出了朱棣的顧慮,用上了他的專業知識,對朱棣說:“我只知天道,不管民心‘’。這個是最蠱惑人心的話,天道深不可測。於是朱棣下定決心,開始為起兵做準備,一切都馬虎不得,天有不測風雲。

朱棣還沒有選定起兵時間,就出事啦!在 1399年6月,有個叫倪諒的護衛,向朝廷告發了朱棣謀反。朱棣得知起兵計劃洩密後,刻不容緩,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矛頭看似是直指齊泰和黃子澄,其實不過是為起兵找個藉口而已。



姚廣孝跟隨朱棣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當朝廷主帥李景隆攻打北平時,姚廣孝和朱高熾一起指揮將士們堅守城池。擊退了李景隆的軍隊。朱棣率軍南下,想把一個個城池攻破,可圍攻濟南3個月,都沒有拿下濟南城,將士們士氣低落。姚廣孝讓人送信給朱棣,讓他放棄攻城,率軍直奔南京,朱棣接受建議,直撲南京城,不久便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蹤。

1402年朱棣登基後,大封功臣,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不久後拜為資善大夫和太子少師。朱棣讓姚廣孝還俗,被姚廣孝拒絕了,他不接受府邸、美女等賞賜,仍住慶壽寺中。朱棣出征,姚廣孝則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可見朱棣對他的信任。



1418年,姚廣孝病重,深感來日不多,朱棣多次前去慶壽寺探望,並問姚廣孝有什麼要求。姚廣孝只請求朱棣放了僧人溥洽,這個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朱棣破南京後,以溥洽知道建文帝去向為由,把溥洽囚禁,一晃關了十幾年,可姚廣孝念念不忘此事,對於姚廣孝的請求,朱棣答應了。不久後,姚廣孝病逝,享年84歲。

姚廣孝得到了善終。他去世後,朱棣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朱棣去世後,兒子朱高熾繼位後,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配享廟庭,這是姚廣孝最大的榮耀,因此後人也稱他為‘’黑衣宰相‘’。


一本夏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姚廣孝在靖難之役立下大功,自然是壽終正寢並且被朱棣後人世代供奉,這沒什麼好說的。

守仁君主要想說姚廣孝作為一個僧人,為什麼要參與紅塵之事而且還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

普遍認為姚廣孝是明成祖時期的人,實際上他只比朱元璋小七歲,朱元璋至正三年當的和尚,姚廣孝至正八年出的家,是朱棣叔叔輩的人物。

他為什麼當和尚,看破紅塵了嗎?扯淡,他當和尚的時候僅僅十四歲,史書上沒說明原因,但是守仁君估計和朱元璋當和尚的原因差不多,活不下去了。

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是召之即來。既然你是個出家人,皇帝召你不來不就行了嗎?

馬皇后病死後,姚廣孝和朱棣結實,然後張嘴就是“送你一頂白帽子”。朱棣是王爺,送一頂白帽子那不就是皇帝了嗎?當時朱標還活著呢,給朱棣十個膽他也不敢有這種想法,姚廣孝這麼說,無非就是初來乍到先嚇唬一下朱棣,讓朱棣以後能看得起自己。

又入仕又嚇人的,這能是一個和尚乾的事嗎?

所以看姚廣孝,要把他和尚的這層偽裝扒下來看,這樣才能認清楚這個人。

靖難成功後,姚廣孝白天上朝,晚上當和尚。

說明啥,他既怕朱棣,又不想丟掉手中的權柄。他怕朱棣狡兔死走狗烹,又想享受權力帶給他的快感。姚廣孝不貪財,不貪色,但是貪權,他有張良的智慧和能力,卻少了一份灑脫,守仁君認為,如果有機會,他不介意給自己戴一頂白帽子。


守仁讀仁


《明史·姚廣孝傳》: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目三角,形如病虎”,元朝末年著名相士袁珙在嵩山偶遇“異僧”,所做出的相貌描述;“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是在相貌基礎上做出的論斷。“異僧”便是時下熱播的《大明風華》中老和尚,姚廣孝。到於劉秉忠何許人也?其祖上曾供職於遼國;到了其父親,蒙古人消滅金國後,歸順了元朝,在刑州元帥府擔任軍職。因父親的關係,劉秉忠當了名小官,只不過其不願做刀筆吏,很快棄官,歸於邢臺天寧寺虛照禪師門下參研佛法,後受到徵召,作為軍政大事方面的參謀,留在忽必烈身邊。元朝建立,官至參領中書省。為元朝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 輔佐忽必烈成就帝業;
  2. 主持建造元大都,即後世的北京城;
  3. 制定了元朝的典章制度。
以此作為參照,姚廣孝的一生也誠如袁珙的“玄學”所料。受地方上“三吳之內,剎竿相望,其名藍巨剎,湧殿飛樓”濃厚的佛教氛圍影響,出身於蘇州鄉間郎中家庭的姚廣孝,14歲便投入佛門,法號“道衍”。在建文帝繼位之初,在黃子澄、齊泰等“腐儒”的建議下,對叔叔們進行削藩。 姚廣孝不僅請出袁珙為燕王相面,得出朱棣有“帝王之相”的結論;而且多次出謀劃策,堅定朱棣起兵的決定,發動歷經四年“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政權,改變明朝承襲的倫序,開創出一個新的王朝。

於1404年(永樂二年),以75歲高齡,受封為太子少師,資善大夫,朱棣還希望姚廣孝還俗,恢復“姚”姓,百般禮遇這一,“靖難之役”第一功臣,主要策劃。姚廣孝拒絕了許多賞賜,如大宅第與美女,只作為資善大夫,身穿朝服居於朝堂之上,下朝後便又換上僧袍,回到寺廟。

《明史·姚廣孝傳》記載:長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


姚廣孝的結局,並沒有像洪武朝的功勳,得到清算。相反其在永樂一朝得到朱棣的重用:

  1. 輔導朱高熾、朱瞻基兩父子:朱棣數次北征大元,留下了姚廣孝輔佐太子朱高熾;更是在太孫朱瞻基9歲時,朱棣令其“出閣就學”,指定姚廣孝為其往侍講讀經典;
  2. 賑災江南,收攬人心:江南松、湖等四州,多為建文朝大臣的故鄉。因“靖難之役”的影響,朱棣為穩定局勢,在永樂初年製造了多起冤案。同時,四州也是姚廣孝參禪之地,朱棣利用其號召力,回鄉廣施善舉,挽回人心;
  3. 主持《永樂大典》修撰:作為《永樂大典》的主編解縉,是正統儒家的擁護者,對於釋、道等不可能採取平等的眼光看待,朱棣命姚廣孝“總之”,居中調和,使得後世的《永樂大典》在“色彩”上,不那麼單一,更為豐富;
  4. 舉薦人才:姚廣孝以方孝孺“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為藉口推薦,只不過其忠於建文帝,激怒了朱棣,被殺。還舉薦趙友同任太醫,其在《永樂大典》擔任副主編,修五經大全諸書。
輔佐朱棣,開創出“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安定;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文化建設上效果顯著”的永樂朝新氣象,並在仁、宣兩朝得到延續,完全可以媲美歷史上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不僅如此,姚廣孝在臨終前,上奏朱棣釋放曾為建文帝剃度的高僧溥洽,使其這一支的佛法得以延續,其座下弟子後成為了明朝前朝佛法傳承的中堅力量。1418年,姚廣孝在北京慶壽寺圓寂,享年89歲。朱棣遵從其遺願,以僧人的方式葬於房山,撰寫神道碑,寄託哀思,以文臣身份入明朝祖廟,可以說是作為臣子的最高禮遇了。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朱棣當年想造反,其實他的心中是十分猶豫的。猶豫的原因,是因為害怕造反無法成功。畢竟他只是一個藩王。從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獲得成功的則寥寥可數。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藩王在用一個小小的藩國對付全國。顯然,這種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朱棣和姚廣孝)

正是因為不能確定是否能夠成功,所以朱棣不敢貿然行動。畢竟如果失敗的話,項上人頭以及一覺老小的性命,都是保不住的。

當時與很多人勸朱棣造反,朱棣都不為所動。朱棣明白,對於那些勸說他的人來說,就算造反失敗了,也未必就死。說不定還可以在中途的時候,根據風向標,選擇投奔哪一方。而朱棣要是失敗的話,則死無葬身之地。這就如同當年魯肅給孫權說的那樣,如果大家都投降曹操,他魯肅憑藉自己的才華,在曹操的陣營裡,謀個一官半職,也是辦得到的。但是,曹操絕對不會允許孫權這樣一個競爭對手活著。

不過,當時有個人給朱棣說了一番話以後,他就下定決心造反了。這個人是個和尚,他叫姚廣孝。

那麼,姚廣孝給朱棣說了什麼,他因此就痛快答應了呢?

(朱棣和姚廣孝)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姚廣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姚廣孝是朱元璋在全國徵集通儒學的僧人進宮的時候,被徵集起來的。不過,雖然被徵集起來,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授予他官職。後來,朱元璋把這些僧人派給他的兒子們,姚廣孝就被派給了朱棣。

姚廣孝由於學識淵博,深得朱棣喜愛,成為朱棣的身邊人。

當姚廣孝已經說動朱棣造反以後,他在朱棣造反的過程中,給予了朱棣很大的幫助,被後人稱為朱棣的“第一謀士”。

那麼,姚廣孝給予了朱棣什麼樣的幫助呢?

其一,姚廣孝幫朱棣找到了起兵的理由。

朱棣想要造反,必須要獲得認可,至少要有人支持他,因此理由是十分重要的。姚廣孝幫朱棣找到“清君側”這條理由,同時,還找到朱元璋當年自己擬定的《皇明祖訓》中,提到如果天子有難,被大臣欺負,藩王可以舉兵進京“靖難”這一條根據。

可以說,姚廣孝給朱棣找的這個理由,是十分湊效的,讓朱棣在舉兵打仗的時候,不再是孤軍作戰。

其二,姚廣孝幫朱棣調整了進攻的節奏。

建文二年,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都難以破城。姚廣孝及時發現了問題,趕緊建議朱棣撤兵,避免和朝廷軍隊打消耗戰。要知道,朱棣本來兵力就少,和朝廷打消耗戰,只能自己失敗,所以姚廣孝及時阻止了朱棣的魯莽行動。

(朱棣和姚廣孝)

其三,姚廣孝幫朱棣獲得了勝利的策略。

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三四年的時間,一直無法獲勝。根本的原因,就是朱棣和朱允炆進行城池的爭奪。這樣的爭奪,形成一種拉鋸的模式。雖然朱棣取得了不少局部戰爭的勝利,但因為兵力很少,一直處於不利的局面。因此,朱棣推進的速度非常慢。

姚廣孝洞察到這一點,他對朱棣說,擒賊先擒王,不要再糾纏那些城池了,直接往京城打,只要攻陷了京城,當了皇帝,坐了江山,還怕那些城池裡的人不服?

朱棣豁然開朗。他明白,這才是制勝的策略。因此,朱棣就一路勢如破竹打進了北京城。果然,當他坐穩江山以後,地方上那些曾經和他拼死血戰的人,看見江山已易主,也都不再糾纏,而是很快就投降了。

由此看來,姚廣孝在朱棣打江山問題上,所做的功勞確實是不小的。當初他之所以勸朱棣一定要起兵,看來他確實很有把握。

但是,朱棣當初卻並不知道姚廣孝有把握,就算姚廣孝對他說,自己很有把握,保證他能夠打勝,估計朱棣也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話。那麼,當初姚廣孝是通過什麼辦法,說動朱棣起兵的呢?

姚廣孝是利用他和尚的身份勸說朱棣的。當時朱棣對姚廣孝說,只有獲得民心,才能獲得江山。現在老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恐怕我們不能取勝啊。姚廣孝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意思是說,我作為出家人,只知道“天道”,我不管民心。同時,姚廣孝又找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給朱棣算命。大家都說朱棣命中會得到天下。

我們都知道,古人是很相信“天道”的。既然和尚道士們都說朱棣命中能得天下,他還擔心什麼呢?因此就斷然起兵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姚廣孝斷然拒絕。朱棣賜予姚廣孝美女,也被姚廣孝堅定的拒絕了。他每次上朝的時候,都會穿上朝服,但是每次退朝回到家中之後,姚廣孝就換上自己的僧衣。

其實姚廣孝的這種做法是真正的大學問,朱元璋曾經大肆的除掉功臣是有一定原因的,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姚廣孝心中比誰都清楚怎麼做才能夠保全自身,也只有像姚廣孝這樣的人在權力與富貴面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急流勇退。


聽曼姨說


姚廣孝結局挺好的,事實上結局這麼好的謀臣並不多。活到84歲,朱棣、朱高熾兩代帝王都對他禮遇有加,並有“配享太廟”的殊榮,享受皇家祭祀,這可不容易。

朱元璋、朱棣兩朝,配享太廟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將,以文臣之身而得以進太廟的,只有姚廣孝一人。

就連劉伯溫,都是在嘉靖年間才被提議配享太廟。

(電視劇裡的道衍)

那姚廣孝為什麼這麼牛呢?因為是他,幫助朱棣下定了奪皇位的決心。

姚廣孝14歲時就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之後又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是個佛道雙修的人才。出家並不能打消他的雄心壯志,誰說出家人就該淡泊名利四大皆空的?道衍那沒意識。

如果是在亂世,道衍必然要投一方明主,成為開國功臣。沒亂世也不打緊,可以製造一個。

朱棣雖然很不服小侄兒朱允炆,但他畢竟是父親指定的繼承人,就此反了有點不好,所以還是坐視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打算當個手握重權的藩王,結果朱允炆開始削藩。

《明史》上的記載是: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

朱棣就怒了,你小子想幹什麼?皇父屍骨未寒,叔叔們都沒動你,你還打算來動叔叔們?

(電視劇裡的朱棣和道衍)

早已熟識的道衍和尚勸他造反。但朱棣怒歸怒,並沒下定決心,因為他知道,民心向的是正統,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朱允炆。

道衍神神叨叨的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眼睛就亮了,民心哪有天道重要?如果上天註定他當皇帝,那他還管什麼民心!

但怎麼證明天道在朱棣這邊呢?

別急,道衍有辦法。他找來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通過迷信手段讓朱棣相信他才是天選之子。接來又幫朱棣訓練兵馬、打造兵器、出謀劃策。

靖難之役正式發動後,朱棣率大軍攻往南京,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以極少數兵力抵抗住了朱允炆方面李景隆50萬大軍的圍攻,保住了北平。之後屢有進言,每一次都幫助朱棣做出正確的決定。

(李景隆攻北平)

所以朱棣對他非常看重,登基後讓他復俗姓姚,賜名廣孝,拜他做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言必稱少師,不直呼其名,非常尊重。

按朱棣那意思,姚廣孝索性還俗得了,成親生子也不晚。但姚廣孝堅決不還俗,還做著他的和尚,我認為這是他保全自己的一種方式。

事實也證明,很有效。朱棣從未對他起疑心,數次征伐蒙古都命他留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還讓他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姚廣孝去世,朱棣為他廢朝兩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並授給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的官職。

(道衍畫像)

做為一個和尚,這算是人生巔峰了。

有些朋友可能要問,折騰來折騰去還是個和尚,有意思嗎?我們可能覺得沒意思,但這也許是姚廣孝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天道什麼的,虛無縹緲啊。

太監都想弄權,和尚怎麼就不能建功立業呢?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