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寫過一封信給孫皓,提出一和平倡議,卻遭到孫皓拒絕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三嗣主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東吳元興元年(公元264年),相關人物為司馬昭和孫皓。原文如下:

司馬昭寫過一封信給孫皓,提出一和平倡議,卻遭到孫皓拒絕

晉文王與皓書曰:“方今主上聖明,覆幬無外,僕備位宰輔,屬當國重。唯華夏乖殊,方隅圮裂,六十餘載,金革亟動,無年不戰,暴骸喪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故分命偏師,平定蜀漢,役未經年,全軍獨克。於時猛將謀夫,朝臣庶士,鹹以奉天時之宜,就既徵之軍,藉吞敵之勢,宜遂回旗東指,以臨吳境。舟師泛江,順流而下,陸軍南轅,取徑四郡,兼成都之械,漕巴漢之粟,然後以中軍整旅,三方雲會,未及浹辰,可使江表厎平,南夏順軌……夫料力忖勢,度資量險,遠考古昔廢興之理,近鑑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去危即順,屈己以寧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隕德覆祚,而不稱於後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

司馬昭寫過一封信給孫皓,提出一和平倡議,卻遭到孫皓拒絕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晉文王司馬昭寫信給孫皓說:“閣下是個明白人,應該以國事為重。如今華夏命運多舛,已經分裂了六十多年,刀兵相見,沒有一年不打仗,屍橫遍野,民氣打上,困苦而不得安寧。每當我靜心冥想,都一直坐著等待天亮。想結束戰亂推行仁政,因此平定蜀漢,不到一年便大功告成。當時朝野上下都認為我應該趁此天時直取吳國。水軍順流而下,步兵經過四郡,加上成都的軍力和巴蜀的糧草,以朝廷大軍為核心,三路進發,用不了多久就可平定江東……

司馬昭寫過一封信給孫皓,提出一和平倡議,卻遭到孫皓拒絕

希望你能想想自古以來王朝興廢的經過,以及蜀漢滅亡的教訓,舉國歸順以免危險,委屈自己而保全百姓,這才是仁人智者所為。如果企圖臨危偷安,必將喪德亡國,被後世所費禕,這不是明智的人所應該做的事情。”

司馬昭寫過一封信給孫皓,提出一和平倡議,卻遭到孫皓拒絕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司馬昭在這封信中提到的“坐以待旦”,意為坐著等天亮。多形容勤懇,也形容因心中煩躁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入睡。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尚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司馬昭寫過一封信給孫皓,提出一和平倡議,卻遭到孫皓拒絕

司馬昭的這封信,寫於蜀漢帝國滅亡的第二年,司馬昭派大臣徐紹、孫彧帶著這封信來到江東來見孫皓。在信中,司馬昭指出兩國實力相差懸殊,若孫皓繼續以武力相對抗,必然亡國,建議孫皓主動舉國歸順,避免生靈塗炭。當然,窮兵黷武、剛愎自用的孫皓不會明白司馬昭的良苦用心,仍繼續堅持以武力對抗的國策,最終難免亡國的命運。

參考書籍:《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