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

淯水明月映独山


老子与孙子都是陈国人,大舜子孙后裔,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老子就成为了楚国苦县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也可以称之为“亡国奴”,是最早的落难王孙代表,有道家(领导之家)的贵族身份,所以能够有资格担任周王朝的比较尊贵的藏书吏(后来发展出的御史大夫在秦王朝属于“三公”之一)。

老子的师傅据传是商王朝的商容,而商容按照道家“秘而不宣”的行事风格,一辈子就收了老子这一个学生。

道家学说,据传传承自人文始祖黄帝,他著有《道经》一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过程中被焚毁,仅留下十六字真言,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老子对黄帝《道经》的思想总结,就发展出“无为而治”的国家管理理念,这也成为了他对“道”的理解,构成了其《道德经》当中《道经》的主要内容。

不管是黄帝还是老子的《道经》,他们的核心都是劝诫国人或者引导国人以“人中之龙”为信仰核心,力争做到卓越到极点,就是培养领袖的理论教材,人类族群的领袖是谁?是帝王,“帝”是大神,孔雀开屏之意,就是秦始皇礼仪上要求的身后的那一对屏风的象征意义,“王”是小神,就是金戈开路的象征意义。

道家学术,核心就是“帝王之术”,也就是鼓励国人贵族由“人”变为“神”,能够“得道成仙”,由于古代社会是政教合一的体系,实际上就是鼓励大家当公务员,成为体制内成员,而“帝王”,就是国人的信仰依规,大家想“超凡入圣”,就是要担当国家郡县制的官员(最初是分封制的诸侯国国君),如果你当上了官,就意味着你成为了“神”。

所以《道经》就是实际的《国人经》、《帝王经》或者叫《贵族经》。

老子《道经》的传承由他的道家弟子杨朱所获得。

老子的另一个成就是他对于周公旦主张的儒教事业中的儒家要求进行了系统总结,创作了《德经》。

中华文明始祖有三位,黄帝、炎帝和蚩尤,炎黄是结成了联盟关系的,共同领导百姓国人贵族,他们通过共同努力,战胜了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联盟,结果蚩尤部族战败,九黎部落族众及其后裔沦为最早的“民”,也就是奴隶。

如何证明九黎部族是奴隶?

国人想出的办法是琢瞎“民”的一支眼,既不影响劳动力,又方便国人能够“以貌取人”。

但任何人谁又愿意长大后就成为“独眼龙”呢?

所以从炎黄征服九黎以来,东夷九黎部落一直就反叛不断。

商王朝就是因为同时面临东夷和西岐的两线作战,被周武王趁虚而入,商纣王组织那些短暂被征服的“黎民”大军,与周武王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结果黎民倒戈,商王朝的首都朝歌被功破。

周王朝上台后,命运也没有好到那里去,也同样面临东夷及殷商的两线作战,随时有亡国的危险。

这个时候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体现出了非比常人的政治智慧,他提出了“以德配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系统的将那些东夷黎民转化为新国人(自由民),以解决镇压殷商后裔的需要,实现“以夷制夷”,这种新国人,就被称之为“儒”,而这个组织从“民”当中选拔产生“儒”的宗教就被称之为“儒教”。

周公组织选拔的方法就是“德”,“德”在北方古代,就是我们驾驶牛马时发出的声音,意涵就是这些新国人作为自由民能够为老国人所指挥。

“德”是一种登山活动,达到一定高度的奴隶“黎民”,证明了他有留下来成为新国人的资格,就可以载入荣誉板上,免除证明奴隶身份被琢瞎一支眼的刑罚,从而可以“德高望重”。

所以大家观察儒家的代表,孔子、董仲舒,他们都是彪形大汉,身体素质好,这是基本的原因。

在身体素质考察完之后,对于男性新国人再考察头脑反应,对于女性新国人再考察生育能力。

这种系统选拔的头脑反应快,身体素质好,生育能力强的新国人,就被称之为儒家。

他们这个族群实际上由三部分组成:文士构成儒生,武士构成侠客,女士构成妇孺。

儒生,就是“根据需要选拔产生的可以运用文字协助国人的自由民”。

俠客,就是“在儒生领导下,国人管控下的经过选拔用体力协助国人的自由民”。

妇孺,就是“根据生孩子的需要来培养新国人的自由民”。

对于黎民来说,他们最大的追求是成为堂堂正正的“人”,《德经》就是培训“黎民”成为新国人的“儒家”的理论教材。

民间对于那些能力超群的奴隶,没有摆脱“民”的身份的人,一般称之为“妖”,后来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就常常被寓意为《封神演义》中的通天教主,或者《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

从这个意义上来,《德经》是实际的《平民经》、《儒经》或者叫《黎民经》。

老子《德经》的传承由他的儒家弟子孔子所获得,他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就是“中庸之道”。

所以综合分析,《道经》主要反映的道家国人统治者的管理智慧,有如何“由人变神”的信仰,可以称之为《人经》,《德经》主要反映的儒家新国人(黎民、自由民)协助统治者的管理智慧,有如何“由民(妖)变人”的信仰,可以称之为《民经》,所以《道德经》实际上就是《人民经》。


河东来


老子的经历史书上是十分模糊的。就连老子到底是谁都搞不清楚。

那时候是春秋晚期,周天子的权势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老子在周天子那里做了一个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官。当然大家都这么说。可是个人觉得他当然不是只管管图书那么简单。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对道的解释,对世界本源的探讨与诸子百家比起来是有这很大不同的。

当然孔子之后各种知识才正式向下流入民间。

在此之前各种知识都是在贵族手中的。

所以老子能接触到很多皇家一脉相承的知识。

而这些知识必然很多是关于祭祀和和战争的。

老子在洞悉了古往今来的大事之后,发现了世界的本源。

当人个人觉得还有还有老子的家学渊源。咱们说,那时候姓氏是分开的。老子应该和一个古老的氏族有关系的。那就是老氏。

老子姓李却是老氏。道德经可能是老氏的思想。所以道德经叫老子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老莱子的著作为什么也很道家。或许他也是老氏家族的。

当然具体的真相,还是要科学家,史学家去研究。



猫脸先生的野望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道德经》是怎样写出来的?回答这个问题,应按照《史记.老子列传》的记载来解答更为准确。

《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周藏室之史”

由此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现在的安微涡阳)。《史记》记载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朝国家守藏室的官员(现为图书馆长)。能胜任这一工作来看,说明老子很有学问并精通“周礼”。

在此时期,周朝封建宗教等级制度“周礼”,已完全不适应诸候国的统一管理制度,使东周朝统治日渐衰落。周天子已经不能统治各国诸候,正处于战国争霸乱局中。而老子是道教思想者,更是看不得这样的乱局社会。所以决定离开首都洛阳,另寻途径,骑着一头青牛往西去了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市)。这也就形成老子在函谷关,并留下了一个著书《道德经》原由故事。

《史记》记载“结草为楼,夜观天象。”,“子将隐居,强为我著书。”

由此记载:老子来到函谷关结识了一个很崇道的关令,在当地奉为著名道教真人,名叫伊真人,伊真人也是一个周朝学者,并力邀老子一起去了他的隐居之地“结草为楼,夜观天象”的草楼上。这就是史称为道教第一道观的“楼观台”(现在陕西省周至县)。在此伊真人十分诚恳地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意思是你现在隐居了,应该把你的伟大思想著成书传承下来。否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真可惜啊!老子深思考虑之,才写下了寥寥数语几千个字的《道德经》著作。

综上所述,老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把《道德经》写出来的,我认为:老子著书《道德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东周朝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周礼”,己不能挽救周文王的败局。各阶级知识分子异常活跃,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形成了诸子百家争呜局面。老子的道教也不例外,希望自己的道教思想有一席之地,为此而著书。

(2)老子作为一个周朝官员,而且很有道德思想的学问者,对周朝诸国争霸乱局不会袖手旁观。希望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思想促进统一理念,缓解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争霸乱局,这也促使老子为此而著书。

(3)老子是一个很有道教思想学问的形成者,身旁结识弟子伊真人也是一个祟道教者,觉得传教给弟子伊真人很合情理。于是也听劝了伊真人的话“不留下只言片语,你的伟大思想不就要埋没了吗!”觉得伊真人的话很有道理。所以著书《道德经》传承下来,也在情理之中。

为此,老子写的《道德经》(又称《老子》,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所以老子也就成为道家的创始人,《道德经》也为道家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道家的祖师之作。其实《道德经》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经典著作,老子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代表人物,为生活在世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智慧大门,老子“天下第一”之说,千真万确!


刘梦辉1445414400581


老子的生平,史资极少。本人因注释《道德经》之故,不能考察之。我东从涡阳,鹿邑,经函谷关,楼观台,宝鸡,天水,古陇西,西经酒泉,止于敦煌三危山。南登武当山,北上崆峒山。查莫高窟藏经洞,看莫法刧去资料微缩胶卷,询问了陇西李氏家谱,对照司马迁之《史记》。知其概曰,老聃与李耳非一人也。李耳约于公元前400年左右,生于鹿邑县。老聃于前628年,生于涡阳。约前500年前后,会孔子,答礼,道,仁之问。此后不久,出函谷关,答关令尹喜问道,遂有5000言传世。在古陇西,曾住几年,因畄下子孙于斯地。继沿流沙河谷,出祁连山,经居延到敦煌,终于三危山仙逝。聃任东周守藏史,初会孔子时,尚在任,次会孔子时,已辞官在鹿邑收徒传道。老子言大道无形,独立不改,生天生地生万物而不自生,运动不息,載万物远逝,极而返回,使万物复归于根于静。再无他物比大道更早了。故,大道乃宇宙之本原,万物之终极也。老聃,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重要源头,公认的十大名人之首,为最具大智慧之圣人。


兰州易道王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以及《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并综合其他史料来说,老子曾受周都太学博士教授天文地理三年,博览《易经》、《诗经》、《尚书》,各种史书、典籍与先哲遗著;并经周都太学博士推荐,在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担任东周藏书室(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典籍史官多年(包括最后担任馆长),阅尽周朝藏书室所有藏书,掌握了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等知识。这就是老子的经历(包括学历、阅历),为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撰写《道德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问世的内因。

其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中提到三个问题:

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这句话如果联系《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即我“道”的言论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践行。但是天下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践行),那就说明老子在撰写《道德经》之前,“道”的学说已经研习形成,并“以自隐无名为务”。这也是老子的经历和《道德经》问世的内因。修,这里当指学习,研习(《辞海》)。

⑵“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其中“居周久之”(即在周室从职很久),使老子对周朝的兴衰成败历史(包括统治阶级腐败、战争频繁、田园荒芜、社会治安混乱、人民生活饥饿等等),有个全面的了解。而“见周之衰,乃遂去”(即见周室衰乱,辞职而去),则使老子西遊或从离开周都洛阳回到家乡等等的过程中,目睹民间田园荒芜、战马奔驰不息、百姓生活困苦,对如何治理社会,如何对待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更有深刻的体会。这其中也包括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

⑶老子到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的请求,逗留了下来。盖尹喜者,自幼好学,知书达理,修身深厚,能说会道。又“善内学星宿”(《史记·集解》)、懂得如何请求、说服老子这位不争名利的圣人能留下杰作,传给后世。于是老子这位身穿粗布衣,胸怀伟大抱负的“大道”创立者,受尹喜的言行所感动,撰写了这部《道德经》,仅五千多言,却涵盖了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治国、用兵和修身处世之道等等内容,这是《道德经》撰写、问世的外因。(注:关,《史记·索隐》:一说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一说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河南鹿邑县太清宫),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尊称他为始祖,“太上老君”。



老子的思想朴素辩证,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他一生的著作就是《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曾做过周朝的藏书管理员,他曾跟随常枞学习。周朝在春秋时期越来越衰败,老子觉得周朝无望了,于是决定离开,出函谷关云游世界。周敬王时期,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军攻打刘公,周敬王受压迫,晋国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战败,逃亡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辞职了。



当时的函谷关一片荒凉,守关的官员尹喜,从小就喜欢读书,很有修养。有一天他突然看见关下有一老人倒骑青牛,然后尹喜很高兴地说:“我很有幸,见到圣人了”。然后尹喜就快速走上前,来拜见老子。然后称老子为圣人,老子却大笑说:“过奖,过奖。”老夫也久仰你的大名,特来拜会。



尹喜非常高兴,然后将老子请进官舍,请他上座,并恳请老子留一本著作,并愿意将他的著作传世后世,造福后代。于是老子就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福祸为鉴,写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起来称为《道德经》。上篇讲述天地变化的规律,下篇讲述处世之道。


肖邦老师的课堂


老子的经历,史料极其匮乏,目前所知道的有明确记载的,只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寥寥四五百字的简单记载,无以知晓老子的生平背景。

我们从司马迁的记述中得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不详,据推测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楚(原为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史。更多的背景无从得知。

其余关于老子的家世的文献,大多为传说。传说老子是遗腹子,父亲没来得及看到他出生就死了,因此没有名字。亲属见他耳朵长得大而垂,就取名聃,聃就是耳漫的意思。至于指李树为姓,李母吃了李子怀孕而生,以及李母怀孕八十一年,老子求学于商容等等,皆为野史传说,并无实据。

老子所处的年代,正处诸侯坐大,天下大乱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间巧取豪夺,诸侯国内部同样出现了是弑君篡位的现象。这个时期,各国都希望兵强国富,图强争霸,延续国脉,因此诸子纷出,处士横议,百家争鸣,各家都以其所学,开出了自家的治世良方。《道德经》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完成的。

但是,老子写作《道德经》的具体地点到底是函谷关,还是在洛邑的收藏室,抑或在老家?都没有确切史实。《史记》说: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迁所著《史记》,历来被誉为“信史”,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司马迁说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问道黄老


老子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道德经》是怎么写出的?我的回答是:

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说到老子写《道德经》还有一个“老子出关”的故事: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

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

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

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

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

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

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华军abc


《道德经》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扩展资料:

《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一书是当今除《圣经》外,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曾把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广场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刘三辰


孔子四处游说,推销自己的恢复周礼主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无功而返。

老子则不然,虽然主张回到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社会,但有自知之明,不可能实现,于是一走了之,隐居去了。

《道德经》是怎么写出来的?《史记》,老子出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所终。

关令尹喜曰,关口官员“令尹”高兴地说。后人编出个姓尹名喜的人。尹喜,子乌虚有的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