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經歷和時代背景是怎樣的?《道德經》是怎麼寫出的?

淯水明月映獨山


老子與孫子都是陳國人,大舜子孫後裔,後來陳國為楚國所滅,老子就成為了楚國苦縣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子也可以稱之為“亡國奴”,是最早的落難王孫代表,有道家(領導之家)的貴族身份,所以能夠有資格擔任周王朝的比較尊貴的藏書吏(後來發展出的御史大夫在秦王朝屬於“三公”之一)。

老子的師傅據傳是商王朝的商容,而商容按照道家“秘而不宣”的行事風格,一輩子就收了老子這一個學生。

道家學說,據傳傳承自人文始祖黃帝,他著有《道經》一書,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過程中被焚燬,僅留下十六字真言,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老子對黃帝《道經》的思想總結,就發展出“無為而治”的國家管理理念,這也成為了他對“道”的理解,構成了其《道德經》當中《道經》的主要內容。

不管是黃帝還是老子的《道經》,他們的核心都是勸誡國人或者引導國人以“人中之龍”為信仰核心,力爭做到卓越到極點,就是培養領袖的理論教材,人類族群的領袖是誰?是帝王,“帝”是大神,孔雀開屏之意,就是秦始皇禮儀上要求的身後的那一對屏風的象徵意義,“王”是小神,就是金戈開路的象徵意義。

道家學術,核心就是“帝王之術”,也就是鼓勵國人貴族由“人”變為“神”,能夠“得道成仙”,由於古代社會是政教合一的體系,實際上就是鼓勵大家當公務員,成為體制內成員,而“帝王”,就是國人的信仰依規,大家想“超凡入聖”,就是要擔當國家郡縣制的官員(最初是分封制的諸侯國國君),如果你當上了官,就意味著你成為了“神”。

所以《道經》就是實際的《國人經》、《帝王經》或者叫《貴族經》。

老子《道經》的傳承由他的道家弟子楊朱所獲得。

老子的另一個成就是他對於周公旦主張的儒教事業中的儒家要求進行了系統總結,創作了《德經》。

中華文明始祖有三位,黃帝、炎帝和蚩尤,炎黃是結成了聯盟關係的,共同領導百姓國人貴族,他們通過共同努力,戰勝了蚩尤領導的九黎部落聯盟,結果蚩尤部族戰敗,九黎部落族眾及其後裔淪為最早的“民”,也就是奴隸。

如何證明九黎部族是奴隸?

國人想出的辦法是琢瞎“民”的一支眼,既不影響勞動力,又方便國人能夠“以貌取人”。

但任何人誰又願意長大後就成為“獨眼龍”呢?

所以從炎黃征服九黎以來,東夷九黎部落一直就反叛不斷。

商王朝就是因為同時面臨東夷和西岐的兩線作戰,被周武王趁虛而入,商紂王組織那些短暫被征服的“黎民”大軍,與周武王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結果黎民倒戈,商王朝的首都朝歌被功破。

周王朝上臺後,命運也沒有好到那裡去,也同樣面臨東夷及殷商的兩線作戰,隨時有亡國的危險。

這個時候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體現出了非比常人的政治智慧,他提出了“以德配天”,“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系統的將那些東夷黎民轉化為新國人(自由民),以解決鎮壓殷商後裔的需要,實現“以夷制夷”,這種新國人,就被稱之為“儒”,而這個組織從“民”當中選拔產生“儒”的宗教就被稱之為“儒教”。

周公組織選拔的方法就是“德”,“德”在北方古代,就是我們駕駛牛馬時發出的聲音,意涵就是這些新國人作為自由民能夠為老國人所指揮。

“德”是一種登山活動,達到一定高度的奴隸“黎民”,證明了他有留下來成為新國人的資格,就可以載入榮譽板上,免除證明奴隸身份被琢瞎一支眼的刑罰,從而可以“德高望重”。

所以大家觀察儒家的代表,孔子、董仲舒,他們都是彪形大漢,身體素質好,這是基本的原因。

在身體素質考察完之後,對於男性新國人再考察頭腦反應,對於女性新國人再考察生育能力。

這種系統選拔的頭腦反應快,身體素質好,生育能力強的新國人,就被稱之為儒家。

他們這個族群實際上由三部分組成:文士構成儒生,武士構成俠客,女士構成婦孺。

儒生,就是“根據需要選拔產生的可以運用文字協助國人的自由民”。

俠客,就是“在儒生領導下,國人管控下的經過選拔用體力協助國人的自由民”。

婦孺,就是“根據生孩子的需要來培養新國人的自由民”。

對於黎民來說,他們最大的追求是成為堂堂正正的“人”,《德經》就是培訓“黎民”成為新國人的“儒家”的理論教材。

民間對於那些能力超群的奴隸,沒有擺脫“民”的身份的人,一般稱之為“妖”,後來孔子強調“有教無類”,就常常被寓意為《封神演義》中的通天教主,或者《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

從這個意義上來,《德經》是實際的《平民經》、《儒經》或者叫《黎民經》。

老子《德經》的傳承由他的儒家弟子孔子所獲得,他對“無為而治”的理解就是“中庸之道”。

所以綜合分析,《道經》主要反映的道家國人統治者的管理智慧,有如何“由人變神”的信仰,可以稱之為《人經》,《德經》主要反映的儒家新國人(黎民、自由民)協助統治者的管理智慧,有如何“由民(妖)變人”的信仰,可以稱之為《民經》,所以《道德經》實際上就是《人民經》。


河東來


老子的經歷史書上是十分模糊的。就連老子到底是誰都搞不清楚。

那時候是春秋晚期,周天子的權勢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老子在周天子那裡做了一個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官。當然大家都這麼說。可是個人覺得他當然不是隻管管圖書那麼簡單。

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對道的解釋,對世界本源的探討與諸子百家比起來是有這很大不同的。

當然孔子之後各種知識才正式向下流入民間。

在此之前各種知識都是在貴族手中的。

所以老子能接觸到很多皇家一脈相承的知識。

而這些知識必然很多是關於祭祀和和戰爭的。

老子在洞悉了古往今來的大事之後,發現了世界的本源。

當人個人覺得還有還有老子的家學淵源。咱們說,那時候姓氏是分開的。老子應該和一個古老的氏族有關係的。那就是老氏。

老子姓李卻是老氏。道德經可能是老氏的思想。所以道德經叫老子應該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老萊子的著作為什麼也很道家。或許他也是老氏家族的。

當然具體的真相,還是要科學家,史學家去研究。



貓臉先生的野望


老子的經歷和時代背景是怎樣的?《道德經》是怎樣寫出來的?回答這個問題,應按照《史記.老子列傳》的記載來解答更為準確。

《史記》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里人也”“周藏室之史”

由此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現在的安微渦陽)。《史記》記載老子做過“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朝國家守藏室的官員(現為圖書館長)。能勝任這一工作來看,說明老子很有學問並精通“周禮”。

在此時期,周朝封建宗教等級制度“周禮”,已完全不適應諸候國的統一管理制度,使東周朝統治日漸衰落。周天子已經不能統治各國諸候,正處於戰國爭霸亂局中。而老子是道教思想者,更是看不得這樣的亂局社會。所以決定離開首都洛陽,另尋途徑,騎著一頭青牛往西去了函谷關(河南省靈寶市)。這也就形成老子在函谷關,並留下了一個著書《道德經》原由故事。

《史記》記載“結草為樓,夜觀天象。”,“子將隱居,強為我著書。”

由此記載:老子來到函谷關結識了一個很崇道的關令,在當地奉為著名道教真人,名叫伊真人,伊真人也是一個周朝學者,併力邀老子一起去了他的隱居之地“結草為樓,夜觀天象”的草樓上。這就是史稱為道教第一道觀的“樓觀臺”(現在陝西省周至縣)。在此伊真人十分誠懇地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意思是你現在隱居了,應該把你的偉大思想著成書傳承下來。否則,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真可惜啊!老子深思考慮之,才寫下了寥寥數語幾千個字的《道德經》著作。

綜上所述,老子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把《道德經》寫出來的,我認為:老子著書《道德經》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東周朝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周禮”,己不能挽救周文王的敗局。各階級知識分子異常活躍,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形成了諸子百家爭嗚局面。老子的道教也不例外,希望自己的道教思想有一席之地,為此而著書。

(2)老子作為一個周朝官員,而且很有道德思想的學問者,對周朝諸國爭霸亂局不會袖手旁觀。希望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思想促進統一理念,緩解春秋戰國時期各諸候國爭霸亂局,這也促使老子為此而著書。

(3)老子是一個很有道教思想學問的形成者,身旁結識弟子伊真人也是一個祟道教者,覺得傳教給弟子伊真人很合情理。於是也聽勸了伊真人的話“不留下隻言片語,你的偉大思想不就要埋沒了嗎!”覺得伊真人的話很有道理。所以著書《道德經》傳承下來,也在情理之中。

為此,老子寫的《道德經》(又稱《老子》,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道”。所以老子也就成為道家的創始人,《道德經》也為道家奠定了理論基礎,成為道家的祖師之作。其實《道德經》更是一部充滿智慧和人生哲理經典著作,老子確實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最高代表人物,為生活在世的人們打開了一扇智慧大門,老子“天下第一”之說,千真萬確!


劉夢輝1445414400581


老子的生平,史資極少。本人因註釋《道德經》之故,不能考察之。我東從渦陽,鹿邑,經函谷關,樓觀臺,寶雞,天水,古隴西,西經酒泉,止於敦煌三危山。南登武當山,北上崆峒山。查莫高窟藏經洞,看莫法刧去資料微縮膠捲,詢問了隴西李氏家譜,對照司馬遷之《史記》。知其概曰,老聃與李耳非一人也。李耳約於公元前400年左右,生於鹿邑縣。老聃於前628年,生於渦陽。約前500年前後,會孔子,答禮,道,仁之問。此後不久,出函谷關,答關令尹喜問道,遂有5000言傳世。在古隴西,曾住幾年,因畄下子孫於斯地。繼沿流沙河谷,出祁連山,經居延到敦煌,終於三危山仙逝。聃任東周守藏史,初會孔子時,尚在任,次會孔子時,已辭官在鹿邑收徒傳道。老子言大道無形,獨立不改,生天生地生萬物而不自生,運動不息,載萬物遠逝,極而返回,使萬物復歸於根於靜。再無他物比大道更早了。故,大道乃宇宙之本原,萬物之終極也。老聃,中國哲學之父,世界哲學之重要源頭,公認的十大名人之首,為最具大智慧之聖人。


蘭州易道王


老子的經歷和時代背景是怎樣的,以及《道德經》是怎麼寫出的,這個問題可以根據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並綜合其他史料來說,老子曾受周都太學博士教授天文地理三年,博覽《易經》、《詩經》、《尚書》,各種史書、典籍與先哲遺著;並經周都太學博士推薦,在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擔任東周藏書室(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管理典籍史官多年(包括最後擔任館長),閱盡周朝藏書室所有藏書,掌握了政治、歷史、禮樂、天文、地理、人倫等等知識。這就是老子的經歷(包括學歷、閱歷),為他“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撰寫《道德經》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問世的內因。

其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其中提到三個問題:

⑴“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這句話如果聯繫《道德經》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即我“道”的言論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踐行。但是天下沒人能理解,沒人能踐行),那就說明老子在撰寫《道德經》之前,“道”的學說已經研習形成,並“以自隱無名為務”。這也是老子的經歷和《道德經》問世的內因。修,這裡當指學習,研習(《辭海》)。

⑵“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其中“居周久之”(即在周室從職很久),使老子對周朝的興衰成敗歷史(包括統治階級腐敗、戰爭頻繁、田園荒蕪、社會治安混亂、人民生活飢餓等等),有個全面的瞭解。而“見周之衰,乃遂去”(即見周室衰亂,辭職而去),則使老子西遊或從離開周都洛陽回到家鄉等等的過程中,目睹民間田園荒蕪、戰馬奔馳不息、百姓生活困苦,對如何治理社會,如何對待戰爭與和平等問題,更有深刻的體會。這其中也包括老子的經歷和時代背景。

⑶老子到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的請求,逗留了下來。蓋尹喜者,自幼好學,知書達理,修身深厚,能說會道。又“善內學星宿”(《史記·集解》)、懂得如何請求、說服老子這位不爭名利的聖人能留下傑作,傳給後世。於是老子這位身穿粗布衣,胸懷偉大抱負的“大道”創立者,受尹喜的言行所感動,撰寫了這部《道德經》,僅五千多言,卻涵蓋了自然觀、自然辯證法,治國、用兵和修身處世之道等等內容,這是《道德經》撰寫、問世的外因。(注:關,《史記·索隱》:一說函谷關,在陝州桃林縣西南十二里;一說散關,在岐州陳倉縣東南五十二里)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老子出生在春秋時期的陳國苦縣(河南鹿邑縣太清宮),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尊稱他為始祖,“太上老君”。



老子的思想樸素辯證,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他一生的著作就是《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曾做過周朝的藏書管理員,他曾跟隨常樅學習。周朝在春秋時期越來越衰敗,老子覺得周朝無望了,於是決定離開,出函谷關雲遊世界。周敬王時期,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軍攻打劉公,周敬王受壓迫,晉國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戰敗,逃亡楚國。老子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辭職了。



當時的函谷關一片荒涼,守關的官員尹喜,從小就喜歡讀書,很有修養。有一天他突然看見關下有一老人倒騎青牛,然後尹喜很高興地說:“我很有幸,見到聖人了”。然後尹喜就快速走上前,來拜見老子。然後稱老子為聖人,老子卻大笑說:“過獎,過獎。”老夫也久仰你的大名,特來拜會。



尹喜非常高興,然後將老子請進官舍,請他上座,並懇請老子留一本著作,並願意將他的著作傳世後世,造福後代。於是老子就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福禍為鑑,寫了上下兩篇,共五千多字,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起來稱為《道德經》。上篇講述天地變化的規律,下篇講述處世之道。


肖邦老師的課堂


老子的經歷,史料極其匱乏,目前所知道的有明確記載的,只有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寥寥四五百字的簡單記載,無以知曉老子的生平背景。

我們從司馬遷的記述中得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不詳,據推測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周靈王元年,魯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楚(原為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史。更多的背景無從得知。

其餘關於老子的家世的文獻,大多為傳說。傳說老子是遺腹子,父親沒來得及看到他出生就死了,因此沒有名字。親屬見他耳朵長得大而垂,就取名聃,聃就是耳漫的意思。至於指李樹為姓,李母吃了李子懷孕而生,以及李母懷孕八十一年,老子求學於商容等等,皆為野史傳說,並無實據。

老子所處的年代,正處諸侯坐大,天下大亂時期。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間巧取豪奪,諸侯國內部同樣出現了是弒君篡位的現象。這個時期,各國都希望兵強國富,圖強爭霸,延續國脈,因此諸子紛出,處士橫議,百家爭鳴,各家都以其所學,開出了自家的治世良方。《道德經》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完成的。

但是,老子寫作《道德經》的具體地點到底是函谷關,還是在洛邑的收藏室,抑或在老家?都沒有確切史實。《史記》說:老子“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司馬遷所著《史記》,歷來被譽為“信史”,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是,司馬遷說老子“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

問道黃老


老子的經歷和時代背景是怎樣的?《道德經》是怎麼寫出的?我的回答是:

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國苦縣的厲鄉曲仁里人,生於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管圖書,是孔子的前輩,曾向他問禮。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說到老子寫《道德經》還有一個“老子出關”的故事: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了。這要說到老子出關的事了。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

函谷關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裡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裡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了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

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

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

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

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

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

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


華軍abc


《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擴展資料:

《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劉三辰


孔子四處遊說,推銷自己的恢復周禮主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無功而返。

老子則不然,雖然主張回到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的原始社會,但有自知之明,不可能實現,於是一走了之,隱居去了。

《道德經》是怎麼寫出來的?《史記》,老子出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

關令尹喜曰,關口官員“令尹”高興地說。後人編出個姓尹名喜的人。尹喜,子烏虛有的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