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

用户58756427921


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假设,可是我们经常假设,是因为我们老是希望按我们的思路去发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 。历史上一个很小的细节,往往会影响历史的未来发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当初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那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中国还是处于战争纷乱的时代,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强盛的大汉王朝,自然也就没有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



历史上清朝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一般来说大家对九龙夺嫡这段历史非常的熟悉,因为现在很多影视剧都非常热衷这段历史的翻拍。但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段历史其实对清朝未来的发展乃至于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九龙夺嫡的初级阶段,皇子之间党派林立,最主要的力量有八爷党,四爷党,太子党,当然,十四皇子和三皇子自成一党。但是后来冷面王胤祯却夺得了九子夺嫡斗争中的主动权,最终顺利登基,继承大位。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对曾经那些与他争夺皇位的皇子们赶尽杀绝。比如将八爷九爷取名为阿其那,赛思黑。而十四皇子则被赶去为康熙守灵 ,大皇子被终身监禁,太子胤仍更不用说了,最终抑郁而死。唯有十三阿哥胤祥得到了善终,而且得到了无上的荣耀。雍正皇帝对胤祥非常信任,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却情同手足。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非常悲痛,不仅加封其为铁帽子王,而且还给他配享太庙的荣耀。那么胤祥为什么会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呢?



主要是因为胤祥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坚决站到了雍正的一边。是雍正最得力的帮手。难能可贵的是,胤祥对皇位没有丝毫的动心。实际上来说,胤祥的能力绝对不比胤祯差,而且在军事上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对胤祥的印象非常好,认为胤祥忠孝的性格是别的皇子一辈子学不来的。 据说有一段时间,康熙皇帝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胤祥,可见对其宠爱之深,在如此有利的局势面前,胤祥如果要争夺皇位,绝对是九子夺嫡中的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胤祥为了胤祯,却甘愿放弃这样的政治理想,这让胤祯非常感动,因此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对胤祥礼遇有加,让其他臣子羡慕不已。



但是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当初康熙皇帝如果把皇位传给了胤祥,那么可能未来的清朝发展就会是另外一种场景,起码不会出现乾隆皇帝这种贪图享乐,排斥外来思想外来文化的盲目自大的皇帝。也不会完全闭关锁国。 据清朝康熙年间到中国传教的传教士说,十三阿哥胤祥对外来文化非常欣赏,对外国传教士更是礼遇有加,因此得到了外国传教士的大加赞赏。 因此如果胤祥能够继承皇



位,那么清朝未来的发展历史必定是另外一种格局。起码不会与外国相差这么大。雍正皇帝将皇位传给乾隆皇帝之后,乾隆皇帝肆意享乐,为了凑足十大武功,穷兵黩武。将清王朝拖入了灭亡的深渊。而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思想也使得清朝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最终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将清王朝彻底送入了历史的焚尸炉,可见,清虽亡于慈禧,实罪在乾隆!


历史的循环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咱们可以排除看一下。

康熙活下来的儿子一共二十四个,其中有的年幼,有的无心政治,真正参与到夺位之争的只有九个,所以通常称为“九龙夺嫡”。

这九龙分别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

大阿哥,一直跟二阿哥太子胤礽争斗不休,认为自己是长子,废了胤礽就是自己上位。然而用力过猛,居然想杀手足,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被厌恶乃至废除。

二阿哥,赫舍里皇后之子,嫡出,清朝近三百年唯一的太子。康熙一开始确实想传位给他,所以被废之后,不到一年仍旧复了他的位。可惜,作为太子目标太大,饱受诸皇子攻击,胤礽也确实烂泥扶不上墙,康熙实在失望,于是再次被废。

三阿哥,优秀的学者,曾率人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保存了大量古籍,可谓功在千秋。然而,一个太沉迷学问的人书生气太重,是不适合当领导的。加上跟太子走的太近,康熙自然也不会属意他。

八阿哥,素有贤名,待人宽厚,在朝中素有名望。但是,因为一直以“贤”示人,待人太过放纵。康熙自己就以“宽”待人,所以导致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仅存银七百万两。再这样宽纵下去,官商富得流油,老百姓吃不上饭,大清就完了,更不会属意八阿哥了。

十四阿哥,通常认为康熙是想让他继位的,还封大将军王,西北带兵。传说中雍正即位就是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但如果真想让他继位,怎么会不让他留在京城,而派去西北呢?并且康熙晚年,十四阿哥几次上书要求回京,都被康熙驳回。还封了个“大将军王”,这样王不是王,大将军不是大将军,不伦不类的称呼。

九阿哥、十阿哥党附八阿哥,十三阿哥党附四阿哥,不是统帅的料,本来就不想作皇帝,康熙自然不会选他们。

所以,最属意的当然只有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四阿哥胤禛了。


待我施为地煞变


从法理上说,康熙公开的第一个接班人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的嫡次子胤礽。

满洲祖宗家法没有立太子这一说,康熙的父亲顺治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也没有健诸。康熙八岁继位为帝,在四大辅臣及祖母孝庄太后的幕后支持下做这个皇帝,等他长大了第一个需要考虑的联姻问题。靠联姻而增强自己的实力这倒是满洲从来就有的风俗。于是康熙娶了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孙女,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执政初年要面对四大辅臣之间的矛盾,这是牵动大局的问题。之后又是三藩之乱。这时候的康熙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政局又焦头烂额,不会把真正考虑合适的继承人当作第一要务。


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为了平定大局以安民心,遂效仿汉族的立储制度,把嫡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应该说胤礽的作用是用来表示满洲来的皇帝愿意尊崇汉人的制度,皇帝愿意尊崇华夏文化。这和开博学鸿辞科的意思是一样的。


等到康熙真正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是在三十多年后,清朝已经江山稳固,皇帝也年老了。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康熙皇帝发现这个一直摆在储位上的儿子并不适合当他的继承人,这时他才真正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至于后来胤礽的复位,不代表他又成了康熙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只是一时无奈用来填补空位而已。


至于谁是康熙心里想过的接班人,我想一向呼声很高的胤禩至少不在其列。一废太子后被推举,声势浩大,这已经引起了康熙的极大反感。如果真的考虑过他,顺水推舟就是了,不至于后闹到父子几乎反目的程度,说胤禩不孝不义。在封建时代如果被戴上了“不孝不义”的帽子,那是最大的否定,康熙不可能这么对待一个在心里考虑过做继承人的儿子。说明胤禩只是一厢情愿。



而康熙可能考虑过的人应该有胤禛和胤禵。人之常情来说,首先自己心里喜欢这个儿子才能考虑他继承自己。康熙是很赏识胤禵的。不要以为只有胤禩谋求皇位,胤禵也一样。胤禩曾经令马齐为他奔走,胤禵更厉害,找的是李光地。胤禵也一样希望能获得士绅官僚的喜欢,当时也广为流传说“十四爷虚贤下士”,这和胤禩有什么区别?但康熙对胤禵就很宽容,不仅不打击他,还超授王爵,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连胤禵的哥哥们从胤禩等人都没有封王。这种异常的待遇不能不说胤禵在康熙心里是有特殊地位的。

胤禛肯定也在康熙继承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一对父子的私交及私下感情很不错。胤禛把自己经营成一个仁孝的长兄、懂得孝悌之道的儿子,又用诗书耕读来表示自己并不热衷于权势,这是吸取了胤禩的孝训,不要引起父亲的警戒和防范。

康熙晚年常到胤禛的圆明园游玩。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和胤禛有了更多放松状态下的交往和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更全面、更真实,包括对胤禛的儿子弘历等。这让康熙觉得这个近在自己身边的儿子比远在西北的另一个儿子胤禵更适合做自己的接班人。


沅汰


红楼梦里有对太子胤礽,雍亲王胤禛,廉亲王胤禩的描写

秦可卿葬礼上,贾政引荐宝玉结识北静王即是太子胤礽与雍亲王胤禛的首次结交描写

对雍正的描写都是正面的,一个“贤”字透出了作者胤礽对雍正的赏识,正面评价很中肯

而对于廉亲王胤禩“贾琏”(假廉)的评价则透出了一些贬义,贾琏与王熙凤通过经营贾府(八王爷胤禩与其悍妻郭络罗氏经营内务府)期间,大肆敛财,贪污受贿,巧取豪夺,草菅人命,极尽贪财之能事

但贾琏行事善机变,游走于人脉关系,是个能言善事之人

之所以不能继承王位,是透过石呆子的扇子案讲述了贾琏不能为王的人性弱点,贾琏虽然贪财好色,却秉性纯良,太过正统,爱面子,行君子之道

而继承王位者雍正善阴阳互补之道,有海外名士辅佐,能驾驭群臣,施行王道

最重要一点,各位切记,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爱远超于其它阿哥

康熙对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爱深刻入骨,相思成疾,又极尽对孝庄皇太后的“孝道”,对太子胤礽的爱始终是康熙的一块心病,太子两立两废,即可看出,无论太子行了多大的荒唐事,康熙始终最数意于传位太子胤礽

然而另康熙没有想到的是,太子胤礽被魇镇做出荒唐举止后被冤枉谋逆,惨遭陷害废黜,九子夺嫡开始为了争夺皇位初现端倪

康熙为了稳定朝局,仓促食言,复立太子

然而,九子夺嫡的盘根错节已经不可收拾,甚至有刀兵血刃,互相杀伐的苗头(大阿哥胤禔想替康熙“行人事”杀死太子胤礽,但是他严重低估了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爱,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是不能用生死开脱罪责的,于是大阿哥胤禔被永久圈禁)

康熙为了保护胤礽不得不二废太子胤礽,幽禁咸安宫十年保护起来

康熙临终仍嘱咐新帝雍正要善待废太子胤礽及其家人

看看雍正继位之后,对所有参与九子夺嫡的皇亲兄弟们进行了清算,唯独尊重康熙临终遗愿善待了废太子胤礽,并幽禁其“理亲王府”,死后仍以亲王礼制相待,但追封一个“密”字,以追悔前过

终究做了三十年太子的胤礽和雍正以这种方式结束了皇权之争

无才可以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山石道人评红楼


康熙是清朝历史当中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16岁亲政、18岁清理鳌拜,中年时期又亲征噶尔丹、收复台湾。这一系列的事迹都表明,康熙是一个很伟大的君主。但是在选择接班人上面,康熙这一生可谓是看走了眼。

尽管最终他让雍正做了皇帝,但是刚开始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并不是他,那么他心中的接班人是谁呢?

  • 青年时期最中意人选

青年时期的康熙,心中有万千志向。他本来也不愿意过早的立自己的接班人,但是迫于局势无奈。当他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因为生儿子死去之后,为了完成对自己第一任皇后的承诺,他就把自己刚刚出生的第二个儿子胤礽立为了太子。还有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赫舍里算得上是康熙的嫡妻,所以立她的儿子当太子也算是名正言顺。

  • 中年时期为何要废掉太子?

康熙在位整整61年,他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正是这样,他的很多儿子也渐渐的打起了想要做皇帝的心思。 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发生在康熙中期的九子夺嫡。所以当时的局势也是很紧张的。那么这跟康熙废掉太子有什么关系呢?首先就是胤扔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偷偷的跟一个女子私通。后来为康熙知晓。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足以证明,老二确实不适合做太子。所以康熙先后两次废掉了立了30多年的皇太子。

  • 老年时期最中意人选

康熙在废掉了自己立了30多年的太子之后。他自己心中想必是特别悲痛的。但是无奈自己刚开始最中意的人选,实在是当不起天下君主的位置。所以为了以后大清江山出现,他开始对自己的儿子来了一番观察,心中可能最满意的是胤禵。不过在这期间,胤禩可能也在康熙的心中出现过。不过两者之间比较还是胤禵更合心意。

结语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从最开始的胤礽到后来的胤禵、胤禩,人选一直在变,也标志着随着康熙年龄的不断变化,他心中所考虑到的东西也在增多,心中的人选也会一直变化。但是在后来雍正上位这件事情来看,可能康熙心中的接班人还是胤禛。


熟史明智



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有两位人选。

第一顺位皇位继承人:皇十四子胤禵

第二顺位皇位继承人:皇四子胤禛

之前传统观点认为康熙帝认定接班人是皇四子胤禛最主要的三个证据分别是:

康熙帝老年多病,不可能把继承人打发到西北去。

康熙帝喜欢胤禛儿子弘历,所以立胤禛为继承人。

康熙帝临死前派皇四子代表皇帝祭天,可见康熙帝已经选中继承人。

然而这两个说法都站不住脚的。

根据康熙帝驾崩时就在京师的法国神父巴多明神父披露,康熙帝去世前,康熙帝本人并没有“老人”自觉,在农历十一月不顾自己是69岁老人的事实,跑到南苑打猎,在这过程中他染上了严重风寒,但是开始康熙帝并不在意,还继续打猎,直到他身体撑不住才返回紫禁城,而他回城前两天京师下起了大雪,康熙帝冒雪回到紫禁城后,病情加剧,没几天就去世了。

按照西方传教士的说法,康熙帝本人并没有“年老多病”的自觉,内心依然还是“少年“,所以,康熙帝把胤禵派去西北,也可以理解为皇帝对继承人的栽培。毕竟,康熙帝自己也多次亲征,自诩“马上皇帝”。

而且根据目前清宫档案,康熙帝在去世前五个月批复山西巡抚奏折时还说自己今年(六十一年)身体特别好,特别棒:“朕体好,今年体健,气色甚好”

第二件事更靠不住,因为康熙帝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才第一次见到快满11岁的弘历;而在此之前,康熙帝已经把胤禵两个儿子养在身边很久了,胤禵的嫡子弘明几岁的时候就被康熙帝养在身边了;康熙帝还把胤禵两个儿子带着去热河避暑山庄、还带着他们去木兰围场,胤禵儿子结婚康熙帝也亲自操心。

第三件事一句话就可以推翻,康熙五十九年,皇三子也代表康熙帝去祭天。


当然,这也不代表胤禵就是康熙帝默认的继承人。我认为皇十四子是康熙帝心目中第一继位人选,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目前西方传教士以及外国人、朝鲜方面的记载,都记载康熙帝默认继承人是胤禵,比如英国医生约翰·贝尔(John Bell) 的旅行日记中记录了在北京听到的有关皇位继承人的消息,至少在当时在京师外国人圈子里, 大家都认为胤禵才是康熙帝默认的继承人。

另外就是康熙帝本人有“年龄歧视“,康熙帝虽然自己年纪不小了,但是他到康熙五十九、六十年这个阶段变得很不喜欢年纪大的人。康熙帝在康熙六十年接见一名51岁的官员(只比皇四子大6岁)时,还专门问这个官员牙齿是否松动,眼睛花不花。

另外,胤禵在康熙六十年回到京师,当时皇九子还很担心康熙帝可能不会再放胤禵去西北“立功“,可见当时朝廷上下对康熙帝身体情况都比较乐观。

而另一个比较决定性的证据是根据目前现存的清宫档案,康熙朝以皇四子列名第一的奏折只有4份,而以皇十四子列名第一的奏折有354份。


最为重要的一个证据是雍正帝没有康熙帝的手诏,而康熙帝连自己不重要的妃子的安排都留了一式两份的诏书,还分别放到不同的地方,被雍正帝找到了;可偏偏立继承人这么大的一件事,康熙帝一个字都没有留下。

目前雍正帝继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证据是隆科多传旨,但是这件事比较可疑是因为隆科多当时连一品都不是,他父亲留下的一等公的爵位也被康熙帝交给了他的兄弟继承。

这样的隆科多,康熙帝会给他专门交代遗言?

而雍正帝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收缴胤禵与康熙帝所有往来诏书和信件,这也比较可疑:“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当然,我也认为雍正帝不是篡位,我更倾向于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禵,但是康熙帝没料到自己身体情况恶化这么快,所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近在咫尺的皇四子胤禛,而非胤禵;之所以康熙帝没有写手诏,我觉得最大可能是康熙帝还是有一颗期待奇迹发生的心,万一自己身体突然转好,那么就可以不用立皇四子了。

所以,从始至终,皇四子胤禛在康熙帝心目中只是皇十四子胤禵的“备胎”,康熙帝一直到自己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期盼奇迹出现,所以没有留下关于继承人的任何文字。

雍正帝就是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登上帝位的。


兰台


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铁定是雍正,这是无可辩驳的。

第一:在《康熙实录》和诏书中,是明确传位于四子雍亲王。

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康熙朝实录》中和满汉两种文字的诏书,都明确记录了康熙传位于雍正的事实。

“传位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的诏书里面,就有“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等等字眼。

(康熙遗诏)

第二:康熙表面上维持着“太子党”与“八王党”的平衡,其实就是在“雪藏”雍正,就是在保护雍正的人身安全。

娱乐圈中,比如某某明星、歌星被经纪公司雪藏,说的就是“坐冷板凳”的意思。

在古代的帝王术中,比如老皇帝想要把某一位十分看重的能臣留给后代子孙来用,他都会在临死之前的一两年,找个理由把这位能臣贬出朝外,等到新皇帝继位之后重新起用,这也是“雪藏”。

当然,储君也是可以雪藏的,皇帝会搞出“转移视线”这等权术,就是为了让中意的接班人在成长起来的过程中避免伤害。

从《清史稿》等关于清朝史书中,我们发现,雍正其实是被康熙雪藏起来了,

(少年雍正)

第三:“太子党”与“八王党”斗得如火如荼,反而是名不经传的雍亲王办了很多实事。

雍正懂得韬光养晦,他尊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雍正支持复立,但也与八王子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雍正对康熙也诚孝,在康熙六十大庆那年,放弃了在父皇面前刷脸的机会,奉命往老家祭告祖陵,因来之后又复查会试试卷、南郊祭天,清查地方钱粮等等。


(康熙)

第四:考验的结果表明了雍正是一个以“干事”为核心的人,雍正比“太子党”和“八王党”高明。

雍正多次随从巡幸和外出代办政务,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全国各地的经济情况以及历史问题等等,也摸底了地方行政吏治情况,开拓了眼界,也锻练自已的办事能力。

如果不是康熙在特意培养雍正了我就不相信了。当然一开始不是,而是康熙在择优选取,但是雍正的办事能力和他的实事求是,他的友爱兄弟和孝敬父母,从而获得了康熙的青睐。


(剧照:雍正继位)

康熙去世时,满朝之人都认为,不是“十四子”上位,就是“八王子”上位,其中“八王子”的呼声最高,结果诏书一出来,康熙却钟意于四子雍亲王,一时满朝皆惊!

其实,我们从康熙考险诸子的过程中,已经认可雍正了。当然,雍正的“以不争为争”也是深谙权谋之道。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康熙遗诏中确认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康熙皇帝前往北京南郊的南苑狩猎,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寒让这位“几暇格物,豁贯天人”的帝王生命垂危,在弥留之际康熙当着七位皇子和科隆多的面宣布胤礽继承皇位,康熙临终时的表态,才彻底结束“九子夺嫡”的态势。



纵观康熙的一生是争斗的一生,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斗鳌拜、削三藩、平葛尔丹、收台湾等,此后长达六十一年的执政生涯中可以看到他远超常人的政治手腕,唯一充满诟病的是在后期二十年的夺嫡事件,让康熙的一生显得不那么高光。

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再分析“九子夺嫡”,表面上是儿子们为了皇位大打出手,而实际上是康熙摇摆不定的选择态度促成夺嫡事件。康熙习惯性的用权衡思维去解决问题,当然康熙年间的所有大事足够证明他有这个自信,而这种自信给他带来的是无往不利。

充满习惯性的权衡智慧,让他在选择继承人的潜意识里,“以权术而倾向、不以优劣而得失。”

能治国者不凡,有大才者不显,康熙就属于这类型帝王,他自己在帝王之路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磕碰太多,全靠自己一步步积累抗争,等到他具备成熟的政治能力后才显现峥嵘。这就是我们眼中自信、强势、睿智的康熙。

所以这类型帝王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更为长远,更具格局,更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所以我认为康熙一开始就想亲手打造完美的接班体系,心里没有确定的接班人选。


这里就不得不说命好的胤礽,也就是康熙着重的培养对象。胤礽赫舍里氏家族中的天之骄子,康熙深爱的孝诚仁皇后生下的嫡长子。而且胤礽的出生也是恰当好处,迎合了康熙当时最适宜的政治需求。

请不要迷信皇帝所谓的爱情,康熙和孝诚仁皇后感情确实很好,但如果不是孝诚皇后背后的赫舍里氏家族支撑,如何维系她和帝王的情感?在孝诚皇难产死后,胤礽就背负赫舍里氏和康熙的双重使命。

那么胤礽的背后又有什么政治蝴蝶效应?

  • 满汉文化冲突
满清一直尊崇举荐制选择太子,嫡长子继承制是汉人独有的立储制度,康熙却破格使用汉族制度,胤礽就成了清朝第一个公开册封的嫡长子式太子,这种变动延续了满清入关后以汉制汉的核心思想,康熙更需要平衡满汉官员体系,解压满清贵族多家独大的政治报团,那么使用汉族制度是一个明朗的政治信号,康熙将大力挖掘汉族官员能量。

  • 内忧和外患共存

三藩既平,才把清朝的政治塌方慢慢缓解,但是八旗政权并不稳定,康熙还是需要赫舍里氏家族的政治立场,胤礽作为索额图的侄孙成了最好的桥梁。在外清朝的军队在南部和西部与叛军交战时接连失败,蒙古的一个王公也在北部举旗造反,此时推行满族政权汉化势在必行,“早立太子,以固国本,”成了最具时效性的政治目的。

综合来看胤礽立为太子成了收益最大的政治行为,也是康熙习惯性的权衡思维做出的选择,还在襁褓中的胤礽压根不知道自己的责任重于泰山,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选为太子。不然正值中年的康熙有必要提前立储么?别忘了过早立储存在的风险更大,还的考虑来自儿子的威胁。

总归康熙打起了胤礽这把天牌,更是付出心血各种培养,精雕细琢。可惜胤礽还是辜负了康熙的期望,前后两次被废:

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在应试教育和政治压力的双重作用力中,胤礽完全扭曲了正常轨道,他的性格和为人证明他没有能力接手大清。胤礽被废可以说是打破了康熙最关键的政治布局,康熙第一次怀疑自己作为皇帝是否合格,也让康熙认识到“以权术为倾向”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九子夺嫡的序幕就是以胤礽被废拉开的,在康熙认识到错误后就再也没有表态立×××为太子,但太子背后的汹涌既成事实。此时康熙选择接班人的态度完全转变,优胜劣汰才是最适合规则的。

除了个别的儿子没有理会到中央精神,这里指的是胆大妄为的胤褆,公然和他爹提议杀掉胤礽。剩下有实力的精英们,包括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都揣摩到亲爹心思,然后比拼演技的时刻到了,最后胤禛凭借个人最佳表现赢得康熙的青睐如愿上位。


我不是易中天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有时间变化的,毕竟康熙的皇子们刚出生时也是那样的天真可爱,可是后来,皇子们逐渐成人,其不同的表现也让康熙心里有了不同的评价,曾经满意的或许现在不再满意,所以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可能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中

在康熙的青年时代,应该不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中年后,康熙心中最好的接班人应该还是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是康熙赫舍里皇后的长子,其舅舅是大清重臣,康熙的左膀右臂之一索额图,祖父更是两朝宰辅索尼,先天条件非常好,一出生就被康熙立为储君,康熙也对其颇为重视,两次亲征葛尔丹时都是让太子监国,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当然后来太子骄奢淫逸,最后因为结党营私被废了,于是康熙不得不换一个接班人

其实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谁?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毕竟即位的是四爷雍正而不是八爷或者其他皇子,当然也有说法是康熙并不看好雍正,只是喜欢乾隆。康熙才让雍正继承皇位,因为康熙喜欢乾隆。雍正用了这一点。才继承的皇位。要不根本没他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个很难说,因为谁也没法钻到康熙的心里去亲眼看看他的想法。


我们只能去合理揣测。

最初,康熙中意的接班人肯定是太子胤礽。这里除了存有对皇后赫舍里氏的一份愧疚和缅怀之外,胤礽本人也确实具备一定能力。

胤礽弓马骑射俱佳,且熟读汉学经典,而且在康熙出征准噶尔时奉命监国,期间朝政有条不紊,井井有条。

但在此期间,胤礽仪仗权臣索额图,逐步发展太子党势力,令康熙所忌惮。为此,康熙干了两件事。



第一是在康熙三十七年,他大封诸皇子,封胤禔、胤祉为郡王,封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为贝勒。诸皇子受封参政,各结其党,其意是在削弱胤礽的力量。

第二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一党被一网打尽,索额图本人被定罪圈禁。

但此时康熙仍然中意于胤礽,只是在用这种办法捍卫皇权,并给胤礽提个醒,不要过分发展自己的势力。

不过,令康熙始料未及的是,他的这两记重拳不仅令胤礽成了惊弓之鸟,使皇帝与储君之间渐生嫌隙,同时也令诸皇子的势力膨胀,与太子的矛盾逐渐逐步凸显。

诸皇子在发展自己势力的同时,都无一例外在静待时机,准备掀翻胤礽。



最先动手的是皇长子胤禔,但他一顿操作却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本来没有皇帝的命,也能做一个太平王爷,结果后半生却只能在圈禁中度过了。

而且,康熙虽然在准噶尔战事中重用他,但基本上也没有让他成为太子的打算,而且还弃用了权臣明珠,这也让胤禔一党大伤元气。

除此之外,康熙对很多皇子都抱有好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中意他们成为接班人。或许他是在刻意搞雨露均沾,避免出现皇子内斗,或许这只是简单纯粹的父子情感。

比如康熙就很喜欢皇五子胤祺,因为他心性善良平和,不争不抢不结党,不仅获得了随康熙征战噶尔丹的机会,还早早获封郡王和亲王。

再比如康熙也很喜欢皇十三子胤祥,从胤祥12岁开始,康熙只要离京出行,身边总要带上胤祥一起,而且康熙不只一次当众赞扬他,就连大臣们都知道胤祥为皇帝所钟爱,可见其受宠之深。



还有皇八子胤禩,早年也很受康熙喜爱。而且胤禩平素便广结善缘,宽厚仁和,不仅为满清贵族所喜爱,也为汉族文人学士所倚重。不过在一废太子期间,胤禩初露峥嵘,为康熙所忌惮,从此失去了争储的资格。

但至少在康熙五十一年第二废太子之前,应该还没有其他皇子能入康熙的法眼。

二废太子之后,诸王公大臣也曾多次建议再立胤礽为太子,但康熙都未予采纳,可见这时胤礽已经失去了康熙的支持与信任。

同时失宠的还有胤禩和胤祥,胤祥的失宠是一个谜,我们不得而知,但胤禩的失宠是明摆着的。在一废太子期间,胤禩初露峥嵘,为康熙所忌惮。后来在康熙五十三年,又发生毙鹰事件,父子关系几乎决裂,自然也就失去了争储的资格。



此后,为康熙所倚重的是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五十七年他被指派为大将军王,率军进入青海以抵御策妄阿拉布坦。可见,康熙晚年对胤禵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而且有可能将皇位传给他。

最后胜出的皇四子胤禛,在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中一直不温不火,还笃信佛教,隐居于雍亲王府,与和尚交往,似乎没有任何争储夺嫡的迹象。

而人到晚年的康熙对胤禛也是好感倍增,因为其他皇子忙于争储夺嫡,对康熙不闻不问,只有胤禛不仅毫无争储之意,还整日对康熙嘘寒问暖,甚至亲伺汤药,这从情感上缓解了康熙人到晚年的孤独与无助。

可以说,康熙晚年最中意的接班人选只有皇四子胤禛与皇十四子胤禵。

这二人各具优势,胤禵正值壮年,有武略,加之身居大将军王,有军功加持,优势明显。而胤禛人到中年,无论是性格上,还是执政风格上,都比较成熟稳健,作为解决康熙朝晚年积弊的接班人选,也是比较合适的。



所以,康熙选择谁为接班人,都是正常的,但其他人,诸如胤禩、胤禟、胤祥等人,都不在康熙的考虑范围内。

至于康熙到底内心更中意谁,皇位交接过程中有无篡改遗诏的事情发生,那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