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待家人,没有像对朋友那么心平气和?

脸黑小龙


谨以我个人的体会,来回答这个问题:

朋友是外人,在外人面前,总要顾忌自己的形象,因为人们总是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同,所以在面对外人时,就分外注意自己的言行,想获得他人的夸赞,敬佩,既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又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还有就是,外人终究是外人,总要有一些更多的忌惮,你对人家不心平气和,人家也一样不会惯着你,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矛盾,结了怨,得罪了别人。

而对待家人,我们无需顾忌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把最坏最糟糕的一面袒露给他们,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不会嫌弃。我们也无需担心,今天这样差的表现,就会使他们不再爱我们,远离我们,唾弃我们,所以无论和家人多么地不心平气和,我们都不害怕也不担心。

就是所谓的“被爱的都有恃无恐”。

实际上,家人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人,我们应该因为被爱而感恩,一个人最好的修养,真的就是从好好和家人说话开始。

让我们把温暖和温柔更多地留给家人,因为他们爱我们。


猴子的小鹿


因为你的脾气家人太了解了,无论怎样你展示你不好的一面,家人都已形成一种适应性。所以你平日里你跟家人在一起时,你可以任性。而对朋友,你为什么会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他们,那是因为,对于你在他们面前所表现的丑陋一面,他们不但不能适应你,而且还会抵触你,甚至给你传播你的不良性格。所以,我们对待朋友只能心平气和。


缠斗


家人是亲情,朋友是友情!

朋友之间要以礼相待,以和为贵!你来我往要公平合理,朋友的缺点可以指出来,但朋友不以为然自己不要再三指正!不然,会失了和气!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君子朋友!

家人是亲情,不是讲理的地方,比如,父母对待儿女,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即便儿女有不当之处,父母依然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愿家人、朋友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美丽社会!



泰安方圆


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在内,都是“把好脾气留给了陌生人,坏脾气丟给了家人”,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行为。

总担心给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和别人相处时,事事谦逊,处处忍让。相反,到了家里,熟悉的自我空间,卸下了伪装,也收起了自己的虚伪,对朝夕相处的妻子,总是一不小心,就说出了尖酸刻薄的话语。总觉得自己在外边辛苦辛苦赚钱,家人应该体谅,应该包容自己。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一个家庭要和谐,首先是夫妻关系的和谐,夫妻关系和谐最根本的就是要好好说话,说话不能夹枪带棒,要软言细语。夫妻之间,应该相互体谅,相互敬重,这样一个家庭才能和睦相处,幸福才能长长久久。




晚风轻拂稻花丛


对待朋友一般都很客气,和对待多日不见的亲戚一样,尽捡好听话说。道理很简单,朋友们好不容易见一次面,都带着意外的惊喜,即使对有些“朋友”内心里并不热络,也要装出热情的样子,给对方一些面子。朋友们一年说不上几句话,若言语不投机,马上就“拜拜”了,还不如远房亲戚,好歹有血缘来维持,你不办事我就把爷爷奶奶搬出来,让他们去找你。😄😄

其实越客气的朋友关系越不牢靠,真正的铁哥们用不着天天客套,那样反而显得生分了。《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三人整天呆在一块,关系好的自不必说。他们之间(除了大分大合的时候)有那么多甜言蜜语吗?估计“皮糙肉厚”的猛张飞也说不出,甚至有时候张飞还发几句牢骚。他们的相随全靠心灵的高度契合。倒是关羽和曹操说话挺客气,但关羽到底没有留曹操那儿。

家人(夫妻)和朋友关系肯定不同,那是“自己人”,是“两口子”,整天呆在一块,如果每天说话像待客一样,谁受得了?听说日本女人对自己丈夫很客气,侍奉很周到,但日本男人却不那么客气,不像中国男人那样懂得“怜香惜玉”,有些不愿受气的日本女人就跑来中国找男人。夫妻经过长期的磨合,彼此都很了解对方,都知道该怎么做,把相互的爱都深藏于看似平淡的日常言行中,二人高度默契,共同驾驶着婚姻的航船,驶向光明的未来。

但不少夫妻平淡久了就觉得无聊,难免会无事生非,吵吵闹闹。夫妻吵闹很正常,但不是说非吵闹就不行,都要学会反思,不要太任性。多些宽容,多些理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如果都不愿“低头”,“翻船”就是必然的结局。


绿叶小杏


无论朋友还是家人,都应该心静气和的说话才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会和睦快乐!🌹🌹





辉283571781


为什么我们对待家人没有像对待朋友那样心平气和?这个问题提得好!这其实是个常态性问题,这样的态度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都存在着。

导致这样的局面其实很简单,就是由远近亲疏,也就是“界限”造成的。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我们对朋友对外人总是客客气气,礼数有加。因为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我们“界限”的概念会很明确,随时都在起着作用,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让对方不高兴,从而在对方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对待家人,这种“界限”感往往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一股脑儿地端给家人,完全不管他们的承受程度。

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人性的一种扭曲!在外人面前,我们总是极力掩藏自己的真实面目,用一种修饰过的面貌示人,有时候“假”到连自己都厌恶自己!而对待家人,我们又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有时候“真”到全无底线!

我多么希望这样的现象有一个好的改变或改观!家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柱,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好首先献给他们,而对待朋友和外人,在真诚的基础上,其实我们可以应该表现得更真实和率性一点!


民传文化


因为家人有个包容,忍让,对你,你的朋友忍让你的机会就相对少了


陈文学168



新视界4208


我在咨询工作中使用的一派理论,经常使用「认知」这一概念去理解人的主动行为。换句话说,人所以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无论看上去多么荒谬不可解,都是背后或明显或隐蔽的想法所致。

想法有不同的层次,外显层次的想法当然一目了然,例如:「我就是要气气他」。

你看,家人有亲疏远近,有爱恨情仇。越是亲近的家人,因为朝夕相处,摩擦碰撞,积累负面的情绪和想法的可能性,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邻居、朋友)更为高发。赌气也好,怨恨也好,鄙夷也好,疏离也好,失望也好,关系层面的冲突表现到态度层面,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但真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内在不可见的想法,我们称之为潜在信念。

比如这样一个潜在信念:「我们可能会受到外人的伤害」,就可能导致题目所说的行为。

因为有危险,所以要讨好。举个例子就好说了:就是在一个事实上的危险情境,这种信念直接上升到现实的层面,行动策略可参考一个最近很热的回答:女友被调戏应该怎么办? 如果从表面现象来看,斌哥给了女人一巴掌,给小混混点烟,这态度倒挂得是有点匪夷所思。但仔细想,从那时的条件来看就只能这样。态度差的背后,是真心爱护你;而态度好的背后,是迟早把刀子捅回来。

当然你会认为斌哥是明白人,这样做很明智。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凶险。

可是很多人在不危险的情境中,会持有同样的信念,当然是潜在的,未必能上升到意识层面。比如我有天在商场坐电梯,人多气闷,有个小朋友嫌不舒服,一直在大哭要下去。他的妈妈——面红耳赤的一个农村妇女,严厉地捏住他的嘴:「不要哭!哭什么?」横眉怒目地瞪她的孩子,试图用这种凶狠来加重命令的效力。然后,她又有点惊慌地抬起头,看了一圈我们,尴尬和乞怜地笑了笑。

如果做个类比,这位妇女在电梯运行的半分钟内,行动策略和斌哥一模一样:打击亲人,讨好外人。区别只是一个是真危险的情境,一个其实很安全——只是在她的信念中存在风险。这样的信念会导致她情不自禁地惊慌:如果孩子继续哭叫,会不会惹恼旁边的人?会不会遭到敌意?会不会受到指责和攻击?——尽管仔细一想,就算是吧,哭叫声是会让人们不耐烦,可那又怎样?难不成下一步有人就戴上黑手套掏枪?——但是通常来不及向下想。她的想法刚到达前一步,就会立刻促发行动。以后她再形成了习惯,做出反应的速度还会更快。这就是潜在信念影响行为的整个过程。

「老婆,受不了你拖拖拉拉的!赶紧!迟到了他们会不高兴的!」

「宝宝不许哭!在叔叔家要是不听话,叔叔阿姨要生气了!」

「别人问你话要答应!在家装深沉也就算了,在外边就别给我这副死样子,听见没有!」

凡此种种,惊慌失措地生怕惹外人不高兴的,都是源于这种信念。

另外一种潜在信念,可能导致对家人态度不好的,可以叫做「态度有啥用,物质最重要」。

有这种信念的,觉得已经为家人付出不少了。每天忙得昏天黑地,赚那么多钱就为给你买这个买那个,现在怎么了?我脾气不好不可以吗?在外面装了一天孙子,还让我回家在老婆面前装孙子?

也有知友提到了这样一种信念:「家人安全,不会真的对我生气」。

还有人的信念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以后可以慢慢弥补」。

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号入座。这些信念有时是适应的,有时则弊大于利。比较麻烦的一点是,很多信念内化之后,自己是不自知的。这就是很多人会长期保持着一些外人看来离谱的信念的原因。好在通过内省和交流(尤其是交流,旁观者清),还是能让它们慢慢清楚起来。只要能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就好了,随着阅历增长,心智成熟,它们总会越来越适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