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擁有臥龍鳳雛兩位高人,為何還統一不了天下?

天耀東方


一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諸葛亮,龐統的的確確是人才,龐統幫助劉備確定了西進的大策略,諸葛亮吧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是三國第一謀士,劉備的各項經濟,政治,軍事舉措基本都是出自於其之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這樣的人,還是不能統一天下呢?

1,統一天下,人才只是其中一個條件

我們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往往並不是如此,只有人和是遠遠不夠的。

三足鼎立的時候,曹操佔據了整個北方,孫權佔領了東南地區,留給劉備的只有小小的西南片區。地方小,耕地總體少,勢必人口總量就一般,潛力不足。

這就已經處於極大的劣勢,這種劣勢是先天的,不能夠後天彌補,就這樣,還是在七擒孟獲後西南片區才徹底安定。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就綜合國力而言,蜀國真的還差一個等次。


2,其他國家人才眾多

諸葛亮龐統的確是人才,但這並不意味了魏國和吳國就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尤其是魏國,手下能人也是一大堆,武將徐晃,張郃,張遼,夏侯淳不啦不啦一大堆,論謀士,司馬懿,荀彧,郭嘉,賈詡等等等,一點不弱於蜀國。魏國吧周瑜魯肅等人也不是看的,武將黃蓋,甘寧,陸遜等等等,也可以和蜀國相抗衡。

而且論人才的複合程度以及梯級層次來看蜀國明顯處於劣勢。諸葛亮之後基本後繼無人,姜維勉勉強強算個維持者,武將更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一直在打仗,沒怎麼培養下一波人才。

3,時也勢也

兩個國家的戰爭,雖然結果不能歸結為一場戰鬥,但是某些某些關鍵性的戰鬥確實可以幾乎左右成敗。

對於蜀國來說,最大的一場損失就是和吳國進行的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基本上損失了蜀國的元氣,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數萬人死亡。而且徹底和吳魏兩個國家都撕破了臉。

這場戰鬥幾乎就已經把蜀國拖下水了,統一是不可能的了。



行話歷史


劉備政權在三國當中實力是最弱的,尤其是跟曹魏的實力,根本沒法比,差距太大。如果不是釆取聯吳抗曹的政策,和東吳抱團取暖,早就被曹魏輕易地給滅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孔明、龐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很難讓弱小的蜀漢政權統一天下的。何況鳳雛早逝,臥龍更是獨木難支。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劉備雖同時擁有臥龍鳳雛卻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漢朝末期,各路英雄輩出,誰都想在此亂世之中,成就一番偉業​。劉備雖有雄心壯志,可惜曹操、孫權之流也同樣懷有吞併八荒的雄心,而且能力絕不在劉備之下。

其次,在威望上,劉備雖有皇室血脈,可惜其本身只是一介布衣;而縱觀袁紹之輩均是世族大家,資歷、威望均不在劉備之下,因此很難有人願意追隨。​

再次,臥龍鳳雛雖是聲明在外,也有一定的才能,但個人才智畢竟有限,而曹操、孫權等集團,雖然個人名聲不大餓,但是確實集集體的才智為一體,實力遠超臥龍鳳雛等個人。

最後,劉備的蜀漢政權在識人用人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劉備諸葛亮雖有賢德之名,可惜在用人上不能人盡其才,相反,曹操卻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使其各盡其能。​





夢之1987


漢末亂世天下三分,在這個時候誰能統一天下要看綜合實力,而不是擁有幾個“高人”!固然多有幾個臥龍、鳳雛這樣的高人,對劉備復興漢室的大業是莫大的助力的。但卻並非決定性因素,劉備的實力不足是他不能重新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昭烈皇帝劉備)

世人的傳統觀點認為:曹操得天時,因而得以乘勢崛起,並最終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至關重要的政治優勢,而這是曹操得以從容出擊,佂服北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而孫氏家族在江東己經經營了三世,早己根深蒂固,其勢力盤根錯節江東百姓歸附,豪門勢力效命,且又依據長江之險而得地理優勢,這便是所謂的地利!

反觀劉備,其展露頭角於黃巾軍大起義之時,但是其實力卻由於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制約,而始終無法得到充實與發展。結果導致劉備遊離於諸侯之間,朝投袁而暮歸曹,左奔而右逃,但卻始終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而這可是劉備的致命缺陷啊!

在曹操得天時而起,而孫權憑地利而興,都己經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時,劉備卻依然處在竄身無地的窘境之中!而這就導致劉備尚未有三分天下之力時,便先失去了吞曹滅孫之可能!

(大意失荊州,逆轉了蜀漢有利形勢的武聖人關羽)

而後劉備雖然先後得到了臥龍和鳳雛這兩個軍師,並最終佔領了蜀地,並得在曹丕篡漢之後建立了蜀漢政權,藉以延續漢祚並爭取到了正統的名位。然而蜀漢的實力極其有限,且在立國之初又丟失了荊州!於是國土狹小、人力物力寡弱的蜀漢在與主要對手曹魏的競爭中,因為實力對比的懸殊,而無法取得戰略上的優勢!

先前劉備在入川時已經先折鳳鄒,而此後劉備又在伐吳時損兵折將,不僅關羽之仇未雪,荊州要地也沒能奪回,而且劉備還因慘敗之辱而病故!而到了在這個時候屬於劉備的時代也就終結了,之後便是臥龍繼承其遺志,出於忠誠之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了!

綜上所述:劉備之所以沒能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於,劉備的實力有限,不足以支持其統一中原,重興漢室的遠大抱負!

(諸侯武侯)


北疆同心


今天聊聊劉備得到孔明和龐統怎麼還是這麼慘。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認,這兩個人才能是很厲害的。之所以劉備得到他們不能統一全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資源匱乏—三國時期天下13州,曹魏獨佔9州,劉備只有益州,東吳擁有3州。

劉備一生以光復大漢為己任,曹魏就是他統一的最大障礙,那咱們就和曹魏比比看他們的差距。

光從州分配的數字上看也能感覺出來,劉備所佔資源的匱乏,是三個國家裡最少的,首先是地盤,益州包含如今的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可能還包括緬甸北部一部分,湖北河南小部分,這和曹魏比那就是天地之差。曹操光大城市就有洛陽、長安、鄴、南皮、荊州、許昌、宛等城,還擁有冀州、涼州、幽州、幷州、徐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的地盤。其次是人口,益州巔峰人口最多100萬。我網上查了一下,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 ,魏國有4432881人,相比魏國,那是4倍的差距,那麼,孔明在世時也不會多到哪去,這樣的差距是2個人才能夠挽回的嗎?我覺得不行。古時候打仗打的就是人和錢,劉備徵的兵肯定要少於曹魏的,而且錢也肯定少,相比一場大戰下來,曹魏的恢復速度就是劉備的4倍,簡單的說,曹操輸得起,劉備輸不起。第三就是人才供給跟不上。這個大家作為現代人,能夠體會到,蜀國後期人才的匱乏,光靠2個頂尖人才是不行的,戰爭是全面的,不可能各個戰線孔明,龐統都在啊,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被火燒連營700裡都是證明,包括姜維怎麼都出不了祁山,這是整個國家人才的較量,不是個人表演秀。

二、後繼無能—相比曹魏、東吳的後繼者,劉備的後繼者劉禪堪稱最差。

這一點我覺得不必否認和洗白了,劉禪是真的差,相比東吳孫權的美譽:“生子當如孫仲謀。”以及曹氏集團的優良基因,建安七子與三曹並列,劉禪只有“樂不思蜀”留於後人。這是歷史的評價,也是事情發展完的結果。

在三國時期,在劉禪前,成都還有個君主,他叫劉璋,相必大家對劉璋的認知應該是闇弱無能了吧,不聽諫言,引狼入室,丟了西蜀,當時劉備軍臨城下,劉璋有可戰之兵而降,這就是無能。咱們再看劉禪,歷史沒有放過劉備,劉備得益州不仁,最後這一報還在了劉禪身上,同樣的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兵臨城下,劉禪有10萬可戰之軍,有姜維在劍閣阻擋,他還是聽信讒言降了,與劉璋何其相似,我覺得他像是劉璋的兒子。這裡我想到一句話挺適合劉備的:“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在三足鼎立及後期,只有一個國家出了佞臣宦官,就是蜀國,司馬懿那是忍辱負重,不算佞臣宦官,司馬懿沒有在魏蜀交戰時進讒言。蜀國有,讒言有,降語也有,宦官就是黃皓,降語就是譙周,勸降的人。可見劉禪的識人不明,這還是有諸葛亮的幫助,還沒老就糊塗了。在諸葛亮五丈原將死之時,劉禪派李福前去的目的竟然是問孔明死後誰接任,這是真的讓人很無語,劉禪的想法是你死了怎麼辦,誰能幹,你告訴我。當時司馬懿還在虎視眈眈,他沒問軍士們怎麼辦,諸葛亮你的軀體怎麼回來,而是問了孔明死後怎麼辦?可能是劉禪對孔明信任吧。對於這樣的君主,孔明加龐統真的能扶起來嗎?我覺得不行。

關於劉禪,我只想說到這了,還有後面的不說了。總之,無能是標籤。他摘不掉的。

三、內部矛盾—劉備建立的蜀國是個內部矛盾很多的集團組合。

這是劉備所不能避免的,也是孔明和龐統不能繞開的問題,他們倆處理不了。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手下的構成。

劉備嫡系集團:就是早期一路跟隨劉備東奔西跑的人,其中典型代表: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糜竺、糜芳等。他們組成了蜀國的重要支柱。這個集團從關羽敗走麥城開始就散了,到夷陵之戰後趙雲維繫。荊州集團:劉備得荊州後攢下的人馬,其中代表人物:諸葛亮、龐統、馬良、馬謖、黃忠、魏延、伊籍、張南、馮習等。蜀國除去嫡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佔份額較大。東州集團:外來戶,早年隨劉焉入駐益州,需要強大君主的支持才能站穩,屬於中立,偏於兩面派,是在劉備入川的時候投靠,其中代表人物:法正、張松、孟達、黃權、劉巴、李嚴、吳懿等。蜀國中心內外遊離,偏於強者,其中投降著多,如:孟達、黃權。

益州本土集團:劉備獲得益州之後,不得不用的益州本土氏族人士,代表人物:杜瓊、譙周、周舒、周群、李恢、楊洪、王平等。對蜀國沒有感情,偏安一隅,希望早日結束與魏國開戰的局面,“身在漢營心在曹”,蜀國滅亡論的代表,諸葛亮荊州派系的主要政治對手。以譙周,杜瓊、周舒、周群為代表。

從派系關係可以看出,諸葛亮、龐統同為荊州派系,蜀國的掌權者,與益州氏族是天生敵對的,諸葛亮在時主要的壓制方,劉備在時都不能有效的調節各方,劉備一死,再加上劉禪的無能,更加無法抑制益州氏族的掌權,宦官的出現和蜀國滅亡益州集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裡面的政治鬥爭一直存在,即便龐統活著,也只能有一個話事人,他或者孔明,結果是一樣的,最好的結果是諸葛亮、龐統把持朝政時間長一點,與根深蒂固的本土氏族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況且龐統的政治智慧不高,否則不會那麼晚也沒有把自己推銷出去。

四、龐統早逝—作為一個優秀的戰略人才過早的離開三國舞臺,致使丟荊州。

龐統作為一個戰略性人才是非常合適的,他的加入,加速了劉備奪取益州的步伐,並且龐統所獻三策都不錯,劉備為了人心而取中策也是可取的,可惜落鳳坡龐統被張任所殺,使劉備丟失了一個關鍵的戰略性人才,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為什麼說龐統的死無法彌補,因為龐統出身荊州集團,是劉備重用的集團之一,而且龐統本身才能也是頂尖,如果龐統不死,以當時劉備的勢力,就多出了荊州一州之地,而且荊州是南北交通要地,戰略區,只要龐統在,劉備就不會召諸葛亮入川,荊州想必也不會丟,關羽也不會死。

這樣劉備也有充足的時間來處理內部矛盾和發展,或許能夠在曹魏的壓迫下繼續互肝上個十數年,不會那麼快被滅。但是龐統死了,一切都是空談,劉備其實並沒有得到龐統,只是聽取了龐統一策,龐統就死了,也沒有在劉備手裡發揮更多的力量,止於取益州。

總之,劉備擁有2個頂尖人才確實厲害,但是內部矛盾解決不了,後繼者能力堪憂,所佔資源維繫不了北伐的願望,縱使龐統復生和諸葛亮一起也是無濟於事的,這本身和這2位智者關係不大,只是綜合實力過弱,諸葛亮能撐到這一步已經不錯了。


我又來聊歷史了


諸葛亮屬於蕭何式的人物,龐統屬於張良式的人物。如果徐庶不走,龐統不死,劉備可以得天下。龐統善於突襲閃電戰,徐庶善於布兵擺陣,各有所長。魏延與龐統能說到一塊去,法正與徐庶道有所同,可惜龐統和法正英年早逝,徐庶又半路跳槽了。





襄陽論語


歷史上沒這回事。這個故事出自於《三國演義》,而這本書就是個小說。所以,劉備肯定不可能在現實中統一天下。

司馬徽: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漢朝時,朝廷選官的途徑主要是察舉制。這個制度開始於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其精髓就是“舉賢良”。孝順的,有才的,只要有名氣,都有機會出來做官。這個制度的缺點很明顯,就是容易被門閥士族控制利用。因為,地方的門閥士族有能力左右當時的鄉閭輿論。

於是,漢末和魏晉時期,流行“互捧”的風氣。名人之間相互吹捧,以提高名氣,來增加自己“出仕”的機會。當時著名的文人點評活動“月旦評"(或者"月旦品"),就是為了吹捧人。只要在”月旦評“中被吹捧一下,此人馬上身價翻倍,名揚天下。

而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就是受到了這個風氣的影響。而且,司馬徽本人跟龐統、諸葛亮關係都很好。再加上司馬徽這個人本來就是個“老好人”。成語"好好先生",就是出自於他見誰都說好話的典故。

所以,司馬徽說這句話,只是為了捧自己人,也是他自己的觀點,不算數。而且,在《三國演義》中,當劉備被司馬徽說的動心了,要請諸葛亮出山時。司馬徽又話鋒一轉:“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諸葛亮雖然有能力,也遇到了明主,可是,時機不對!!!這句話的意思很不要臉!

額,前面誇得那麼好,後面話鋒竟然開始往回收。。。找抽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三國時期流行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然而劉備得了兩位為什麼卻沒有得到天下?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得一位者得天下,如果你得到兩位,就得不了天下,就是這麼簡單。


額不當老大好多年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司馬德操有沒有說過這個話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若司馬德操說過這話,那他絕對是隱藏的上帝視角。

目前能查到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襄陽記裡到這裡就沒了,然而在三國演義內

原文在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上面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願大家都有一個好的心情,明天有一個好的開始,愉快的上班,升職加薪在等你。謝謝!



年有三季


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得到這二位高人在軍中運籌帷幄,卻不能成就霸業,一統天下呢?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水鏡先生的意思,得臥龍鳳雛一人只能安天下,不一定能奪得天下。再者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臥龍鳳雛都有一些致命的缺點。其實龐統在世時很瞭解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是,他擅長把握一切的規律與事物的內在聯繫,能夠成功的輔佐分析出帝王的成功之道,不過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於執著。最後執意上了那屁的盧馬,死於落鳳坡。諸葛亮最大的優點凡事都親力親為,不論大小事,事必躬親,這是他最大的缺點,導致他太過勞累,最後身體不堪重負,累死於五丈原。


另外一層原因,二人不合,畢竟二人都是世外高人,私下必爭功鬥智鬥勇,都想為劉備統一漢室,立下最大的功勞貢獻。劉備最後入川時,就讓諸葛亮守荊州,讓龐統跟著自己打益州。龐統因為剛跟隨劉備,急於立功,顯示自己的本領比諸葛亮的高明,堅決不聽諸葛亮的計謀,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最後落得被敵人射死在落鳳坡。諸葛亮後面入川,把關羽一人留守荊州,導致荊州失守,關羽敗亡,隆中對化為泡沫。最後也是因為劉備年齡大了,急於成功復漢室,也為關張兄弟報仇,攻打吳國,被陸遜一把大火燒的全軍覆沒,幾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病死在了白帝城,最後留得諸葛亮一人,安於川蜀之地,不能奪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