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為何如此強勁?

堵慊ZatS4627


這是個讓德國非常驕傲的問題。

時至今日,德國給國人的影響仍然是“嚴謹”,這和德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的確,今天的德國,GDP雖然早已被日本以及我國反超,但仍然雄踞世界第四,牢牢佔據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位置。

那麼,為何國土面積還不如日本的德國,工業實力能如此強勁?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工業革命的強勁推動

雖然德國有神聖羅馬帝國的光環,但現代德國的起源,卻是1871年第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鐵血宰相俾斯麥,以出神入化的外交手腕,讓支離破碎的德國,在普魯士的領導下,終於形成一個堅不可摧的整體,德國也由此獲得了新生。

雖然德國沒有完全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但這恰好成為德國發展的歷史機遇。德國統一時,第二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德國的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得以交叉進行,德國省去了兩次工業革命迭代的時間和消耗,得以從高起點開始。

到20世紀初,德國經濟實力已經僅次於美國,躍居歐洲第一。高度的工業化為德國帶來了海量的數量技術工人,這使得德國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國土縮水了數十萬平方公里後,仍然能夠迅速崛起。

2、世界大戰的瘋狂掠奪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德國絕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復仇的目標。雖然德國1871年統一時,國土面積達到54萬平方公里,但依然難以改變地狹人稠的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完成工業化並富國強兵,就必須要瘋狂擴張,向外掠奪。

一戰的戰敗讓德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所以二戰時期的德國就以整個歐洲作為德國的原料產地和市場。在德意志第三帝國崛起並橫掃歐洲的過程中,德國掠奪了大量財富,幫助德國在擺脫經濟危機後,重新回到西歐經濟一哥的位置上。

雖然二戰結束後,蘇聯在德國佔領區內對德國的工礦設備進行了瘋狂的洗劫充作戰爭賠款,但德國西部的區域,在英美德國的佔領下基本免於劫難。而東部的洗劫,客觀上也讓德國破舊立新,直接完成了技術升級,再度實現高低點起步。

3、冷戰對峙的因禍得福

為懲罰德國,防止法西斯死灰復燃,二戰後美蘇英法四國對德國分割佔領,隨後美英法佔領區合併,德國形成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對峙的局面。

因為是冷戰最前沿,美蘇雙方為了能夠壓制對方,都對德國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

1955年,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民主德國作為蘇聯的衛星國,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經濟發展速度一度超越聯邦德國。雖然50年代開始民主德國經濟發展速度減緩,但由於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存在,民主德國直到兩德合併前,都是共產主義陣營工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因為德國成為冷戰前沿,雖然德國國土被撕裂,但德國也成為雙方秀肌肉的平臺,他們對各自德國部分的支持,幫助德國工業實力水漲船高。等到1990年兩德合併,德國繼續傲視歐洲。

4、自身政策的審時度勢

從1871年統一開始,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20世紀初期,德國國民的受教育率就超過了90%,甚至當時大部分的婦女就受過教育。恐怖的受教育程度,為德國的工業化和創新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今天的德國,技術類院校的地位和學術類相等甚至超出,這使得國民對技術類人才更加認可和趨之若鶩。

雖然二戰沒有能夠讓德國吸血歐洲發展自己,但二戰後的歐洲共同體從某種程度上讓德國取得了成功,通過組建區域經濟聯盟,德國的發展有了異常強勁的動力。

一直以來,德國沒有像美國這樣,在美元石油霸權的推動下走向產業空心化的深淵,相反,今日德國的工業門類齊全,且竭力抑制超大企業的發展,奉行“限大扶小”的政策,經濟發展儘可能均衡,如今,德國的中小企業數量佔據了德國工業總量的一半以上,實力異常強大。

所以德國工業的強大絕不是偶然,這也使得“德國製造”成為世界範圍內經得起考驗的標杆。時至今日,我國工業化正在異軍突起,正在引領下一個工業化潮流,但願不久的將來,“中國製造”能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新高度。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德國經濟強大而且穩定,不會大起大落,這是德國扶植工業的結果,而且德國把可能的經濟泡沫全都擠破了,不可能發生類似於日本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碎導致的經濟崩潰,德國在高端製造業佔有一席之地,維持瞭如今的高人均GDP。



德國擁有大量國際知名公司,包括寶馬、奔馳、大眾、博世、徠卡、西門子等,德國大公司主要是製造業為主,很少有服務業和金融業公司,更別提房地產公司。

除了國際知名大公司以外,德國還擁有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是指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佔大絕大部分份額,但是社會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業。

德國擁有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遠超美國,更是遙遙領先日本等製造業強國。由於隱形冠軍企業眾多,所以德國產品在國際上擁有極強的競爭力,遍佈全國的隱形冠軍企業拉高了德國經濟總量,達到歐洲第一,世界第四。而且人均GDP高達4.4萬美元,遠超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



德國製造業強大是由於政府扶持的結果,一方面德國使各大城市均衡發展,沒有重點突出某個城市,如此一來,人們就不會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湧入大城市,確保了各個全國均衡發展,為製造業提供足夠的人力。另一方面,德國重點打壓金融業,尤其是房地產等行業。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為工人提供福利保障的國家,從鐵血宰相俾斯麥時期開始就已經實行工人保險福利制度,使工人無後顧之憂,能夠安心投入工業生產。至今德國仍然是世界上福利最的國家之一,只要工人能夠專心認真工作,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讓工人衣食無憂,完全沒有換公司的必要,能夠在一個公司幹一輩子。


另一方面,德國打壓房地產行業,如果在房地產交易過程當中產生鉅額利潤,那麼房地產公司會接受政府的調查。即使是合法交易,房地產公司仍然需要繳納鉅額的稅費,使房地產公司和中介公司幾乎無利可圖,為了穩定房價,德國政府甚至推出了五年不許漲房租的法規。

由於德國房價等消費較低,加上社會保障福利健全,因此德國人敢於消費,這也促進了工業產品的暢銷,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德國曾經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中心,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科技迅速崛起,雖然遠不如美國等,但是但是憑藉高科技,仍然能夠發展高精尖工業。


德國重點發展工業與所處的環境有必然聯繫,因為英國發展起步較早,因此佔據了金融業,法國佔據了奢侈品行業,對於德國而言,僅剩的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展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能以一個國家挑戰全世界,這也是強大工業生產能力的體現,因此德國在戰後也重點發展工業。


視野新觀


德國人均GDP僅僅是中國的4倍而已,這和北歐諸強比起裡不算什麼,所以沒那麼厲害。


作死星人581c


德國經濟究竟有多強勁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德國以349400百萬美元的GDP總量成為僅次於美、中、日世界第四大經濟體,與此同時德國還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和全球最大的資本輸出國。諸如奔馳、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等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品牌都位於德國,德國的汽車生產量僅次於中國、美國和日本。德國的出口額曾在2003~2008年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位。以企業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於德國。除了國際知名大公司以外德國還擁有大量的隱形冠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是指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佔大絕大部分份額,但是社會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業。德國擁有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在數量上遠超美國,更是遙遙領先於日本等製造業強國。儘管如今的德國在經濟總量上早已被日本和我國反超,但仍雄踞世界第四並牢牢佔據著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位置。而在人均GDP方面德國達到了48196美元,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十七位,超過了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德國經濟為何如此強勁呢?其實如果要認真總結起來足夠專門寫一部德國經濟史。在這裡我只和大家就我個人認為比較關鍵的幾個主要因素進行探討。

德國是世界範圍內義務教育的發源地:早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期德國頒佈的義務教育法就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在1763年到1819年期間德國的義務教育法規已基本進入到完善成熟時期。這不僅遠遠早於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即使是近代史上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大英帝國的兒童也不得不早早擠在條件簡陋的工廠上演”霧都孤兒“的悲劇,相比之下同一時期的德國兒童卻早已在接受系統的義務教育。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為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從19世紀中期普魯士已基本實現全國城鄉的全面免費教育,在普法戰爭前普魯士的兒童入學率已達到97.5%,事實上很多國家是在20世紀乃至21世紀才達到這一標準。後來德軍參謀總長毛奇在總結普法戰爭的成功經驗時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就決定了“。在普及全民基礎教育的同時普魯士也建立了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早在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支付鉅額戰爭賠款時他們就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學。普魯士的大學從建立伊始就確立了一項基本原則:國家必須為大學的教學與科研活動提供經費及物質支持,但不得干預學校的教育學術自由,不得限制師生的思維意識。高度成熟的教育制度使德國擁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儲備:事實上德國的人口規模儘管無法比肩中、印、美、俄這種具備大洲級體量的國家,但在世界範圍內仍是相當可觀的。截至2018年德國人口數量已達82695000人左右,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亞、菲律賓、埃及、越南,位居世界第十六位,而在歐洲則僅次於俄羅斯。相對可觀的人口規模搭配上高度成熟的義務教育制度使德國能充分享受人口紅利:迄今為止已有103位德國人曾獲得過諾貝爾獎。2007年至2017年期間德國發表和引用的論文數分別為101萬和1624萬。德國最近五年的專利發明數量為9.13萬件,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美國、日本、中國。

從19世紀早期起德意志一些地區就開始了工業革命,從此以後德意志的紡織、冶金、採煤、農業化學和鐵路運輸等部門都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這一時期實際上還並不存在統一的德國,德意志只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名稱而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儘管德意志的產業發展具備人才資源優勢,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1818年擁有1050萬人口的普魯士作為德意志諸邦中一個強大邦國率先在其境內廢除關卡,取消國內關稅和消費稅的徵收,宣佈商品流轉自由。1833年由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到19世紀中期關稅同盟地區的工業總產量已發展到僅次於英、法的歐洲第三的位置。從1860年起普魯士就大力營造鐵路形成有主幹和支線的鐵路網。1850—1875年普魯士的鐵路長度由6044公里增至2.8萬公里,機車增加了7倍,貨車車廂增加了11倍,鐵路貨運量增加了19倍。到德意志統一時的鐵路里程實際上已超過了作為歐陸傳統大國的法國,而這些鐵路就構成了維繫德意志各地經濟聯繫的血管。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使德國的經濟發展獲得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德國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扶植產業發展。普法戰爭的勝利使德國從法國獲得了鉀鹽和鐵礦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這一地區的資源和魯爾區的煤田結合起來構成了統一後德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而從法國獲得的50億法郎賠款使德國迅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德國不僅利用這筆鉅款鞏固了金本位制並償還了國債,同時數十億法郎的流入使德國證券市場空前活躍,這一時期德國形成了一股創辦企業的熱潮。恰好這一時期正值國際上以電力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之際,搭上工業革命快車的德國只用了40年時間就走完了之前英國用80年時間才走完的工業化路程,在這一過程中德國的經濟結構被迅速徹底地改變了:舊工業部門的改造、新工業部門的成長,德國已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1850-1900年德國的國民生產淨產值從105億馬克增至365億馬克。工業生產的絕對值增加了近6倍。從1870年至1900年德國的煤開採量由3400萬噸增至1.49億噸,鐵產量由139萬噸增至852萬噸。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的化學工業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然而在1870-1900年的30年間酸、鹼等基本化學原料的產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產量增加了3倍,躍居世界首位。電氣工業的總產值在1891-1913年間增加了28倍。20世紀初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份額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而位居世界第二。

就在德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時卻遭遇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沉重打擊。一戰的戰敗讓德國失去大片領土,揹負上沉重的戰爭賠款,同時德國的戰後復興還受到凡爾賽體系的束縛。對現狀不滿的德國人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然而這次他們敗得更慘:二戰期間先後有700萬德國公民死於非命,另有上千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戰爭創傷。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後德國的領土由一戰前的54萬平方公里縮小到現在的35.7萬平方公里,損失了大約相當於一戰前34%的領土。煤鋼資源豐富的薩爾地區成立了受法國保護的薩爾保護國,直到1955年該地區才經由全民公投回歸德國,即使在此之後法國仍繼續佔有薩爾的煤礦直到1981年。美、蘇、英、法四個戰勝國對德國實行了軍事佔領。隨著二戰的結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形成冷戰對峙的格局。在這樣的形勢下美、英、法三國佔領區於1948年6月20日對原本各自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開始發行標記字母D的馬克。被美、英、法三國排除在外的蘇聯則在3天后針鋒相對地在本國佔領區內發行了標記字母F的馬克。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宣佈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蘇佔區則在當年的10月7日宣佈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德國從此分裂為兩個國家。儘管這時的德國是一片廢墟,然而德國復興的基礎卻並未被摧毀:戰爭中有形的廠房和機器設備的確被炸燬了,可作為世界主要工業國積累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活了下來,這就為德國的戰後復興奠定了基礎。

就在二戰結束不久後美、英、法佔領當局面對物價飛漲、市場混亂的局面就開始著手對德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到了1947年11月17日在英國佔領區的德國各州共同發表的一份備忘錄中提出:將貨幣改革與實行更靈活的經濟體制聯繫起來,利用市場經濟因素調動各個生產部門的生產積極性,努力解決供不應求的矛盾。在美國佔領軍當局的授意和支持下德國經濟學家格哈德·利爾姆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聯合制定了一份貨幣改革方案——這一方案實際上成為了後來貨幣改革的雛形。1948年貨幣改革的時機已然成熟:美、英、法三國的佔領區內都相繼建立了各州和中央的銀行體系。1948年6月中旬美、英、法三國在各自的佔領區內同時推行代號為“捕犬獵鳥行動”的貨幣改革:一批又一批美國軍用卡車在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保護下將數萬噸新版德國馬克運往金融中心法蘭克福,隨後又轉運到美、英、法三國佔領區的各個角落。從當年6月20日起新版馬克取代原來的帝國馬克成為三國佔領區的法定貨幣。同一天三國佔領軍司令部規定:德國州際銀行為唯一有權發行紙幣的銀行,同時確定貨幣流通總額不得超過100億馬克。在60馬克的範圍之內德國公民可以按1:1的比例用自己手中持有的舊的帝國馬克兌換新馬克,超過60馬克的部分則按10個帝國馬克兌換1個新馬克的比例兌換。戰後的德國通貨膨脹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一般難以控制,而這次貨幣改革使新馬克直接與美元掛鉤,從而保證了新貨幣的堅挺。新貨幣發行後不久商店裡便逐漸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商品,工廠也開足馬力進行牲畜,這無疑對刺激戰後生產與流通的恢復是大有好處的。

1948年的貨幣改革是德國戰後復興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牌,隨後德國人在有著“經濟魔術師”之稱的路德維希·艾哈德的領導下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最終確立了具有德國特色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系列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從1948年起連續五年內美、英、法佔領區及其演變而來的聯邦德國(西德)都保持了高速增長的經濟態勢:工業增長了110%,國民生產總值增長80%,在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世紀經濟增長67%。到60年代初期西德經濟基本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1967年6月西德政府通過的《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法》確定了四項目標:其一使價格水平保持穩定,通脹率控制在3%以下;其二經濟適度增長,防止大起大落;其三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其四實現充分就業。這一發令的頒佈是聯邦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法可依,隨後聯邦政府依法對經濟政策進行了一系列調整:限制聯邦和各州接受貸款,通過稅收政策影響投資與消費等等。此後直到1994年德國經濟雖出現過過熱和週期性波動,但都能得到及時調整,物價上漲率年均僅為2.8%,居於國際最低水平。德國馬克也在這段時期內成為世界第二大儲備貨幣。德國在二戰前就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國家:德國在核工業、航天工業方面早就具備相當的實力,以致於戰後美、蘇兩國都展開了對德國科技人才的爭奪。同時德國有著嚴謹勤奮且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產業工人群體,德國作為義務教育和社會福利制度的起源地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德國所具備的技術智力優勢使其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發展迅猛,被世人譽為“萊茵河奇蹟”。然而到了60年代末德國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在經歷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後更是進入到所謂“滯脹”階段。

1982年10月1日赫爾穆特·科爾出任聯邦德國總理後對經濟政策進行了一些調整。科爾的經濟政策核心在於:減少國家干預,更為充分地發展市場經濟。德國同日本一樣在戰後復興階段走的是一條畢竟強調政府行政干預的統制經濟道路,然而科爾認為這種模式是戰後復興時期的特殊產物,並不適用於新時代的發展。在科爾的主導下聯邦政府開支縮減政府行政開支,把公共預算的重點轉向控制財政赤字及提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方面。與此同時政府通過減稅讓利刺激企業投資,以市場的力量促進經濟發展。經過科爾的這番改革使德國經濟在80年代中期走出“滯脹”,強大的出口實力奠定了西德作為貿易大國和金融大國的地位,使其以西歐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歐洲首富、世界第三大工業國等身份屹立於國際舞臺。與此同時西德的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1960年西德的工業產值與就業佔整個國民經濟的50%左右,然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金融、交通、旅遊等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漸上升。在農業方面政府制定了《農業經濟法》,到90年代初德國糧食基本實現了自給。1990年10月3日分裂四十餘年的德國終於重獲統一,兩德統一使德國獲得了更多可以統一調配的資源、勞動力以及更為龐大的國內市場。與此同時德國經濟的發展進入到從“量增長”向“質增長”轉型的新時代——所謂“質增長”的核心在於:從原料消耗型增長向效益型增長的轉變;從環境汙染型增長向生態保護型增長的轉變。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德國作為一個資源相對匱乏、市場較為狹小的國家曾兩次發動世界大戰,試圖以戰爭的形勢擴大自己的國土面積,進而獲取更多本國發展所需的資源及市場。然而兩次世界大戰慘敗的經歷使德國明白自己原來所選擇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於是德國轉而以積極致力於歐洲一體化的方式促進自身發展。當德國這麼做的時候本來相對不利的地理格局開始變得有利起來:當德國試圖以戰爭形勢攫取世界霸權時發現自己身處四戰之地,以致於兩次世界大戰都陷入到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然而當戰後的德國致力於歐洲一體化時卻發現地處中歐使自己成為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國家——德國可以同西歐的法國、東歐的俄國、孤懸海外的英國以及南歐、北歐等地展開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德國是歐洲的航空、鐵路、公路樞紐,幾乎全歐洲的物流都在此中轉。而在未來中國主導的一路一帶建設中德國也是陸上新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德國境內的法蘭克福是歐洲乃至世界級的金融中心之一,同時也是歐洲重要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德國擁有豐富的木材、鐵礦、鉀肥、鹽、鈾、鎳、銅和天然氣等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褐煤生產國。擁有這些優勢條件的德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開始著力於以下幾個方面:德國改變了傳統的出口導向政策,實行貿易、投資和金融三管齊下的戰略。德國作為歐盟體系內的主導國家長期致力於歐洲一體化進程,在立足歐洲的同時積極融入到全球化進程之中。

德國是現代社會福利制度的發源地——早在1883年鐵血宰相俾斯麥就頒佈了社會保障法,也就是說當美、英、法等國的工人在經歷每天十多個小時的超長勞動仍無法維持溫飽的時候德國已在開始構建惠及全民的社會福利體系。德國擁有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全民醫療保險體系。2005年德國醫療衛生體系支出中政府及個人分別負擔77%及23%,德國男性及女性預期壽命分別為77歲及82歲,居世界第20位。上文所提及德國政府鼓勵生育的國策就體現在德國的福利制度中:每個誕生新生嬰兒的家庭都會得到政府給與的1000歐元補助;未滿18個月的嬰兒每個月有大約300歐元的奶粉補助錢,1歲以內的孩子可以領取每月100歐元的補助,2、3歲的孩子可以領取每月150歐元的補助;每個家庭第一、第二個孩子每月有188歐元的補助,第三個孩子每月有190歐元的補助,第四個孩子每月有215歐元的補助,這些補助可以一直領到18歲,如果孩子在18歲後仍在繼續讀書深造的可以領到25歲;幼兒園到中學期間孩子的學費、教材、餐費全部免費,大學階段公立教育免學費;與此同時誕下新生兒的夫妻雙方可以享受長達3年的帶薪育兒假期,也就是說德國婦女不僅不用擔心因懷孕生產而被解僱,還可以在育兒期間享受工薪補助——可以領取相當於原薪酬67%的補助。德國員工全年工作187天、休假178天,也就是說接近一半左右的時間是在休假,一旦出現企業欠薪的情況政府會預先墊付工人的工資,65歲以後可以每月領取1750歐元的養老金。德國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國家之一。在德國只要工人能專心認真工作,那麼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足以讓工人衣食無憂,完全沒有換公司的必要,能在一個公司幹一輩子,而免除了後顧之憂的工人就能更好地投入到生產中。

可能很多人一提到德國就首先會想到奔馳、寶馬、大眾等實業集團,這印證了德國實施實業立國基本國策的成功。德國的確是以工業製造體系聞名世界的國家,德國經濟的強勢在相當程度上有賴於製造業,相比之下金融業、旅遊業等第三產業在德國顯得並沒製造業那麼耀眼,但德國的金融業、旅遊業的發展其實並不差。德國的法蘭克福是僅次於倫敦和蘇黎世的歐洲第三大金融中心,而德國獨具特色的金融系統競爭力也同樣不可小覷。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受到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德國理性嚴謹的民族文化特質在製造業方面的反映是很多人所瞭解的,而這種民族性格反映在金融業領域就表現為德國的股票交易額佔GDP比重遠遠低於美國和英國。德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可謂世界上最嚴苛的貸款者,對於風險把控極其嚴格,厭惡情緒極強。同時德國還為中小企業設立專項投資基金。這樣的金融體系保證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流入到有效率、有競爭力的產業與部門,全社會資本高效支撐實體經濟發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諸多國家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進行了重新審視,從而掀起了“再工業化”、“智能”的浪潮,在這種形勢下德國製造業的發展模式以及與之匹配的金融體系引起了多方重視。德國的金融模式表現為:不刻意追求金融業本身的繁榮,穩健的金融政策和市場,穩定的經濟形勢,依託於德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德國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這一切使得法蘭克福及德國金融業前景光明,上升勢頭明顯。在德國政府的要求下德國的銀行業從一開始就同工商業緊密結合,在政府信用的支持下為經濟發展貢獻。時至今日德國的金融制度仍是一種以全能銀行體系為主導的混業經營制度。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促使德國中小銀行紛紛合併以壯大自身,同時堅持混業經營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和金融競爭力。德國的證券及期貨市場也在全球排名前列,德國證券交易所是歐洲最活躍的證券交易市場。當歐洲各國仍深陷債務危機的泥濘中無法自拔時德國無疑成為了歐洲經濟的最大亮點,這種突出的成績靠的就是其強有力的監管手段和對風險的防範意識。

法蘭克福作為德國最大、歐洲第三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全德百家大企業中的20多家將總部設在這裡,德國中央銀行、歐洲銀行總部和德國證券交易所都設在法蘭克福。全城擁有超過400家銀行,經營著德國85%的股票交易,其股票交易所是繼紐約和倫敦之後全球第三大交易所。法蘭克福也是著名的國際會展中心城市:每年至少有50多個重要展覽在這裡舉行,是歐洲大陸最繁忙的展覽場所。每逢展覽季節法蘭克福市區街道更顯得生氣勃勃,參加博覽會的人數超過100萬,博覽會已成為人們瞭解德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法蘭克福會展只是德國文化旅遊產業的一個縮影:德國的柏林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法蘭克福書展是世界四大國際書展之一。德國在歷史上被稱為”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度”——德國的文學和哲學作品自成一派享譽全球,甚至可以說從黑格爾、尼采一直到馬克思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德國的文學作品涵蓋了從《格林童話》到《浮士德》等一系列世界級經典。不少德國畫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國際知名度,創作形式也相當多元。源自德國地區的卡羅琳式建築及奧托式建築促進了羅曼式建築發展,之後則以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及巴洛克建築為主。德國同樣造就了巴赫、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柏林愛樂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至今仍是國際知名的樂團,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音樂市場。德國是世界上賽車運動領先的國家,其中F1歷史上最成功的車手、7次世界冠軍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就來自德國,他創造並保持了無數F1的記錄。田徑、游泳、賽艇、足球、馬術、曲棍球、手球都是德國隊的傳統強項。冬季運動也是德國人的強項——在有舵雪橇、無舵雪橇、冬季兩項、越野滑雪和速度滑冰等項目中常在歐洲和國際賽事中奪得獎牌,德國著名的體育明星有網壇名宿貝克爾和網球女皇格拉芙、自行車名將揚·烏爾裡希、九球皇帝蘇奎特、體操老將丘索維金娜,兵乓球名將蒂姆·波爾等。德國足球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列——德國的足球甲級聯賽是歐洲五大足球聯賽之一,迄今為止德國的國家足球隊曾經四次奪取過世界盃足球賽冠軍。當然在2018年的俄羅斯世界盃上德國隊創造了隊史最差成績,那是因為德國人無法在俄國的土地上取勝的緣故。德國在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史總獎牌榜上位列第三(含前東德和西德):其中夏奧會一共獲得163金,163銀,203銅,總計529枚獎牌;冬奧會一共獲得70金,72銀,48銅,總計190枚獎牌,德國統一後已經參加過五屆夏奧會,共獲得67枚金牌,56枚銀牌,81枚銅牌。德國的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國際性大型體育比賽、街頭慶祝活動和聖誕市場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遊客,同時也為德國貢獻了37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遺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德國的經濟不能用強勁來形容,最適合的詞應該是穩定。

二戰後,德國面臨亡國的風險。蘇聯試圖將其在地球上抹去;美國執意接管西德。所幸的是,美蘇英法各懷鬼胎,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挽救了德國。德國在冷戰下的兩極陣營中分裂為東西兩國,聯邦德國在美蘇爭霸、德法聯盟的大背景下獲得了喘息之機。

此後,聯邦德國很快在廢墟中重新崛起,戰後十年便超越英法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史稱“德國奇蹟”。從二戰至今,除了在1970年代美國滯脹危機受到波及,德國經濟一直維持穩定的增長,是今天歐共體的核心力量。

那麼,德國是怎麼做到的呢?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指導德國經濟發展的理論的貢獻。

自凱恩斯主義誕生以來,關於市場與計劃的爭論,不管在學術層面還是政策層面,都不休不止、爭而無果。但是,德國弗萊堡學派的代表人物歐根,以及社會市場經濟的操盤者艾哈德,他們的經濟理論以及經濟改革政策,幫助德國走上了穩定的第三條道路——社會市場經濟。

二戰後的德國的經濟復甦以及快速崛起,根本上是來自歐根和艾哈德設計和推動的社會市場經濟。

二戰後,德國經濟崩潰,政治被接管,國家被肢解,很多德國人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絕望。為了讓德國經濟恢復,1948年,聯邦德國成立了“管理委員會”,下設經濟管理局局長。艾哈德意外地獲得了這一職務。

上任後,艾哈德非常堅決地將推行新馬克,將穩定物價作為第一目標。在推行貨幣改革時,艾哈德很好地執行了歐根兩大思想:一是建立經濟憲法來約束市場和政府,即通過法律來推行改革,而不是相對隨意的政府政策;二是必須建立一套自由競爭的價格體系。

1948年6月17日,經濟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艾哈德起草的“關於貨幣改革後管制經濟和價格政策的指導法律”的草案,即“指導原則法”。當時,議會黨團總體上支持艾哈德的立法主張。但社民黨從行政管制的黨派利益出發,批評艾哈德獲得過度授權。

艾哈德在會上回應說,這不是關係到授權法,而是關係到“保護德國貨幣的法律,一個重建民主自由和基本法權利的法律,一個經濟重建的法律。”

會議一直開到次日凌晨,最終經濟委員會以52對37的多數票通過了“指導原則法”。這部法律遠遠超過貨幣及價格問題,它是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總綱領,是經濟政策改革的總路線,是歐根主張的“經濟憲法”,推動德國管制經濟走向自由市場經濟,同時也保障了自由競爭。

19日,艾哈德通過電臺宣佈,一大批商品將取消價格控制和管制,只對主要生活資料和煤鐵等原料進行管制。

20日,“指導原則法”下的第一項法律貨幣法,即《關於貨幣新體系的第一項法令》生效。這標誌著貨幣改革正式開始。

貨幣法規定,德國於21日開始停止使用帝國馬克,採用新馬克,即“德國馬克”;每個公民允許以1:1的比例兌換60個德國馬克;所有存款准許以10:1的比率兌換成德國馬克;存款中一半列入自由賬戶自由支取,另有一半進入固定賬戶予以凍結;被凍結存款中的70%作廢,20%轉入自由賬戶,10%強制購入國債。

改革以後,市場流通的貨幣量從700億帝國馬克急劇地降為60億德意志馬克,貨幣量削減了93.5%,這是德國曆史上削減貨幣量最大的一次貨幣改革。

所有人都在期待這次貨幣改革以及新馬克來終結糟糕的經濟狀況。

當時的德國,由於受到價格管制,物資奇缺,正常市場上買不到東西,黑市猖獗,物價大漲,通脹大爆發;市場上充斥著700億帝國馬克,帝國馬克氾濫成災、猶如廢紙,美國的香菸成了最堅挺的貨幣,不少交易重回最原始的物物交換的狀態。市民想辦法獲得美國的香菸,然後在黑市上購買麵包、黃油以充飢。

6月20日,德國所有城市的銀行門口都聚集著大量忐忑不安的市民,他們排著長龍兌換新馬克。

次日早晨,大量市民拿著昨日兌換的新馬克走進商店時,他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各種各樣的商品堆滿了貨架,這些商品彷彿從天而降,商品奇缺突然消失,黑市突然消失。這簡直就是奇蹟,一場貨幣改革的奇蹟,一場自由經濟的奇蹟。

法國經濟學家柴克·羅夫、安德烈·畢埃脫曾這樣生動地描述貨幣改革後的變化:

“商店櫃窗裡的商品琳琅滿目,工廠裡的煙囪裡開始冒煙,汽車開始在公路上奔跑。不管在什麼地方,建築工地上的喧鬧聲取代了廢墟上死一般的沉靜。

如果說這種崛起已經使人感到震驚的話,那麼這種崛起的突然性更加使人驚訝。隨著貨幣改革這一天鐘聲的敲響,這種崛起在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就開始了……還在前一天晚上,德國人毫無目的地在城市裡到處遊蕩,以便再找到一點點食品。而一天後,他們只想去生產這些產品。前一天晚上,他們的臉上佈滿失望愁容,一天後整個民族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於是誰也不懷疑,隨著貨幣改革的實行,德國經濟決定性的重新崛起開始了”。

貨幣改革後的第一年,聯邦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一番,第二年就超過了1938年的最高紀錄,工業生產迅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物價大幅度下降,中間雖有一些商人囤積貨物抬高物價,但商品自由流通很快又讓物價恢復正常。1952開始,生活物價指數只增長了2.1%,此後完全處於低通脹水平。失業率也隨之大幅度下降,從1948年的42%迅速下降到1950年的10.2%。

貨幣改革,是艾哈德經濟改革中的第一步,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貨幣改革,實際上已經完全體現了歐根的經濟思想以及艾哈德的經濟政策理念。

早在1946年,艾哈德闡述了他關於新的經濟制度的基本思想:

“如果將來國家遵循著一種既沒有社會特權,也沒有人為的阻礙經濟力量的自然平衡,那麼就只剩下供求之間的遊戲。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就可以最佳的方式調節各種經濟力量的投入並能夠調節任何一種失誤。相反,國家的命令經濟必將取消市場和自由消費。”

歐根和艾哈德的經濟思想,常被誤認為是過度追求自由主義,與哈耶克類似,甚至將其等同於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有人認為,“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社會”是多餘的。實際上,這是對歐根及艾哈德思想的最大誤解。正如哈耶克所言:“自由放任,是對自由最大的傷害。”

艾哈德確實非常強調自由競爭,這也是歐根經濟思想的基本前提,但他同時特別重視社會功能,主張社會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二字不但不能取消,而且必須大寫。他認為,國家起著“法官”和“裁判員”的作用。國家的功能主要是制訂規則,並不直接干預經濟。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社會”,代表國家及民眾監督,具體而言是國會(議會)的立法。通過“經濟憲法”共同約束市場私權(壟斷權)和政府公權(行政干預以及特權)。如此可以避免英法模式下的自由競爭造成的極度不公及貧富分化,也避免了蘇聯計劃經濟及納粹德國經濟統治下的直接干預造成的經濟失衡及福利損失。

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是一條中間道路,也被其他國家稱為“第三條道路”。


智本社



德國經濟在目前的全世界來說,都算是表現比較出眾的,尤其是德國工業,仍然是歐洲最為強勁的,也可以說是整個西方世界碩果僅存的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國家。現在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中,德國也是歐洲少有的以工業產品為主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國家,英國能夠提供的已經主要是農業產品了。

進入全球化時代以後,許多國家都經歷了去工業化的過程,或者是經濟發展越來越以金融為核心,或者是工業不斷外遷,唯有德國始終工業基礎保持的很好,並沒有因為全球化而削弱,反而成為受益者。

比如英國作為歐洲傳統的工業強國和發達國家,在這些年就經歷了去工業化的過程,時至今日,留下來的工業已經為數不多,金融在其經濟結構中所佔比重則越來越高。與此相伴隨的則是一些傳統的工業城市和地區日漸衰落,而倫敦等金融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和地區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歐盟的出現對德國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因為歐盟的出現和歐洲經濟一段時間內的一體化趨勢,德國工業基本上變成了歐洲工廠,德國的工業產品替代了其他國家的工業,所以德國成了歐盟最大的受益者。此外,德國工業產品也利用全球化的機會,替代了美國等重要市場的工業。

因此,一方面是德國的工業始終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另一方面則是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等原來的傳統工業強國的工業漸漸被德國所替代,從而出現了工業空心化的趨勢。因此,德國財政上一直比較穩健,而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則越來越依賴於債務,以至於演變成了歐洲債務危機。

而歐債危機的爆發也讓歐洲重新反思歐盟究竟帶給相關國家各地區什麼,結論自然是德國成為唯一的受益者,其他國家的工業體系基本上被德國工業打垮,甚至連意大利,法國等傳統的工業國家也不得不依賴於債務來維持經濟。最重要的則是,隨著去工業化的過程,其他國家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國民只能依賴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生活。


這也是德國近幾年來在歐洲遭到越來越多的指責的原因。因為從德國的角度來看,歐盟其他國家得債務主要是由德國在提供貸款,但是卻沒有能力償還,但是從其他國家的角度看,則是德國通過歐盟這個機制偷走了他們的就業機會和財政收入來源,德國提供貸款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也是因為德國目前龐大的工業製造能力需要更大的市場,所以德國也必須繼續支撐和維持歐盟這個機制。因為如果離開了歐盟這個機制,又沒有其他可以替代的市場,德國工業也很難繼續維持現在的強進勢頭。所以,德國一方面主張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一方面也在大力推動與中國的貿易發展。


蕭武


自己親身體會,德國企業去過,外面看規模很小,進去看佈局有方,管理科學嚴格,空間利用率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流程延密,銜接順暢。最最關鍵的是,很小的企業就擁有最頂尖的技術,用的最頂尖的機械,這是咱們國家沒有的,所以產品附加值特別高,利潤很可觀。通俗的說,他們的產品我們造不出來,所以競爭對手很少。


錦繡河山美


精益求精是企業百年不衰的根本


若水穿塵久留餘香


製造業。工人有地位


生薑電池


最主要的是德國的文化,德語的哲學語句都很長,真正的哲語更長,但往往這麼長的語言,說到最後,自圓其說很難,但德國人做到了,可見其中有多麼嚴謹。而漢語則已簡短為主。

另一個原因是他們重視技術人才和生產工人,二戰即使最艱難的時候,德國的工人仍然是8小時工作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