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到底該不該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甜穎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驅逐溥儀本來就是應該的,單純支持張勳復辟一條就足夠了。

而且溥儀所作所為,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後來投靠日寇為虎作倀的偽滿洲國皇帝是誰?



我們就事論事來說,驅逐溥儀是有依據的。

根據《大清皇帝優待條例》的第三條: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當時就說定了,溥儀必須離開紫禁城。

只是隨後的北京政府一直沒有驅趕他,溥儀也一直賴著不走,長達十幾年。

既然當時有約定,讓你走也是沒錯的。



另外,《大清皇帝優待條例》的前提是滿清自願退位,放棄權力。

現在溥儀這夥人並沒有遵守。

溥儀自己也說了,他雖然年齡還小,並沒有放棄復辟的主張。

在張勳復辟期間,復辟的幾個心腹都積極參與了。溥儀也是給予支持態度,可以畢竟還是半大小子,幫不上什麼忙而已。

那麼,你都亂搞復辟了,還讓別人優待你,豈不是笑話。



嚴格來說,張勳復辟的時候,就該把溥儀直接趕出紫禁城,將他的幾個心腹法辦,槍斃也不算誇張。

另外,既然是條例,就是可以修改的。

自古以來,沒聽說過不能修改的條例。



馮玉祥修改條例時,已經是13年後,各方面情況都有很大變化。

其實馮玉祥還是留有餘地的,只是讓溥儀離開紫禁城,廢除皇帝名號,其他幾點基本都是保持的。

同時,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五十萬元,並特支出二百萬元開辦北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為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在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中,本來就不該有皇帝,更別說還是滿族人的皇帝出現在漢人佔絕對主體的國家。



至於溥儀的投靠日寇,同驅逐不驅逐他沒有任何關係。

溥儀是自願從天津,逃到東北去做了叛徒、賣國賊。

試問,他自己都冒險跑過去了,這個賣國賊是做定了。

那麼,就算溥儀是住在紫禁城的,試問日本人打到北京,他能不去做叛徒、賣國賊?

人家沒來,他自己都送上門去了,更別說現在人家來了。



我們在實事求是說一句,滿清皇帝在當時已經毫無實際的意義,無非讓當年的滿遺分子有個寄託而已。

當時全國人民,沒有幾個把溥儀真正放在眼裡的,驅趕走了就走了,沒幾個人關心的。


薩沙


答案很簡單,不應該。說句不好聽的,馮玉祥把溥儀驅逐出紫禁城體現的是馮玉祥政治上的短視。

根據清室與民國簽訂的《大清皇帝優待條例》的相關規定,馮玉祥此舉等於是違反了協議的內容。別說什麼協議沒用,正是由於民國政府保留並優待前帝國皇室,給中國帶來了好處。

第一,體現民國政府繼承清政府的合法性,體現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之間只是政府的變更,主權沒有發生改變。當然,很多不瞭解政治的小清新以及鍵盤俠根本不會重視法理,只知道比拳頭。凡事都有一個依據,而對於國家、政府來說,最有利的依據就是法理。根據《大清皇帝退位詔書》,清政府將國家主權、法統移交給民國政府,已經給民國政府接收全國政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這一點從民國到共和國是被普遍承認的,袁世凱就曾說過中華民國之疆域繼承自前帝國;孫中山、蔣中正都強調過中華民國政府繼承清政府的領土主權;共和國也曾經強調過這一點。

第二,通過保留皇室,民國政府在一戰中廢除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一戰後很多列強都不同程度的分崩離析,比如說德意志帝國崩潰后皇室流亡海外;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哈布斯堡皇室被驅逐;俄羅斯先後經歷了兩次政變,皇室也被蘇俄清洗。民國政府藉機宣佈廢除與這些國家的不平等條約,原因很簡單:我國保留並優待前帝國皇室就是為了體現民國政府推翻帝國政府僅僅是政府更替,你們又是驅逐皇室,又是清洗皇室的,有什麼資格繼承你們前帝國的政權。

這招其實玩的很不錯,雖然損點,但是卻又理直氣壯。

為何溥儀不應該被逐出紫禁城?那是因為被圈在紫禁城的溥儀更好控制。

對於民國政府以及溥儀來說,紫禁城就是一個牢籠,溥儀是裡面的囚徒,所以把溥儀供在紫禁城裡就是變相的軟禁。民國有一句名言:民國不如大清。因為民國就是軍閥鬥毆去了,哪有時間來發展經濟,所以人們自然會多少能懷念能夠維持國內穩定的清政府,從張勳復辟就能看出,北京內外城老百姓自覺的戴假辮子掛黃龍旗,甚至還有紙質的黃龍旗,充分說明當時老百姓並不排斥復辟。

這一點民國政府是心知肚明的,為了防止溥儀被各路勢力拿來當幌子,民國政府必然要把溥儀控制在自己手裡,因此把溥儀繼續圈在紫禁城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歷史也早已證明了馮玉祥的愚蠢,溥儀被驅逐之後,等於是縱虎歸山、縱鯨入海,最後被日本特務利用,弄到東北當了傀儡皇帝,也是讓人貽笑大方。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溥儀這輩子估計最恨的人有三個,一個是袁世凱,給了已經被逼上絕路的大清致命一擊,使得大清最終淪為歷史。還有一個人是孫殿英,此人挖了溥儀家祖墳,除這兩個人之外,溥儀最恨的還有一個人,此人便是馮玉祥。



說起馮玉祥呢,大家估計都對他了解不少,他本是直係軍閥,但在亂世之中,憑藉著對歷史的把握,在數次政變中準確的站隊,為他撈足了政治軍事資本,這為他日後成為一方諸侯奠定了基礎。而在馮玉祥的巔峰時期,他擁兵超過四十餘萬,手下更是有著西北軍十三太保,憑藉著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就連當時炙手可熱的蔣介石對他也不敢輕視。



而馮玉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關鍵就在於他發動的數次倒戈對他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比如他發動的北京政變,而溥儀被趕出紫荊城,也是因為這次政變。當時直奉兩軍在山海關一線正打的不可開交,而直系大將馮玉祥卻受張學良重金收買,並且給他許下了巨大的利益,最終他班師回京,給了直系致命一擊,驅逐了直系首領曹錕。



而在馮玉祥佔領北京之際,他也將溥儀趕出了皇宮,其實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說,當時確實是一件好事情,因為誰也不願意花鉅額的費用來在紫荊城裡面養一群遺老遺少。但是當時根據袁世凱和清政府的退位協議裡面,就有一條皇室優待條例,這個條例被袁世凱以後的各派北洋軍閥都遵守,但馮玉祥畢竟不是一般人,因此他毫無顧忌的將溥儀趕出了皇宮。

而在溥儀被趕出皇宮之後,他便被日本人拉攏,包括一眾滿清貴族,而後來的偽滿洲國名義上的元首,便是溥儀。所以說,溥儀被趕出紫荊城,雖然好處也有,但卻讓溥儀淪為了日本人的傀儡,在東三省為虎作倀。但總的來說,歷史的發展不是人力可以阻擋的,滿清雖然曾經也輝煌過,但畢竟成為了歷史,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您的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覺得不錯,不妨點個關注吧!


絕筆歷史


我的答案是:不該,至少當時不該急著趕溥儀出紫禁城。

當時的世界各國巴不得溥儀早點離開紫禁城,摘下皇帝的頭冠,所以蘇俄一直在唆使馮玉祥將滿清皇族趕出紫禁城,而恰恰這樣的做法對中華民國的國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馮玉祥帶兵驅趕溥儀)

在晚晴時期,隆欲皇太后已經在國際社會的關注下籤下退位詔書,將大清所有的領土完整的轉給了新生的中華民國。並且還特別寫明瞭滿、蒙、回、藏、漢5族共和的共和制中華民國,並因此而享受保有紫禁城為大清皇族固有的特別優待。

上述條款的承諾方就是新生的中華民國,這是國民政府當時承認的做法,也是華夏子民承認的條款,而馮玉祥的做法直接打破了政府定下的政策。

這份《優待皇室條件》與《清帝遜位詔書》等於是《中華民國出生證》的正方面。

說的在簡單明瞭一點,就好比愛新覺羅家族將自己擁有的三百年的財產轉給了中華民國國民,而這份財產裡面有滿清列祖開闢的土地、有明王朝奪取的土地、有蒙古親戚參與的土地以及受自己保護的西藏土地和滿洲原來自己的土地等,合起來有千萬公里的土地全都過戶給了中華民國。

在這份協議中,中華民國也承認留給對方這個紫禁城小院子給他們居住,並每年另付給他們400萬元的工資。協議中雙方走了嚴格的過程,並像全世界和中國人民見證,雙方童叟無欺。

這種以和平方式結束的朝代耕地,用簽約的形勢結束了封建王朝,在幾百年的西方國家裡屢見不鮮,但在中國千年的歷史裡時絕無僅有的創舉。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欲皇太后攜6歲的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

這張中華民國出生證是國際社會認可的,也是世界各國全體駐大清國外交使團的背書。在這樣的環境下愛新覺羅.溥儀等於並非皇帝一種身份,他還是蒙古族的大汗、滿足八期的首領、更是西藏的保護人,至少他在國際上當時一個國家的臉面。

而馮玉祥撕毀了滿清與中華民國的合約,這就等於推翻之前和滿清的所有承若,讓中華民國的名聲降到極低,而打碎了中華民國在世界各國面前的信用。

因為馮玉祥的驅趕溥儀,導致了天下大亂,中華民國四分五裂,各軍閥有了自立門派的藉口。蘇俄開始對中國虎視眈眈;日本也正因為如此才有藉口支持溥儀回到東北建立滿洲國,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馮玉祥不該那麼早把溥儀趕出紫禁城,起碼等中華民國政府穩定以後,再做出決策。而滿清朝廷已經把所有的財產轉移給了中華民國,政府也不再擔心什麼,所以當時供養滿清皇族是最好的辦法。

供養溥儀等皇族,架空權力,保持皇室可以穩定蒙古、西藏、滿洲等各族,為中華民國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而馮玉祥的動作直接將中國提前步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也讓中日走向全面戰爭。


大國布衣


居然有人質疑馮玉祥驅逐溥議,這種人絕對是漢奸走狗的後代。馮玉祥在這件事上合理、合法、合情。為國際解決了一個遺留問題,為國家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1】說說馮玉祥“合理”。

進入民國之後,滿清皇室為什麼還會受到優待?那就是清帝遜位詔書的約定,也叫《優待皇室條件》。是這樣說的,大清皇帝贊成共和國體,遜位之後後才有優待。

有什麼優待呢?大清皇帝“尊號”保留……每年給400萬兩贊助……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看清楚了,條款裡清清楚楚、白紙黑字寫著“暫居宮禁,日後移居”。

之前的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這些人,作為滿清老臣,拉不下臉來請溥儀出宮,滿清皇室就裝聾作啞,賴在宮裡不搬家。馮玉祥只是執行了北洋政府該做而沒做的事。按章辦事,有什麼問題呢?

再者,滿清皇室享受優待的一切“前提條件”是清帝遜位。

溥議遜位後做了什麼事?滿清皇室心裡沒個逼數嗎?1917年,張勳率辮子軍進北京,擁護溥議復辟,溥儀粉墨登場又坐上皇帝。雖然溥儀年少不懂事,可以做藉口。但畢竟他是復辟的主角,沒有滿清皇室與張勳合謀,復辟這事也辦不了呀。

既然滿清皇室和溥議毀約在先,那麼《優待皇室條件》也該改改了,先搬出紫禁城再說。

【2】說說馮玉祥“合法”。

馮玉祥是驅逐溥儀的提出者,但他不是直接派兵轟出去了事。馮玉祥把建議提交給當時政府內閣。具體怎麼實施?優待條件怎麼修改?都是當時政府內閣會議商議的結果。

也就是說“驅逐溥儀”不只代表馮玉祥個人行為,還代表當時政府行為的、是具有法律效果的決議。

【3】說說馮玉祥“合情”。

清帝雖然退位,但是清帝的號召力還在。只要清帝還呆在紫禁城,只要清帝還擁有“尊號”,各種牛鬼蛇神都會拿清帝的幌子搞事。

清廢帝溥儀合該慶幸了——古今中外,歷來改朝換代,前朝皇族雞犬不留、趕盡殺絕的事情還少嗎?

他居然在參與復辟後,沒人追究他的責任。終於明白,古代帝王為啥對前朝都要斬草除根了。

當時的政府內閣裡,群情激奮,很多人要求嚴懲“復辟”禍首的。馮玉祥和內閣按照《修正清室優待條款》,對待溥儀和皇室算是仁至義盡了。不但保護皇室私產,還每年給皇室撥款50萬,保他衣食無憂,另外還撥200萬接濟旗民。

溥儀怎做的?日本侵華的時候,溥儀成年人了吧?也沒人強迫他吧?轉身就從天津偷跑到東北,給日本人做走狗傀儡去了。

【最後】滿清皇室該慶幸了,溥儀復辟失敗後仍然優待,做漢奸賣國賊之後仍然善待——遇哪一個古代王朝,腦袋都被砍了幾輪啦。

馮玉祥驅逐溥議,當然會得罪很多人,更多的是舉國稱頌。他這樣跟段祺瑞說:“在北京,只幹好了一件事,那就是驅逐溥儀,這事對得住國家和人民,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注】收起你廉價的同情心,你可憐不著末代皇帝。人家即使退位後,也有三五百號宮女太監侍候,生活條件好過現在的你。


爾朱少帥


“我此次班師回京,可說未辦一事,只有驅逐溥儀,才真是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這番話,是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儀被“倒戈將軍”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之後,馮玉祥對來訪記者所說。

馮玉祥口中的“班師回京”,是指直奉大戰的期間,馮玉祥臨陣倒戈,從前線潛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政變直接導致馮玉祥所在的直係軍閥大敗。最後,直系首領吳佩孚被迫辭去職務、總統曹錕遭到監禁。

不論是囚禁總統曹錕、還是迫使吳佩孚辭職,在當時都是轟動全國的大事。可是,在馮玉祥看來,這兩件事都不如另一件事重要: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是一件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問心無愧的大事!這件事,甚至要比將總統曹錕趕下臺還要重要。

顯然,站在馮玉祥的立場上看,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不僅馮玉祥,當時大多數人對於溥儀的去留,都持肯定意見,即,希望溥儀搬出紫禁城。

比如說,溥儀被逐出紫禁城之後,孫中山就給馮玉祥發出這樣一賀電:

“此舉實大快人心,復辟禍根既除,共和基礎自固,可為民國復賀。”

孫中山因常年積勞,身體大不如前,加之國家動亂,很久都沒有過快意的心情。可是,溥儀被逐,卻令他難得高興,一連用了“大快人心”、“復賀”等詞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激動。

可見,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實乃民心所向。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滅亡之際,清室與民國達成了一項協議《優待皇室條件》,裡面有這樣一則規定: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這段話是說,溥儀遜位之後,仍舊可以在紫禁城居住,不過是“暫時”居住。具體這個“暫時”到什麼時候,協議裡並沒有具體規定。可以肯定的是,紫禁城絕非清室私有,自清朝滅亡,就是國有資產了。

1912年,北洋國民政府成立以後,袁世凱曾多次與“遜清小朝廷”交涉,要求履行“日後移居頤和園”的協議,都被小朝廷以各種藉口推脫,最後不了了之。

這一拖,就是12年,直到直奉戰爭。

直奉戰爭的雙方,分別是以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戰爭一開始,吳佩孚就不斷排擠“不聽話”的馮玉祥,並欲借張作霖之手,削弱馮玉祥的力量。

民國的軍閥,底子都不大幹淨,活得久的,一個個都非常圓滑。馮玉祥能從一個小兵混成軍閥,除了實力,“適當地倒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吳佩孚排擠馮玉祥,在馮玉祥看來,大不了換個老闆就是了。

1924年10月19日,素以“倒戈將軍”聞名的馮玉祥,受孫中山的國民革命影響,在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候,召集部下秘密回京,發動北京政變。這一倒戈一擊,對吳佩孚造成致命傷害,直係軍閥大敗而歸。

馮玉祥“倒戈”的目的,是為了創建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因此,他在倒戈第一天,就宣佈支持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並將自己的部隊改名為國民軍。總統曹錕被囚禁之後,馮玉祥更是邀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馮玉祥成功倒戈,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他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因為,政變成功之後,馮玉祥已經許諾孫中山,請他來北京主持大局。可是,孫中山還沒起身北上,與他一起反吳的張作霖等軍閥,就與他分道揚鑣,這也正是馮玉祥口中所說的“未辦一事”。

在這種情況下,馮玉祥若不採取些措施,那他這一次“倒戈”就白費力氣了。當時的北京城能“成一事”的事情不多,驅逐溥儀,算是最容易達成的一個。

實際上,早在直奉戰爭之前,馮玉祥就動了驅逐溥儀的心思。奈何,彼時的他寄人籬下,向臨時總理段祺瑞提了一次主張之後,沒有得到回應,此事便不了了之。

北京政變之後,馮玉祥成了北京城的“大拿”,連總統都成了他的階下囚。面對倒戈成功、政變失敗的尷尬,馮玉祥拼命想辦法化解這種“尷尬”。

思來想去之後,化解尷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唯有驅逐溥儀。

為啥呢?

一來,紫禁城早已是國有財產,遜帝溥儀焉能長久霸佔?

二來,溥儀守在紫禁城一天,就有遺老遺少認為“翻盤”有望,張勳復辟的鬧劇就有可能再度上演。

三來,紫禁城外已經打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無數傷亡;城裡,溥儀每天和皇后婉容吃著蘋果唱著歌,好不悠閒,任誰看著都會眼紅。

溥儀雖沒直接做過什麼太出格的事情,他的身份卻決定他是個“行走的功勳章”,把他趕出紫禁城(英法日等國包庇溥儀,馮玉祥不敢對他下死手),一定是一件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的“好事”。

這樣的溥儀,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第二個呀!馮玉祥不拿他開刀,還等著別人來幫忙?

1924年11月4日,夜,馮玉祥經過反覆思考,決定驅逐溥儀。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之後,應該安置在哪裡?馮玉祥沒有考慮過;溥儀若是與帝國主義勾結,行復闢之舉怎麼辦?馮玉祥也沒有考慮過。總之,先把他趕出來就行了。

第二日,即11月5日,距離北京政變已過去半個月,馮玉祥才姍姍來遲地對溥儀動手。從這個時間上看,馮玉祥在北京政變之初,並未將驅逐溥儀放在首位;到頭來,反倒是驅逐溥儀成了他此次政變的最大功績。

北京政變一個月後,溥儀逃入日本使館,開始賣國生涯;兩個月後,馮玉祥又遭張作霖排擠,被“扔”到西北出任西北邊防督辦。三個月後,被馮玉祥邀請進京的孫中山病逝於北京。民國政府,再度落入北洋軍閥手中。

說到底,還是馮玉祥能力不足,否則,也不至於拿溥儀開刀……儘管,溥儀遲早要被趕出紫禁城!


祗樹


有一個問題大家都沒講到就是溥儀他有沒有能力管好故宮。

故宮裡藏著成千上萬件珍寶,這是大清帝國二百多積賺下來的,這些東西是清王朝的財產,封建時代家國不分清帝退位後這些東西成了溥儀的財產。

寶貝實在太多了溥儀並不當回事 時常把挑些古玩賞賜自己的親人 故舊。當時故宮裡究竟有多少寶貝誰也不知道,也沒人清點過。當年時常有太監從宮中偷盜古玩 夾帶出宮變賣,建福宮成了重災區。當年建福宮是乾隆皇帝的最愛,他當太上皇時居住地,他把自己喜歡的收藏的文玩字畫古董都放在建福宮。又經以後歷代皇帝擴充,建福宮成了名副其實的藏寶樓,裡面光大大小小的金佛像就好幾百座 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可是這樣一座寶庫竟被該死太監一把火燒了。

原來太監偷盜越來越多,風聲傳到溥儀耳中,溥儀要準備清查,準備清點建福宮中的文物,沒想到走漏風聲,有太監先下手幹脆一把點燃建福宮來個死無對證。火起時紫禁城無人報警也無人救火。當時火光沖天大門外人都看到大火,消防員都趕到宮門囗,裡面人不讓進。原來這緊要關頭溥儀竟然還在猶豫不決是否讓外人進來滅火。等消防隊進去滅掉大火,故宮中寶物最多的建福宮片瓦不存,後來承運建福宮垃圾的承包商從廢墟中挑出幾萬兩黃金白銀。此事出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質疑故宮文物安全。

馮玉祥趕走溥儀後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開始分門別類清查故宮文物,當時由於時間緊迫溥儀只帶走少量文物,大部分都留在宮中。於是善後委員會聘請各屆人士需品行端正 而且有人或商鋪作擔保的 五人一組清點文物登記造冊。後來清查基礎上成立故宮博物院變皇帝私產為國家公產。

抗戰來臨博物院又組織了故宮文物南遷 先遷南京後又遷到大後方四川等地,抗戰結束後又遷回南京。輾轉幾千裡幾千箱文物沒丟失損壞一件。

溥儀手中僅存的文物買的買送的送丟的丟。假如故宮在溥儀手中你能想像他會像博物院這樣保管文物嗎?

可見從保存文物的角度趕走傅儀收回故宮完全是理所應當。


陳哥論史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原隸屬於直系吳佩孚所部的馮玉祥臨陣倒戈,連夜開進北京城內扣押賄選總統曹錕,接著又修改《清室優待條例》,將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這就是聞名全國的“首都革命”。

當時國內的輿論界,對馮玉祥的舉動褒貶不一。其中有種觀點認為,驅逐溥儀出宮的行為,違背了辛亥革命時革命黨與滿清皇室協商制定的《清室優待條例》,是對契約精神的不遵守。

提到這款《清室優待條例》,還得從袁世凱時代說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南京和武昌的革命黨,與袁世凱的北洋軍沿長江南北對峙,戰況一時陷入僵局,迫使雙方坐到了談判桌前。

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目的明確,就是要推翻滿清的封建帝制,在中華大地構建西方的民主政治。

但袁世凱的想法就不那麼單純了。

這位野心家一方面視長江以北為自家地盤,派重兵阻擋革命黨北上的勢頭。另一方面又憑藉手中的北洋新軍嚇唬滿清皇室勳貴,逼迫攝政王載灃隱退,從而掌握清政府的軍政大權。

最後,在談判中得到革命黨推舉他當臨時大總統承諾的袁世凱,隨之拿一紙《清室優待條例》換取“推翻滿清帝制”之功,將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囊入懷中。

優待條例中規定“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只不過這款條文沒有明確溥儀在紫禁城內的居住年限,所以直到馮玉祥將他驅逐的1924年,滿清的遺老遺少一直在宮裡擺皇帝譜,繼續生活了13個年頭。

如果按條例的字面理解,馮玉祥的確“違背”了契約精神,再怎麼著也該把溥儀移往頤和園嘛。

然而,細細計較起來就會發現,倒是人家溥儀首先違背了《清室優待條例》!

原來,早在1917年6月,以滿清舊臣自居的“鞭帥”張勳,借為黎元洪與段祺瑞調停府院之爭為名,帶著5000"辮子兵"開入北京,並且還召集各地遺老遺少齊聚北京“襄贊復辟大業”。

在張勳和康有為的鼓動下,已退位6年的溥儀禁不住誘惑,也參與了復辟行動。17歲的皇帝,重新穿上龍袍坐在乾清宮的大殿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北京城北大街小巷全都掛滿了黃龍旗。

溥儀此舉,顯然違背了當初與國民政府達成的退位協議!要是馮玉祥牢牢抓住這點理由,驅逐溥儀出宮倒也是有理有據站得住腳。

此外,溥儀的出宮,對紫禁城的眾多文物來說,也是阻止它們繼續無休止流失的一大幸事。

滿清統治結束後,溥儀小朝廷對宮廷內太監宮女的約束力大大降低,很多人幹起了偷盜宮廷文物,倒賣到外頭換取現大洋的罪惡勾當。等到溥儀察覺,著手盤點宮內文物的當口,太監們為了毀滅證據,竟然一把火燒燬了建福宮!

建福宮可是皇家的寶庫,裡頭封存著清朝連續幾代皇帝留下的金銀珠寶、古玩字畫。這把火到底使多少珍貴文物遭遇了浩劫,至今仍無法說清,估計只能永遠是個謎了。

除太監外,溥儀本人也是個文物“搬運”大家。

在賞賜弟弟溥傑的幌子下,這哥倆把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和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頂級文物,全都夾帶到了宮外。

可見,如若不是馮玉祥將溥儀驅逐出宮,紫禁城內的文物難保不會遭遇更大規模的流失。

至於講溥儀因被驅逐,以及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導致他最終倒向日本人,出任偽滿洲國傀儡皇帝的觀點,又值得另外一番商榷。

在民族大義是非面前,任何原因都不應構成“投敵叛國”的理由。溥儀出任偽滿洲國皇帝,實則是滿清遺老遺少整個群體,復辟之心不死的體現。

這些人裡,其中又以肅親王善耆最為頑固。

為復辟清朝統治,早在溥儀退位後沒多久,善耆便著手佈局將來借日本之力復國。為此,這位滿清王爺竟然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愛新覺羅·顯玗,送給日本浪人川島浪速做養女,由此培養出了日後禍國殃民的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

溥儀在這幫人的簇擁下當偽滿洲國的皇帝,其實跟當年受張勳和康有為的鼓動參與復辟,是同樣如出一轍的事情。最終決定溥儀走向歪路的,並非馮玉祥對他的驅逐。


劇透歷史


問題的本質是——1912年清室和民國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使用國際法 還是合同法

章太炎認為是合同法,因此贊成驅逐溥儀:

“六年溥儀復辟,則優待條件自消”

胡適認為是國際法,因此反對驅逐溥儀:

“我對於此次政變,還不曾說過話;今天感於一時的衝動,不敢不說幾句不中聽的話。”又說:“我是不贊成清室保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一件最不名譽的事。”

《清室優待條件》是合同法還是國際法?

先來看《清室優待條件》訂立的條件:在英國使節朱邇典的促使下,袁世凱和革命黨達成了南北和議;袁世凱的北洋軍和南方革命黨都同意《清室優待條件》——沒有聽過過孫中山、宋教仁等人反對過《清室優待條件》;《清室優待條件》本質是大清皇帝禪讓權力給新成立的中華民國。

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24年馮玉祥驅逐,大清皇帝名號依然存在,大清在名義上依然存在。

1912年到1924年大清國依然存在:

1、大清皇帝稱號依舊存在;

2、大清的王公世爵依然存在;

3、大清皇室和大臣依然居住在紫禁城;

3、紫禁城內依然實行宣統年號,依然有跪拜大禮;

4、內務府、宗人府、慎行司依然存在;

5、1917年張勳復辟之後,1922年溥儀按照清帝大婚模式迎娶婉容為皇后,並納文繡為妃——中華民國並不反對:

6、1924年溥儀任命鄭孝疍為總管內務府大臣,賞頭品頂戴;3月5日又任命金粱為內務府大臣。

從1912年到1924年,大清朝廷依然存在,執行其行政效力只在紫禁城,而非全國。

本質上1912年清室退位是大清皇帝放棄統治全國的權利而只統治紫禁城。大清是中華民國的國中之國,這和梵蒂岡在意大利的地位是一樣的。

《清室優待條件》中明白寫道:

“待各外國君主之禮”

即:大清皇帝和中華民國總統是兩個地位平等的國家首腦。

至於中華民國每年400萬元等優待條件,不過是中華民國從大清皇帝手中獲取全國統治權力而付出的代價。

為什麼說《清室優待條件》不是合同法

1、合同法是地位平等、自願簽署的——《清室優待條件》清帝和袁世凱、革命黨各自地位並不平等,清帝也非自願簽署——袁世凱的北洋軍在逼宮,要用要帶槍進入皇宮討論討論。

2、合同法是規定權利義務的,是有罰則的。但《清室優待條件》只是規定了清室的權利,沒有規定清室的義務,也沒有規定中華民國的權力——即修改、廢除的權力。

用溥儀支持張勳復辟作為支持馮玉祥驅逐溥儀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原因《清室優待條件》中沒有懲罰條例,更沒有規定中華民國修改、廢除的權力。

3、馮玉祥單方面修改《清室優待條件》本身就是認同這是國際法。因為只有國際法下的協議才可以單方面宣佈廢除或修改——對方接受與否就看國力差距。

馮玉祥驅逐溥儀並不應該

1、大清皇帝是在中華民國中是外國君主的地位,不能隨意驅逐,否則就是違反國際法;

2、溥儀支持張勳復辟不能成為馮玉祥合法驅逐的理由,因為在張勳復辟失敗後,中華民國從未指責溥儀支持張勳復辟,且同樣承認了大清皇帝的外國君主地位——1922年溥儀以大清皇帝結婚就是明證;

3、程序不符合。《清室優待條件》是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簽署,當時是總統制,是否經過國會批准不清楚;1912年《臨時約法後》中華民國雖然是責任內閣,但責任內閣只有行政權,並無立法權,驅逐溥儀的決定應當經過國會的批准——很顯然馮玉祥驅逐溥儀的決定並沒有經過國會的批准,即便他想,時間上也來不及;

4、驅逐後果大於不驅逐後果。如果馮玉祥不驅逐溥儀,七七事變後日本哪裡去找一個一個張作霖更好的人選成立偽滿洲國?日本想要直接統治東北——即便中華民國無力爭奪,還要問蘇聯同不同意?

綜述

很多人都沒有將1912年遜清皇室小朝廷視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清室優待條件》無論從訂立過程還是內容、格式等來看,都說明這樣一個事實:

1912年清帝遜位的本質是讓渡全國治理權力換取遜清皇室小朝廷的生存,大清國依然存在,只是統治範圍從全國縮小到紫禁城而已;中華民國是接管了大清放棄治理的土地而新成立的政權。

大清國是中華民國的國中之國——《清室優待條件》證實了這一點。

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讓大清在形式上滅亡,給了日本間接統治東北的最好一個代理人。

若沒有東北穩定統治後方,日本能順利發動侵華戰爭?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法理上溥儀離開紫禁城完全應該,因為當初簽訂遜位條約的時候,就規定遜清朝廷該搬出紫禁城,搬到圓明園。何況遜清朝廷還上演了復辟的鬧劇。然而執行人不該是馮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