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如果孫權沒有答應諸葛亮跟劉備聯軍,而是憑孫吳一方的力量會贏嗎?為什麼?

段子手墨墨


歷史事件有因必有果,孫權沒法在不跟劉備結盟的情況下擊敗曹操。按常規情況下,孫劉聯軍的軍力也不足以擊敗曹操,所有客觀、主觀因素結合起來,才促成周瑜破曹之役。

曹操大軍沒有逼近以前,孫權內部就已經出現不睦,為孫策、孫權打下疆土的孫賁、孫輔兄弟就已經先後暗通曹操,這事情被孫權壓制下來,可是就連宗族都難以信任,就更別提江東群臣各自的盤算了。

沒辦法統一抗戰意志,就意味著軍資、糧草籌備會出現問題,甚至武將臨陣投敵也可能發生,曹操沒有太防備黃蓋的原因正是因為當時吳將投曹才是正常選擇。

孫權與劉備結盟不全是要依靠劉備那一到二萬的兵力,周瑜軍和劉備軍加起來,劉備都說恨少。孫權主要是通過結盟確立抗曹的決心,通過諸葛亮對曹軍的分析,說曹操軍不習水戰,遠征勞師,以此穩定江東群臣的不安。看上去是諸葛亮的話激怒了孫權,實則孫權也有故意發怒的成份,由此來表達抗曹的決心。

沒有劉備為盟友,那麼即便孫權、周瑜沒有猶疑,下邊的軍士也會顯得不安,周瑜很難率領一支士氣低下的部隊在赤壁把曹操擊退到北岸,尋找火攻的時機。

因此可以說抗曹則必然結盟,不結盟就沒必要抗曹。即是不結盟又要抗曹,那是一個昏招,劉備那兩萬人對曹操不算什麼,可就有兩萬人在孫權附近,他又不打算結盟又要放兩萬在附近,這不是等著曹操丟兗州、劉備丟徐州的故事再發生嗎?


赤壁之戰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周瑜戰勝曹操的每一個條件都很重要,幾乎沒有容錯的餘地。還是那句話,按照常規情況,孫劉聯軍都不足以擊敗曹操,這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促成的勝利。

瘟疫與不習水戰削弱了曹操軍戰鬥力,這時天時。孫權儘快做出決定,周瑜迅速進軍才能在赤壁阻擋曹操的進軍,這是地利。劉備與孫權結盟,統一戰鬥意志,這是人和。世上再有本事的名將都要看客觀因素,才能取勝,名將也恰恰是擅長觀察客觀和主觀因素,才能成為名將。

曹操掃蕩華北,擊敗諸多強敵,至赤壁戰敗就是他太過忽略客觀因素所導致。諸葛亮北伐,深知實力懸殊,致其不可為而為之,他的才能受限於形勢。

結論是孫權不結盟,很難造成破曹之勢,取勝幾率很低。


蘇沉船


赤壁之戰嚴格來說包括兩場戰役:發生於赤壁及烏林的水戰稱為赤壁之戰,和發生於南郡的攻城戰稱為南郡之戰,兩場戰役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延續的。

赤壁之戰只打了幾天就結束了,而南郡之戰卻打了一年有餘,說明南郡難打,攻城難打。



曹魏以騎兵見長,東吳以水軍見長,蜀漢以山地軍(步兵)見長,若孫權沒有答應與劉備聯合,那麼孫權單獨對抗曹魏可以打贏赤壁之戰,但打不贏南郡之戰。

赤壁之戰是一場遭遇戰,周瑜採用了黃蓋的詐降加火攻的計謀,大敗曹操,此戰劉備方面並未起到重要作用,可有可無,完全不影響戰局。



周瑜赤壁大敗曹操後,曹操率殘部從陸路逃往南郡治所江陵城,而周瑜所部兵分兩路,一路沿陸路追擊曹操,另一路沿長江溯江西上直搗江陵城,接下來進行的是南郡之戰。



南郡之戰主要是圍城戰,東吳大部分軍隊是水軍,水軍打攻城戰是比較吃力的。劉備雖屢戰屢敗,但劉備軍戰鬥力可謂強悍,劉備直屬部隊在北方隨劉備徵強時,經歷不少戰爭,而在歷史上的南郡之戰,劉備手下兩個萬人敵關羽、張飛都直接參戰,關羽絕北道,抵擋曹魏自襄陽南下的援軍,而張飛應該直接在攻城戰中,有劉備相助都打了一年有餘,要是沒有劉備參戰,東吳肯定獨自打不贏南郡之戰。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赤壁之戰,無論如何粉飾,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吳軍才是抗擊曹操的真正主力,而劉備只是配合而已。那麼如果當初孫權沒有答應諸葛亮跟劉備聯軍,僅憑東吳的力量,會贏嗎?我覺得會。

首先看一看當初孫權為什麼要和劉備聯合,赤壁之戰前,曹操南下征討荊州,這時頗具嗅覺的魯肅已經看出了東吳會是曹操的下一個目標,於是為了提前防範,魯肅向孫權建議:借給劉表弔喪的名義聯合荊州,共同抗敵。

當時劉表新喪,膝下有兩個兒子,一個為劉琮,一個為劉琦。劉琮鎮守襄陽,劉琦鎮守江夏。魯肅的目標很明顯,不管是誰掌管荊州,他都要和荊州聯合,不是因為劉表的兒子,而是因為荊州有劉備。

魯肅說: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同心協力,那麼我們應該安撫他們,並與之聯盟。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那麼我們就要另做打算。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很可惜,魯肅動作有點慢。當曹軍還沒有到達襄陽,劉琮就在謀士王粲的勸說下派人向曹操遞交了投降書,而劉備後來則被曹操趕至夏口。這時劉備和劉琦匯合,兵力有大概兩萬人。

此時曹操新得荊州物資及軍民,實力大增,兵力達到什麼程度呢?號稱水陸大軍八十萬。那麼曹操到底有多少人,我們可以看一看周瑜是如何分析的。周瑜認為曹操所帶兵力至多有十五萬之眾,而且這些人長途跋涉,已經趨於疲憊。新得荊州軍士最多八萬人,這樣的話兩者加起來最多二十多萬,而想要破曹,只需要精兵五萬就可以了。那麼東吳有五萬精兵嗎?沒有。

孫權和魯肅當初的打算是聯合荊州,拒曹軍於荊州地界。但是實際情況出乎預料,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荊州,這讓孫權措手不及,因此造成一個尷尬局面,那就是兵力不足。所以孫權才對周瑜說:五萬精兵難以一時俱備,只有三萬人已經準備好,你先出發,我陸續再給你調配兵力。

所以,這就是孫權要聯合劉備的真正原因,東吳兵力不足,而正好劉備和劉琦那裡有大約兩萬人,而東吳要想逆流而上迎戰曹軍,也必須經過夏口,所以聯合是必然的。那麼聯合之後劉備出了多大力呢?對不起,真的沒有出多大力。

周瑜率領三萬東吳水軍西向逆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一戰就擊敗了曹軍,曹軍引退江北,而周瑜駐軍江南,形成對峙。後周瑜採納黃蓋的的詐降之計,火燒曹軍戰船,曹軍隨之敗退。周瑜領兵西進,追至江陵,和江陵守將曹仁隔江對峙。這時劉備才在歷史中有記載:

備謂瑜雲:「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也就是說劉備建議周瑜借給他兩千兵士,然後在江陵以北截斷曹仁歸路,這樣的話曹仁就會不戰自退。很可惜,曹仁在江陵堅守了一年之久,據此推斷,劉備帶兩千人前去江陵以北,肯定是打了敗仗。

後來,江陵是怎麼攻下的呢?周瑜採納甘寧之計,派甘寧襲取夷陵,然後曹仁兵圍甘寧,周瑜分兵支援甘寧,曹仁敗退,吳軍隨之佔領夷陵。這樣吳軍就有了前沿陣地,吳軍紛紛由夷陵登岸,然後聚集圍攻江陵,經過近一年的奮戰,方才拿下江陵,付出的代價也很慘烈,周瑜受了箭傷。

奪取江陵後,相當於東吳已經佔領了南郡一部分,曹仁守襄樊、周瑜守江陵,雙方形成對峙,暫時歸於和平。這時劉備呢?周瑜將劉備安排到長江以南的江油,讓其作為後援,這時劉備向南發展,襲取了荊州南部四郡,隨之做大。

因此,從整個抗擊曹軍整個過程來看,一直是周瑜率領的吳軍在做絕對的主力,劉備雖然也參與戰鬥了,但是效果不明顯。後期周瑜病死,魯肅認為只有劉備才可以代替周瑜守住江陵,所以才將江陵借給劉備,最後造成了劉備借荊州不還的尷尬局面。

那麼如果孫權不聯合劉備,能戰勝曹操嗎?我覺得能。曹操想要東進進攻孫權,必然會先經過夏口,而劉備此時和劉琦駐紮在夏口,會首當其衝的遭到攻擊。這時不管孫權願不願意,劉備肯定會主動聯盟孫權的。

退一步講,劉備沒有聯盟孫權,而是獨自抗曹,依照劉備的能力,他是守不住夏口的,假設劉備逃往別處,這時周瑜率吳軍迎戰曹操,照樣能夠打敗曹操,因為曹軍不習水戰,戰敗是必然,只不過可能地點不是在赤壁罷了。

而等到周瑜打敗曹軍,照樣會西進襲取江陵,按照以前事情的發展,周瑜奪取夷陵、江陵以及整個南郡,那麼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就有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有人提過這樣的理論,誰?呂蒙。

呂蒙對魯肅借荊州給劉備非常不滿意,他曾經對孫權說過,如果讓徵虜將軍孫皎鎮守南郡(而不是劉備),潘璋鎮守白帝(夷陵以西),蔣欽帶領一萬水軍沿長江上下巡視,哪裡出現敵軍就援助哪裡,而由我前去攻取襄樊,這樣的話又何必懼怕曹操,又何必依賴關羽君臣(指劉備)。

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其實呂蒙的話說的很對,夷陵、江陵、江油(公安)三地能夠形成一個 較為完成的攻防體系,為什麼呢?夷陵在江陵以西,江油在江陵以南,而江陵是軍事重鎮,可攻可守,所以三者聯合是一個完成的攻防體系。保守此三地,再加上長江水系一隻機動水軍部隊,可以保證荊州平安無事。

是這樣嗎?事實證明是這樣的。

後期,孫權取得荊州後,親自坐鎮公安,指揮吳軍多次粉碎曹丕的進攻,就是依賴於這個完整的三角攻防體系,因此,有劉備,荊州可以守的更嚴密,但必須讓劉備當後援。而無劉備,東吳照樣可以守住。

只是可惜,當時的大都督是魯肅,而魯肅制定的戰略是聯合劉備,抗擊曹操

。歸根揭底還是對於孫權的不自信,對東吳全體武將實力的不自信。而魯肅是個謀士,不是軍事家。而呂蒙是個軍事家,他的眼光明顯要比魯肅要強。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孫權聯合劉備是形勢發展的必然,但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歷史證明,劉備除了偷襲荊州南部四郡時是使出了全力,在赤壁之戰前後的配合作戰中,幾乎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即使孫權不聯合劉備,只要有周瑜在,東吳照樣可以打勝赤壁之戰。而打贏之後,按照呂蒙的計劃佈置兵力,也完全可以防住曹軍的進攻。只可惜,孫權和魯肅還是對於自己沒有信心,引來一個幫手劉備,最後被劉備竊得荊州,怪誰呢?


每日趣評


可以贏,借東風,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多是贏得條件

先看看雙方的兵力比較

當時曹操要攻打東吳號稱有百萬大軍,但事實上只有幾十萬其中不乏老弱殘兵,而東吳能用的部隊不到二十萬,實際上曹操用人肉戰就能打死東吳。

但是曹操士兵多是旱鴨子不熟水利作戰,這就要大打折扣了,相反東吳是本土作戰,水師很強,但戰船不行,其實,當時孫權心裡也沒底。

曹操來勢洶洶孫權慌了

當時曹操來勢洶洶,孫權問百官該如何是好很多人說歸順,有將領不同意於是孫權去找了周瑜,正巧諸葛亮來周瑜藉此考驗一下諸葛亮,這才有了草船借箭,借東風。

其實借東風不太現實可能只是諸葛亮會看天氣,能知何時颳風,但草船借箭應該是真的。

如果沒有草船借箭借東風能贏嗎,其實也可以贏

為什麼這麼說呢?應為當時周瑜有同學來找周瑜,而他的同學是曹操那邊的周瑜試了一點小計策便是曹操損失了水師大將,而曹操水師本來就不行,沒了大將就更不行了。


東吳雖然人少但是多是精兵強將,而曹操的部隊就像掉了牙的老虎硬不了多久,要不是龐統,可能曹操就班師回朝了。

如果喜歡就請關注雲洋零食鋪!


雲洋零食鋪


赤壁之戰中,歷史上如果只有孫權獨抗曹操,應該也能贏,但後續戰果應該沒那麼輝煌。

本帖主要按歷史說,前面先講講演義體系。

如果按演義體系,那麼只有孫權是打不贏曹操的。

因為演義中諸葛亮就是個活神仙。首先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只怕孫權都未必能下定決心。再則火燒曹操用的東風也是諸葛亮借來的。不過,演義中,諸葛亮之外劉備勢力其他力量倒是可以忽略不計,他們就是藉著這個機會來擴充自己實力的。

在歷史中,如果孫權獨立抵抗曹操,應該還是能贏。

曹操會輸的幾個原因,周瑜已經說了。北國之兵不擅長水戰,荊州之眾又心懷狐疑。馬騰韓遂尚在關西,冬日馬無草料,又水土不服。最後曹操又遭遇了疫病,只得撤退。

如果沒有劉備勢力的加入,孫權最多打得艱苦一些,曹操不解決這幾個根本矛盾,還是拿不下江南。

不過,歷史上劉備勢力在赤壁之戰中並非毫無作為。相反他們在江夏一帶擋住了曹操東進的步伐,也曾出兵抵抗曹操主力的鋒銳。赤壁之戰後,劉備不但掠取了南部四郡,更在周瑜奪取南郡的戰役中,擔任了極為關鍵“絕北道”任務,切斷曹魏集團對曹仁的增援,使得曹仁最終無法堅持,放棄了南郡。

如果沒有劉備的加入,以東吳進攻戰的素來水平,很可能拿不下南郡。而拿不下南郡,意味著曹操隨時可以在整頓好兵力之後,再度南下。江東將始終處於沉重的壓力下。

更別說,假設劉備投降曹操,反為前驅,給孫權帶來的巨大壓力了。


巴山夜雨涮鍋


孫權要與曹操在荊州決戰,肯定會聯合劉備,為什麼放著現成的盟友不用呢?不過,這裡也可以做以假設,假如孫權沒有聯合劉備,或者劉備已提前被曹操消滅了,這個仗還怎麼打呢?

應該說這個仗就很難打了,後面的整個進程就完全不一樣了。有人說,赤壁之戰是周瑜帶人打的,從頭到尾都沒有劉備什麼事,有沒有劉備不也一樣嗎?這個看法是不準確的。

先簡單地回顧一下赤壁之戰的過程:曹操從江陵出發,沿長江東下,周瑜率孫劉聯軍自柴桑、樊口等地西進,在樊口與江陵之間的赤壁這個地方遇到曹軍,孫劉聯軍將曹軍打敗。

史書上對此戰記載就是這麼簡略,重要的是結果,曹操的人馬雖然在數量上佔優,卻失敗了,之後退回江陵,周瑜指揮人馬乘勝追擊,佔領了江陵,曹操的勢力退至襄陽一線,終曹操一生,勢力再未到達到荊江。

如果只看這個過程,確實沒有劉備什麼事,但劉備和劉琦當時手下有2萬人,與周瑜率領的3萬人馬差不了多少,在赤壁之戰中肯定不會只當看客,那麼劉備都幹了什麼呢?

這裡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曹操從江陵東進,手下的人馬其實並不多,大概只有五、六萬人,或者稍多一些,但不會超過七、八萬,曹操在荊州的總兵力已達近20萬,剩下的人馬哪裡去了呢?

剩下的曹軍還在襄陽一帶,曹操是帶著快速挺進部隊南下江陵的,因為要追擊劉備,所以帶的人馬不多,大部隊仍集結在襄陽一帶,曹操決定東進後,襄陽的曹軍也出動了,他們組成了北路兵團,沿漢水南下。

也就是說,曹軍其實有兩路人馬:一路是江陵的西路兵團,曹操親自率領;另一路是漢水的北路兵團,有多位將軍共同率領,至少包括于禁、張遼、張郃、樂進、路招、朱靈、馮楷等,其中於禁是虎威將軍,張遼是蕩寇將軍,張郃是平狄將軍,樂進是折衝將軍,路招是揚武將軍,馮楷是奮威將軍,這支部隊的總兵力近10萬人。

曹操的原計劃應該是,兩支人馬並進,相會於漢水與長江的交匯口,也就是劉琦的大本營夏口,如果能勝利會師,劉琦、劉備肯定跑不了。

周瑜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越過了夏口,在夏口以西堵截住了曹操,這樣曹操的北路兵團就發揮不上作用了,曹操的近20萬人馬此時能用在赤壁戰場的也就只有了五、六萬人,周瑜這才能夠以少勝多。

周瑜的計劃有個關鍵點,那就是要防範曹軍的北路兵團,如果北路兵團及時趕來而又沒有人去阻擊的話,周瑜反而被前後夾擊了。

堵截曹軍北路兵團的任務就落在了劉備、劉琦的身上,他們雖然只有2萬人左右,卻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漢末英雄記》等書記載,與赤壁激戰發生的同時還有一場漢水上的激戰,具體地點是浦口,曹軍也慘敗而歸,分析起來,這就是劉備、劉琦聯軍乾的。

所以,如果沒有劉備和劉琦,僅靠周瑜率領的3萬人,是不敢越過夏口去與曹操決戰的,劉備和劉琦的作用就是替周瑜擋住了曹軍的北路兵團,這才讓周瑜能放手去打。


南門太守


這個聯盟本來就是孫權魯肅提議的,後來被諸葛亮恬不知恥的戴在自己頭上的,當時,魯肅知道劉表已經死了,曹操大軍南下,荊州一旦落入曹操手中,東吳所擁有的長江上游就掌控在曹操手中,他就可以從荊州跨越長江,孫權就失去了長江天險這個屏障,所以他跟孫權商議,由魯肅以弔喪為名,赴荊州打探消息,如果劉琮或者劉琦決心抗曹,就跟劉琮兄弟聯盟,如果劉琮不行,荊州的另一個梟雄劉備也具備了組合荊州各派勢力的能力,結果形勢變化太快,劉琮舉荊州投降,劉琦態度不明,曹操已經佔領了荊州,魯肅只能臨時改變策略,把聯盟的對象改為劉備,他趕到當陽追上劉備,向劉備表達了孫權有意聯盟的意向,進退失據的劉備此時正需要尋求支持,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劉備馬上派出了自己的代表諸葛亮跟隨魯肅前往江東,跟孫權商談聯盟的細節和戰後利益的分配,這才是“孫劉聯盟”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時代背景,是在曹魏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孫權才會產生結盟的需求,並不是諸葛亮高臥隆中異想天開的想跟孫權結盟就能結盟的,在沒有曹操這個巨大的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孫權根本就沒有跟荊州結盟的需求,他自己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把荊州奪到自己的手中,所以,那些口口聲聲說什麼“諸葛亮的孫劉聯盟”如何如何的,都是胡說八道。


狼的影子319


這個可不好說呀,尤其是在三國那個波詭雲譎的戰爭年代,但是想得出答案也不是不可以,你得實力比較。

首先是曹操一方號稱擁有八十萬大軍,後來被人計算得出應該是二十萬左右,且都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但是實力雄厚。並且那時還沒有形成三個集團。曹操兵威正勝,糧草充足,實力不容小覷,幾可為當時第一軍閥集團了。

反觀孫吳這邊當時大家都想投降,尤其是張昭那幾個領頭的宿老,都想保存自己的殘命一條,以享天年。當初為什麼會聯軍,如果不是諸葛亮的話,或許早成為曹操的手下敗將或者是投降的時務俊傑了。沒有和諸葛劉備一方聯軍,蔣幹盜書,龐統設計還會進行,但是在實地戰爭中風雲變幻,一刻的失誤就會導致功敗垂成,命喪曹操手下!

畢竟當時的幾個神仙如左慈、南華老仙、等等可不會去給他們借東風,沒有東風如何來火燒曹操大軍!

那到時大小喬還不是曹操手中玩物嗎?


自由史話


赤壁之戰的規模,其實不大,遠不如官渡之戰。但是,的確是影響三國形成的決定性的一戰。所以,才會被後人炒作得無限誇大,成了什麼“三大戰役”之一。而諸葛亮在此戰役中;不要說起什麼作用,根本毫無分量。

首先,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是,諸葛亮向劉備主動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以此看,好像是諸葛亮先提出的“孫劉聯軍”。

但是,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是;“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而根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魯肅在劉表剛死的時候,就立即為孫權分析荊州的戰略、人事等各方面的利弊、形勢之後,馬上就前往荊州找劉備,以弔唁劉表為名打探虛實。誰知才到夏口,就聽說曹操先動手了,劉備已經敗退到了當陽,魯肅連夜趕路,於長坂迎住了劉備。然後與劉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後“勸備與權併力。”很明確的說明;是魯肅在還不知道會有赤壁之戰前,就已經勸劉備跟孫權組成“聯軍”了。而且,劉備聽到後非常高興,只是,此時的諸葛亮是在座的。“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也就是說,劉備還在長坂坡逃難途中,遇到了魯肅,就決定了與孫權組成聯軍,而倡議人正是魯肅。到夏口安定後,劉備就“遣亮使權,肅亦反命。”顯然,魯肅是和劉備一起到達的夏口,這時劉備才派出諸葛亮與魯肅同去東吳。並不是到了夏口後,諸葛亮感到了危機,才臨時決定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也就是說;劉備是應魯肅之邀,派出了諸葛亮作為回應的信使,一個應答外交官的作用而已。

而《志》中的“先主傳、魯肅傳、吳主傳”的記載大致是相同的,諸葛亮是被指派去的東吳,而不是“諸葛亮傳”所記載的“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這就足見蜀漢不設史官的“好處”;掌握了朝中內外、皇帝左右、全軍上下的諸葛亮及其“相府屬吏”的親信們,對國家存檔、文史資料等等,均可以隨意篡改。沒人敢說什麼,甚至篡改了也無人知曉!

那麼也就是說;魯肅是早就有聯軍預謀,在戰前主動找上門來的。劉備僅是根據魯肅的建議,派出諸葛亮作為“外交官”而已。之後的整個戰役,與諸葛亮沒有一毛錢關係。

至於說“憑孫吳一方的力量”會不會贏?以我的愚見;東吳是百分之一百被滅,根本不是輸贏的問題。我們看看下面的地圖;

曹操此時,是已經佔有了包括長江兩岸的整個荊州的。曹軍的兵力以我估計;應該在十二三萬之間,雖然兩倍於孫劉聯軍,但並沒有壓倒性的必勝優勢。而孫權有長江的水戰精英,劉備有陸戰、尤其是山地戰的精英,還有劉琦的水軍。加上地形十分複雜、道路狹小,不便於曹操的騎兵作戰。所以,應該是在今天的嘉魚縣一帶,曹軍的前軍遭遇了孫劉聯軍,曹軍被打敗,吃了點小虧。鑑於江南岸赤壁地區的地形複雜,水網密佈,十分不便於曹軍的大兵團展開,曹操只好全軍退過江北,駐紮於烏林一帶。而陸戰是東吳的短板,水戰卻又是曹軍的短處;所以,此戰的主要戰場,不會是在長江裡。而山地戰卻是劉備軍的強項,那麼陸戰的主力,肯定是劉備一方。

我們假設;如果是沒有了劉備這一方,東吳慣於依仗的,就是長江天險。而初戰時的戰場卻是長江南岸的陸地,長江天險已經不起作用。那麼,東吳能在陸上擋住曹操的大軍嗎?以周瑜、程普帶著絕對優勢兵力攻擊南郡的曹仁,還要關羽幫著“絕北道”,尚且攻了一年有餘的戰力來看;他們是絕對擋不住曹軍的陸上攻勢的。在嘉魚擋不住曹軍的話,東下已經道路趨於平緩,不遠就是夏口——今天的武昌,又適合曹軍的大兵團作戰了。此後,一路向東,都不會有什麼阻礙了,東吳還能保存嗎?如果劉備真的逃向了東吳後方的吳臣處,那麼也會趁機從東吳的後方動手。到時在江東地盤上決戰的,恐怕會是曹劉,而不會是曹孫了。

但是,要說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也是不對的;看看《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這裡清晰的說明;是曹操與劉備戰,半個字也沒提周瑜。然後就是“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而裴注引用的山陽公載記是這樣的: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同樣說放火的是劉備,只是沒來得及燒到曹軍。仍然是半句也沒提周瑜,曹操只承認輸給了劉備。

再看《三國志-吳主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這裡已經很清楚,即使吳國自己的記載,赤壁之戰孫權是派出周瑜、程普,但都是協助劉備作戰。總指揮是劉備,而不是周瑜。後面一句“備、瑜等復追至南郡”,劉備排在周瑜的前面,就更好的證實了;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劉備,不是周瑜。和“武帝紀”的記述;曹操只承認輸給劉備,不提周瑜的記述是契合的!

只有“周瑜傳”煞有介事的說他如何如何指揮,黃蓋如何如何詐降。如果哪位在家裡,點過煤炭爐的就知道,點燃那些柴火要多久。何況是一條光溜溜的大船,一條小船算你滿身是火,如果你不是有汽油等澆在大船上,你想點著它要多長時間?在火旺的時間要多長?即使曹軍將士都是半身不遂,也能爬到岸上了。所以,“周瑜傳”的述說,基本上可以存疑!


傲視蒼穹39


不會贏。因為赤壁之戰不是靠軍事,靠武力取勝的戰爭,靠的是智謀取勝的戰爭。

諸葛亮去東吳,首先要打消那些投降派的想法,然後堅定他們的信心。然後是找出一條大白曹操的計策。然後再是一步,一步的實施。

諸葛亮舌戰群儒,壓制了這些謀士想投降的念頭。然後,得到孫權的接見,分析了當時的時機情況,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最後與周瑜合謀制定出了破曹之策。

綜上所述,赤壁之戰是三國中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如果沒有劉備的參與,光靠孫權一方,投降的可能性就很大。沒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巧借東風等,孫權是絕對會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