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带了五大谋士上阵,为啥在赤壁之战一点忙没帮上呢?

倾国倾城沈骚年


曹操的五大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而郭嘉早在前一年就去世了,五大谋士只剩下四个,而赤壁之战发生时,荀彧和荀攸留守后方,程昱和贾诩随曹操在前线出征,赤壁之时,真正起作用的谋士就是程昱和贾诩两人。



曹操是在208年7月开始南下征荆州刘表的,8月的时候,刘表病死,其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支持下即位荆州牧,不久蒯越、韩嵩、傅巽等人劝说刘琮投降曹操,9月曹操到达新野,刘琮投降。

刘琮投降的时候,没有告知刘备,而且曹操南下的消息,刘备也不知情,当时的刘备屯兵樊城,是荆州的最北边前线,当曹军到达新野的时候,刘备一片恐慌,当即南逃。



当时荆州的治所在襄阳,刘备从樊城南逃时,兵分了两路,一路是关羽的水军,乘船沿汉水南下,另一路是刘备自已率领的陆军,从樊城渡过汉水,经襄阳南下,刘备原来的计划是前往江陵城(今湖北省荆州市)。

曹操率领大军到达襄阳接受刘琮的投降,知道刘备准备前往江陵城的计划后,曹操放弃步军及大部队,亲率5000虎豹骑精锐,轻装上阵,追击刘备军,刘备由于随行的十万百姓行军速度太慢,一天只走十几里路,而曹操的虎豹骑骑兵一天一夜行军三百多里,曹操终于在当阳长坂(今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当阳市玉阳镇)追上刘备。



当阳一战,刘备军仓促应战,被曹操大败,刘备抛妻弃子逃走,向西逃到汉津(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北的汉水边)与关羽会合,一同乘船逃往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曹操没有继续追赶刘备,而是南下到达江陵城,接收江陵城的物资人员。

曹操到达江陵城已是208年的10月,之后曹操在江陵城休整、准备了2个月时间,然后开始沿江东进,接着就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的谋士们也就是在这2个月时间,向曹操提供了一些建议。



先说程昱,程昱虽然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但也是五大谋士中唯一文武全才的人,不仅有谋略,有胆识,而且多次能带兵打仗,程昱曾在官渡之战期间,带领七百兵兵守着鄄城,曹操欲派2000援军,程昱觉得兵力不宽裕,没有接收,说700人足够。

程昱曾经亲自征兵数千人,所征士兵均为山间民众及亡命之徒,与曹操会师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程昱是五大谋士中唯一有带兵打仗经验的人。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营大部分人都认为刘备逃到东吴,会被孙权所杀,就像当初公孙康杀袁尚、袁熙兄弟一样,会将首级送给曹操,唯有程昱与其它人的意见不一样,程昱认为:

孙权上任没多久,现在还不为人所忌惮。而曹公无敌于天下,首次拿下荆州,就威震江表,孙权虽然有谋略,但不能独自抵挡。刘备则向来英名,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孙权必定援助他们以防御我军。



程昱的意思就是建议曹操早做好打算,做好要同时面对刘备与孙权的打算,但是曹操觉得不以为然,即使孙权与刘备联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曹操还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大概意思就是:最近奉命讨伐罪人,旌旗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现在治理水军80万人,准备与将军在东吴会面。



也许孙权正是看到了这封信,才决意与刘备联合,坚决抵抗曹操,最终导致曹操的失败,事前程昱可是提醒了曹操,但曹操不听,程昱也没有办法。

再说贾诩,贾诩最早是董卓女婿牛辅手下的校尉,董卓及牛辅被杀后,贾诩劝说李傕、郭汜等人聚集兵力攻打长安,之后李傕和郭汜成功拿下长安,但是贾诩却不愿意跟随他们,后来投靠了段煨,不久转投张绣,正是在张绣手下,曹操因为大意,被张绣杀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猛将典韦,这里面肯定有贾诩的谋划。



后来贾诩力劝张绣在官渡之战前夕投靠曹操,因此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似乎也没有计较杀子之仇,毕竟曹操是政治家,首要大事是政治,对于私分,曹操看得没有那么重,并且贾诩为人也是相当低调,对曹操也表现得比较忠心,因此也得到曹操的重用,成为五大谋士之一,并且是从敌人投降过来的唯一一个。

贾诩在赤壁之战前,也曾劝过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贾诩是这么对曹操说的:



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如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用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

贾诩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发动战争不合适,曹操到江陵城只停留了2个月就贸然发动战争,荆州当地的百姓及民心还没有归附,应该继续安抚百姓,招揽人才,稳定荆州局势,那么江东就会不攻自破。



贾诩的说法非常有道理,曹操这个时候已经占了荆州,再加上原来的北方八州,势力如日中天,荆州又地处长江中游,掌控了荆州,就等于控制了半个长江,而东吴赖以生存的天险就是长江,曹操等于掌握了东吴的命门,只要继续发展,东吴根本无法攻破荆州,别说曹操,就是当初刘表在世时,东吴攻打江夏郡都打了六七年,才杀了黄祖,拿了三分之一个江夏郡,要是曹操在,东吴更是没机会。

可惜那个时候的曹操头脑发热,谁也劝不住,荆州得来的太容易了,曹操没费多少功夫就占据荆州,如果进一步拿下江山,趁热打铁,那么统一整个中国已成定局,关健时刻曹操飘了,骄傲轻敌了,任何人的话也听不进去了,纵有再多的谋士又能如何呢?



赤壁之战失败的首要责任人就是曹操本人,虽然曹操在赤壁大败后说过一句话: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这不过是曹操为自已责任开脱的理由而已,怪不得其它谋士。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按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五大谋士分别为: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但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前一年郭嘉已经去世,所以曹操的五大谋士只剩下四个,而这四位在赤壁之战中又各有打算,加上赤壁之战之时曹操本人太骄傲了,对于谋士的话听不进去,所以在赤壁之战遭逢失败。

剩下的四大谋士中,荀彧一直是曹操最为得力的谋士,为曹操制定战略规划,但是荀彧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谋士,他希望曹操做得更多的是兴复汉室,成为能臣而非奸雄。赤壁之战所攻击的对象正是以兴复汉室自居的刘备,曹操此举就有和荀彧产生一些冲突,所以荀彧选择保留想法也是可以理解。而且荀彧长期在后方,负责曹操粮草调度和内政协调,赤壁之战也不能发挥计策。

荀攸是曹操行军作战的主要军师,但是他和荀彧是叔侄关系,作为世家大族出来的人,更多的是希望汉室江山能得到永续,所以在曹操后期这两位出力并不多。

程昱长期在后方作战,前线参加的很少,缺少灵机谋划的能力,赤壁之战能给曹操提供的帮助不多。

贾诩则在赤壁之战之期就给曹操提出先稳定后进攻的策略,但是曹操当时太自满了,骄傲的本性又显露出来了,并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致使后来赤壁惨败。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骄傲所致,而都这个时候他的谋臣也各有打算,所以曹操才会在赤壁之战之后感叹“若郭奉孝在,我也不必兵败如此。”


帝国烽火


题主提的这个问题说实话难让人回答啊,因为以正史而言就曹操帐下五大谋士不能确该是那五人人,但又不能不回答题主的问题,所以先只能按照《三国演义》的露脸次数来排出五人了,然后再说说他们帮没帮上忙。

绝大多数公认的在《三国演义》曹操帐下五大谋士荀彧,荀攸 郭嘉,贾诩,程昱五人吧,因此就这五人在赤壁之战前后的表现来看看他们到底帮上忙没有。

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

先说荀彧。荀彧这个人呢,是作为萧何,诸葛亮式的人才,大局观极强,具体到谋略也很厉害,在曹操和袁绍交战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四胜四败论”坚定了曹操的信心,而对于曹操南征荆州刘表这事呢,荀彧是持的支持的意见。“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也拿出了具体作战战略,但这只是针对的南征荆州提出来的,没说是对江东孙权且荀彧作为王佐之才,史书中没记载他跟着曹操南征,更有可能是坐镇后方,所以赤壁之战的责任荀彧是没有的。

再说荀攸。荀攸这个人呢,正儿八经的军师谋士,曹操曾说过“公达,非常之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这句话,接着就把他纳为军师,其在曹操征讨张绣,吕布,袁绍的战争中都有准确的判断。那么他作为军师应该是随同曹操南征荆州的,但正史无记载,更不要说记载其在南征中提供过什么建议了,倒是三国演义中写了他支持过程昱向曹操提出防范刘备火攻的判断,因此以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为标准,荀攸也尽到了一个谋士的责任。

三说郭嘉。郭嘉在曹操北讨乌桓的战争途中就死了,跟公元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相隔1年,所以郭嘉在曹操对孙刘两家的赤壁之战失利中肯定的没有责任

程昱(公元141年--公元220年)

四说程昱。程昱这个人在对形势上的判断是很有见地的,且自己还能带兵打仗,基本上算是文武双全了,其在曹操接收荆州后对孙刘两家联合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正史中却无记载其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倒是《三国演义》中写了他看出了孙刘两家的计谋向曹操提出了建议,只是曹操一直认为冬天没东南风而没有采纳,既然意见提出来了而作为主公的曹操不采纳,那么这个失败的责任也就不能摊到程昱的头上。


五说贾诩。贾诩是可以确定随同曹操南征荆州的,但是贾诩在曹操受降了荆州刘棕一干后想顺势灭到江东孙权这事中持的是反对意见(‘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既然他一开始就已经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所以他也尽到一个谋士的责任。

总上所述,按《三国演义》的标准排出来的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都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利一事摊不上责任,所以曹操赤壁之战中失败最主要的责任人就是老天和其本人了,本来也是,按当时的态势曹操对孙刘联军的优势已经是“飞龙骑脸”的优势,是谁都想不到会输,但天意不可测,两军交战前曹操的军队发生了瘟疫,再加上曹操确实有些骄兵,最终导致赤壁之战的失败。


一步之姚


好问题!

曹操统兵百万,气吞九州,九州之地仅剩江东,益州。这个时候的阿瞒关心的不是能不能一统华夏,而是怎么样的问题,姿势漂亮与否。

一个膨胀到这样的统帅,只会认为是自己能力所使,不觉得是别人帮他成功。就连汉高祖建国后也自谦这不如人,那不如人,原话:‘’我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定国安邦不如萧何,但是我会用人。‘’我觉得这是刘邦自吹自擂的典型。你觉得不如别人为啥不把皇位让与他们?不过,也体现了那句话:治政者,在于识贤任贤,不在于自贤。

赤壁之战,逃回南郡后,曹操大哭死郭嘉,实在责活谋臣,“若奉孝在,不致如此惨败!”其实那时程煜曾劝诫曹操防东吴火攻,曹操不以为然。不是没人劝,是他不听,典型的找理由,推卸责任,曹操之诈闻名古今。


光述历史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这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根本不敢想,毕竟曹操本身实力太强,本人又是打仗好手,手下更是有五大谋士(郭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可谓兵力碾压,智力碾压,要啥有啥,就这都还输了!是不是五大谋士徒有虚名啊!



答案当然不是,五大谋士有多强,无需多说!曹操赤壁大败,主要的失误,从三国演义来说,有:中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任于禁统领水军;中苦肉计相信了黄盖;被诸葛亮借了十万只箭等。



这些计策,真正算的上巧妙的就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其他的,五大谋士应该都是一眼就能看穿的。但是,曹操最终还是赤壁大败,主因其实有两点:

第一点:曹操傲慢轻敌

这里先纠正一点,曹操赤壁之战前。郭嘉已英年早逝了,故而,曹操实际只有四大谋士,而荀彧坐镇许都,也就是还剩下三大谋士。这里我们重点说下郭嘉,因为曹操五大谋士中,其实最重视的还是郭嘉,为何呢?曹操赤壁大败后,曾说道:“奉孝若在,我何至此!”可见,曹操认为郭嘉在,自己赤壁之战不会败。

(郭嘉)

再说回赤壁之战前的曹操,自从击败袁绍以后,曹操横扫北方,所向披靡。去到荆州,荆州30多万人马也是兵不血刃望风而降,可见,曹操是多么的义气风法。而这个时候,周瑜、诸葛亮、刘备、孙权在他眼里不过待死鼠辈也!

因此,曹操觉得自己将毫不费力拿下孙刘,周瑜他们等死罢了,管他们什么计策。就这样,曹操才有了许多失误,谋士的话也不听了,因为觉得没必要啊,打鼠辈罢了。



后来,曹操自己也做了总结,做了忏悔,表示赤壁之战大败,皆因自己太轻敌,所谓骄兵必败也!

第二个原因:苍天不助曹

古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有时候,天时就是第一因素。司马懿曾言:“赤壁之战大败,错不在丞相,皆因孙刘气球未尽,天下人心扔在汉室,天不佑丞相罢了!”

可见,曹操未得天时,否则,为何当天刚好大雾弥漫?大雾弥漫就算了,为何东风劲吹?这才帮助了周瑜火攻得以实施!



这就像是,刘备虽然处处占优,势不可挡,但依然被火烧700里连营;诸葛亮虽神机妙算,上方谷围困司马懿,但一场大雨还是前功尽弃!与他,上天不佑也!

【我是七夜侃历史,关注我,将有更多有趣的历史轶事分享噢!】


七夜侃历史


理由有两点:一是缺乏天气方面的知识;二是跟当时的环境有关。

赤壁之战发生前,庞统献计铁索连环,解决了曹操为之头疼的北方将士不习惯水战的问题,曹操大为高兴召集全体凯宴庆祝。

曹操在酒宴之后作《短歌行》,兴致正高就问师祭酒“我这个短歌行做的怎么样啊……但讲无妨,我这人闻过则喜”,师祭酒直言不讳说文采斐然,却大不吉利……曹操当即把他杀了,理由是祭酒坏了他的诗兴!当时随军的参谋都在场……董事长兴致盎然,有谁敢上去泼凉水?何况曹老板不高兴,直接要你命!

次日铁锁连船,程昱他们有提醒,但是曹操拿了个火把给他们演示了一下,风是往对面吹的……

要知道古时候的谋士很少有诸葛亮那种闲情雅致特别是时间去观察天气变化的,就像现在你去上班没事就去窗户边看看天看看云,老板会怎么想?


木槿各类教学视频


“骄兵必败”!当时曹操的自信心爆棚,狂妄至极,已听不进他人意见。在曹操的眼里,失败两个字已经与自己无缘。孙刘联军己是囊中之物,只要自己的军队能上的了战船 ,随时可以打败孙刘联军,完成统一大业。

蒋干盗书错杀蔡瑁、张允。阚泽诈降,庞统的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奸诈的曹操一个都未识破。当东南风起,程昱曾进帐告诉曹操说:“今东南风刮起来了,应该多加提防。”曹操笑着说:“冬至时节,阳气复生,这个时候,偶尔有东南风也不奇怪。”竟毫无警惕。


南极冰火


曹操率大军南下于赤壁,发展官兵水土不服而多疾病,便命令自焚战船,撤回北方,以待时机再战。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


用户52858213124


大战的成败决定于主帅的决策正确与否。曹操在前几次战役在决策正确,所以都得到胜利。甚至以少胜多。但是在赤壁之战上,曹操非常骄傲,觉得自己处于绝对优势,结果在一系列问题上犯错,特别是错杀了水军统领蔡勇张冒。中了连环计和咋降计。最后一把火烧的焦头烂额。打败而回。


兴海亭


这种事情你最好问罗贯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