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鲁肃为何会如此配合诸葛亮?

沈依依


这是相互的。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联盟,对抗曹操。

诸葛亮替刘备出使东吴,陈说连横之利,鲁肃与诸葛亮算是见解相同,不仅政治上当了盟友,个人之间也是相互敬佩。况且当时的情况,曹操势大,孙刘联盟是唯一生存下来的方法。鲁肃和诸葛亮都是有大局观的政治家,只不过鲁肃被演义憨化了。

鲁肃在孙刘联盟里起的是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老好人”在中间调解,孙刘联盟不可能如此稳定。鲁肃被诸葛亮调戏,被孙权周瑜埋怨,这样的委屈,鲁肃不承受下来,别人也承受不下来了。





刘德玄


鲁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老实人,除了夹在诸葛亮和孙权之间受窝囊气之外,别没有啥印象。

为了回答别的问题,我查阅了一下鲁肃的资料,发觉远不是这么回事。

就题主这个问题,详细的说一下鲁肃的事。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或许是电视剧看多了的缘故,鲁肃给我的印象就是满脸胡茬子的读书人,憨厚而无心机。

但通过一些史料的分析,发现鲁肃的确是一个战略家,但也很迷信、很有智慧的人。

这具体体现在几方面:

其一,汉末动乱,鲁肃不仅刻苦读书,而且坚持练兵习武。周瑜为居巢长时,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慷慨解囊。并与周瑜结为好友,欲共谋大事。这说明鲁肃很有志向,且有战略眼光。

其二,鲁肃想投靠在巢湖已经很有实力的郑宝,周瑜却劝鲁肃投靠孙权。而且用马援答复光武帝的故事,对鲁肃说:“不仅君主可以选择臣下,臣下也可以选择君主。据说古代哲人的神秘论证,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必定起于江南。我领悟到,现在正是有识之士归附英杰的时候。”

于是,鲁肃就投靠了孙权。

有资料说,当初,孙权的父亲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传国玉玺。

辗转到了袁术的手里,袁术沉不住气就以为天命所属,就在淮南称帝。

孙策之所以那么积极讨伐袁术,恐怕与这个不无关系,是想要回自家的东西。

后来袁术弄不下去了,就想把这套家把什送给袁绍。

袁绍很高兴,没想到被曹操半路截杀,哥俩最终也没有见面。

袁术死后,传国玉玺不知所踪。

孙权近水楼台,是否再次取得,不得而知。

在所有文武群臣都主张投降曹操时,周瑜、鲁肃力主抗曹,与这个玉玺和东南的天子气,有没有关系呢?

恐怕不好说绝对没有。

三国时期,虽然有许多事在演义里说得很玄,但仔细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有些高深莫测的学问,还不得不服。

当时的人,或许更信这个。

官渡之战的时候,孙策要从曹操背后下手,郭嘉就说,孙策必定会死于刺客之手。

果不其然,这个是有史料记载的。

官渡之战,曹操撑不下去了,想要撤军。

郭嘉力劝曹操顶住,是不是也说过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哪?

许攸投奔曹操,奇迹就出现了。

我深信,聪明的人会参透到一些玄机。

这个事,有兴趣的友友,自己品味吧,这里就不多说了

之所以啰里啰嗦说这么多,我是想说鲁肃力主抗曹,或许是因为上面说的那些原因。

周瑜力主抗曹,劝说孙权时也提到很重要一点,那就是曹操大军由于水土不服要发生瘟疫。

郭嘉也预测,曹操南征恐怕不能活着回来,也是提到瘟疫的事。

这些因素,会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的思维,也就有不同的决策。

作为军事才能,鲁肃可能比周瑜、吕蒙、陆逊差一些。

但作为战略家,鲁肃还是名副其实的。

再具体看一下孙刘联盟结成的过程吧。

赤壁之战,受演义的影响,主角是诸葛亮和周瑜,鲁肃除了讨要荆州似乎没做啥事。

其实,史实远不是这样。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念念不忘刘表部将黄祖射杀其父孙坚一事,派遣甘宁西攻江夏,斩杀江夏太守黄祖,占领江夏郡,进而准备夺取荆州。

曹操本来还没有彻底摆平北方的事,无暇南顾。

现如今,孙权占据了江夏,曹操孙权唯恐再夺取荆州,羽翼丰满。

曹操着急上火,决定七月份南征。

但到了八月,刘表病死。

这令曹操、刘备、孙权等大佬都措手不及。

看看他们都如何反应的。

还是曹操跑得快,立马大军南下。

驻扎在樊城的刘备还不知道此事,曹操就已经到达宛城。此时刘备才听说曹操要南征。

就刘备那三五千人马是顶不住曹操大军的,马上决定撤退。

路过襄阳,诸葛亮建议刘备进攻刘琮。

此时刘琮已经代替其父刘表,成为了荆州的掌门人。

刘备以同宗不忍心为由,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继续南撤。

此时,鲁肃向孙权进言:“荆楚之地邻接江东,沃野千里,士民富足,是建立帝王之业很好的基础。刘表去世,两个儿子不合,将领分为两派。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有矛盾。我请求以吊唁的名义去探听一下情况。如果他们同心同德,我们就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刘备一定乐于从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我们另做打算。现在不赶紧去,恐怕被曹操抢得先机。“

此时的鲁肃,充分体现了战略家的远见和危机感。

孙权同意了鲁肃的请求,刚刚到达夏口,就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兵。

鲁肃日夜兼程到达南郡,刘琮已经投降,刘备准备南撤渡江。

当机立断,鲁肃赶到当阳长坂,与刘备相遇。

得知刘备想去投奔交州苍梧太守吴巨后,鲁肃力劝刘备与孙权联盟,共同抗曹。

鲁肃指明吴巨是个庸人不足以成就大事,并详细介绍了孙权的情况和江东的实力。

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留下来并力抗曹,并派遣诸葛亮跟随鲁肃一起去会见孙权,自己率部驻扎夏口。

诸葛亮作为战略家,在《隆中对》中就预见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鲁肃的到来,正是难得的机遇,一拍即合,自然形成战略上的联盟。

作为战略上的盟友,鲁肃必须要维护诸葛亮,才能保证自己的战略主张得以实现。

在曹操占据南郡、江夏之后,东吴大部分文武都主张与曹操求和。

鲁肃与周瑜、诸葛亮力主与曹操决战。

最终促成了赤壁之战的发生,曹操战败逃回北方。

这是孙刘联盟的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老罗说得那么热闹,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都是演义的说法,史书上看不到这些事。

自然作为战略家、外交家的鲁肃,与诸葛亮之间不仅有愉快的合作,立下了大功,也建立了友谊。

但政治联盟都是暂时的。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三方势力瓜分:曹操占据了南郡、章陵郡、江夏郡除刘备占据的夏口以外的江北地区;

孙权占据了江夏郡江南地区;

刘备趁机南下占据了南四郡的长沙、零陵、桂阳以及武陵。

孙权也向桂阳派出全柔为太守,刘备借口没有立足之地,暂时占据。

孙刘联盟还处在蜜月期,不好立马翻脸,也就暂时相安无事。

赤壁之战一年后,周瑜攻占了曹仁、徐晃占据的南郡,周瑜把南郡的公安借给了刘备,由关羽驻兵防守。

赤壁之战,告一段落。

以利益结成的联盟,终究会因为利益而起摩擦。

孙刘联盟蜜月期一过,趁着曹操在北方平定西凉马超、韩遂等叛乱时,孙权刘备开始了攻伐。

后来,周瑜、甘宁等人劝说孙权借机攻取蜀地,孙权征询刘备的意见。

刘备说:“我与刘璋同为皇族后裔,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如今刘璋昏聩,得罪了大家,我希望您宽恕他。如果您不同意,我就披散头发归隐山林。”

孙权就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暂时没有动兵。

后来,刘备欲带兵西进,企图吞并益州。

孙权得知刘备意图后,大骂刘备“狡猾的东西竟敢耍弄诈术。”

于是,答应了周瑜的计划,准备进攻西川。

就在周瑜奔赴巴丘的途中,突然病逝。

周瑜临终,举荐鲁肃代替自己的职位。

这样,鲁肃就与镇守荆州的关羽直接对话。

孙权命鲁肃出面索要荆州,刘备以取得益州为借口,不归还。

这里主要是南四郡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鲁肃与诸葛亮、关羽周旋,无功而返。

之后,诸葛亮听从刘备调遣,与张飞、赵云一起入蜀。

接下来,讨要荆州一事就与诸葛亮没有关系啦。

南四郡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率军占据的,南郡的公安是周瑜做主借给刘备的。

所谓的鲁肃担保借荆州给刘备,并不可信。

作为战略家的鲁肃,在共同面对曹操这个强敌时,对刘备作为枭雄所起的作用,还是清楚的。替刘备说说话,让刘备有个栖身之处是可能的。

但鲁肃不会也没有那个资格为刘备担保借荆州的。

鲁肃在代替周瑜后,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摩擦。

但鲁肃顾全大局,总以有好的姿态安抚双方。

这并不是鲁肃软弱,宽厚,仁慈。

其用意就是不想唇亡齿寒。

如果孙刘联盟破裂,对双方都不利。

因此,从史料看来,鲁肃与诸葛亮一样,深知孙刘联盟的重要性。

但作为政治人物,绝不会感情用事,并以此来牺牲政治利益。

在诸葛亮与鲁肃交往的有限时间内,双方又是处在孙刘联盟最牢固的时期,彼此利用、维护是符合双方政治利益的。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的军队部署,但孙权没有同意。

这一点,从后来刘备与庞统的对话中得到确认。

诸葛亮也提醒刘备不要冒险到东吴去。

可刘备没听,几乎为周瑜所算计。

但没有史料证明孙权、周瑜,想对诸葛亮如何。

演义说周瑜想杀掉诸葛亮,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不一定就没有此事。

这不是周瑜气量小,而是战略意图不同而已。

周瑜认为,除掉刘备、诸葛亮以免后患。

而孙权、鲁肃认为,孙刘联盟还有存在的必要,利大于弊。

这就是鲁肃一直维护诸葛亮的根本原因。

既然孙权没有软禁刘备,也就不会对诸葛亮如何,毕竟诸葛瑾还是孙权的重臣。

没有具体的资料说明,也不能过多地随意推测。

演义的那些说法,当不得真,也就没有必要过多的说明。

鲁肃为了东吴的利益,必须要全力维护诸葛亮。

事实上,鲁肃也是这么做的,这没有异议。


豹眼看历史


在赤壁之战的联刘抗曹中,鲁肃的确发挥的重要作用,最终促成孙刘联合,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面对曹操南下大军,刘备一路逃到夏口,诸葛亮只身过江求见正在观望孙权,主张两家联合,共同抗击曹操。就在诸葛亮劝说孙权的过程中,鲁肃无疑是出了很大的力的。

鲁肃之所以如此积极,是因为鲁肃也有为自己主公规划的一份蓝图,那就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然后趁机图谋天下。历史上将鲁肃对孙权的这份规划称作《榻上策》,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榻上策》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发生在建安六年(201年),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早上一年时间。

鲁肃在给孙权的《榻上策》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根据天下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的调整。

最初,鲁肃给孙权的建议是:鼎足江东,坐观天下变化;趁机过江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控制长江上下地区,北上争霸天下。

后来,刘表去世,曹操大军南下,鲁肃认为时机已到,主张过江探图虚实。这里鲁肃准备了A、B两套方案。A方案:刘表去世,二子争权,刘备不受重用,利用荆州内乱之际,抢先过江夺取荆州,抵抗曹操。B方案:刘表虽然去世,刘备能够趁机收拾局面,荆州上下团结,那就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

鲁肃过江之后,发现形势比自己预料的还要复杂。刘表去世,二子刘琦、刘琮互相争夺继承权,每人后面有一定的支持势力;刘备倒向刘琦方面,同样受到荆州掌权的士族的排挤。但是刘备在荆州还是有一定威望,身后也有一定的势力支持,而且曹操南下推进速度迅速,没过几天荆州的治所襄阳已经到了曹操的囊中,刘备逃到了夏口公子刘琦处避难。此时的鲁肃之前准备的方案都需要变动,攻取荆州已经不现实了,刘备虽然势力弱小,但是掌握着荆州仅有的抵抗力量;那么,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是势在必行了。

所以说,在赤壁之战中,鲁肃如此积极配合诸葛亮还是出自自己方面利益的考虑而已。


安定郡小书生


赤壁之战时期,几乎是孙刘联盟关系的巅峰期,鲁肃是东吴方面的代表,诸葛亮则代表当时的刘备。

鲁肃素来忠厚,诸葛亮则是比较有谋略,配合好诸葛亮,对于当时的东吴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相当于这两股势力拧成了一股绳,不同的人各司其职,共同对抗曹操。两人本来也私交不错,又是同仇敌忾,自然如鱼得水,相得益彰。




铭仁说


赤壁之战,个人认为一是诸葛亮却是上知天文,下熟地理,才能借来“东风”。诸葛亮聪明,鲁肃也不笨,为了一个暂时的社会稳定,当时的情况下,却是只有联合蜀国,才能抵抗得住曹操的大军。当时的曹操属于兵强马壮,如果让曹操过了江东,那么东吴势必就会遭到灭亡,这是鲁肃愿意配合诸葛亮的真正原因。

其实说白了,当时的曹操也是属于没有看清楚局势,属于典型的心急型男人,如果能冷静下来,不一定会遭了诸葛亮的道儿。说不定历史就会由此改写。


酒城焦点


力与利益都是相互的,鲁肃是江南有远见的一个谋臣,绝非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儒弱.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句话在那个时代都适用。面对曹操强大的军事压力,联合是最有效的抵御方式,在也不是谁同意谁的做法,而且居正史记载最先提出联合的还真是鲁肃,诸葛亮大哥是来商易具体合作事宜的.这种事其实也不是他俩首创,早在战国时代就是相互联合又相互利用了,比如围魏救赵,五国抗秦等等


灭绝地域歧视狗


赤壁之战,曹操势力强大,东吴不强,刘备弱势,要想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必须东吴,刘备联手抗曹,不然东吴失败,刘备有难,鲁肃聪明伶俐顾全大局,全力配合帮助诸葛亮,完成各项任务,为了打得赤壁之战胜利。


五金员工陈可为


交朋友很重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ccca0005bb013637773c\

唠叨大叔


其实这个问题,恰恰说明了鲁肃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战略家,无论从小说层面还是历史层面来说。

一、鲁肃对战略形势分析

1、从当时三国的实力来说,最强大的是曹操,其后是东吴,然后是刘备。

2、而从名义来说,曹操携天子令诸侯,刘备以皇叔兴复汉室自居。而恰恰是东吴名份,其发展的空间较小。

所以,东吴这边往往是最难走的

二、最善于纵横捭阖的战略家,不争一时之长短!

面对诸葛孔明这样一个天纵奇才的对手,似乎只能是徒唤奈何、束手无策。又加上曹操百年枭雄,盘踞中原,虎视江东。局面如此残酷,以什么样方式去与其争雄而最后胜出?

鲁肃深知这个时候不是谈东吴要雄起之时。曹操有天子有实力,刘备有正统,有名望。江东毕竟没有这多资源优势。

三、鲁肃的战略:简而言之,东吴要先休养生息,厉兵秣马,耐得住寂寞,然后再图大志!

1、鲁肃塑造东吴低调又稳重的形象。

鲁肃以明理、朴实、诚恳之特质塑造江东形象,祭出大智而若愚,以柔抗强,以不变应万变之策。

2、内政上自强图存,励精图治,如“主公当心图大志,厉兵秣马,休生养息,克成帝业!(见“借荆州”)”。

3、外交有理有据,联弱抗强。“我江东从不仗势欺人,也从不被人欺,欺人者,必自毙!不是吗”(见“单刀赴会”)?

四、鲁肃促成东吴内政清明与刘备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

1、东吴并没有象刘备、孔明急于一时,追求东征西讨,忽视自身改革,姑息“勋臣”等利益群体坐大,大搞战绩工程的速成心理。

也没有象曹操一样急于要统一南方,平定西北。低调再低调。

2、鲁肃的东吴极为稳重,以国家利益至上,东吴从来就没有象关羽轻视他人,鲁莽处事。也没有出现象张飞一样酗酒打人,动不动要灭了谁的大将。从始至终,我们看到东吴的大将都很顾全大局,而非象刘备这边的利益集团经常误了国家大事。

五、鲁肃是诸葛亮的天敌:以静制动的高手

别看诸葛亮每天都妙计连连,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但遇上鲁肃,也要说“子敬切莫言已为愚者”。鲁肃知道以江东的实力与诸葛斗心计,论一时之短长,一定会落于下风,那么我就跟你耗,总有一天你会有破绽在我身边。

表面上看看鲁肃在赤壁之战或其他事情上,都处处配合,说不好听的就是忍让退缩。但鲁肃深知以理服人是最好信誉积攒。同时自已积攒实力,不动声色。

你要南郡是吧,你拿去罗。你要取荆州是吗?给你拿去好了,但刘备诸葛亮最终不得不认是欠东吴的,在道义上首先就落了下风。而你刘皇叔向来以仁义行于天下,将来如果示人呢?

但你刘备诸葛关羽再狂也得承认荆州是我们的,也得承认是借我们的,至少也要当面把长沙三郡还回来。

鲁肃放弃与孔明一计一策的较量,着眼于厉精图治、静待时局的决策,以守为攻。如果说周瑜的天敌是孔明,孔明的天敌则是鲁肃。

六、鲁肃的荆州战略如何实现的?

南郡丢了又何如,荆州兵败又如何,“丢了夫人又折兵”又如何,

只要战力仍在,将士用命,待到此消彼长之时。

一在兵败南郡时,将孔明与刘备驳得只能诡辩,承认荆州是代刘琦而占;

二在吊丧刘琦之际,再次义正词严驳回孔明,使荆州之地名义上归属东吴;

三在单刀宴上再驳关羽、兵不血刃将长沙等三郡收回。

直到最后蜀国打了个小盹,关羽傲慢了一小下。东吴军就白衣渡江,一举收复荆州,蜀汉从此一蹶不振,我东吴理之直、气之壮、兵之盛,岂有不成之理?

纵观孙刘争夺之全局,基本由鲁肃掌控。

七、国家战略:鲁肃的战略实施基本实现

1、谁强就抗谁,谁弱就联谁!

1)曹操势头正猛时,联刘抗曹,赤壁之战80万大军灰飞烟灭,与刘备终为秦晋之好。

2)刘备势头正旺时,而联曹而抗刘,背后袭击荆襄,轻而易举夺后荆州。

3)刘备伐东吴时,东吴还是这一套,向魏称臣,对刘备一让再让,送张飞人头和斩杀杀张飞的人。最后夷陵之战,让蜀国再也无法强大,也只有找我东吴联合。

2、孙权最终依据鲁肃的建议称帝,为国家各位勋臣的发展空间考虑。

鲁肃刚辅助孙权之时就说:“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三国志鲁肃》

确如鲁肃所言,东吴从来都是政清民安,就是一边练功一边等,一年不行就等五年,五年不行就等十年?

整个三国时期,战略定位处理得最好的当属东吴。赤壁大胜联刘共拒曹操,汉中大战后又联曹取荆州,夷陵大战后又重塑孙刘联盟,自已左右逢源,始终鲜有败绩,实属当世第一!

这一点上看鲁肃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之高手,更堪称战略家典范。


秋草独寻


当时曹操统一北方,近又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荆州,挟大胜之势饮马长江,即将要完成他统一天下的梦想,兵锋之盛,江东已是人心惶惶,要不也不会出现文臣主降,武将主战,孙权犹豫的局面,就以当时的实力而论,曹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鲁肃作为孙权的谋臣,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臣,又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心中都明白,只有孙刘联军,才有战胜曹操的可能,要不都会完蛋,他们有共同的利益,又有相同的政治见解,自然会尽全力配合诸葛亮。其次,诸葛亮确实是当时的人杰,长的又帅,又有学识气度,自然有他的人格魅力,又都是盟友,鲁肃自然尽力配合诸葛亮了。最后,曹操大兵压境,在外部强敌的环视下,孙刘联军的关系格外的融洽,枪口一致对外,作为孙刘的谋臣,鲁肃诸葛亮自然配合默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