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為何地位低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地位才提高的?

史山泛舟


在先秦時期,商人的地位並非是最低下的,當時將各諸侯國之間連接起來的,就有商人這一階級在內。春秋時期的商人是屬於“工商食官”制度的範疇,有些大商人還是與國家之間合作,在將本國的商品運輸出去的同時,也要運回本國所需的商品以及情報。如鄭商人弦高犒勞秦師。

古代的商人地位開始低下的時候,是從商鞅變法時期的秦國開啟的。在讀《商君書》時,是真的被雷到了,也是完全解釋了教科書中所說的古代封建社會施行“愚民政策”以及“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

《商君書·更法第一》是秦孝公與商鞅在圍繞變法時的一次談話記錄,第一章就書寫著這樣的一段話:

商鞅:‘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意思是,愚笨的人在辦成事情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預測到。'百姓,不可同他們討論開始創新,只能同他們一起歡慶事業的成功。律法是用來愛護人民的,禮制是方便辦理事物的……若能有利於民,就不需要去遵循舊的制度……

其核心就是,國家的政策是很難在短時間讓百姓都能明白的,與其去化時間去教化百姓,不如用實質的利益去“壹民”,用較短的時間來引導百姓向一個目標前進——這就是“愚民政策”的先鋒言論。

在而後的文章中,商鞅不斷提到“民弱國強,民強國弱”,等於將民與國之間相互敵對起來,當然這個”民“並非是全部的人民,而是豪族,這些中層階級會不斷削弱國家的力量。同時又提出“利出一孔則國多物,利出十孔則國少物”的國營制度,認為應該集中資源,由國家專營而不是百姓去經營來分散國家的力量。就是一種國家主義下的軍國主義制度。

因此在商鞅的思想理論中,商人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因為這個階級不事生產,低買高賣從百姓手中掠奪資源;同時商人階級在販賣商品的途中會經常遷徙,導致國家很難管理;再則商人階級強大時,就會形成豪族,反過來又會導致國家腐敗以及腐蝕國家的利益。

因此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啟,施行了耕戰兩體、商業國營的體系,秦國的本土商業包括旅館、飯館、商品買賣等都由國家直接管理,但為了獲取諸侯國的資源,又將本國的關稅取消掉,使得山東六國的商品源源不斷流入秦國,來換取秦國耕戰體系下的戰利品。

漢朝雖然名義是推翻暴秦的,可事實上漢朝是完全繼承了秦朝的制度。耕戰體系依舊存在,雖然有過一段時間所謂的“黃老無為”休養生息,但很快就在漢武帝的支持下,施行了國營經濟體制下的鹽鐵專制。

事實上並非僅僅中土施行輕商主義,在全球各地區,只要進入到封建社會機制中,都會對於這個不利於集權統治的階級進行打壓。在歐洲和中東,在各種教會組織的打壓之下,商人階級也只能尋求封建主的庇護之下生存。以商業天賦聞名世界的猶太人在幾百年裡,也只能是以賤民身份浪蕩與世界之中。

商人的地位提升,是在大航海時代時期末期,即公有制體制下的腐朽生活,引起了私有制的不滿,及兩者之間的戰爭後,最終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皇室的失敗而提升了商人的地位。並參與政治體制和國家策略之中,其中就以英格蘭、尼德蘭(荷蘭)最為典型。

但是由於尼德蘭的商人過多參與政治體制及國家策略,即商人過於注重利益,而缺乏了國家主權意識,致使全面私有制在大擴張時代於混合體的英格蘭。

英格蘭不像其他地區,王室的掌控力較弱,雖然王室在“光榮革命”之後再次奪回權利,可也致使了王室只能通過合作、協商的方式,在符合大部分貴族的利益之下,完成國家的統一,因此這個時期的大不列顛帝國只能算作是封建集權與資產階級的混合制度。所以擁有財富的商人能迅速獲取了貴族的稱號,受到平民及階級的尊重。

而中土的商人,在歷經千年的打壓之後,在明朝後期也開始了反抗行為,如晉商、徽商等有意識去投資政客或未進讀書人,甚至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以獲取滿清統治者的支持。如清朝八大皇商等。

這時期的商人雖然在中產階級中的地位依舊低下,可是在尋求政治庇護之下的大商人也獲取了相應的社會地位,如黃馬褂、爵位等。這個時期的商人與大航海時期的西班牙商人是相似的,都是政商結合體,唯一的差別就是中土的商人並不能過多參與國家政策之中,只能算作尋求政治庇護的弱者。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很長的時間,就如晚晴時期比較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同樣是存在於王有齡、左宗棠的庇護之下發展起來的。

商人的地位,在許多依舊保留傳統文化的地區,迄今依舊存在著不是很高的現象,如傳統天主教的區域德國與東歐、中歐地區,以及中東地區,商人的地位並非是很高的,有時候民眾在爭吵之時,也會出現咒罵對方(商人)為吸血鬼、葛朗臺(吝嗇鬼)這類的話語出現,反而是新興地區,或者是移民國家,因缺乏傳統文化的主導,商人的地位才相對高些。


史之為用


因為中國古代重農抑商。

因為統治階級想要把老百姓限制的土地上面,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一、便於徵兵,老百姓在家種田,各種資料齊全,徵兵就很簡單,若是做商人四處跑,這人還怎麼找。

二、限制他們的思想,商人各地跑,見得多,想得也就多,思維活躍,不利於最高階級的統治。

漢朝,儒學地位的發展,大家都去求學問,做生意成了旁門左道。而且中國地勢比較適合發展農業。

基於各種原因,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一直都很低,那麼商人的地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提高的呢?是在宋朝。

宋朝,朝廷放寬了對市場的監管,這時候,中國出現了夜市,城市裡面突破了市和妨的界限,商業活動開始不受時間限制,商業物品迅速增多,在農村,開始出現了小商小販,走街串巷的貨郎,宋朝出現了四大商業名鎮,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不過你可不要以為這時候統治階級就不重農抑商了,重農抑商貫穿於中國古代,只是時重時輕。

明朝,是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這個時候,商人的地位有了顯著提高。


特立獨行的樹


“商人”一詞,最早起源於商朝,不過在那個時候,商人的地位確實很低。士農工商,商人是排在最後的。

士農工商出自《管子·小匡》:“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

並且在以後的很多朝代裡,對於商人都有著不同的限制。

就比如,在秦朝,不管商人擁有多少財富,都沒有權利購買絲綢類的衣服去穿。而到了漢朝,商人要申報自己的家產,如果不實的話,將會被沒收財產。唐朝時期,規定商人不能夠入朝為官。到了宋朝,由於私有財產意識的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商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改變,直到明清,商人的地位才有了明顯的改變,並且在清朝還出現了“紅頂商人胡雪巖”。至此,從富商巨賈仕途無路到富商巨賈仕途有路。中國商人鹹魚翻身成功。


而關於商人地位的地下,其主要原因在於古人“重農抑商”的思想。

商人誕生於商朝,其產生時便地位不高。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著名的商鞅變法,其中便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漢武帝時期實行了工商食官等政策,打壓商人。可以說在不同的朝代,商人一直處於被限制的狀態。所以在古代中國,商人命運是很悲慘的,他們即使有財富,但是卻一直不能從政,直到明清,這種情況才開始改變。

《淮南子·齊俗訓》:“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別州異,是故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 商與商言數。

小結

並且,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以自然經濟為主,而且以儒家思想作為主體思想,而商人給人一種“無商不奸”的形象,所以遭到多數人的排斥。其次,古代讀書人地位最高,而有視金錢如糞土的說法,古代的士人非常清高,不屑於與商人為伍。在加上千百年來,古人固有的"重農抑商"思想,使得商人的地位一直處於低下狀態。


到了明清,隨著私有財產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商品貿易,因此,商人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晉升。到如今,那個千百年來一直處於地位低下的商人,終於變得“鹹魚翻身”,地位越來越高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海漫步


歷史窗外,木橋觀點。

我們總說古代是小農經濟,就是說各朝各代都是以農立國,只要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定能成為一方大國。

直到現在,農業依然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立國之本,沒有糧食,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更別提發展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漢唐盛世呼之而來。

所謂盛世,不外乎農業生產高度發達,老百姓吃飽穿暖後,文化、科技、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漢唐盛世建立在北方遊牧民族沒有實質威脅的基礎上,當然長城在阻攔遊牧民族上功不可沒。

漢唐盛世離不開統治者對於商業行為持開放態度,但其稅收的絕大多數依然來自農業。

直到兩宋時期,由於害怕再次出現“黃袍加身”的情況,崇文抑武,導致面對各少數民族政權的咄咄逼人,軍隊沒有抵抗能力,大片肥沃土地落入他人之手。


北宋政府只能推出“農商並舉”的政策,彌補農業受損帶來的影響。

在絲綢之路被徹底切斷後,南宋迅速開闢海上貿易,增加市舶司,以更好管理。對海外商隊給予保護和安撫,於是商業貿易成為政權的重大財政來源,後期商業稅收甚至超過農業稅收。

此時,商人作為參與社會經濟事務的主體,被政府明文規定予以承認並保護,商人的社會地位從此被推崇到歷史最高。

可惜在明清時期,閉關鎖國越來越嚴重,不與外界互通有無,導致商業貿易規模越來越小,商人的地位又滑向衰落。

水平有限,難免疏漏,懇請您評論區指正!


窗外木橋


在中國漫長的古代,商人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下的,甚至說是達到了被嚴重歧視的地步。“士農工商”,第一個是官員、讀書人,第二個是農民,第三個是工人,第四個才是商人;九流之中,甚至老百姓還有這樣一種排法: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商人也是排到末位。商人“卑之曰市井,賤之曰市儈,不得與士大夫伍”,充分說明了商人在古代一個相當長時期的囧況。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古代是重視自然經濟的,中國農業的發展,也說明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勤勞。經過很長時間的男耕女織時代,從種莊稼到養家禽牲口,都是自己生產,自己消費,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對商品交易的需求本來就低,所以商人的作用也就不顯眼。

第二,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貨幣不發達。整個經濟體的貨幣化程度是很低的。政府收稅主要是實物稅,或者徭役兵役。為什麼不能像現在一樣用貨幣代替?因為專業化分工不強,沒有專業性分工,就沒有交易的可能。因此,根據對社會創造的價值來說,商人的地位就顯得很低了。

第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從統治階級的角度,他們重農抑商,統治者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幹活勞作,讓人民好好勞作種地,人民辛苦的勞作,這樣一來,很少有人員的流通,人民生活的地方相對固定了,更便於統治階級管理,也就可以建立詳細的戶籍資料,便於徵兵打仗。

第四,統治者對商人很不友好的規定,也使得商人地位很低。比如規定禁止商人穿戴絲綢衣物、乘坐華麗的車駕,商人及商人子女不得做官。你掙錢可以,但掙了錢不准你擺譜,更不準因為有了錢做官。這叫有錢不讓花,掙了也白搭。

第五,古人對商人的狹隘的看法,就認為商人懶,不好好在地裡勞作,整天走東走西,販賣商品,賺取利潤。他們從事的是不正當行業,滿腦子裡只看重錢財,比如《琵琶行》裡的那幾句詩:“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所有其他都被放在次要位置。而這肯定要跟其他行業的人產生分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專業化分工的加深,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社會確實對一些人專門從事商品的交易的需求得到提高,這些人在生產中的作用大了,商人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

當然,古代也有商人地位高的時期,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商人的社會地位一度很高,《左傳》載“晉將伐楚,楚‘商、農、工、賈不敗其業’,不可伐。”,由此可見在楚國,商人的地位被列於首位。

古代對商人地位的轉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呂不韋了。呂不韋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能從一介商賈成為隻手遮天的秦國丞相,成語“奇貨可居”就是出自於他的故事。


robin菲


在中國古代,商人地位低下,秦朝時,商人即使富甲一方,也不能穿絲綢衣物,唐朝時,商人不能入朝為官,直到明清,商人的地位才有所轉變,從富商仕途無望到仕途有望。中國商人的地位才有所提高。

秦:不能穿絲綢衣物

漢:申報不實沒收家財

唐:不能入朝為官

宋:被歧視的情況好轉

清:始現紅頂商人

古代商人為什麼地位低下? 在古代社會,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一位。

第一,古人認為,商人的存在,動搖了整個社會的根基。古代社會是農業社會,需要絕大多數人參與農業生產,才能基本滿足溫飽。如果商人的地位過高,會破壞原有的小農經濟格局,出現“人人都從商”的局面,而封建國家最重要的財政收入就來自於農業,因此會限制農業的發展,所以商人的地位也就比較低。

第二,商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道德準則。古代社會的道德準則是是仁義禮智信。而商人的經商行為,賤買貴賣,其基礎本身就是一種欺騙。現在的商業行為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誠信。但是要完全誠信,你就賺不了錢,古代社會是絕不允許欺騙的,所以商人是不符合社會道德準則的。

第三,古人的人格要求是拒絕商人的。孔子說,君子固窮。這種君子固窮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也在整個古代社會樹立起了一種高標人格。所以商人的地位可想而知。

商人追求的是商業利潤,而參與政治,權力帶來的利潤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商人做大了,難免插手國家大事,這是歷代君王非常忌諱的,也是商人最後面臨滅頂之災的根本原因。


時光隧道2019


在今天,有錢往往是成功跟地位得象徵,但是在封建社會中,“士農工商”的排名一直保持不變,商人被排在末尾。然而,雖然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很多商人卻因經商而大發橫財。這就與我們今天的認知有很大區別了。



為什麼古代商人地位低呢?

這要從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一項基本國策--“重農抑商”說起。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重農思想一直支配著歷代封建統治階級。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並實施“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的商鞅。當時各諸侯國首要任務是鞏固新興的地主政權,而當時的商人卻盤剝小農經濟,這可是地主政權的經濟基礎。結果,一邊是商賈擁有鉅額財富,君主無能力驅使;另一邊是大量農民破產,淪為奴僕、無業遊民,家底稍好的成為小商販。一來二去,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現實,即經商易富而務農易貧,自然刺激了民眾向“從商避農”趨勢發展。




但是當時的秦國原本就地廣人稀,一旦讓“從商避農”的趨勢任其發展,結果是農業勞動力嚴重缺乏,兵源和糧源得不到保障,長此以往,秦國將國將不國,也註定將在之後的衝突中面臨滅國的危險。

於是商鞅推行一系列政策,有效地限制商業資本的過度發展,保證了農業方針的貫徹,使商人在經濟上無大利以至無利可圖,儘量減少商業人口。

從上述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商人有利於促進國家經濟得交流,但是在封建社會上來說,皇族要想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來抑制商人的過度發展,所以“重農抑商”政策為古代農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使得王朝的延續得到保證。

具體商人地位是什麼時候提高的我覺得是宋朝,因為宋朝時期商業交流非常頻繁,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湯姆貓談歷史


這提問有些不明確呀!應該是問中國古代商人吧!外國商人地位自古以來就不低啊!——好,不管怎樣……我就來說說中國商人的產生及地位變遷史……

由於中國古代生產力低下,社會穩定的根本是取決於農業的發展,農耕文化及農耕經濟就成了人民安居樂業的根本。因此歷代統治者都重農抑商,古代商人地位低下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具體原因有下列三個:

一,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社會穩定的根本依賴農業生產來使人民安居樂業。

二,商人是極不穩定的群體,是以商品流通,販運賺取地域差價;以物質屯集,物質交換,進行投機取巧的群體,所謂無商無奸,奸商,奸商,中國文化中最忌諱的就是奸。

三,古人認為,商人流動性大,也不從事務實性生產勞動,為了防止人們為了金錢利益,都去從事做生意,都去投機倒把;也是為了防止從事生產勞動人員的減少,之所以古代封建統治者用抑制和打壓商人的方法,降低商人地位,來控制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增多。

以上三個原因足以解讀商人為什麼在古代地位低下……其他原因也就不多說了,總而言之由於許多不良商人的所作所為的影響,商人這個詞在中國人民印象中不太受歡迎。

商業的興起與發展,和對商人的認可,及地位的提高

古代中國商業雖然落後於西方,沒有象西方一樣得到迅速蓬勃發展,但商業的產生還是很早的,早在奴隸社會時期的商代就有了活躍的商業活動。



商朝人,積極推動了古代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和水陸運輸的發展,拓展了農貿產品的互換地域,同時商人活動群體的地位也略顯提高,不過,那時的商人只是生意人而已,還未完全成熟為商人,性質上雖然一樣,可商業經營策略和模式還很原始,古人稱其為生意人也就名副其實了。

後來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後,商人才由生意人正式定格為商人,不過,對商人的監控和限制更加嚴格了,古代封建王朝對商人的投機性打壓力度還是很大的,因此商人地位一直被壓制著。



到了唐朝時,物資豐富了起來,已有了比較完善的對外對內貿易體系,商人的地位明顯提高,便有了正式的公認的職業排名——“士農工商”。

自進入清朝,在目光短淺,坐井觀天的滿人統治下——自高自大地閉關鎖國,還妄自尊大,自稱天朝帝國,對商人的打壓更甚,商人地位一路下滑,不但成為了奸商,還是賤商。

隨著清朝的滅,雖說到了民國時期,但軍閥割據,戰火連天,只能算得上是,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社會。

隨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引入,中國進入了一個被西方文化同化最活躍的時期……政府鼓勱工商業發展,商人地位來了一飛躍,從此不管是良心商人,還是奸商,都風光起來了,以致後來商人們都成了財富的代表,從此,商人們揚眉吐氣——地位不是一般的高,瞧,美國總統都是選商人當,大家說商人是不是成精了。


書中煙火


中國古代商人至所以地位低下,是要從商人的起源談起,從歷史和傳說來看,商人是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原先商朝的族群和貴族及後裔子孫,既失去了權勢也失去了土地所有權,是作為亡國奴存在於世上,到處受到奴役和迫害,在不得以的情形下,為了生存,迫不得以做起了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生意,這就是中國商人的雛形,這樣看起來,中國商人和猶太民族的遭遇有極大的類似情況。

中國商人在發展中,靠得是低價買進高價售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往往是無所不用其極,某些商人為了賺錢更是不擇手段,成就了“無商不奸”的話柄,這與孔孟之道所宣揚的社會價值觀更是大相徑停,這就造成了中國商人在人民心中口杯極差,受到集體排擠,抵制,再加上商人在逐利期間,要跋山涉水,起早貪黑,有時候還要冒生命危險,一般老百姓受不起這樣的生活,更不敢輕易涉足其中。還有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歷朝歷代的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做法,官方都以“士、農、工、商”作為族群的社會地位化分,商人排在最後地位。以上這是中國商人社會地位低下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原因。

到了南宋隨著社會生活的富裕程度增加,再到明朝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清朝未期,西方勢力的強勢介入,大勢所趨,全國上下不但需要商人帶來的社會商品和財富流通交換,再加上從達官貴人和老百姓開始羨慕商人階層的富裕生活和紙醉金迷的享樂,中國商人社會地位才開始從根本得到提高。


諍言無畏


士農工商

商品最需要的地方,往往也是交通最不方便的地方。因交通不便,風餐露宿、環境條件更不好,還可能遇到匪山賊,生命風險,最主要是一出門就是一年半載無法歸家,這種生活實際上是很艱苦的。而這種少量的零售也基本不會有大利潤產生,因此在古代商人從事的工作是最辛苦,也是最沒人願意從事的。

商的本質也是投機取巧 要說提高,個人認為還是從呂不韋那時候開始 對商人有了新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