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是祸害汉朝的奸雄吗?你怎么看?

嘿胖砸


曹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小说《三国演义》对其评价很低,给以冠上奸雄的“美名”,那么其到底是怎样的呢?历史总是两面性。


曹操是英雄。汉末军阀割据,无数曾经的国家官僚各个另立山头,用一句话“领导当上山大王”来概括。在乱世中浑水摸鱼、溜须拍马、祸害百姓,无数生灵涂炭,真似曹操《步出夏门行》所写“千里无鸡鸣”。而曹操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切。他首先在今河南、山东一带抚恤流民、招揽英雄。再一步步蚕食今徐州一带的陶谦部、吕布部、张绣部,其中他遭遇过欺骗、背叛和战败。但是经徐州之战、下邳大水以及三征张绣,终于基本平定了黄河长江下游之间的华北。之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南征攻灭刘表、渭南击溃马超、入川拿下张鲁……北方的乱局终于趋于平定,成为了流民安居休整的天堂。

曹操与汉朝末年不得不提的立皇关系。东汉末年,时局不稳,权宦乱政,在这时期,出现了三种势力,也就是三种立皇的办法。一是董卓,他想着废旧迎新,在未准备周全时大举废力;二是袁绍、曹操之流,他们想着控制一个大家都承认的皇帝,然后以兵威和权势蚕食天下,历史证明这是成功的;三是袁术、刘备之流,用谶语和“天命”来自己称帝,凭借兵威和天险震慑天下。

那么曹操是怎么在这三种方式中脱颖而出呢?

三种势力势均力敌。但废旧迎新和自己称帝,太容易授人以柄,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目标,看看董卓,肚子都被点了天灯、看看袁术,渴死都不能喝纯净水,“只有血水”。而大家会问,袁绍呢?袁绍愚蠢,扶植一个边远地区的家族长官,刘虞。结果导致了与今辽宁、河北、京津一带的军阀的战争,虽然大获全胜,但失去了真正的皇帝,也就是在流亡中的汉献帝,然后就被曹操捡了空子,当袁绍醒悟,但为时已晚。

而曹操在天时地利人和占尽后仍能谦逊地去屯田安民,直至后来大溃袁绍。成为汉朝的“救世主”,当时经济重心基本未南移,如此,基本统一了中国,三分天下有其二(尤指经济)。由此可见,假若没有曹操,汉朝也会在各种各样的军阀蚕食下走向终结。

总而言之,曹操是拨乱平虏的英雄,其基本确立南北对峙的形式,对汉末之乱的重建和喘息做了极为重要的“黄金时期”。他最终没有称帝,也没有给人骂为“汉贼”之实。

<strong>


邓海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7月18日,卒于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樵人,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曹操一生通满传奇色彩,平黄巾,战袁绍克孙权,逐刘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咤风云天下无敌,既有安国富民植树,又有用人克敌之功。被陈寿称之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曹操有一腔报国之志,曹操从破黄巾以来,戎马一生征战沙场身先士卒,屡立军功从董卓乱政以来,天下诸侯只有曹操和孙坚对汉室王朝忠心耿耿,一致讨伐董卓。在诸侯纷纷割据,自称为王,为帝的乱世之中,曹操棋高一筹在政治上,抢到先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拥天时之利,以大将军的身份击败袁绍,利用书信含糊不清,离间韩遂与马超,平定了西凉之乱收取汉中时,巧用调虎离山之计,挫败张鲁。曹操天生就是军事家,在谋略应用上,绝不拖泥带水,往往根据战场变化,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对付黄巾,袁绍。吕布张绣。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常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奇袭,火攻,水淹离间,弃物诱敌等寐往往以弱胜强,以小击大,在战略层次方面,曹操能择善而从,集中部署的智慧,稍有失误,如与吕布争夺兖州时,双方僵持不下,徐州牧陶谦病死,曹操想趁此机会回兵夺取徐州,然后再攻打吕布,被部下劝阻双方如此焦灼就看看谁能坚持字后五分钟。明公,不能退兵,曹操听从了。集中力量攻打兖州,击败了吕布,平定了兖州,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也奠定了曹操作为一个大军事家,大政治家的地位。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天下若无有孤,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正是因为有了曹操,中国的北方才得以迅速恢复生产,恢复安定社会生产力才得以发展,历史才得以前进。最为一代豪杰,天之骄子,曹操有着独有的谋略,更有着超凡的才智,正是因为这两点汇聚于曹操一身才造就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曹操。

曹操就是曹操,他奠定了中国汉代一千八百年后的历史,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如果汉末乱世没有曹操这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中国的历史就会改写,虽然曹操最终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帝王霸业失之交臂,但是曹操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山峰。

曹操太浑厚,太博大了曹操一生不篡权,不称帝,这就是曹操气节所在也是草草的高明之处,汉献帝曾经拱手想将帝位让给曹操,但曹操始终不答应,他一生不称帝,只称王,相比以后篡权的杨坚,赵匡胤,曹操的人格魅力,远在他们之上。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可以并肩李白,屈原的诗人曹操戎马一生,其诗词作赋有很高的造诣,开创了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三国演义通俗小水的流行,和根据三国演义改变的戏曲,曹操却成了白脸奸臣,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试问如果曹操是奸臣,那么袁绍,袁术。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正如毛主席所说,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思想制造的冤案。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豪杰,操操恰恰就是在乱世中应运而生的英雄,他欲扶大厦于倾危,拯黎民于水火,如果曹操接过汉献帝的皇位。然后再传个一二百年,谁还敢说曹操是奸臣这也正是曹操悲哀的地方。





约定9521


很多人喜欢三国的英雄们是从阅读《三国演义》开始的,在《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刘备的仁慈爱民、蜀国名将的忠义勇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小说对于后来一统天下的魏国的着墨相比蜀汉少得很多。读过《三国志》等史料的看官,一定知道曹操是个智慧与才华兼备的英雄,怎么在小说里却总是落得“枭雄“、“汉贼“的评价呢?这是怎么回事?或者说到底是谁抹黑了曹操?曹操真的这么“奸诈“吗?

在下告诉您,真正丑化曹操的人不是罗贯中,而是清初的毛宗岗!我们现在市面常见的《三国演义》版本是经过他删改过的。毛宗岗身为明末清初的读书人,深受当时学术界朱熹理论的影响,思想上尊刘黜曹。所以,毛宗岗版本对于罗贯中版本里做了大量肯定刘备和否定曹操的修改。在下的这种说法,只要对比目前最古版本的嘉靖本《三国演义》和现代通行本毛本《三国演义》就可以印证。

嘉靖本中,曹操初登场时是这样描写的:

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

而毛本却把所有赞美曹操的字句都删除了,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两个版本一对比,曹操出场的气势完全不一样,毛本明显被弱化了许多。毛本不只是在出场这个环节做名堂,还把嘉靖本在曹操逝世时附加的许多人对曹操的评价都给删除了。嘉靖本里有这些人的评价,好多看官可能从未看过,在下为您附录两则:

后史官有诗曰:

“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宋贤赞曹操功德诗曰:

“汉末挺生曹孟德,胸蟠星斗气凌云。智谋超越数员将,才德惟悭万乘君。虽秉权衡欺弱主,尚存礼义效周文。当时若使无公在,未必山河几处分。”

篇幅有限,在下就不一一摘录了,这些诗句大部分都是称颂曹操的,然而毛宗岗将之一律删除了。除此之外,目前通行本美化刘备阵营,丑化及弱化敌对阵营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毛宗岗动过手脚的。罗贯中虽然也是把曹操当奸雄来写,但他对刘备是一视同仁,毛本却把对刘备阵营不利的字句都改动过,删掉或修改了一些对刘备方面人物不利的言辞。

比方说三英战吕布,嘉靖本是这样写:

飞抖搜神威,酣战吕布。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

而毛本改成:

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

原本嘉靖本里张飞斗吕布明显趋于劣势,毛本却改成两人不分胜负了。还有如过五关斩六将,嘉靖本里关羽最后是跟夏候惇斗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的,毛本却改成只斗了不到十回合,张辽就出现了。

在关羽斩颜良的环节,嘉靖本在后面加了一段: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 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也就是说,颜良根本就是在完全没有提防的情况下被干掉的,毛宗岗却为了强化关羽,把这段删除了。

毛宗岗在美化刘备阵营的人物上也是不遗余力,几乎把所有对刘备阵营不利的话都删改了。如庞德死前骂关羽,嘉靖本写为“竖子!何谓降也?吾魏王有带甲百万,威震天下,刘备乃庸才耳,吾岂肯降汝!甯死刀下,安降无名之将耶!“,毛本改成“吾宁死刀下,岂降汝耶!”把原本庞德慷慨激昂的气势抹除掉了。

再有,嘉靖本里诸葛亮尽管神机妙算,但并未弱化其他人的能力,毛本却大幅偏袒孔明,如赤壁之战嘉靖本里周瑜的活跃并不在孔明之下,毛本却把大部分的功劳划归孔明,完全神话了诸葛亮。嘉靖本里诸葛亮人格上是有不少缺点的,且心狠手辣不在话下,毛本为了维护孔明形象把这些都删改了,如刘备杀刘封,嘉靖本里是孔明劝刘备杀的;上方谷火烧司马,嘉靖本里诸葛亮是想连魏延一块烧死,这些毛本都删除了。

看了这些例子,或许大家会以为毛宗岗版本把罗贯中的版本改得失色了不少,其实未必。毛本润色并修改了原书中鄙陋的字句,及冗长、不通、不合理之处,如参照各篇篇名比较一下大家就知道毛本高明得多,并增添了许多典故。如开篇杨慎那篇《廿一史弹词》中著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还有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毛宗岗加上去的。毛本还补充了许多史料,如陈琳替袁绍所作的讨伐曹操的檄文等等。并且还删掉了原本中很多其实写得很差劲的所谓“后人“写的诗和评论。

客观的说,就文学价值而言,毛本比罗本要高明得多,也因为这点,最后毛本才得以流传,成为现代的三国演义通行本。但是毛本中强烈的尊刘贬曹思想,就随着流传下来了,成为现代人评断三国人物的印象。当然,这些都欺不了在下哦!


重舟难过千重山


曹操是不是奸雄,这个问题史书貌似已经不能给出答案了

曹操是东汉末年人,祖上是西汉相国曹参(自认的)。话说东汉末年,天灾不断,洛阳等地接连发生地震,加上汉桓帝,汉灵帝都是一些不知民间疾苦的二世祖,东汉王朝气数将近,于是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相继爆发。

在乱世之中,曹操登场了

曹操初以孝廉入仕,成为西汉王朝的骑都尉,在黄巾之乱中军功不小,董卓进京后,善于钻营的曹操颇受西凉将军的器重,但是曹操身在董营心在汉,一心想刺杀董卓为大汉建功,不幸计划失败,曹操被迫流亡,而后才有了曹操联合诸侯讨伐董卓的壮举,客观的说,曹操的霸业也是从此才得以开始。

英雄还是奸雄,历史还是小说。

假如说到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英豪,曹操必定是可以独占鳌头的。数千年以来,崇拜曹操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必定的,就是鲁迅那句话,“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乱世之中,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在东汉诸雄中脱颖而出,占据北方青州幽州并州冀州等9州,天下三分有其二,这已经足以证明曹操的能力。至于所谓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种言语不过是小说中的杜撰,不忠汉室就更是无从谈起,没有曹操,汉室早在董卓时期就已经灭亡,而且汉室失去江山本就是自己的过失,如果曹操有罪,当年击垮秦朝建立汉朝的刘邦是否也应该同罪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所谓曹操祸害汉朝,所谓曹操是奸雄,这些观点实际上出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并不是历史,而是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很多东西都是虚构的。而且《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一个立场问题:整个小说,他都站在刘备的立场,于是刘备的对立面曹操必然就成了反面人物。

实际上,如果没有曹操,汉朝早就亡了。当东汉的洛阳宫殿被焚毁,汉献帝带领着一群迂腐的大臣惶惶如丧家之犬无家可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时,汉朝实际上已经就亡了。

是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自己地盘上,让汉朝重新续命。虽然是名存实亡,但总比直接灭亡强一点吧?

当然,曹操也不是善男信女,他迎接汉献帝也是出于自己的目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不管怎么说,在客观上,是曹操救了大汉朝,而不是祸害了大汉朝。

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如果没有他曹阿瞒,天下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朝代更迭是历史规律。你强,无人可亡你;你弱,那就怪不得别人。哪朝的江山不是从前朝的手里夺来的?难道说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奸雄吗?

事实上,曹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真正的既懂军事又懂政治。同样是看到汉献帝无家可归,世代汉朝重臣的袁绍无动于衷——袁绍就不懂政治。但袁绍好歹还懂军事。更不堪的是袁术,既不懂军事又不懂政治。手里那点兵马,仅仅因为得了一块破石头——传国玉玺,就敢贸然称帝,真是活够了。

相比而言,曹操成熟得多。他是想一统天下的,还黎民百姓以太平——这是他的大情怀。同时,他又比较务实,知道无法实现夙愿,便也不去强求。

如果假以时日,让曹操一统天下,光明正大地代汉,那么曹操在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么大争议。正因为没能一统天下,因此留下了话柄。

可见,结果最重要。


趣谈国史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打这么一个比方——历史和汉献帝选择了曹操,就像是在两杯毒酒里面,选择了一杯性子没那么烈、死的没那么快的毒酒。

我不想评论曹操是不是奸雄,因为人都是立体的,也都是自私的,同时又都是不断发展的。早年的曹操和晚年的曹操,不能等而视之;不同的角度看曹操,也会得到不一样的评价。

好多骂曹操的,都说他是窃国大盗,说他攫取了汉朝的权力,把汉献帝架空,如此这般。其实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简直就不是黑点,尤其是在汉末那个背景之下,骂曹操的大概都是选择性眼瞎。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到李傕郭汜之乱的时候,此时的洛阳已经被烧毁,长安也变成了一片废墟。天下的形势用后来鲁肃的话,就是“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所谓的汉朝,除了一个小皇帝和一帮大臣以外,已经是啥也没有了。

说句实话,在许昌附近如果汉献帝遇到的不是曹操而是其他的军阀,估计一刀剁了他的可能性都有,原因很简单——此时的皇帝,有你没你也差不离,杀了你老子做天子,岂不美哉?

但是偏偏曹操就没有这么干,不仅没有,他还极其尊敬汉献帝,不仅给了他口饭吃,还尽可能让他的生活过得更好。这个时候的汉献帝,估计对曹操是感恩戴德;而这个时候的曹操,似乎也真的是忠心汉室的。

很难说,后来是因为实力的膨胀导致曹操野心的膨胀,还是说曹操本来只是想借壳生蛋。毕竟,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后,功劳不见有多少,对官爵的迷恋却越来越大。又是封公爵又是拜魏王,还加了九锡,一切都在重蹈王莽的覆辙而已。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曹操曾经拯救了汉献帝的事实。要说他后来为什么变得那么擅权、暴戾,也许只能用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满洲词人的话来概括: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青言论史


论 曹 操

在古今改朝换代的风云人物中,今天在读书品历史中,写一写魏武帝曹操。

曹操乃沛国谯县人,字孟德,其父曹嵩——汉相国曹参之后代,汉恒帝时,曹腾任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养子曹嵩,官至太尉。

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之魏武帝。

“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节自《三国志》

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如同观钱塘江大潮异曲同工之妙——“壮观天下无”!首先谈一谈曹操的笔墨书法。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品其笔墨——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实乃妙品”;南北朝时期庾肩吾在《书品》称操之书法“笔墨雄赡”!

曹操年少时,便与蔡邕为挚友,邕被王允下狱后,民间传说操偷梁换柱,买通狱卒救邕送至山水关隐居,得邕书法之精髓。后来新县熊河之山水关,传说为蔡邕父女共同题写。也至于神医华陀,在狱中关押期间,偷梁换柱相救而没有成功。这也是曹操历史的一页败笔。

曹操的书法,可与当时名家张芝媲美。其一生在征战之中度过,胆量、谋略媲美与韩信、张良,挥笔成文之后,再起征程,不可能托泥带水,犹豫不决。绝对是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不知哪位诗人品曹操之书法——

“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墨舞,魏武精神万倾波”!

这是曹操书法的真实写照。其在群雄中成就霸业,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心中装着九州万里江山的风景。下笔如雪花一样纷纷扬扬,萧洒自如,如瀑布飞泻气势磅礴,如万倾波涛一样汹涌澎湃,凌云壮志。尽显笔墨之间。

曹操的书法与钟繇也是分不开的。

官渡之战中,钟繇馈赠操战马千余匹,后继屡建战功。其在《宣示表》与《贺捷表》之中,笔锋之中温淳雄正、望而畏敬。楷书正书皆由其主导,这样一位文学大家的地位,足以撼震朝野,笔墨为领。操之书法,在其恢弘的气度上,与钟繇息息相关、心有灵犀。后曹丕称之钟繇“一代之伟人”!

曹操生逢乱世,皆在征战,但其手不释卷。且“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其与其子曹植、曹丕皆为魏晋时期的代表作家。

曹操“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其精于兵法,用兵如神。有伯乐之睿智,善于惟才实用。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阐述其为奸雄多疑。但其并未废汉献帝,而是以其雄才大略,平定判乱而统一北方,奠基了曹魏王朝,他是乱世造就的开国帝王。陈寿在《三国志》中赞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并非过誉之词。

曹操一生,他的诗词,文釆奕奕,峻洁风流。他的棋艺,与当时之高手王九真、山子道较之伯仲之间。他的书法,釆众人之长,独具风格。虽没有统一华夏,但其文韬武略,胜过唐宗宋祖等历代封建帝王。

读 孟 德

壮志未酬身先崩,江山多娇谁不颂?

戎马征战古今痛,超杰英魂贯长虹。

新县红城网!



尘封的乡愁


我觉得当东汉遇到曹操应该是一种幸运,不仅没有祸害汉朝,反而是给了汉朝一个体面的结束,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国家迅速的整合为一,为下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奠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来看,东汉末年宦官干政,百姓水深火热,黄巾起义致使天下大乱,各地的军阀也趁势而起,都希望能够在乱世中要么成为下一个刘邦,要么成为下一个项羽,要么就成为打酱油的配角。

按照历史的逻辑来讲,东汉末年就是该改朝换代了,只是这个改朝换代的方式要怎么样去进行罢了。

摆在曹操面前就两条路:

第一,要么修补东汉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轮,替汉帝打天下,自己当水手,虽然打没打的下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大汉早已名存实亡,只是突然之间四海之内的仁人志士和寻常百姓心里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罢了。往好了说曹操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魏王,成为青史留名的名臣。往坏了说,他这是功高震主,会招致刘姓皇室成员的怨恨,最后即便不落得个韩信兔死狗烹的下场,在悠悠青史上也难能有个好名声。



第二,要么就不管那艘无可救药的破船了,自己再建造一艘新舰,这倒是挺有意义的。不仅自己可以做到名留青史光宗耀祖,还能和秦始皇、汉高祖这样的千古一帝站在一排,人生价值也得以彰显。

很明显曹操走的是第二条路,但是时不他待。曹操毕其一生只不过才统一了北方地区,而且还是以汉臣的身份收复的,这种做法是很高明的,曹操深知没有统一天下僭位称帝只是徒有虚名,所以在未统一之前是不会轻易称帝的。

曹操的一生都在以一统天下为己任,虽然有些遗憾,但他对天下的大一统是有重大贡献的,也对东汉王朝做到了仁至义尽。


纳兰谈史


应邀。

曹操是祸害汉朝的奸臣这话完全是一个无知迂腐的说法,曹操非但不是奸臣,而且是一个对历史推进和民族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这几年在头条有很多人吹嘘刘备而摸黑曹操,正好一次性来总结一下,不要喊口号,不要说废话,一切以板上钉钉的事情作依据。

首先搞清楚,几百年的乱世始于东汉末年,但凡有百姓集体起义的朝代离灭亡也不远了,屡试不爽,所以天下大乱来自东汉朝廷,一堆神操作后引来董卓,别乱甩锅,没有东汉朝廷的胡作非为就不会有往后的乱世,这点谁能否认?有人吗?

曹操宦官之后出身并不光彩,但飞鹰走狗鬼混一生足够有余,挟天子后和董卓一样只顾自己玩乐也可以,有人反对吗?曹操挖坟得来的财宝是用来个人享乐还是用于增加自己力量要统一天下,这问题很明白了吧?刘备入川还将百姓财产归公换取一堆没神么含铜量的所为货币,别说含铜量与百姓购买力无关,有这想法的,我可以給你们科普一下最简单的经济学。

汉末的天下大乱,最重要是什么? 难道不是尽快统一天下让百姓回归正常生活? 中间用什么手段重要吗?对于曹操最后统一大半天下,也是天下大部分的百姓不用每天颠沛流离,有什么比这贡献更大的? 有人可说来听听吗?求贤领是只要有才,不是出身名门或道德有瑕疵的都会重用有问题吗?有谁说说在刀光剑影的年代没本事只会每天唠叨这仁义的那道德的人,在乱世有什么用? 有人反对吗?。

就当历史没曹操这人,刘协与百官逃亡谁去救?当时刘备有什么势力? 能做什么,刘协能否保命都成问题还有汉朝最后那几十年? 当时那个诸侯有本事统一天下? 是建议邀董卓入宫的袁绍还是赶着称帝的袁术? 没有曹操的话,天下肯定是回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人敢说不是吗?

那些说曹操独揽大权,杀皇后不应该,要还权给汉献帝的人,请问曹操把权力交给刘协,刘协有没本事统一天下? 衣带诏事件是刘协要去掉曹操,面对这环境不让刘协畏惧万一自己真是有生命危险怎么办?更何况曹操协天子后每天都南征北讨一步步的要统一天下,相比统一天下的大目标,那怕杀皇后,杀他九族又如何?喷子们只会说什么屠城是杀你一家或者皇后是你女儿这些废话,那你们有没想过这些人的死换取了天下大半百姓的稳定生活? 用一部分死亡的抓住不放,忽视那天下大半百姓,有没人出来说说为什么不值的?

曹操抵抗北方外族再把天下统一成十三周占其九,这贡献有谁可以相比? 请问刘备除了个宗亲身份外,对天下有什么贡献?刘备自己打下了什么天下? 请问刘协禅让后刘备为何能称帝?


过路闲人路过


说曹操为奸雄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受到《三国演义》演绎的影响!

世人皆知“若天下没有我曹操,将人几人称王,几人称霸!”

如单看这一句话,似乎这豪气千云的一句话,就已经暴露的曹操的也行,可是如果你要是看过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就是上一段话的出处,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可以说此文概括了曹操的210年之前的所有功绩,以及他的无奈之处,而且此文足以表明当时曹操对汉的忠心!没看过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下。

曹操虽然走的是王莽的路线,封魏公,加九锡,看似窃国已成定局,可是曹操致死都未称帝!

而此生以光复汉室为己任的刘备,刘豫州(刘皇叔,是三国小说的称号,正史上汉献帝根本没称过刘备为刘皇叔!别被三国演义给误导了。)却在汉献帝未死之时就称帝,两相对比,谁忠,谁奸,一目了然!

在董卓乱政之时,天下之人,无不恨之,可敢真正行刺董卓的仅此曹操一人而已,而当时的曹操虽算不上董卓的心腹,但也可以算作是近臣,他完全可以依附董卓,在谋求发展,或者找一个借口离开董卓身边,可曹操没有,为了汉室,他依然冒着生命危险选择刺杀董卓,而成为全国通缉犯!

又是曹操在陈留起兵,首先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才有十三路诸侯会盟(十八路是三国演习戏说的)讨伐董卓。

董卓兵败,撤退长安,各路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拒不发兵,唯有曹操独自率领本部人马进行追击,结果险被杀死,大败而回!回到营帐看诸侯把酒设宴,大庆胜利之时,唯有曹操说了一句:“竖子不可于谋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各路诸侯的行为,曹操的忠心有些动摇了。全天下的汉家诸侯都精心发展自己的实力,无人在把汉室放在眼中,唯曹操一人,独木难支,曹操第一次知道,如要光复汉室,唯有兵强马壮尔!

沮授劝袁绍迎汉献帝,袁绍不从,理由,我在这当土皇帝多好,你个沮授什么馊主意,让我迎汉献帝,让我给人家当臣子?哪有我这土皇帝舒服!(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迎汉献帝的乃是袁绍手下沮授非荀彧)

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曹操乃汉臣,尊天子,迎之!要知道迎汉献帝虽在政治上有极大的优势,可他的负面因素也一样巨大,要知道当时的曹操还依附于袁绍,实力还不算强大,又处于四站之地,任何一个诸侯有心的话,也都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对曹操发动攻击,官渡之战就是以此为借口的。官渡之战时,刘备就曾进言刘表偷袭许昌,迎汉献帝,刘表不允!

出兵荆州,一举定天下,惨遭赤壁之败,休养生息,平定西凉。为掩悠悠众口而写出《让县自明本志令》虽为掩饰,但也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这时候的曹操还没有封公加加九锡。虽有称帝之心,却依然心系朝廷,为朝廷尽忠。

曹操最后之所以封公,加九锡,进而封王,在我眼里,就如同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样,拥兵,拥权,只为自保而已!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已经功高震主了,曹操的功绩越大,他得罪的人也就越多,只要曹操将权利还给汉庭,曹操在时,汉庭不敢做什么,但要是曹操死后呢?试想一下,汉庭会怎么对付曹家人?刘邦借吕后之手杀韩信就是个先例,其后代汉宣宗,也就是打造宣帝中兴这个局面的明君,霍光在时,宣宗如坐针垫,霍光死后,就被满门灭族?这是为什么呢?从霍光灭族这一层面上看,曹操的做法是对是错?如若是你?你会怎么做?有先例在眼前,曹操不得不为自己的族人考虑!我敢断言,如若曹操把权利交给汉庭,曹操死后,其族人必备灭族?

所以历史上没有谁忠谁奸,一切皆是历史的必然性!人的选择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