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劉備動員的兵力爲何只有兩千?

簡單的知足


劉備投入赤壁之戰的人馬有多少?小說《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等史書的記載有所不同,先來看看《三國演義》是如何說的。

《三國演義》說到諸葛亮從江東回來,劉備、劉琦等人早已在盼望,他們等著諸葛亮擺兵佈陣:

問候畢,孔明曰:“且無暇告訴別事。前者所約軍馬戰船,皆已辦否?”玄德曰:“收拾久矣,只候軍師調用。”

於是,諸葛亮“便與玄德、劉琦升帳坐定”,開始調兵:

謂趙雲曰:“子龍可帶三千軍馬,渡江徑取烏林小路,揀樹木蘆葦密處埋伏。今夜四更已後,曹操必然從那條路奔走。等他軍馬過,就半中間放起火來。雖然不殺他盡絕,也殺一半。”

又喚張飛曰:“翼德可領三千兵渡江,截斷彝陵這條路,去葫蘆谷口埋伏。曹操不敢走南彝陵,必望北彝陵去。來日雨過,必然來埋鍋造飯。只看煙起,便就山邊放起火來。雖然不捉得曹操,翼德這場功料也不小。”

又喚糜竺、糜芳、劉封三人各駕船隻,繞江剿擒敗軍,奪取器械。

孔明起身,謂公子劉琦曰:“武昌一望之地。最為緊要。公子便請回,率領所部之兵,陳於岸口。操一敗必有逃來者,就而擒之,卻不可輕離城郭。”

孔明謂玄德曰:“主公可於樊口屯兵,憑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

以上5支人馬,趙雲、張飛各率3000人;糜芳等人率多少人馬不詳,估計1000—3000之間,姑且算2000人;劉琦屯武昌這一支人數不會太少,如果是“所部之兵”,應該是數千人,算5000人吧;劉備屯樊口這一支,守的是劉備的大本營,至少算2000人。

以上合計15000人,但還沒有關羽什麼事。“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諸葛亮後另派關羽去華容道,執行捉拿曹操的任務:

雲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

以上是對《三國演義》涉及劉備、劉琦方面投入赤壁之戰兵力情況的分析,大概在10000人至20000人之間,15000人較為合理。

那麼,正史中關於他們的兵力情況是怎樣記載的呢?在這方面,正史沒有小說說得那麼明確,只能分析。

劉備是由樊城來到樊口的,大致來說就是由現在的襄陽到了武漢。劉備在新野、樊城呆了約7年,期間“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手裡估計有一定實力,肯定超過萬人,在20000萬人到30000人之間較合理,因為太多也不行,太多了劉表不答應。

曹軍南下,劉琮投降,劉備只得倉促轉移,他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率領,奔江陵方向,試圖佔領劉表的這個後勤和水軍基地;另一路由關羽率領,乘船沿漢水南下,試圖與在夏口的劉琦會合。

曹操識破劉備的意圖,所以不進襄陽,直接率兵追擊劉備這一路,在長坂坡發生激戰,劉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這一路幾乎全部損失。

假如當初分兵時,劉備、關羽各帶一半人馬,那麼從長坂坡突圍後劉備手裡只剩下關羽率領的約10000人,加上後來收攏殘卒,再發展一些,姑且算作12000人。

劉琦時任江夏郡太守,該郡是荊州東部門戶,面臨孫權的直接攻擊,戰略位置重要,前太守黃祖被孫權三徵後所殺,但江夏郡大部仍在劉表手中,這裡的人馬數量不會太少,至少上萬人,姑且算作13000人吧。

綜合以上分析,劉備、劉琦集團總兵力約25000人,這是孫權要與他們聯合的原因,試想一下,如果劉備、劉琦費了半天勁“動員的兵力只有兩千”,那孫權還聯合他們幹什麼呢?

孫劉聯盟包括孫權、劉備、劉琦三方,孫權出的兵力史書有明確記載,是30000人,劉備、劉琦的25000人並沒有全部投入,劉備留下了2000人,劉琦至少也得留一些人馬守他的夏口,他們投入的兵力應該在20000人上下。

所以,孫劉聯盟的總兵力為50000人左右,為三方“合股”,孫權佔股60%,劉備、劉琦各佔20%,孫權是大股東。

現在說說劉備私自留下的這2000人,這在史書裡有記載,《三國志》說:

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這裡說的2000人,不是劉備能動員出來的全部人馬,也不是他投入赤壁之戰的兵力,而只是私自留下、沒有交給孫劉聯軍總指揮周瑜的一支人馬。

劉備為什麼這樣做?史書說得已經很明白了,那就是劉備對打贏這場戰役並沒有信心,如果情況不妙,他好依靠這支人馬再次轉移。


南門太守


劉備在赤壁之戰投入的兵力雖然在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我個人認為劉備在赤壁之戰投入的兵力應該不止有兩千人。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在赤壁之前劉備大概有多少兵力。當時劉備依附於荊州牧劉表,而劉表去世後曹操便開始興兵南下準備奪取荊州。得知曹操南下之後劉備便帶著自己的部眾向南逃跑,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到達當陽的時候追隨劉備的人有十多萬(這十多萬人當然不全是士兵還有百姓),由於帶著大量的百姓逃跑使得劉備行軍遲緩,劉備為了搶佔戰略要地江陵便讓關羽帶著數百艘船從水路向江陵進發。


後來曹操派追兵趕上了劉備大破其眾,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在戰場上逃脫。儘管在當陽受挫但是關羽還掌握著劉備的水軍,從關羽軍隊乘船數百艘進發江陵來看劉備保存的生力軍應該不止兩千人。

後來劉備和關羽會合帶著部眾前往夏口和劉表的長子劉琦會合,劉琦拒守夏口也擁有一定的兵力。當時劉備是合併劉琦的兵力一同抗拒曹操的,如果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僅僅投入兩千人那麼後來也就談不上孫劉聯盟之說了。因為劉備以如此微弱的兵力想和孫權結盟估計是很難的。


歷史戰爭


文|小河對岸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較深,覺得是孫劉聯盟齊心協力,才得以擊敗實力強大的曹操,從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勢。然而,根據正史記載卻並非如此,以當時孫劉兵力之懸殊,只能形成依附與被依附的關係,而並不能形成聯盟關係。

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兵力到底是2萬左右,還是2千左右?

關於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兵力多少?很多人都對諸葛亮出使江東時,所說的一番話比較熟悉,諸葛亮對孫權言道: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故而,很多人都認定劉備一方有兩萬餘的兵力。

劉表在世之時,荊襄的實力與江東的實力在伯仲之間。而江東在赤壁之時,周瑜請兵五萬,而孫權卻說道: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可見,以江東的實力,籌備五萬的兵力都是有很大難度的。而荊襄的兵力在劉琮、蔡瑁等人的統領之下,整體地投降了曹操。而劉備等抗曹派,原本就不屬主流,也是蔡瑁等人重點的防範對象,且屢遭曹軍追擊,能保有兩萬餘兵力就很值得懷疑。

再根據裴松之引《吳書》註解《三國志》的記載:...(魯)肅曰:"不然。始與豫州(劉備)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

魯肅說劉備的兵力不足一校,而一校的兵力通常在數百到兩三千左右。

接著看裴松之引《江表傳》註解《三國志》的記載:...(劉備)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又孔明已俱來,不過三兩日到也。"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即是說:劉備與周瑜會晤,擔憂周瑜未必能戰勝曹軍。故不肯盡力,而將自己有限的兵力佈置在東吳軍隊之後,交由關羽、張飛指揮,以作進退之計。而這裡提到的兵力既不是兩萬也不是一萬,而是兩千。

而《三國志·先主傳》則是如此記載:..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劉備原本就是寄寓在劉表之處,處處受到劉表、蔡瑁等人的提防而未獲得信任與重用。而今,劉表已死,劉琮投降,但劉琦尚在,荊襄殘餘勢力沒有理由不歸劉琦而歸劉備。劉備於劉琦來說,終究是外人,未嘗不是防範的對象,劉備自身的兵力,應該就是關羽統領的二千多水軍。而非諸葛亮所言的“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諸葛亮之所以向孫權含糊其辭,偽稱荊襄有兩萬餘的兵力。乃是諸葛亮為促成荊襄與江東的聯盟,虛誇己方的實力,以讓江東重視己方。再則,過早坦承己方薄弱的家底,也會激發江東對江東的覬覦吞併之心。

參考史籍:《三國志》等等;


歷史聞知社


大概一萬出頭, 劉琦守江夏有1萬人,劉備自己的新野兵有5000。被cc擊潰攜民奔逃定有戰損,所以劉備赤壁時總兵力約有一萬二三。

說到江夏,不得不提黃祖,很多人以為黃祖是劉表的部下,可能是也不是。

西漢承秦制,是郡縣兩級管理,郡首即省長(行政級別上,只是漢把秦郡又拆出來大部分郡比秦時小很多),而州並非行政管理上的劃分,類似於我們現在說西北,華北,東南等等。

東漢時,有了州剌使,代天子巡狩,只有對郡守的監察權向中央彙報,沒有行政權,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欽差大臣,但權力又比欽差小(欽差是有理事權的),且沒有自己的固定辦公場所,更不用說地盤了。待遇和級別上也沒有郡首高。

中間一度撤銷過剌使,又設置了州牧,然後行政上採轉換為了三級管理,再到後面恢復了剌使,到東漢末年兩者就沒多大差別了。

漢末剌使/州牧除了空頭的那種比如劉備的豫州牧,州首長有自己的地盤,如陶謙,劉璋,劉表,袁紹等等。

時逢亂世,中央已經對很多地方管理不到,加上牧制行使時間並不太長,很多地方郡守其實處於割據狀態,特別是

天下大亂前後到各地上任的郡守所管理的州轄區內,比如荊州,有九郡,而劉表實際掌控的也只襄陽(州治)江夏(武漢)江陵等,其它幾個郡要麼在敵人手裡,要麼名義上歸劉表節制,實際可能很大程度是各自為政,劉璋和張魯也類似。 反而在大亂之前就已上任的相對能管轄的範圍要大一些,如劉焉 陶謙等等。

按理說劉表與孫家實力相當那是假話,因為大多數時候是黃祖以一郡之力在對抗孫家,當然也有劉表支持。也跟當時東南的開發度和人口有關,江東地廣人稀。

名義上黃祖是劉表的下級,實際上江夏有自治權,這點跟長沙,零陵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劉表入主襄陽有士族支持,黃祖做為江夏太守其實是一種政治交換, 黃祖與劉表的關係是上下級但事實更多是聯盟的關係,就像是早期的cc與張邈。

“表祖為江夏太守”。這句述了事,也表達出一個意思,表 是舉薦而不是備案,正常情況下是要被皇帝批准才行的,只是中央控制力弱相當於備個案而已,但從這裡看得出 從治度上來說 剌使並不具有對郡守的任命權, 後面曹劉孫三家各字任命太守,這是另一回事了。

又一個例子就是,十八路諸侯,有剌使周牧也有郡守,就已說明了郡守的自治權。 只是在實際的大諸侯中,某些郡守甚至剌使都投效了陣營,比如田楷屬公孫瓚,cc屬袁紹。

說這麼多廢話,無非想在建立同等認知的情況下分析到底劉表有多強。

史料我這裡就不擺了, 孫家打江夏多次兵力在2-3萬人, 黃祖獨自抗孫,守方戰優,加上有劉表的支援(劉表還要防曹),孫家上面是袁術,(當時自家人),但從戰事上來說仍處敗績,江東將猛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因素就是兵力差距也不大,比如江夏之戰雙方兵力約為1:1, 各3萬人左右, 199年被突襲從黃祖投入的兵力及劉表救援兵力而言,大約總數是兩萬。 而黃祖雖只是江夏太守,另一個身份算是荊州軍都督,防孫堅 防cc 防李通等他都幹過。假設劉表名義有10萬兵,那麼可調動的約為五六萬, 而黃祖江夏常置兵力,加私兵,加其它處可調動的約3萬人,江夏的常駐兵力在1.5-2萬。

這裡順帶提一句,實際上黃祖沒有演義裡說的那麼爛,除政治交換因素外,能做為荊軍督都也是有一定能力的,從江東的戰損也能看出來。

江夏之戰後,在江北孫吳的江夏是孤地,所以退卻,而後劉琦守江夏時,孫家父仇已報,cc意欲南侵,孫家廟堂這時不會還想著打江夏,荊州重點防務在北,加上蔡家原因,所以劉琦的兵馬不會很多,最多一萬人(不會超過與孫家敵對嚴重時的兵馬)

加上之前說的劉備自己還有一兩千敗兵,因此赤壁時,劉備的總兵力在一萬二三左右。

至於魯肅說的不足一校,可能指劉備自己的兵,不含劉琦部。

荊州兵馬10萬餘,cc得降兵七八萬,再除開四郡各5k郡兵,剩下也就是劉琦的一萬兵馬




文說三國


不止吧。 赤壁之戰,劉備能動員的兵力至少有兩萬生力軍。曹操率十萬大軍,聲勢浩大,先破劉表,再追劉備,聲言欲與孫權"會獵於吳",讓東吳上下驚恐莫明…… 劉備在長坂坡被追得只顧逃命,剩下的人馬少得可憐。只有諸葛亮和關羽帶去求援的一萬馬,侄兒劉琦駐防江夏的一萬多人。合起來有兩萬多。劉備自己身邊估計只有一兩幹人,這是他自己包括張飛,趙雲在內的最多殘餘軍隊。劉備集團參戰的軍隊二萬多人馬。周瑜的東吳軍隊五萬人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