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當權時,弟弟司馬昭在做什麼?

我們剛剛講述了司馬懿和他的大兒子司馬師的生平,可以說司馬懿是個一生謹慎低調,為魏國盡忠的忠臣。司馬師卻沒有繼承父親的遺風,在權力面前,大權獨攬,架空皇帝,甚至聯合郭太后行廢立之事,廢掉了曹芳,另立了一個小皇帝曹髦為傀儡皇帝。最終,此舉激起了毌丘儉和文欽起兵反叛,結果在前線被小將文鴦夜襲時驚得眼珠迸出,最後在獲勝回京的路上,走到許昌便堅持不住了,結果痛死在許昌。死後,軍政大權毫無懸念的落在了弟弟司馬昭的手上。那麼面對父親司馬懿和兄長司馬師兩種截然不同的行事態度和作風,司馬昭在權力面前,又是怎樣的態度和作為呢?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曹魏小皇帝曹髦在位的名句。而且這句名言已經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用來形容野心已經很明顯的表露了。那麼司馬昭是如何將權臣的野心演繹到這一步的呢?接下來我就繼續來講述一下司馬昭。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二兒子,司馬師的二弟,從年幼到成年期間,史料上沒有更多特殊的記載。只是提到在景初三年(239年),受司馬懿功勞的澤被,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也就是說司馬昭在28歲之前,都沒什麼值得記錄,值得載入史冊的地方。從這方面來說,要遜於司馬師。

司馬師當權時,弟弟司馬昭在做什麼?


直到正始元年(240年),司馬昭升任為洛陽的典農中郎將。官階到了中郎將可以說已經是個不小的官了,而且還是京官。典農:顧名思義,就是主要責任是負責農墾。司馬昭在這個任上當職時,正值曹叡開始大興奢靡之風過後不久。司馬昭下令免除了很多苛捐雜稅,對農民勸耕勤墾,不耽誤農時,使得百姓們很是欣喜。因而被提拔為散騎常侍。


真正初步展現出司馬昭才能的時候,是在他33歲的時候。那一年正是曹爽看著司馬懿在南方擊退東吳孫權派來的四路大軍立下戰功,心裡是各種的羨慕嫉妒恨,也想建立軍功來樹立自己的威名。我們在司馬懿篇曾經講過,這一年是正始五年(244年),大將軍曹爽不顧司馬懿的反對,決定率軍伐蜀。


雖然司馬懿反對曹爽伐蜀,但是,在這支伐蜀的軍隊中,前鋒兼副統帥是夏侯玄,而夏侯玄的副手卻正是司馬昭。司馬昭跟隨夏侯玄一起率軍出駱谷,駐紮在興勢。


期間,蜀將王林曾經率一隻敢死隊趁夜偷襲司馬昭的軍營,一開始引起了魏軍的混亂,但是司馬昭沒有慌亂,而是沉著應對,堅持不撤軍,組織大軍恢復秩序,按兵不動進行防禦。王林見佔不到便宜,便撤走了。


事後,司馬昭對夏侯玄說:“費禕佔據險要之地進行固守,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的機會,強行攻堅也不能攻下,這樣的話,局勢對我們很不利,應該儘快撤退,以後再作打算。”後來曹爽等引軍撤退,費禕果然率兵急奔三嶺,去截斷曹爽軍的歸路。最後魏軍以兵力優勢,經過苦戰才奪得險道,得已通過撤退。回到都城洛陽後,司馬昭被拜為議郎。

司馬師當權時,弟弟司馬昭在做什麼?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策劃並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行動前一晚,司馬昭心中焦慮不安,輾轉不能入睡,而司馬師則泰然安眠。第二天發動政變時,司馬師負責統軍,而司馬昭則是負責率軍保護二宮。過後,司馬懿誅殺了曹爽勢力集團核心人物的三族,司馬昭則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戶。


隨後,蜀將姜維侵擾隴右一帶,徵西將軍郭淮從長安出發前去抗拒蜀軍,司馬昭升為安西將軍、持節,屯兵關中,調度諸軍。郭淮在麴縣攻打姜維的別將句安,雙方長期僵持,無法決出勝負。司馬昭便率軍進軍佔據長城,南向駱谷設置疑兵。姜維見司馬昭如此應對,心存畏懼,竟然放棄句安,選擇撤軍,以退保南鄭。如此一來,便令句安的軍隊斷絕了後援,孤軍陷入包圍之中,句安無奈之下,便率眾投降了。(這裡順便手滑一句,從這件事看,姜維雖然是蜀國丞相諸葛亮欽點的繼承人,但是在能力上和諸葛亮的差距還是很大啊)而後,司馬昭轉為安東將軍、持節,鎮守許昌。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大軍討伐王凌時,司馬昭都督淮北諸軍事,率軍與司馬懿在項城會師。增加封邑三百戶,賜給金印紫綬。不久又晉升為都督。同年,司馬懿去世,他的兄長司馬師升為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政大權。


嘉平四年(252年),司馬師趁著孫權病逝之機,對吳國發動南征,司馬昭作為監軍統率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伐吳,戰於東關。結果胡遵、諸葛誕軍大敗,率軍撤退。朝臣議論想要把戰敗的諸將罷官降職,大將軍司馬師說:“是我沒有聽勸告,才造成這樣的後果。這是我的錯誤,各位將軍有什麼罪?”於是全部寬宥了他們。


由於司馬昭當時是監軍,所以這個鍋便由司馬昭來背,只削去了司馬昭一人的侯爵爵位,並沒有罪及他人。之後,任命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都督豫州;毌丘儉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

司馬師當權時,弟弟司馬昭在做什麼?


過後不久,蜀將姜維又侵擾隴右,揚言要進攻狄道。魏帝曹芳將司馬昭任命為徵西將軍,駐軍長安。雍州刺史陳泰想趕在蜀軍的前面佔據狄道,司馬昭卻說:“姜維進攻羌人收取了他們的人質,屯聚糧食,建造糧倉,而又轉道至此,正是想完成征服塞外諸羌的工作,從而為以後進攻我國作準備。若真的想要進攻狄道,怎麼可能事先洩露消息讓外人知道?如今揚言說要進攻,其實他正是準備撤軍回師了。”果然,後來姜維並沒有進攻狄道,而是燒了營壘離去。


這時正好遇上新平的羌胡叛亂,司馬昭率軍將他們擊破,平定了叛亂,隨即在靈州陳兵示威,北方的胡虜被震懾,剛剛叛變的羌胡便又都重新歸降了。司馬昭因這次軍功,重新又封回了新城鄉侯。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書令李豐為謀主、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密謀發動政變以廢除司馬師,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輔政,可惜計劃洩露,謀劃參與者的三族都被司馬師誅殺。同年,司馬師對曹芳有所猜疑,廢曹芳;立曹髦為帝;貶曹芳為齊王。司馬昭也參與了此事的謀劃和定策,從而晉封為高都侯,增加封邑二千戶。


然而司馬師專權到了膽敢廢立皇帝的地步,引起了一些忠於曹魏政權的老臣的極大意見和不滿。於是在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等在淮南發起兵變反抗司馬師。司馬師帶眼疾親率大軍東征,讓司馬昭兼任中領軍,留鎮洛陽。結果在文欽的兒子小將文鴦夜襲大營時,驚嚇過度,再加上本來眼睛旁邊就有個肉瘤經常流膿,剛剛做了外科手術把肉瘤切除,結果被文鴦這麼一嚇,致使眼珠從未癒合的傷口迸出,血流遍地。


之後,司馬師順利平剿了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但是由於眼珠迸出,疼痛難忍,大軍回師走到許昌,司馬師就堅持不下去了。司馬昭聞訊趕忙從洛陽趕到許昌前去探望。少帝曹髦便在此時順勢將司馬昭拜為衛將軍。


最終,司馬師痛死在了許昌。這時,少帝曹髦別看年紀小,他也明白自己其實就是司馬家兄弟倆的傀儡。然而曹髦胸懷大志,加上前面又有皇帝曹芳的前車之鑑,小皇帝曹髦打算趁著司馬師病逝的機會收回朝政大權。於是給在許昌的司馬昭下令,讓他坐鎮許昌,改由尚書傅嘏統率六軍返回京城洛陽。


面對曹髦的聖旨,司馬昭將如何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