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劉郎是什麼典故?如何理解?

一綠浮芳


這句詩取自於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無題》四首中的一首。

提到李商隱,你也許會為“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質樸自然而感動,為“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含蓄深沉而慨嘆,但你肯定也會想到——對了,他寫了很多的“無題詩”。

確實如此,李商隱以無題為名的愛情詩,最為人所傳誦。

他的無題詩和愛情詩具有“朦朧美”,纏綿悱惻,優美動人,他擅長運用了比興、典故、象徵等多種手法,將自己的情緒婉轉形象地表達出來。

原詩回顧

《無題》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這一首也是李商隱的純粹的愛情詩。

要想理解好本詩的最後一聯,自然要把全詩的意境和情緒都理解透徹。

全詩大意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你說你要來相會這是一句空話,反而你一去之後便杳無蹤影;我在樓上痴痴地等著你來,直等到殘月西斜,卻只等來了遠處傳來五更的曉鐘聲。

古人把夜裡四十刻分為四段共五個節點,夜裡的這些節點被稱為"更"。五更也就是現代的凌晨03:00 - 05:00,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詩人筆下的“我”沒有空吟“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而是痴情地用實際行動在樓上等了一夜,從黑夜到了黎明,而那個人卻毫無蹤影。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因為遠別我積思成夢,夢裡悲傷地哭泣,別人喚我我也難以醒來。醒來以後就匆忙提筆寫信給你,因為心情急切,墨未磨濃,字跡依稀。

我們分別了這麼多年,雖然我心裡知道再見無緣,但是仍然在盼你歸來。然而只有在夢中,卻才得以與你相見,這時一覺醒來,你卻不在身邊。只有朦朧的月色和遠處傳來的曉鐘聲,彷彿天地之間都是空寂孤清。

而我的夢裡,總是出現和你分別的場景,讓我止不住地啼泣。

這種刻骨的相思,讓我奮筆疾書寫下對你的深情,以至於墨未磨濃都根本沒有發現。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殘燭的餘光,微微籠罩著用金錢繡成翡翠鳥圖案的帷幕,室內若明若暗,恍然猶在夢中;蘭麝的香氣淡淡的,薰染了被褥上刺繡的芙蓉,讓我恍惚感到你真的來過這裡,還留下依稀的餘香。

此處詩人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前半句是真實的環境,卻讓我感到虛幻,而淡淡的香味,卻又讓我產生了你來過這的真實感。

在剛剛夢醒之後,作者神思有些恍惚迷離,甚至產生中一時的錯覺。大概是思念成疾吧,竟然感覺一切都是如夢似幻。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我像當年的劉郎,早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遙遠;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著蓬山千重萬重!

李商隱再最後一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那就是愛情受到現實的阻隔。

借劉晨重尋仙侶不遇的故事,點出了與所愛之人遠隔天涯、無緣相會的空虛悵惘。

詩句典故

“劉郎已恨蓬山遠”一句取自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

"劉晨阮肇"是《幽明錄》中的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作者是劉義慶。

劉義慶,"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學,劉宋宗室,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幽明錄》,所記都是神鬼怪異故事,與《搜神記》同為志怪小說的代表作。

漢明帝永平五年,會稽郡剡縣的劉晨、阮肇兩人一起到天台山採藥,結果迷了路。

在山裡困了過了好多日子,帶的糧食吃完了,兩個人飢餓無比。幸好山裡有桃子這類野果,還有溪水可以喝,兩人就靠這些勉強度日,可是始終沒有走出天台山。

一天,他們倆走著走著發現了一條大溪。溪水邊有兩個姿質妙絕的女子,宛如仙女一般。

兩位女子見到他們笑道:“劉晨、阮肇你們倆可是來晚了。”

劉晨、阮肇驚訝仙女們居然知道他們的名字,像是故交一般,於是就跟著仙女們前行。

女子把他們帶到了一間瓦屋裡,屋子裡懸掛著絳羅帳,帳角上掛著鈴鐺,上面金銀交錯,床頭還站著十個侍婢。

仙女們又請他們吃胡麻飯、山羊脯、牛肉,味道甘甜美味。

吃完酒和飯,又有仙女走來,每人手裡拿了幾個桃子,笑著對他倆說“祝賀我們夫婿的到來”,劉、阮兩人就與仙女結為夫妻。

十天後,他們兩人想要回家,仙女們卻不讓,於是又停留了半年。

適逢春日,劉晨﹑阮肇更加思念家中,仙女們就叫來三四十個女子,奏樂送別二人,並給他們指出回去的路。

兩個人回家後,發現親人和鄰居都不見了,家中的房屋也變了,一切都是這麼陌生。

這時來了人,說是他們的七世孫,還說祖上傳聞他們兩個人去山間採藥,迷路再也沒回來。他們這才知道,已經過去了三百年時間。

“劉晨阮肇”這個典故被後世的文人不斷嵌入詩詞,而李商隱也是運用典故,寫出“所愛隔山海”的悵惘與思念之情。


黍離Willow


問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劉郎是什麼典故?如何理解?


前言

這兩句是李商隱七律中的尾聯,劉郎這個典故有兩種說法可供參考。

另外,尾聯這兩句用遞進法,很值得作詩之人學習。

一、李商隱的無題詩

《無題》(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燻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第一句虛寫,是情語,情人來去無蹤,今日失約,令佳人空等,乃一篇之眼。第二句實寫,是景語。

中間二聯是佳人在樓中空等的情形,夢中想起離別時刻,悲啼難醒。醒來後匆匆寫下情書墨跡未乾。眼前燭光閃爍,麝香迷離。

尾聯又是情語,蓬山已經很遠了,可是比起蓬山來,還要遠上一萬重。

二、劉郎的兩個典故

劉郎有兩個說法,其實來自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穀皮,迷不得返...有二女子,姿質妙絕......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這個故事中有劉晨、阮肇兩個人,古詩詞中的“劉郎”常常用這個典故。

不過也有人有異義。出生於民國時期的劉衍文先生有《雕蟲詩話》五卷,說到這個典故時這樣解釋:

義山有《無題四首》..."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此首情意自明,末二句,用漢武求仙典故也。有解作漢劉晨、阮肇入山採藥事者,非是。緣劉阮乃入天台,與蓬山無涉。此兩句感情充沛,氣魄浩大,但未免略形笨拙,無有匠心。

劉衍文教授意思是,如果寫作”劉郎已恨天台遠“的話,這個典故是劉晨、阮肇,但是蓬山與這兩位沒有關係,應該是漢武帝劉徹的求仙故事。

《史記卷十二 · 孝武本紀第十二》記載:

天子既已封禪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劉徹被方士蠱惑,以為海外有蓬萊仙山。他還不遠萬里跑到海邊來眺望,記得去青島西海岸的琅玡臺時,景區記錄漢武帝曾經來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三、遞進之法

五七絕第三句,五七律第七句,都是一首詩的關鍵之處,起承轉合中,這一句常常起到轉的作用。

這首詩的第七句”劉郎已恨蓬山遠 “,從中間二聯寫景後忽然宕開虛寫,令讀者從眼前景一下子開始轉為思索,夢中人”已經“如此遙遠,又如何呢?詩人接下來遞進了一步,蓬山雖然遠,但是我的心上人離得更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這種用法在古詩詞中是常用的手法,特別是放在倒數第二句引出最後一句,別有味道。前面用”已“,後面用”更、猶“等呼應,如陸游的《枕上口占三首 其一 》
五十年前詩酒身,山陰風月尚如新。閒愁已是無闌障,一枕春寒更惱人。
宋·王暉的《龍游道中聞雁》
避寒來熱稻粱肥,水遠山長結伴稀。已是江湖遠行客,雙雙猶是向南飛。
唐·杜荀鶴七律《將入關安陸遇兵寇》用在頷聯:
家貧無計早離家,離得家來蹇滯多。已是數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
幾州戶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卻許和。四面煙塵少無處,不知吾土自如何。
唐·韋莊七律《雲散》用在頸聯:
雲散天邊落照和,關關春樹鳥聲多。劉伶避世唯沈醉,甯戚傷時亦浩歌。
已恨歲華添皎鏡,更悲人事逐頹波。青雲自有鵷鴻待,莫說他山好薜蘿。
唐·盧綸七律《晚次鄂州》用在尾聯: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結束語

關於劉郎的解釋,到底是漢武帝求仙還是劉阮遇仙,其實都不影響對於整首詩的理解。

這首詩的意思都在第一句裡:來是空言去絕蹤 。中間二聯寫當時情景,尾聯用求仙來比喻相思佳人而不得。

除此以外,詩詞常有寄託隱於其後,男女之情也常常是君臣際遇的婉轉形容之法,李商隱的無題未必不如是。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劉郎指劉晨,是魏晉志怪小說《搜神記》、《幽明錄》中記載的人物。漢明帝永平五年,會稽郡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採藥。遇兩麗質仙女,被邀至家中,飲酒作樂,並招為婿。等到返回人間,發現自己已經有了七世孫。


後來李商隱將這個典故寫入他的無題詩中。


《無題》(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全詩大意是:說好約會了,卻放鴿子,離開的時候,人影都看不見。只剩下我獨自守在寂寞的房子裡,一直到深夜都睡不著。做夢了,也是別離的夢,哭也喚不回你的回眸。剛剛寫好的書法,是被催促匆忙寫成的,連墨都沒有幹。殘燭半照金翡翠的燈籠, 麝香微透繡著芙蓉的帳幕;劉郎已經因為仙山的遠而懺恨不已,而你還在比蓬山遠一萬重的遠方。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李商隱覺得自己的愛情理想也好,政治理想也好,都想是遠在仙山的仙女,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在深夜裡嘆息。這是理想主義者的悲劇,這是唯美主義者的喜劇,這是詩人釀就的美酒,這是無題詩最大的朦朧美。


商業風尚人物


李商隱又一首比較著名的情詩,卻寫得很典雅浪漫。

1 出處:

《無題》(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意思:說好的約會卻成了空言,你再也尋覓不見;夜半醒來, 斜月空照,聽得見曉鍾初鳴; 夢裡又一次為你的遠去而哭泣 醒後,相思成災倉促寫信,水墨未乾;殘燭半照金翡翠的被褥, 麝香微透芙蓉似的紗帳; 劉郎怨恨那蓬萊仙山的遙遠,而我與你隔著的卻不止是一座蓬山。 2 賞析: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開篇即埋怨對方失約,自己失望失落。可以想像到這樣的畫面:他們之間曾經相愛,離別之際訂下重逢之期。今夜,詩中的他痴痴等待愛人的到來。但天快亮了,還不見愛人蹤影,當初的承諾成了一句空言,愛上的人一去杳如黃鶴。月光下,獨倚西樓,望穿秋水,一個傷心,失落的痴情人如在眼前!

“絕”:既是對方消失無影無蹤的不解與埋怨,又摻雜著欲說還休,欲斷還連的憂慮與無奈,傷心與失望,又讓人猜測失約的一方遭遇了什麼才會如此決絕,可見主人公是痴情的,而失約的人也未必無情,否則不會訂下重逢之期。

“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帶著失望與無奈的主人公入了夢鄉,又夢見為和愛人遠別而哭泣,千呼萬喚也留不住離去的身影,醒來趕緊寫信詢問信息,傾訴情懷,因為心情太急切,墨尚未研濃書信已寫就。夢裡夢外的傷心不斷,主人公深深為情所困。

這一句中書墨未濃的急切更讓人心疼主人公幾分,是什麼樣痴情的公子或佳人慾書信傳情,如此雅緻而情深!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燻微度繡芙蓉”:環視四周,燭光半籠罩著鎦金的翡翠色屏風,繡有芙蓉花的床帳微微散發著麝香薰過的幽香。從色,香兩方面寫居處的環境,優雅而溫馨。這裡也許是兩人共處過的地方,而今燈猶可見,香猶可聞,但人去樓空,物是人非,只剩下冷清,孤寂。

燭光半照,芙蓉帳暖,可見是一個精緻而高雅的環境,可以想像相愛的雙方也一定是高雅之人,曾經的甜蜜也可見一斑,這一句寫自己獨處的悽苦,也在回憶曾經的美好,浪漫與孤寂同存。

相對於首頷聯的清淡自然之味,這一句要豔麗濃烈得多,似乎帶著“芙蓉帳暖度春宵”的輕浮,但李商隱卻寫得很美,可見,就算是一次簡單的邂逅或豔遇,在詩人心中也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以致於分離,才會如此痛徹心扉。


3 劉郎的典故:

用了劉晨阮肇的典故。劉郎:東漢的劉晨,歷史上確有其人,據說28歲往天台上修仙。阮肇:劉義慶筆下的文學人物。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漢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溪邊有二女子,資質妙絕,遂留半年而歸。”後來,劉晨又進山找那女子,但仙凡路隔,再也不能相見了。據後人考證,劉晨隱居在天姥山腳的劉門山(今新昌縣),娶妻生子;而阮肇則看破紅塵,雲遊四方,不知所終了。

蓬山:神話中的蓬萊仙山。《漢書》:“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相傳在渤海中。”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借劉晨的故事暗示兩人之間存在無法逾越的障礙。劉晨和他鐘愛的仙女已是仙凡異路,故恨蓬萊仙山太遙遠,而詩中主人公與相愛的人更是相距“一萬重”了,造成良緣阻隔的或許並不是空間的距離,而是詩人無法言明的社會原因。從今後,可能再也難相見,深愛和對愛的絕望糾纏在一起,有情人後會無期的痛苦在詩的最後流露無遺。

詩人用了典故,顯然美化了愛人與這一段戀情,增添了浪漫情懷。而最主要的,仙凡相戀不得,又預示著詩人的這次戀愛必然也是悲劇的結局,詩人已經接受這樣的結果,非人力而能挽回,這一句在嘆失戀,其實又在感嘆世事無常,甚至是自己滿心的期待,滿腹的才華,卻不被接納的感傷!

能將一次愛情既寫出唯美又寫出世味的滄桑,恐怕只有李商隱,沒有見面,沒有佳人,沒有原因的分離,詩人全都沒有交代,只是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情緒流露以及環境的渲染,卻已傳達了一個失戀的故事,以及詩人無法言喻的苦衷,便是李商隱的無題高妙之處。

另一更有名的《無題》:“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 走馬蘭臺類轉蓬。”

相比而言,這一首缺了靈動的意象與歡快的約會場景,似乎遜色了許多。但尾聯卻是高於“走馬蘭臺類轉蓬”的直白表達,運用典故的巧妙,已經悄悄隱露了詩人的情緒,含蓄隱晦,還有意境,想像的更要悽美許多!


一綠浮芳


關於劉郎有兩種說法:

一個來自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穀皮,迷不得返...有二女子,姿質妙絕......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在這個故事中有劉晨、阮肇兩個人兩個驢友去天台山旅遊迷了路,遇到二個美麗又有氣質的女子,於是就留在山中生活了半年。春天到了,兩個人開始想念家鄉,可是回去後發現時光如梭,人間已經是自己七代以後了。

另一個來自《史記卷十二 · 孝武本紀第十二》:

天子既已封禪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山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在這個故事中漢武帝劉徹被道士欺騙,以為海外有蓬萊仙山。於是他還不遠萬里跑到海邊來眺望過。

由於李商隱的詩中提到了蓬萊,似乎說法二更為合理一些。

希望以上解答對您有所幫助。


夕榮Siron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本詞用了劉晨阮肇的典故。

劉郎:東漢的劉晨,歷史上確有其人,據說28歲往天台上修仙。阮肇:劉義慶筆下的文學人物。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穀皮,迷不得返,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這個故事中有劉晨、阮肇兩個人,兩位去天台山迷了路,遇到二個女子,於是就在山中生活了一段時間。春天時,兩個人想念家鄉,但是回去後發現時光如電,世間人已經是自己的七代以後了。

後來,劉晨又進山找那女子,但仙凡路隔,再也不能相見了。據後人考證,劉晨隱居在天姥山腳的劉門山(今新昌縣),娶妻生子;而阮肇則看破紅塵,雲遊四方,不知所終了。

古詩詞中的“劉郎”常常用這個典故。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他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

這是一首思念心上人的情詩。主人公與心上人別離已久,久思成夢,夢醒悵然……表達了愛情被阻隔,相見無期的痛苦之情。李商隱的愛情詩善於以意傳情,以虛代實,從而營造出亦真亦幻、迷離惝恍的意象境界,這首詩就採取了這樣的藝術手法。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劉郎已經怨恨仙女住在蓬山非常遙遠,可現在的你更像是隔著一萬重的蓬山那麼遙不可及。這兩句是利用典故,來表達無法和心上人相見內心的惱恨。

李商隱的《無題》詩向來以難解著稱。李商隱的內心世界,太難懂,明明纏綿已於筆尖繾綣,卻又是那麼撲朔迷離,令人費盡思量。

寫無題,言有情,但這情不是讓人很容易看懂,這就是李商隱的高明之處。


納蘭自強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兩句詩的出處以及作者的大致經歷和追求——此兩句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無題》,全詩是: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說好了來約會卻放了鴿子不見你的蹤影。我獨守空房望著窗外的月光斜照在樓頂一直到到五更天都沒有睡著。夢中都是你離我遠去的背影哭喊著也喚不回你的回眸。睹物思人被你催促而寫好的詩稿墨跡還沒有乾透。燭光搖曳半籠著鎦金的翡翠屏風,繡著芙蓉花的帳幔也微微散發著昔日用麝香薰過的一縷幽香。劉郎因為蓬萊仙山遙不可及不能尋回昔日的美人而怨恨不已,而你卻在比蓬萊遠一萬重的地方無處尋覓。

很顯然,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首愛情詩。後兩句中的劉郎出自南朝劉義慶的《幽明錄》中。據書中記載:“漢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溪邊有二女子,資質妙絕,遂留半年而歸。”後來,劉晨又進山找那女子,但仙凡兩隔,再也不能相見。李商隱之所以將這個典故寫入他的無題詩中,是為了表達他對詩中人物銘心刻骨的眷戀和思念。那麼,他思念的這個人是誰呢?筆者以為:這裡有愛情和理想兩層對應。從愛情一層來說對應的是他的亡妻王氏——她是晚唐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女兒。大家知道:李商隱一生經歷坎坷,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寒。24歲考上進士後曾應王節度使的邀請到其幕府為掌書記。被領導看中後招為門婿。婚後夫妻兩人伉儷情深。但十二年後王氏病亡。37歲的李商隱痛心不已,曾多次寫詩追憶;而從理想一層對應的則是當朝皇帝。李商隱考中進士後曾任秘書省校書郞、弘農尉等職。“秘書省校書郞”是朝廷管理文獻的普通官職,雖然職位不高,但是由於能夠經常接觸皇帝,起點不低,甚至被視為宰輔的起點。但是由於他潔身自好,不善於察言觀色、隨波逐流等性格方面的原因,並被捲入當時的“牛李黨爭”, 一生仕途坎坷而困頓,45歲即離世。這種政治上的失意既不便於明言,只好隱寫於愛情詩中作以委婉抒發,借用的正是《楚辭》中以“香草美人”喻明君賢臣的寫法。

因此,對於李商隱來講,他幼年喪父,中年喪妻,又在事業上到處碰壁,一切均如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在無數個夜晚獨自嘆息、無眠,然後訴諸筆端。據有關專家統計,李商隱流傳於世的詩歌共有600餘首,其中的“無題詩”佔15首。其主要特點是具有朦朧美及豐富的內涵,多具唯美主義的特點——從此首可管窺一斑!


木語石歌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劉郎是什麼典故?如何理解?


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其實這又是李商隱的一首《無題》詩,因為他的無題詩實在是有點多,所以我們才會在後面用上首句來進行區別,如《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李商隱並沒有創作把這些作品當做了不得的事情來對待,純粹是情到深處,自然流淌罷了。

寫詩這回事,不當回事就能成大事。

我們整體來看這首詩,至於題主的關於“劉郎”的問題說到最後一聯就一起解答了。

平仄格律

晚唐格律詩已經成熟,所以詩人們的作品很少再有“半律體”存在,一般都是合律的,而格律並沒有限制這些才子們的詩意表達,照樣文采飛揚,或浪漫、或幽怨,秉承盛唐遺風。

大家不愛平仄格律沒關係,但是不要說格律限制表達。

真的,它限制的只是你的表達。

根據格律關係,首聯首句第二字定“起”,末字定是否入韻。我們看李商隱這首《無題》的首句“來是空言去絕蹤”,第二字為“是”,所以是仄起,收尾是“蹤”,所以是平收,也就是仄起入韻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幾處“一、三”非關鍵位置有平仄變化之外,“二四六”位置的平仄是嚴格合律的。

合律不難,難在精工。

李商隱的精工在哪?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一三五不論”位置的平仄便宜處理,但是對句一定是相反的。這一特色我們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所謂“一三五不論”,在他這裡,就不僅僅是不論,而是出句不論,化了平仄,對句一定會化回來,保證出對句的平仄嚴格相對。

如“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出句首字不論,是“平仄平平仄仄平”,那麼對句同樣首字變化,“仄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四句同樣如此。

這不是巧合。

頸聯“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出句第三字平仄變化,“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句的第三字同樣發生了變化:“平平平仄仄平平”。

精工在哪?細節之處。

全詩押平水韻“二冬部”,頷聯、頸聯“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嚴謹對仗。

所以這是一首標準的七律。

為什麼要講得這麼詳細瑣碎,因為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因為別人說這是七律,就贊同,而是要學會自己判斷,這樣才會在有些人明明寫的不是律詩,卻瞎標的時候能夠火眼金睛,一眼看穿。

不做人云亦云的人,就是裝逼成功,同時反裝逼也成功了。

內容意境

接下來看看這首詩的內容。我們曾經講過七律的普遍文法“起承轉合”,但是很多詩人在形成自己的風格之後就尋求突破,也就是在形式上不再侷限於普遍文法。打破這個普遍文法的第一人是韓愈,他開創了散文入詩的風格,不但文字看上去散,表達意思也不再順序而為。

而李商隱作為晚唐詩歌朦朧派的開宗立派之人,對文法結構的發展和折騰自然是與眾不同。所以我們讀他的詩,要掌握一些他寫詩的獨有密碼,才能真正做好賞析理解。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特徵,讓他的很多作品成為無解之謎,比如《錦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卻都深愛他的文采和詩律。

相對來說,《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倒是不算難解。

首聯“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這一聯是倒置的,第一句明顯是發議論。“這折磨人的女子啊,說來又不來,說走就再也不見蹤跡”。為什麼詩人會有這種喟嘆?因為“月斜樓上五更鐘”,因為詩人看到已經五更天了,只有月亮斜斜地掛在樓上。這說明,詩人從熟睡中驚醒,面對孤清冷月,格外思念曾經熱烈相會的佳人。

頷聯“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五更天是什麼時候?天亮了。詩人是在夢中驚醒的,夢境是什麼樣子的?兩人在夢裡依依惜別,張口呼喚,卻說不出話來。這種情況估計咱們誰都夢到過吧,有時候明明人在面前,就是發不出聲來,甚至急得自己都知道自己在做夢。

而李商隱在這裡用這種常見的夢魘狀態表達自己相思之苦,無比貼切。

我們從夢中醒來,是不是經常有把夢中奇遇寫下來的衝動?只不過懶得動彈,一轉眼就忘了。但是詩人心思細膩,肯定要趕緊寫下來。這種事情我也做過,因為有時候夢境實在太離奇,甚至好過電影劇情,所以也曾經深夜爬起來打開電腦記錄過。

這又是真實可能發生的事情,同樣從側面表現詩人相思的濃稠——不願被自己遺忘。

所以“書被催成墨未濃”,因為著急寫下來,臨時磨墨,顏色還未濃稠,文章已經寫完。

頸聯“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

這一聯的描寫是承接頸聯來的,所以不能說“轉”,但是李商隱的奇特之處在於這一聯的描寫讓人云裡霧裡,這種室內描寫到底是閨房,還是自己的臥室,抑或是起身來寫詩文的書房?沒有仔細交代。

殘燭的餘光半照著用金錢繡成翡翠鳥圖案的帷帳,芙蓉褥上似乎還依稀浮動著麝燻的幽香。這其中殘燭、麝燻疑為夢中,而帷帳、繡被則貼合實景。

我們可以認為還是身在夢中,與相思之人道別的地方,但是更像詩人夢醒之後,執筆成詩的地方。正是這種亦幻亦真的情境描寫,給人一種不真實的美好感。出句是以實境為夢境,對句是疑夢境為實境,將恍惚迷離中一時的錯覺與幻覺變現得極為生動傳神。

尾聯“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尾聯就是題主的問題所在了。這裡承接頸聯的虛幻感,用了“劉郎”的典故,加深點明對愛人的相思,同時用“恨”字表達了相思成灰卻無能為力的惆悵。

言下之意也很簡單,我和你的距離比當年“劉郎”和仙女遠了一萬倍,思念的情感也深重了一萬倍啊。

“劉郎”的用典並不艱深,而且像這首七律,李商隱居然只用了這一個平常典故,對於他來說,真的算是非常客氣了。

這個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幽明錄》: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穀皮,迷不得返...有二女子,姿質妙絕......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忽復去,不知何所。

這是個當時非常流行的漢魏時期的“遇仙”故事,只不過這還是遇到的女仙,跟人家同居了半年,回來的時候已經有了七世孫。就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版。

和這差不多的還有“爛柯”這個詞的來歷。

“爛柯”出自圍棋著名典故,語出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說的是晉時有個叫王質的樵夫,在石室山遇到了一些仙童在歌詠,下圍棋。仙童給了王質一顆棗核樣的東西含著,王質就一直不覺得飢餓。過了一會,仙童說:“咋還不走?”王質起身,發現自己的斧頭柄已經爛空了,等他回到家,已經不是開始離開的那個時代了。

這些故事都是南朝所記錄,所以唐詩中經常引用。相對而言,用“劉郎”的更多,因為不光是“遇仙”,人家還和仙女合好了,更加符合文人對愛情、相思的浪漫想象。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詩借夢醒寫苦情,但是卻並沒有按照遠別,思念,入夢,驚醒,孤清,意重的順序來寫,而是先寫夢醒時分,在寫迷離夢境和現實的混亂,創造出亦幻亦真的境界,最後點明蓬山萬重的阻隔之恨。

這樣曲折宕蕩的藝術構思,使全詩迷離恍惚,幽怨暗生。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劉郎,相傳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劉晨、阮肇入山採藥,迷不得出,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居半年才還,後人以此典喻豔遇。蓬山,即蓬萊山,泛指仙境。韓壽,晉人,司空賈充的僚屬,充每在家聚會,賈女從窗格中偷窺,見其貌美而愛之,與私通,充發覺後乃以妻壽。宓妃留枕:曹植《洛神賦·序》:“黃初三年,作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植過洛水時,忽見一女子來,贈所用枕。宓妃,傳說中伏羲氏之女。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李商隱


驀然相逢


劉郎:傳說東漢劉晨與阮肇入天台山採藥遇二仙女,結成一段奇緣,後因以“劉郎”指情郎。

這是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燻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韻譯

你說來相會是空話,別後不見蹤影;

醒來樓上斜月空照,聽得曉鍾初鳴。

夢裡為傷遠別啼泣,雙雙難以呼喚;

醒後研墨未濃,奮筆疾書寫成一信。

殘燭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朧朧;

麝香薰透芙蓉似的紗帳,軟軟輕輕。

當年的劉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遙遠;

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萬重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