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現在還不知道要考什麼大學,學習起來也沒精神,如何是好?

孩子到現在還不知道要考什麼大學,學習起來也沒精神,如何是好?

因為有家長問了我一個問題,她的孩子到現在還不知道要考什麼大學,學習起來也沒精神,如何是好?

她的孩子沒做好“自知”這一步,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

……

我問女兒,還有3年不要時間,你現在要開始想想無論如何都想進入的大學(考分可能不可能另外論)。

也就是說,現在開始要想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

但是,回答是“不知道”,問為什麼,回答是“大家都要考”,“本來就是這樣的”。

本人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其實這並只是發生在自家女兒身上,接觸的很多學生也有類似的情況。

繼續和女兒對話,“那就讀完高中,直接到國外去吧,考不考都無所謂了”,回答是“我要參加高考的”。

……

如我指導的場合,我會每次把學生學完後的測試(小test)的分數放在桌上,儘量讓學生感知“解題後的喜悅”“成就感”。

家庭中,為了學生也能實感“會解題後的喜悅”,父母可以“怎麼的?教教我”等,請學生把解題方法和思路說明出來(對小年齡的學生更有效)。

在學生說明解題過程時,學生不但能讓解法更牢固地印入大腦中,還有父母的一聲“嘿,真了不起”的(or假裝)感嘆和讚揚,會直接和學生的喜悅聯繫起來。

測試的分數可以成為學習成果的衡量標準,但是這樣的複習測試,還有很多情況是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正實力的。

另外,即使學生說“我明白了”“我理解了”,也不一定能和下次的測試成績能考出好分數聯繫起來。

因為,“我理解了”和“測試全部做對”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能力。

“能自己解開題目後的喜悅”和由此獲得的“成就感”,應該是學習本來的姿態。

比起被做題和測試窮追,還沒理解的樣子就死記出題內容和範圍的學習樣式(現在的學校幾乎都是這種教授樣式,特別是複習測試時,這種情況尤為顯著),自我能解題後獲得的喜悅和成就感,是遠遠能成為自主學習、學力提升的基盤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些拍照解題等的學習輔助APP實是害人匪淺的東西)。

而正是因為這些喜悅和成就感的日常積累,才能真正讓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轉變,努力學的對己意義才會開始在學生心中發芽生根,進而茁壯成長。

從學習這件事中獲得喜悅,從學習這件事中感知何意識到自己在成長—這將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財產。

在這個基礎上自發而來的學習動機可以成為無限的激勵。

這個時候,你再也不用去問女兒,你想上什麼大學的令女兒不快的問題了。

—END—


孩子到現在還不知道要考什麼大學,學習起來也沒精神,如何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