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为何如此强劲?

堵慊ZatS4627


这是个让德国非常骄傲的问题。

时至今日,德国给国人的影响仍然是“严谨”,这和德国强大的工业能力是密不可分的。的确,今天的德国,GDP虽然早已被日本以及我国反超,但仍然雄踞世界第四,牢牢占据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位置。

那么,为何国土面积还不如日本的德国,工业实力能如此强劲?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工业革命的强劲推动

虽然德国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光环,但现代德国的起源,却是1871年第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铁血宰相俾斯麦,以出神入化的外交手腕,让支离破碎的德国,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终于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德国也由此获得了新生。

虽然德国没有完全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但这恰好成为德国发展的历史机遇。德国统一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德国的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交叉进行,德国省去了两次工业革命迭代的时间和消耗,得以从高起点开始。

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欧洲第一。高度的工业化为德国带来了海量的数量技术工人,这使得德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土缩水了数十万平方公里后,仍然能够迅速崛起。

2、世界大战的疯狂掠夺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绝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复仇的目标。虽然德国1871年统一时,国土面积达到54万平方公里,但依然难以改变地狭人稠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工业化并富国强兵,就必须要疯狂扩张,向外掠夺。

一战的战败让德国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所以二战时期的德国就以整个欧洲作为德国的原料产地和市场。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崛起并横扫欧洲的过程中,德国掠夺了大量财富,帮助德国在摆脱经济危机后,重新回到西欧经济一哥的位置上。

虽然二战结束后,苏联在德国占领区内对德国的工矿设备进行了疯狂的洗劫充作战争赔款,但德国西部的区域,在英美德国的占领下基本免于劫难。而东部的洗劫,客观上也让德国破旧立新,直接完成了技术升级,再度实现高低点起步。

3、冷战对峙的因祸得福

为惩罚德国,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二战后美苏英法四国对德国分割占领,随后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德国形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对峙的局面。

因为是冷战最前沿,美苏双方为了能够压制对方,都对德国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中对联邦德国进行了大量援助,在技术、金融、设备等方面对德国进行大力扶持,德国经济迅速复苏。

1955年,联邦德国被纳入北约,从此搭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战后仅10多年,联邦德国经济就重新成为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民主德国作为苏联的卫星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超越联邦德国。虽然50年代开始民主德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由于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存在,民主德国直到两德合并前,都是共产主义阵营工业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因为德国成为冷战前沿,虽然德国国土被撕裂,但德国也成为双方秀肌肉的平台,他们对各自德国部分的支持,帮助德国工业实力水涨船高。等到1990年两德合并,德国继续傲视欧洲。

4、自身政策的审时度势

从1871年统一开始,德国就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规模推行义务教育,20世纪初期,德国国民的受教育率就超过了90%,甚至当时大部分的妇女就受过教育。恐怖的受教育程度,为德国的工业化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今天的德国,技术类院校的地位和学术类相等甚至超出,这使得国民对技术类人才更加认可和趋之若鹜。

虽然二战没有能够让德国吸血欧洲发展自己,但二战后的欧洲共同体从某种程度上让德国取得了成功,通过组建区域经济联盟,德国的发展有了异常强劲的动力。

一直以来,德国没有像美国这样,在美元石油霸权的推动下走向产业空心化的深渊,相反,今日德国的工业门类齐全,且竭力抑制超大企业的发展,奉行“限大扶小”的政策,经济发展尽可能均衡,如今,德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据了德国工业总量的一半以上,实力异常强大。

所以德国工业的强大绝不是偶然,这也使得“德国制造”成为世界范围内经得起考验的标杆。时至今日,我国工业化正在异军突起,正在引领下一个工业化潮流,但愿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高度。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德国经济强大而且稳定,不会大起大落,这是德国扶植工业的结果,而且德国把可能的经济泡沫全都挤破了,不可能发生类似于日本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碎导致的经济崩溃,德国在高端制造业占有一席之地,维持了如今的高人均GDP。



德国拥有大量国际知名公司,包括宝马、奔驰、大众、博世、徕卡、西门子等,德国大公司主要是制造业为主,很少有服务业和金融业公司,更别提房地产公司。

除了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外,德国还拥有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占大绝大部分份额,但是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

德国拥有1307家隐形冠军企业,远超美国,更是遥遥领先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由于隐形冠军企业众多,所以德国产品在国际上拥有极强的竞争力,遍布全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拉高了德国经济总量,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四。而且人均GDP高达4.4万美元,远超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德国制造业强大是由于政府扶持的结果,一方面德国使各大城市均衡发展,没有重点突出某个城市,如此一来,人们就不会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涌入大城市,确保了各个全国均衡发展,为制造业提供足够的人力。另一方面,德国重点打压金融业,尤其是房地产等行业。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为工人提供福利保障的国家,从铁血宰相俾斯麦时期开始就已经实行工人保险福利制度,使工人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投入工业生产。至今德国仍然是世界上福利最的国家之一,只要工人能够专心认真工作,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让工人衣食无忧,完全没有换公司的必要,能够在一个公司干一辈子。


另一方面,德国打压房地产行业,如果在房地产交易过程当中产生巨额利润,那么房地产公司会接受政府的调查。即使是合法交易,房地产公司仍然需要缴纳巨额的税费,使房地产公司和中介公司几乎无利可图,为了稳定房价,德国政府甚至推出了五年不许涨房租的法规。

由于德国房价等消费较低,加上社会保障福利健全,因此德国人敢于消费,这也促进了工业产品的畅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德国曾经是世界上重要的科技中心,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科技迅速崛起,虽然远不如美国等,但是但是凭借高科技,仍然能够发展高精尖工业。


德国重点发展工业与所处的环境有必然联系,因为英国发展起步较早,因此占据了金融业,法国占据了奢侈品行业,对于德国而言,仅剩的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展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能以一个国家挑战全世界,这也是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体现,因此德国在战后也重点发展工业。


视野新观


德国人均GDP仅仅是中国的4倍而已,这和北欧诸强比起里不算什么,所以没那么厉害。


作死星人581c


德国经济究竟有多强劲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以349400百万美元的GDP总量成为仅次于美、中、日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德国还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诸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等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都位于德国,德国的汽车生产量仅次于中国、美国和日本。德国的出口额曾在2003~2008年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位。以企业营业额排名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32家企业的总部设于德国。除了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外德国还拥有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占大绝大部分份额,但是社会知名度很低的中小企业。德国拥有1307家隐形冠军企业,在数量上远超美国,更是遥遥领先于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尽管如今的德国在经济总量上早已被日本和我国反超,但仍雄踞世界第四并牢牢占据着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位置。而在人均GDP方面德国达到了48196美元,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十七位,超过了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德国经济为何如此强劲呢?其实如果要认真总结起来足够专门写一部德国经济史。在这里我只和大家就我个人认为比较关键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探讨。

德国是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发源地:早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德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就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在1763年到1819年期间德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已基本进入到完善成熟时期。这不仅远远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即使是近代史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大英帝国的儿童也不得不早早挤在条件简陋的工厂上演”雾都孤儿“的悲剧,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德国儿童却早已在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从19世纪中期普鲁士已基本实现全国城乡的全面免费教育,在普法战争前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5%,事实上很多国家是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才达到这一标准。后来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在总结普法战争的成功经验时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在普及全民基础教育的同时普鲁士也建立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早在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时他们就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普鲁士的大学从建立伊始就确立了一项基本原则:国家必须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经费及物质支持,但不得干预学校的教育学术自由,不得限制师生的思维意识。高度成熟的教育制度使德国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事实上德国的人口规模尽管无法比肩中、印、美、俄这种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但在世界范围内仍是相当可观的。截至2018年德国人口数量已达82695000人左右,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埃及、越南,位居世界第十六位,而在欧洲则仅次于俄罗斯。相对可观的人口规模搭配上高度成熟的义务教育制度使德国能充分享受人口红利:迄今为止已有103位德国人曾获得过诺贝尔奖。2007年至2017年期间德国发表和引用的论文数分别为101万和1624万。德国最近五年的专利发明数量为9.13万件,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日本、中国。

从19世纪早期起德意志一些地区就开始了工业革命,从此以后德意志的纺织、冶金、采煤、农业化学和铁路运输等部门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实际上还并不存在统一的德国,德意志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称而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尽管德意志的产业发展具备人才资源优势,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1818年拥有1050万人口的普鲁士作为德意志诸邦中一个强大邦国率先在其境内废除关卡,取消国内关税和消费税的征收,宣布商品流转自由。1833年由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的工业总产量已发展到仅次于英、法的欧洲第三的位置。从1860年起普鲁士就大力营造铁路形成有主干和支线的铁路网。1850—1875年普鲁士的铁路长度由6044公里增至2.8万公里,机车增加了7倍,货车车厢增加了11倍,铁路货运量增加了19倍。到德意志统一时的铁路里程实际上已超过了作为欧陆传统大国的法国,而这些铁路就构成了维系德意志各地经济联系的血管。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使德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扶植产业发展。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从法国获得了钾盐和铁矿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这一地区的资源和鲁尔区的煤田结合起来构成了统一后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从法国获得的50亿法郎赔款使德国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德国不仅利用这笔巨款巩固了金本位制并偿还了国债,同时数十亿法郎的流入使德国证券市场空前活跃,这一时期德国形成了一股创办企业的热潮。恰好这一时期正值国际上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际,搭上工业革命快车的德国只用了40年时间就走完了之前英国用8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路程,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经济结构被迅速彻底地改变了:旧工业部门的改造、新工业部门的成长,德国已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1850-1900年德国的国民生产净产值从105亿马克增至365亿马克。工业生产的绝对值增加了近6倍。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煤开采量由3400万吨增至1.49亿吨,铁产量由139万吨增至852万吨。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化学工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然而在1870-1900年的30年间酸、碱等基本化学原料的产量增加了7倍,染料的产量增加了3倍,跃居世界首位。电气工业的总产值在1891-1913年间增加了28倍。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二。

就在德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却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一战的战败让德国失去大片领土,背负上沉重的战争赔款,同时德国的战后复兴还受到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对现状不满的德国人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这次他们败得更惨:二战期间先后有700万德国公民死于非命,另有上千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后德国的领土由一战前的54万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35.7万平方公里,损失了大约相当于一战前34%的领土。煤钢资源丰富的萨尔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萨尔保护国,直到1955年该地区才经由全民公投回归德国,即使在此之后法国仍继续占有萨尔的煤矿直到1981年。美、苏、英、法四个战胜国对德国实行了军事占领。随着二战的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形成冷战对峙的格局。在这样的形势下美、英、法三国占领区于1948年6月20日对原本各自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开始发行标记字母D的马克。被美、英、法三国排除在外的苏联则在3天后针锋相对地在本国占领区内发行了标记字母F的马克。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宣布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苏占区则在当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德国从此分裂为两个国家。尽管这时的德国是一片废墟,然而德国复兴的基础却并未被摧毁:战争中有形的厂房和机器设备的确被炸毁了,可作为世界主要工业国积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活了下来,这就为德国的战后复兴奠定了基础。

就在二战结束不久后美、英、法占领当局面对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的局面就开始着手对德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到了1947年11月17日在英国占领区的德国各州共同发表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出:将货币改革与实行更灵活的经济体制联系起来,利用市场经济因素调动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积极性,努力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在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授意和支持下德国经济学家格哈德·利尔姆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联合制定了一份货币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实际上成为了后来货币改革的雏形。1948年货币改革的时机已然成熟: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内都相继建立了各州和中央的银行体系。1948年6月中旬美、英、法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同时推行代号为“捕犬猎鸟行动”的货币改革:一批又一批美国军用卡车在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保护下将数万吨新版德国马克运往金融中心法兰克福,随后又转运到美、英、法三国占领区的各个角落。从当年6月20日起新版马克取代原来的帝国马克成为三国占领区的法定货币。同一天三国占领军司令部规定:德国州际银行为唯一有权发行纸币的银行,同时确定货币流通总额不得超过100亿马克。在60马克的范围之内德国公民可以按1:1的比例用自己手中持有的旧的帝国马克兑换新马克,超过60马克的部分则按10个帝国马克兑换1个新马克的比例兑换。战后的德国通货膨胀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难以控制,而这次货币改革使新马克直接与美元挂钩,从而保证了新货币的坚挺。新货币发行后不久商店里便逐渐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商品,工厂也开足马力进行牲畜,这无疑对刺激战后生产与流通的恢复是大有好处的。

1948年的货币改革是德国战后复兴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牌,随后德国人在有着“经济魔术师”之称的路德维希·艾哈德的领导下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最终确立了具有德国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系列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从1948年起连续五年内美、英、法占领区及其演变而来的联邦德国(西德)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工业增长了110%,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0%,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世纪经济增长67%。到60年代初期西德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1967年6月西德政府通过的《促进经济稳定和增长法》确定了四项目标:其一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通胀率控制在3%以下;其二经济适度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其三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其四实现充分就业。这一发令的颁布是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法可依,随后联邦政府依法对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限制联邦和各州接受贷款,通过税收政策影响投资与消费等等。此后直到1994年德国经济虽出现过过热和周期性波动,但都能得到及时调整,物价上涨率年均仅为2.8%,居于国际最低水平。德国马克也在这段时期内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德国在二战前就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德国在核工业、航天工业方面早就具备相当的实力,以致于战后美、苏两国都展开了对德国科技人才的争夺。同时德国有着严谨勤奋且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产业工人群体,德国作为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制度的起源地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德国所具备的技术智力优势使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发展迅猛,被世人誉为“莱茵河奇迹”。然而到了60年代末德国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后更是进入到所谓“滞胀”阶段。

1982年10月1日赫尔穆特·科尔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对经济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科尔的经济政策核心在于:减少国家干预,更为充分地发展市场经济。德国同日本一样在战后复兴阶段走的是一条毕竟强调政府行政干预的统制经济道路,然而科尔认为这种模式是战后复兴时期的特殊产物,并不适用于新时代的发展。在科尔的主导下联邦政府开支缩减政府行政开支,把公共预算的重点转向控制财政赤字及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减税让利刺激企业投资,以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经过科尔的这番改革使德国经济在80年代中期走出“滞胀”,强大的出口实力奠定了西德作为贸易大国和金融大国的地位,使其以西欧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欧洲首富、世界第三大工业国等身份屹立于国际舞台。与此同时西德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1960年西德的工业产值与就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50%左右,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金融、交通、旅游等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渐上升。在农业方面政府制定了《农业经济法》,到90年代初德国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1990年10月3日分裂四十余年的德国终于重获统一,两德统一使德国获得了更多可以统一调配的资源、劳动力以及更为庞大的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德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从“量增长”向“质增长”转型的新时代——所谓“质增长”的核心在于:从原料消耗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从环境污染型增长向生态保护型增长的转变。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德国作为一个资源相对匮乏、市场较为狭小的国家曾两次发动世界大战,试图以战争的形势扩大自己的国土面积,进而获取更多本国发展所需的资源及市场。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惨败的经历使德国明白自己原来所选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德国转而以积极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方式促进自身发展。当德国这么做的时候本来相对不利的地理格局开始变得有利起来:当德国试图以战争形势攫取世界霸权时发现自己身处四战之地,以致于两次世界大战都陷入到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然而当战后的德国致力于欧洲一体化时却发现地处中欧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德国可以同西欧的法国、东欧的俄国、孤悬海外的英国以及南欧、北欧等地展开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德国是欧洲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几乎全欧洲的物流都在此中转。而在未来中国主导的一路一带建设中德国也是陆上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德国境内的法兰克福是欧洲乃至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欧洲重要的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德国拥有丰富的木材、铁矿、钾肥、盐、铀、镍、铜和天然气等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褐煤生产国。拥有这些优势条件的德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开始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德国改变了传统的出口导向政策,实行贸易、投资和金融三管齐下的战略。德国作为欧盟体系内的主导国家长期致力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在立足欧洲的同时积极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

德国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源地——早在1883年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颁布了社会保障法,也就是说当美、英、法等国的工人在经历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超长劳动仍无法维持温饱的时候德国已在开始构建惠及全民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拥有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2005年德国医疗卫生体系支出中政府及个人分别负担77%及23%,德国男性及女性预期寿命分别为77岁及82岁,居世界第20位。上文所提及德国政府鼓励生育的国策就体现在德国的福利制度中:每个诞生新生婴儿的家庭都会得到政府给与的1000欧元补助;未满18个月的婴儿每个月有大约300欧元的奶粉补助钱,1岁以内的孩子可以领取每月100欧元的补助,2、3岁的孩子可以领取每月150欧元的补助;每个家庭第一、第二个孩子每月有188欧元的补助,第三个孩子每月有190欧元的补助,第四个孩子每月有215欧元的补助,这些补助可以一直领到18岁,如果孩子在18岁后仍在继续读书深造的可以领到25岁;幼儿园到中学期间孩子的学费、教材、餐费全部免费,大学阶段公立教育免学费;与此同时诞下新生儿的夫妻双方可以享受长达3年的带薪育儿假期,也就是说德国妇女不仅不用担心因怀孕生产而被解雇,还可以在育儿期间享受工薪补助——可以领取相当于原薪酬67%的补助。德国员工全年工作187天、休假178天,也就是说接近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在休假,一旦出现企业欠薪的情况政府会预先垫付工人的工资,65岁以后可以每月领取1750欧元的养老金。德国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在德国只要工人能专心认真工作,那么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足以让工人衣食无忧,完全没有换公司的必要,能在一个公司干一辈子,而免除了后顾之忧的工人就能更好地投入到生产中。

可能很多人一提到德国就首先会想到奔驰、宝马、大众等实业集团,这印证了德国实施实业立国基本国策的成功。德国的确是以工业制造体系闻名世界的国家,德国经济的强势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制造业,相比之下金融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在德国显得并没制造业那么耀眼,但德国的金融业、旅游业的发展其实并不差。德国的法兰克福是仅次于伦敦和苏黎世的欧洲第三大金融中心,而德国独具特色的金融系统竞争力也同样不可小觑。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德国理性严谨的民族文化特质在制造业方面的反映是很多人所了解的,而这种民族性格反映在金融业领域就表现为德国的股票交易额占GDP比重远远低于美国和英国。德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可谓世界上最严苛的贷款者,对于风险把控极其严格,厌恶情绪极强。同时德国还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投资基金。这样的金融体系保证了大量的社会资本流入到有效率、有竞争力的产业与部门,全社会资本高效支撑实体经济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诸多国家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从而掀起了“再工业化”、“智能”的浪潮,在这种形势下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金融体系引起了多方重视。德国的金融模式表现为:不刻意追求金融业本身的繁荣,稳健的金融政策和市场,稳定的经济形势,依托于德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德国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这一切使得法兰克福及德国金融业前景光明,上升势头明显。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德国的银行业从一开始就同工商业紧密结合,在政府信用的支持下为经济发展贡献。时至今日德国的金融制度仍是一种以全能银行体系为主导的混业经营制度。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德国中小银行纷纷合并以壮大自身,同时坚持混业经营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和金融竞争力。德国的证券及期货市场也在全球排名前列,德国证券交易所是欧洲最活跃的证券交易市场。当欧洲各国仍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泞中无法自拔时德国无疑成为了欧洲经济的最大亮点,这种突出的成绩靠的就是其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法兰克福作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三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全德百家大企业中的20多家将总部设在这里,德国中央银行、欧洲银行总部和德国证券交易所都设在法兰克福。全城拥有超过400家银行,经营着德国85%的股票交易,其股票交易所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全球第三大交易所。法兰克福也是著名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每年至少有50多个重要展览在这里举行,是欧洲大陆最繁忙的展览场所。每逢展览季节法兰克福市区街道更显得生气勃勃,参加博览会的人数超过100万,博览会已成为人们了解德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法兰克福会展只是德国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德国的柏林电影节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四大国际书展之一。德国在历史上被称为”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德国的文学和哲学作品自成一派享誉全球,甚至可以说从黑格尔、尼采一直到马克思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德国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从《格林童话》到《浮士德》等一系列世界级经典。不少德国画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国际知名度,创作形式也相当多元。源自德国地区的卡罗琳式建筑及奥托式建筑促进了罗曼式建筑发展,之后则以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及巴洛克建筑为主。德国同样造就了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至今仍是国际知名的乐团,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音乐市场。德国是世界上赛车运动领先的国家,其中F1历史上最成功的车手、7次世界冠军车王迈克尔·舒马赫就来自德国,他创造并保持了无数F1的记录。田径、游泳、赛艇、足球、马术、曲棍球、手球都是德国队的传统强项。冬季运动也是德国人的强项——在有舵雪橇、无舵雪橇、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和速度滑冰等项目中常在欧洲和国际赛事中夺得奖牌,德国著名的体育明星有网坛名宿贝克尔和网球女皇格拉芙、自行车名将扬·乌尔里希、九球皇帝苏奎特、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兵乓球名将蒂姆·波尔等。德国足球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列——德国的足球甲级联赛是欧洲五大足球联赛之一,迄今为止德国的国家足球队曾经四次夺取过世界杯足球赛冠军。当然在2018年的俄罗斯世界杯上德国队创造了队史最差成绩,那是因为德国人无法在俄国的土地上取胜的缘故。德国在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总奖牌榜上位列第三(含前东德和西德):其中夏奥会一共获得163金,163银,203铜,总计529枚奖牌;冬奥会一共获得70金,72银,48铜,总计190枚奖牌,德国统一后已经参加过五届夏奥会,共获得67枚金牌,56枚银牌,81枚铜牌。德国的各类音乐会、艺术展览、戏剧表演、国际性大型体育比赛、街头庆祝活动和圣诞市场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同时也为德国贡献了37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德国的经济不能用强劲来形容,最适合的词应该是稳定。

二战后,德国面临亡国的风险。苏联试图将其在地球上抹去;美国执意接管西德。所幸的是,美苏英法各怀鬼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挽救了德国。德国在冷战下的两极阵营中分裂为东西两国,联邦德国在美苏争霸、德法联盟的大背景下获得了喘息之机。

此后,联邦德国很快在废墟中重新崛起,战后十年便超越英法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史称“德国奇迹”。从二战至今,除了在1970年代美国滞胀危机受到波及,德国经济一直维持稳定的增长,是今天欧共体的核心力量。

那么,德国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指导德国经济发展的理论的贡献。

自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关于市场与计划的争论,不管在学术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都不休不止、争而无果。但是,德国弗莱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欧根,以及社会市场经济的操盘者艾哈德,他们的经济理论以及经济改革政策,帮助德国走上了稳定的第三条道路——社会市场经济。

二战后的德国的经济复苏以及快速崛起,根本上是来自欧根和艾哈德设计和推动的社会市场经济。

二战后,德国经济崩溃,政治被接管,国家被肢解,很多德国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绝望。为了让德国经济恢复,1948年,联邦德国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下设经济管理局局长。艾哈德意外地获得了这一职务。

上任后,艾哈德非常坚决地将推行新马克,将稳定物价作为第一目标。在推行货币改革时,艾哈德很好地执行了欧根两大思想:一是建立经济宪法来约束市场和政府,即通过法律来推行改革,而不是相对随意的政府政策;二是必须建立一套自由竞争的价格体系。

1948年6月17日,经济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艾哈德起草的“关于货币改革后管制经济和价格政策的指导法律”的草案,即“指导原则法”。当时,议会党团总体上支持艾哈德的立法主张。但社民党从行政管制的党派利益出发,批评艾哈德获得过度授权。

艾哈德在会上回应说,这不是关系到授权法,而是关系到“保护德国货币的法律,一个重建民主自由和基本法权利的法律,一个经济重建的法律。”

会议一直开到次日凌晨,最终经济委员会以52对37的多数票通过了“指导原则法”。这部法律远远超过货币及价格问题,它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总纲领,是经济政策改革的总路线,是欧根主张的“经济宪法”,推动德国管制经济走向自由市场经济,同时也保障了自由竞争。

19日,艾哈德通过电台宣布,一大批商品将取消价格控制和管制,只对主要生活资料和煤铁等原料进行管制。

20日,“指导原则法”下的第一项法律货币法,即《关于货币新体系的第一项法令》生效。这标志着货币改革正式开始。

货币法规定,德国于21日开始停止使用帝国马克,采用新马克,即“德国马克”;每个公民允许以1:1的比例兑换60个德国马克;所有存款准许以10:1的比率兑换成德国马克;存款中一半列入自由账户自由支取,另有一半进入固定账户予以冻结;被冻结存款中的70%作废,20%转入自由账户,10%强制购入国债。

改革以后,市场流通的货币量从700亿帝国马克急剧地降为60亿德意志马克,货币量削减了93.5%,这是德国历史上削减货币量最大的一次货币改革。

所有人都在期待这次货币改革以及新马克来终结糟糕的经济状况。

当时的德国,由于受到价格管制,物资奇缺,正常市场上买不到东西,黑市猖獗,物价大涨,通胀大爆发;市场上充斥着700亿帝国马克,帝国马克泛滥成灾、犹如废纸,美国的香烟成了最坚挺的货币,不少交易重回最原始的物物交换的状态。市民想办法获得美国的香烟,然后在黑市上购买面包、黄油以充饥。

6月20日,德国所有城市的银行门口都聚集着大量忐忑不安的市民,他们排着长龙兑换新马克。

次日早晨,大量市民拿着昨日兑换的新马克走进商店时,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各种各样的商品堆满了货架,这些商品仿佛从天而降,商品奇缺突然消失,黑市突然消失。这简直就是奇迹,一场货币改革的奇迹,一场自由经济的奇迹。

法国经济学家柴克·罗夫、安德烈·毕埃脱曾这样生动地描述货币改革后的变化:

“商店柜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工厂里的烟囱里开始冒烟,汽车开始在公路上奔跑。不管在什么地方,建筑工地上的喧闹声取代了废墟上死一般的沉静。

如果说这种崛起已经使人感到震惊的话,那么这种崛起的突然性更加使人惊讶。随着货币改革这一天钟声的敲响,这种崛起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就开始了……还在前一天晚上,德国人毫无目的地在城市里到处游荡,以便再找到一点点食品。而一天后,他们只想去生产这些产品。前一天晚上,他们的脸上布满失望愁容,一天后整个民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于是谁也不怀疑,随着货币改革的实行,德国经济决定性的重新崛起开始了”。

货币改革后的第一年,联邦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一番,第二年就超过了1938年的最高纪录,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物价大幅度下降,中间虽有一些商人囤积货物抬高物价,但商品自由流通很快又让物价恢复正常。1952开始,生活物价指数只增长了2.1%,此后完全处于低通胀水平。失业率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从1948年的42%迅速下降到1950年的10.2%。

货币改革,是艾哈德经济改革中的第一步,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货币改革,实际上已经完全体现了欧根的经济思想以及艾哈德的经济政策理念。

早在1946年,艾哈德阐述了他关于新的经济制度的基本思想:

“如果将来国家遵循着一种既没有社会特权,也没有人为的阻碍经济力量的自然平衡,那么就只剩下供求之间的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可以最佳的方式调节各种经济力量的投入并能够调节任何一种失误。相反,国家的命令经济必将取消市场和自由消费。”

欧根和艾哈德的经济思想,常被误认为是过度追求自由主义,与哈耶克类似,甚至将其等同于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有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社会”是多余的。实际上,这是对欧根及艾哈德思想的最大误解。正如哈耶克所言:“自由放任,是对自由最大的伤害。”

艾哈德确实非常强调自由竞争,这也是欧根经济思想的基本前提,但他同时特别重视社会功能,主张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二字不但不能取消,而且必须大写。他认为,国家起着“法官”和“裁判员”的作用。国家的功能主要是制订规则,并不直接干预经济。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社会”,代表国家及民众监督,具体而言是国会(议会)的立法。通过“经济宪法”共同约束市场私权(垄断权)和政府公权(行政干预以及特权)。如此可以避免英法模式下的自由竞争造成的极度不公及贫富分化,也避免了苏联计划经济及纳粹德国经济统治下的直接干预造成的经济失衡及福利损失。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一条中间道路,也被其他国家称为“第三条道路”。


智本社



德国经济在目前的全世界来说,都算是表现比较出众的,尤其是德国工业,仍然是欧洲最为强劲的,也可以说是整个西方世界硕果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现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德国也是欧洲少有的以工业产品为主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英国能够提供的已经主要是农业产品了。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或者是经济发展越来越以金融为核心,或者是工业不断外迁,唯有德国始终工业基础保持的很好,并没有因为全球化而削弱,反而成为受益者。

比如英国作为欧洲传统的工业强国和发达国家,在这些年就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时至今日,留下来的工业已经为数不多,金融在其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则越来越高。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一些传统的工业城市和地区日渐衰落,而伦敦等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欧盟的出现对德国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因为欧盟的出现和欧洲经济一段时间内的一体化趋势,德国工业基本上变成了欧洲工厂,德国的工业产品替代了其他国家的工业,所以德国成了欧盟最大的受益者。此外,德国工业产品也利用全球化的机会,替代了美国等重要市场的工业。

因此,一方面是德国的工业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另一方面则是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等原来的传统工业强国的工业渐渐被德国所替代,从而出现了工业空心化的趋势。因此,德国财政上一直比较稳健,而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则越来越依赖于债务,以至于演变成了欧洲债务危机。

而欧债危机的爆发也让欧洲重新反思欧盟究竟带给相关国家各地区什么,结论自然是德国成为唯一的受益者,其他国家的工业体系基本上被德国工业打垮,甚至连意大利,法国等传统的工业国家也不得不依赖于债务来维持经济。最重要的则是,随着去工业化的过程,其他国家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国民只能依赖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生活。


这也是德国近几年来在欧洲遭到越来越多的指责的原因。因为从德国的角度来看,欧盟其他国家得债务主要是由德国在提供贷款,但是却没有能力偿还,但是从其他国家的角度看,则是德国通过欧盟这个机制偷走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来源,德国提供贷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也是因为德国目前庞大的工业制造能力需要更大的市场,所以德国也必须继续支撑和维持欧盟这个机制。因为如果离开了欧盟这个机制,又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市场,德国工业也很难继续维持现在的强进势头。所以,德国一方面主张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一方面也在大力推动与中国的贸易发展。


萧武


自己亲身体会,德国企业去过,外面看规模很小,进去看布局有方,管理科学严格,空间利用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流程延密,衔接顺畅。最最关键的是,很小的企业就拥有最顶尖的技术,用的最顶尖的机械,这是咱们国家没有的,所以产品附加值特别高,利润很可观。通俗的说,他们的产品我们造不出来,所以竞争对手很少。


锦绣河山美


精益求精是企业百年不衰的根本


若水穿尘久留余香


制造业。工人有地位


生姜电池


最主要的是德国的文化,德语的哲学语句都很长,真正的哲语更长,但往往这么长的语言,说到最后,自圆其说很难,但德国人做到了,可见其中有多么严谨。而汉语则已简短为主。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重视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二战即使最艰难的时候,德国的工人仍然是8小时工作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