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

国闻杂谈


在很多人心中寇准的形象都是一个衣着简朴、办事认真、公平公道的好官,家里一穷二白,出门弄个车都很寒酸,因为清官不能有钱。但是历史上的寇准生活质量很高,他有不错的出身,并且北宋高薪养廉,寇准用正规渠道得来的钱也能生活的很好。因此寇准不会穿“洗的发白但很干净”的衣服,也不会被宵小之辈指着鼻子骂“这个穷鬼”。

寇准之所以会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离不开影视剧的推动。而他能被后世编剧选中成为剧本的男主角是因为檀渊之盟,更因为他的性格。包拯一根筋的性格有虚构的成分,但是寇准,真的称得上一条路走到黑。他的坚持中透着自大自负自傲,但是很可爱。

骆宾王七岁的时候歌咏了几只小白鹅而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寇准比他稍稍晚一点,八岁的时候也写出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可惜这首《咏华山》并没有《咏鹅》的知名度,我猜原因是寇准没有找好歌颂对象,几岁大的小孩子就应该写点小鹅小狗之类的才能吸引人。

八岁的诗没有一炮打响,寇准也不气馁,他竟然在十九岁之前写的诗下面都标明年龄。这简直是在向所有人大喊:这首诗是我几岁的时候写的,那首诗是我几岁的时候写的,大家快来夸夸我。可是十九岁之后寇准就不再这样做了,他认为自己是神童,十九岁已经年纪一大把了,不好意思再装文艺青年。

十九岁这一年也是寇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年,因为他成功考上了进士。无论在那个朝代,十九岁的新科举子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寇准更加得意。有些领导喜欢青年才俊,有些领导喜欢老成持重,当时的皇帝宋太宗喜欢的是后一种类型。于是有人劝寇准更改年龄,至少也要二十冠弱啊,否则不是童工么?可是寇准完全不为所动,还说“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又是慢慢的自信。宋太宗听说这件事后,对这个年轻的不像话的小伙子很欣赏。

得到大老板赏识的小寇每一天都在努力工作,后来成为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寇准每一天都在为北宋的各种琐事操劳,并且乐此不疲。若是事情一直这样发展,寇准只能是一个有才能有性格的丞相,不可能被后世的小说家选中成为剧本男主角。转机出现在公元1004年,这一年北宋出现了第一个危机,但对于寇准来说,却是大放异彩的光辉时刻。

公元1004年的某一天,在皇宫之中想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宋真宗在一天之内接到了五次告急文书,原来北方的邻居辽国综合实力突飞猛进,两个月前开始南下争地盘,这时已经打到了开封的门户澶州。宋真宗看着打到家门口的敌人毫无宋太祖的斗志,他面带惧色的询问百官的意见。

北宋的官员我们都了解,这种时候自然是主和派居多。他们争议的焦点不是怎么御敌,而是往哪里逃。有人说去金陵吧,哪里风景好美人多,正好安慰一下我们受伤的小心脏。有人说去蜀地吧,历史上很多次动乱这个地方都很稳定,真的是一块福地啊。宋真宗也心动了,他坐在龙椅上认真思考搬到哪里合适,完全没有想过自己逃走后这块土地上的子民怎么办?就是这样一个皇帝竟然玩了一次泰山封禅,怪不得在他之后有作为的皇帝都不玩这个把戏了,怕丢人。

正在宋真宗认真为自己下半生选择养老之地的时候,寇准出场了。他厉声斥责胆小怕事的官员,又毫不留情的对皇帝说:“我们都走了,这里的百姓要这么办?当亡国奴么?并且陛下带头逃跑必然军心动摇,战场上的行事只能越来越不利,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哪里都不是安全之所。”

宋真宗一听,也对啊,就问寇准应该怎么做?寇准淡定的说了四个字“御驾亲征”。我想当时宋真宗一定愣住了,御驾亲征是什么玩意?战场上那么凶险你让我去?若是被哪个运气爆棚的小兵一箭射下来,我找谁说理去?

但是宋朝的皇帝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文官很宽容。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这一批搞变法的人,变来变去也没有实现国富兵强的目标,反而让北宋在积贫积弱的坑里越陷越深,可是他们也只是被贬官流放,一个被砍的都没有。这要是换到其它朝代,只怕早就被灭了。

宋真宗在寇准面前也是如此,他虽然软弱但还不至于昏聩,最终在寇准的要挟下,半推半就的来到两军阵前。当时士气低落的将士看到皇帝御辇出现在自己身边,瞬间有了斗志。而辽国并没有吞并北宋的实力,尤其是宋军在澶州前线以弩箭射杀了辽国大官萧挞凛,这让萧太后觉得北宋不容小觑,而该得到的好处也得到了,再打下去恐怕对自己不利,于是辽国派出使者商量议和之事。

打了败仗的辽国要议和,士气正盛的北宋能同意么?必须同意啊,否则怎么延续宋朝的传统。寇准虽然不同意,但是他不能与整个主和派相抗争。最后双方还是来到谈判桌上,这就是著名的檀渊之盟。寇准虽然不同意议和,但还是为北宋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寇准有功于朝廷,有功于社稷,但是也与主和派势不两立。又因为他识人不明,比如提拔丁谓这样的小人最后反受其害,以至于他屡遭贬谪,最后竟然客死异乡。

寇准最后的官职是雷州司户参军,也就是在当时尚未文明开化的雷州做一个七品小官,这对于当过丞相、从小在繁华之地成长的寇准而言,不可谓不凄凉。而他死后更是连料理后事的钱都没有。当时他的妻子本想让他落叶归根,可是灵柩运到洛阳就没钱了,只好就地安葬。直到十年后宋仁宗掌权,才把寇准的灵柩迁回老家。一代名相落得如此下场,不得不令人感慨。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夜狼文史工作室


寇凖是北宋名相,对宋朝功重如山,下场却悲惨。

寇凖19岁当知县,30岁升同知院事(二品),后因得罪宋太宗被赶出京城,由于宋太宗离不开他,又把他召回来。宋真宗即位6年后,42岁的寇凖任宰相,45岁被降级赶到陕州,58岁又被召回京,不久后又再次被罢相,逐出京城。寇凖最后屡次被贬,61岁被流放到雷州,雷州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寇凖抑郁成疾,一年后客死他乡,时年62岁。

最惨的是,死后因为朝廷给的银子太少,灵柩在返乡途中,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只能仓促葬在洛阳巩县,死后十年才迁回故乡。

寇凖出生于公元961年,是北宋的大功臣,寇凖家世显赫,因为他的老祖宗在西周武王时立过大功,赐寇姓,公元980年十九岁的寇凖考中进士,到归州巴东任知县,后来由于干的不错,升任盐铁判官。

公元989年,寇凖大胆向宋太宗进谏,宋太宗听后非常生气,便想离开。寇凖上前拉住宋太宗,劝他坐下,听他把话说完。事后,寇凖得到宋太宗赏识,太宗说:“得寇凖犹如唐太宗得魏征”,所以寇凖以刚直而出名。

宋太宗离不开寇凖

公元990年,朝廷处理两桩贿赂案,王淮受贿千万,罚杖刑并被撤职,但是不久后又恢复原职。而祖吉受贿情节并不严重,却被判死刑。寇凖知道王淮走了后门,王淮的哥哥是参知政事王沔,心中愤怒不平。

公元991年,大天旱,宋太宗召群臣商讨此事,寇凖却说:“天旱是因为刑罚不公正导致的”,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宫。

后来宋太宗召寇凖询问情况,寇凖说祖吉和王淮都受贿违反法律,惩罚却不同,这不公平。于是太宗越来越赏识寇凖,升任寇凖为枢密副使,后改任同知院事(正二品),寇凖开始参与北宋军国大事。

一次寇凖和温仲舒外出游玩,路上一疯子追着他的马喊万岁,寇凖的死对头张逊知道后,告知宋太宗,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张逊便添油加醋,最后寇凖被降级,赶到青州任知府。寇凖离开后,宋太宗非常想念他,于是第二年把寇凖召回京,任命为参知政事(二品)。

得罪奸臣王钦若

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后,辽军前后两次南下侵略北宋。公元1004年,边境告急,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时宋真宗听取参知政事毕士安的意见,任寇凖为宰相。

同年九月辽军率领20万大军向南进攻,这时奸臣王钦若提出迁都,建议逃跑。寇凖却说提出迁都的人可以杀头,于是王钦若对寇凖恨之入骨。

后来寇凖建议,让真宗御驾亲征,真宗胆怯。十月辽兵攻下祁州,继续向南,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劝导下终于愿意御驾亲征,宋真宗在亲征途中屡次打退堂鼓,寇凖坚持真宗亲征。

宋真宗本来没有抗敌的决心,于是与辽军进行谈判,辽军要求宋方归还“关南之地”,宋方不答应,愿意给辽军一些经济补偿,谈判在两军对抗中进行,最终按照宋方的条件达成协议。于是宋真宗就派曹利用去和辽军谈判银绢的数量,宋真宗对曹利用说:“万不得已,一百万也可以”,寇凖私底下对曹利用说如果银绢超过30万,就不要回来见他了。结果谈判结束,宋朝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之后契丹人不敢发动战争,寇凖对北宋恩重如山,但是有功之臣却没有好的下场。

宋真宗御驾亲征回宫后,王钦若就开始策划扳倒寇凖,他说:“澶渊之盟”其实就是城下之盟,陛下怎么会觉得寇凖有功,不觉得这是耻辱吗?真宗听了非常生气,便开始对寇凖冷淡起来,

在奸臣王钦若多次的攻击下,公元1006年,寇凖被降级,贬到陕州去做知州。

与丁谓结仇

宋真宗晚年卧病不起,对王钦若与丁谓这帮善于拍马屁的人言听计从,公元1019年,丁谓想拉拢寇凖为己用,于是向真宗请求寇凖回朝为相,寇凖的弟子识破丁谓的阴谋,劝他不要去,但是寇凖不听再次入京。

入京后丁谓开始拉拢寇凖为同党,一次宴会上,丁谓为寇凖擦沾了些菜汤的胡子,被寇凖当场训斥,于是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仇。

得罪刘皇后

宋真宗生病后,由刘皇后掌管朝中之事,刘皇后什么事都问丁谓。于是寇凖、王旦、向敏上奏真宗,反对刘皇后干政,丁谓专权,要求太子监国,并与杨亿一起辅政太子,得到真宗的批准。

刘皇后的娘家人犯法,宋真宗下诏赦免,寇凖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照法律处置,于是寇凖与刘皇后结下仇。

寇凖上奏太子监国一事被泄漏,刘皇后便立刻贬寇凖为太子太傅。太监周怀政一直和丁谓不和,所以联络同党杀丁谓,复相寇凖,让皇太子即位,结果被小人出卖。丁谓知道后乔装打扮去找曹利用,曹利用带兵将周怀政俘虏,然后诬陷寇凖企图谋反,被逐出京城。

客死他乡

据《宋史·寇凖传》记载,寇凖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

寇凖被贬,据说真宗由于卧病在床不知道,问身边的人寇凖在哪儿,由于害怕丁谓没人敢说实情,人人畏惧丁谓,连寇凖离京那天,都没有人去送行。寇凖被贬后,丁谓如愿以偿的当上宰相,丁谓为了报复寇凖,将他一贬再贬。

公元1022年忍受冤屈的寇凖被贬去雷州,雷州环境恶劣,住的地方简陋无比,公元1023年,到雷州一年后,寇凖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加上抑郁过度,一病不起。

公元1023年9月寇凖病故,时年62岁,由于朝廷给的钱太少,只能葬在洛阳,十年后才把灵柩迁回老家。


小龙谈历史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确实是,同样的性格即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寇准就是一个铁证。

寇准出身名门,先祖世代为官,功勋卓越,其父在五代后晋朝受封国公,去世后被追赠太师、尚书令,可谓是位极人臣。寇准在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考中进士,入仕为官。寇准出身显赫,也就养成了奢靡,豪爽的性格。奢靡,毕竟不是一个什么优秀的品质,也就成了被人攻击的把柄。

寇准性格刚直,勇于直谏,曾于殿中奏事时,气的太宗要拂袖而去。结果,被寇准拽住衣角,重新给拖回了宝座之上,听他把话讲完。由此,太宗非常欣赏寇准,大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寇准也由此开始得到了太宗的重用。

太宗去世后,真宗赵恒继位,寇准很快升任宰相。1004年冬天,辽军南侵,包围了瀛洲地区。宋朝廷内部立刻分为了两派,以王钦若为首的主逃派,以及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真宗听从了寇准的意见,御驾亲征,亲自前往澶州(河南濮阳)督战,在澶州城下宋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寇准的声誉与名望也从此达到了巅峰。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加上澶渊之盟后,寇准颇受真宗厚待,不免有些飘飘然,显出了骄矜之态,天天摆酒设宴,“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这就让主张逃跑的王钦若愤恨至极,乘机挑拨离间,中伤寇准。寇准就被真宗给降了职,贬出了京城。

真宗希望重用寇准,但是非常担心寇准的刚直,以及心胸狭窄,甚至是偏见。真宗曾数次说“准性刚褊”、“准刚忿如昔”,屡次贬黜寇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凡是被寇准所厌恶的人,那是一定会被百般刁难的,这才导致了寇准的结局非常惨。

我们熟知一个成语,叫做“溜须拍马”,其中的“溜须”就出自寇准。虽然溜须拍马之人,多数为人厌恶,但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面人”么,没必要当众羞辱,树立敌人。况且,有些逢迎之人,也是无奈之举,不一定就是奸佞小人,做不出贡献。通常情况下,都是逢场作戏,嘻嘻哈哈过去就好了。但是,寇准却不这样。

王钦若排挤了寇准之后,和丁谓一起把持了朝政。丁谓觉得自己资历较浅,就想拉寇准入伙,借寇准的资历、威望,帮他掌控朝廷。在丁谓的劝说下,真宗重新启用寇准,并将寇准任命为了宰相。

其实,当时寇准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称病不去,二是既然去了,那就借力打力,借丁谓之力,先除掉那些朝堂中和丁谓对立的佞臣赃官,然后再找机会除掉丁谓就是了。原本丁谓可以作为盟友,寇准甚至可以适当笼络丁谓,加以约束,可是寇准偏偏不。

寇准喜欢饮宴做乐,丁谓就投寇准所好,经常请寇准大吃大喝。有一次,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菜汤,旁边的丁谓见状,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这就是“溜须”的来历。如果常人受到如此待遇,肯定会客气一下,结果呢,寇准却嘲笑丁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这个羞辱就大了,宴会上都是朝廷重臣呀,丁谓恼羞成怒,从此与寇准结仇。

丁谓很快借助寇准与皇帝、皇后,以及朝臣之间的矛盾,排挤寇准。寇准从此连续被贬,从京城到安州,再到雷州,一路向南,越走离京城越远。据说,寇准被贬出京时,仅有一位大臣为他送行,寇准的凄凉可见一斑了。

丁谓后来也因罪被贬出京,徙往崖州。丁谓路过雷州时,寇准派人送了一头蒸羊给丁谓。丁谓想见寇准,被寇准拒绝。寇准最后在穷困忧愤中病死于雷州贬所,其妻宋氏上书仁宗,希望归葬故里,仁宗准。但是因为费用有限,而寇准又未留下分文,棺木运到中途,钱就用尽了,只能暂时寄埋洛阳。直到十年后,仁宗为寇准昭雪,寇准才得以归葬家乡。

寇准的刚直成就了寇准的功绩,最终也将寇准送入了万劫不复的深远,客死他乡。不过呢,能够名垂青史,也算值了。


奕天读历史


自古就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作为北宋第一明相,刚直不阿的寇凖虽然万世留名,但是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很悲惨的

寇准乃北宋名相,为人豪宕而洒脱不拘,为官正派而气量不俗,勇于犯颜直谏,不畏强权,为世人敬仰。寇准最大的贡献就是在辽国大举入侵北宋之时,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宋军才得以士气大振进而挫败不可一世的辽军锐气,最后使其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百年后就有宋人赞叹,如果没有寇准,那么大宋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然而寇准对宋朝的大功在真宗皇帝看来确实对自己的忤逆之举,这也是寇准失势的伏笔

寇准虽然不为强权,但却是个一根筋,在官场中就像个愣头青是谁也得罪,这也是为何寇准失去真宗宠爱后到处被落井下石的原因,寇准在澶渊之盟后越发强势,在朝中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敛,终于被真宗皇帝厌恶,于是罢相外放为官。

接下来的天书案虽然让寇准再度拜相,却透支了他的信用,后来的参知政事丁谓便是以此为理由,在加上寇准支持太子监国,与刘皇后不和,二人联手将寇准贬出朝廷,后来更是发配到极边雷州做一个小小的参军,雷州半岛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将寇准这位六十余岁的老人谪放此地,无疑是要将其置诸死地。越年,寇准便病殁于雷州。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宋史》记载,寇准(公元961年——1023年),字平仲,北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19岁的寇准登进士第,官授大理评事,后调任归州巴东(今湖北巴东)知县,因性格骨鲠钢直,不擅趋奉,五年未获升迁。寇准学识渊博,善辞赋,他将唐代诗人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解析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题于小亭上,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寇准虽然官阶低微,但仍然坚持上书不缀,屡屡痛陈时弊,终为宋太宗赵光义所器重,被其攫为枢密院直学士。

淳化二年(991),天降大旱,粮食歉收,饥民遍野,寇准借机揭发参知政事王沔包庇其弟贪赃枉法劣迹,宋太宗对其胆气大为赏识,特地将他升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

两年后,寇准的倔脾气又犯了,居然与枢密院事张逊在太宗面前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惹恼了太宗,而被外放知青州(山东益都);次年被召还,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时年34岁。

史载,寇准生性刚直,敢于直谏,从不拐弯抹角,曾奏事殿中,触怒了宋太宗,他不管不顾,神色不变,拉着太宗的衣袖,坚持把事情说完。宋太宗愠怒情绪平复后,赞扬直言不讳的寇准道:“真宰相也”!立太子是封建统治者最看重的大事,往往也成为后宫、宗亲、内外大臣争权夺利的矛盾焦点。宋太宗最忌臣属在这个敏感家事上插一杠子,但却主动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倒也率直,毫不隐晦的进言道:“谋及妇人、中官(宦者)、近臣皆不可也,惟择所以富天下望者”!宋太宗经过考察,遂立赵恒(宋真宗)为太子。

至道二年(996),寇准被人攻讦、弹劾,说他用人唯好恶,被贬为邓州(今湖北襄樊)知府。

997年,真宗赵恒即位,召寇准入朝,任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六年(1003),晋升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升为宰相,与毕士安并列。这年寇准44岁。

彼时,契丹人已建立辽国,经常有小股游骑骚扰北宋边境,打了就跑,好像只为劫掠,没有斗志。宋人视其为癣疥之痒,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寇准却窥破契丹人的动机,上疏道:“契丹故作姿态,使我方习以为常,无复警觉,宜命将练兵,加强武备”。

果然,同年秋天,辽国二十万铁骑倾巢南犯,满朝文武惊慌失措,只有寇准镇静如常。

宋真宗召大臣商议对策,毕士安力主挑选名将,统军御敌,参知政事王钦若、王尧叟主张放弃汴京(开封),往南逃跑,以避辽军锋芒。

寇准因为早有准备,已经在河北边境秣马厉兵,组织起一支强劲的防御抵抗力量,所以极力主战。为了鼓舞士气,他还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

至道二年(996)十月十日,剽悍的辽军铁骑狂飙突进,势如破竹,已经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外,与北宋国都汴京仅一河之隔,形势危殆异常。

在寇准的据理力争与耐心说服下,宋真宗明白了南撤必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终于采纳寇准建议,率大军渡河亲征。

防守澶州的宋军将士远远望见皇帝冠盖,欢声雷动,士气大振。真宗命寇准掌军事。寇准临危受命,倒也有章有法,他“承制专决”,号令严明。宋军与辽军对峙十余日,设伏将辽国统军萧挞览射杀。辽军失去统帅,群龙无首,又觉得宋人有所准备,双方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于是打算罢兵息战。

宋军本已扭转颓势,占据上风,但真宗却接受议和,派曹利用赴辽营与其谈判,条件是不割地,岁币在“百万以下皆许可”。寇准却感到赔款数额太大,私下交待曹利用道:“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后来,经激烈谈判,数次交锋,最终以岁币三十万两 、绢段三十万匹与辽达成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撇开战争输赢、是非对错不论,换一种历史视角看,“澶渊之盟” 对维护宋朝北部边境的安宁,营造和平环境,维护宋辽和睦邦交,促进汉族与契丹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具有积极意义的。

况且每年用三十万两、匹换取和平,与庞大的军费支出比,确实是笔划算的买卖。

史载,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参知政事王钦若嫉贤妒能,于是谋划排挤寇准。他挑唆真宗道:“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又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磬所有出之,谓之孤注(一掷)。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景德三年(1006),真宗听信谗言,寇准罢相,直到天禧元年(1017),方才复相。

次年,宋真宗赵恒病重,太后干政。寇准奏请去除奸佞丁谓,不能让其辅佐少主,并请太子监国,真宗同意。寇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太子监国诏制,并拟定杨亿为参政,以顶替奸人丁谓。第二天,他醉酒说昏话,不慎泄密,丁谓遂联络曹利用暗室密谋,以驱逐寇准。

在奸人的构陷下,寇准再次被罢相。先徙相州知府,后徙安州,不久被贬为道州司马。从此,寇准再也没能重返汴京。寇准罢相,丁谓出任宰相。但人心依旧向着刚直无私的寇准,“宋史”载,彼时童谣唱道:“欲时之好呼寇老,欲世事宁当去丁(谓)”。

天圣元年(1023),颠沛流离的寇准由雷州司马内徙衡州司马,然而还没接到调令,就病死在雷州(今广东湛江海康县),死状凄凉,时年63岁。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答:寇准有才学,有能力,有胆略,善断大事,刚正不阿,忠心为国,堪称人臣典范。

寇准的才学,乃是有目共睹的:8岁就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样的诗句;19岁中进士。

而且,与寇准同榜中进士的,多为牛人,如李沆、向敏中、王旦等等,但这些人,年纪都远远大于寇准。龚鼎臣在《东原录》称该榜为“龙虎榜”,足见寇准才学含金量之高。

寇准的能力,表现在为官上,所在地方任职,政绩优异,官声很好,深得百姓爱戴。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辅助太宗、真宗两朝天子处理政事,井井有条。

寇准的胆略,不但敢于和所有邪恶势力作斗争,而且也不惧任何外来势力的侵略,甚至敢批龙麟、逆圣听。某次寇准向宋太宗进谏,宋太宗听不进,想起身离开。寇准上前去拉住,并把他摁在椅子上,听自己把话说完。事后,宋太宗感慨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

寇准善断大事,还干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绑架”皇帝御驾亲征。

范仲淹因此称赞他说: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

寇准忠心为国,死后谥“忠愍”。宋仁宗于皇佑四年(1053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追赠中书令,宋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不过,寇准的刚正不阿,也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寇准的刚正表现在哪儿呢?

寇准考进士那会儿,大家都知道宋太宗喜欢选年长的,有人劝他增报年龄,他不以为然地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

王淮和祖吉两个贪官,因为贪污腐败被查处,两人案情相同,祖吉被处以死刑,王淮因为担任参知政事的哥哥王沔从中活动,仅被撤职仗责。这件事,与寇准关系不大。但寇准愤愤不平,大闹朝堂,迫使宋太宗重新作了判罚。

……

寇准是倒在小人丁谓的枪口下的。

寇准为相时,丁谓当参政。丁谓才学很好,人品却很差,喜欢溜须拍马。

实际上,“溜须”一词,就来源于寇准痛斥丁谓的话。

在一次宴会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点饭菜,丁谓为讨好和巴结寇准,就伸手替寇准清理。

寇准非常恶心,鄙夷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

丁谓后来也做了宰相,为了逢迎宋真宗,经常和王钦若等人一起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想着法子呈献祥瑞,鼓动宋真宗搞封禅活动。

寇准眼中不容砂子,处处针对丁谓。

由于丁谓经常给宋真宗念叨着有仙鹤呈祥,寇准就指着天空飞过的乌鸦故意大声说,诺,这就是丁谓说的“玄鹤”了。

大家哄笑之余,给丁谓上了一个“雅号”:鹤相。

……

为此,丁谓恨死了寇准。

宋真宗病重,刘皇后刘皇后干政,丁谓专权。

寇准、王旦、向敏一起上奏真宗,要求太子监国。

刘皇后也因此恨上了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丁谓诬陷寇准企图谋反,矫旨将他逐出京城,然后一贬再贬,贬到了环境恶劣的雷州,即今天广东湛江的雷州市。

年过花甲的寇准经不起折腾,在到雷州一年后,一病不起,于公元1023年9月辞世。

寇准的妻子宋氏带着灵柩返回故里,运到洛阳的时候没钱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阳巩县,过了十年,才在宋仁宗的主持下迁回故乡。


覃仕勇说史


寇准当的最高官是宰相。

晚年的寇准,被丁谓打击,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抑郁成疾,病逝于贬所。

临终前,寇准作诗一首《病中书》:

多病将经岁,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无睡对寒灯。

1,雷州司户参军是从九品的最小芝麻官

雷州在今天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经济在北宋时期还非常落后,是仅次于海南岛的流放地。

雷州在北宋属于下州。

司户参军负责管理当地的户籍和仓库。下州的司户参军是从九品,宋朝最低品级的官之一。

司户参军的官袍是绿色的,一看这颜色就知道品级低啊。

寇准当大官时,是非常享受奢侈的,厕所都不点油灯,全部是明晃晃的蜡烛。

一家人穿的衣服自然都是绫罗绸缎。

传说寇准被贬雷州时,家里没有绿色的衣服,只好向一个录事参军的小官借了一身绿袍子,来拜谢圣命。

当时寇准已经60多岁,几十年的奢侈生活,突然落到穷苦潦倒的地步。

他又是一个刚直、不太豁达的人,难以适应雷州湿热的气候,经常对着油灯失眠,很快就病倒了。

宋太宗曾赐给寇准一个通天犀的玉带,寇准一直放在洛阳的家里。

寇准在雷州,感到来日无多,就派人从洛阳将玉带拿来。

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的一天,寇准沐浴更衣,穿好玉带,北面而拜,就在竹榻上逝去。

王曾在朝廷里早已扳倒丁谓,将寇准稍稍提高了官职,改为衡州司马。

寇准去世后,任命书才到达雷州。

寇准的夫人将其安葬在洛阳附近。

2,丁谓陷害寇准,起因仅仅是一件溜须拍马的小事。

丁谓是一个神童,迷倒了一大批人。

就连《三字经》里面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中的窦偁也上了丁谓的当,将女儿嫁给了他。

丁谓聪明,富于心计,阴险,善于拍马屁。

“溜须拍马”的成语,有一半来自丁谓。

丁谓当上了参知政事(副相),因为资历还浅,就请宋真宗让寇准再当宰相,撑门面。

有一天政事堂摆宴席,寇准喝汤时,不小心把汤溅到了胡须上。旁边的丁谓连忙起身,亲自拿巾帕给寇准把胡子擦干净,还轻轻地把寇准的胡须捋顺,溜须。

心直口快的寇准,口无遮拦,哈哈大笑:参知政事,是国家的大臣,难道是为官长溜须的?

当着一群高官的面,丁谓脸面丢光,恨不能把寇准的胡子都拔下来,但他隐忍了。

这件小事,说明寇准的情商低了,寇准不喜欢被人拍马屁,但丁谓对寇准溜须拍马,说明他还有求于寇准,丁谓想等寇准退休后将宰相的位子让给他。寇准根本没必要得罪心机很深的丁谓。

溜须事件后,丁谓开动他聪明的大脑,想尽办法来扳倒寇准。

天禧三年(1019年),宋真宗中风,后来连续多次中风,记忆力大大衰退,很长时间无法处理朝政,刘皇后开始参政。

寇准是一个正统的儒家官员,权力欲也很大,对刘皇后参政的事极度警惕。寇准想让太子监国,一旦宋真宗驾崩,他就以摄政大臣的身份主持朝政。

寇准是太子党。

但太子(后来的宋仁宗)只有十岁,刘皇后是个聪明有心计的女人。

丁谓看到了机会,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丁谓决定投靠刘皇后,让刘皇后垂帘听政,让寇准摄政的梦想落空。

丁谓是皇后党。

<strong>

寇准是个聪明人,看出了丁谓的苗头,先发制人,要把丁谓赶走。

寇准先向宋真宗请求,要让太子监国,罢免丁谓。宋真宗都答应了。

可中风后的宋真宗记性不太好。

第二天,丁谓向宋真宗大肆攻击寇准,要罢免寇准。宋真宗早把昨天答应寇准的事给忘了,又答应了丁谓,刘皇后还在旁边大吹枕边风。

宋真宗真的罢免了寇准,并贬到外地去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太监谋乱的事,大内副都知周怀政与寇准关系较好但周怀政也不是一个善茬,他想发送政变,灭了丁谓,将宋真宗废为太上皇,奉宋仁宗为皇帝,重新以寇准为宰相。但周怀政实力弱,做事不牢靠,他去找禁军的杨崇勋商量此事。

杨崇勋为人贪婪,又喜欢中伤人,曾经让手下的士兵做木偶去贩卖赢利。

杨崇勋看出周怀政不能成事,就告诉了丁谓,丁谓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到枢密使曹利用那里,发兵灭了周怀政。

丁谓和刘皇后,趁机嫁祸于寇准,说寇准是周怀政的同党,把寇准贬到雷州去了

宋真宗死后,宋仁宗上台,刘皇后垂帘听政。

丁谓的野心大大膨胀,他开始排挤刘皇后,想大权独揽。

此时忍了丁谓很久的王曾,与刘皇后联合起来,把丁谓扳倒了,将丁谓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海南岛上)。

丁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跟寇准都是天涯沦落人,心里也有几分懊恼。

丁谓去海南岛,路过雷州。

寇准派人送了一只蒸羊给丁谓。此时的寇准还是不改奢华之风啊。

丁谓准备拜访寇准,寇准没答应。

寇准手下的仆人气不过,想逮住丁谓揍一顿。

寇准则关闭大门,让仆人们纵情赌博,等丁谓走远了,才打开大门。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悲惨的寇准。



1.寇准其人。

寇准是一位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过人,加上自己学习也非常刻苦,可以说是少年成名,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就能自己写出非常漂亮的诗篇,公园980年,十九岁的寇准就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但是当时的大宋人才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多倾向于年龄较大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进入仕途,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官员不会十分重用,这个时候就有人怂恿他欺骗皇上谎报年龄,寇准则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表示:我这才刚刚考取功名即将走上仕途,怎么可以为了年龄而欺骗皇上呢?这件事后来被皇帝知道了,大加赞赏。由此,寇准进入了皇帝的视野,一步步成为权倾一时的宰相。



2.寇准的悲惨下场。

寇准悲惨的下场可以说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寇准已直谏出名,看不惯的事就说,管你是谁,就是皇帝老子也一样直言不讳,这就为他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刚开始的时候,这样的性格还是很受皇帝的喜欢的,以至于宋太宗曾表扬寇准说,你就是我的魏征,表扬寇准的同时,也把自己狠狠地夸了一下。但是,任何事都有个度,过了就变性质了。寇准最终死在了自己那张口无遮拦的嘴上。因为得罪了皇帝,从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准由正一品的宰相降到管赋税民政的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要知道他19岁都当正七品的知县了,他的人生就此彻底衰败了。后来,皇帝还不解恨,把他流放到了南疆,作为一个北方人,南疆恶劣的环境怎么能受得了,一代名相寇准,心情郁闷,一年后客死异乡!寇准去世后,灵柩原本想回到家乡,无奈何朝廷给的银子太少,根本不够回乡的路费,无奈只得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他死后10年后,他才得以平反,灵柩重新安葬于故里。



智者说历史


寇准,字平仲,先后任职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是北宋一位敢于数次逆皇帝而不悔的骨鲠大臣。

寇准为人正直,丝毫不走歪门邪道。在当时宋太宗赵光义殿试时,经常将一些年纪太小的罢去,大概是因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而寇准当时参加科举时年仅十九岁,所以有人就劝他虚报年龄,往大了说,不然容易被刷下来。可是寇准当场就驳斥道:“准方进取,可欺君邪?”最终凭借着优秀表现还是入了赵光义的法眼。

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提到:“太宗时,寇准为员外郎,奏事忤上旨,上拂衣起,欲入禁中。准手引上衣,令上复坐,决其事然后退。上由是嘉之。太宗器重准,尝曰:‘朕得寇准,犹唐文皇之得魏郑公也’。”什么意思?寇准不仅和皇帝据理力争,还拉着皇帝衣服不让皇帝走,非要把事情说清楚才行。赵光义后来将寇准比作名臣魏征,可见他对寇准的器重。

寇准这种事情办了也不止这一次,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淳化二年(991年)二月,赵光义因为大旱召近臣问时政得失,寇准当时任枢密直学士,他就直言不讳的说祖吉和王淮都贪污数万,祖吉被处死,王淮却还授予定远县主簿。表面上是说朝廷法度不公,但实际上却对赵光义用人不淑的批评。祖吉没背景,所以死了。王淮是宰相的胞弟,就能从轻处罚。赵光义听罢就严厉的斥责了宰相,随后罢了他的官。

当然,赵光义虽然将寇准比作魏征,但寇准却没有魏征那么好的命。俗话说常年直言强柬,哪有不遭恨的。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几十万大军大举南侵,宋真宗赵恒问时任次相的寇准怎么办,寇准说这有何难,打回去就是了,五天时间足矣,只是需要陛下御驾亲征,方能奏效。

此话一出,其他大臣都纷纷表示反对。皇帝赵恒也是怂的不行,亚圣孟子说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何况他可是千金之躯。赵恒就想赶紧离开这,回后宫去躲着寇准。谁料到寇准竟然故技重施,再次一把将新皇帝赵恒抓住,劝说与他一起北征。

而且此前参知政事王钦若劝说赵恒躲到金陵,签书枢密院陈尧叟则提议到成都避祸。赵恒就这事询问寇准的意思,觉得哪个地方适合躲避。没想到寇准丝毫不给同僚面子,当着皇帝的面说这是谁给陛下出的馊主意?其罪可诛!一旦陛下后退,那人心崩溃下江山就保不住了。所以这次北上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赵恒被逼着没办法,只好和寇准一起御驾亲征,最终将契丹击退,继而订立了澶渊之盟。这次意义非常重大,确实换回了宋朝近百年的安宁。可是作为始作俑者,寇准却被王钦若惦记上了,并且在赵恒面前说他的坏话。赵恒就渐渐的疏远了寇准。

后来赵恒晚年中风,大权旁落到刘后手中。寇准找机会和赵恒商量,要他赶紧将皇权交给太子,不能让丁谓等一干小人当权。本来赵恒都答应了,密令太子监国。但是没想到此事泄露了,丁谓抢先一步,还将寇准贬为道州司马,之后再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最终,寇准病逝在了雷州。


邯郸醉


简单来说,晚年被贬,客死异乡,就连归葬故乡都要等上十年。

寇凖即寇准,字平仲,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直。不论对谁,他都是直来直去的,包括皇帝。

小学课本上有一首寇准写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一年,寇准只有八岁,但却养成了唯我独尊型人格,并保持了一生。

上面这首诗足以证明寇准的神童特质,再加上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会出现伤仲永这样的悲剧,而是一路绿灯,20岁便考上进士。

寇准考中进士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这一年的进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称之为“龙虎榜”。

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龚鼎臣《东原录》

这些人中,寇准是最为年轻的几个,本来年少有为,算是优势吧?可宋太宗偏偏喜欢年长的,认为他们持重,年轻人则太浮躁,年龄反而成了寇准的劣势。

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寇准正色表示:“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我刚进门,怎么能欺君呢?)

这番话除了表现寇准的正直以外,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自矜。寇准后来在自己的诗集里面就着重表现了这一点,他19岁前的诗作统统都标注了年龄,比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19岁之后的就没有,简直是在坐等读者夸奖。

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寇准爆表的自信,他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年幼成佳作,弱冠即登科,可以秒掉世上大部分人。他对于此是非常得意的,巴不得让人知道呢,又怎会故意隐瞒。

或许是宋太祖感受到了寇准的自信,选中寇准任大理评事,二十出头的寇准就此踏入仕途。

年轻人朝气蓬勃,自然胸怀大志,加上寇准也确实有才华,他的追求肯定是非常高远的,有多高呢?皇帝做不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当宰相吧。普通宰相又太普通了,那就当个左右皇帝的宰相吧。

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范仲淹

檀渊之役,的确是寇准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他让宋真宗往东,宋真宗就得无奈往东,不管哄着骗着乃至要挟着都不是事,只要皇帝听话就好。看着比较反动,结果却是好评(大忠)。

其实别说宋真宗这根软葱,就是他老爹宋太宗,对寇准也是又爱又恨的。

在经过九年打拼后,寇准干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摁皇帝。

一次奏事过程中,寇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了不爽,想走,寇准一看小样儿,踏步上前就抓住宋太宗的衣角,把他拉回来坐下,听自己把话讲完。更重要的是,宋太宗不怒反喜,夸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

夸赞归夸赞,毛了也是会搞人的。寇准很快被升入枢密院,但他跟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至于当着皇帝的面大吵,宋太宗很生气,两方全部贬斥。

不过没多久宋太宗就觉得灭了寇准感觉不对,又把他叫回来了。在寇准的建议下,宋太宗立赵桓为太子,也就是日后宋真宗。

从立储这点来说,寇准是坚定站在宋真宗这边的,宋真宗继位后,也有心拜寇准为相。谁承想,拜相没多久,寇准就“绑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线。

寇准在檀渊之役的表现可谓挽救北宋社稷于倾覆之中,要是任由宋真宗迁都,宋朝的未来可就是未知数了。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寇准无数次强暴了皇帝的意志,但这个功勋还是永留史册,让他有了大忠之名。

可在大名之后,还有寇准自身的不足,他太过自信,或者说自负了。

通过对皇帝的气场碾压,寇准越发坚信“老子天下第一”,就连皇帝也得听他的,更别说那些大臣了,这也使得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一张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包括朝臣、后宫乃至皇帝在内,对他都颇为不喜,在这种情况下,寇准被贬,只是时间问题了。

寇准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他狭隘而且偏激,讨厌的人他往死里踩,喜欢的人就各种提携。要命的是,寇准看人的眼光非常不准,他所亲善的都属于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对寇准打压最狠的,就是丁谓了。

丁谓有才,却缺少一个伯乐,寇准就充当了这个伯乐,一手把丁谓栽培起来,然后被这头千里马给踢死了。

寇准看不准人,有人看得准,那就是被尊称为“圣相”的李沆,他当宰相时,寇准曾向他力荐丁谓。李沆没听寇准的,寇准追问原因,李沆认为丁谓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并笑着对寇准说:“以后后悔的时候,你会想起我的话的。”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传》

寇准器重丁谓,丁谓开始也很敬重寇准,但他的性格就是善于逢迎。为了迎合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宋朝在军事优势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失落感,丁谓和王钦若一起大搞祥瑞,劝宋真宗天书封禅什么的,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

生性刚直的寇准对这种行为非常看不惯,还借此调侃丁谓。因为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寇准把他当成了一个梗,一次在官衙看到一群乌鸦飞过,寇准大笑道:“幸亏丁谓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鹤飞过了。”从此,丁谓就多了一个“美称”——鹤相。

丁谓资历浅,他知道在相位上待不久,就以退为进,推荐寇准为相,他当参政。在一次宴会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点饭菜,丁谓见了,连忙上前帮寇准清理,寇准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就是须拍马之溜须。

好心献殷勤却反被呛了一顿,丁副相瞬间黑化,开始为扳倒寇准做不懈的努力。

在政治诬陷这方面,丁谓是远胜寇准的,而且还懂得斩草除根。在把寇准和另一个宰相李迪排挤出朝廷后,丁谓还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让两位自行联系历史,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贤(自杀)。

李迪看到剑后,当场就崩溃了,真打算自杀,被儿子和门客们拦了下来。至于寇准,表现完全不同。

“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续资治通鉴长编》

寇准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一看没有赐死的圣旨,自然不会自杀,在这个铁骨铮铮的宰相面前,皇帝的暗示全然无用。

寇准被贬的地点是雷州,也就是今天广东湛江的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虽然在今天这里算得上风光怡人,但在宋朝,这里还是开发程度很低的蛮荒之地,寇准到任后连个住房都没有。

苦日子还是有些乐子的,很快寇准在雷州迎来了死对头丁谓,他被贬到了崖州(在今海南),比雷州更南更荒凉,而前往崖州必须经过雷州。寇准没去见丁谓,但给他送了一只蒸羊,丁谓感动不已,请求跟寇准见一面,却被寇准拒绝了。

不仅自己不跟丁谓见面,寇准还不准家仆跟丁谓见面,当时他的家仆商量着把丁谓揍一顿,寇准不许,把大门关了,算是为丁谓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总的来说,寇准晚年的凄惨在于居所简陋、环境恶劣、没什么钱,尤其在跟寇准被贬前的奢华生活相比,落差更大。

寇准出身高门,20岁就中了进士,大半辈子都在当宰相、枢密使、节度使这种大官,再算上宋朝的超高俸禄,他就没缺过钱,他也非常乐意显摆自己的财力,生活过得非常奢侈,这方面,同时代许多诗人有作品描写,史书也有记载。

结果晚年悲剧了,被贬雷州,俸禄少得可怜,死后连料理后事的钱都不够。寇准于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病逝后,妻子宋氏带着灵柩返回故里,运到洛阳的时候没钱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的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将寇准灵柩归葬华州下邽(在今陕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