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高手都有一種“遷移能力”


職場高手都有一種“遷移能力”

本文共計5038字,要培養“我還會”的能力。

這是智遠的第045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當代職場人圖鑑當中,經過調查,企業對於職場人“U盤”式協作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除了單一的崗位職責之外,對於其他崗位的技能不要求掌握,也要熟知,並會輕鬆運用“。

我的一個朋友M先生去一家短視頻公司面試“用戶運營”崗位,面試官問他,你會哪些方面的技能,他說到,我會用戶運營,活動策劃,數據分析等,而業務部門面試官最後因為他在用戶推廣,媒體資源整合方面弱而拒絕了他。


職場中,隨著企業的不斷創新和升級,業務變得多樣化,我們的思想觀念,生存技能也要不斷的升級,不要因為“我只會”而耽誤了自己的未來發展。



職場高手都有一種“遷移能力”

01 “對不起,我只會這個”

做擅長的事情沒有錯

就怕只會做“擅長的事情”。

今天打開手機看到一則彈窗訊息新聞,標題是這樣寫的:“如果你只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那麼自己永遠無法進步”。只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也許能把這件事情做的越老越好,但是很難再有在這之上的進步了。


2017年的11月份我開通了公眾號,後臺的用戶數量3個人,其中還有我自己一個,但是認為“公眾號”是一個風口,做內容,我也想嘗試下,如果自己一年能夠聚集300個粉絲,就非常的心滿意足了。

可是我辛辛苦苦更新了幾十天,才有10幾個用戶關注。那時候我就有點灰心了,覺得自己真不是這塊料,就放棄了,沒在繼續堅持。


依稀還記得我的語文老師曾經私下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現在記憶猶新:“你要是想語文這一學科不拖總分的後腿,那就在前面的知識點上多下點功夫,千萬別隻靠後面的作文拿分。


我在學校那會,一個高中作文經常保持及格線的渣渣,看到密密麻麻字都煩躁,想在新媒體把文章寫好,那一剎那,連我自己都不相信了。


在我糾結和徘徊放棄的那一年了,我中間看了一部電影記憶尤深,叫做《功夫熊貓3》,當《功夫熊貓3》中的胖熊貓阿寶,擔當起“神龍大俠”,並接任師傅的責任,開始教導“五俠”,保衛村莊時,竟頻頻受到挫折。

阿寶灰心了,他想退縮,不再擔任師傅的責任。

他的師傅沒有鼓勵他,而只是說了一句讓我意想不到的話:“我早就知道你不行”。


阿寶一頭霧水,疑惑的問他的師傅:“什麼?你知道那你還讓我故意出醜,為什麼呀,師傅?這個時候,師傅坦然的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只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就永遠無法進步。”


這句話在我心中存在很久,在2019年,我又開始打開了“微信公眾平臺的後臺“,開始了自己寫作之旅,現在看來,改變有的時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改變之後,確實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在職場中也是一樣,當我們接到領導交代的某一項不是自己“崗位”要承擔的工作的時候,先不要著急拒絕,說“我不會”,而是要思考下“我能不能挑戰一下我只會的事情以外的工作呢?


我曾經在工作中遇到過這樣一個事情:

那天領導找到我,說公司業務不是太好,每個部門都有指標,要優化人員,該給的補助都有,你結合部門情況和個別同事溝通一下吧,留下性價比高的一些同事,我看哪個文案策劃小A就不要留下了吧。


設計師B不也能做基本的文案嗎?實在不行,你就多承擔一點文案的工作,年底了,大型的活動,策劃方案也少,不行過完年我們在招。最後文案策劃小A就被優化掉了。


其實職場中,百分之80%的崗位都是有可替代性的,但是如何讓自己在眾多可替代中,性價比更高呢?智遠認為除了薪資以外,或許考慮的就是技能的重合性,你會的技能比另一個人多,那麼你被留下的幾率可能就更大。

如果您去某個公司面試告訴面試官,業務負責人“對不起我只會這個”,那麼得到的回覆可能是:

“不好意思”,我們不要“我只會”的人,我們需要“我還會”的人。


職場就是這樣,希望自己在工作不飽和的情況下,多積累點資源,把個人業務做好的同時,多學習下其他的崗位技能,千萬別在關鍵時刻,只能告訴領導:“我只會這個”,而不是“其他我還會”,最終錯失了某些的機會。



職場高手都有一種“遷移能力”

02 “我只會”到“我還會”是認知升級的過程

別把“我只會”

當做工作中的理所當然”。

曾經我在公司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小夥子,他幹活還不錯,但是總覺得在認知上面缺少了點什麼?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他喜歡在他自己的工作做好完成後,在那裡玩手機,都不幫別人,而且做的非常的直接顯擺。按照公司業務較多說,把自己工作做好挺好,沒毛病,但是顯擺就不對了對吧。

其次就是,如果你給他安排另一份工作,他總能給你來一句:“不好意思,這不是我的核心工作,我只會做我自己做的這個事情,其他的我做不好”,面試的時候沒有跟我說這是我的職責。


按照制度的要求來說,你可能也會覺得這沒毛病對吧,可是最後他在試用期內被“辭退了”,原因很簡單,他性價比不高,只會專一的東西,公司想要的是除了專一的工作能做好的人之外,也能做其他的工作,他的認知高度待完善,和公司價值觀不匹配。

相信這種問題您也遇到過,現在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尤其是互聯網公司,要求人不僅僅是需要技能上的多樣,並且在價值觀上有付出精神,這才是企業想要的。


從我只會到我還會是一個認知升級的過程

這個過程通常是來自於兩個方面:

1.外界的教育

2.自己的覺悟


外界的教育多半是來自於企業

,企業會用價值觀的形式告訴我們,自己要樂於奉獻,有團隊精神,在自己工作做好的同時,多學習其他技能,這才是企業所要的人,如果你沒有達到這樣的價值觀,可能覺悟不夠,最終的結果是不好意思,您不符合公司的價值觀。


自己的覺悟,就會自己在某件事情之後,覺得自己應該去有所成長,應該敢於承擔,而不是專職做某一件事情,結果在B同事也能承擔起自己的工作時,自己面臨快要被優化,淘汰的時候才有所清醒。

從專一的技能的單一化,到多元化技能培養,到自我迭代升級思維,這是一個認知升級的過程。在認知升級之前,我們要學會的就是“好好思考”每天記得給自己做一次“認真的反思”。



職場高手都有一種“遷移能力”

03 從可遷移能力開始更高效的鍛鍊“我還會”


找到技能底層的邏輯

鍛鍊自己的可遷移能力能夠快速成長”。


網絡上對於可遷移能力是這樣定義的:

自己能夠從一份工作轉移運用到另一份工作中,可以用來完成許多類型的工作的技能。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是我們在學習中最常見的,最重要的一種心理想象。

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無不存在著遷移現象。遷移的本質,其實是兩種學習之前的知識結構,認知規律上有相同的要素和同質的東西,通過底層可以打通。


可遷移能力也可以理解為:你從一個崗位轉到另一個崗位,或者一個行業跨界到另一個行業後,有一部分內容,能力自己是可以複製過去的。


所以當我們把自身崗位做好的同時想學習其他的內容,如果想要跨界,跨崗位學習,先找崗位中間相似,重合度高的技能學習,是最為重要的。


比如:
現在所有互聯網公司的產品,類目運營,活動運營,大促運營等,其實底層都是相似的,雖然崗位之間的名字不同,技能有所差異,如果要接觸,或者轉崗可能需要重新學習,但是自己覺察到本質都是”運營“,圍繞的核心都相同,那麼就可以輕鬆打通中間的部分。


我身邊做社群運營朋友的故事:

我身邊L先生是做社群運營的,接觸過百萬級用戶的從0-1建設,活動策劃,商品爆款策劃,他去一個公司面試”社區運營總監“的崗位,該崗位的要求就是具備”可遷移的能力“。

如何理解呢?就是該企業需要這個社區運營總監把原來社群建設從0-1,用戶分層,用戶活動的地方用到APP端的社區部分,把社區當做“社群”一樣做,無非就是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場景進行運作。


後來他成功的拿到了offer,很多夥伴可能就會說了,我只會做社群運營,我沒有做過用戶運營呀,去面試過不了怎麼辦,那就是自己的“遷移能力太差了”。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就是這個道理,別人輕輕鬆鬆的可以打通底層邏輯,而自己還在表層潛游,是抓不到重心的。


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職場上越是高段位的人,越是喜歡觀察行業的本質,萬物的底層邏輯。



職場高手都有一種“遷移能力”

04 可遷移能力的其他3個方面鍛鍊方式”


當我們埋頭趕路的時候,也要是不是的抬頭起來,看看天空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智遠大概盤點了一下,鍛鍊自己可遷移的能力,這三種也可以輕鬆助力:


1.遇到問題,不要馬上學習知識來解決,要想法設法用原來的方法論解決新的問題。我們生活中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其實早就有了答案,而這些解決的方案很有可能就存在我們大腦的原有記憶中。


2.如果大腦中原來有的知識解決不了,再去試圖尋找新的方法論去解決。比如我的那個夥伴去面試用戶運營總監,用的就是社群從0-1的方法論,這就是舊知識體系遷移過來的處理方式。


3.解決完了之後,再去將知識進行抽象化,抽象化的過程其實是本質化,儘量讓自己思考這個方法論運用的場景,就比如,能不能用教育行業的拉新策略運用到電商行業中,我這套電商行業的營銷的方法論可不可以用在短視頻行業。


這三種方法學會之後,可以讓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難題,第一時間尋找出更高效的解決方案,這些是鍛鍊自己遷移能力的常規手段。



職場高手都有一種“遷移能力”

05 要明白所在的崗位需要什麼特殊的競爭能力


高手除了懂得可遷移

還有“暗黑能力”。


你要明白,在職場中任何的崗位都是有具備複製性的,除了自己多元化的技能外,還要具備一部分”暗黑能力“。


什麼是“暗黑能力”:

單靠快速的學習其他技能的能力是不夠的,我們至少要擁有一種“任何人”都搶不走的技能,甚至於能力。

我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分享給你,我早些年從事主持人工作,後來跨界到上市公司做品牌經理,現在到互聯網企業做市場品牌總監,媒介的資源在我這裡永遠是較多的。


最主要的是,我有一種能力,“我會主持工作”,要知道主持人可以在眾多的大會上,毫不費力的拓展資源,給公司創造口碑,而不是企業招募大量商務總監,拓展業務,遞名片,再去溝通,我只需要站在那裡,就能主動抓來很多資源。


並且還可以使用“角色的互換”的技能,比如從PR角度,我能清晰的站在媒體的角度思考他們怎麼看企業,也能從企業的角度考慮媒體的不同視角感受,最終選擇一個折中的方式,處理當中的關係。


如果換一個傳統的新媒體轉型的PR負責人,他可能不會有非常深透的感受,也不可能憑藉行業大會的口碑,來讓其他企業說自己企業好,這就是當中不可替代的能力。


另一個身邊人的故事:

我之前認識很多在電商做採購的朋友,他們把自己行業裡的供應鏈摸得一清二楚,比如誰家的質量好,價格如何,成本控制多少,用的什麼快遞等等。


其實這個工作看著沒有什麼技術的含量,很多年輕人現在不太喜歡做,但是其實卻很大強度的決定了一家互聯網零售,電商的公司的命運。

比如2018年的社交電商大戰中,大家都處於粗放的競爭方式,拼什麼?拼SKU,拼商品性價比,拼用戶量,拼發貨速度,拼拿貨價格,如果自己公司的渠道比別的公司高,那麼可能用戶就去他們家了,如果你採用補貼的方式做GMV,假如一單虧損1塊錢,一天300萬單就是300萬真金白銀進去了。

直到現在,社交電商和電商競爭格局穩定了,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倒閉的平臺中,冒出了一些原本做供應鏈的人,他們開始自己幹商品了,他們靠著打一兩個爆款就能賺得滿盆缽體。


所以,當我們自己涉及到一個行業的時候,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崗位去看自己的角色,站的全局層面思考下自己的位置,也許不是你當下應該做的,但是他可以影響你的命運。

畢竟每一個行業裡面,個別的人都具備一種甚至於幾種“暗黑能力”,是無法替代,也是不會表露出來的,未來這些黑暗能力都能給自己產生巨大的勢能。


我們去一個公司,或者做某一個職業,要明白哪些是自己的“暗黑能力”,這些就是自己所在的價值鏈上需要的不同能力。


文筆共勉:

其實職場上並沒有那麼殘酷,但是也沒有那麼容易,但是智遠想分享給你的是,當自己越來越弱的時候,那麼可能殘酷就會降臨到自己身上,與其擔心被替代,不如先做到你可以替代別人,然後你就能做到無可替代。


智遠不希望您在工作中天天想著替代別人,但是企業也會因為用人的性價比考慮這個問題,如今的職場,從“我只會”,到“我還會”,讓自己多個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假設在最緊急的時候,任何崗位缺人你都可以補位,但還有一方面你又是最專業的,這樣自己的可替代性就很小了,在企業領導眼裡,自己的價值也會更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