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冯一玲1


随着这些年清宫剧的热播,我想大家对雍正皇帝肯定都不会觉得陌生了。随着我们现在对雍正的历史价值更深入的研究,不得不说这个被严重妖魔化的皇帝,不失为千古一帝。

相较于康熙在位六十三年、乾隆在位六十年来说,雍正只在位短短的十三年,往往会直接被我们所忽略。雍正皇帝在位时间虽短,但是对于也只是雍正这短短的十三年所做的一切,得以让乾隆稳住六十三年的江山,也就是说雍正对于康乾盛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康熙虽为一代圣君,但其在当政晚期,也许是精力不够又也许是年老昏聩,导致政局混乱,留给雍正一个充满危机的帝国、一个腐朽的大清王朝,这么说吧在雍正接手大清之时内部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如果不是雍正清朝可能已经走向灭亡了。

据史料记载,而雍正即位后,把国家放在第一位,随即进行了一系列适当的改革和措施,如摊丁如亩、严惩贪官污吏大力整顿吏治。雍正的这一系列举措迅速推进社会的发展,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迅速将大清推回了正轨,百姓们称赞其功绩可与文景之治齐观。

雍正是一位好皇帝,只可惜只在位十三年。这位伟大的皇帝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唤来张廷玉、鄂尔泰和两位亲王在内的四位重臣,连下两道密诏。雍正嘱咐,在自己驾崩之后,四人同时开启第一道密诏,在新皇登基后,将未打开的第二道交于新皇。

这就样,当雍正驾崩之后,四人共同取下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第一道密旨,张廷玉、鄂尔泰、果亲王、庄亲王四人共同宣读了雍正的密旨,保证可四阿哥弘历顺利登基(即乾隆皇帝),然后一起将第二道密旨交给了新皇。乾隆宣布了第二道密旨的内容,雍正为乾隆留下了四位辅佐重臣,密诏中还告诉乾隆在执政过程中哪些人可用,哪些不可重用。

可以说雍正弥留指之际下的这两道密旨,让乾隆得以稳坐63年江山一点都不为过!

雍正经历了康熙朝九子夺嫡,深知手足相残之险恶,和皇子夺嫡对江山社稷带来的危害。所以在自己临行之前替准备登基乾隆铺好道路。

第一份密旨由张廷玉、鄂尔泰、果亲王、庄亲王宣布皇帝人选,保证乾隆的顺利即位,避免一场兄弟相残的血腥场面;第二份密旨将张廷玉和鄂尔泰留给乾隆成为辅国之臣,同时教导乾隆如何处理政务,可谓用心良苦。

而且在第二道蜜旨中将汉人张廷玉排在满人鄂尔泰的名次之前,以此提高了张廷玉的位置,实质上是想借其互相限制。在清朝,满人的地位是高于汉人的位置,以此安抚汉人同时潜意识里告诉乾隆进一步汉化才是大清王朝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当然乾隆在后来也是这么做的,由此可见雍正心思缜密。

正因雍正在位期间所做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得以填补了康熙所留下的危机;以及在弥留之际留下的两道密旨,才让乾隆皇帝才坐稳了江山长达63年,在这里不得不说雍正用心良苦。


像素说


雍正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让我们先来看看雍正的这两道密旨。

第一道遗诏:传位于皇四子弘历。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继承人,没有任何悬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继位名不正言不顺的风言风语。这与康熙的子嗣众多有关,也与雍正严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关。



与太子天命所归、八爷的八面玲珑相比,雍正的继位未免让大伙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遗嘱就是指明了继承人,给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道遗诏:指定了张廷玉、鄂尔泰为托孤之臣,且张廷玉排在鄂尔泰之上。

鄂尔泰为满人,张廷玉为汉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朝代,雍正的这一招可谓意义深远。 满人为少数,汉人为多数,且汉人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少数民族学习的对象。而今,倒个了,满人统治汉人,且经过满人几代的统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满人骨子里面对汉人还是发怵的,是害怕汉人的。没有汉人的拥护,江山将不稳固。只有重用汉人,才能得到汉人的拥护。



雍正是成就康乾盛世的最大绿叶

单凭这两道密旨,就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未免有点牵强;更准确的应该说雍正当了13年恶人,替乾隆扎稳了根基。

康熙在位61年,除鳌拜、撤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创造了丰功伟绩,被世人所称颂。



晚年的康熙,却变得安于现状、庸俗倦怠,只想着功成身退、顺利交权即是成功,面对国库空虚、官员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积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雍正接手的是康熙给的烂摊子,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还不能说。



雍正登基后,一心想整顿吏治,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新政,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可因为损害到了官僚、士绅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也是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雍正在位13年,是把恶人做到家了。

等到乾隆继位时,只需坐享其成,做好两件事:一是当个好人;二是花老子的巨额存款。


波波戏说历史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

在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心急火燎地问太监找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他为什么那么着急呢?

(雍正剧照)

说起来,雍正继位时,清王朝早已弊病丛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非常严重。

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治理。

雍正是个“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继位后,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时间全扑在治国安邦的大业上了。

雍正为了抓廉政建设,对贪腐采取了高压手段,对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讲情面。同时,他又对廉政干部以“廉银”的形式,加以奖励。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极大的转变,财力也跟着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顿吏治在雍正看来还只是基础,随后他又在全国进行查亏空,并要求造成亏空的官员,3年必须补齐所缺的金额,否则以重罪治处。这样一来既惩治了贪官,又让国库得到了充盈。

雍正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藉等。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雍正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设立了军机处。这样一来,议政王们的权力就形同虚设。他在下达命令时,只需通过军机处。就完全可以实现。

雍正对“九子夺嫡”感触很深,为了避免再发生皇子争储的悲剧,他还制定了“秘密立储法”。

(乾隆剧照)

雍正元年,雍正将乾隆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一份带在身边。这道密诏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由宣诏大臣等人共同拆启,然后确立新君。

雍正去世后,大家准备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布乾隆继位。不过,大学士张廷玉却说,还有一道密旨,让太监也找出来。当时鄂尔泰也这么说。他们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不过,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表示,不知道雍正身边还藏着这样一道密旨。最后,还是在张廷玉的描述下,反复查找,才找到了这道密旨。

那么,张廷玉为何一定要找到这道密旨呢?上面写的是什么呢?

原来,在这道密旨上,雍正不仅确立了传位人选,同时还分别提到了4个人。

一是庄亲王允禄。密旨上写道:“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二是果亲王允礼。密旨上写道:“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三是大学士张廷玉。密旨上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学士鄂尔泰。密旨上写道:“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夸赞了一番张廷玉和鄂尔泰后,还特别为他二人做保,称“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张廷玉剧照)

那么,这道密旨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记载,公元1730年,雍正继位第8个年头,他害了一场大病,病情凶险。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赛等人处理。在弥留之际,雍正考虑到乾隆才20岁,且对政务不熟。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这4位朝臣,大有让他们4人做辅政大臣之意。

不过,那会儿,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并渐渐好转。所以这道密旨就没有宣读,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边。

而且,雍正为了笼络张廷玉和鄂尔泰,曾拿出来给他二人过目,所以他们俩都知道这道密旨的存在。

张廷玉宣读这道密旨后,继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遗旨,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为辅政大臣。

当然了,张廷玉和鄂尔泰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继位不久,就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不知道张廷玉在经受这一切后,会不会后悔当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给乾隆看。

(参考史料:《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雍正13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圆明园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决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让太子顺利继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时候那么偏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担。于是,雍正将朝中最重要的四个人叫到了自己身边,做出了临终前的最后安排,这四个人就是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

雍正皇帝告诉他们,自己一共留了两道秘旨,等到自己驾崩之后,他们四个人需要一起才能打开第一道密旨,宣布宣布的的人选,

等到新皇帝顺利继位之后,再将另一道密旨交给新皇帝。

等雍正死后四位大臣便一起打开第一道秘旨,共同宣读,内容就是让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当皇帝皇帝,这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然后,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又开始宣读第二道秘制密旨,内容是康熙为乾隆安排了辅政大臣,让他们尽力尽心为乾隆办事为大清效力。

而且在密旨当中,雍正故意把汉人张延玉放在了鄂尔泰前面,因为在清朝当中满人的地位比汉人要高,汉人做官再大,在满人心里面始终都是个奴才,


雍正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限制鄂尔泰的权力。真可谓用心良苦。


替鲸照顾海




康乾盛世,幸亏中间有个雍正,否则清朝的寿命会大大缩短。康熙年间,战争不断,国库都快空了,还好接任的雍正办法多;乾隆中后期,贪污腐败盛行,还好雍正留的钱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这是非常扎实的十三年,这十三年让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后,留了两道密旨,这让乾隆上位非常稳当,这两道密旨到底是啥内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谁来继位?



康熙是个伟大的皇帝,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平葛尔丹,创立了伟大的基业。

康熙骨子里很要强,别的皇帝晚年发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顾虑在于“儿子们太优秀”,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九子夺嫡”,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遗憾。

雍正上位后,总结父亲的教训,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不以长幼论,也不以嫡庶论,皇帝把接班人名字亲手写成两份,上面是满汉两种文字,将两份密旨装到两个盒子里,一个放到乾清宫光明正大匾后面,一个放到皇帝身边。



当皇帝驾崩后,有各相关大臣将两个盒子拿到一起,打开相互对证,那个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后,相关大臣们打开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秘密立储”的密旨,一式两份,两相对证,确认无误,宣布继任者是“弘历”,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诞生。

乾隆上位后,亲自打开了第二道密旨,这个密旨会决定朝堂的稳定和发展。

雍正密旨之二:谁来辅佐?




皇帝死前大多担心两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儿子能顺利上位吗?二是谁来辅佐儿子更合适?

因此,雍正死后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谁来辅佐新皇帝的问题,这个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开。

乾隆上位后,打开了他爹给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着两个人的大名:张廷玉、鄂尔泰。

看到这两个名字,乾隆明白了,这将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别是张廷玉,虽为汉臣,但名字比鄂尔泰更靠前,这很说明问题。实际上,张廷玉比鄂尔泰大五岁,雍正死时,张廷玉已经63岁了。





最后,张廷玉辅佐乾隆20年,鄂尔泰辅佐乾隆10年,两位老臣走后,乾隆慢慢开始走了“下坡路”。不得不说,雍正的眼光很毒,正可谓是“慧眼如炬”。

雍正离世后,通过两位老臣的大力辅佐,让乾隆稳稳当当地带着国家向前发展。但乾隆执政20年后的事情,雍正也实在帮不了什么大忙。



雍正死后,留的两道密旨,一道是“谁来当皇帝”,二道是“谁来辅佐新皇帝”,两道密旨让乾隆顺利上位,前期得以稳定发展。


蓝风破晓


在雍正帝刚刚即位时,大清国库仅有800万。而等到乾隆即位时,大清国库高达6000万。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吗?显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于康熙帝连年征战。康熙一生平三藩、征葛尔丹、抗击沙俄和收复宝岛台湾,可谓千古一帝。也正是因为连年的征战导致国库并不富裕,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现了九子夺嫡,九个儿子之间的内耗导致大清国库空虚。当年九子夺嫡手足相残,状况之惨烈堪称历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后铁腕执政,整饬吏治。他认为国库亏空是贪官造成,于是加大力度整顿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样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职抄家。

这一举措得到了明显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国库留下6000万两白银。

雍正留给乾隆的可不止这6000万。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深知选立储君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给乾隆的第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分为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而另一份放于内府,用来核验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这道密旨被交于了四位大臣手中。他们分别是果亲王、庄亲王、张廷玉和鄂尔泰。这四人不仅是雍正帝的亲信,更是在当年夺嫡之中帮助过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后,众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密旨。而这四位大臣也同样宣读了密旨,这才保证乾隆皇帝顺利登基。可以说正是雍正帝的先见之明才让乾隆坐稳了63年江山。

说起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来看看密旨中提到的两个人,他们是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一个是满人,一个是汉人。他们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为雍正帝顺利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张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十分倚重这二人,并且将他们俩留给了乾隆皇帝,作为辅政大臣。

这第二道密旨是让乾隆帝亲自打开,密旨的内容是让张廷玉和鄂尔泰作为辅政大臣。这份密旨看似平平无奇,不就是老皇帝为新皇帝选了辅佐的大臣吗,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学家就不这么认为了。这份密旨中雍正将张廷玉写在了鄂尔泰前面,后人认为这显示了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张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张廷玉是汉人,雍正帝此举被看成安抚汉人。这么说其实也没错,毕竟当时虽是满人统治,但汉人毕竟在人数上占优势。拉拢汉人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更有利于国家稳定。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雍正帝的这第二道密旨可以说对乾隆稳固江山有了极大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在乾隆刚即位时,对于朝政并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带着他一步一步成为成熟的君王。

鄂尔泰和张廷玉正是扮演着这样的领路人。鄂尔泰辅政10年,张廷玉20年,为乾隆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雍正帝的这两道密旨可以说十分关键,甚至严重的讲没有这两道密旨就不会有康乾盛世了。

这第一道密旨确保乾隆顺利登基,不至于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稳固了清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极大的保存了国力,使得国库充盈。第二道密旨相当于推波助澜,让清王朝走得更远,让乾隆帝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由此说来,这俩道密旨让乾隆帝坐稳63年江山是不为过的。


史之策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后留下了两道密旨,不过其中一道密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一、“秘密立储”的传位诏书。

雍正继位后,有感于康熙年间诸位皇子因为储君的位置而展开残酷争夺的事实,于是决定建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皇帝即位一年后,就秘密拟好立储君诏书,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的后边,等雍正皇帝去世后,皇子和诸位大臣共同拆开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当时立储的皇子是弘历(将来的乾隆皇帝),不过在雍正施政过程中,大臣们早就已经看出弘历就是未来的储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清朝皇帝头上的正大光明殿牌匾是存放立储君的诏书的地方)

雍正皇帝“秘密立储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皇子们为争夺皇储而爆发暗战。不过事与愿违,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时不甘心,仍然秘密积蓄力量企图登上皇位。1727年,弘时居然被雍正皇帝过继给政敌允禩(老八)做继子,后削去宗籍,轰出了紫禁城。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秘密立储制度”,立永琏为储君,不过他9岁就去世了,秘密立储制度受到打击,以后,乾隆采取反复观察和考察选择储君。乾隆晚年,乾隆的第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之间也爆发了皇储争夺战。(乾隆剧照)

无疑秘密立储制度是失败的,只是保留了形式而已。

二、第二道密旨。

第二道密旨是雍正为自己的儿子乾隆留下的政治遗产,主要是顾命辅佐大臣。密诏也是早就拟好的,里面有这样的内容:

雍正八年六月内,钦奉皇考谕旨,张廷玉怀抱纯全,忠厚供职,每年遵旨钞缮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平易近,其功甚巨。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平易近察吏,绥靖内地,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一向不渝。朕万年以后,二臣著配享太庙。

这是早在1730年6月就拟好的密诏,里面主要的政治人物都健在,因此雍正皇帝去世前(1735年)没有改动。按照雍正去世前的安排,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为顾命大臣,他们都不肯做顾命大臣,以总理事务大臣任职。(张廷玉剧照)

在这封密诏中,雍正皇帝特别推荐了汉臣张廷玉,居于满人大臣鄂尔泰之上,这里面有特殊的政治含义。康熙雍正时期,汉人官员的地位比较低,而满族贵族的地位很高,同样级别的官员汉人官员要低于满蒙官员,这样的安排就是让乾隆将来满汉大臣并用,互相制衡,不能让一头做大,对皇帝和国家的将来很不利。(鄂尔泰像)

再者,张廷玉和鄂尔泰被雍正和乾隆同时重用,他们两个共事十几年,有时候两个人一天一句话也不交流,一旦鄂尔泰有差错,张廷玉必然说话讽刺,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差,可见雍正乾隆用人厉害之处。


乾隆继位后,任命张廷玉教导皇子,重用张廷玉。每次乾隆皇帝出行,张廷玉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共同主持京都事务,并且允许夜宿紫禁城。不过上了岁数的张廷玉特别固执,爱激动,惹得乾隆皇帝不高兴,晚景坎坷,不过最终乾隆皇帝还是遵照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这两道密诏是否能让乾隆稳坐皇位63年?

这两道密旨传承下来的第一个是清朝的立储制度,以后清朝储君即位诏书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成为了固定的规矩。

第二个是先皇顾命大臣制度,这个制度后世清朝皇帝一般也遵循。雍正第二道密旨传达的治国理念是满汉并用,以确保大清的千伟业,这个理念,贯穿清王朝始终,清朝才得以享国这么久。

至于说这两道密诏让乾隆稳坐帝位63年,应该扩大其词了,关键是后世的君主能按照正确的治国理念走才能保证帝位的稳固。

康熙皇帝基本将清朝版图稳定,雍正皇帝治理国家内政,国库盈余众多,乾隆的祖父、父亲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执政基础,这才使得乾隆皇帝能够稳坐江山,此外乾隆皇帝的执政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康熙皇帝为雍正留下了800万两左右的国库盈余,雍正13年为乾隆留下了6000万两左右白银国库盈余,是清朝皇帝为儿子留下钱财最多的皇帝。乾隆虽然后期将国库挥霍一空,不过为嘉庆皇帝留下了和珅,俗话说: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穿越再现彼岸


雍正的传说真是好多好多。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满清的一位帝王,雍正的皇位来自于清圣祖康熙帝,虽然康熙平三藩,收台湾,败准格尔,驱除沙俄,巩固了中华领土的同时却也使得中国财政亏空,雍正即位时一穷二白,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雍正给儿子弘历留下了很大一笔财富,这也是乾隆能够有钱搞十全武功的原因

据说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这事情是真的吗?

其中一个密旨便是说直接册封乾隆皇帝作为他的接班人。便是作为他的下一接班人,另一个密旨便是等乾隆皇帝上位以后,然后在各个大臣面前宣读的。内容便是雍正皇帝在自己死之前命令那些比较有才调的大臣去辅助乾隆皇帝。正是由于有这么两件事,所以乾隆皇帝在后面管理国家的过程中都是比较顺利的。<strong>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个密旨。第一个便是密匣传储,定弘历为继承人。第二个,便是指定果亲王,庄亲王,张廷玉,鄂尔泰四人为辅政大臣。

密匣传储,是雍正皇帝的首创,保证了弘历继位,避免了康熙朝兄弟争位的事件发生。指定辅政大臣,历代都是如此,一点也不新鲜。只有一点是雍正匠心独运,就是把汉臣张廷玉之名排在了满臣鄂尔泰之前。使卓有才华的张廷玉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致于受制于满臣。

这两条密旨肯定对乾隆顺利继位发生了重大作用。但说保障了乾隆60余年的帝位,未免言过其实。

乾隆之所以稳做了60年的皇帝,首先得益于其祖父辈的铺垫。其次是他个人的努力。

清朝的天下,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这三代打下来的。清朝在中原的基业,则主要是康熙和雍正这二代奠定的。康熙奠定了清朝的版图。雍正奠定了清朝的经济基础。

但尽管如此,如果乾隆是隋炀帝,或者是咸丰,同治那样的皇帝,他也很难60年稳坐天下。

乾隆在位60年,完成了康雍乾盛世,是与乾隆本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乾隆晚年做的不够好,使经济下滑,给他的儿子嘉庆留下了隐患。但他的前期和中期,做的是相当不错的。这是他稳做60年皇帝的主要原因。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大家好,我是张三疯子。

雍正在位13年,乾隆在位60年,另外还当了3年太上皇。那么雍正生前做了哪些手段保证了大清王朝顺利平稳的过渡与发展呢?没错,在他临死前,下了两道密旨。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密旨能让乾隆顺利登基且稳稳的当了60年的太平皇帝?这就是今天要说的主题。

首先,密旨的颁布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北京的圆明园突然暴病,在快要去世的时候,把四位朝廷重臣请到了身边安排后事,并且对他们说了两道密旨,其中就有一道密诏,便是继位的遗照,另一道则像锦囊一般,交由新皇帝。这四位重臣就是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

其次,密旨的内容

既然是两道密旨,我们就一道一道的打开。

第一道,当然就是指定皇位继承人,传位于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因为大家都知道,雍正登上皇位可谓是历经千难万险,经历了九龙夺嫡才艰难上位。所以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再加上当时的弘历也确实才气过人,小小年纪就深得康熙爷的喜爱,于是雍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扶他上位。

第二道,密旨的内容就是为乾隆皇帝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让他们尽心尽力为乾隆,为大清王朝效力。这四位大臣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在这道密旨中,雍正还运用了他的帝王之术,两位亲王是皇帝的叔叔关系不用说,把汉臣张廷玉放在了鄂尔泰之前,意思就是为了提高张廷玉的地位。按照当时的风俗,旗人的地位是在汉人之上的,可是,雍正偏偏就这么做了,目的就是让张廷玉去压制鄂尔泰,而鄂尔泰肯定会去跟张廷玉斗的,凭什么你地位不如我还在我之上呢?这样做有利于满汉大臣相互制衡,而不会结党营私,架空新皇帝。

最后,密旨的作用

雍正临死前的这两道密旨,可谓是用心良苦啊,即做到了新皇帝的确定以及合法性,又兼顾了新皇帝刚刚登基对朝政的不熟悉,三又保证了朝臣的积极性。使得乾隆能够顺利接过大清朝的皇权,从而实现了大清国有史以来最高权力的第一次平稳过渡。

再加上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武功战绩,确保了国土的完整和社会的平稳,还给乾隆留下了6000多万的国库,让乾隆平平安安的做了60年的皇帝。

结束语。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莫过如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