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是禍害漢朝的奸雄嗎?你怎麼看?

嘿胖砸


曹操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物,小說《三國演義》對其評價很低,給以冠上奸雄的“美名”,那麼其到底是怎樣的呢?歷史總是兩面性。


曹操是英雄。漢末軍閥割據,無數曾經的國家官僚各個另立山頭,用一句話“領導當上山大王”來概括。在亂世中渾水摸魚、溜鬚拍馬、禍害百姓,無數生靈塗炭,真似曹操《步出夏門行》所寫“千里無雞鳴”。而曹操的橫空出世,改變了這一切。他首先在今河南、山東一帶撫卹流民、招攬英雄。再一步步蠶食今徐州一帶的陶謙部、呂布部、張繡部,其中他遭遇過欺騙、背叛和戰敗。但是經徐州之戰、下邳大水以及三徵張繡,終於基本平定了黃河長江下游之間的華北。之後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南征攻滅劉表、渭南擊潰馬超、入川拿下張魯……北方的亂局終於趨於平定,成為了流民安居休整的天堂。

曹操與漢朝末年不得不提的立皇關係。東漢末年,時局不穩,權宦亂政,在這時期,出現了三種勢力,也就是三種立皇的辦法。一是董卓,他想著廢舊迎新,在未準備周全時大舉廢力;二是袁紹、曹操之流,他們想著控制一個大家都承認的皇帝,然後以兵威和權勢蠶食天下,歷史證明這是成功的;三是袁術、劉備之流,用讖語和“天命”來自己稱帝,憑藉兵威和天險震懾天下。

那麼曹操是怎麼在這三種方式中脫穎而出呢?

三種勢力勢均力敵。但廢舊迎新和自己稱帝,太容易授人以柄,成為人人得而誅之的目標,看看董卓,肚子都被點了天燈、看看袁術,渴死都不能喝純淨水,“只有血水”。而大家會問,袁紹呢?袁紹愚蠢,扶植一個邊遠地區的家族長官,劉虞。結果導致了與今遼寧、河北、京津一帶的軍閥的戰爭,雖然大獲全勝,但失去了真正的皇帝,也就是在流亡中的漢獻帝,然後就被曹操撿了空子,當袁紹醒悟,但為時已晚。

而曹操在天時地利人和佔盡後仍能謙遜地去屯田安民,直至後來大潰袁紹。成為漢朝的“救世主”,當時經濟重心基本未南移,如此,基本統一了中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尤指經濟)。由此可見,假若沒有曹操,漢朝也會在各種各樣的軍閥蠶食下走向終結。

總而言之,曹操是撥亂平虜的英雄,其基本確立南北對峙的形式,對漢末之亂的重建和喘息做了極為重要的“黃金時期”。他最終沒有稱帝,也沒有給人罵為“漢賊”之實。

<strong>


鄧海春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7月18日,卒於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樵人,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曹操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曹操一生通滿傳奇色彩,平黃巾,戰袁紹克孫權,逐劉備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叱吒風雲天下無敵,既有安國富民植樹,又有用人克敵之功。被陳壽稱之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曹操有一腔報國之志,曹操從破黃巾以來,戎馬一生征戰沙場身先士卒,屢立軍功從董卓亂政以來,天下諸侯只有曹操和孫堅對漢室王朝忠心耿耿,一致討伐董卓。在諸侯紛紛割據,自稱為王,為帝的亂世之中,曹操棋高一籌在政治上,搶到先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坐擁天時之利,以大將軍的身份擊敗袁紹,利用書信含糊不清,離間韓遂與馬超,平定了西涼之亂收取漢中時,巧用調虎離山之計,挫敗張魯。曹操天生就是軍事家,在謀略應用上,絕不拖泥帶水,往往根據戰場變化,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在對付黃巾,袁紹。呂布張繡。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爭中,常常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奇襲,火攻,水淹離間,棄物誘敵等寐往往以弱勝強,以小擊大,在戰略層次方面,曹操能擇善而從,集中部署的智慧,稍有失誤,如與呂布爭奪兗州時,雙方僵持不下,徐州牧陶謙病死,曹操想趁此機會回兵奪取徐州,然後再攻打呂布,被部下勸阻雙方如此焦灼就看看誰能堅持字後五分鐘。明公,不能退兵,曹操聽從了。集中力量攻打兗州,擊敗了呂布,平定了兗州,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也奠定了曹操作為一個大軍事家,大政治家的地位。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天下若無有孤,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正是因為有了曹操,中國的北方才得以迅速恢復生產,恢復安定社會生產力才得以發展,歷史才得以前進。最為一代豪傑,天之驕子,曹操有著獨有的謀略,更有著超凡的才智,正是因為這兩點匯聚於曹操一身才造就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曹操。

曹操就是曹操,他奠定了中國漢代一千八百年後的歷史,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如果漢末亂世沒有曹操這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中國的歷史就會改寫,雖然曹操最終沒有完成天下一統的帝王霸業失之交臂,但是曹操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山峰。

曹操太渾厚,太博大了曹操一生不篡權,不稱帝,這就是曹操氣節所在也是草草的高明之處,漢獻帝曾經拱手想將帝位讓給曹操,但曹操始終不答應,他一生不稱帝,只稱王,相比以後篡權的楊堅,趙匡胤,曹操的人格魅力,遠在他們之上。曹操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數幾個可以並肩李白,屈原的詩人曹操戎馬一生,其詩詞作賦有很高的造詣,開創了漢魏風骨。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三國演義通俗小水的流行,和根據三國演義改變的戲曲,曹操卻成了白臉奸臣,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試問如果曹操是奸臣,那麼袁紹,袁術。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正如毛主席所說,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思想製造的冤案。


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豪傑,操操恰恰就是在亂世中應運而生的英雄,他欲扶大廈於傾危,拯黎民於水火,如果曹操接過漢獻帝的皇位。然後再傳個一二百年,誰還敢說曹操是奸臣這也正是曹操悲哀的地方。





約定9521


很多人喜歡三國的英雄們是從閱讀《三國演義》開始的,在《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劉備的仁慈愛民、蜀國名將的忠義勇武、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然而,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小說對於後來一統天下的魏國的著墨相比蜀漢少得很多。讀過《三國志》等史料的看官,一定知道曹操是個智慧與才華兼備的英雄,怎麼在小說裡卻總是落得“梟雄“、“漢賊“的評價呢?這是怎麼回事?或者說到底是誰抹黑了曹操?曹操真的這麼“奸詐“嗎?

在下告訴您,真正醜化曹操的人不是羅貫中,而是清初的毛宗崗!我們現在市面常見的《三國演義》版本是經過他刪改過的。毛宗崗身為明末清初的讀書人,深受當時學術界朱熹理論的影響,思想上尊劉黜曹。所以,毛宗崗版本對於羅貫中版本里做了大量肯定劉備和否定曹操的修改。在下的這種說法,只要對比目前最古版本的嘉靖本《三國演義》和現代通行本毛本《三國演義》就可以印證。

嘉靖本中,曹操初登場時是這樣描寫的:

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笑齊桓、晉文無匡扶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彷彿孫、吳,胸內熟諳韜略。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漢相曹參二十四代孫。

而毛本卻把所有讚美曹操的字句都刪除了,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兩個版本一對比,曹操出場的氣勢完全不一樣,毛本明顯被弱化了許多。毛本不只是在出場這個環節做名堂,還把嘉靖本在曹操逝世時附加的許多人對曹操的評價都給刪除了。嘉靖本里有這些人的評價,好多看官可能從未看過,在下為您附錄兩則:

後史官有詩曰:

“雄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動靜皆存智,高低善用賢。長驅百萬眾,親注《十三篇》。豪傑同時起,誰人敢贈鞭?”

宋賢贊曹操功德詩曰:

“漢末挺生曹孟德,胸蟠星斗氣凌雲。智謀超越數員將,才德惟慳萬乘君。雖秉權衡欺弱主,尚存禮義效周文。當時若使無公在,未必山河幾處分。”

篇幅有限,在下就不一一摘錄了,這些詩句大部分都是稱頌曹操的,然而毛宗崗將之一律刪除了。除此之外,目前通行本美化劉備陣營,醜化及弱化敵對陣營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毛宗崗動過手腳的。羅貫中雖然也是把曹操當奸雄來寫,但他對劉備是一視同仁,毛本卻把對劉備陣營不利的字句都改動過,刪掉或修改了一些對劉備方面人物不利的言辭。

比方說三英戰呂布,嘉靖本是這樣寫:

飛抖搜神威,酣戰呂布。八路諸侯見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張飛性起,大喊一聲。雲長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又戰到三十合,兩員將戰不倒呂布。

而毛本改成:

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雲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

原本嘉靖本里張飛鬥呂布明顯趨於劣勢,毛本卻改成兩人不分勝負了。還有如過五關斬六將,嘉靖本里關羽最後是跟夏候惇鬥了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的,毛本卻改成只鬥了不到十回合,張遼就出現了。

在關羽斬顏良的環節,嘉靖本在後面加了一段:

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 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

也就是說,顏良根本就是在完全沒有提防的情況下被幹掉的,毛宗崗卻為了強化關羽,把這段刪除了。

毛宗崗在美化劉備陣營的人物上也是不遺餘力,幾乎把所有對劉備陣營不利的話都刪改了。如龐德死前罵關羽,嘉靖本寫為“豎子!何謂降也?吾魏王有帶甲百萬,威震天下,劉備乃庸才耳,吾豈肯降汝!甯死刀下,安降無名之將耶!“,毛本改成“吾寧死刀下,豈降汝耶!”把原本龐德慷慨激昂的氣勢抹除掉了。

再有,嘉靖本里諸葛亮儘管神機妙算,但並未弱化其他人的能力,毛本卻大幅偏袒孔明,如赤壁之戰嘉靖本里周瑜的活躍並不在孔明之下,毛本卻把大部分的功勞劃歸孔明,完全神話了諸葛亮。嘉靖本里諸葛亮人格上是有不少缺點的,且心狠手辣不在話下,毛本為了維護孔明形象把這些都刪改了,如劉備殺劉封,嘉靖本里是孔明勸劉備殺的;上方谷火燒司馬,嘉靖本里諸葛亮是想連魏延一塊燒死,這些毛本都刪除了。

看了這些例子,或許大家會以為毛宗崗版本把羅貫中的版本改得失色了不少,其實未必。毛本潤色並修改了原書中鄙陋的字句,及冗長、不通、不合理之處,如參照各篇篇名比較一下大家就知道毛本高明得多,並增添了許多典故。如開篇楊慎那篇《廿一史彈詞》中著名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還有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毛宗崗加上去的。毛本還補充了許多史料,如陳琳替袁紹所作的討伐曹操的檄文等等。並且還刪掉了原本中很多其實寫得很差勁的所謂“後人“寫的詩和評論。

客觀的說,就文學價值而言,毛本比羅本要高明得多,也因為這點,最後毛本才得以流傳,成為現代的三國演義通行本。但是毛本中強烈的尊劉貶曹思想,就隨著流傳下來了,成為現代人評斷三國人物的印象。當然,這些都欺不了在下哦!


重舟難過千重山


曹操是不是奸雄,這個問題史書貌似已經不能給出答案了

曹操是東漢末年人,祖上是西漢相國曹參(自認的)。話說東漢末年,天災不斷,洛陽等地接連發生地震,加上漢桓帝,漢靈帝都是一些不知民間疾苦的二世祖,東漢王朝氣數將近,於是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相繼爆發。

在亂世之中,曹操登場了

曹操初以孝廉入仕,成為西漢王朝的騎都尉,在黃巾之亂中軍功不小,董卓進京後,善於鑽營的曹操頗受西涼將軍的器重,但是曹操身在董營心在漢,一心想刺殺董卓為大漢建功,不幸計劃失敗,曹操被迫流亡,而後才有了曹操聯合諸侯討伐董卓的壯舉,客觀的說,曹操的霸業也是從此才得以開始。

英雄還是奸雄,歷史還是小說。

假如說到我國曆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英豪,曹操必定是可以獨佔鰲頭的。數千年以來,崇拜曹操的人不計其數,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可以必定的,就是魯迅那句話,“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在亂世之中,曹操南征北戰數十年,在東漢諸雄中脫穎而出,佔據北方青州幽州幷州冀州等9州,天下三分有其二,這已經足以證明曹操的能力。至於所謂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種言語不過是小說中的杜撰,不忠漢室就更是無從談起,沒有曹操,漢室早在董卓時期就已經滅亡,而且漢室失去江山本就是自己的過失,如果曹操有罪,當年擊垮秦朝建立漢朝的劉邦是否也應該同罪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所謂曹操禍害漢朝,所謂曹操是奸雄,這些觀點實際上出自《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並不是歷史,而是歷史小說。既然是小說,很多東西都是虛構的。而且《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一個立場問題:整個小說,他都站在劉備的立場,於是劉備的對立面曹操必然就成了反面人物。

實際上,如果沒有曹操,漢朝早就亡了。當東漢的洛陽宮殿被焚燬,漢獻帝帶領著一群迂腐的大臣惶惶如喪家之犬無家可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時,漢朝實際上已經就亡了。

是曹操把漢獻帝接到了自己地盤上,讓漢朝重新續命。雖然是名存實亡,但總比直接滅亡強一點吧?

當然,曹操也不是善男信女,他迎接漢獻帝也是出於自己的目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不管怎麼說,在客觀上,是曹操救了大漢朝,而不是禍害了大漢朝。

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如果沒有他曹阿瞞,天下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朝代更迭是歷史規律。你強,無人可亡你;你弱,那就怪不得別人。哪朝的江山不是從前朝的手裡奪來的?難道說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是奸雄嗎?

事實上,曹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真正的既懂軍事又懂政治。同樣是看到漢獻帝無家可歸,世代漢朝重臣的袁紹無動於衷——袁紹就不懂政治。但袁紹好歹還懂軍事。更不堪的是袁術,既不懂軍事又不懂政治。手裡那點兵馬,僅僅因為得了一塊破石頭——傳國玉璽,就敢貿然稱帝,真是活夠了。

相比而言,曹操成熟得多。他是想一統天下的,還黎民百姓以太平——這是他的大情懷。同時,他又比較務實,知道無法實現夙願,便也不去強求。

如果假以時日,讓曹操一統天下,光明正大地代漢,那麼曹操在歷史上就不會有這麼大爭議。正因為沒能一統天下,因此留下了話柄。

可見,結果最重要。


趣談國史


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打這麼一個比方——歷史和漢獻帝選擇了曹操,就像是在兩杯毒酒裡面,選擇了一杯性子沒那麼烈、死的沒那麼快的毒酒。

我不想評論曹操是不是奸雄,因為人都是立體的,也都是自私的,同時又都是不斷髮展的。早年的曹操和晚年的曹操,不能等而視之;不同的角度看曹操,也會得到不一樣的評價。

好多罵曹操的,都說他是竊國大盜,說他攫取了漢朝的權力,把漢獻帝架空,如此這般。其實在我看來,這些東西,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簡直就不是黑點,尤其是在漢末那個背景之下,罵曹操的大概都是選擇性眼瞎。

讓我們把時間退回到李傕郭汜之亂的時候,此時的洛陽已經被燒燬,長安也變成了一片廢墟。天下的形勢用後來魯肅的話,就是“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所謂的漢朝,除了一個小皇帝和一幫大臣以外,已經是啥也沒有了。

說句實話,在許昌附近如果漢獻帝遇到的不是曹操而是其他的軍閥,估計一刀剁了他的可能性都有,原因很簡單——此時的皇帝,有你沒你也差不離,殺了你老子做天子,豈不美哉?

但是偏偏曹操就沒有這麼幹,不僅沒有,他還極其尊敬漢獻帝,不僅給了他口飯吃,還儘可能讓他的生活過得更好。這個時候的漢獻帝,估計對曹操是感恩戴德;而這個時候的曹操,似乎也真的是忠心漢室的。

很難說,後來是因為實力的膨脹導致曹操野心的膨脹,還是說曹操本來只是想借殼生蛋。畢竟,曹操在赤壁之戰以後,功勞不見有多少,對官爵的迷戀卻越來越大。又是封公爵又是拜魏王,還加了九錫,一切都在重蹈王莽的覆轍而已。

但是這並不能掩蓋曹操曾經拯救了漢獻帝的事實。要說他後來為什麼變得那麼擅權、暴戾,也許只能用一千五百年後一位滿洲詞人的話來概括: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青言論史


論 曹 操

在古今改朝換代的風雲人物中,今天在讀書品歷史中,寫一寫魏武帝曹操。

曹操乃沛國譙縣人,字孟德,其父曹嵩——漢相國曹參之後代,漢恆帝時,曹騰任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其養子曹嵩,官至太尉。

曹丕稱帝后,追封曹操之魏武帝。

“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節自《三國志》

孟子曰:“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如同觀錢塘江大潮異曲同工之妙——“壯觀天下無”!首先談一談曹操的筆墨書法。

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品其筆墨——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實乃妙品”;南北朝時期庾肩吾在《書品》稱操之書法“筆墨雄贍”!

曹操年少時,便與蔡邕為摯友,邕被王允下獄後,民間傳說操偷樑換柱,買通獄卒救邕送至山水關隱居,得邕書法之精髓。後來新縣熊河之山水關,傳說為蔡邕父女共同題寫。也至於神醫華陀,在獄中關押期間,偷樑換柱相救而沒有成功。這也是曹操歷史的一頁敗筆。

曹操的書法,可與當時名家張芝媲美。其一生在征戰之中度過,膽量、謀略媲美與韓信、張良,揮筆成文之後,再起征程,不可能託泥帶水,猶豫不決。絕對是揮灑自如,一氣呵成。

不知哪位詩人品曹操之書法——

“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並作筆墨舞,魏武精神萬傾波”!

這是曹操書法的真實寫照。其在群雄中成就霸業,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心中裝著九州萬里江山的風景。下筆如雪花一樣紛紛揚揚,蕭灑自如,如瀑布飛瀉氣勢磅礴,如萬傾波濤一樣洶湧澎湃,凌雲壯志。盡顯筆墨之間。

曹操的書法與鍾繇也是分不開的。

官渡之戰中,鍾繇饋贈操戰馬千餘匹,後繼屢建戰功。其在《宣示表》與《賀捷表》之中,筆鋒之中溫淳雄正、望而畏敬。楷書正書皆由其主導,這樣一位文學大家的地位,足以撼震朝野,筆墨為領。操之書法,在其恢弘的氣度上,與鍾繇息息相關、心有靈犀。後曹丕稱之鐘繇“一代之偉人”!

曹操生逢亂世,皆在征戰,但其手不釋卷。且“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其與其子曹植、曹丕皆為魏晉時期的代表作家。

曹操“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其精於兵法,用兵如神。有伯樂之睿智,善於惟才實用。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闡述其為奸雄多疑。但其並未廢漢獻帝,而是以其雄才大略,平定判亂而統一北方,奠基了曹魏王朝,他是亂世造就的開國帝王。陳壽在《三國志》中贊其“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並非過譽之詞。

曹操一生,他的詩詞,文釆奕奕,峻潔風流。他的棋藝,與當時之高手王九真、山子道較之伯仲之間。他的書法,釆眾人之長,獨具風格。雖沒有統一華夏,但其文韜武略,勝過唐宗宋祖等歷代封建帝王。

讀 孟 德

壯志未酬身先崩,江山多嬌誰不頌?

戎馬征戰古今痛,超傑英魂貫長虹。

新縣紅城網!



塵封的鄉愁


我覺得當東漢遇到曹操應該是一種幸運,不僅沒有禍害漢朝,反而是給了漢朝一個體面的結束,並在有限的時間內把國家迅速的整合為一,為下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奠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來看,東漢末年宦官干政,百姓水深火熱,黃巾起義致使天下大亂,各地的軍閥也趁勢而起,都希望能夠在亂世中要麼成為下一個劉邦,要麼成為下一個項羽,要麼就成為打醬油的配角。

按照歷史的邏輯來講,東漢末年就是該改朝換代了,只是這個改朝換代的方式要怎麼樣去進行罷了。

擺在曹操面前就兩條路:

第一,要麼修補東漢這艘千瘡百孔的巨輪,替漢帝打天下,自己當水手,雖然打沒打的下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大漢早已名存實亡,只是突然之間四海之內的仁人志士和尋常百姓心裡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罷了。往好了說曹操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魏王,成為青史留名的名臣。往壞了說,他這是功高震主,會招致劉姓皇室成員的怨恨,最後即便不落得個韓信兔死狗烹的下場,在悠悠青史上也難能有個好名聲。



第二,要麼就不管那艘無可救藥的破船了,自己再建造一艘新艦,這倒是挺有意義的。不僅自己可以做到名留青史光宗耀祖,還能和秦始皇、漢高祖這樣的千古一帝站在一排,人生價值也得以彰顯。

很明顯曹操走的是第二條路,但是時不他待。曹操畢其一生只不過才統一了北方地區,而且還是以漢臣的身份收復的,這種做法是很高明的,曹操深知沒有統一天下僭位稱帝只是徒有虛名,所以在未統一之前是不會輕易稱帝的。

曹操的一生都在以一統天下為己任,雖然有些遺憾,但他對天下的大一統是有重大貢獻的,也對東漢王朝做到了仁至義盡。


納蘭談史


應邀。

曹操是禍害漢朝的奸臣這話完全是一個無知迂腐的說法,曹操非但不是奸臣,而且是一個對歷史推進和民族統一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這幾年在頭條有很多人吹噓劉備而摸黑曹操,正好一次性來總結一下,不要喊口號,不要說廢話,一切以板上釘釘的事情作依據。

首先搞清楚,幾百年的亂世始於東漢末年,但凡有百姓集體起義的朝代離滅亡也不遠了,屢試不爽,所以天下大亂來自東漢朝廷,一堆神操作後引來董卓,別亂甩鍋,沒有東漢朝廷的胡作非為就不會有往後的亂世,這點誰能否認?有人嗎?

曹操宦官之後出身並不光彩,但飛鷹走狗鬼混一生足夠有餘,挾天子後和董卓一樣只顧自己玩樂也可以,有人反對嗎?曹操挖墳得來的財寶是用來個人享樂還是用於增加自己力量要統一天下,這問題很明白了吧?劉備入川還將百姓財產歸公換取一堆沒神麼含銅量的所為貨幣,別說含銅量與百姓購買力無關,有這想法的,我可以給你們科普一下最簡單的經濟學。

漢末的天下大亂,最重要是什麼? 難道不是儘快統一天下讓百姓迴歸正常生活? 中間用什麼手段重要嗎?對於曹操最後統一大半天下,也是天下大部分的百姓不用每天顛沛流離,有什麼比這貢獻更大的? 有人可說來聽聽嗎?求賢領是隻要有才,不是出身名門或道德有瑕疵的都會重用有問題嗎?有誰說說在刀光劍影的年代沒本事只會每天嘮叨這仁義的那道德的人,在亂世有什麼用? 有人反對嗎?。

就當歷史沒曹操這人,劉協與百官逃亡誰去救?當時劉備有什麼勢力? 能做什麼,劉協能否保命都成問題還有漢朝最後那幾十年? 當時那個諸侯有本事統一天下? 是建議邀董卓入宮的袁紹還是趕著稱帝的袁術? 沒有曹操的話,天下肯定是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人敢說不是嗎?

那些說曹操獨攬大權,殺皇后不應該,要還權給漢獻帝的人,請問曹操把權力交給劉協,劉協有沒本事統一天下? 衣帶詔事件是劉協要去掉曹操,面對這環境不讓劉協畏懼萬一自己真是有生命危險怎麼辦?更何況曹操協天子後每天都南征北討一步步的要統一天下,相比統一天下的大目標,那怕殺皇后,殺他九族又如何?噴子們只會說什麼屠城是殺你一家或者皇后是你女兒這些廢話,那你們有沒想過這些人的死換取了天下大半百姓的穩定生活? 用一部分死亡的抓住不放,忽視那天下大半百姓,有沒人出來說說為什麼不值的?

曹操抵抗北方外族再把天下統一成十三週佔其九,這貢獻有誰可以相比? 請問劉備除了個宗親身份外,對天下有什麼貢獻?劉備自己打下了什麼天下? 請問劉協禪讓後劉備為何能稱帝?


過路閒人路過


說曹操為奸雄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受到《三國演義》演繹的影響!

世人皆知“若天下沒有我曹操,將人幾人稱王,幾人稱霸!”

如單看這一句話,似乎這豪氣千雲的一句話,就已經暴露的曹操的也行,可是如果你要是看過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就是上一段話的出處,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可以說此文概括了曹操的210年之前的所有功績,以及他的無奈之處,而且此文足以表明當時曹操對漢的忠心!沒看過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下。

曹操雖然走的是王莽的路線,封魏公,加九錫,看似竊國已成定局,可是曹操致死都未稱帝!

而此生以光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劉豫州(劉皇叔,是三國小說的稱號,正史上漢獻帝根本沒稱過劉備為劉皇叔!別被三國演義給誤導了。)卻在漢獻帝未死之時就稱帝,兩相對比,誰忠,誰奸,一目瞭然!

在董卓亂政之時,天下之人,無不恨之,可敢真正行刺董卓的僅此曹操一人而已,而當時的曹操雖算不上董卓的心腹,但也可以算作是近臣,他完全可以依附董卓,在謀求發展,或者找一個藉口離開董卓身邊,可曹操沒有,為了漢室,他依然冒著生命危險選擇刺殺董卓,而成為全國通緝犯!

又是曹操在陳留起兵,首先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才有十三路諸侯會盟(十八路是三國演習戲說的)討伐董卓。

董卓兵敗,撤退長安,各路諸侯為了自身的利益,拒不發兵,唯有曹操獨自率領本部人馬進行追擊,結果險被殺死,大敗而回!回到營帳看諸侯把酒設宴,大慶勝利之時,唯有曹操說了一句:“豎子不可於謀也!”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因為各路諸侯的行為,曹操的忠心有些動搖了。全天下的漢家諸侯都精心發展自己的實力,無人在把漢室放在眼中,唯曹操一人,獨木難支,曹操第一次知道,如要光復漢室,唯有兵強馬壯爾!

沮授勸袁紹迎漢獻帝,袁紹不從,理由,我在這當土皇帝多好,你個沮授什麼餿主意,讓我迎漢獻帝,讓我給人家當臣子?哪有我這土皇帝舒服!(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迎漢獻帝的乃是袁紹手下沮授非荀彧)

荀彧勸曹操迎漢獻帝,曹操乃漢臣,尊天子,迎之!要知道迎漢獻帝雖在政治上有極大的優勢,可他的負面因素也一樣巨大,要知道當時的曹操還依附於袁紹,實力還不算強大,又處於四站之地,任何一個諸侯有心的話,也都可以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對曹操發動攻擊,官渡之戰就是以此為藉口的。官渡之戰時,劉備就曾進言劉表偷襲許昌,迎漢獻帝,劉表不允!

出兵荊州,一舉定天下,慘遭赤壁之敗,休養生息,平定西涼。為掩悠悠眾口而寫出《讓縣自明本志令》雖為掩飾,但也可以說是發自肺腑的!這時候的曹操還沒有封公加加九錫。雖有稱帝之心,卻依然心繫朝廷,為朝廷盡忠。

曹操最後之所以封公,加九錫,進而封王,在我眼裡,就如同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一樣,擁兵,擁權,只為自保而已!要知道當時的曹操已經功高震主了,曹操的功績越大,他得罪的人也就越多,只要曹操將權利還給漢庭,曹操在時,漢庭不敢做什麼,但要是曹操死後呢?試想一下,漢庭會怎麼對付曹家人?劉邦借呂后之手殺韓信就是個先例,其後代漢宣宗,也就是打造宣帝中興這個局面的明君,霍光在時,宣宗如坐針墊,霍光死後,就被滿門滅族?這是為什麼呢?從霍光滅族這一層面上看,曹操的做法是對是錯?如若是你?你會怎麼做?有先例在眼前,曹操不得不為自己的族人考慮!我敢斷言,如若曹操把權利交給漢庭,曹操死後,其族人必備滅族?

所以歷史上沒有誰忠誰奸,一切皆是歷史的必然性!人的選擇沒有錯,錯的是那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