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哪些?为什么能够获胜?

耕读传家gdcj


苍茫大地介绍粟裕大将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大智大勇,指挥的孟良崮战役,这也是解放军军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一、战役背景:

1947年,国军全面进攻被我军打破,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月国军进剿山东,兵力达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45万人,以五大主力之三第74师、第5军、第11师为骨干,编三个机动兵团,第一兵团汤恩伯部共20个旅20万人,为主要攻击集团,三个兵团分别由临沂、泰安、泗水向鲁中山区全线进攻,企图寻华野主力决战。国军为避免进攻中被华野分割歼灭,采取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

华野在山东共9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27万人,处于劣势。我华野从3月下旬到5月,主动出击除在泰安歼敌72师外,没有战绩。我华野根据中央军委意见,于5月上旬将主力东移,后撤一步,以准备南下华中的2纵、7纵隐蔽集结于莒县地区,以进鲁南的6纵隐蔽在平邑附近地区,待机配合主力作战。



华野主力东野后,陈、粟两个预设的歼敌方案均未奏效。

二、战机顿现

华野主力东移,蒋介石、陈诚误判,以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于10日命令各部兼程前进,妄图逼我军在鲁中山区决战,顾祝同令3个兵团放胆向博山、沂水线疾进,右翼第一兵团改变原定的稳扎稳打战法,不等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即以张灵甫74师为骨干,在黄伯韬25师、李天霞83师配合下于次日自垛庄、桃墟进攻坦埠,企图袭占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整编48、65师在左右两侧掩护。华野侦知这一部署电,粟裕于12日晨下达1纵、4纵、6纵、8纵、9纵围歼74师,以2、3、7、10四个纵队阻援的作战令,战役于13日黄昏发起。



三、经过

74师在83师、25师掩护下自垛庄北进,被9纵击退,随后占杨家寨等地,妄图14日攻占坦埠。

5月13日晚,我1纵、8纵一部在74师正面阻击,主力从其两翼趁隙向纵深楔进,1纵3师对外正面阻击65师,主力割断74师、25师联系,8纵割断74师与83师的联系,一部占领孟良崮东南的横山老猫窝。4纵、9纵从正面攻击,扼制了74师的进攻,6纵于14月抵垛庄西南地区。13日晚,张灵甫不顾前沿据点遭攻击,仍想14日占坦埠。

5月14日,张灵甫得知天马山、马牧池等地失守,怕被围歼,仓促向孟良崮、垛庄方向撤退,并组织一部反击。6纵在1纵一部协同下,于15曰拂晓攻占垛庄,切断74师退路,8纵攻占万泉山,同1纵、6纵打通联系,在芦山、孟良崮地区四面合围74师。蒋、顾以为74师是第一王牌,死守孟良崮,左右增援到位,可趁机与华野主力决战。顾祝同严令新泰的11师、蒙阴的65师、桃墟的25师、青鸵寺的83师以及,河阳、汤头的第7军、48师迅速向74师靠拢;并调第5军自莱芜南下,20师从大汶口向蒙阴疾进,在蒙阴、青驼寺寻歼我华野主力。

粟裕见国军10个师大举来援,多数距孟良崮一至两天路程,最近的仅十几公里,于15日下令华野阻援部队坚决阻止各路援军,主攻部队尽快干掉74师。

15日晨,整编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为核心的几个山头,即520、东西540、600、610高地,及芦山、雕窝等地,74师的水源被切断,大量美式装备歇了菜,张灵甫上孟良崮把重炮、坦克等又丢弃了。激战至16日上午,华野占领全部主阵地,下午,华野前方将士以为74师被全歼,细心的华野粟总发现我军歼敌数与74师编制差万人,部队严密搜索,终将74师及83师1个团余部全歼,张灵甫被击毙。16日16时半战斗结束,华野发现敌台仍在活动,4、8、9纵奉粟总命令搜索,到18日,又搜出7000余人。

在华野主力围攻74师过程中,华野2纵、3纵、7纵、10纵等拼死阻击,国军在蒋、顾严令督战下,最近的距孟良崮5公里,炮弹能打到孟良崮,但74师照样被歼。

四、胜利原因:

A、粟裕的卓越指挥才能及非凡胆魄。

粟总是我军为数不多、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帅才,他用兵连当代孙武“刘帅"、主席五虎上将之首林帅也极为佩服。

B、我华野全军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将士们舍生忘死。

C、张灵甫的骄横授我歼敌良机。

D、国军内部的矛盾,配合不十分到位。

李天霞作为七十四军(师)的副军长当年和张灵甫抢七十四军军长失败,心有怨言,增援时就不太利索啦。如他的83师再冲进一个旅,我军就够呛!

五、战果及后话。

斯役,国军被歼3.2万,我军伤亡1.2万人,国军被迫停止对山东的进攻。

顾祝同被撤掉陆军总司令职务;黄百韬虽救援,但未达效果,被撤掉师长之职,后又重用,死在淮海战场;汤恩伯被撤一兵团司令之职;李天霞未很好掩护及救援,撤职被捕。


苍茫大地顾炜斌


昆阳之战,“位面之子”刘秀以8000人的部队,硬是打败了王莽的40万大军,这简直就是人民币玩家吊打普通玩家的节奏。

当时,为了扑灭起义军,王莽调集了40万大军围攻昆阳,而昆阳守军只有八千人。很多人都主张放弃昆阳城,这也不能说这些人是贪生怕死,毕竟这是正常人的想法。但是,这时候刘秀站出来了,力主守卫昆阳。他认为,昆阳是个小城,方圆只有数里,王莽集中40多万大军在城下,“族旗蔽野,埃尘连天,征鼓之声闻数百里”,将小小的昆阳城围的水泄不通,这是劣势,同样也是优势,昆阳城小,官军能够展开的部队不多,40多万人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后面充当啦啦队的角色,汉军虽然人少,但是能保证各个关口都有人防守,弥补了数量上的缺陷。而且,汉军主力正在围攻宛城,如果放弃昆阳,那么王莽的这40多万大军就能立刻挥师,去解宛城之围,在内外夹击下,汉军主力必败无疑,其余部队也免不了各个击破的命运,最后,昆阳守军一直决定,打。

就在官军对昆阳的合围还没有完成之前,王常就派了刘秀等十三骑出城,调集援兵。刘秀来到定陵、郾城等地,调集了数千骑兵,支援昆阳。不过,王邑对这多出来的几千人丝毫不放在心上。刘秀趁王邑麻痹大意,主动出击,斩杀官军数千人,取得了一次不小的胜利,但是官军依然占绝对优势。

为了打乱官军部署,汉军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刘秀自告奋勇,当了敢死队的队长,要说刘秀真不愧是上天选定的男人,这三千人冲入40万官军大营,穿插于敌军各部之间,由昆阳城东穿插迁回到城西昆水,又从昆水上直冲官军中军,如入无人之境,打的官军阵脚大乱,城内的汉军趁此机会,冲出城与官军决战,一时间杀声震天,而王邑仍然认为这只是一次小规模进攻,只部署了一万人来迎战汉军,其余几十万大军都当起了观摩团,这样送人头的主将,恐怕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个了。这时候,“位面之子”刘秀发动的终极秘法--“陨石召唤术”,据《后汉书》载:“昼有云气如坏山,墮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战场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天降陨石,砸到了官军的大营里,一时间,天雷滚滚,狂风大作,大雨如注,官军惊恐不已,溃不成军,“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之不流”。40万大军,顿时土崩瓦解,王邑仅带数千人,逃到洛阳,几乎是全军覆没。


一卷青史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就说中国工农红军吧,四次反“围剿”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最经典的我以为是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我军历史上最激烈、最惨痛、最悲壮的一场战役。

敌方:以何键任“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分5路“追剿”;桂军5个师布置在全州、兴安、灌阳一带,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还有贵黔军在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

红军: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军委纵队和红八、九军团、五军团。红军几乎投入了全部兵力,共6万多人。后来被授予共和国的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刘伯承、罗荣桓、叶剑英都亲自指挥参加。大将陈赓、黄克诚、罗瑞卿、张云逸、肖劲光、谭政都亲临一线,浴血杀玫,还有30名上将和一大批少将都在其中。

从1934年11月27 日到12月1日,五天五夜,天上,敌人的飞机呼啸而过,狂轰滥炸,地面,各个獈口、渡口被强敌封锁。阵地丢了又夺,夺了又丢,来回拉据式交锋。最为惨壮的是红五军团34师,全师5000 官兵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担任后卫掩护任务,同十几倍于己的敌军鏖战4天5夜,官兵英勇奋战,弹尽粮绝,全军覆没。陈树湘腹部中弹,负伤被俘,他趁敌人不备,用手扯断了自己的肠子,英勇就义,为新中国的建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几万名红军官血染湘江,湘江战役使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人一下子锐减到3万人,战况激烈,损失惨重。当地老百姓曾言“十年不喝湘江水”,可见当时的悲壮。

有一种占领叫失败,有一种胜利叫撒退。湘江战役,在敌人国追堵截,重兵包围的困境下,红军官兵撕开了一个口子,杀出了一条血路,走出了新中国的希望。

湘江战役能取得惨胜,是因为党领导的红军是有信仰、有主义的人民军队,是红军指战员将士用力、不怕流血牺牲、能征善战。当然也有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战、自保实力的因素。

让我们永远铭记湘江战役的英烈们!





zj史海拾贝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战争的典范战役。

大家都知道在毛泽东带领中国军队,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过大规模的围剿战争。

当然了多数都被毛泽东领导的军队给打败了。

蒋介石很无奈,他一点都不理解。为什么每次兵力,都是工农红军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但是,偏偏就不能打一次胜仗呢?

蒋介石不信这个邪,所以,他决定亲征了。

当然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到时候,蒋介石就亲自上战场指挥了。但是,因为朱德和周恩来应对得当,最后,他们击败了蒋介石带来的四十万大军。

蒋介石沉默了。他意识到红军的战斗力,意识到红军的强大。

这一次失败,让蒋介石更加重视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了。

于是,蒋介石打算再组织一次兵力,彻底的歼灭工农红军。

于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之战,开始打响了。

要知道这一战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只有三万人。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几十万之众,他们的军队是工农红军的十倍还要有余。

蒋介石采用层层包围的策略,形成一个包围圈,不断向工农红军所在地推进。

他想用通过缩小战斗地界的方法,来一举歼灭工农红军。

此刻对于红军来说,真的是惊险万分。

但是,面对敌人的这种战术,毛泽东也想好了应对策略。那就是集中我军的主要兵力,穿插在敌人的行军路途当中,给予敌军以猛烈的进攻。

采用一鼓作战的战术,对其中的某一支军队,发动能猛烈进攻、能一次歼灭多少敌人就歼灭多少。能不恋战,就不恋战。

最终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就是,使用这种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几十万大军打的落荒而逃。

这一战被毛泽东视为,他的军事生涯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战。

当然了毛泽东指挥的其他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有,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汉史趣闻


欢迎关注全网唯一用插画演绎明朝历史的动态漫画短视频-大明C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博大精深,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些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以下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名。

一.牧野之战

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于2月26日布阵未完就下了雨,史称联军共有“六师”。联军冒雨东进从汜地渡河水后,兼程北上,至百泉折而东行。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联军大胜,商王朝灭亡,西周建立。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淝水之战

东晋兵力:8万;前秦兵力:80万+。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当时北方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战役之一。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之一。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彭城等地。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便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东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桓冲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命令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率水陆军8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东晋的军队开战不利,后来发现前秦军尚未集中,便采取迅速击败其的方式,改被动防卫为主动进攻。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接着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而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晋军及时抢渡淝水猛攻。苻融临时整顿队伍,他的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军威大泄。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秦军大败。溃兵听到风声鹤鸣,就以为是晋兵追来,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苻坚中箭,逃往淮北一带。

秦军固有绝对优势,但依然败给东晋,随后前秦走向衰败,进而分裂为后秦、后燕等政权。而东晋则一鼓作气,借此机会北伐,将边界线延伸至黄河,至此以后的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三.巨鹿之战

秦军:40万 ,楚军::5万,诸侯联军:10万,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在巨鹿(今河北平乡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军上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兴不起风浪,便率领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同时调上郡的王离部下的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而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就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到援赵大军到达安阳后,而宋义却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也不敢前进。项羽便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并令英布和蒲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项羽并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很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四.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

早在刘邦联军东进时,项羽就谋划以彭城为诱饵布局这场偷袭战。从战略上来看,这是一个极其大胆冒险的战略:首先要分两线作战,既要保证战略偷袭的胜利,又要严防齐国趁机包抄;关键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确定其战略奇袭的目标和刘邦联军的弱点,这不但要丰富的军事经验知己知彼的眼光还要一个坚定的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常心。

刘邦进了彭城,自以为已经稳操胜券,每天喝酒庆功,把项羽从咸阳掠走的秦朝的财宝美女全都收归己有。这恰好应验了范增对刘邦的两句评价:贪于财货,好美姬。他对项羽的反攻也有准备,但是,项羽没有在刘邦重兵布防的彭城的北面东面采取军事行动,而是用大部队继续攻齐国作为迷惑敌人的"正兵",自己只带3万兵力为奇兵用"间接路线"从彭城西面的萧县偷袭敌方的后翼,围汉王三匝,并带走了刘邦的家人。

此役汉军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刘邦只好收集残部,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楚汉之间的争斗从此变得更为剧烈残酷。

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则充分表现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可以说是完胜的结局,项羽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五.官渡之战

曹操军兵力:2万;袁绍兵力:11万。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上万人进军占领黎阳。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袁绍分兵西应,曹操便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都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曹操就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北方便开启了曹操的时代。

六.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兵力:5万;曹军兵力:20余万(称80万)。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除了战术上的可鉴之处外,历史意义也十分重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欲一统天下,挥军南下,而当时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无能便不战而降。曹操轻而易举收编了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继续向长江推进。此时的刘备在长坂被曹军大败后,在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表示想与孙权联手抗曹。

吴国的大将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分析当下的局势后,指出了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便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于是,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曹军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被迫驻守江北乌林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曹操又听谋士建议,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方便士兵演练,好伺机攻战。

而孙刘联盟这边,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假装投降,以出奇制胜。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寨,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军从华容道败逃,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六.合肥之战

公元215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试图拿下合肥,而此时守合肥的有张辽、李典、乐进,实力非常悬殊,因为当时曹操在赤壁刚败不久,留在合肥的士兵不多。于是,张辽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天亮的时候,张辽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张辽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到达孙权旗下阵营。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潘璋在后,驰马追上,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看见张辽率军甚少,便令军士将张辽军团团围住。张辽突击冲出,包围被打开缺口,张辽麾下的数十人得以逃出,其余军士呼唤道:“弃我乎!”张辽因此再度冲进包围网,再次突围救出其他人。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住张辽。战斗从日出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众人之心安定。

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千多虎士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孙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孙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甘宁严厉的要捶响战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近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凌统救出孙权,便回头再战。但撤退路上的桥已被敌军所毁,丈余无板,当时孙权近监谷利在马后,叫孙权抓着马鞍、松开缰绳,谷利在后面加鞭,以助马势,孙权顺利跃马过河,与在津南率三千人防备的贺齐会合,孙权才成功逃脱。而凌统则与甘宁等继续阻挡敌军,左右人马已死,自己也身受创伤,杀死数十人,知道孙权已安全,才披甲潜行逃走。

此一战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在许多年以后,张辽已经年老体病,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七.郾城之战

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的一次着名战役。绍兴九年(1139),金朝统治集团内完颜宗弼一派得势,主张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夺回河南、陕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东起两淮,西至陕西,向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军进行抵抗。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收复了不少州县。

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决定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

金军出动重甲骑兵“铁浮图”作正面进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其时,杨再兴已阵亡于小商桥。战事前面已讲。岳飞率其部与金兀术展开战斗。金兀术手下两员将领先叫阵开战,岳飞派董先等5人迎战,结果全阵亡于拐子马阵。岳飞得知拐子马,命部下张显、孟邦杰练钩镰枪,张立、张用练藤牌,学仿水浒中徐将军的战法。结果大破金兀术。

  拐子马、铁浮图相继失效之后,岳家军战力暴涨继续奋不顾身的斩杀金兵,顿时完颜兀术整合的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只好宣布退兵,此战最终以宋军完胜而宣告终结!

  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复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八.潘阳湖之战

朱元璋军:20万,陈友谅军:60万。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1363年8月30日-10月4日,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望大家关注我们的大明C位,不时更新春原创历史连载动画短视频


大明C位


1.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3.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4.赤壁之战 这场战役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战役了。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5.长勺之战 长勺(sháo)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冷月读史


古代军队,一般有严格的兵种划分,士兵占领,骑兵冲锋,弓兵掩护,等一系列的划分规定。中国古代兵法在现在看来都有重要的意义,用兵之道,变化无常。如果一个将领熟读兵法的话,他所带领的士兵也可以更好的发挥他的价值。

一、牧野之战:

主帅对比:姜尚、周武王 VS 商纣王

兵力对比:不足10万VS17万(一说70万)

兵力相差:1.7倍/7倍

先秦时期的牧野之战,周武王和姜子牙的兵力仅有尚不足二十万,商纣王的兵力足足有七十万多,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使得战争天平好像一直向纣王那里晃去。但是了解背景的人都知道,仁义之师和乌合之众的差距实在是天壤之别,最重要的因素是纣王已经不得民心,大势所趋。最终战争刚打没多久,自己人纷纷倒戈。这就叫做不战自胜虽然这次战役赢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柏举之战:

兵力对比:吴国:孙武、磕闾 (3万)VS楚国(20万)

兵力相差:6倍

战绩: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春秋战国时期的柏举之战,由吴国对战楚国。双方实力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及其手下大将孙武、伍子胥(又一说是伍员)带领的三万精兵,在孙武的精密部署下始终占据上风,合理运用吴军的灵活,迂回包抄,以逸待劳,寻找机会进行决战等计策,并且第一次作用阵法,打的楚军不知所措。五进五出,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典例,孙武: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其过人的谋略是制胜的关键。

三、阴晋之战:

兵力对比:魏国:吴起 (5万)VS秦国(50万)

兵力相差:10倍

战国时期的阴晋之战,由吴起率领的五万兵力对阵秦惠王亲自率领的五十万兵力,兵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这次战役的战略意义对于秦魏双方都尤其重要。吴起身为魏军的统帅深知这一点,便用奖励战功的方法来激励魏军,极大的提高士气,当时吴起的变法也使魏国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再加上激励的办法。军队战斗力更加得到了升华。虽然秦国兵力占据明显优势,但是那个时候的秦国军队没有丝毫斗志可言,说难听点就是赶鸭子上架,不得不去没有半点积极性。所以说此战魏国人笑到了最后。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秦国的东进计划再一次泡汤,魏国更是腾出手来向东方进军称霸,秦国的实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殆尽,在好几代君主的休养生息实力才有所缓和。

四、昆阳之战:

主帅对比:绿林军刘秀VS新军王莽

兵力对比:1.7万VS43万

兵力相差:25倍

王莽夺权后面临最大的起义军就是南方的绿林军,王莽的新军在进攻南方的绿林军时在昆阳城形成了胶着的局面,虽然新军在兵力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面对顽强守城的绿林军却屡遭失利,刘秀的士兵在他的鼓舞下士气高涨,而攻城的新军因久攻不下而士气低落,一增一减刘秀带着几千人的部队一次次冲散敌方的包围,最后打新军丢盔弃甲,尸痕遍野。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自古今来,兵不在多,将不在广,国家强大与否,有很多必不可缺的因素。整体的国民素质,国家领地的大小,君主的个人素养,其中还有最重要的是带兵将领的谋略,上文所介绍的诸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无一例外都是有出色的将领带领之下走向了成功,白起,吴起,伍子胥,孙武,刘秀等等出色的战略家都是非常伟大的将领。我们理应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在现代化的世界未必没有用武之地。但还是衷心的希望从今往后没有战争,人民能够好好生活,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好的发展。我们都一样,是最棒的,为美好家园创造未来。


小田134511223


1946年2月我东北民主联军挫败日本关东军残部疯狂反扑的“通化暴动”就很经典,不足500人的我通化警备部队,击败了20000多人的日军余孽、国民党特务、土匪和叛变队伍,可谓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而胜利的关键是能够及时采取“斩首行动”,打乱了敌人的指挥体系。

(开国中将刘西元)


吉林省通化市地处长春市东南,临近中朝边境,抗战末期是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司令部”所在地(长春总司令部之外的野战指挥所),也是在苏联红军发起进攻后,东北日军逃往朝鲜或转道回国的必经之路,因此一度聚集了许多日军机关和部队。1945年8月末苏军进驻通化,解除了当地日军主力第125坦克师团的6000余人的武装,并实施军事管制。


然而在日军高层的暗中指使下,第125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大佐等部分顽固分子拒不缴械,纠集3000余人连夜出逃,藏匿于通化山区的老爷岭林地,试图保存力量东山再起。这次事件后来被部分日本人称为“第一号逃跑”,因为藤田在第125师团和通化地区的日军中“威望”较高,足可以掀起一股腥风血雨。



(藤田实彦)


藤田实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33期、陆军大学第42期,1937年曾作为轻装甲车的少佐中队长参加淞沪会战,1942年升任大佐战车联队长,1945年1月担任坦克师团参谋长,是日军内部的“军事专家和后起之秀”,时年46岁,若非日本投降,这厮差一步就要跨进将军行列。


在日本关东军特务头子池田中将的撮合下,藤田很快与国民党“东北南部先遣军司令”莫德惠搭上了线,后者封其为“通化前进区司令官”,同时受国民党通化党部书记孙耕尧直接指挥,任务是搜罗散兵游勇对抗民主联军,发起暴乱以配合国民党中央军对通化地区的接收。



(莫德惠)


为了驱使日军残部为自己卖命,孙耕尧一口气答应了藤田组织和参加暴动的三个条件:通化地区的日本兵不回国、不失业、暴动成功后集体前往台湾。1945年12月15日,藤田化名“田友”正式加入国民党,同时潜回通化城区,开始串联和发动放下武器的日本士兵和侨民参加暴动,不料却因同胞揭发而被捕。


通过对藤田实彦的阴谋活动的掌握,以及我军打入敌人内部侦察员的汇报,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刘西元(后任38军政委)警觉起来,迅速布置抓捕日军战犯,将120多名大尉以上军官全部监押。命令部队在2月2日晚查抄敌人的暴乱总指挥部,将孙耕尧等5名首要分子抓获并紧急处决。

与此同时,我军将航校、炮校里作为内应的日本留用人员全部逮捕或软禁,保证了飞机、坦克和大炮不落入暴动日军的手中,这次成功的“斩首行动”对通化平叛意义十分重大。



(东北民主联军战士)

根据情报,敌人阴谋暴乱的总兵力达到20000余人,其中日本关东军残部10000人、投靠国民党的伪满军和土匪10000人,还有企图作为内应的日本人、收编部队600人;由于通化支队主力外出执行任务,市内仅留500余人,加上武装起来的机关干部也不过600人,敌我兵力对比非常悬殊。

1946年2月3日凌晨4时,逃脱羁押的藤田实彦指挥13300多名日军按计划发起暴乱,分头向市政府、通化支队司令部、公安局等目标疯狂进攻,遭到严阵以待的通化支队迎头痛击;通化医院里留用的日本医生和护士,也动手残杀了我军伤病员参与暴乱,但由于暴乱日军缺乏武器而大多使用军刀、斧头等武器,500多我军战士在炮兵的支援下顽强地守住了各要点。



(日本关东军)

由于兵力紧张,负责看押战犯的只有一个班的战士,就在暴动日军即将营救成功的危急时刻,该班战士果断用机枪将120多名战犯全部射杀,使日军缺乏骨干从而失去有效指挥,继续着群龙无首的状态。

中午时分,回援的通化支队主力和朝鲜支队赶到战场,迅速击溃了日伪军的暴动主力,至当晚6时许基本平定暴乱,藤田等28名日本军人躲入日本人居住区,第二天终被搜出;战后统计,东北民主联军共毙伤俘敌4000余人,余皆溃散。



(抓获藤田)

民主联军之后在通化城进行了整整两周的地毯式搜捕,计有1800名日本人被处决,3000多人被关押,尤其是朝鲜支队的战士对日本人极为憎恨,搜捕中大开杀戒,春节期间没有挂对联的住宅一律剿灭,藤田实彦一个月后在监狱里羞愤自杀。

最可笑的是,挑唆暴动的国民党骨干分子都躲在家中没有参与战斗,准备坐收渔人之利:如果日本人得手,他们会出来摘桃子,如果日本人失败,他们也将没有责任。


度度狼gg


战役: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大小战斗的总和。是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在统一指挥下实施的。属于战争与战斗间的作战行动。既然是战役,那就有一定的规模,所以像张飞十二骑断后吓住五千曹军,不能算战役,不能入选;文鸯单骑冲阵,一人对八千,这是个人武力,不能算战役;“甘宁百骑劫魏营”之类的战斗,这是战术,不是战役。而杜袭以五十人对刘表一万人,虽然很勇敢,但却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所以不能入选。至于空城计,诸葛亮带着两个童子,战胜司马懿二十万大军这事,小编只能说:电视剧看多了,这是演艺,是小说,不是历史。所以能的称上战役的,起码要上万人以上的规模。古语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大家心目中战争要胜利,就应该是以多打少,才有较大概率胜利的机会;但是,有没有以少胜多的战役呢?下面,小编就为您盘点一下这十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TOP、9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瓜分去荆州的一部分。

双方实力对比:曹操23万,孙刘联军5万。结果:曹操北撤,损失过半。

TOP、8 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闻讯,率马步军20万人迎战。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循河而进,遭到建文帝将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次日,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干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是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瞿能所获。傍晚,瞿能复率兵搏战,俞通渊、指挥滕聚也领兵赴战,燕师惊惧。时适旋风骤起,吹折李景隆将旗,军中为之相视而动。遂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平安为朱能所败,建文帝军队溃散,死伤10余万人。燕师追至月样桥,再败其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李景隆率余众逃往济南。

双方实力对比:朱棣20万,李景隆60万。结果:李景隆60万几乎损失殆尽,朱棣取得决定性胜利。

TOP、7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形势图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蒲松龄的一幅著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

双方实力对比:项羽五万,秦军四十万。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TOP、6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双方实力对比:朱元璋20万,陈友谅65万。结果:朱元璋以伤亡万余代价全歼陈友谅。

TOP、5萨尔浒之战

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结果:曹操招降了三十余万军队,整编为青州军。

TOP、4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双方实力对比:袁绍11万,曹操2万。结果: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TOP、3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双方实力对比:东晋8万,前秦80余万。结果:东晋以五千军队的伤亡换来了前秦的灭亡。

TOP、2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双方实力对比:周武王5万,商纣王70万。结果:大胜。

TOP、1 护步达冈之战

史上最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得知黄龙府失守的消息,辽天祚帝率70万大军,几乎倾其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当时金太祖只有 2万人,两军比例是1比35,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完颜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己,又来势汹汹,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他为鼓舞军心,在众将士面前仰天大哭,说:“当初,我领你们起兵,是为了咱们不再受辽欺压,让女真人有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亲自来征讨。我们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拼以死战,转危为安;另一条是你们抓我一个,献给天祚帝,杀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许能转祸为福。将士们听罢无不哭泣,决定与辽军决一死战。两军交战后,金军将士个个冲锋在前,杀出一条条血路。辽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涨潮。正当两军打得正酣时,辽朝内部出现政治纷争,另立政权。天祚帝放弃这一消灭金军千载良机,回军自救。完颜阿骨打抓住良机,紧追猛打,终于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军,与辽军短兵相接,左右包抄,辽军大败。此战,阿骨打歼灭辽军七十万,辽国主力尽灭。

双方实力对比:金国2万,辽国70万。结果:辽国70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金国崛起。


一个小野弟


历史上的昆阳大战,在昆阳大战中,本没有胜算的刘秀以自身一万多人的兵力,战胜了王莽的四十二人万军队,可谓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刘秀也借由昆明大战一举扭转局势,一战成名,为后来的平定天下,中兴汉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成为了东汉光武帝 。

冷兵器时代创造的奇迹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里,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得无以复加。冷兵器时代打仗,如果指挥精妙,士气高昂,武器不弱,武艺高超,则“以一当十”是可能的。但是“以一当百”就相当可疑了,偏偏我国历史书记载了几个这样的战例。

中国古代、欧洲战役对比

感觉写史书的作者在编造神话,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就是神话人物之一。 东汉光武帝刘秀 。欧洲的典型战例是坎尼战役。公元前216 年6 月2 日,意大利半岛东南沿海的坎尼附近,以约4万步兵和1万骑兵对抗罗马8 万步兵和6千骑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就是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坎尼战役。此战充分显示了汉尼拔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组织才能。在西方战争史上,坎尼战役被称之为军事艺术上无与伦比的典范。在西方国家的词汇中,“坎尼”成了围歼战役的代名词。坎尼战役里汉尼拔军对罗马军数量上只有相对弱势,五万对九万,如果考虑统帅的才能和士兵的素质,以及骑兵的优势,则汉尼拔的胜利是可信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的战役中,以少胜多的案列太多了,可是,最厉害的当属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昆阳大战。 昆阳之战,汉军以少胜多,以一万多人,击败王莽四十二万大军,之所以能获胜,刘秀的三千敢死队可以说功不可没,给王莽大军以沉重打击,挫了王莽军的锐气,给汉军以巨大鼓舞,因此,才最终取得完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