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帶了五大謀士上陣,為啥在赤壁之戰一點忙沒幫上呢?

傾國傾城沈騷年


曹操的五大謀士分別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而郭嘉早在前一年就去世了,五大謀士只剩下四個,而赤壁之戰發生時,荀彧和荀攸留守後方,程昱和賈詡隨曹操在前線出征,赤壁之時,真正起作用的謀士就是程昱和賈詡兩人。



曹操是在208年7月開始南下徵荊州劉表的,8月的時候,劉表病死,其子劉琮在蔡瑁、張允等人的支持下即位荊州牧,不久蒯越、韓嵩、傅巽等人勸說劉琮投降曹操,9月曹操到達新野,劉琮投降。

劉琮投降的時候,沒有告知劉備,而且曹操南下的消息,劉備也不知情,當時的劉備屯兵樊城,是荊州的最北邊前線,當曹軍到達新野的時候,劉備一片恐慌,當即南逃。



當時荊州的治所在襄陽,劉備從樊城南逃時,兵分了兩路,一路是關羽的水軍,乘船沿漢水南下,另一路是劉備自已率領的陸軍,從樊城渡過漢水,經襄陽南下,劉備原來的計劃是前往江陵城(今湖北省荊州市)。

曹操率領大軍到達襄陽接受劉琮的投降,知道劉備準備前往江陵城的計劃後,曹操放棄步軍及大部隊,親率5000虎豹騎精銳,輕裝上陣,追擊劉備軍,劉備由於隨行的十萬百姓行軍速度太慢,一天只走十幾里路,而曹操的虎豹騎騎兵一天一夜行軍三百多里,曹操終於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的當陽市玉陽鎮)追上劉備。



當陽一戰,劉備軍倉促應戰,被曹操大敗,劉備拋妻棄子逃走,向西逃到漢津(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北的漢水邊)與關羽會合,一同乘船逃往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曹操沒有繼續追趕劉備,而是南下到達江陵城,接收江陵城的物資人員。

曹操到達江陵城已是208年的10月,之後曹操在江陵城休整、準備了2個月時間,然後開始沿江東進,接著就發生了赤壁之戰,曹操的謀士們也就是在這2個月時間,向曹操提供了一些建議。



先說程昱,程昱雖然是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但也是五大謀士中唯一文武全才的人,不僅有謀略,有膽識,而且多次能帶兵打仗,程昱曾在官渡之戰期間,帶領七百兵兵守著鄄城,曹操欲派2000援軍,程昱覺得兵力不寬裕,沒有接收,說700人足夠。

程昱曾經親自徵兵數千人,所徵士兵均為山間民眾及亡命之徒,與曹操會師黎陽,討伐袁譚、袁尚,程昱是五大謀士中唯一有帶兵打仗經驗的人。



在官渡之戰前夕,曹營大部分人都認為劉備逃到東吳,會被孫權所殺,就像當初公孫康殺袁尚、袁熙兄弟一樣,會將首級送給曹操,唯有程昱與其它人的意見不一樣,程昱認為:

孫權上任沒多久,現在還不為人所忌憚。而曹公無敵於天下,首次拿下荊州,就威震江表,孫權雖然有謀略,但不能獨自抵擋。劉備則向來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必定援助他們以防禦我軍。



程昱的意思就是建議曹操早做好打算,做好要同時面對劉備與孫權的打算,但是曹操覺得不以為然,即使孫權與劉備聯合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此曹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恐嚇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大概意思就是:最近奉命討伐罪人,旌旗指向南方,劉琮束手投降,現在治理水軍80萬人,準備與將軍在東吳會面。



也許孫權正是看到了這封信,才決意與劉備聯合,堅決抵抗曹操,最終導致曹操的失敗,事前程昱可是提醒了曹操,但曹操不聽,程昱也沒有辦法。

再說賈詡,賈詡最早是董卓女婿牛輔手下的校尉,董卓及牛輔被殺後,賈詡勸說李傕、郭汜等人聚集兵力攻打長安,之後李傕和郭汜成功拿下長安,但是賈詡卻不願意跟隨他們,後來投靠了段煨,不久轉投張繡,正是在張繡手下,曹操因為大意,被張繡殺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猛將典韋,這裡面肯定有賈詡的謀劃。



後來賈詡力勸張繡在官渡之戰前夕投靠曹操,因此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似乎也沒有計較殺子之仇,畢竟曹操是政治家,首要大事是政治,對於私分,曹操看得沒有那麼重,並且賈詡為人也是相當低調,對曹操也表現得比較忠心,因此也得到曹操的重用,成為五大謀士之一,並且是從敵人投降過來的唯一一個。

賈詡在赤壁之戰前,也曾勸過曹操不要急於發動戰爭,賈詡是這麼對曹操說的:



明公您當初攻破袁氏,現如今收復漢南,威名遠揚,軍事實力已經十分強大。如果利用過去楚國的富饒,來招攬賢才良士,安撫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那就可以不用興師動眾而使江東地區俯首稱臣。

賈詡的言外之意就是現在發動戰爭不合適,曹操到江陵城只停留了2個月就貿然發動戰爭,荊州當地的百姓及民心還沒有歸附,應該繼續安撫百姓,招攬人才,穩定荊州局勢,那麼江東就會不攻自破。



賈詡的說法非常有道理,曹操這個時候已經佔了荊州,再加上原來的北方八州,勢力如日中天,荊州又地處長江中游,掌控了荊州,就等於控制了半個長江,而東吳賴以生存的天險就是長江,曹操等於掌握了東吳的命門,只要繼續發展,東吳根本無法攻破荊州,別說曹操,就是當初劉表在世時,東吳攻打江夏郡都打了六七年,才殺了黃祖,拿了三分之一個江夏郡,要是曹操在,東吳更是沒機會。

可惜那個時候的曹操頭腦發熱,誰也勸不住,荊州得來的太容易了,曹操沒費多少功夫就佔據荊州,如果進一步拿下江山,趁熱打鐵,那麼統一整個中國已成定局,關健時刻曹操飄了,驕傲輕敵了,任何人的話也聽不進去了,縱有再多的謀士又能如何呢?



赤壁之戰失敗的首要責任人就是曹操本人,雖然曹操在赤壁大敗後說過一句話: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這不過是曹操為自已責任開脫的理由而已,怪不得其它謀士。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按照《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五大謀士分別為: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但是赤壁之戰發生的前一年郭嘉已經去世,所以曹操的五大謀士只剩下四個,而這四位在赤壁之戰中又各有打算,加上赤壁之戰之時曹操本人太驕傲了,對於謀士的話聽不進去,所以在赤壁之戰遭逢失敗。

剩下的四大謀士中,荀彧一直是曹操最為得力的謀士,為曹操制定戰略規劃,但是荀彧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謀士,他希望曹操做得更多的是興復漢室,成為能臣而非奸雄。赤壁之戰所攻擊的對象正是以興復漢室自居的劉備,曹操此舉就有和荀彧產生一些衝突,所以荀彧選擇保留想法也是可以理解。而且荀彧長期在後方,負責曹操糧草調度和內政協調,赤壁之戰也不能發揮計策。

荀攸是曹操行軍作戰的主要軍師,但是他和荀彧是叔侄關係,作為世家大族出來的人,更多的是希望漢室江山能得到永續,所以在曹操後期這兩位出力並不多。

程昱長期在後方作戰,前線參加的很少,缺少靈機謀劃的能力,赤壁之戰能給曹操提供的幫助不多。

賈詡則在赤壁之戰之期就給曹操提出先穩定後進攻的策略,但是曹操當時太自滿了,驕傲的本性又顯露出來了,並沒有聽從賈詡的建議,致使後來赤壁慘敗。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自身的驕傲所致,而都這個時候他的謀臣也各有打算,所以曹操才會在赤壁之戰之後感嘆“若郭奉孝在,我也不必兵敗如此。”


帝國烽火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說實話難讓人回答啊,因為以正史而言就曹操帳下五大謀士不能確該是那五人人,但又不能不回答題主的問題,所以先只能按照《三國演義》的露臉次數來排出五人了,然後再說說他們幫沒幫上忙。

絕大多數公認的在《三國演義》曹操帳下五大謀士荀彧,荀攸 郭嘉,賈詡,程昱五人吧,因此就這五人在赤壁之戰前後的表現來看看他們到底幫上忙沒有。

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

先說荀彧。荀彧這個人呢,是作為蕭何,諸葛亮式的人才,大局觀極強,具體到謀略也很厲害,在曹操和袁紹交戰的時候提出了著名的“四勝四敗論”堅定了曹操的信心,而對於曹操南征荊州劉表這事呢,荀彧是持的支持的意見。“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也拿出了具體作戰戰略,但這只是針對的南征荊州提出來的,沒說是對江東孫權且荀彧作為王佐之才,史書中沒記載他跟著曹操南征,更有可能是坐鎮後方,所以赤壁之戰的責任荀彧是沒有的。

再說荀攸。荀攸這個人呢,正兒八經的軍師謀士,曹操曾說過“公達,非常之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這句話,接著就把他納為軍師,其在曹操征討張繡,呂布,袁紹的戰爭中都有準確的判斷。那麼他作為軍師應該是隨同曹操南征荊州的,但正史無記載,更不要說記載其在南征中提供過什麼建議了,倒是三國演義中寫了他支持過程昱向曹操提出防範劉備火攻的判斷,因此以三國演義中的情節為標準,荀攸也盡到了一個謀士的責任。

三說郭嘉。郭嘉在曹操北討烏桓的戰爭途中就死了,跟公元208年爆發的赤壁之戰相隔1年,所以郭嘉在曹操對孫劉兩家的赤壁之戰失利中肯定的沒有責任

程昱(公元141年--公元220年)

四說程昱。程昱這個人在對形勢上的判斷是很有見地的,且自己還能帶兵打仗,基本上算是文武雙全了,其在曹操接收荊州後對孫劉兩家聯合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正史中卻無記載其在赤壁之戰中的表現,倒是《三國演義》中寫了他看出了孫劉兩家的計謀向曹操提出了建議,只是曹操一直認為冬天沒東南風而沒有采納,既然意見提出來了而作為主公的曹操不採納,那麼這個失敗的責任也就不能攤到程昱的頭上。


五說賈詡。賈詡是可以確定隨同曹操南征荊州的,但是賈詡在曹操受降了荊州劉棕一干後想順勢滅到江東孫權這事中持的是反對意見(‘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既然他一開始就已經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所以他也盡到一個謀士的責任。

總上所述,按《三國演義》的標準排出來的曹操手下的五大謀士都對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失利一事攤不上責任,所以曹操赤壁之戰中失敗最主要的責任人就是老天和其本人了,本來也是,按當時的態勢曹操對孫劉聯軍的優勢已經是“飛龍騎臉”的優勢,是誰都想不到會輸,但天意不可測,兩軍交戰前曹操的軍隊發生了瘟疫,再加上曹操確實有些驕兵,最終導致赤壁之戰的失敗。


一步之姚


好問題!

曹操統兵百萬,氣吞九州,九州之地僅剩江東,益州。這個時候的阿瞞關心的不是能不能一統華夏,而是怎麼樣的問題,姿勢漂亮與否。

一個膨脹到這樣的統帥,只會認為是自己能力所使,不覺得是別人幫他成功。就連漢高祖建國後也自謙這不如人,那不如人,原話:‘’我帶兵打仗不如韓信,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定國安邦不如蕭何,但是我會用人。‘’我覺得這是劉邦自吹自擂的典型。你覺得不如別人為啥不把皇位讓與他們?不過,也體現了那句話:治政者,在於識賢任賢,不在於自賢。

赤壁之戰,逃回南郡後,曹操大哭死郭嘉,實在責活謀臣,“若奉孝在,不致如此慘敗!”其實那時程煜曾勸誡曹操防東吳火攻,曹操不以為然。不是沒人勸,是他不聽,典型的找理由,推卸責任,曹操之詐聞名古今。


光述歷史


曹操赤壁之戰大敗,這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根本不敢想,畢竟曹操本身實力太強,本人又是打仗好手,手下更是有五大謀士(郭嘉、賈詡、荀彧、荀攸、程昱),可謂兵力碾壓,智力碾壓,要啥有啥,就這都還輸了!是不是五大謀士徒有虛名啊!



答案當然不是,五大謀士有多強,無需多說!曹操赤壁大敗,主要的失誤,從三國演義來說,有:中反間計殺了蔡瑁張允;任於禁統領水軍;中苦肉計相信了黃蓋;被諸葛亮借了十萬只箭等。



這些計策,真正算的上巧妙的就是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其他的,五大謀士應該都是一眼就能看穿的。但是,曹操最終還是赤壁大敗,主因其實有兩點:

第一點:曹操傲慢輕敵

這裡先糾正一點,曹操赤壁之戰前。郭嘉已英年早逝了,故而,曹操實際只有四大謀士,而荀彧坐鎮許都,也就是還剩下三大謀士。這裡我們重點說下郭嘉,因為曹操五大謀士中,其實最重視的還是郭嘉,為何呢?曹操赤壁大敗後,曾說道:“奉孝若在,我何至此!”可見,曹操認為郭嘉在,自己赤壁之戰不會敗。

(郭嘉)

再說回赤壁之戰前的曹操,自從擊敗袁紹以後,曹操橫掃北方,所向披靡。去到荊州,荊州30多萬人馬也是兵不血刃望風而降,可見,曹操是多麼的義氣風法。而這個時候,周瑜、諸葛亮、劉備、孫權在他眼裡不過待死鼠輩也!

因此,曹操覺得自己將毫不費力拿下孫劉,周瑜他們等死罷了,管他們什麼計策。就這樣,曹操才有了許多失誤,謀士的話也不聽了,因為覺得沒必要啊,打鼠輩罷了。



後來,曹操自己也做了總結,做了懺悔,表示赤壁之戰大敗,皆因自己太輕敵,所謂驕兵必敗也!

第二個原因:蒼天不助曹

古代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有時候,天時就是第一因素。司馬懿曾言:“赤壁之戰大敗,錯不在丞相,皆因孫劉氣球未盡,天下人心扔在漢室,天不佑丞相罷了!”

可見,曹操未得天時,否則,為何當天剛好大霧瀰漫?大霧瀰漫就算了,為何東風勁吹?這才幫助了周瑜火攻得以實施!



這就像是,劉備雖然處處佔優,勢不可擋,但依然被火燒700裡連營;諸葛亮雖神機妙算,上方谷圍困司馬懿,但一場大雨還是前功盡棄!與他,上天不佑也!

【我是七夜侃歷史,關注我,將有更多有趣的歷史軼事分享噢!】


七夜侃歷史


理由有兩點:一是缺乏天氣方面的知識;二是跟當時的環境有關。

赤壁之戰發生前,龐統獻計鐵索連環,解決了曹操為之頭疼的北方將士不習慣水戰的問題,曹操大為高興召集全體凱宴慶祝。

曹操在酒宴之後作《短歌行》,興致正高就問師祭酒“我這個短歌行做的怎麼樣啊……但講無妨,我這人聞過則喜”,師祭酒直言不諱說文采斐然,卻大不吉利……曹操當即把他殺了,理由是祭酒壞了他的詩興!當時隨軍的參謀都在場……董事長興致盎然,有誰敢上去潑涼水?何況曹老闆不高興,直接要你命!

次日鐵鎖連船,程昱他們有提醒,但是曹操拿了個火把給他們演示了一下,風是往對面吹的……

要知道古時候的謀士很少有諸葛亮那種閒情雅緻特別是時間去觀察天氣變化的,就像現在你去上班沒事就去窗戶邊看看天看看雲,老闆會怎麼想?


木槿各類教學視頻


“驕兵必敗”!當時曹操的自信心爆棚,狂妄至極,已聽不進他人意見。在曹操的眼裡,失敗兩個字已經與自己無緣。孫劉聯軍己是囊中之物,只要自己的軍隊能上的了戰船 ,隨時可以打敗孫劉聯軍,完成統一大業。

蔣幹盜書錯殺蔡瑁、張允。闞澤詐降,龐統的連環計,黃蓋的苦肉計,奸詐的曹操一個都未識破。當東南風起,程昱曾進帳告訴曹操說:“今東南風颳起來了,應該多加提防。”曹操笑著說:“冬至時節,陽氣復生,這個時候,偶爾有東南風也不奇怪。”竟毫無警惕。


南極冰火


曹操率大軍南下於赤壁,發展官兵水土不服而多疾病,便命令自焚戰船,撤回北方,以待時機再戰。這是《三國志》中的記載。


用戶52858213124


大戰的成敗決定於主帥的決策正確與否。曹操在前幾次戰役在決策正確,所以都得到勝利。甚至以少勝多。但是在赤壁之戰上,曹操非常驕傲,覺得自己處於絕對優勢,結果在一系列問題上犯錯,特別是錯殺了水軍統領蔡勇張冒。中了連環計和咋降計。最後一把火燒的焦頭爛額。打敗而回。


興海亭


這種事情你最好問羅貫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