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渾河大戰,明朝戚家軍最後的精銳,為何會全軍覆沒?

王乾


首先是兵力上對比懸殊。明末明軍與清軍的渾河之戰,是戚繼光侄子統領帶著火器的戚家軍和四川白桿兵共一萬人,和清軍三萬鐵騎進行的一場大血戰。清軍首先從人數上就佔據絕對優勢。

其次是明軍援兵的不作為。戰爭開始後,戚家軍先以火器遠程打擊,殺傷無數。火藥用盡再近身肉搏,與後金軍激戰到入夜,打的八旗軍竟然出現了逃兵。但此時後金援兵趕到,而戚家軍旁邊的兩萬關東明軍卻見死不救,坐視同胞力戰而亡,總兵童仲揆戰死、總兵張明世戰死、總兵戚金戰死,都司袁見龍、鄧啟龍等120餘名將領皆力戰殉國,戚家軍全軍覆沒。

八旗軍雖然贏得了勝利,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上萬人,為歷來之最。而曾經馳騁疆場數十年、所向無敵的戚家軍,終成絕唱,從此大明再無精銳。戚家軍的沒落,就是大明國運的一個縮影,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就算戚家軍依然保持著戰力,也無法挽救一個明朝後期的落寞。


關河南望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是回答了很多遍了,在這裡必須糾正一個觀點:參加渾河之戰的浙兵並不是戚家軍,所謂的戚家軍早就已經消失了二十年之久了,渾河之戰中的浙兵可以說和戚家軍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所以說,戚家軍血戰渾河,根本就是現代網文編出來的熱血詐騙網文。

關於渾河之戰,《明實錄》是這樣記述的:

川浙總兵陳策等率師援瀋陽,及奴賊戰於渾河。死之時,策等提兵至渾河橋南,聞瀋陽失守下令還師。禆將周敦吉等固請進戰,石柱土司副總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與諸將營橋北。浙兵三千與陳策等營橋南。邦屏等營未就,奴四面攻之,將卒殊死戰,殺奴二三千人,賊卻而復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諸軍飢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吳文傑、雷安民皆戰死。他將走橋南入浙營,奴圍之數重。副將朱萬良姜弼擁兵去渾河數里觀望不前,及賊圍,浙兵始領而前,與賊遇即披靡不支,賊乃萃力於浙營。初用火器擊之,殺傷相枕,火藥已盡,短兵接戰,遂大敗。陳策先死,童仲揆騎而逸,副將戚金止之曰:“公何往?”遂下馬語其屬曰:“吾二人得死所矣。"與諸將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皆死。

在這段文字中,有提到浙營。有人說戚家軍不就是浙江人嘛,那這支浙兵又是用火器的,還有個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在裡面,不是戚家軍是什麼。


邏輯錯誤,一個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即戚家軍是浙江人,所以浙兵是戚家軍。統兵的將軍有戚金,所以這是戚家軍。這支浙兵善用火器,所以也是戚家軍。

只能說,這是揣著糊塗裝明白。

如果熟悉戚繼光這個人,你就會知道,早在隆慶二年的時候,朝廷為了保證戚繼光在薊門練兵順利,便將他的浙江老兵稀疏調往薊鎮,作為戚繼光的親兵衛隊。而這些浙江老兵來到北方之後,又被戚繼光改編成了中國第一支火繩槍騎兵隊。



可以說貨真價實的戚家軍在歷史上真的是戰功赫赫,在南方打過倭寇,在北方抵禦過蒙古,在朝鮮打過日本正規軍,可以說一支奇兵跨越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不過英雄的結局往往都是悲慘的,在1595年的時候,薊門發生了一場兵變,理由是“南兵因為缺餉而譁變”,原來的浙江義烏3000多南兵被薊鎮總兵官王保引到演武場,之後再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北兵殘忍的殺害,最後原本的四千多浙江南兵只剩下了不到兩千人。《朝鮮宣祖實錄》:

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這場屠殺直接摧毀了戚繼光多年培養的薊鎮戰鬥系統的核心,以至於一年後明軍第二次奔赴朝鮮,薊鎮出現了人手不夠的情況,又重新從浙江招募了1785人賴湊數。

這才是真正的戚家軍的結局,很遺憾的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

那麼渾河血戰中的浙兵又是何來歷呢?

根據《神宗實錄》的說法,早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就從浙江徵調了兩萬多老兵,統一由劉挺統領。後來明軍兵敗薩爾滸,浙江的精銳老兵也就損失殆盡了,只有八千多殘兵退守瀋陽,後續為了和後金繼續作戰,朝廷又分三次從浙江徵兵,並且悉數派往遼東地區。而參戰的這一支,由將軍陳策統領,是最早招募的一批,也不過是參戰的前一年招募的,人數只有3000人。

除了浙兵的兵跟戚家軍沒有關係,就連指揮的將軍也和戚繼光沒有太大關係。主將陳策,是廣東東莞人,一直以來都在四川任職;副將童仲揆是南京人,卻一直在江西任職;周敦吉是四川永寧參將;最後唯一和戚繼光有關係的,就是戚繼光的族侄戚金,卻也是被革職了十一年,最後去援遼的時候,所帶領的也只有300真定親兵。

可以說將軍來自五湖四海,兵是新兵蛋子,這樣的軍隊別說精銳,就連老兵都比不了。

至於浙兵所採用的車營戰術,也是參考的戚繼光的半成品,沒有騎兵的掩護,沒有奇兵隊和殺手隊互相運動,這樣的車營自然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所以正如各路文獻所記載的那樣,當明軍的火藥用完時,八旗軍也就突破了浙兵的防線,並迅速的拿下了陣地。在戰後,努爾哈赤對於戰勝浙兵也並沒有表現出什麼自豪來,也沒有稱讚浙兵的戰術有多麼厲害。倒是一直對駐守北岸的川軍陣地耿耿於懷,打心裡由衷的佩服秦良玉帶出來的這群土司兵。

不過我們還是要稱讚這些勇士,即使是新兵,即使他們近戰很垃圾,他們還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沒有投降,沒有一鬨而散,3000人從上到下,逃生者寥寥無幾,可以說,他們不是什麼強大的軍隊,但他們絕對是優秀的軍人。


參考文獻:《神宗實錄》、《明代薊鎮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明實錄》


火器工坊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這首《韜鈐深處》由我國曆史著名將領戚繼光所寫,他是一位一心期望國泰民安之人。

明末政局動態,軍隊渙散,戰力底下,倭寇不斷侵擾大明海疆,成為大明王朝心腹大患。

戚繼光憑藉嚴明的紀律、先進的武器、多變的鴛鴦陣,硬是將一群農民變成一支強大特種部隊,一支無堅不摧戚家軍越戰越強,成為大明王朝中後期中堅力量。

戚繼光徹底掃除倭寇後,為大明王朝駐守北部邊疆,數次擊敗蒙古騎兵,穩定京城安全。

戚繼光去世後,這支軍隊並沒給明政府解散,而是參加明朝中後期,一系列知名戰役,“渾河戰役”作為奇戚家軍最後揭幕戰,此戰後在無戚家軍。

渾河戰役,戚家軍最後光輝

公元1621年,明天啟元年,努爾哈赤趁著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的機會,進攻瀋陽。

就在瀋陽戰況垂危,明軍派出戚家軍、秦良玉旗下白桿兵前來救援瀋陽。

援軍日軍兼程趕赴戰場,無奈戰局變動,瀋陽失守。

聞知城破,陳策下令還師,遊擊周敦吉等一再請戰,諸將激動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明軍步兵禦敵,秦邦屏帶石柱兵渡河佈陣,橋北立營,童仲揆、陳策統領浙兵橋南立營。

後金八旗軍很快對明軍發發動軍隊,明軍沉穩應戰,擊潰八旗精銳,努爾哈赤震驚。努爾哈赤一籌莫展之際,降將李永芳獻策以瀋陽城頭大炮轟擊川軍。

後金軍利用火炮優勢很快擊潰川軍,後金見狀全面出擊,川軍即便戰局不利,依舊要後金付出沉重大家,史料記載後金軍隊“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剩餘的部分川兵突圍,投靠了只有3000多人的浙兵。

戚家軍擅火器,裝備不少火器。後金八旗軍幾次進攻,都敗於明軍火器之手。可後金人數多,採用派出少量騎兵,消耗戚家軍火器,一旦戚家軍彈藥耗盡,就是擊敗戚家軍之時,後金八旗軍對於近身肉搏十分擅長,必可擊敗戚家軍,雙方展開血戰,3000多浙兵和剩餘的川兵,基本全軍覆沒。

後金八旗軍付出慘重代

清朝著名文學家魏源紀錄:“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就連屬於中立國的朝鮮王國也有相關紀錄,《李朝實錄》中記載:“虜之死傷亦相當,虜至今膽寒。”由此可見,此戰確實打得氣壯山河。

戚家軍失敗在於明軍互不配合,見死不救,以至於精銳川軍、戚家軍全軍覆沒,後金佔領瀋陽後,徹底在東北站穩腳跟。

這支軍隊剩下之人,全部編入其他部隊參與瀋陽之戰,戰死沙場,威名赫赫戚家軍成為絕唱。

綜合所述,渾河之戰,明朝損失慘重,戚家軍消亡要不人嘆息,無論多強大,總有消亡一天,後金逐步做大,不在是個遊牧部落,已經可以威脅中央政權,後期明朝雖有對後金實行戰略包圍,最終都成為泡影。


莫地方


我們知道,戚家軍是明朝中後期歷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隊,也許對於戚家軍,很多人還停留在抗擊日本倭寇的層面,其實在倭寇被基本肅清以後,戚家軍還曾經和參加了明朝後期的反後金戰爭。



在倭寇問題基本肅清以後,明朝先後進入了隆慶時代和萬曆時代。戚家軍的部分力量被調往北方邊陲,防禦北方遊牧騎兵南下,拱衛京城的安全。

根據史料記載,在北方明軍不停的戰敗,明朝皇帝便把戚家軍,調回京師附近,在支援瀋陽時,瀋陽守軍已經被打敗,剛趕到渾河南岸,進退兩難,陷入絕境。



軍事會議上陳策、童仲揆兩位總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最終做出了主動進攻、以攻代守、血戰待援的部署。不足萬人的隊伍,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向強大的後金軍發動自殺式攻擊。戚家軍主將、戚繼光的侄子戚金指揮火器見長的戚家軍,在渾河南岸迅速擺開車陣。

周敦吉、秦民屏率領3000餘明軍,從渾河浮橋過河,排開陣勢向北岸八旗軍衝去。戚金知道,這些頭也不回的川軍是用生命給自己爭取時間,只要能固守到後援的明軍到來,或者堅持到夜晚,尚有一線生機。



後金軍渡過渾河,從四面圍了上來,很快先以優勢兵力從左翼發起進攻。匆忙擺好陣勢的戚家軍,利用車陣和訓練有素的火銃三疊陣迎敵,但還是有兇猛的後金軍騎兵,突破火力網衝擊到了車陣前,此時明軍中馬上衝出手持戚家軍特製兵器——鐵狼筅的士兵將其刺倒。

兩輪進攻之後,後金兵墜馬傷亡者達三千多人。雙方僵持之時,一個噩耗傳來——外圍打援的皇太極在白塔鋪一帶,竟然以幾千之眾擊退3萬明朝援軍。

戚家軍外援斷絕,已無退路。努爾哈赤連下死令,讓八旗不計傷亡輪番攻擊。一方死攻,一方死守,明軍最後彈盡矢絕,車陣終於被打破。後金軍突入車陣之後,包圍圈逐漸縮小。



後金兵四面包圍明軍後,並沒有選擇肉搏。而是,萬箭齊射……

此一戰,明軍犧牲近萬人,後金八旗兵也付出了傷亡上萬人的代價。據史料記載,戚家軍此戰中以數千火槍兵擊斃,滿清精銳上萬人,並在後金炮隊轟擊之下,苦撐數日,最終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這是一次慘烈的戰役,間接說明了,明軍最後的精銳,在國家危難之際,所做出的無奈努力!


野史官人


“野戰之壯莫如黑山(即渾河)” ,此語即是戚家軍最後的悲歌。

隨著後金的崛起,明與後金之間在遼東進行了多年大規模的征戰。明軍多以紅衣大炮配合城垣據守,野戰中由於明軍多為步兵,對陣滿人騎兵自然多處於下方。因此有言:滿人不過萬,過萬莫能敵。

明軍是否真的不能野戰?非也。在渾河大戰中,川兵(白桿兵)和浙兵(戚家軍)就給遼東軍好好上了一課。可惜的是,遼東軍就跟東北兵一樣,平時能咋呼,戰時腳抹油。而且這個習性一直帶入民間


戚家軍的陣法

明朝在與後金政權爆發的薩爾滸大戰中大敗,從此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明遼東軍轉攻為守。此時,努爾哈赤即將進攻瀋陽,為了保障瀋陽安全,明王朝從內地調兵支援遼東,其中就包括了著名女將四川秦良玉手下的川兵和浙江戚家軍的剩餘力量。

戰役經過:

公元1621年(明天啟年間)3月,後金進攻瀋陽,奸細打開城門,砍斷吊橋繩索,只一日,後金大軍即佔領瀋陽。

瀋陽的失陷並未嚇退赴援的川浙明軍,反而激起赴援明軍血性,諸將都憤然求戰,於是秦邦屏(秦良玉兄弟)帶川軍渡過瀋陽渾河,後續跟進的戚家軍也在渾河對岸立營。

後金首先對川軍發起了進攻,八旗驍騎數次衝鋒都被明軍打退,這些明軍(四千人)雖人數少於八旗,卻都殊不畏死,組織嚴明,殊異平時明軍,使八旗軍極不習慣,打頭的精銳紅巴甲喇軍經惡戰被擊敗,當即退卻下來,八旗軍上下震驚!騎兵不敵,努爾哈赤繼續派後續部隊加入進攻。就在滿清兵要崩潰的時候,投降後金的原明朝撫順降將李永芳利用瀋陽城中的大墩臺以千金急招明軍敗兵當炮手,居高臨下猛轟正在驍勇血戰的川兵,再調援兵後續攻上,並以鐵騎從兩翼圍殺。川軍雖浴血奮戰,把五倍於己的八旗精銳打得鬼哭狼嚎,但是集結的槍陣也不可能禁得住大炮轟,白桿兵統帥秦邦屏和明將周敦吉、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皆戰死,剩下的殘部只得退過渾河與童仲癸的明軍(浙兵)匯合。


八旗軍渡河強攻,迅速把明軍包圍數重。浙江兵與北岸撤下來的川兵一道奮起迎戰。

這一仗打的是驚天地泣鬼神,雙方展開一場惡戰,後金慘遭重大殺傷,墜馬者多達三千餘眾。但是敵眾我寡,三千多戚家軍被數萬八旗圍困,戰況異常激烈。童總兵急派人求援,但是附近的數萬明軍都被嚇破了膽,有的裝裝樣子上前稍觸即退,有的徘徊不前,更有甚者在附近只是觀戰。而後金兵不斷增援,明軍則孤軍奮戰,陷入重圍, 雙方血戰到天色將晚,八旗援兵又趕到戰場!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眾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回殺向八旗兵。最後,除極少數明軍倖免回到遼陽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悲壯殉國。外圍其它遼東明軍採取坐視的態度,任由這隻千里赴援遼東,明軍最後的最精銳的部隊覆滅。


是役,川浙明軍英勇戰鬥,但由於寡不敵眾和漢奸的出賣以及遼東本地軍閥及官僚的無恥,終於慘遭失敗,全軍覆沒。而努爾哈赤雖然取勝,也是慘勝,損失多員戰將和大量的八旗兵。

清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我淡如菊


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根據神宗實錄卷二百九十一。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條看。戚家軍已經死絕了,當時薊鎮總兵王保殺的,三千戚家軍除吳惟忠等被流放,其他人算被殺了。合著渾河邊上的戚家軍是穢土轉生了?

補充一下有關渾河之戰的史料

熹宗實錄

川浙總兵陳策等率師援瀋陽,及奴賊,戰於渾河,死之。時策等提兵至渾河橋南,聞瀋陽失守,下令還師。禆將周敦吉等固請進戰,石柱土司副總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與諸將營橋北,浙兵三千與陳策等營橋南。邦屏等營未就,奴四面攻之,將卒殊死戰,殺奴二三千人。賊卻而復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諸軍飢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吳文傑、雷安民皆戰死,他將走橋南入浙營。奴圍之數重,副將朱萬良、姜弼擁兵去渾河數里觀望不前,及賊圍浙兵始領而前,與賊遇即披靡不支,賊乃萃力於浙營。初用火器擊之,殺傷相枕,火藥已盡,短兵接戰,遂大敗。陳策先死,童仲鍨單騎而逸,副將戚金止之曰:公何往?遂下馬語其屬曰:吾二人得死所矣。與諸將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皆死之。惟周世祿突圍得脫,其死於城中亂兵者運糧同知陳輔堯、自在知州叚展也。自奴酋發難,我兵率望風先逃,未聞有嬰其鋒者。獨此戰以萬餘人當虜數萬,殺數千人,雖力屈而死,至今凜凜有生氣。當時亡歸殘卒有至遼陽以首功獻按臣張銓者,銓命照例給賞。卒痛哭階前不願領賞,但願為主將報讎,義哉!卒也可以將。

清實錄

忽諜知渾河以南、有兵自遼陽來。上率兵迎之。時明總兵陳策、統四川步兵二萬、營黃山、聞我軍進攻瀋陽。遂渡渾河來援、離城七里、分立二營皆執丈五竹柄長鎗、大刀、利劍、鎧冑之外、冒以綿帽綿被。上見之、遣右翼四旗兵、取綿甲楯車、徐進擊之。其右翼四旗紅甲護軍、不待綿甲楯車、奮勇先登。兩軍鏖戰、久之不退。上見之、令後軍往助、遂擊射衝突而入、明兵大敗、追擊至渾河、盡溺水死、陣斬總兵陣策及參將張名世。而我國參將布哈、遊擊郎格、石爾泰、以先登力戰俱死焉。我軍既殲二營之眾、復見渾河南五里外、有步兵萬餘、佈置楯車鎗炮、浚壕安營、用黍秸為障、以泥塗之。我軍將往戰又有奉集堡總兵李秉誠武靖營總兵朱萬良、姜弼、領騎兵三萬、來援瀋陽、營於白塔鋪、遣兵一千為前探、見我國雅蓀、率精銳護軍二百往偵明兵前進、雅蓀遂走、明兵遙躡其後。上聞之、大怒、自率大軍往擊、過四貝勒營告之、遂行。四貝勒急乘馬、引護軍奔赴上前勸上勿行、請自往上許焉。四貝勒引軍疾馳迎戰。明兵之追雅蓀者、四潰奔北掩擊至白塔鋪。又見三總兵統眾佈陣四貝勒不待後軍至、即率百騎進擊李秉誠、朱萬良、姜弼不能敵、大驚而遁。正追擊時、大貝勒代善、臺吉嶽託適至、同追四十里、沿途斬首三千餘級、乃還。時將暮、上覆擊渾河以南步兵、布楯車衝入、破其營、斬副將董仲貴、參將張大斗、悉殲其眾。


炭烤母豬蹄兒


參加渾河之戰的戚家軍是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後來從浙江招募而來,重新訓練而成的,也可以稱為戚家軍,但是和戚繼光的戚家軍是兩碼事。

渾河之戰最終以後金的慘勝結束,戚家軍和白桿兵全部陣亡,失敗的原因是寡不敵眾。

在努爾哈赤摔兵進攻瀋陽時,戚家軍3000和白桿兵4000增援,但是在進軍到渾河時聽聞瀋陽已被攻破,按原計劃要撤兵,但是兩股明軍不願無功而返,於是4000白桿兵過橋駐紮與金兵對峙,剩餘的三千戚家軍留在河對岸接應。後金在攻佔瀋陽之後發現渾河方向有一股明軍,原本沒有在意,騎兵也沒有穿重甲就撲了過去,原本以為明軍觸之即潰,誰料這隻明軍卻死戰不退,反倒是後金騎兵被砍傷很多,後金騎兵迅速脫離了戰場,努爾哈赤又派重騎兵輪到衝鋒,再遭遇重創之後終於打敗了白桿兵。隨後過橋將戚家軍團團包圍,附近救援的數萬明軍不敢近前營救,最終戚家軍也是全軍覆沒。

此戰是明和後金開戰一來,後金遇到的最大挫折。白桿兵和戚家軍的覆滅除了寡不敵眾之外,最大的原因是戰場選擇不對,選擇了後金騎兵最擅長的野戰,如果能將戰場選為城市攻防戰,或許還有勝利的機會。


歷史淘沙


白桿兵是被城上大炮轟的,浙兵是按照戚繼光的方法結車營,鴛鴦陣,最後火藥用盡全軍力戰最後全軍覆沒。


Man139876657


在明朝歷史上,戚家軍是明朝中後期歷史上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隊。對於戚家軍,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戚家軍抗擊倭寇,但是在倭寇被基本肅清以後,戚家軍還曾經和參加了明朝後期的一系列戰爭,例如與後金政權的大戰。在公元1621年的渾河大戰中,明朝戚家軍最後的精銳力量幾乎全軍覆沒。當然,戚家軍戰鬥力強悍,這是清朝軍隊也承認的。

首先,我們聊一下戚家軍崛起的過程。在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時期,倭寇的問題逐步加劇,大量的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東南地區。當時,明朝原有的衛所軍基本上已經喪失了戰鬥力。依靠當地的軍隊根本指望不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將領戚繼光開始在浙江義烏地區招募官兵,經過不斷的嚴格訓練以後,組建成了戰鬥力強悍的戚家軍。

在平定東南倭寇的問題上,戚家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倭寇問題基本肅清以後,明朝先後進入了隆慶時代和萬曆時代。戚家軍的部分力量被調往北方邊陲,防禦北方遊牧騎兵南下,拱衛京城的安全。在萬曆皇帝在位的後期,努爾哈赤在東北地區逐步崛起,並且建立了後金政權。

明朝曾經與後金政權爆發了薩爾滸大戰,結果,4路明朝軍隊中,有3路大軍全軍覆沒。由於損失慘重,在遼東地區的力量對比中,明朝開始轉守為攻。由於遼東地區的軍隊損失慘重,後金政權即將進攻瀋陽城,為了保障瀋陽的安全,明朝開始從全國各地調兵,其中包括了四川秦良玉手下的川兵和浙江戚家軍的剩餘力量。

浙兵和川兵萬里迢迢的增援遼東,但是兩支部隊的關係很差,甚至發生了小規模的衝突。這為此後的見死不救,埋下了伏筆。其實明朝在瀋陽城的防禦並不算太薄弱,但後金軍隊利用反間計,致使城內的蒙古僱傭軍反水。結果,後金軍隊輕而易舉的攻入了瀋陽城。事已至此,川兵和浙兵只能選擇分散突圍。

無論是川兵還是浙兵,都是步兵部隊,撤退速度並不快。在瀋陽城外的渾河附近,川兵被後金騎兵追上,雙方展開了大戰。此時,浙兵沒有主動靠攏,增援川兵。不得不說,川兵戰鬥力確實強悍,連清朝史料中都直接說:“川兵營甚堅,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但是川兵的武器裝備不行,後金軍隊利用繳獲了明朝火炮轟擊川兵的陣型,川兵陣型潰散以後,後金騎兵才開始全面突擊。不過即使這樣,川兵仍讓後金軍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史料記載後金軍隊“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剩餘的部分川兵突圍,投靠了只有3000多人的浙兵。與川兵不同,浙兵是當年戚家軍的老底子,裝備了各種火器。後金騎兵曾經進行試探性進攻,結果被浙兵的火器“教做人。”但後金軍隊人數眾多,而且採用了非常狡猾的戰術,後金軍隊派遣少量的騎兵,引誘浙兵不斷的開槍開炮。結果一段時間之後,浙兵的彈藥耗盡。在近距離作戰中,浙兵的戰鬥力明顯不如浙兵。雙方開戰了激烈的肉搏戰,由於兵力相差懸殊,最終3000多浙兵和剩餘的川兵,基本全軍覆沒。當然,後金軍隊的損失也不小。清朝文人魏源紀錄:“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就連屬於中立國的朝鮮王國也有相關紀錄,《李朝實錄》中記載:“虜之死傷亦相當,虜至今膽寒。”由此可見,此戰確實打得氣壯山河。

但是在這次戰役中,由於各路明軍相互不配合,甚至見死不救。以至於精銳的川兵和浙兵全軍覆沒,後金軍隊佔領了遼東重鎮瀋陽,在東北地區徹底站穩腳跟。作為戚家軍的後代,3000多浙兵非常英勇。但由於之前的嫌隙,川兵被包圍以後,浙兵沒有主動增援。

當然,明朝軍隊中屢屢出現類似的情況,尤其是進入末期以後,甚至犧牲兄弟部隊來掩護自己撤退。由於在渾河大戰中,明朝損失慘重,後金政權繼續進攻遼東、遼西的其他地區。截止崇禎皇帝上臺的時候,後金政權已經崛起成為龐然大物,根本不是普通的遊牧部落。其實明朝仍有機會對後金政權進行戰略反包圍,不過最終都成為了泡影。返回搜狐,查看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