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巨匪張慶,擁有了3萬多土匪,如何被官軍徹底圍剿?

泥丫


張慶是個背鍋較多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兩次起義都是短短几個月攢起來的農民武裝,沒有紀律性可言,所以罵名也不能全讓張慶擔負,他是搞過攤派,但是攤派的都是官紳富戶,吳佩孚給張慶權利就近收取錢糧,張慶根本不收老百姓的錢,直接懟吳佩孚:百姓水深火熱之中,你怎麼能在給他們增加負擔呢。至於那些目無軍紀的搶掠士兵,還不是吳佩孚逼的,估計吳佩孚肯定看過《水滸》,朝廷折騰宋江那套耍得666。

這支部隊的構成是怎樣的呢?

破產者、失業者和慘遭壓迫的饑民,二次起義還加入了大量被強行釋放的囚徒。

他們擁有起義基礎,但是缺乏統一的思想,更談不上精神武裝,往往就是吃不上飯了,就造反,短期看不到好處或者遇到強力的絞殺,則一鬨而散。

張慶雖然以不奸不殺的宗旨,但是他卻無法有效的控制部隊,一群投機者哪會有什麼紀律性,更別提什麼約束和執行,所謂的規矩自然變為一紙空文。

就是因為如上原因,所以造成在起義過程中,張慶無奈之中不得不接受招撫。後再次起義,而吳佩孚的耐心是有限的,降而復叛這種事兒,不會無休止的循環下去。

1922年到1924年,由張慶領導的起義,又稱老洋人起義大規模爆發,老洋人這個稱謂是因為張慶擁有類似於外國人的身材和相貌,所以人們給他起了這個綽號。而農民起義的原因都極其的相似,張慶年幼的時候,就幫家裡幹些農活,拾柴度日。春荒時節,沿街乞討,不飽不暖,朝不保夕,有些時候還要流浪生活。

當農民們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脅的時候,他們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抗爭,早在張慶起義之前,就有著名的起義軍首領白朗率先起事,生活艱難的張慶也加入了造反的行列。起義失敗後,張慶回到了家鄉,雖然兜轉了一圈還是一事無成,但曾經的沿街乞討生活和後來的造反經歷,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和起義經驗。

剛回到家鄉的張慶,作為被通緝對象,他的成功得益於馮玉祥無意之中為他提供的一次機會,馮玉祥正在與河南督軍交戰,當時的張慶在巡緝隊任職,趁亂收集了巡緝隊,收攏了300多人槍。

即便沒有張慶的揭竿而起,當時的河南也是造反者甚眾,歷史驚人的相似,無非是天災接踵而來,加上官紳無恥的盤剝,軍閥的亂戰,造成普通農民即便有房有地,也根本無法生存,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紛紛造反,說是造反,其實就是自謀生路,沒人以打倒軍閥、地主為己任,目標無非就是有吃有穿,晚死些時日,僅此而已。

馮玉祥獲勝接任河南督軍以後,屁股還沒坐熱,就收到從四面八方發來的電報,全省饑民造反,在這種態勢下,張慶抓住了大好的機會,將散沙一般的各地起義力量,集中到一起,加上自有的300人,很快就在家鄉收攏了千餘人,不但如此,隨著投奔者日益增多,起義尚未開始,張慶麾下就聚集了將近5000人,自稱河南自治軍。

對於這些,軍閥們並沒在意,河南造反的人多了,誰知道張慶是哪一號,直到張慶逼近潼關的時候,才引起直係軍閥吳佩孚的注意,於是派了一個團的兵力清繳,起初張慶還想與正規軍血拼到底,接火後才知實力上的差距太大,所以避其鋒芒轉入西南。

吳佩孚並沒打算放過張慶的意思,又親自制定了三路會剿計劃。這次張慶不再與軍閥勢力糾纏,專攻軍力薄弱地區,最終佔領皖北重鎮阜陽城,在這裡,他的槍支彈藥,軍備物資,糧食銀錢都得到了大量的補充,加上能夠深入群眾,拉攏人心,起義軍隊伍到阜陽的時候,已經發展到了2萬人的規模。

張慶真正把軍閥們逼上房的行為是----在這些軍事行動中抓獲了不少外國人,這引起了各國使節的極大憤慨,一起跑到外交部,向外長陳情問責,並揚言如果吳佩孚沒有能力剿滅匪患,那麼他們將自行調動部隊,深入河南剿匪解救人質。

吳佩孚火速商定計劃,再次不遺餘力的清剿張慶部隊,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張慶這次沒有采取一貫的躲避策略,他在魯山戰役中,將敵方一個團的兵力全部消滅,包括團長馬凌雲也重傷而死。

吳佩孚擔心兩點:

付出代價過大,得不償失;

外國使節給出一週的時間太短,大規模的“匪患”不可能那麼快清剿乾淨,並且張慶部還有外國人在手中,投鼠忌器。

所以,吳佩孚授意對起義軍實行招撫政策,希望能把張慶變為正規軍,當時的張慶已經被團團包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由於整體的凝聚力不高,臨陣脫逃的也不在少數,戰事稍有不利,恐怕就有更多的人會棄械而逃,所以,張慶綜合考慮之下,決定答應軍閥提出的條件,並將抓獲的外國人全部釋放。他的部隊被改編為河南遊擊支隊。

張慶被招撫以後,得到了什麼待遇呢?

這也是他第二次起義的原因。軍方只給了他勉強夠吃的糧食,而軍餉隻字不提,更別提發放,吳佩孚只知道將收編人員當槍使,東征西討,送死送命排到第一。

而張慶的部下,都認為是張慶貪汙了這筆軍餉,所以內部矛盾越來越大,本來就是一群出來找機會討生活的饑民,不滿情緒高漲之下,以前所規定的所謂紀律,也都成了一紙空文,他們開始以搶劫為生,不問窮富,這也是張慶軍後來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張慶察覺到事態漸漸失去控制,而吳佩孚對自己也並非真心,自己的勢力早晚會在東征西討中被消耗殆盡,二次起義迫在眉睫,為了防止地方軍閥的再次圍剿,找藉口將附近各地區的團防槍械收歸己用,並向官紳和地主索要錢糧,以備起義中使用。

張慶再次揭竿而起,這次的起義軍的規模遠比第一次更加壯大。

吳佩孚的應對措施:

調遣張慶援助四川,讓其部隊在混戰中被消滅。

集結了4萬兵力,一旦張慶不服從調遣,則隨時準備對張慶展開清剿。

察覺不妙的張慶提前起義,分為兩支部隊同時突圍,異地匯合,吳佩孚的圍殲計劃,宣告失敗!

雖然張慶的起義軍,獲勝連連,但同時也消耗極大,天天打仗,無利可圖,大多數人都做了逃兵,短短几個月時間,張慶麾下只剩下3000人槍,最終被敵人團團包圍。

張慶誓死不降,與軍閥部隊力戰三天三夜,彈盡糧絕,部隊只剩幾十人,其部下參謀長丁寶成趁張慶不備,將其殺害,率部投降。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了,雖然曾經人多勢眾,但是張慶本人缺乏領導才幹,向心力太弱,人員構成成分也過於複雜,部隊整體缺乏戰鬥動力,至於軍紀,即便他有心實施也沒有辦法貫徹下去,更何況屬下們都誤認為他把軍餉都貪汙了,對其更加不滿,勝仗連連,士兵們卻差點跑光,這也就不奇怪了,最後戰鬥中的3000人才是鐵桿,可惜已無法力挽狂瀾。


古今通史


河南巨匪張慶,臨汝縣人,因為長得人高馬大,黃頭髮高鼻樑,有點像洋人,估計有點穆斯林血統,所以人送外號“老洋人”,1886年出生,10歲那年父母病死,跟哥哥張林相依為命,辛亥革命時一起投奔當地的白郎義軍,這個白郎也是一號人物,當年他率領部隊公然反抗袁世凱,袁派出的部隊悉數被滅,大怒之下讓段祺瑞率20萬重兵圍剿白郎,最後才兵敗被殺,哥哥張林也被打死,張慶轉投河南督軍趙倜帳下,混了個連長。

1922年直奉戰爭時,趙倜被馮玉祥打敗,殘兵有的被吳佩孚收編,有的則落草為寇當起了土匪,張慶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張慶帶著300多人在中牟縣拉桿起事,本想帶著弟兄們發財,可是所到之處都被戰火摧殘,遍地貧瘠,沿途都是逃命乞討的農民,張慶在痛恨軍閥混戰之餘陸續將流民收編,打算走西口,還提出口號“所到之處,不要銀錢,不拉票”,此舉獲得很多人響應,到了陝州時,隊伍已達千人,當時陝州守備寧保成和張慶是老相識,所以立刻就和張慶合成一夥,打到潼關時遭到了陝西督軍劉鎮華的強烈還擊,張慶放棄進攻潼關,在靈寶縣周圍盤踞下來,一邊打劫過往走西口的商販,一邊收編貧苦農民擴充人數。

很快,張慶的勢力越來越大,還聯絡了周邊的大小土匪搞起了聯盟,張慶自任大首領,手下嘍囉上萬人,這時河南督軍馮玉祥深感不安,率大軍來殲滅這股土匪,張慶提前得到消息率領部眾向東轉移,不僅連下項城、沈丘、新蔡等城,還打下了阜陽城,洗劫了當時安徽督軍倪嗣沖的府邸,搶了他的商號、當鋪,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倪嗣沖藏在老家的軍火庫,張慶一下子武裝了5000多枝步槍,300萬發子彈,還有機槍、大炮,人數擴張到數萬人,實力大增,撤出阜陽城時,還綁架了一批值錢的肉票,其中就有幾個天主教堂的洋人。

壞就壞在綁架的這幾個洋人,讓此事件從燒殺搶掠的土匪變成了影響極壞的國際事件,本來各地剿匪都力不從心,但這次列強給了壓力,情況不一樣了,曹錕和吳佩孚都親下命令河南和周圍省各地駐軍圍剿竄匪張慶,於是張慶成了眾矢之的,14師長靳雲鶚、河南督軍張福來、湖北督軍蕭耀南均出兵圍剿,各張貼告示,擊斃張慶的賞大洋1萬塊,救出洋人的加官進爵,眼看不妙的張慶先讓部隊分散到山裡打游擊,但圍剿的北洋軍並未罷休,於是張慶決定談判招撫。

幾經談判後張慶被招撫改編,1923年張慶編為豫邊遊擊司令,移防商丘,問題是當時正發生著震驚國內外的臨城劫車案,吳佩孚根本不相信張慶真正投降,不給他糧餉,於是張慶縱容部下打家劫舍,開始重操舊業,為了讓這支土匪軍自生自滅,吳佩孚令張慶將部隊開往四川支援楊森,張慶心知肚明吳佩孚的歹心,拒絕軍令,一怒之下的吳佩孚令蘇、魯、皖、豫、陝五省調集重兵圍剿張慶,這次是動真格的,拒絕講和,拒絕任何妥協,張慶眼看打不過,竄逃湖北勳西、陝西商洛,在湖北棗陽大部被殲滅,張慶率領著殘餘土匪潛回豫西,此時土匪內部怨聲四起,人心躁動,不久內訌,張慶被土匪李二黑放冷槍打死,剩下的作鳥獸散。


圖文繪歷史


首先,我們講一下張慶為什麼綽號“老洋人。”張慶是地道的河南人,但是由於長了一頭黃頭髮,而且皮膚比較白,因此被當地人戲稱為“洋人。”張慶則表示:“自己比洋人厲害,自己是洋人的老子。”在清朝滅亡以後,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局面。當時,河南地區屬於四戰之地,各路軍閥反覆爭奪。再加上水災、旱災和蝗災,河南省百姓的生活非常艱難。




出現了“天下之民苦,孰如豫民之苦,天下之事壞,孰如豫事之壞”的說法,由此可見,河南百姓多麼不容易。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河南省各地出現了大量的土匪。根據統計,在二三十年代,河南省境內有大小土匪400多股,總人數超過了10萬人,對百姓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這些土匪部落中就有以張慶為首的一股土匪。

張慶倒是不像其他的土匪一樣,成為山的霸主,不做這種套路。他帶著一幫土匪一路向豫西挺進。那個地方的土地非常的貧瘠,一些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慘淡,有些土匪借這個百姓生活貧困的機會,趕緊就去慫恿百姓。這個時候,土匪的隊伍又一次的增多。隨後,張慶帶著很多的土匪想要去打下陝州城。誰也不知道守城的人聽說是張慶,竟然主動的說投降了,原來這個人以前還是張慶的副官,關係還是挺要好的。這倒好,沒有費了一槍一炮就把整座城拿下了,隊伍也逐漸的擴大,就在這個時候,張慶的名氣也慢慢的大了起來,許多人又來去投靠他。



這個時候張慶的領導,知道這件事情以後,為了報復讓張慶的領導下臺的兩人。吳佩孚二人,私下和張慶進行秘密往來。還藉機給他槍支彈藥。讓張慶無惡不作,燒殺掠奪。讓生活變得不再安寧。吳佩孚二人見張慶勢頭做大,就怕對他們造成了威脅,於是立馬就率領一些厲害的軍官,去圍剿張慶的部下。

面對如此強大的官軍,張慶把匪軍分散成幾個小分隊,分別突圍。再加上他一直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他即使有什麼不好,也讓百姓矇蔽了。百姓不僅為他們出逃提供便利,有甚者還踴躍投奔,加入他的隊伍。張慶隨之又進行把洋人綁架,最後卻不料又接收到了招安。甚至還有一次把他的軍隊進行圍剿,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張慶居然逃脫成功。雖然說張慶在前幾次的圍剿當中也損失了不少,但是他又通過一些金銀錢財的方式換來了大量的,機槍炮彈一類。由於他的名聲還算是響亮,還紛紛又有人來去投奔他。




後來馮玉祥還是害怕這貨做大了,就打算弄他。但是張慶繼續玩了一手化整為零,讓馮玉祥的剿匪沒成功。後來還佔領了項城、上蔡,最後還打算挺進阜陽。在阜陽讓他一波肥,不僅搶了許多槍支機槍和子彈,還有大炮等軍用物品。更重要的還把縣政府的官員還有幾名洋鬼子都給帶走當成肉票。剿匪的官兵每一次對張慶進行用兵,他都把洋人當籌碼置在前面。這些官兵害怕傷及外國友人,就不敢攻打。所以張慶還是安安穩穩的。通過拿洋人當擋箭牌,他嚐到了甜頭,見到洋鬼子就搶。迫於壓力,外國這些使館不斷和北洋政府進行交涉。最終北洋政府命令河南路軍14師圍剿張慶,師長靳雲鄂也有兩把刷子,張慶被打的抱頭鼠竄。這張慶只好說你不讓我活我就把洋人撕票,靳雲鄂沒辦法,只能對張慶進行招安。 最後他被收編,他還繼續打著剿匪的旗號進行土匪的勾當。後來吳佩孚對他進行圍剿,還是讓他逃脫。後來因為內訌被殺死,原來他手下有個叫李二黑的人,有人密報李二黑投靠官軍,張慶就要殺死他。就這樣內部發起了爭鬥,有人向張慶開了一槍,張慶屍體被投降的土匪獻給官兵。


大老二爺


民國時期流傳有“山東出土匪,河南出蹚將”,而河南汝州張慶便是蹚將中的代表人物。

張慶,因長有黃頭髮、深眼窩、高鼻樑,又稱自己“比洋子厲害,是洋人的老子”,因此在民間有“老洋人”之稱。同時,又因他深明戰略戰術,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強大時擁有3萬多土匪,因此也有民國巨匪之稱。

但無論是土匪,還是蹚將,只要踏上這條路,基本上就是個不歸路。因為,當了土匪想要活命就需壯大自身,而想要壯大就需錢財。在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下,大多選擇劫掠一途,自然也會大失民心,一旦遭到官軍圍攻,那還有什麼立足之地,失敗基本已經註定。

▲張慶畫像

最為關鍵的是,多數土匪都有劫掠習性,一旦不給劫掠,隊伍又容易散夥。因此,就算張慶的土匪隊伍再強大,也只是無根浮萍,被官軍徹底圍剿也就很正常了。

那麼,張慶又是如何發展到3萬多土匪的,最終又是怎麼被圍剿的呢?

“直奉戰爭”給張慶帶來了發展機遇,但同時又因“直奉戰爭”給他帶來了滅頂之災。

10歲那年,張慶父母先後病故,他跟著哥哥張林相依為命。1911年,因家鄉連遭天災,又屢遭官府征斂,無奈之下,他與哥哥夥同鄉親們一起加入了白朗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1914年,白朗起義失敗,哥哥張林不幸犧牲,張慶隨後回到老家。不久,改名張廷獻,投到河南督軍趙倜之弟趙傑的宏威軍中當兵。

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暴發,支持奉系軍閥的趙倜被直系馮玉祥部打敗後,又被吳佩孚勒令解散,而多數被解散的士兵都當起了土匪。當時,張慶已在宏威軍中混到了連長。因此,他率領所部以及收攏的散兵300多人,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幌子,一路經寶豐、魯山、欒川等較為貧瘠的縣,先後收攏了大量的蹚將。

▲民國時的河南蹚將

同年7月中旬,張慶到達陝州,已聚攏蹚將七八千人,匪勢大盛。這時,他強調只反跋扈的軍閥,不綁架、不擾民,似乎很有農民起義的色彩。但實際上,下面的蹚將們根本做不到,依舊殺人放火、姦淫虜掠,無惡不作。當然,也有些蹚將想靠搶個女人,生幾個娃來延續香火。

因此,北洋政府陸軍第十四師師長靳雲鶚派部前去圍剿張慶,結果被張慶消滅了一個團。

同年11月,新任河南督軍張福來派嫡系陸軍第二十四師一部從開封南下西華縣;吳佩孚派嫡系陸軍第三師的一個團從洛陽南下豫鄂邊境;湖北督軍蕭耀南派湖北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潘守蒸率兩營兵力,沿京漢線北上。再加上靳雲鶚的軍隊,共四路大軍對張慶進行圍剿,並頒佈了生擒張慶1萬現大洋、擊斃張慶7000現大洋的懸賞令。

結果,張慶採取化整為零的策略,又有七個洋人為人質,從而化解了四路大軍的圍剿。

同年12月下旬,靳雲鶚率領第十四師官兵,在飛機、大炮、騎兵、工兵的配合下,一邊圍攻,一邊派人前去招安。

因此,張慶接收招安,並釋放了所有“洋票”,匪部搖身一變成為了官軍的兩個遊擊支隊,共12個營,由老洋人、張得勝分任支隊長。自此,張慶以官軍身份,迅速將部隊擴充到了3萬多人,並擁有騾馬2500頭、新式來復槍5000支、手槍300支、機槍及小炮各數架,但依舊是一群烏合之眾,難以與正規部隊相比。

▲吳佩孚劇照

1923年7月,奉系張作霖蠢蠢欲動,第二次直奉戰爭已有暴發的兆頭。這時,奉系卻通過趙傑派人與張慶密談,而直系的吳佩孚又擔心在直奉戰爭暴發時,張慶成為心腹之患。

因此,吳佩孚一面假意好言穩住張慶,一邊秘密下令蘇、魯、皖、豫、陝五省出動4萬大軍隊前來圍殲張慶。

從1923年11月到1924年1月上旬,張慶被官軍圍追逃跑3000多里,並被官軍圍困在郟縣西北山中的老爺頂。12日,張慶招集眾匪首商議出路時,由於與多數選擇投降的匪首理念不合,結果發生內訌,被一名匪首趁機開槍射殺。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暴發,雖然以直系失敗而告終,但直系吳佩孚清除張慶這個內部毒瘤,無疑是非常明智的決定。

不過,表面看張慶的興亡是成也“直奉戰爭”,亡也“直奉戰爭”,實則是土匪身份註定了他的滅亡下場。


祥子談歷史


說起大土匪,大家自然會想到湘西和東北,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有名的土匪窩,尤其在民國時期,那可是土匪橫行。

但其實,很多人卻不知道,在中華文明發源之地的中原河南,曾經也出過一個聲名顯赫的土匪,不亞於東北座山雕和湘西張平,他叫做張慶,綽號“老洋人”。

張慶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但卻長了一頭黃頭髮,且皮膚比一般人白許多,給人感覺更像個洋人,因此被當地人戲稱為“老洋人”。雖然長得像洋人,但張慶的生活待遇卻完全趕不上洋人,他家世代務農,可到他這一代,連可耕種的田都已沒有,只好靠沿街乞討為生。

在當時的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各地民不聊生,河南地處四戰之地,更是成為軍閥們的戰場,加上黃河水災和蝗災不斷,河南百姓生活在一片水生火熱之中。

對此,史書上都這樣評價:天下之民苦,孰如豫民之苦,天下之事壞,孰如豫事之壞。由此可見河南百姓之悲慘。



在這種背景下,活不下去的窮苦百姓就只能聚在一起造反,搶有錢人的糧食和財富,於是在當時的河南各地,陸續出現大量的農民起義。當然,因為這些農民起義都是失敗者,所以他們在史書上都被冠以“土匪”之稱,就如同我朝剛開始也是被國民黨政府冠以這種稱呼。

據統計,在二三十年代,河南省境內有大小土匪400多股,總人數超過10萬餘人,可謂聲勢浩大。在這個過程中,生活艱難的張慶也加入到造反的行列,但他的這次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張慶本人也只好偷偷溜回家鄉躲避。

恰好當時,馮玉祥正在與河南督軍交戰,張慶便又趁機聚集了一支300人的隊伍,並以此為根基不斷擴充隊伍,還收攏從戰場上逃回來散兵遊擊。等到馮玉祥擊敗河南督軍後,張慶的隊伍已經發展到5000多人,他自稱是河南自治軍。

當然,對於各路軍閥來說,當時河南造反的農民隊伍太多,張慶只是其中一個而已,所以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張慶這號人物。但是,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張慶便讓幾乎所有的軍閥都知道了他的大名,並且還逼得吳佩孚這種軍閥大佬親自來對他招安,由此可見張慶之牛逼。



那麼,張慶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其實,張慶的做法並不難,對於當時絕大多數土匪來說,他們都喜歡盤踞一方,然而建立自己的窩點,大塊喝酒大塊吃肉,就像王倫和晁蓋時期的梁山泊,總而言之,沒有太太的進取之心,只想著當個山大王逍遙自在。

但張慶卻不同,他就如同《水滸傳》中的宋江一樣,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野心家,他沒有像大多數農民起義軍那樣小富即安,而是採取流竄戰術,從豫西到豫東再到豫南,甚至還跑到陝西、安徽等地,就如同歷史上的黃巢、李自成一樣。

在這個流竄的過程中,張慶也是號召大家打土豪分田地,於是他的起義軍規模也是越來越大,部眾達三萬餘人。尤其是在1922年,張慶攻下安徽省西部的阜陽,當時,阜陽城內有一座軍火庫。張慶繳獲近3000多把步槍、200多萬發子彈,甚至還有幾門迫擊炮,由此他的實力迅速提高,一般的官軍已經很難再圍剿他。

當然,需要說的是,雖然張慶的隊伍大都是窮苦人出身,而張慶也是將不奸不殺作為他們軍隊的宗旨,但因為他們軍隊的成分太複雜,又缺乏統一的思想,更談不上精神武裝,其處於上層的領導人物也都是些沒什麼文化的窮苦百姓,所以導致其軍隊的紀律性也非常差,所謂的規矩也自然變為一紙空文。

因此,張慶隊伍的所過之處,往往也會造成大量無辜百姓被殺,據記載,張慶在淅川縣共殺害4000多無辜百姓,燒燬民房幾萬間,搶走的糧食、財物、牲畜不計其數,所到之處堪稱“沿途暴屍累累”。



後來,張慶的規模越鬧越大,已經嚴重威脅到吳佩孚的統治根基,再加上張慶在一次行動中,綁架了不少外國的傳教士、工程師和修女們,這引起外國使節的極大憤慨,他們直接跑到外交部,向外長陳情問責,並揚言如果吳佩孚沒有能力剿滅匪患,那麼他們將自行調動部隊,深入河南剿匪解救人質。

在這種背景下,吳佩孚只好親自出馬,指揮軍隊對張慶展開大規模圍剿。當時的張慶,一方面是過高估算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是想著儘快擊敗吳佩孚,所以他這次沒有采取以往的流竄戰略,而是主動與吳佩孚正面交鋒,於是吳佩孚與張慶之間的魯山戰役爆發。

最終,張慶成功擊退吳佩孚的第一次圍剿,還將吳佩孚一個團的兵力全部消滅,包括團長馬凌雲也重傷而死。但是,張慶也是損失非常慘重,3萬人的隊伍只剩下幾千人,可謂是慘勝。

戰後,吳佩孚和張慶內部都發生了激烈的爭鬥:吳佩孚集團內部,很多人建議一鼓作氣將張慶集團全部殲滅,但吳佩孚卻認為代價過大,得不償失,更何況即便剿滅張慶的匪患,也還會有其他人,所以不如對起義軍實行招撫政策,將他們變成替自己效力的正規軍。

與此同時,在張慶集團內部,土匪首領們也發生了矛盾,這場戰爭讓很多土匪首領成了驚弓之鳥,再加上他們只剩下幾千人,軍隊凝聚力又不高,接下來一旦戰事稍有不利,恐怕就有更多的人會棄械而逃。所以,他們希望答應吳佩孚提出招撫條件,將部隊改編為吳佩孚旗下的河南遊擊支隊。

但是,張慶卻堅決不同意投降,還準備開槍打死那些準備投降的土匪。結果,土匪內部發生內訌。張慶在混亂中被亂槍打死,剩餘的土匪則率眾向軍官投降,張慶的屍體也被一併交給官軍。

據說,當時的帶隊軍官為了搶功,都爭先恐後向吳佩孚報告是自己部隊擊斃張慶,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我是趙帥鍋


先介紹一下張慶,外號“老洋人”。為什麼叫老洋人呢?並非他是個洋人,而是因為此人長相身材高大,黃髮深目高鼻,頗似洋人。

3萬多土匪怎麼來的?

張慶本就是當兵出身,曾經在吳佩孚的部隊中當過連長,但是後來吳佩孚被張作霖打敗,張慶的部隊被打散,索性就帶著300多人的隊伍上了山當了土匪,過起了逍遙自在的土匪生活。


張慶帶著隊伍從豫西一路北上走到了陝州(今陝縣)。眾所周知,民國時期這一帶都十分落後,當地百姓貧窮不堪。所以一路上張慶的隊伍收攏了不少貧民,等到了陝縣的時候,隊伍壯大到了幾千人。

此後,張慶打著:河南建國軍的旗號,曾經攻佔了河南數個縣城,影響力達到巔峰,部下的土匪最高達3萬多人,當地的官軍根本就不暇顧及張慶,打也是做做樣子,都是為保存實力。

老洋人的覆滅

張慶惹了不該惹的人,他曾綁架三個傳教士,結果引起了國際輿論,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理要求徹查此事,張慶遭到了北洋軍第十四師師長靳雲鶚的圍剿。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張慶的那幫烏合之眾哪裡招架得住,一戰下來就剩下三千來人。

這樣的境地讓張慶十分惱怒,但是他並沒有死在官軍的手中,而是死於內訌。手下幾個主張向官軍投誠的頭目因與張慶意見不合,於是決定將張慶殺掉,然後接受招安。1924年1月,張慶被殺,部分土匪投降官軍,還有部分不願意投降,分散在各個山頭,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漸剿滅。


歷史評說


一、人物介紹

張慶,出生於河南汝州的一個貧苦農家。此人身形高大,髮質偏黃,目光深邃,鼻樑高挺,有點像洋人,另據說張慶聽到別人議論說洋人如何厲害,他不屑地說:“我比洋人更厲害,我是洋人的老子”!所以人送外號“老洋人”。

張慶幼年,父母相繼離世,他跟著哥哥張林東奔西跑,艱難度日。

二、參加起義

時值豫西一帶連遭天災,官府徵收賦稅,百姓食不果腹,各路軍閥勢利割據混戰,因此有了“天下之民苦,孰如豫民之苦,天下之壞事,孰如豫事之壞。”張林、張慶兄弟二人投靠了白朗領導的農民起義軍。1914年白朗部被北洋政府所剿滅,張林戰死。張慶改名張廷獻,投靠河南督軍趙倜胞弟趙傑率領的宏威軍麾下。

三、拉桿為匪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宏威軍被馮玉祥部打敗,後被吳佩孚下令解散。潰退途中,身為連長的張慶率部下舉槍為匪,直達陝州,當年七月,其人數已達數千人,河南幾個縣城相繼被張慶所佔領。

兵強馬壯後張慶率部攻佔安徽阜陽,搶奪了皖系軍閥、原安徽省督軍兼省長倪嗣沖的軍火庫,繳獲眾多槍支彈藥。張慶部下在阜陽城大肆搜刮,綁架肉票,搶奪商鋪,無惡不作。後官兵來剿,自知寡不敵眾,張慶下令縱火焚燒阜陽城,百姓苦不堪言。返回河南途中,匪部劫走外國基督牧師。

四、接受招安

張慶劫持美英傳教士讓兩國大為光火,北洋政府迫於淫威,下令駐河南部隊前去剿匪。一番激戰,張慶部寡不敵眾被官軍合圍,官府派人磋商,而後達成協議,張慶釋放洋人,匪部被改編。

五、反水起事

匪終歸為匪,難改其本性,張慶部依然搶奪擾民。因張慶頗有心計、懂得戰術,直系吳佩孚擔心張慶會被皖系、奉系或其他軍閥所收買利用,命張慶部開拔四川,幫助直係軍閥楊森打仗,以此來消耗這支招安部隊。

張慶深知吳佩孚的心思,借缺乏糧餉槍械、部下蠻橫魯莽為名,故不執行吳佩孚命令。吳佩孚自臨城劫車案發生以來,主張對付土匪之流非痛剿全殲不可,集結部隊圍剿張慶部。

兩軍交戰期間,張慶部所經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百姓深惡痛絕。

六、內部火併

幾番惡戰,張慶部返回豫西,早已是強弩之末。1924年,被官軍圍困在郟縣,張慶大罵部下私通官軍,欲殺一儆百,又怎料想他早無當年威望,最終被另一匪首丁保成及其他部下擊斃。

小結

張慶所領導的匪患是民國時期的悍匪之一,其人數眾多、規模之大、殺人之多、範圍之廣,實屬令人驚訝。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歷史的發生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百姓生活困頓不堪,許多人為了生計落草為寇。再加上軍閥為了保存勢力,不願意圍剿土匪,所以匪患極為猖獗。以至有的土匪勢力做大,匪眾竟達數萬人之多,成為地方一害。

(張慶劇照)

河南巨匪張慶就是其中之一。

一、拖槍為匪。

張慶家境貧寒,從小勇武好鬥,又頗為狡詐,不過他倒是很講江湖義氣,因此雞鳴狗盜之徒多喜與他交往。

張慶的父母早死,他一直和哥哥相依為命,生活異常艱難。

清朝皇帝宣告退位前一年,河南因天災顆粒無收,百姓飢餓難耐。但官府卻依然橫徵暴斂。為了活命,張慶跟著哥哥投奔了白朗組織的農民軍起義,四處征戰。

次年,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北洋政府成了國家的掌舵手。

很快,北洋軍鎮壓了白朗領導的起義軍,張慶的哥哥也在戰亂中丟掉了性命。

起義失敗後,張慶回到河南臨汝老家,改投到河南督軍趙倜的麾下當兵。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後,由於趙倜積極響應奉軍反吳,結果遭到馮玉祥的攻擊。兵敗後,趙倜被吳佩孚勒令就地解散。張慶此時已經混成了連長,突然部隊解散了,心有不甘的他,索性率領一幫散兵遊勇拖槍做了土匪。

二、壯大勢力。

張慶不像別的土匪搞什麼佔山為王的套路,他帶著匪眾一路向豫西挺進。所過之處地瘠人貧,一些貧苦百姓本就無以為生,在匪眾的慫恿下,紛紛加入,因此僅2月有餘,人數竟達上千人之多。

隨後,張慶帶著匪眾準備攻打陝州城。

誰知守城的守備聽說是張慶,竟主動獻城投降,原來這個守備以前做過張慶的副官,與他關係非常親密。

不費一槍一卒便奪下一城,隊伍擴充至七八千人,一時之間,張慶聲名大噪。一些不成規模的匪首也聞之而來,紛紛投靠他。

張慶的老領導趙倜得知後,為了報復讓他下臺的吳佩孚和馮玉祥,暗中和張慶往來,並助以武器彈藥,讓他四處燒殺搶掠,製造民怨。

吳佩孚和馮玉祥見張慶勢頭做大,唯恐對他們構成威脅,於是率領官軍圍剿張慶的匪軍。

面對兵強馬壯的官軍,張慶把匪軍化整為零,分別突圍。再加上他一直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所過之處,竟使百姓矇蔽。百姓不僅為他們出逃提供便利,有甚者還踴躍投奔,加入他的隊伍。

(民國土匪舊照)

三、綁架洋人。

張慶突圍後,很快和匪眾聚合向豫東挺進,攻佔項城、上蔡等地。

隨後,張慶將眼光瞄向了阜陽縣城。

當時的阜陽縣城是皖系軍閥的地盤,安徽督軍兼省長倪嗣沖長年居住於此。城中不光駐紮著一個團的官軍,還有一個地方保安團。

為了攻下阜陽,張慶先挑了幾十個精明強幹的匪軍,讓他們扮作商販挑夫等,混進城中探摸情況。

張慶趁地方保安團團長倪道煦開花會,城防空虛時,和已經潛伏在城中的匪軍裡應外合,很快就攻進了城中。

隨後,張慶一路由南向北,砸店燒屋,大肆搶掠。不光將錢財貨物搶掠一空,還從倪嗣沖的府中搜出3000多支步槍、13挺機槍、200多萬發子彈和幾門大炮。

張慶得了這麼多武器裝備,大喜過望。臨走時,還不忘把縣政府的官員及幾名外國神父作為肉票帶走。

官軍得到命令後,立刻對張慶的隊伍進行圍追堵截。但張慶每逢危險時便將外國神父置於最前,官軍害怕傷及外國神父,不免畏縮不前。最終,張慶等人載著搶得的財物和武器,揚長而去。

張慶嚐到了綁架洋人的甜頭,因此愈發囂張,帶著隊伍穿城過境。每到一處見洋人就綁,一遇到官軍圍剿,就把洋人推到隊伍最前做擋箭牌,挾迫官軍放行。

政府害怕傷及洋人,引起不必要的國際糾紛,只得任由張慶飛揚跋扈。他的勢力因此越來越大。

四、接受招安。

洋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引得外國使館不斷與北京政府交涉。

在重重壓力下,北京政府任命駐紮在河南的陸軍14師師長靳雲鄂為剿匪總司令,命他調度河南所有軍事力量,圍剿張慶。

靳雲鄂兵分三路,對張慶的隊伍圍追堵截,以期採用“甕中捉鱉”的戰術將之一網打盡,同時他還四處懸賞,通緝張慶等匪眾。

如此一來,張慶的隊伍很快陷入重圍,武器和人數也在雙方苦戰中損失慘重。眼看著多年心血就要化為烏有,張慶於是又把綁架的洋人拿出來做擋箭牌。並揚言,靳雲鄂要是讓他沒有活路,這些洋人統統就都要為他殉葬。

靳雲鄂無奈,只得招撫張慶。

經過多次協商後,張慶最終同意釋放洋人,而他的隊伍也被政府收編,成了有編制的官軍。

(靳雲鄂舊照)

五、遭遇圍剿。

張慶打著剿匪的旗號,不光四收收繳槍械,還趁機擴大勢力。

除此外,白天他縱容部下四處徵糧派款,夜裡幹些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上的鄉紳地主無不是他洗劫的對象,百姓也常常遭殃。

於是在大家的聯名下,政府命張慶移防豫東一帶。

張慶到了豫東後,不僅橫徵暴斂,還被當地眾路匪眾推為“總司令”。

當時軍閥混戰,身為直係軍閥的吳佩孚,一直對詭計多端的張慶不信任,害怕他與奉軍和皖軍勾結。所以,他決定把張慶丟到四川去,讓他帶著他的隊伍去打仗,以藉此削弱他的勢力。

張慶對軍閥混戰一毛錢的興趣都沒有。再說吳佩孚的算盤他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表示一沒有槍械,二沒有糧草,部下也使喚不動,最終拒絕聽從吳佩孚的調遣。

不光如此,張慶還和趙倜勾結,打算待時機成熟,聯繫各股土匪一起舉事,攻打吳佩孚。

吳佩孚得到消息後,立刻調遣4萬官軍圍剿張慶,可惜由於張慶信息靈通,竟讓他脫逃成功。

六、匪勢激增。

張慶在突圍中損失慘重,但是他通過許以金銀錢財等方式,很快就換取了大批武器。由於他名聲響亮,一些匪眾也慕名來投,所以勢力很快擴充至上萬人之多。

由於軍閥混戰,奉軍和皖軍都對張慶一行匪眾袖手旁觀。另外,對他進行圍追堵截的直系官軍,見他有出省之意,竟不緊不慢跟隨其後,打算將他送出省了事。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慶率領匪軍穿鄉過鎮。所過之處房屋皆毀,棄屍遍地。據地方文獻記載,在張慶過李官橋鎮時,由於水流湍急,無法過河,他竟指使匪軍對百姓大行屠戮,並把屍體丟在江中,打算疊成人橋渡河。被殺人數多達4千餘人,燒屋更是不計其數,其惡行兇殘到令人髮指。

待張慶率匪軍抵達湖北鄖西后,他手下的匪眾竟多達3萬餘人,光是來復槍就有5000多把,大炮、機槍亦數量不少。

(吳佩孚舊照)

七、內訌而死。

張慶儼然是禍害,到了誰的地盤,誰都緊張,再加上他一路從河南突圍到湖北後,匪眾達3萬餘人,這也讓各路軍閥大為震驚。畢竟各軍閥地盤上都有著大大小小不少匪患,萬一他們聯合起來舉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各省軍閥都紛紛加派駐軍,架設電話,互通消息。

由於官軍通力合作,張慶的隊伍一下子陷入寸步難行的局面。他率領隊伍往回撤,打算返回豫西老巢。

張慶的隊伍每經過一地,百姓無不驚駭,堅壁清野,向外逃亡。

沿途的洋人也紛紛避禍上船,躲在漢江中央,以免遭受綁架。

由於張慶的隊伍太過浩蕩,地方上的官軍也只敢遠遠追隨,不敢貿然行事。

最後,在各地官軍的護送下,張慶帶著匪軍回到了豫西。

然而,這一路上不斷作戰,再加上日夜行軍,缺糧少食,武器也匱乏不堪,因此,一些土匪眼見無望,紛紛離去。

張慶抵達豫西后,勢力已經衰減不少。更為可怕的是士氣低迷,大家暗地裡都希望能向官軍投誠。

這天,有人向張慶密報,稱他的手下李二黑私通官軍。

張慶本就因勢力受挫,性情暴躁。聽聞後立刻召集匪軍,並當場要槍斃李二黑。儘管他的幾個心腹一再替李二黑求情,但他為了穩定軍心,還是一意孤行。

眾人見張慶不肯就範,爭執中,有人向張慶開了致命的一槍,結束了他的生命。

隨後,張慶的屍體被投誠的匪軍獻給官軍。由於張慶罪大惡極,在政府的同意下,官軍將張慶屍體梟首示眾。百姓聞之,無不爭相前來觀看,並拍手稱快。

(參考文獻:《豫西土匪》《民國時期河南土匪研究》)


張生全精彩歷史


河南的土匪頭子張慶,成也因為洋人,敗也因為洋人,為何這樣說?

相信看完了他的故事,你也就能夠理解了。

出生於臨汝縣的張慶,一出生就像個混血兒,越長大他的特徵也越明顯,自然也就有了“老洋人”的外號。1896年父母雙亡,陪著哥哥一起風餐露宿,兄弟二人相依為命,為了生計他和哥哥張林被迫加入當地義軍。

當時義軍的老大名叫白郎甚是囂張,挑釁了當時的袁世凱,最終這場毫無懸念的圍剿虐殺,也讓張慶的哥哥張林與殞命其中。

哥哥身死的打擊,也讓倖存下來的張慶決心提高自身實力,他要像真洋人那樣,讓別人見了聞風喪膽,所以他再一次參軍。但這次是正規軍隊,不料雙方實力差距懸殊,張慶和他的戰友們,也已經被打散了,當時的張慶深刻認識到,為別人效命終究是被動的。

他就藉著他的一張洋人臉拉起同夥來,一路上收編了300多號兄弟,單純的他就想帶著兄弟們發點小財安穩的過日子,但是戰爭的殘酷讓他明白現實,因為戰亂土地顆粒無收,農民也外出逃亡討生活,出於同情,將路上的流民,也收編至隊伍當中,隨著隊伍的進一步擴大,他也提出了這樣的口號。

“所到之處,不要銀錢”簡直成了他拉攏人心的利器。

數百人的隊伍也已經突破千人大關,後來又遇上自己的老朋友寧保成,兩人本著合作共贏的目的搭夥。就在潼關的遭遇戰中,他們才算真正遇上勁敵,久攻未果的張慶,果斷放棄了對於潼關的進攻,所以就暫時盤踞在靈寶縣一帶。

但是,為了不讓上千號人餓肚子,他們也是不是乾點打家劫舍的買賣,唯一的目標和原則就是有錢的商販。但同時還不忘記擴充兵力。

張慶實力的驟增,也是從他聯合大大小小的土匪開始,張慶也被尊稱為大首領,底下大大小小接近上萬人,隨著他們土匪聯盟規模越來越大,也逐漸被當地軍閥盯上了。

當時河南地區的督軍是馮玉祥,他就對這股勢力的崛起有種不祥的預感,所以就防患於未然,提前派兵抓捕張慶,張慶自知實力不濟,自然也提前偷偷轉移大部隊,順便還在一路上攻城略地,得到了不少的寶貝。

安徽督軍名叫倪嗣春,當時對於張慶的作用至關重要。

由於他手下不僅財產眾多,而且有自己的軍火庫,極大的提升了張慶軍隊整體的作戰能力,這一下子聲名大噪,間接為他帶來了數萬的人氣。

在阜陽城中,張慶還俘虜了一批人質,由於此前別人叫他假洋人,他深深表示不服,他認為他比洋人要厲害,所以為了證明自己,他把當地天主教的教徒俘虜帶走了,這一下可捅了大簍子!

張慶為了證明自己這個假洋人比真洋人要厲害,綁架洋人的行徑,直接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國際影響,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那個僅僅燒殺掠奪土匪頭子,卻引起了當時各大軍閥的注意,槍口也一致指向張慶。

張慶當時所在地周邊的督軍,紛紛懸賞擊斃張慶,事態的嚴重性遠不是張慶所能控制的,當然這還不是最致命的,接受招撫安排的張慶,卻再次遭到了軍閥吳佩孚的懷疑,故意刁難張慶,就是想將其扼殺。

不堪這般屈辱的張慶最終奮起反抗,帶領手下的部隊幹起了打家劫舍的事,重新當起了土匪,張慶也明知吳佩孚的狠心,就公然和吳佩孚對著幹。

這次他沒有妥協,勃然大怒的吳佩孚,正式調集五省兵力圍剿張慶,面對這樣的高壓強權,張慶最終不堪重負,逃亡路上倒在黑槍之下。


大國布衣


河南的土匪頭子張慶,可是民國初年一個風雲人物,他在民國初年有相當強大的實力,一度聚集了數萬士匪,可惜最終還是被北洋軍所剿滅。

說起他的經歷,他10歲的時候就父母雙亡,只能和哥哥張林一起相依為命。辛亥革命的時候,河南土匪頭子白朗聚集起了很大一股兵力,還擊敗了袁世凱的軍隊。當時張慶和哥哥張林一起投奔了白朗,成為了白朗土匪軍中的一員。不過後來袁世凱派來了更多的軍隊,白朗的軍隊最後被袁世凱所剿滅,哥哥張林死於亂軍之中,張慶逃入深山。

後來張慶在事情平息之後又出來當兵,並且還當上了連長,只不過在亂世中誰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張慶後來又成了土匪。雖然是土匪,但是張慶是盜亦有道,他專門搶劫富人,而賙濟窮人,在他的號召下,他的部下聚集了數萬大軍,在整個河南中原地帶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

當時整個中國是一個大亂世,各地都有土匪,所以張慶這個土匪還顯得不是太引人注目。但是他所做的一件事卻是他最終走向末路,他有一次搶劫的時候,抓了幾個外國人,使得他這個土匪一下子成了國際性的事件。由於外國政府為此事而找北洋政府的麻煩,所以北洋政府督促各路兵馬圍剿張慶。

最終張慶被吳佩孚率領的大軍給剿滅,張慶在逃亡的途中,被自己的部下打黑槍給殺害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