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花25英鎊撿個天大的“漏”一一《女史箴圖》流失記。

1903年,大英博物館收到約翰遜上尉的來信,稱該館收購的他的一幅畫卷需要支付25英鎊才行。沒過多久,大英博物館研究人員就知道他們撿了一個天大的"漏”,這幅長卷竟是來自中國的赫赫有名的《女史箴圖》。

英國人花25英鎊撿個天大的“漏”一一《女史箴圖》流失記。

東晉奇才為警世名篇分段配畫

當今世上,《女史箴圖》有兩個絹本,一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是南宋摹本,藝術性較差;另一本藝術性較強,更能體現原作者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專家認為可能是唐人摹本,也就是如今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這一版本。

英國人花25英鎊撿個天大的“漏”一一《女史箴圖》流失記。

據考證,《女史箴圖》原畫作於東晉時期。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即位,史稱晉惠帝。晉惠帝是典型的昏君,從小不愛讀書,整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國家大權盡落皇后賈南風之手。

賈氏為人心狠手辣,荒淫無度,引起朝臣不滿。大臣張華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蹟寫成了《女史箴》,用意是規勸和警示賈南風,被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流傳甚廣。

後來,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根據文章內容分段配畫,故稱《女史箴圖》,中國繪畫歷史上的曠世名作由此問世,可惜原作已佚。

英國人花25英鎊撿個天大的“漏”一一《女史箴圖》流失記。

乾隆一一唐代摹本中國的最後收藏者

《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神韻最接近顧愷之的原畫,因而被後人奉為經典摹本,它曾被許多文人墨客收藏過。

多年來,人們這樣解釋其流傳路徑:此卷在唐代為皇室所藏,後來被宋徽宗所得。在汴粱被攻掠之前,此畫已流落到南方,後來成為南宋內府的收藏。在宋金議和時,此畫作為禮物送給金國,成為喜愛漢文化的金章宗寶物。

英國人花25英鎊撿個天大的“漏”一一《女史箴圖》流失記。

南宋之後一直到乾隆皇帝,畫卷的流傳線索比較清晰。明代的嚴嵩、顧從以等,清代的粱清標、乾隆皇帝等,都先後成為此畫的收藏者。

在此卷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之前,留下諸多鑑藏印跡的是乾隆皇帝。因此,乾隆被認為是此卷在中國的最後收藏者。

英國人花25英鎊撿個天大的“漏”一一《女史箴圖》流失記。

烙在繪畫上的國家傷疤

根據故宮博物院1934年的《故宮周刋》介紹,慈禧有可能在1900年之前,已將《女史箴圖》等畫卷移到了頤和園。

1900年,前文所述的約翰遜來到中國,當時他所在的部隊奉命參加八國聯軍"解救北京"的戰役。他們當時駐防城東,包括東交民巷使館區,並參加了佔領頤和園的戰鬥。

英國人花25英鎊撿個天大的“漏”一一《女史箴圖》流失記。

約翰遜的女兒在1985年參觀大英博物館後所寫的短箋稱:"我父親在義和團期間駐紮在北京頤和園。出於偶然,他發現了一位出身顯貴的中國夫人和她的家庭處於危險的境地,便幫助他們得到了安全。這位夫人為了感謝他的幫助與保護,將此卷軸作為禮物贈送。在他回到英格蘭後,於1902年將它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

英國人花25英鎊撿個天大的“漏”一一《女史箴圖》流失記。

沒有充分資料來描述約翰遜在中國取得《女史箴圖》的具體情形,這個家庭傳說有待進一步證實。但有一點是不用懷疑的:《女史箴圖》是在那次"解救北京”的戰役中流失海外的。不管是貴夫人贈送,還是在戰亂中盜取,結果都一樣:這個歷經磨難的中國藝術史上的瑰寶,從此離開了它的根脈,浪跡異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