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待家人,沒有像對朋友那麼心平氣和?

臉黑小龍


謹以我個人的體會,來回答這個問題:

朋友是外人,在外人面前,總要顧忌自己的形象,因為人們總是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所以在面對外人時,就分外注意自己的言行,想獲得他人的誇讚,敬佩,既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又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還有就是,外人終究是外人,總要有一些更多的忌憚,你對人家不心平氣和,人家也一樣不會慣著你,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矛盾,結了怨,得罪了別人。

而對待家人,我們無需顧忌自己的形象,我們可以把最壞最糟糕的一面袒露給他們,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不會嫌棄。我們也無需擔心,今天這樣差的表現,就會使他們不再愛我們,遠離我們,唾棄我們,所以無論和家人多麼地不心平氣和,我們都不害怕也不擔心。

就是所謂的“被愛的都有恃無恐”。

實際上,家人才是我們最值得珍惜的人,我們應該因為被愛而感恩,一個人最好的修養,真的就是從好好和家人說話開始。

讓我們把溫暖和溫柔更多地留給家人,因為他們愛我們。


猴子的小鹿


因為你的脾氣家人太瞭解了,無論怎樣你展示你不好的一面,家人都已形成一種適應性。所以你平日裡你跟家人在一起時,你可以任性。而對朋友,你為什麼會把最優秀的一面展示給他們,那是因為,對於你在他們面前所表現的醜陋一面,他們不但不能適應你,而且還會牴觸你,甚至給你傳播你的不良性格。所以,我們對待朋友只能心平氣和。


纏鬥


家人是親情,朋友是友情!

朋友之間要以禮相待,以和為貴!你來我往要公平合理,朋友的缺點可以指出來,但朋友不以為然自己不要再三指正!不然,會失了和氣!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君子朋友!

家人是親情,不是講理的地方,比如,父母對待兒女,只講付出,不求回報!即便兒女有不當之處,父母依然是無怨無悔的付出!可憐天下父母心!

但願家人、朋友和睦相處,共建和諧美麗社會!



泰安方圓


身邊很多朋友,包括我在內,都是“把好脾氣留給了陌生人,壞脾氣丟給了家人”,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行為。

總擔心給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和別人相處時,事事謙遜,處處忍讓。相反,到了家裡,熟悉的自我空間,卸下了偽裝,也收起了自己的虛偽,對朝夕相處的妻子,總是一不小心,就說出了尖酸刻薄的話語。總覺得自己在外邊辛苦辛苦賺錢,家人應該體諒,應該包容自己。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

一個家庭要和諧,首先是夫妻關係的和諧,夫妻關係和諧最根本的就是要好好說話,說話不能夾槍帶棒,要軟言細語。夫妻之間,應該相互體諒,相互敬重,這樣一個家庭才能和睦相處,幸福才能長長久久。




晚風輕拂稻花叢


對待朋友一般都很客氣,和對待多日不見的親戚一樣,盡撿好聽話說。道理很簡單,朋友們好不容易見一次面,都帶著意外的驚喜,即使對有些“朋友”內心裡並不熱絡,也要裝出熱情的樣子,給對方一些面子。朋友們一年說不上幾句話,若言語不投機,馬上就“拜拜”了,還不如遠房親戚,好歹有血緣來維持,你不辦事我就把爺爺奶奶搬出來,讓他們去找你。😄😄

其實越客氣的朋友關係越不牢靠,真正的鐵哥們用不著天天客套,那樣反而顯得生分了。《三國演義》裡劉關張三人整天呆在一塊,關係好的自不必說。他們之間(除了大分大合的時候)有那麼多甜言蜜語嗎?估計“皮糙肉厚”的猛張飛也說不出,甚至有時候張飛還發幾句牢騷。他們的相隨全靠心靈的高度契合。倒是關羽和曹操說話挺客氣,但關羽到底沒有留曹操那兒。

家人(夫妻)和朋友關係肯定不同,那是“自己人”,是“兩口子”,整天呆在一塊,如果每天說話像待客一樣,誰受得了?聽說日本女人對自己丈夫很客氣,侍奉很周到,但日本男人卻不那麼客氣,不像中國男人那樣懂得“憐香惜玉”,有些不願受氣的日本女人就跑來中國找男人。夫妻經過長期的磨合,彼此都很瞭解對方,都知道該怎麼做,把相互的愛都深藏於看似平淡的日常言行中,二人高度默契,共同駕駛著婚姻的航船,駛向光明的未來。

但不少夫妻平淡久了就覺得無聊,難免會無事生非,吵吵鬧鬧。夫妻吵鬧很正常,但不是說非吵鬧就不行,都要學會反思,不要太任性。多些寬容,多些理解,恩恩愛愛,白頭偕老。如果都不願“低頭”,“翻船”就是必然的結局。


綠葉小杏


無論朋友還是家人,都應該心靜氣和的說話才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會和睦快樂!🌹🌹





輝283571781


為什麼我們對待家人沒有像對待朋友那樣心平氣和?這個問題提得好!這其實是個常態性問題,這樣的態度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都存在著。

導致這樣的局面其實很簡單,就是由遠近親疏,也就是“界限”造成的。在日常生活行為中,我們對朋友對外人總是客客氣氣,禮數有加。因為在對外交往過程中,我們“界限”的概念會很明確,隨時都在起著作用,生怕自己的言行會讓對方不高興,從而在對方心裡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對待家人,這種“界限”感往往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一股腦兒地端給家人,完全不管他們的承受程度。

在我看來,這實在是人性的一種扭曲!在外人面前,我們總是極力掩藏自己的真實面目,用一種修飾過的面貌示人,有時候“假”到連自己都厭惡自己!而對待家人,我們又毫不掩飾自己的“真”,有時候“真”到全無底線!

我多麼希望這樣的現象有一個好的改變或改觀!家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柱,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好首先獻給他們,而對待朋友和外人,在真誠的基礎上,其實我們可以應該表現得更真實和率性一點!


民傳文化


因為家人有個包容,忍讓,對你,你的朋友忍讓你的機會就相對少了


陳文學168



新視界4208


我在諮詢工作中使用的一派理論,經常使用「認知」這一概念去理解人的主動行為。換句話說,人所以做出這樣那樣的事,無論看上去多麼荒謬不可解,都是背後或明顯或隱蔽的想法所致。

想法有不同的層次,外顯層次的想法當然一目瞭然,例如:「我就是要氣氣他」。

你看,家人有親疏遠近,有愛恨情仇。越是親近的家人,因為朝夕相處,摩擦碰撞,積累負面的情緒和想法的可能性,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鄰居、朋友)更為高發。賭氣也好,怨恨也好,鄙夷也好,疏離也好,失望也好,關係層面的衝突表現到態度層面,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但真正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一些內在不可見的想法,我們稱之為潛在信念。

比如這樣一個潛在信念:「我們可能會受到外人的傷害」,就可能導致題目所說的行為。

因為有危險,所以要討好。舉個例子就好說了:就是在一個事實上的危險情境,這種信念直接上升到現實的層面,行動策略可參考一個最近很熱的回答:女友被調戲應該怎麼辦? 如果從表面現象來看,斌哥給了女人一巴掌,給小混混點菸,這態度倒掛得是有點匪夷所思。但仔細想,從那時的條件來看就只能這樣。態度差的背後,是真心愛護你;而態度好的背後,是遲早把刀子捅回來。

當然你會認為斌哥是明白人,這樣做很明智。因為當時的情況確實兇險。

可是很多人在不危險的情境中,會持有同樣的信念,當然是潛在的,未必能上升到意識層面。比如我有天在商場坐電梯,人多氣悶,有個小朋友嫌不舒服,一直在大哭要下去。他的媽媽——面紅耳赤的一個農村婦女,嚴厲地捏住他的嘴:「不要哭!哭什麼?」橫眉怒目地瞪她的孩子,試圖用這種兇狠來加重命令的效力。然後,她又有點驚慌地抬起頭,看了一圈我們,尷尬和乞憐地笑了笑。

如果做個類比,這位婦女在電梯運行的半分鐘內,行動策略和斌哥一模一樣:打擊親人,討好外人。區別只是一個是真危險的情境,一個其實很安全——只是在她的信念中存在風險。這樣的信念會導致她情不自禁地驚慌:如果孩子繼續哭叫,會不會惹惱旁邊的人?會不會遭到敵意?會不會受到指責和攻擊?——儘管仔細一想,就算是吧,哭叫聲是會讓人們不耐煩,可那又怎樣?難不成下一步有人就戴上黑手套掏槍?——但是通常來不及向下想。她的想法剛到達前一步,就會立刻促發行動。以後她再形成了習慣,做出反應的速度還會更快。這就是潛在信念影響行為的整個過程。

「老婆,受不了你拖拖拉拉的!趕緊!遲到了他們會不高興的!」

「寶寶不許哭!在叔叔家要是不聽話,叔叔阿姨要生氣了!」

「別人問你話要答應!在家裝深沉也就算了,在外邊就別給我這副死樣子,聽見沒有!」

凡此種種,驚慌失措地生怕惹外人不高興的,都是源於這種信念。

另外一種潛在信念,可能導致對家人態度不好的,可以叫做「態度有啥用,物質最重要」。

有這種信念的,覺得已經為家人付出不少了。每天忙得昏天黑地,賺那麼多錢就為給你買這個買那個,現在怎麼了?我脾氣不好不可以嗎?在外面裝了一天孫子,還讓我回家在老婆面前裝孫子?

也有知友提到了這樣一種信念:「家人安全,不會真的對我生氣」。

還有人的信念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長,以後可以慢慢彌補」。

還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對號入座。這些信念有時是適應的,有時則弊大於利。比較麻煩的一點是,很多信念內化之後,自己是不自知的。這就是很多人會長期保持著一些外人看來離譜的信念的原因。好在通過內省和交流(尤其是交流,旁觀者清),還是能讓它們慢慢清楚起來。只要能意識到自己的信念就好了,隨著閱歷增長,心智成熟,它們總會越來越適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