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力曾經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為何在“渾河血戰”中全軍覆沒?

假如時光倒流_


在“渾河戰役”中失敗的是由戚家軍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軍隊,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戚家軍,所以不能說戚家軍在“渾河戰役”中全軍覆沒。


1、此戚家軍已非彼戚家軍

我們從歷史記載可以得知,戚家軍是因戚繼光而得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繼光為剿滅倭寇而在義烏招聘了農民和礦工近四千人成軍。之後通過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打造出了威名,號稱“戚家軍”。


之後這支軍隊縱橫浙、閩、粵,歷十餘年,大小八十戰,所向披靡,根除了多年的倭寇之患。到了隆慶元年,戚繼光本人率領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於隆慶二年全殲朵顏30000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帥兀良哈鐵騎50000入寇,戚繼光又率8000銃騎出塞包抄,全殲50000蒙古軍,活捉長禿。



到了明末踏上遼東戰場抵抗滿期八旗的“戚家軍”,主將是年近七旬的老將陳策,副將童仲揆。唯一與戚家軍有關聯的就是戚繼光的族侄戚金,但其率領的也只是按照戚家軍訓練方法訓練出來的300親兵。整支出現在遼東戰場上的“戚家軍”已經和戚繼光無多大關係了,戰鬥力也與抗倭時期真正的戚家軍想去甚遠。


從兩者領導者及其戰鬥力可以看出。最後滅亡的戚家軍已非早先的戚家軍了,所以真正的戚家軍不是在“渾河戰役”中覆滅的。


2、兩者面對的敵人不同

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初始目標就是消滅大明沿海的倭寇之患,並依靠戚家軍的強橫戰鬥力達成了目標。之後由於蒙古人的入侵邊疆而北上,並以戚家軍3000人為底子再次訓練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終其戚繼光一生還未真正與滿清八旗軍隊交過手。



而到了“渾河戰役”事情的“戚家軍”面對的是如日中天的滿清八旗,號稱滿萬不可敵,牛掰的很。滿期八旗的戰法與蒙古人與倭寇是完全不一樣的,能騎射也能下馬攻堅。


3、兩者背後的支撐力量不同

戚繼光從東南抗倭到北鎮薊州期間胡宗憲、譚綸、梁夢龍,以及執政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對他的工作都很支持。尤其是張居正,常把那些作對的官員調開,甚至免除職務,所以戚繼光能久鎮北邊,發揮所長。


古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個全力支撐的朝廷才是戚繼光能率領軍隊打勝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史載:新任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婦人之仁收留的上萬蒙古饑民,成為了後金軍的內應,斬關落橋讓後金軍攻入瀋陽。


而處於“渾河戰役”的“戚家軍”則是外無援軍內有敵人,即使再強橫的軍隊也無法發揮出真正的戰力,失敗是必然的結局。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讀史自思


說起渾河之戰,那可是驚天地、泣鬼神,這場血戰,直接葬送一直以來威震八方的戚家軍。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經典戰例,而渾河之戰,也可以列為其中之一。戰鬥力曾經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為何在“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紅極一時的戚家軍,在後來為明朝衝鋒陷陣的戰役中,全軍覆沒,這就是戚家軍的結局。小雪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戚家軍為抗倭而組建,一個由農民組建的武裝力量,在武器裝備、軍隊紀律、戰役指揮等方面,可能達到了世界第一這樣一個高度

說起戚家軍,可以比肩厲害上有名的楊家將、岳家軍,他們是一支由農民組建起來的人民武裝,雖然農民本身沒有戰鬥力,但是,它因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嚴明的軍紀,讓所犯之敵無不聞風喪膽。

據歷史記載,當時戚家軍,配備了先進的鳥統作戰,還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火炮——虎蹲炮,此外,他們還裝備了軍刀和鐵甲,可以說,這樣的裝備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先進的。

除了先進的武器裝備,令人驚歎的,還有戚家軍變態的軍紀。

臨陣詐稱疾病者,斬首;臨陣拋棄軍器者,斬首;臨陣退縮者,斬首;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至於殺平民冒功、姦淫婦女者,更是必死無疑。

這種嚴明的軍紀,客觀上增加了戚家軍的紀律,整齊的軍紀讓他們在戰鬥中,會凝成一股繩,達到戰力最大化。

還有他們的陣型,他們創建了一種叫鴛鴦鎮的陣型,用短刀和長槍配合,不管什麼樣的地形,都可以置對手於死地。

渾河之戰,努爾哈赤用兵如神,戚家軍損失殆盡,為明朝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書寫了一曲人間悲歌

公元1621年,也就是明天啟元年,瀋陽危及,努爾哈赤帶兵直逼瀋陽,而川軍女將帶領的部隊和戚家軍帶領的部隊先後馳援瀋陽。

軍情可以說瞬息萬變,在他們到達瀋陽不遠的渾河時,瀋陽已經失守,而此時,渾河之戰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打。

川軍在數次進攻中,都挫敗後金部隊,後來,他們使用火炮,向川軍進攻,川軍敗下陣來。

而就在後金部隊渡過渾河的時候,戚家軍開始戰鬥,他們使用火炮、鳥統等先進裝備,讓努爾哈赤嚐盡了苦頭,但是,前來增援戚家軍的明軍被努爾哈赤半路截殺,他們沒有軍隊馳援,終於在渾河之戰中,潰敗下來。

戰後,明朝派人來安撫他們,他們只說了一句話:把我們編入明朝軍隊。

後來,戚家軍沒有了編制,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誰都知道,好漢敵不過人多。

在精銳的特種部隊,每個人都有蘭博的身手,100人遇到二三千人,也是得死。

如果是冷兵器時代,由於需要貼身肉搏,軍隊數量就更為重要。

戚家軍是主要對付倭寇的部隊,最出名的是鴛鴦陣。

在較遠距離,戚家軍採用火炮、火銃和弓箭殺傷倭寇。

而倭寇善於近距離一對一的肉搏,戚家軍就採用小團隊的鴛鴦陣對付。

通過狼筅(大毛竹)、長矛、盾牌、長刀、耥耙、短刀等配合,形成一個靈活的戰鬥班,可以對付數倍的倭寇。

就是依靠這支戚家軍,戚繼光殺敗了數倍的倭寇,肅清了海疆。

隨後,戚繼光帶著戚家軍駐守北方。

然而,戚家軍的鴛鴦陣適合對付倭寇這種步兵,無法對抗蒙古騎兵。

所以,戚繼光有進行改良,以戰車為作戰核心,剋制蒙古騎兵。

這種戰車裝備弗朗機輕炮2門,還可以安裝鳥銃等火器,周邊都有木板以對抗蒙古弓箭。

每輛戰車是10個士兵操縱火器和火炮,在遠距離壓制蒙古人的弓箭。

另外還有10人作為簡化的鴛鴦陣,以藤牌、钂鈀和長柄單刀迎敵,防止蒙古人衝過來肉搏。

稍有差異的是藤牌手應匍匐前進斬砍敵人馬腳,長槍手則挑刺敵軍使之墮馬,竹製的狼筅部分已改為鐵製。迎敵時騎兵先在前方阻擋敵人,讓戰車有充裕時間組成作戰隊形。

其中重型戰車還可以安裝大將軍重炮,同時戚繼光也編組騎兵,以增加戰術的靈活性。

一旦開戰,以大量戰車為攻守核心,步兵防禦,騎兵策應。

這種打法存在機動性不足的致命缺點,但戚繼光只是負責衛戍地方,並不需要長距離進攻,所以戰術還是可以接受的。

平時,戚繼光則依靠堡壘進行防禦。在戚繼光見一下,朝廷批准施工1200座,工程綿延十載才竣工。堡壘標準規格是三層,臺頂方12尺,可駐守30至50士兵,建築材料磚石灰泥主要由北方士兵自制,築成後,主要由南兵把守。

戚繼光到任前,薊州十五年間換了八任總兵,而戚繼光擔任薊州總兵則長達14年之久。蒙古人不敢大規模進攻,幾次小規模攻勢都被戚繼光擊潰。

他請求徵調一些他在浙江時的舊部,朝廷批准把他在浙江訓練的士兵調到薊州,最初員額為三千人,後來擴充至二萬。由於北方士兵質素極不理想,戚繼光還是主要信賴來自南方的舊部。

然而,戚繼光1588年就去世了。

而戚家軍最後的覆滅是1621年,相隔差不多30多年,早就不是之前的戚家軍了。

在渾河之戰中,所謂童仲揆、陳策及副將戚金、參將張明世統浙兵三千,可以算作是戚家軍最後的一支。

然而,區區3000人面對的是2萬清兵圍攻,勝負已經沒有懸念。

資料這麼寫:後金兵得以集中兵力攻浙兵營,明總兵陳策、童仲揆、張明世、戚金等將領沉著應戰,積極佈陣,誓後金兵決一死戰。明軍以火器射擊,殺傷相枕。火藥用盡,兩軍便開始短兵相接。戰鬥極為激烈,明軍的步兵沒有弓、撒袋,他們持三尺長的竹竿槍和腰刀,披甲冑,外套一層厚棉,刀、箭不入。在夜幕降臨時與後金兵交戰,一度勝負未分。但後金增援部隊加入,明軍浙營潰敗,陳策、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戰死。後金前後損失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彥、雅木布里、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戰將。


此戰3000戚家軍全軍覆沒,也斬殺清軍5000多人,算是最後的輝煌吧。


薩沙


戚家軍,總編制4000人,戚繼光率領下這支軍隊歷經百戰殺敵十萬未嘗一敗,被稱為“16、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而能夠讓這樣創下過最強軍隊之名的戚家軍,全軍覆沒的“渾河血戰”,那更是堪稱精銳檢驗器了。

參戰雙方分別是:秦良玉3300白杆軍加上3000戚家軍對戰後金八旗主力軍精銳。

參戰雙方不可謂不精銳,其結局雖以後金努爾哈赤慘勝、白杆軍損失慘重、戚家軍全軍覆沒收場,但大明的這兩支精銳步兵亦給清王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先前跟近十萬明軍廝殺,近乎屢戰屢勝的八旗軍,竟然和白杆軍、戚家軍對戰時,出現了【率吾常勝之軍,望風而走,以失銳氣】的現象,讓努爾哈赤戰後,直接處理了四五位將領。

至於這支戚家軍,為何沒有如戚繼光時期,打出無敵的戰績,原因有四點。

其一、步兵對戰騎兵,本身兵種上就不佔優勢;

其二、這支戚家軍已經不是戚繼光帶領的戚家軍,只是後來其他將領招募的新兵,按照戚繼光練兵方法,打造出的“同款”山寨版;

其三、指揮的將領水平有限,無法和戚繼光相提並論;

其四、戚家軍面對的對手數量太多,而自己並沒有明軍願意支援。

戰不勝,非戰之罪,實在是當時明朝將領畏懼敵人強大,使得秦玉良和戚家軍獨自作戰,哪怕戰力非凡,也是雙拳難敵四手,最終敗下陣來。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要說這"渾河血戰"可謂是真的慘烈至極,不僅僅是戚家軍,白杆川兵在這一戰中的體現出來的血性也是令無數人為之敬佩,清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而造成這兩隻精銳部隊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明朝內部鬥爭,從而導致明朝軍隊孤軍奮戰,沒有增援,以至於被活活消耗死。當然,敵我兵力差距數倍,也是必須正視的現實。

提起戚家軍,任何一個熟知其歷史的人都不得不對他豎起大拇指,戚家軍是中國歷史上“唯二”的以主帥姓氏命名的著名無敵軍隊,另一個就是岳飛的岳家軍。

為什麼說"無敵軍隊"呢?

自從戚家軍組建以來,從未在任何一場戰役中敗過,因抗擊倭寇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1621年,也就是明朝天啟元年,因為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後金主帥努爾哈赤趁此機會直逼瀋陽,很快便率軍猛攻瀋陽,而瀋陽僅僅堅守了一天,便宣告淪陷,守將戰死。

雖然瀋陽第一時間將消息傳遞出去,但是留給戚家軍和白杆川兵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當4000白杆川兵和3000戚家軍趕到瀋陽附近的渾河時,瀋陽已經宣告淪陷,就此渾河血戰拉開序幕。

由於當時後金有著數萬人,而白杆川軍和戚家軍加起來也不足萬人,因而明軍只能死守以待援軍到來,因為戚家軍配備的是鳥銃,所以戚家軍在橋南紮營,而肉搏戰強悍的川軍則在橋北紮營,八旗騎兵屢次衝鋒都被川軍擊退。

其中固然有川軍不畏生死、組織紀律嚴明的功勞,同時川軍配備的奇特武器也是令八旗軍措手不及,《滿文老檔》記載:"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

經過數次激戰,雙方都死傷慘重,但是由於川軍長途跋涉,加之又缺乏補給,4000川軍將士苦戰下來,已經所剩無幾,在統帥的帶領下突圍成功,進入戚家軍軍營繼續堅守,等待支援。

而此時戚家軍在不斷用遠程武器支援川軍,用銃炮擊殺數千名八旗軍,而此時已經擊潰川軍陣營的八旗軍,全力進攻戚家軍營,隨著連續不斷的高強度戰鬥,很快,戚家軍火器彈藥便消耗完了。

剩餘川軍和戚家軍一起同八旗軍展開肉搏,雙方激戰,一時勝負難分。但是此時戚家軍等人苦苦盼望的增援部隊卻還沒有到來,而後金的增援部隊卻來了,五萬多八旗騎兵數輪衝鋒,戚家軍已然潰散,大家都知道在平地上騎兵對步兵的碾壓有多麼佔優勢,更何況雙方人數和狀態差距如此之大。

隨後明軍剩餘將士皆被包圍,八旗軍萬箭齊發,戚家軍同白杆川軍七千餘名將士全部壯烈殉國。

回望整個渾河血戰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白杆川軍和戚家軍實在是盡力了,而造成他們全軍覆沒的罪魁禍首可以說就是他們所效忠的朝廷,因為朝廷的內鬥,導致增援不及時,剿倭寇,御蒙古,參與"萬曆三大徵",立下赫赫威名的戚家軍就此在歷史上落幕。


歷來現實


\t因為此戚家軍,非彼戚家軍也。

戚家軍真正揚名立萬,是在戚繼光帶領之下。嘉靖皇帝還活著的時候,戚繼光就已經成為了在沿海地區抗擊倭寇的主帥。不過當時戚繼光頭頂上還有一個頂頭上司胡宗憲。

胡宗憲下臺以後,戚繼光也跟著大權在握,這個時候的戚繼光,控制著整個東南沿海的抗倭軍隊,這就是戚家軍的雛形。

等到張居正上臺以後,事情又發生了轉變,戚繼光和張居正的關係不錯,所以在張居正執政的十年裡,戚繼光得到了充分任用。

沿海地區的倭寇平定的差不多了,於是張居正便調遣戚繼光去了北方。當時北方的各部落已經騷動不安,雖然還是一盤散沙,但是力量卻不可小覷。

隆慶初,給事中吳時來以薊門多警,請召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乃召為神機營副將。會譚綸督師遼、薊,乃集步兵三萬,徵浙兵三千,請專屬繼光訓練。帝可之。---《明史》

為此張居正命令戚繼光在薊州練兵。當時譚倫招募了三萬人馬,全部交給了戚繼光來訓練。那麼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因為戚繼光對這支抵抗北方勢力的軍隊,要求比較高,所以所花費的開銷也是相當大的。

為此大明王朝內部是苦不堪言,不少臣子建議削減戚繼光的軍費,可是張居正卻表示力挺,所以萬曆朝戚繼光可是花了不少錢的。

雖然戚繼光在北方抵擋了北方敵人的入侵,又協助李成梁控制了遼東的局勢,但是這也不能決定戚繼光的未來。

因為張居正死了,張居正在萬曆十年,因為工作太操勞,給活活累死了。這下子戚繼光也徹底懵了,因為他全都是依靠張居正才能夠過上好日子,這下子他該依靠誰呢?

果不其然,清算完張居正以後,萬曆皇帝又盯上了戚繼光。沒辦法戚繼光太會花錢了,當然是不能長久的。所以在朝臣的彈劾下,戚繼光又被調到南方去。

沒過多久戚繼光繼續被人彈劾,直到被彈劾回老家,這樣一代英雄就這麼因為黨爭的原因,被彈劾過度,病死了。所以戚繼光壓根就沒有參與過渾河之戰。

\t渾河之戰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跟戚家軍有關係嗎?

1621年努爾哈赤帶領後金人馬,與大明軍隊的一次交戰。這一場大戰跟戚家軍到底有沒有關係呢?說沒有關係是不可能的,但是跟戚繼光時代的戚家軍的確是沒有什麼關係了。

戚繼光是1588年死的,渾河之戰是在他死後33年才爆發。一代人都已經長大成人了,而老一代的戚家軍士兵們,其實早就退休了,多半都已經跟戚繼光會合了。

所以說參與渾河之戰的這支軍隊,不是戚繼光原來的戚家軍。但是這支軍隊跟戚家軍的確是有關係的,因為他們是戚家軍的延續,建制是一樣的,也是由老一代戚家軍的將領帶出來的一支軍隊。

大清兵盡銳攻浙營。營中用火器,多殺傷。火藥盡,短兵接,遂大潰。策先戰死,仲揆將奔,金止之,乃還兵鬬。力盡矢竭,揮刀殺十七人。大清兵萬矢齊發,仲揆與金、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死焉。---《明史》

這支戚家軍的戰鬥力是相當強悍的。當時努爾哈赤非常囂張,帶著數萬人馬就敢前來犯境,為此大明王朝選派了兩支強勁的人馬對努爾哈赤發起了進攻。

第一支人馬便是四川的秦家軍,也就是著名女將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所帶領的人馬。而第二支人馬,便是戚家軍。

四川兵和戚家軍分別各有三千多人,合計七千多人。除此之外,大明朝還有4萬多人馬助陣。所以四川兵和戚家軍都有恃無恐。

可是戰爭真正打起來以後,四川兵作為前鋒,全軍覆沒,三千多人只有少數幾人逃了出來。而這個時候努爾哈赤的大軍已經出現了戚家軍跟前。

至於大明王朝那4萬多人馬,居然一個都沒有露面,全都躲在後面看戲。心灰意冷的戚家軍向努爾哈赤發起了最後的攻擊。

一場大戰之後,努爾哈赤損失慘重,以巨大的代價贏得了這場戰爭。而戚家軍和四川兵全軍覆沒,沒有幾個是活下來的。戚家軍的主將全部戰死,自此,世上再也沒有戚家軍的存在。

這就是戚家軍全軍覆沒的前因後果。期間參戰的戚家軍攏共只有三千多人,所以他們能夠抵擋努爾哈赤數萬人的進攻而沒有選擇退縮,可見戚家軍的軍魂還是在的。

只是可恨的是,站在一旁看戲的4萬多大明軍隊,他們居然絲毫動容都沒有,喪盡天良不過如此。這樣的王朝不滅亡,天理難容。

繼光乃議立車營。車一輛用四人推輓,戰則結方陣,而馬步軍處其中。又制拒馬器,體輕便利,遏寇騎衝突。寇至,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而前,間以長槍、筤筅。寇奔,則騎軍逐北。又置輜重營隨其後,而以南兵為選鋒,入衛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節制精明,器械犀利,薊門軍容遂為諸邊冠。---《明史》

戚家軍從戚繼光建立開始,就已經代表了大明朝最高的戰鬥力。尤其是在戚繼光掃蕩倭寇結束以後,被派遣到了北方訓練三萬多人馬。這一支人馬幾乎是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兵種,無論是火器還是兵刃,全都是當時最好的。

據說為此花費了大明王朝三年的稅收,可見這隻軍隊所花費的代價有多大了。所以戚繼光也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但是問題是換了領導以後,一切都變了,這是比較無奈的。

戚繼光死後,戚家軍依舊還在。新一代戚家軍是在浙江義烏地區重新招募的士兵,他們依舊按照戚家軍的訓練方式進行訓練,所以戰鬥力依舊是當時大明王朝最強大的。可惜義烏地區常年徵兵,使得當地男子越來越少,這也就限制了戚家軍的人數了。


江湖小曉生


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一手打造的鐵血之師戚家軍,曾在東南沿海讓倭寇聞風喪膽。戚繼光靠嚴明的軍紀、艱苦的訓練、科學的陣法、獨特的武器,以及強悍的戰力,南征北戰三十餘年,南平倭寇,北鎮蒙古,戰無不勝,鮮有敗績。

(戚繼光劇照)

戚繼光曾在《紀效新書》中自述:“從軍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遭一劫。”

據《明史》記載,戚家軍最大的一次傷亡是林墩戰役,戚家軍陣亡90餘人,但淹死和燒死倭寇3000多人,斬敵首級690顆。而在奇襲牛田等戰鬥中,戚家軍更是無一傷亡。縱觀戚家軍的數十年戰鬥,殲敵超過15萬人,而自身傷亡不過區區200人,這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是一個奇蹟。

不過,就是這樣的一支常勝之軍、虎狼之師,卻在“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這是為什麼呢?

公元1588年,60歲的一代名將戚繼光染病去世,將戚家軍的旗幟交到了侄兒戚金的手裡。這位跟隨伯父浴血沙場十幾年的後起之秀,完全繼承了戚繼光的血性和勇猛,在戰場上一往無前,戰功卓著,“練兵頗有父(指伯父)風”。

正是這位戚家後人,在戚家軍的最後一戰渾河血戰中,縱然面臨生死絕境,戰至最後一人,仍然讓從未倒下的戚家軍旗幟獵獵生風,高高飄揚。

那是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八旗鐵騎圍攻瀋陽。據守瀋陽的主將派人嚮明廷求援。遼東經略袁應泰急調川浙精兵萬餘人,火速增援瀋陽,並下令三萬遼東明軍作為後援趕赴前線。其中的浙軍,就是戚金率領的赫赫有名的戚家軍。

(努爾哈赤劇照)

戚家軍剛剛抵達渾河南岸,就聽聞瀋陽失守的消息。原來守城明將貿然出擊,中了後金軍的埋伏。在退回城內時,又被城內的蒙古人砍斷了吊橋。固若金湯的瀋陽城就這樣在瞬間城門大開,被努爾哈赤輕易地攻破了。

這時的川浙援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但還是迅速達成了絕不後退的統一意見。

川軍為了給戚家軍爭取佈陣的時間,在將領周敦吉的帶領下,義無反顧地度過渾河,向北岸的後金軍發起了猛攻。

這是一支手持白木杆長槍的軍隊,被人稱作“白杆軍”。他們作戰勇猛,不懼生死,屢立戰功,是明軍中的精銳部隊,“素為遠近所憚”。

努爾哈赤不敢掉以輕心,首先派出正白旗迎戰。但剽悍的八旗鐵騎被手握長槍的“白杆軍”殺得人仰馬翻。連續幾次衝鋒都鎩羽而歸,在城下留下一推後金士兵的屍首。

惱羞成怒的努爾哈赤,隨即派出精銳正黃旗。不過其遭遇,幾乎和正白旗一樣,灰頭土臉地敗退而回。兩次交鋒,8萬八旗兵硬是沒撈著一點便宜,反而“死於槍弩者數千人”。

降將李永芳見後金軍屢戰屢敗,於是找來投降的明軍炮手,重賞他們,炮擊川軍,“發炮無不立碎者”。在猛烈炮火和後金軍的夾擊下,川軍陣腳大亂,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少數人退回了渾河南岸,和戚家軍匯合。

(李永芳劇照)

戚金利用川軍用生命爭取來的寶貴時間,迅速在渾河南岸展開戚家軍有名的車陣。後金軍在打敗川軍後,趁勢度過渾河掩殺過來,一場有明以來最為慘烈的決戰,隨即在渾河南岸打響。

戚家軍首先用頗負盛名的“火銃三疊陣”給予八旗兵迎頭痛擊。當八旗兵衝到明軍陣前300步時,戚家軍的大口徑佛郎機火炮萬炮齊發,八旗兵隨即倒下一大片。距離200步時,戚家軍弓弩手萬箭齊射,八旗兵攻勢受阻,像潮水一般退去。但仍有個彆強悍八旗兵,衝到了據戚家軍100以內,戚金就下令所有火器、弓箭等火力全開。

到最後,即便有少數衝到陣前的八旗兵,也被戚家軍的特製武器狼筅奪去了性命。

面對著十倍於己的八旗兵一輪又一輪的猛攻,戚家軍毫無懼色,以命相搏,慘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車陣終於還是被八旗兵衝破了,戚家軍就以著名的鴛鴦陣對付敵人,與敵人近身肉搏,殺的八旗兵屍橫遍野,殺死敵軍3000餘人。

正在戰事最為要緊的時刻,戚家軍收到了一條噩耗,3萬援軍被努爾哈赤的幾千兵馬殺得狼狽逃竄,他們已陷入絕地無援之境地。

總兵陳策在力斬十數名八旗士兵後,力竭身亡。總兵童仲揆心生懼意,想撤離戰場,被戚金一把拉住,斷喝一聲:“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童仲揆面呈羞色,翻身衝入戰場,直殺得渾身是血,多處負傷。

終於,戚家軍戰至了最後一刻,只剩下戚金、童仲揆和十多名明軍,被八旗兵團團圍住。此時的八旗兵,已失去了近戰的勇氣,他們紛紛拉滿了弓箭,箭如雨下,戚家軍全體殉國。

《明史》中對戚家軍最後一戰極盡讚美之詞:“力盡矢竭,揮刀殺17 人。大清兵萬矢齊發,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死焉。”

(參考資料:《明史》《紀效新書》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渾河血戰是明末時期,後金發起的一起戰爭。明朝參與的軍隊為川軍白桿兵跟浙兵戚家軍,這裡的戚家軍是不是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還有待商榷。

第一、戚家軍是百姓的稱呼,戚繼光自己也不敢叫自己率領的軍隊叫戚家軍,戚繼光遭到文官彈劾後被罷官,於1585年離開軍隊,1588年病死,即使戚繼光離任當年招募訓練了最後一批戚家軍,士兵平均年齡15歲,到渾河血戰發生的1621年這些士兵也達到51歲了,在古代51歲的老兵不能說沒有而是非常少,從年齡上看,這一支軍隊只能說是浙兵,而難以說是戚家軍。

第二、在戚繼光的帶領下,戚家軍治軍嚴明,戰鬥力強悍,而這支浙軍與戚家軍相差甚遠,據《三朝明事實錄》記載了浙軍與川軍的鬥爭:“四川石柱女官秦良玉率兵三千援遼,所過無犯。至通州,偶與浙兵相觸格鬥,地方官諭解旋止步。從此可以看出,浙軍與川軍在戰爭之前就有矛盾,起因為士兵發生了口角,然後從辱罵變為動手,從小規模打架變成大規模鬥毆,最後是防空炮嚇唬人,如果這支浙軍真是戚家軍,只能說明戚家軍離開了戚繼光墮落了。

第三、參將將領有戚金,大家因為此人認為這支浙軍為戚家軍。《明神宗實錄》記載:“升薊鎮大水峪遊擊戚金為古北口參將”。“近督臣揀閱,惟稱真定戚金之三百與薊鎮所幕之二千,其餘則否”,這兩段話表明,戚金帶的軍隊為後招募的北方兵,就算其中存在一定戚家軍老兵,數量也不會太多,因此浙兵為戚家軍的幾率極低。

那麼渾河血戰雙方殺傷如何,損失又是怎樣?3月13日,後金大舉進攻瀋陽城,守將熊廷弼被換成袁應泰,戰略也從防守直接改為進攻,本身好酒又好戰的賀世賢不聽手下勸阻,在喝酒以後率領家丁千餘人出擊,這是後金軍設的圈套,賀世賢中了圈套,被敵人的伏軍所包圍,雖戰力勇猛,終因寡不敵眾,退到了瀋陽城北,這時正常情況應該是城上的守軍放弓弩火石,將敵軍逼退,然後敗軍進入城中修整,或者敵人勢大,守軍放棄敗退而來的軍隊,關閉城門死守不出。

然而這時候袁應泰之前,胡亂接受蒙古與後金的逃兵後果出現了,在賀世賢敗退而回時,城內被編入軍隊的蒙古人與後金人直接叛亂,打開城門並且開始搗亂,瀋陽城因此直接失守,總兵賀世賢戰死,還有他的親兵家丁跟肯為明朝戰死的軍民。

瀋陽城失守後,陳策聽從袁應泰的命令前來支援,支援軍隊正好達到渾河一處,陳策想要退兵,將士們不同意,因此陳策帶著部分軍將跟三千浙兵在渾河以南駐紮,副總兵秦邦屏帶著三千白桿兵渡河,努爾哈赤聽聞渾河附近有一支明軍援軍,因此派出四旗後金軍前去迎戰,是當時後金一半的兵力,此時秦邦屏率領白桿兵剛渡過河,還沒有完全紮營,也沒有多少防禦工事,後金四旗已經殺到,在雙方軍備差距不太大,人多打少還是騎兵打步兵的前提下,白桿兵先後擊敗了滿八旗中的白旗和黃旗兩軍,殺後金軍兩三千人,俘虜敵將三名,但因雙方力量懸殊,白桿兵糧草不足的情況下,白桿兵選擇與敵軍同歸於盡,在北邊的白桿兵只有少數逃回了南面與南面駐軍一同奮戰。

後金軍在殲滅白杆軍以後集中兵力圍攻浙兵,除了陳策帶領的援兵,還有朱萬良、姜弼帶領的數萬軍隊,在陳策帶領的軍隊與後金軍作戰時,朱萬良、姜弼帶領的援軍卻在離渾河幾里外觀望不前,在此情況下浙兵進行了頑強抵抗,他們將手中的火器盡數打完,然後使用冷兵器進行白刃戰,陳策和童仲揆戰死,隨後後金軍佔領瀋陽城,渾河之戰結束。之後又佔領遼陽,袁應泰以死殉國。

所以當時兵力懸殊,還無後援的情況下,戰敗是必然結果,全軍覆沒代表了當時與後金作戰的將領及士兵,保衛國家,與後金決一死戰的決心。

我是拓野紅顏,歡迎大家關注、評論。


拓野紅顏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這首氣壯山河、蕩氣迴腸歌曲,是戚家軍的軍歌。

明朝末年吏治腐敗,國運漸衰,明軍軍紀鬆弛,戰鬥力低下,小小的倭寇也不把大明放在眼裡,不斷挑戰我大明邊防軍隊,騷擾我沿岸人民。讓大明國際形象受到損害,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亂世出英雄,雄雞一唱天下白,戚繼光挺身站出來,終結倭寇囂張氣焰,還大明沿海人民一個祥和世界。

提起戚繼光,人們自然就想到了戚家軍。戚繼光把一個有礦工組成的隊伍,打造成一支頗有現代化氣息的軍隊,為了維護明朝的安全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立下不朽功勳,留下千古美名。

當年的戚家軍可謂戰鬥力爆表,百戰百勝,被稱為17世紀亞洲最強軍隊。在對倭寇的戰爭中,經常打出全殲對手,己方卻零傷亡的恐怖戰績,這在冷兵器時代是不可思議的。

可為什麼這支曾經所向披靡的軍隊,在明末的渾河之戰中卻一敗塗地,從此消失呢?

一、歷史規律。

人有壽命,車有壽命,花草樹木都有壽命,軍隊也有壽命。再美的花都有凋落的一天,再牛的軍隊都有氣數盡的一天,這是自然規律,無可抗拒。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其實被浪淘走,豈止是英雄人物,還有英雄締造的軍隊。

蒙古騎兵,岳飛的岳家軍,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還有滿清的八旗軍,都曾經百戰百勝、所向無敵輝煌過,但最終都被歷史淘汰,仁義之師也罷,正義之師也好,都有消亡的一天。

戚家軍是由戚繼光創立的,渾河之戰時,戚繼光已經去世了三十多年,這支部隊的靈魂人物已經消逝了。所以戚家軍的失敗和消亡不可避免,也非常正常。

二、敵眾我寡。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金(清軍)軍參戰兵力為6萬人左右,兩年後的渾河戰役,清軍投入的兵力數萬,而戚家軍的領袖童仲揆、陳策帶領的人馬只有區區萬餘人。

以一萬人敵數萬,兵力對比懸殊,取勝希望渺茫。

歷史上沒有人規定戰爭是以人數定勝負的,歷代以少勝多的戰例也並不少見。

吳蜀夷陵之戰,曹袁官渡之戰,曹孫赤壁之戰,秦晉淝水之戰、金朝的護步達岡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可是以少勝多的戰役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弱勢的一方必須要佔據天時地利人和,還要有高超的指揮藝術。而這些,戚家軍一個都不佔。在正常情況下,兵力越少,取勝幾率越低。

三、一盤散沙。

當時參加渾河戰役的,一共有三支隊伍。秦良玉的川軍、童仲揆率領的明軍和戚家軍。

三支隊伍不是一個領導指揮,也不屬於一個系統,將領們在戰前可能連面都沒有見過,三方將領誰也不瞭解誰,對彼此軍隊首長的作戰思路和軍隊特長一點都不瞭解,缺乏統一指揮。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各自為戰,一盤散沙,被敵人各個擊破。

童仲揆的政府軍渡河向北的時候,川軍還在橋南,川軍在跟後金軍短兵相接的時候,友軍沒有能及時增援,戚家軍沒有能投入戰鬥。川軍被擊潰後,戚家軍才拉開架勢。

四、陣型落後。

戚家軍靠抗擊倭寇起家的,浙軍擅長水戰。而清兵(後金兵)的優勢是騎兵,騎兵是速度就是快,快如閃電,戚家軍的王牌是鴛鴦陣,只能對付節奏慢的軍隊。在迅雷不及掩耳進攻的後金騎兵面前,鴛鴦陣成為擺設,因為對方就不配合。

後金兵跟倭寇完全是兩種軍隊,雖然戚家軍擺開的陣勢既好看,又堅固,但機動性太差,跟後金軍隊作戰毫無優勢。

五、敵人強大。

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在崛起的時候,軍隊無論是士氣還是戰鬥力都是最強的,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光芒萬丈,生機無限。而沒有戚繼光的戚家軍,早已過了最盛期,成為落日餘暉。

渾河之戰發生時,後金剛剛經歷了薩爾滸大勝,在遼東地區所向披靡。此時的後金士氣旺盛,明軍的鬥志與後金無法相比。

這句話放到這裡就是:不是戚家軍作戰不勇敢,是後金兵(清兵)太能打了。

六、援軍猶豫

渾河戰役打響的時候,明朝政府是派去有援軍的。所以大家才放開膽子,跟敵人死拼。

但朱萬良、姜弼率領著剩下的三萬援軍到了外圍,卻畏畏縮縮,按兵不動,駐軍觀望,最後錯失戰機。

戚家軍步兵打騎兵,能夠堅持一陣已經勉強,如果援軍及時投入戰鬥,也許還有幾分勝算,至少戚家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但明軍在明末向來缺乏配合,導致這樣一直軍隊最後落的如此下場。


小約翰


全軍覆滅的原因很多,第一個原因就是不願意跑。展開來聊聊。

戚繼光平息倭寇後,在張居正主政時期,從福建調往薊州,作為薊州總兵,負責對付北方的蒙古或者說北元。調任不久,因為要整備軍隊,就要求調派部分戚家軍骨幹負責訓練。由於張居正要求戚繼光對敵採取守勢,基本上除了一次蒙古俺答入侵無功而返外,基本上十五年無戰事。

戚繼光作為軍事將領,很顯然希望能夠主動進攻,也做了對應的安排,針對蒙古騎兵的衝擊力,也改造了鴛鴦陣的部署。正前方為騎兵,次後方為“殺手“10人,中間為火炮戰車,貌似今天的步兵裝甲車,多開射擊口,用佛狼機為主要進攻武器。最後方為步兵。作戰時,用騎兵和殺手延緩騎兵衝擊,火炮戰車圍成圓形方陣,射程250尺,負責殺傷馬匹,步兵以鴛鴦陣接敵。

在渾河血戰中,根據歷史的記載,最初上戰場的是四川兵,後面是浙江兵。四川兵被全面殲滅後,主將轉到浙江兵營。因此來看,當時的浙江兵營屬於中軍或者後軍的位置。帶兵的是戚繼光的後世子孫戚金(此人曾經隨劉綎參加萬曆抗日援朝)。努爾哈赤開始全力進攻浙江營。估計當時也是沿用的戚繼光的戰術,雖然經過屢次衝擊,三千浙江兵還是抵抗住了後金的進攻。此時,援軍已經緊急趕來,明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一路順利,後金的阻擊部隊望風而逃。明軍一直殺到努爾哈赤的附近,但是後金軍進行反擊後,援軍被擊退。困在浙江兵營內的主將陳策、童仲癸以及戚金再次向外求援,總兵袁世泰以敵人強大為由拒絕派援兵。而此時,後金援兵已經來到,激憤之下,合營決戰,120多名將官帶著殘餘部隊反向衝鋒,終於絕大部分遇難,僅有幾十個人衝出包圍圈。

從此戰雙方陣亡的人數來看,後金記載的將領就有九人,兵士數千。由於戚繼光最初的部署,這批浙軍只有火器,沒有弓箭也是全軍覆滅的另外一個次要因素。

大家如果想有對這場戰鬥有直觀的感受,可以參看美國的西部片,最初墾荒的白人在野外遇到印第安人進攻的場景。

補記:此戰雙方投入兵力,明朝是兩萬三千人,後金是六萬人。戰役結束後,明朝預估為兩萬人,後金為三萬人。資料來源為維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