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密探零零發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從魏晉開始,中國古代傳統的世襲制度演變發展為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兩種形式。其中世襲罔替是指子孫繼承爵位時,可以按照父親、祖父原來的等級來承襲,無須降等,世代相承不變。到了宋代世襲罔替基本被取消。明代時,皇族封爵為世襲罔替。至清代時,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世襲罔替是其中的王爵,俗稱“鐵帽子王” 。



整個清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是清朝中後期在政治鬥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清朝初年的八位鐵帽子王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另還有兩位多羅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E勒克德渾。清朝中後期所封賜的四位鐵帽子王是和恰親王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和碩恭親王奕訴,道光帝第六子;和碩醇親王奕,道光帝第七子;和碩慶親王突助,乾隆帝孫子綿性之長子。



清朝初年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結局似乎多不圓滿。除豫親王多鐸等四人因病早早去世以外,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暴死;濟爾哈朗組然善終,卻活得十分艱難,多爾袞當權之時,他受盡排擠,差點被處死,後來雖然被免去死罪,卻由親王降為郡王,還被罰沒白銀五千兩 。


自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開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已名存實亡。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感到王爵制度混亂,於是重新進行了審定工作。他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因戰功所封的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是恩封而賜的爵位,則每承襲一次就降一等,依序直降至皇族爵位最後一等奉恩將軍而止一由此劃清了“鐵帽子王”與一般王爵的界限。但兩年之後,乾隆轉念先輩創業艱難,一些功臣或被削去爵位,或被更改封號,似乎不近人情:於是,乾隆為清初烜赫一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平反,恢復了多爾袞脊親王的封號,重新將他列入皇室宗譜,還派人重修了他的墓園。


尚武菌


清朝鐵帽子王爺,很酷的稱呼!

在清宮廷劇中有鐵帽子“八王議政”的故事,他們威風凜凜指點江山,好像當朝皇帝也畏懼三分。

民間還有鐵帽子王殺人不會被治罪的“免死”說法,讓人感到敬畏。

其實,這些感覺都是錯的,

鐵帽子王雖擁有清朝最高的王爵稱號,但仍然是聽命於皇帝的奴才。

清朝的官爵從高到底依次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等。

鐵帽子王在親王中高人一等,它屬於世襲罔替王爵。而其它王爵會世襲降爵。用不了幾代,就風光不再。

清朝封爵分功封,恩封,世襲,考封四種。

清朝前期,功封了開國功臣、八個鐵帽子王,名字無需羅列,記住有多爾袞就行。


清朝中晚期又恩封了四個鐵帽子王,也無需羅列名字,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中獎者”者是愛新覺羅皇族本家康熙、乾隆、道光的兒孫,記住有康熙的十三阿哥允祥就行。

這樣算來,清朝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只要他們的家族不斷香火,鐵帽子王的帽子就會有人一直戴下去。

鐵帽子王享受的政治、經濟待遇最高,包括;①,死後配享太廟供奉;②、王爵世襲罔替,傳給子孫不降級別;③,皇帝賜給鐵帽子王房產,謂稱鐵帽子王府;④,鐵帽子王享受著朝廷最豐厚的奉銀祿米歲供。他們是一群錦衣玉食的逍遙“”神仙”。


鐵帽子王擁有的政治權力有限,多爾袞當攝政王是個例外,雍正的十三阿弟允祥當紅朝廷也只是個特例。

鐵帽子王一般閒賦在家,不可飛揚跋扈,也需安分守己。若得罪了皇帝,“鐵帽子”也會不“鐵”,將可能被皇帝剝奪。雖“鐵帽子”會繼續留在本家,但會戴在其他人頭上。

鐵帽子王是清封建王朝的一群寄生蟲剝削者,隨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遜位,他們也被歷史淘汰,消失的無蹤無影。


諶人


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一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這些鐵帽子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時分封的。他們大多是皇太極的兄弟子侄,立有功勳。

但在開國時期,這些王爵並未得到世襲罔替的保障。直到乾隆繼位,皇帝藉著為多爾袞等人翻案的機會,確立了世襲罔替的制度,這才真正有了鐵帽子王的說法。

鐵帽子王一直被認為是清朝最穩定的爵位。它們是宗室皇族的專屬。跟歷朝歷代相同,宗室都有不錯的待遇。

清朝規定的宗室爵位中,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十二種爵位等級。

這些爵位依次享有待遇,在繼承過程中,如果沒有加封,爵位會不斷遞減。而鐵帽子王中,有親王、郡王兩種情況。清朝在後來以功勳卓著,又加封了4位鐵帽子王。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十二位鐵帽子王,就如同12個不會貶值的金飯碗。

這個金飯碗以血脈傳遞,捧著這個金飯碗的人,都可以享受極好的待遇。每個鐵帽子王每年有白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還有專門的王府。靠著這些待遇,鐵帽子王可以保證自己的日子可以高枕無憂。金飯碗固然穩定,可這並不代表,捧著金飯碗的人,可以永遠平安無事。

乾隆以前,那八家非正式鐵帽子王中,便由好幾位被奪取爵位。乾隆以後,鐵帽子王被剝奪爵位的,也並非個例。鐵帽子王中的禮親王,在整個清朝歷史中,一共傳承了十世,承襲爵位的有12人。其中兩人被朝廷奪去爵位。(鐵帽子王爵位可以同輩傳遞)

除禮親王外,莊親王一系傳承了8世,有11位鐵帽子王,其中兩人被奪去爵位。豫親王傳了9世,一共有13位親王,其中2人被奪爵。克勤郡王傳了13世,一共有17位親王,其中3人被奪去爵位。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鐵帽子王在清朝,雖然有世襲罔替的特權,可以保證家人無恙,卻不代表自己可以無法無天,什麼事情都可以做,而不會受到懲罰。因為在鐵帽子王的上面,仍有皇帝。

這是清朝制度的要求和必然選擇,皇帝處於最高位置,擁有操縱群臣宗室的權力。即便清朝初年有王公貝勒議政,後有太后垂簾聽政,皇帝仍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在這個基礎上,皇帝必須保障,鐵帽子王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所以,保留對鐵帽子王進行懲罰,這是皇帝保障自己可以掌握大權。

不過,對於鐵帽子王,皇帝們的要求並不嚴格。他們甚至不需要遵守對官員清廉能幹的要求。對於鐵帽子王來說,皇帝需要他們必須忠誠。

晚清時,慈禧將原本只是輔國將軍的奕劻提拔到親王的位置,後來又加封鐵帽子王的身份,讓他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總理外務部。奕劻在晚清政壇上是出名的貪汙。朝廷官員都盡力去巴結賄賂他。

奕劻七十歲生日的時候,現金白銀就說了五十多萬兩白銀,其餘禮品摺合現銀,也有上百萬兩白銀。慈禧並非不知奕劻貪汙,底下也有御史彈劾。可奕劻辦事,一向以慈禧馬首是瞻,自然得以保全地位。慈禧也都沒有仔細追究。

鐵帽子王因為位高權重,非常容易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中。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忠誠,就顯得更有分量。咸豐去世後,曾把大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兩宮太后,慈禧、慈安掌管。一部分交給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輔政大臣。

其中載垣是世襲怡親王的爵位,端華是世襲鄭親王的爵位。這兩位都是鐵帽子王的身份。但是,在與慈禧、奕訢等人的聯手下,八位輔政大臣被奪取權力,載垣、端華被殺。但他們的爵位,仍由別人世襲。

皇帝把對鐵帽子王的賞罰予奪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可以更好把他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這些人的尾大不掉,對皇帝權力產生威脅。政變結束後,奕訢被一路提拔,後來也被加封為鐵帽子王。這當然跟這次政變成功後很大關係。

但是,恭親王因為反對同治皇帝修建圓明園,遭到同治嫉恨。同治皇帝一道旨意,便廢除了他的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的待遇。又過了一段時間,慈禧才重新恢復奕訢鐵帽子王的身份。所以,鐵帽子王們一生的榮辱賞罰,全在一道旨意上。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腦洞外星人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

從乾隆時期才有鐵帽子王的說法,跟之前的什麼免死金牌、丹書鐵券差不多,只是沒有世襲罔替這一說,它屬後人對他們的一種尊稱。

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代善、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豪格、碩塞、嶽託、勒克德渾等8位皇室宗親被封為鐵帽子王,滿清中後期又封了胤祥、奕訢、奕譞、奕劻等4位,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有12位,他們都是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

這12位親王享有3大特權: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若他們獲罪即行奪爵,但爵位本身不奪,以其旁支承襲。

因為他們祖先功勳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記載。

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很嚴格,親王、郡王的名號如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但戴鐵帽子的人可以隨時更換,對鐵帽子王也是同樣有錯必糾,有罪獲刑。<strong>

第一代“鐵帽子王”有好結局的並不多,大多都是事後平反的,哪個朝代都一樣,誰獲得榮譽越大,皇帝對誰就越不放心,就能找出各種緣由懲處誰,可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封王這麼個最高禮遇,更多的是同姓封王,當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有異姓封王的情況,但很少出現世襲的情況,一般都是隔代降爵,比如父親是王爵,兒子就變公爵,再傳到孫輩就是侯爵了。


清朝基本上也遵循了前朝的規矩,清朝的王爵分親王、郡王兩級,但出於對立下卓越功勳的功臣的特殊禮遇,清朝在開國之初冊封了八位世襲罔替的王爵,清中期又如法炮製,冊封了四位。有清一代,這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共有12個,被稱為“鐵帽子王”,大概意思就是“鐵打的帽子”。



相比於別的王,這12大鐵帽子王擁有非比尋常的特權,最主要的特權就是世襲罔替,且隔代不降爵。他們分別是:

1.和碩禮親王代善,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2.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傳10世,17人襲爵,5人被奪爵;

3.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共傳11世,8人襲爵;

4.和碩豫親王多鐸,共傳9世,13人襲爵,2人被奪爵;



5.和碩肅親王豪格,共傳9世,10人襲爵;

6.和碩莊親王碩塞,共傳8世,11人襲爵,2人被奪爵:

7.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共傳13世,17人襲爵,3人被奪爵;

8.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共傳10世,15人襲爵,3人被奪爵;

9.和碩怡親王胤祥,共傳8世,9人襲爵;

10.和碩恭親王奕訢,共傳3世,2人襲爵;

11.和碩醇親王奕譞,共傳2世,1人襲爵;

12.和碩慶親王奕劻,共傳2世,1人襲爵。



需要指出的是,襲了鐵帽子王的爵位,並不等於你的帽子就真的“鐵”了。一旦獲罪,皇帝便可將其即行奪爵。不過爵位本身不奪,也不降爵,只是從其家族中挑選旁支來承襲。


達摩說


鐵帽子王是清朝的一項封爵制度,指的是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是俗稱,有清一代獲此殊榮的有十二人,也叫“十二大鐵帽子王”。在中國古代的封爵制度中,最高封賞就是王爵,如明代,朱元璋的兒子們不分嫡庶全部封王,分封到全國各地,如秦王、燕王、寧王等。清朝王爵分為郡王,親王,鐵帽子王等,當然,不少親王本身就是鐵帽子王,但並不等於說親王就是鐵帽子王,這要看封王詔書裡頭有沒有“世襲罔替”這句話,有的話就是鐵帽子王,沒有則不是。

醇親王奕譞

中國古代爵位通常都是遞減式的,如父為王爵,子為公爵,孫為候爵,依次類推。而鐵帽子王則不按此規律遞減,父為王,子孫仍為王,鐵帽子王的意思就是鐵打的王帽,永襲王爵。

有清一代共有12位鐵帽子王,分為兩類,一類是開國元勳,共有8位,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8位是屬於因功受封的王爵。慶親王奕劻

另外一類是輔國功臣,共有4位,分別為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這4位是因恩受封的王爵。

鐵帽子王除了有世襲罔替的特權之外,還有高額的俸祿(年俸一萬兩白銀,1萬斛祿米),此外,還擁有御賜的王府,稱為鐵帽子王府。鐵帽子王雖然號稱是鐵打的王帽,但皇帝可以隨時把這頂王帽賞給同宗的其它皇室成員,也就是說如果不聽從指揮,犯上作亂,為非作歹的話,皇帝可以奪爵,革爵,賞封給宗室其它成員。這說好比明代的免死鐵券,雖然李善長手握免死鐵券,但皇帝如果要殺他的話,免死鐵券,免死金牌,都是浮雲。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歷史茶坊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的邀請,我是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朝的鐵帽子王本質上就是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的世襲爵位的特殊表現。

一,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論功行賞以及宗室封王的傳統,當然也不僅僅限於宗室。外人也可以。

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

西漢立國之初,劉邦大封劉氏宗室為王,用來拱衛皇權,同時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也得以封王。

明初,朱元璋大封朱家宗室為王等等。

一般來說,某個朝代的宗室,爵位的表現形式大致可以劃分為親王,郡王以及公侯伯子男。

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爵位是層層遞降,比如說第一代親王過世,下一代只能承襲郡王,郡王下面承襲公爵,以此類推,逐漸降低。

至於原因,我認為可以從武帝的推恩令推出,是為了鞏固皇權,防止地方藩鎮割據勢力的形成。

二,接著來說一下清朝的鐵帽子王的世襲。


有清一代,一共分封了12個鐵帽子王,除了第一點描述的世襲爵位的共同點外,清朝的鐵帽子王最明顯的特徵是爵位世襲不降位,親王世代皆為親王,郡王貝勒世代承襲。

並且這些鐵帽子王建有專門的王府,享有特權。

當然凡事無定數,在清朝也有過鐵帽子王犯法,被剝奪了王位世襲,但是並沒有徹底廢除,而是由旁支繼任。

如同其他王朝一樣,這些世襲的鐵帽子王,最後都成了特權階層,仗著祖宗的庇護,成了寄生蟲,當然,只要沒有威脅到統治階級和皇權的統治,一般都可以無憂。


三,一句話,鐵帽子王的待遇是皇帝給的,一旦威脅到皇權統治,要收回這項特權也是分分鐘的事,就如同歷史上的免死金牌,丹書鐵券一樣,都是看臉的,只是皇帝一句話。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滿清鐵帽子王有正經和不正經之分。

據著名"歷史相聲學家"郭德綱叫獸分析,于謙老師祖上就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


滿清鐵帽子王可不簡單,允許其子孫世世代代傳承其爵位,而且,級別不降!

于謙老師祖上的鐵帽子王更了不得!別的幾個王的鐵帽子都不允許染色,只有于謙老師祖上倍受皇帝恩寵,允許染色。皇上還貼心的賜於老師祖上將帽子染成“綠色”!

到了於老師父親王老爺子這一輩,帽子更綠了!深綠中的深綠!

有人可能說,王不是滿族姓啊!這就要說說建國以後,滿族幾大姓氏更名改姓的事了。于謙祖上王老爺子也是滿族人。

愛新覺羅改成了“金”“王”;鈕祜祿氏多改為“郎”;那拉氏改為“那”;佟佳氏除了改姓“佟”,還有改姓“童”,“董”,“高”等;富察氏多改姓“富”、“傅”、“付”;齊佳氏多改姓“齊”;等等。

所以,於老師綠帽子王后裔身份,真的"有據可查""有據為證"!

正經的鐵帽子王,清朝只分封了12位。這12位都是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剩餘四位,是清朝中後期恩封的。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中國古代爵位制度中,不同於歷史上各朝各代而獨有的、一種享有“世襲罔替”優異待遇的特殊爵位。

古時,封建社會,王、親王、郡王,都是爵位,是高於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多是皇親國戚,或者是少數王朝在帝王創立國家之初的少數開國功臣,能夠得封王爵。

漢高祖皇帝劉邦,開國時曾封少數異姓功臣為王,如楚王韓信、九江王黥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燕王臧荼等,但是在政權穩定後,逐一遞奪異姓王位,並宣佈,從今往後,“非劉氏不得為王”。

清朝的鐵帽子王,為享有不僅清朝其他爵位沒有,而且歷史上各朝各代爵位中都沒有的,最優異特殊待遇的王爵,“世襲罔替”。


中國古代的爵位,包括清朝,後世每襲爵位,降級一等。如王爵,子襲位則降為公爵,孫襲位則降為侯爵,以此類推,後世每襲位降爵一等,直至平民。




清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之孫、克勤郡王嶽託

而鐵帽子王,何謂鐵帽子王,王位“世襲罔替”,意既後世襲位,不降等級,永襲王位;不似其他王位,每襲位一代,降級一等,直至平民;所以稱為鐵帽子王,意既鐵打的王帽,永固不損。

鐵帽子王,還享有王府“世襲罔替”,年俸白銀萬兩,年祿米萬斛等優異待遇。


而實際上,封建社會皇帝,皇權至上,金口玉牙,鐵帽子王,惹惱了皇帝,生殺遞奪一句話,爵位還能鐵打的嗎?

清劇中大家熟知的鐵帽子王睿親王多爾袞,不是照樣被皇帝殺頭,遞奪王位了嗎?還有什麼鐵帽子嗎!



z山海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

關於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清朝的世襲爵位

這個鐵帽子王的爵位與別的什麼王爺呀,郡王呀有什麼不同呢?王爺,郡王等爵位這些爵位是一層一層往下逐代降級的(為了防止像明朝的王爺一樣多)而鐵帽子王不是的鐵帽子王是不逐代降級的,是世襲的,但是這個鐵帽子王你一旦犯錯這個爵位就要換給別人,就不再世襲了

在清代眾多的親王、郡王中,最為顯赫的當屬“八大鐵帽”

八大鐵帽子王為清代分封的最高賞賜,其王位可以世襲罔替。也就是說,這些王的子孫每一代都有一個人襲封為王。如果襲王犯法,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別的後裔承襲。而其他諸王卻要世降一等,如始封為親王,那他的子只能世襲為郡王,他的孫子也只能做個貝勒。始封親王要降為鎮國公,郡王降為輔國公就不再降了,以此爵傳世。整個清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除了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外,雍正以後的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以及清末的慶親王奕劻、醇親王奕譞也被皇帝恩准為世襲罔替之王。至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