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到底该不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甜颖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驱逐溥仪本来就是应该的,单纯支持张勋复辟一条就足够了。

而且溥仪所作所为,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后来投靠日寇为虎作伥的伪满洲国皇帝是谁?



我们就事论事来说,驱逐溥仪是有依据的。

根据《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第三条: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当时就说定了,溥仪必须离开紫禁城。

只是随后的北京政府一直没有驱赶他,溥仪也一直赖着不走,长达十几年。

既然当时有约定,让你走也是没错的。



另外,《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前提是满清自愿退位,放弃权力。

现在溥仪这伙人并没有遵守。

溥仪自己也说了,他虽然年龄还小,并没有放弃复辟的主张。

在张勋复辟期间,复辟的几个心腹都积极参与了。溥仪也是给予支持态度,可以毕竟还是半大小子,帮不上什么忙而已。

那么,你都乱搞复辟了,还让别人优待你,岂不是笑话。



严格来说,张勋复辟的时候,就该把溥仪直接赶出紫禁城,将他的几个心腹法办,枪毙也不算夸张。

另外,既然是条例,就是可以修改的。

自古以来,没听说过不能修改的条例。



冯玉祥修改条例时,已经是13年后,各方面情况都有很大变化。

其实冯玉祥还是留有余地的,只是让溥仪离开紫禁城,废除皇帝名号,其他几点基本都是保持的。

同时,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在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中,本来就不该有皇帝,更别说还是满族人的皇帝出现在汉人占绝对主体的国家。



至于溥仪的投靠日寇,同驱逐不驱逐他没有任何关系。

溥仪是自愿从天津,逃到东北去做了叛徒、卖国贼。

试问,他自己都冒险跑过去了,这个卖国贼是做定了。

那么,就算溥仪是住在紫禁城的,试问日本人打到北京,他能不去做叛徒、卖国贼?

人家没来,他自己都送上门去了,更别说现在人家来了。



我们在实事求是说一句,满清皇帝在当时已经毫无实际的意义,无非让当年的满遗分子有个寄托而已。

当时全国人民,没有几个把溥仪真正放在眼里的,驱赶走了就走了,没几个人关心的。


萨沙


答案很简单,不应该。说句不好听的,冯玉祥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体现的是冯玉祥政治上的短视。

根据清室与民国签订的《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相关规定,冯玉祥此举等于是违反了协议的内容。别说什么协议没用,正是由于民国政府保留并优待前帝国皇室,给中国带来了好处。

第一,体现民国政府继承清政府的合法性,体现民国政府和清政府之间只是政府的变更,主权没有发生改变。当然,很多不了解政治的小清新以及键盘侠根本不会重视法理,只知道比拳头。凡事都有一个依据,而对于国家、政府来说,最有利的依据就是法理。根据《大清皇帝退位诏书》,清政府将国家主权、法统移交给民国政府,已经给民国政府接收全国政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一点从民国到共和国是被普遍承认的,袁世凯就曾说过中华民国之疆域继承自前帝国;孙中山、蒋中正都强调过中华民国政府继承清政府的领土主权;共和国也曾经强调过这一点。

第二,通过保留皇室,民国政府在一战中废除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一战后很多列强都不同程度的分崩离析,比如说德意志帝国崩溃后皇室流亡海外;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哈布斯堡皇室被驱逐;俄罗斯先后经历了两次政变,皇室也被苏俄清洗。民国政府借机宣布废除与这些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原因很简单:我国保留并优待前帝国皇室就是为了体现民国政府推翻帝国政府仅仅是政府更替,你们又是驱逐皇室,又是清洗皇室的,有什么资格继承你们前帝国的政权。

这招其实玩的很不错,虽然损点,但是却又理直气壮。

为何溥仪不应该被逐出紫禁城?那是因为被圈在紫禁城的溥仪更好控制。

对于民国政府以及溥仪来说,紫禁城就是一个牢笼,溥仪是里面的囚徒,所以把溥仪供在紫禁城里就是变相的软禁。民国有一句名言:民国不如大清。因为民国就是军阀斗殴去了,哪有时间来发展经济,所以人们自然会多少能怀念能够维持国内稳定的清政府,从张勋复辟就能看出,北京内外城老百姓自觉的戴假辫子挂黄龙旗,甚至还有纸质的黄龙旗,充分说明当时老百姓并不排斥复辟。

这一点民国政府是心知肚明的,为了防止溥仪被各路势力拿来当幌子,民国政府必然要把溥仪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把溥仪继续圈在紫禁城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历史也早已证明了冯玉祥的愚蠢,溥仪被驱逐之后,等于是纵虎归山、纵鲸入海,最后被日本特务利用,弄到东北当了傀儡皇帝,也是让人贻笑大方。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溥仪这辈子估计最恨的人有三个,一个是袁世凯,给了已经被逼上绝路的大清致命一击,使得大清最终沦为历史。还有一个人是孙殿英,此人挖了溥仪家祖坟,除这两个人之外,溥仪最恨的还有一个人,此人便是冯玉祥。



说起冯玉祥呢,大家估计都对他了解不少,他本是直系军阀,但在乱世之中,凭借着对历史的把握,在数次政变中准确的站队,为他捞足了政治军事资本,这为他日后成为一方诸侯奠定了基础。而在冯玉祥的巅峰时期,他拥兵超过四十余万,手下更是有着西北军十三太保,凭借着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就连当时炙手可热的蒋介石对他也不敢轻视。



而冯玉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就在于他发动的数次倒戈对他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比如他发动的北京政变,而溥仪被赶出紫荆城,也是因为这次政变。当时直奉两军在山海关一线正打的不可开交,而直系大将冯玉祥却受张学良重金收买,并且给他许下了巨大的利益,最终他班师回京,给了直系致命一击,驱逐了直系首领曹锟。



而在冯玉祥占领北京之际,他也将溥仪赶出了皇宫,其实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当时确实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谁也不愿意花巨额的费用来在紫荆城里面养一群遗老遗少。但是当时根据袁世凯和清政府的退位协议里面,就有一条皇室优待条例,这个条例被袁世凯以后的各派北洋军阀都遵守,但冯玉祥毕竟不是一般人,因此他毫无顾忌的将溥仪赶出了皇宫。

而在溥仪被赶出皇宫之后,他便被日本人拉拢,包括一众满清贵族,而后来的伪满洲国名义上的元首,便是溥仪。所以说,溥仪被赶出紫荆城,虽然好处也有,但却让溥仪沦为了日本人的傀儡,在东三省为虎作伥。但总的来说,历史的发展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满清虽然曾经也辉煌过,但毕竟成为了历史,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您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觉得不错,不妨点个关注吧!


绝笔历史


我的答案是:不该,至少当时不该急着赶溥仪出紫禁城。

当时的世界各国巴不得溥仪早点离开紫禁城,摘下皇帝的头冠,所以苏俄一直在唆使冯玉祥将满清皇族赶出紫禁城,而恰恰这样的做法对中华民国的国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冯玉祥带兵驱赶溥仪)

在晚晴时期,隆欲皇太后已经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签下退位诏书,将大清所有的领土完整的转给了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且还特别写明了满、蒙、回、藏、汉5族共和的共和制中华民国,并因此而享受保有紫禁城为大清皇族固有的特别优待。

上述条款的承诺方就是新生的中华民国,这是国民政府当时承认的做法,也是华夏子民承认的条款,而冯玉祥的做法直接打破了政府定下的政策。

这份《优待皇室条件》与《清帝逊位诏书》等于是《中华民国出生证》的正方面。

说的在简单明了一点,就好比爱新觉罗家族将自己拥有的三百年的财产转给了中华民国国民,而这份财产里面有满清列祖开辟的土地、有明王朝夺取的土地、有蒙古亲戚参与的土地以及受自己保护的西藏土地和满洲原来自己的土地等,合起来有千万公里的土地全都过户给了中华民国。

在这份协议中,中华民国也承认留给对方这个紫禁城小院子给他们居住,并每年另付给他们400万元的工资。协议中双方走了严格的过程,并像全世界和中国人民见证,双方童叟无欺。

这种以和平方式结束的朝代耕地,用签约的形势结束了封建王朝,在几百年的西方国家里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千年的历史里时绝无仅有的创举。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欲皇太后携6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

这张中华民国出生证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也是世界各国全体驻大清国外交使团的背书。在这样的环境下爱新觉罗.溥仪等于并非皇帝一种身份,他还是蒙古族的大汗、满足八期的首领、更是西藏的保护人,至少他在国际上当时一个国家的脸面。

而冯玉祥撕毁了满清与中华民国的合约,这就等于推翻之前和满清的所有承若,让中华民国的名声降到极低,而打碎了中华民国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信用。

因为冯玉祥的驱赶溥仪,导致了天下大乱,中华民国四分五裂,各军阀有了自立门派的借口。苏俄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日本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借口支持溥仪回到东北建立满洲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冯玉祥不该那么早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起码等中华民国政府稳定以后,再做出决策。而满清朝廷已经把所有的财产转移给了中华民国,政府也不再担心什么,所以当时供养满清皇族是最好的办法。

供养溥仪等皇族,架空权力,保持皇室可以稳定蒙古、西藏、满洲等各族,为中华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冯玉祥的动作直接将中国提前步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也让中日走向全面战争。


大国布衣


居然有人质疑冯玉祥驱逐溥议,这种人绝对是汉奸走狗的后代。冯玉祥在这件事上合理、合法、合情。为国际解决了一个遗留问题,为国家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1】说说冯玉祥“合理”。

进入民国之后,满清皇室为什么还会受到优待?那就是清帝逊位诏书的约定,也叫《优待皇室条件》。是这样说的,大清皇帝赞成共和国体,逊位之后后才有优待。

有什么优待呢?大清皇帝“尊号”保留……每年给400万两赞助……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看清楚了,条款里清清楚楚、白纸黑字写着“暂居宫禁,日后移居”。

之前的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这些人,作为满清老臣,拉不下脸来请溥仪出宫,满清皇室就装聋作哑,赖在宫里不搬家。冯玉祥只是执行了北洋政府该做而没做的事。按章办事,有什么问题呢?

再者,满清皇室享受优待的一切“前提条件”是清帝逊位。

溥议逊位后做了什么事?满清皇室心里没个逼数吗?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北京,拥护溥议复辟,溥仪粉墨登场又坐上皇帝。虽然溥仪年少不懂事,可以做借口。但毕竟他是复辟的主角,没有满清皇室与张勋合谋,复辟这事也办不了呀。

既然满清皇室和溥议毁约在先,那么《优待皇室条件》也该改改了,先搬出紫禁城再说。

【2】说说冯玉祥“合法”。

冯玉祥是驱逐溥仪的提出者,但他不是直接派兵轰出去了事。冯玉祥把建议提交给当时政府内阁。具体怎么实施?优待条件怎么修改?都是当时政府内阁会议商议的结果。

也就是说“驱逐溥仪”不只代表冯玉祥个人行为,还代表当时政府行为的、是具有法律效果的决议。

【3】说说冯玉祥“合情”。

清帝虽然退位,但是清帝的号召力还在。只要清帝还呆在紫禁城,只要清帝还拥有“尊号”,各种牛鬼蛇神都会拿清帝的幌子搞事。

清废帝溥仪合该庆幸了——古今中外,历来改朝换代,前朝皇族鸡犬不留、赶尽杀绝的事情还少吗?

他居然在参与复辟后,没人追究他的责任。终于明白,古代帝王为啥对前朝都要斩草除根了。

当时的政府内阁里,群情激奋,很多人要求严惩“复辟”祸首的。冯玉祥和内阁按照《修正清室优待条款》,对待溥仪和皇室算是仁至义尽了。不但保护皇室私产,还每年给皇室拨款50万,保他衣食无忧,另外还拨200万接济旗民。

溥仪怎做的?日本侵华的时候,溥仪成年人了吧?也没人强迫他吧?转身就从天津偷跑到东北,给日本人做走狗傀儡去了。

【最后】满清皇室该庆幸了,溥仪复辟失败后仍然优待,做汉奸卖国贼之后仍然善待——遇哪一个古代王朝,脑袋都被砍了几轮啦。

冯玉祥驱逐溥议,当然会得罪很多人,更多的是举国称颂。他这样跟段祺瑞说:“在北京,只干好了一件事,那就是驱逐溥仪,这事对得住国家和人民,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注】收起你廉价的同情心,你可怜不着末代皇帝。人家即使退位后,也有三五百号宫女太监侍候,生活条件好过现在的你。


尔朱少帅


“我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这番话,是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倒戈将军”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冯玉祥对来访记者所说。

冯玉祥口中的“班师回京”,是指直奉大战的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从前线潜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政变直接导致冯玉祥所在的直系军阀大败。最后,直系首领吴佩孚被迫辞去职务、总统曹锟遭到监禁。

不论是囚禁总统曹锟、还是迫使吴佩孚辞职,在当时都是轰动全国的大事。可是,在冯玉祥看来,这两件事都不如另一件事重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问心无愧的大事!这件事,甚至要比将总统曹锟赶下台还要重要。

显然,站在冯玉祥的立场上看,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仅冯玉祥,当时大多数人对于溥仪的去留,都持肯定意见,即,希望溥仪搬出紫禁城。

比如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孙中山就给冯玉祥发出这样一贺电:

“此举实大快人心,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复贺。”

孙中山因常年积劳,身体大不如前,加之国家动乱,很久都没有过快意的心情。可是,溥仪被逐,却令他难得高兴,一连用了“大快人心”、“复贺”等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可见,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实乃民心所向。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灭亡之际,清室与民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优待皇室条件》,里面有这样一则规定: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这段话是说,溥仪逊位之后,仍旧可以在紫禁城居住,不过是“暂时”居住。具体这个“暂时”到什么时候,协议里并没有具体规定。可以肯定的是,紫禁城绝非清室私有,自清朝灭亡,就是国有资产了。

1912年,北洋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袁世凯曾多次与“逊清小朝廷”交涉,要求履行“日后移居颐和园”的协议,都被小朝廷以各种借口推脱,最后不了了之。

这一拖,就是12年,直到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战争一开始,吴佩孚就不断排挤“不听话”的冯玉祥,并欲借张作霖之手,削弱冯玉祥的力量。

民国的军阀,底子都不大干净,活得久的,一个个都非常圆滑。冯玉祥能从一个小兵混成军阀,除了实力,“适当地倒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吴佩孚排挤冯玉祥,在冯玉祥看来,大不了换个老板就是了。

1924年10月19日,素以“倒戈将军”闻名的冯玉祥,受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影响,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候,召集部下秘密回京,发动北京政变。这一倒戈一击,对吴佩孚造成致命伤害,直系军阀大败而归。

冯玉祥“倒戈”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因此,他在倒戈第一天,就宣布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并将自己的部队改名为国民军。总统曹锟被囚禁之后,冯玉祥更是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冯玉祥成功倒戈,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政变成功之后,冯玉祥已经许诺孙中山,请他来北京主持大局。可是,孙中山还没起身北上,与他一起反吴的张作霖等军阀,就与他分道扬镳,这也正是冯玉祥口中所说的“未办一事”。

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若不采取些措施,那他这一次“倒戈”就白费力气了。当时的北京城能“成一事”的事情不多,驱逐溥仪,算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

实际上,早在直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动了驱逐溥仪的心思。奈何,彼时的他寄人篱下,向临时总理段祺瑞提了一次主张之后,没有得到回应,此事便不了了之。

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成了北京城的“大拿”,连总统都成了他的阶下囚。面对倒戈成功、政变失败的尴尬,冯玉祥拼命想办法化解这种“尴尬”。

思来想去之后,化解尴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唯有驱逐溥仪。

为啥呢?

一来,紫禁城早已是国有财产,逊帝溥仪焉能长久霸占?

二来,溥仪守在紫禁城一天,就有遗老遗少认为“翻盘”有望,张勋复辟的闹剧就有可能再度上演。

三来,紫禁城外已经打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无数伤亡;城里,溥仪每天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唱着歌,好不悠闲,任谁看着都会眼红。

溥仪虽没直接做过什么太出格的事情,他的身份却决定他是个“行走的功勋章”,把他赶出紫禁城(英法日等国包庇溥仪,冯玉祥不敢对他下死手),一定是一件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好事”。

这样的溥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第二个呀!冯玉祥不拿他开刀,还等着别人来帮忙?

1924年11月4日,夜,冯玉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驱逐溥仪。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应该安置在哪里?冯玉祥没有考虑过;溥仪若是与帝国主义勾结,行复辟之举怎么办?冯玉祥也没有考虑过。总之,先把他赶出来就行了。

第二日,即11月5日,距离北京政变已过去半个月,冯玉祥才姗姗来迟地对溥仪动手。从这个时间上看,冯玉祥在北京政变之初,并未将驱逐溥仪放在首位;到头来,反倒是驱逐溥仪成了他此次政变的最大功绩。

北京政变一个月后,溥仪逃入日本使馆,开始卖国生涯;两个月后,冯玉祥又遭张作霖排挤,被“扔”到西北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三个月后,被冯玉祥邀请进京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民国政府,再度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说到底,还是冯玉祥能力不足,否则,也不至于拿溥仪开刀……尽管,溥仪迟早要被赶出紫禁城!


祗树


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没讲到就是溥仪他有没有能力管好故宫。

故宫里藏着成千上万件珍宝,这是大清帝国二百多积赚下来的,这些东西是清王朝的财产,封建时代家国不分清帝退位后这些东西成了溥仪的财产。

宝贝实在太多了溥仪并不当回事 时常把挑些古玩赏赐自己的亲人 故旧。当时故宫里究竟有多少宝贝谁也不知道,也没人清点过。当年时常有太监从宫中偷盗古玩 夹带出宫变卖,建福宫成了重灾区。当年建福宫是乾隆皇帝的最爱,他当太上皇时居住地,他把自己喜欢的收藏的文玩字画古董都放在建福宫。又经以后历代皇帝扩充,建福宫成了名副其实的藏宝楼,里面光大大小小的金佛像就好几百座 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是这样一座宝库竟被该死太监一把火烧了。

原来太监偷盗越来越多,风声传到溥仪耳中,溥仪要准备清查,准备清点建福宫中的文物,没想到走漏风声,有太监先下手干脆一把点燃建福宫来个死无对证。火起时紫禁城无人报警也无人救火。当时火光冲天大门外人都看到大火,消防员都赶到宫门囗,里面人不让进。原来这紧要关头溥仪竟然还在犹豫不决是否让外人进来灭火。等消防队进去灭掉大火,故宫中宝物最多的建福宫片瓦不存,后来承运建福宫垃圾的承包商从废墟中挑出几万两黄金白银。此事出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质疑故宫文物安全。

冯玉祥赶走溥仪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分门别类清查故宫文物,当时由于时间紧迫溥仪只带走少量文物,大部分都留在宫中。于是善后委员会聘请各届人士需品行端正 而且有人或商铺作担保的 五人一组清点文物登记造册。后来清查基础上成立故宫博物院变皇帝私产为国家公产。

抗战来临博物院又组织了故宫文物南迁 先迁南京后又迁到大后方四川等地,抗战结束后又迁回南京。辗转几千里几千箱文物没丢失损坏一件。

溥仪手中仅存的文物买的买送的送丢的丢。假如故宫在溥仪手中你能想像他会像博物院这样保管文物吗?

可见从保存文物的角度赶走傅仪收回故宫完全是理所应当。


陈哥论史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原隶属于直系吴佩孚所部的冯玉祥临阵倒戈,连夜开进北京城内扣押贿选总统曹锟,接着又修改《清室优待条例》,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首都革命”。

当时国内的舆论界,对冯玉祥的举动褒贬不一。其中有种观点认为,驱逐溥仪出宫的行为,违背了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与满清皇室协商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例》,是对契约精神的不遵守。

提到这款《清室优待条例》,还得从袁世凯时代说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京和武昌的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北洋军沿长江南北对峙,战况一时陷入僵局,迫使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

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目的明确,就是要推翻满清的封建帝制,在中华大地构建西方的民主政治。

但袁世凯的想法就不那么单纯了。

这位野心家一方面视长江以北为自家地盘,派重兵阻挡革命党北上的势头。另一方面又凭借手中的北洋新军吓唬满清皇室勋贵,逼迫摄政王载沣隐退,从而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最后,在谈判中得到革命党推举他当临时大总统承诺的袁世凯,随之拿一纸《清室优待条例》换取“推翻满清帝制”之功,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囊入怀中。

优待条例中规定“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只不过这款条文没有明确溥仪在紫禁城内的居住年限,所以直到冯玉祥将他驱逐的1924年,满清的遗老遗少一直在宫里摆皇帝谱,继续生活了13个年头。

如果按条例的字面理解,冯玉祥的确“违背”了契约精神,再怎么着也该把溥仪移往颐和园嘛。

然而,细细计较起来就会发现,倒是人家溥仪首先违背了《清室优待条例》!

原来,早在1917年6月,以满清旧臣自居的“鞭帅”张勋,借为黎元洪与段祺瑞调停府院之争为名,带着5000"辫子兵"开入北京,并且还召集各地遗老遗少齐聚北京“襄赞复辟大业”。

在张勋和康有为的鼓动下,已退位6年的溥仪禁不住诱惑,也参与了复辟行动。17岁的皇帝,重新穿上龙袍坐在乾清宫的大殿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北京城北大街小巷全都挂满了黄龙旗。

溥仪此举,显然违背了当初与国民政府达成的退位协议!要是冯玉祥牢牢抓住这点理由,驱逐溥仪出宫倒也是有理有据站得住脚。

此外,溥仪的出宫,对紫禁城的众多文物来说,也是阻止它们继续无休止流失的一大幸事。

满清统治结束后,溥仪小朝廷对宫廷内太监宫女的约束力大大降低,很多人干起了偷盗宫廷文物,倒卖到外头换取现大洋的罪恶勾当。等到溥仪察觉,着手盘点宫内文物的当口,太监们为了毁灭证据,竟然一把火烧毁了建福宫!

建福宫可是皇家的宝库,里头封存着清朝连续几代皇帝留下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这把火到底使多少珍贵文物遭遇了浩劫,至今仍无法说清,估计只能永远是个谜了。

除太监外,溥仪本人也是个文物“搬运”大家。

在赏赐弟弟溥杰的幌子下,这哥俩把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和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顶级文物,全都夹带到了宫外。

可见,如若不是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紫禁城内的文物难保不会遭遇更大规模的流失。

至于讲溥仪因被驱逐,以及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导致他最终倒向日本人,出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的观点,又值得另外一番商榷。

在民族大义是非面前,任何原因都不应构成“投敌叛国”的理由。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皇帝,实则是满清遗老遗少整个群体,复辟之心不死的体现。

这些人里,其中又以肃亲王善耆最为顽固。

为复辟清朝统治,早在溥仪退位后没多久,善耆便着手布局将来借日本之力复国。为此,这位满清王爷竟然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爱新觉罗·显玗,送给日本浪人川岛浪速做养女,由此培养出了日后祸国殃民的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

溥仪在这帮人的簇拥下当伪满洲国的皇帝,其实跟当年受张勋和康有为的鼓动参与复辟,是同样如出一辙的事情。最终决定溥仪走向歪路的,并非冯玉祥对他的驱逐。


剧透历史


问题的本质是——1912年清室和民国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使用国际法 还是合同法

章太炎认为是合同法,因此赞成驱逐溥仪:

“六年溥仪复辟,则优待条件自消”

胡适认为是国际法,因此反对驱逐溥仪:

“我对于此次政变,还不曾说过话;今天感于一时的冲动,不敢不说几句不中听的话。”又说:“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清室优待条件》是合同法还是国际法?

先来看《清室优待条件》订立的条件:在英国使节朱迩典的促使下,袁世凯和革命党达成了南北和议;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南方革命党都同意《清室优待条件》——没有听过过孙中山、宋教仁等人反对过《清室优待条件》;《清室优待条件》本质是大清皇帝禅让权力给新成立的中华民国。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24年冯玉祥驱逐,大清皇帝名号依然存在,大清在名义上依然存在。

1912年到1924年大清国依然存在:

1、大清皇帝称号依旧存在;

2、大清的王公世爵依然存在;

3、大清皇室和大臣依然居住在紫禁城;

3、紫禁城内依然实行宣统年号,依然有跪拜大礼;

4、内务府、宗人府、慎行司依然存在;

5、1917年张勋复辟之后,1922年溥仪按照清帝大婚模式迎娶婉容为皇后,并纳文绣为妃——中华民国并不反对:

6、1924年溥仪任命郑孝疍为总管内务府大臣,赏头品顶戴;3月5日又任命金粱为内务府大臣。

从1912年到1924年,大清朝廷依然存在,执行其行政效力只在紫禁城,而非全国。

本质上1912年清室退位是大清皇帝放弃统治全国的权利而只统治紫禁城。大清是中华民国的国中之国,这和梵蒂冈在意大利的地位是一样的。

《清室优待条件》中明白写道:

“待各外国君主之礼”

即:大清皇帝和中华民国总统是两个地位平等的国家首脑。

至于中华民国每年400万元等优待条件,不过是中华民国从大清皇帝手中获取全国统治权力而付出的代价。

为什么说《清室优待条件》不是合同法

1、合同法是地位平等、自愿签署的——《清室优待条件》清帝和袁世凯、革命党各自地位并不平等,清帝也非自愿签署——袁世凯的北洋军在逼宫,要用要带枪进入皇宫讨论讨论。

2、合同法是规定权利义务的,是有罚则的。但《清室优待条件》只是规定了清室的权利,没有规定清室的义务,也没有规定中华民国的权力——即修改、废除的权力。

用溥仪支持张勋复辟作为支持冯玉祥驱逐溥仪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原因《清室优待条件》中没有惩罚条例,更没有规定中华民国修改、废除的权力。

3、冯玉祥单方面修改《清室优待条件》本身就是认同这是国际法。因为只有国际法下的协议才可以单方面宣布废除或修改——对方接受与否就看国力差距。

冯玉祥驱逐溥仪并不应该

1、大清皇帝是在中华民国中是外国君主的地位,不能随意驱逐,否则就是违反国际法;

2、溥仪支持张勋复辟不能成为冯玉祥合法驱逐的理由,因为在张勋复辟失败后,中华民国从未指责溥仪支持张勋复辟,且同样承认了大清皇帝的外国君主地位——1922年溥仪以大清皇帝结婚就是明证;

3、程序不符合。《清室优待条件》是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签署,当时是总统制,是否经过国会批准不清楚;1912年《临时约法后》中华民国虽然是责任内阁,但责任内阁只有行政权,并无立法权,驱逐溥仪的决定应当经过国会的批准——很显然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决定并没有经过国会的批准,即便他想,时间上也来不及;

4、驱逐后果大于不驱逐后果。如果冯玉祥不驱逐溥仪,七七事变后日本哪里去找一个一个张作霖更好的人选成立伪满洲国?日本想要直接统治东北——即便中华民国无力争夺,还要问苏联同不同意?

综述

很多人都没有将1912年逊清皇室小朝廷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清室优待条件》无论从订立过程还是内容、格式等来看,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

1912年清帝逊位的本质是让渡全国治理权力换取逊清皇室小朝廷的生存,大清国依然存在,只是统治范围从全国缩小到紫禁城而已;中华民国是接管了大清放弃治理的土地而新成立的政权。

大清国是中华民国的国中之国——《清室优待条件》证实了这一点。

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让大清在形式上灭亡,给了日本间接统治东北的最好一个代理人。

若没有东北稳定统治后方,日本能顺利发动侵华战争?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法理上溥仪离开紫禁城完全应该,因为当初签订逊位条约的时候,就规定逊清朝廷该搬出紫禁城,搬到圆明园。何况逊清朝廷还上演了复辟的闹剧。然而执行人不该是冯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