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祖先是誰?

西遊言己


嚴格說來,二人都不是金庸的直系祖先。

依據海寧《查氏族譜》記載,海寧查氏始祖查延,傳至四十九世查昌避亂家休寧,為休寧查氏之始遷祖。傳至第五十世查文徽、查文徵兄弟,兄文徽仍居休寧,弟文徵則遷居婺源,是為婺源查氏始遷祖。傳至六十七世查瑜,元末遷居海寧,遂為海寧查氏始遷祖。

海寧查氏從第七世起,字輩為: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

據家譜記載,始遷祖查瑜,字均寶,二世二子,次子慧,慧子浩,浩子實,即第四世。

實長子恆—次禮——秉仁——長懋功——肇翼——次大宗——次繼佐(舉人),也即查繼佐為第十一世。

實次子益——長繪——四秉彝(進士)——長志文(舉人)——六允揆——大維——長崧繼——三嗣庭(進士),也即查嗣庭為第十二世。

查益——長繪——次秉衡——志高——允芳—大任——繼序——嗣㙋——升(進士)——廣——隆禮——烜——墀——人英——元復——文清——懋忠——良鏞。

也即金庸的十一世祖先為繼序,與查繼佐能夠追溯到的共同的祖先是四世祖查實,第十二世祖先為嗣㙋,與查嗣庭能夠追溯到的共同祖先為六世祖查繪。

另百度上說,查嗣庭是金庸先祖查昇的堂兄,其實是有誤的,應該說查嗣庭是金庸先祖查嗣㙋的堂弟,二人都為“嗣”字輩,嗣㙋為明萬曆年間人,而嗣庭為清順治年間人。而查升則是嗣㙋的次子,是嗣庭的侄子輩。


楚邾


金庸本名查良鏞,他出生於浙江海寧,在明清兩個朝代,查氏家族在當地都是非常有名望的,名人大家輩出,被稱為“文宦之家”。<strong>

康熙年間,查氏家族人丁興旺,“一門十進士”,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兄弟三人更是同為翰林院編修,時稱“兄弟三翰林”。

所以,這麼龐大的一個家族,傳到金庸這一代,那基本已經是規模非常大了。

文字獄告發者查繼佐,還是文字獄受害者查嗣庭都可以認為是金庸的祖先。

其間之所以有爭論,無非就是因為金庸先生的小說作品對於清朝多有美化,一些人看不過。就搬出來查繼佐,因為當年他被許多野史和明間傳說認為是《明史》案的首告,名聲不怎麼好。而一些喜歡金庸先生的人,隨後又拋出因直言批評康熙而獲罪的查嗣庭,以此來為金庸證名。

但事實上,這兩人都是查氏家族的名人,在古代的宗祠觀念裡,這樣的人那都是祖宗,何必分得那麼細?他們的作為,與金庸這相隔幾百年的後人又有何干?

金庸先生寫的是小說,不是歷史,即使是在歷史背景下,其三觀也頗正,郭靖黃蓉夫婦死守襄陽、明教大眾奮力抗元,這些都被視而不見?

何必上綱上線?

最後說點有趣的,得益於查氏家族的背景,金庸先生有一個超級牛的親戚圈兒,在網上頗火。



第一位,徐志摩

徐志摩是著名的詩人,他們兩個人之間看上去沒有什麼聯繫,但是祖上卻有一定的淵源,金庸的母親所在的徐家是當地有名的富貴之家,而徐志摩的爸爸和金庸的媽媽有堂兄妹的關係,所以這樣說來,徐志摩的父親是金庸的舅舅,而兩人其實是表兄弟的關係,據說金庸還用了徐志摩的曾用名來給小說中人物起名字。

第二位,錢學森

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的導彈之父,這從表面看起來金庸和錢學森幾乎沒有什麼了聯繫,但是他們之間確實有一些關係。金庸有一個同宗族的姑姑的女兒,她是錢學森的老婆,她也是非常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這樣一來,錢學森輩分上還是金庸的姐夫,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單看兩人的身份是絕對猜不到的。

第三位,瓊瑤

說起金庸和瓊瑤的關係,就不得不說金庸的另一個堂姐,他這個堂姐的丈夫是瓊瑤的舅舅,按照輩分來說的話,瓊瑤還應該叫金庸一聲舅舅,這層關係雖說很遠,但確實存在。

第四位,蔣百里

這裡的蔣百里就是蔣英的父親,說起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不太瞭解,蔣百里是民國時候有名的軍事家,金庸同宗族有一姑姑叫作查品珍,她是蔣百里的老婆,這麼一說來,而這個叫作蔣百里的人還和金庸有關係,看似根本不會有交集的兩個人,實際上卻有這層聯繫。

金庸祖上有這麼多的有才厲害之人,主要是因為查氏家族的都很厲害,才能遇到同樣優秀的親戚,這樣才能有更多優秀的人出現,金庸家族是有多厲害了吧,並非只是傳聞,而是真的存在。


白話歷史君


按照族譜記載,金庸先生世太公為查慎行.叔太公查嗣庭.伯太公查繼佐.世叔公查昇.祖父查文清.父親查樞卿.母親徐祿。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庸,查良庸這個名字雖沒有金庸的名頭大,但查先生出生的海寧查家,卻是中國文化史上極具知名的文化世家。可以說,是海寧笫一家族,連康熙皇帝也給查氏賜下牌匾,盛讚查氏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查氏家族不愧為名門望族先期和現代都出了不少名人如:明末清初史學家查繼佐.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查士標.清初著名詩人查慎行.近代著名教育家查良釗.近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查良錚.紡織大王查濟民。

除了本家,金庸先生的親戚裡也有很多文化名人,他的妹夫曹時中是國際建築結構專家,他的表哥徐志摩當代風流詩人,他的姑父蔣百里中國近代軍事理論家,他的表姐是音樂家蔣英,表姐夫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他的遠房親戚是臺灣著名言情小說家瓊瑤。

綜上所述,查繼佐和查嗣庭都是查良庸的先祖,特別是查嗣庭是查良庸的叔太公,另金庸先生家族顯赫,先代.近代和現代都出了不少傑出人物,金庸先生從中吸取不少營養成份,並創作和留下這麼多篇武俠名著。一代大俠金庸先生已告別江湖,飛上天國永享清福了!


張文禪


金庸老先生走了,但是他寫的作品,卻會一直陪伴我們。不過,熟悉金庸老先生的,或者是特意去查過‘金庸’二字的,應該知道,金庸只是他的筆名,他的真名叫查良鏞。

查這個姓氏,很罕見,而且金庸的宗族在浙江海寧,自然而然能夠聯想到幾百年前,姓“查”的兩件文字獄大案。

滿清入關以後,對於有反清復明跡象的,保持著零容忍的態度,抓到就是連帶一家老小死無葬身之地,比如最為著名的文字獄。

查繼佐,金庸的祖先之一。他本是崇禎六年的舉人,明亡後,侍奉清廷,當時有明朝學士,編著《明史》,不承認清朝正統,查繼佐得知,連夜告發,參與者七十餘人,無一倖免,另有千餘人入獄,發配邊疆。查繼佐因首告有功,不僅絲毫無傷,他之後的查家,一門七進士五翰林。

金庸大概是比較認定查繼佐這位先祖的,因為查繼佐有個好朋友,叫吳六奇。沒錯,就是《鹿鼎記》裡的吳六奇。在書中,金庸把吳六奇描寫成一位抗清英雄。然而事實卻是,吳六奇是一個鐵桿漢奸,投敵後官至太子少保,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數萬人。

雖是小說,可篡改歷史顛倒黑白,這麼美化一個人,要麼他是自己的直系祖上要麼他跟祖上有關係。但無論如何,這麼寫,都是不對的。

滿清盛行文字獄,查繼佐告發一樁,但也有一樁文字獄,出在“查”家自己頭上。他是查繼佐的族侄,名為查嗣庭。

據傳,查嗣庭攤上文字獄,是他在雍正年間當考官時,出了一道考題,就四個字:維民所止。這可了不得,“維”、“止”二字正好給“雍正”去了頭,便馬上引來了殺身之禍。其實,這個說法也不太準確。

查嗣庭確實是出考卷出了文字獄,可‘維民所止’的說法,來源於《金庸傳》,大抵是金庸自己編造出來的故事,真實緣由,也許是金庸想把自己的祖上,從文字獄告發者查繼佐,變成文字獄受害者查嗣庭。

但世界很奇妙。殊不知,查嗣庭下獄後,自殺而死,同他十六歲以上的兒子,一起遭戮屍,因此查嗣庭的族人,從浙江海寧逃跑到安徽大別山。金庸出生浙江海寧,那麼很顯然,他與查嗣庭沒有多少血緣關係。

源於時間太久,金庸的祖上到底是誰,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文字獄告發者查繼佐,還是文字獄受害者查嗣庭,都算是金庸的祖先。

他們二人,走了兩條相反的極端。但與金庸又有多大關係呢?

如今的中國,就算再怎麼爭論歷史,什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國人都不會允許一報還一報的,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可日本不一樣,此仇不共戴天!


西遊言己


明清之交的名人查繼佐是金庸的先生祖先之一,查繼佐(1601年~ 1677年),字伊璜,號與齋,家族南支十一世,明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明朝亡後,隨魯王在浙東地區親自率軍抗擊清軍。清順治間至杭州鐵冶嶺之敬修堂講學,從學者眾多,人尊稱“敬修先生”。康熙元年(1661年)涉南潯莊廷鑨私刻《明史》案,被關進監獄判死刑後獲救。著有《罪惟錄》、《國壽錄》、《魯春秋》、《東山國語》、《班漢史淪》、《續西廂》等。金庸的表姐叫蔣英,蔣英父親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及軍事教育家蔣百里,而她的丈夫就是我國的航天之父錢學森;臺灣著名言情小說家瓊瑤,則是金庸的表外甥女;我國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則是金庸的表哥。難怪有網友戲稱,金庸一家子“統治”了我國整個文學圈!你說牛不牛,海寧查氏為世家望族,明清以來文名赫赫。僅其太公查慎行一輩就是“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查氏是浙江的一個延續明清兩朝的名門望族,有史料可查,在有明一朝,查氏中進士6人,舉人17人,在清朝就更厲害了,進士14人,舉人59人,而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就是康熙年間的進士。系出名門,祖上厲害,查氏不是一般的淚海,都是大牛,祖先惹不起。

——查均寶(仁齋)【又名查瑜,海寧袁花龍山始遷祖,華夏查氏六十七世】

——查慧(叔智)

——查浩(耕隱)

——查寶(孚庵)

——查益(一愚)

——查繪(雪坡)

——查秉衡(養虛)

——查志高(鳳巖)

——查允芳(存宇)

——查大任(惺元)

——查繼序(其皇)

——查嗣㙋(石丈)

——查昇(聲山)

——查隆禮(東木)

——查烜(庭光)

——查墀(佩雲)

——查人英(得天)

——查元吉(雍伯)

——查文清(沛思)

——查懋忠(樞卿)

——(金庸)查良鏞【二十一世】

——查傳俠、查傳倜、查傳詩、查傳訥


大風起兮偶飛揚


金庸的祖先“出錯”考試題目,得罪雍正,差點被滅族

自隋唐開創科舉制度以來,歷朝歷代皇帝為了給自己選拔優秀人才,一般對科舉考試都高度重視,甚至會親自主持殿試。

然而,在雍正四年,浙江一省的學子們卻被禁止參加當年的鄉試和次年會試,這在中國科舉考試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能讓雍正作出如此決定的,竟是因為金庸先生的祖先——查嗣庭。

查嗣庭,字潤木,出生於清初浙江海寧聲名顯赫的書香門第,家中排行老三,康熙四年中進士,選入翰林,後經吏部尚書隆科多推薦擔任內閣學士,後又經左都御史蔡鋌推薦擔任禮部左侍郎。一路也算順風順水,官運亨通。

然而,雍正四年,查嗣庭與俞鴻圖一起被派到江西主持鄉試,查任主考官,俞任副考官。被人告發所出試題諷刺皇室,九月被捕下獄, 後病死於獄中。查嗣庭罪狀,雍正宣佈的是兩大條, 除了寫詩攻擊康熙外, 就是試題譏刺時事。

其實,查嗣庭命題中來自所出《易經》:“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第三題:“其旨遠,其辭文” 及《詩經》第四題:“ 百室盈止,婦子盈止”。按照雍正帝的理解,這後面幾道題包含更隱秘的諷刺,題中“正”、“ 止” 二字是己被處決的汪景祺《西征隨筆》中《歷代年號論》一文內容的翻版, 是詛咒“ 雍正” 年號的。由於查嗣庭曾經著過一本名為《維止錄》的書, 因此後來民間附會傳說查所出試題為“ 維民所止”,隱含“ 雍正” 砍頭之意。

這件事令雍正非常惱火,下令將查嗣庭革職拿問,交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等三法司嚴加審訊,不但要致查嗣庭於死地,還讓長子被斬監候,次子病死獄中,三個年未滿十五歲的幼子流放三千里外,差點被滅族。

其實,查嗣庭平日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凡是犯忌諱的東西,絕對不會寫出來。雍正藉此機會大興文字獄,主要還是因為認定浙江士風為“ 挾筆墨之微長, 遂忘綱常之大義”。另外查嗣庭當初是隆科多舉薦的,而隆科多後來被雍正視為眼中釘,當然也不能放過他的同黨查嗣庭了。

後來,在浙江總督李衛等人的努力下,雍正六年,中斷3年的浙江會試恢復了。

由於查嗣庭正是金庸的先祖,難怪《鹿鼎記》第一回就是《縱橫鉤黨清流禍,峭茜風期旦評》,寫出了對清朝文字獄的不滿。《書劍恩仇錄》裡的雍正也被描寫得很不堪。


跪射俑


研究金庸的祖先,應研究是不是行善積德的人家,出了金庸的人才。

我想這是人們最該關心的問題。

孔子家三輩行善積德,出了個孔子,聖人,今天我還記念他,還學他講的道理。

金庸不能和孔子比,但祖上肯定是行善積德的。金庸的名將記在人們心中。

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己經死了。

一個人,別成了人心的活死人,當真的死了的時候,“這一會可死了,可好了。”

我們不求永遠活在人心中,只求死的時候有人哭,“可惜這個人了,”在人們心中是人。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金庸的祖先是查昇,查昇書法稱為“海寧三絕”之一,在康熙年間,這海寧查氏家族就已成為名門望族。金庸是海寧查氏第二十二代孫。而查嗣庭是查昇的堂兄。

雍正四年秋天,清朝大臣內閣學士查嗣庭受命出任江西鄉試正主考,考題第一題是“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第二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第三題“其旨遠其辭文”;第四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主考完後他從南昌回到北京。屁股還沒坐熱,便被人告了,革職後投進了大牢,交由三法司會審。

怎麼回事?罪名是謀反,主要原因是考場的三道考題竟然惹禍了。這三題都出自《論語》,《易經》,《詩經》,這樣也會惹禍嗎?你們說了不算,雍正說了算。

他的邏輯是,以此為試題,就是對朝廷保舉人才之令有所不滿,居心叵測。特別這句 “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雍正帝認為暗合汪景祺《歷代年號論》一文說“正”有“一止之象”都是指雍正年號,暗喻是斬雍正之頭?這種無厘頭說法,好像雍正有點沒事找事,自己給自己扣屎盤子,出幾道考題至於搞成這樣嗎?

這就是清朝著名的“查嗣庭科場試題案”,查繼佐是牽連到另一起案子《明史》案,歷史學者懷疑他是首告者。但那是康熙年的事,根本不在一個年代。

那雍正真正的動機是什麼,背後有什麼隱情嗎,還真有,這和兩個人有關這就是隆科多、年羹堯。隆科多是雍正的親舅父,雍正登基之後,表面上重用隆科多。但又對這兩個人極不放心,但把自己篡位的秘密洩露,或扶值別的親王勢力。在查嗣庭案發生之前,首先已經把年羹堯開刀問罪了,而且罪名多達九十二條。年羹堯自殺了。

這下輪到隆科多。由於查嗣庭跟隆科多關係特別好,曾經被薦舉,這就難脫關係了。所以查嗣庭到家連行李都來不及打開,就被查抄了。全家十三口,全部被抓去,三天後以皇上諭旨的方法公佈所謂的“罪狀”。以“腹誹朝政,謗訕君上”獲死罪。雍正帝查這案目的就是為了整肅隆科多。把他作為打擊對象。所以其實雍正帝早就盯上查嗣庭了,不用誰舉報。

查嗣庭很快被判處凌遲,但五月結案時查嗣庭已經死在獄中,具體原因不詳,可能是自殺。就這樣仍被戮屍梟示。

後來歷史老師袁騰飛說:

查嗣庭處斬,全家流放三千里與披甲人為奴,幸虧沒滿門抄斬,不然就沒金庸先生了。所以你看金庸先生寫的武俠小說,無一例外反清復明。


具體內容,歡迎關注我頭條號“文史詩詞說”, 我在裡面有長文敘述這件事情,謝謝。


文史詩詞說


已故的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先生,瞭解的朋友都知道,他的原名叫做查良鏞,因為最後一個字為鏞字,所以一拆為二,將筆名叫做金庸。

金庸先生的先祖,可以說是名氣頗大,也是海寧大族,被稱為海寧查家。很多網上的信息都認為查家是滿族後裔,是由滿族姓氏演化而來的。事實上,海寧查家的歷史,要比滿洲的歷史長很多。

早在元至正年間,查氏先祖為了躲避戰亂來到海寧進行繁衍生息,歷經明清兩朝,香火不斷,而且代代都有朝廷大員出現,數百年的繁衍生息,讓海寧查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家望族。

數百年的繁衍造成的結果就是,只要海寧姓查的,基本上都是海寧查氏的後裔,但要仔細推敲,其中各族各分支,還是有所區別的。

很多網絡上的言論中,都把金庸先生的先祖認定為是查繼佐。我讀過很多這樣的文章,才明白,將金庸先生的先祖認為查繼佐的那些文章,並沒有興趣去翻閱族譜,尋根追底,只是為了證明,金庸先祖的無恥,從而倒推出金庸小說中的滿清遺毒。

在歷史上,查繼佐的名聲其實並不壞,但因為明史案讓他受到了牽連,而主要問題在於,許多人都死了,唯有少數幾個人並沒有死,其中就包括查繼佐。

因此,在很多野史中以及民間故事和演繹小說中,都認為他是首告之人。所以他的名氣就臭了。但事實上,查繼佐的首告,只是一種主觀臆斷,但他的貢獻卻非同小可,其中最主要的是一部《罪惟錄》。

為什麼要說這本書,因為這本書還有另一個名字《明史》。大家可能都已經想到了,罪惟錄就是莊廷鑨嘔心瀝血編纂的明史。在明史案發生後,明史的書稿也被損毀殆盡,清廷以為,世界上已經沒有明史,卻沒有想到查繼佐在校對明史過程中,暗自收藏了一套,並且更改名字,將這部明史流傳了下來。

很多人只看到了查繼佐活了下來,再加上很多主觀臆斷的文獻記載,把他變成了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但就是這個卑鄙小人,將這部用生命編寫的明史流傳下來。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又何嘗不是偉人?

不能否認,金庸和查繼佐的關係,畢竟都是一個家族的人。但越是大家族,分支就越多,而和金庸最近的一支,卻不是查繼佐一支,而是查升一支。

查升是誰?並不是問題中問的查嗣庭,但也很近了,因為在清史稿上有這樣的記載:查慎行的族子,查升,當了官之後,康熙帝為了區分兩個人,就把查慎行稱為老查。而查慎行的本名叫做查嗣漣,他有個弟弟叫查嗣庭。而金庸的先祖查升,應該屬於兩個人的侄子。

和查慎行、查嗣庭不一樣的是,查升這人,雖然也當上了進士,但個性很是恬淡,不愛爭權奪勢,酷愛文藝。因此,他沒有當什麼大官,而是做了一個安靜的文藝青年,讀書,寫字,遊玩,繪畫。日子過得雖然不是大富大貴,卻衣食無憂。

更主要的是,他很幸運的避開了查嗣庭案,也避免了身陷囹圄甚至一命嗚呼的悲劇。

因為文藝,而保住了性命,查升更加熱愛文藝,大量的收集各種書籍,每日在書海里遨遊,反而更加對官場沒有了興趣。而他對官場的態度,讓清廷很是滿意。因此,他的小日子變得平淡而安逸。而在文藝界,查升也成了一個名人,被稱為書法一絕。

金庸先生的先祖,的確是海寧查家的後裔,但並不是人們所想當然認為的查繼佐,也不是人們所知道的查嗣庭,這兩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雖然和金庸的先祖有著藕斷絲連的血緣關係,但要論起金庸真正的先祖,那應該是查升。至於查升的父親,到底是查家的哪一位,已經無從查起。但絕對不可能是查繼佐,不然,他早就活不了了。


小小嬴政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查良鏞三個字其實大有來頭。

金庸先生封山之作《鹿鼎記》開篇就寫了清初第一文字獄《明史案》。明史案有一當事人名叫査繼佐,乃查氏先人。查繼佐本名繼佑,因應縣試時誤寫,遂沿用。生當亂世,累更字號,以伊璜廣為人知。幼時家貧多病,好學不倦。明崇禎六年舉人。積極抗清,參加過保衛錢塘江的武裝鬥爭,曾從御史黃宗羲出師渡海。明亡後,更名省,字不省,還把“查”姓寫成“楂”。歸鄉闢敬修堂,聚眾講學。時人鈕琇評價查繼佐道:“浙江海寧查孝廉,字伊璜,才華豐豔,而風情瀟灑,常謂滿眼悠悠,不堪愁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査繼佐在姓字旁邊加了個偏旁,改查為楂,其實大有深意存焉。據査繼佐本人考證,查性是魯國伯禽(周公姬丹之子)的苗裔。査原姓楂,系春秋時代封到楂地的一位周王室子爵的後代,以楂為姓,到了宋朝,改楂為査。宋代以後,也有人覺得査姓不好讀,就改査為香,當時有人就給編順口溜“査家人真奇怪,鞋子頭上歪著戴”,就是說把査字下面的一橫移到頭上了。因此査繼佐將自己的現姓查復為古姓楂,正是為了表明自己身為文王子孫,宋室苗裔,絕不投降清人的態度。

海寧査家自第七世起的輩分是: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査繼佐是繼字輩,查良鏞是良字輩。查良鏞的孩子們分別叫査傳俠,查傳倜,查傳詩,查傳訥,很顯然就是傳字輩了。良字本意為優秀。良字輩出了兩位文學家,一位是筆名金庸的查良鏞,一位是筆名穆旦的查良錚。金庸為鏞字左右拆分而來,穆旦為查姓上下拆分(木穆諧音)而來。

鏞為古代奏樂時表示節拍的大鐘。《說文》:大鐘謂之鏞。《書·益稷》:笙鏞以間。《詩·大雅·靈臺》:虡業維樅,賁鼓維鏞。與金庸齊名的梁羽生曾經評價說:“金庸是國士,我是隱士。”堪為鏞字註解。曾經有人問金庸,筆名將鏞字拆分是什麼意思,金庸說,沒有什麼含義的。但從穆旦將查姓上下拆分來看,應該是有點含義的,只是金庸不想說而已。

至於查繼佐和明史案的關係,網上解讀已如恆河沙數,筆者也就不獻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