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两位高人,为何还统一不了天下?

天耀东方


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诸葛亮,庞统的的确确是人才,庞统帮助刘备确定了西进的大策略,诸葛亮吧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是三国第一谋士,刘备的各项经济,政治,军事举措基本都是出自于其之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这样的人,还是不能统一天下呢?

1,统一天下,人才只是其中一个条件

我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往往并不是如此,只有人和是远远不够的。

三足鼎立的时候,曹操占据了整个北方,孙权占领了东南地区,留给刘备的只有小小的西南片区。地方小,耕地总体少,势必人口总量就一般,潜力不足。

这就已经处于极大的劣势,这种劣势是先天的,不能够后天弥补,就这样,还是在七擒孟获后西南片区才彻底安定。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而就综合国力而言,蜀国真的还差一个等次。


2,其他国家人才众多

诸葛亮庞统的确是人才,但这并不意味了魏国和吴国就都是一些无能之辈,尤其是魏国,手下能人也是一大堆,武将徐晃,张郃,张辽,夏侯淳不啦不啦一大堆,论谋士,司马懿,荀彧,郭嘉,贾诩等等等,一点不弱于蜀国。魏国吧周瑜鲁肃等人也不是看的,武将黄盖,甘宁,陆逊等等等,也可以和蜀国相抗衡。

而且论人才的复合程度以及梯级层次来看蜀国明显处于劣势。诸葛亮之后基本后继无人,姜维勉勉强强算个维持者,武将更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一直在打仗,没怎么培养下一波人才。

3,时也势也

两个国家的战争,虽然结果不能归结为一场战斗,但是某些某些关键性的战斗确实可以几乎左右成败。

对于蜀国来说,最大的一场损失就是和吴国进行的夷陵之战。这场战争基本上损失了蜀国的元气,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数万人死亡。而且彻底和吴魏两个国家都撕破了脸。

这场战斗几乎就已经把蜀国拖下水了,统一是不可能的了。



行话历史


刘备政权在三国当中实力是最弱的,尤其是跟曹魏的实力,根本没法比,差距太大。如果不是釆取联吴抗曹的政策,和东吴抱团取暖,早就被曹魏轻易地给灭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孔明、庞统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很难让弱小的蜀汉政权统一天下的。何况凤雏早逝,卧龙更是独木难支。


草堂信步慢行静思


刘备虽同时拥有卧龙凤雏却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汉朝末期,各路英雄辈出,谁都想在此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伟业​。刘备虽有雄心壮志,可惜曹操、孙权之流也同样怀有吞并八荒的雄心,而且能力绝不在刘备之下。

其次,在威望上,刘备虽有皇室血脉,可惜其本身只是一介布衣;而纵观袁绍之辈均是世族大家,资历、威望均不在刘备之下,因此很难有人愿意追随。​

再次,卧龙凤雏虽是声明在外,也有一定的才能,但个人才智毕竟有限,而曹操、孙权等集团,虽然个人名声不大饿,但是确实集集体的才智为一体,实力远超卧龙凤雏等个人。

最后,刘备的蜀汉政权在识人用人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刘备诸葛亮虽有贤德之名,可惜在用人上不能人尽其才,相反,曹操却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使其各尽其能。​





梦之1987


汉末乱世天下三分,在这个时候谁能统一天下要看综合实力,而不是拥有几个“高人”!固然多有几个卧龙、凤雏这样的高人,对刘备复兴汉室的大业是莫大的助力的。但却并非决定性因素,刘备的实力不足是他不能重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

(昭烈皇帝刘备)

世人的传统观点认为:曹操得天时,因而得以乘势崛起,并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至关重要的政治优势,而这是曹操得以从容出击,佂服北方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而孙氏家族在江东己经经营了三世,早己根深蒂固,其势力盘根错节江东百姓归附,豪门势力效命,且又依据长江之险而得地理优势,这便是所谓的地利!

反观刘备,其展露头角于黄巾军大起义之时,但是其实力却由于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始终无法得到充实与发展。结果导致刘备游离于诸侯之间,朝投袁而暮归曹,左奔而右逃,但却始终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而这可是刘备的致命缺陷啊!

在曹操得天时而起,而孙权凭地利而兴,都己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时,刘备却依然处在窜身无地的窘境之中!而这就导致刘备尚未有三分天下之力时,便先失去了吞曹灭孙之可能!

(大意失荆州,逆转了蜀汉有利形势的武圣人关羽)

而后刘备虽然先后得到了卧龙和凤雏这两个军师,并最终占领了蜀地,并得在曹丕篡汉之后建立了蜀汉政权,借以延续汉祚并争取到了正统的名位。然而蜀汉的实力极其有限,且在立国之初又丟失了荆州!于是国土狭小、人力物力寡弱的蜀汉在与主要对手曹魏的竞争中,因为实力对比的悬殊,而无法取得战略上的优势!

先前刘备在入川时已经先折凤邹,而此后刘备又在伐吴时损兵折将,不仅关羽之仇未雪,荆州要地也没能夺回,而且刘备还因惨败之辱而病故!而到了在这个时候属于刘备的时代也就终结了,之后便是卧龙继承其遗志,出于忠诚之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了!

综上所述:刘备之所以没能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刘备的实力有限,不足以支持其统一中原,重兴汉室的远大抱负!

(诸侯武侯)


北疆同心


今天聊聊刘备得到孔明和庞统怎么还是这么惨。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两个人才能是很厉害的。之所以刘备得到他们不能统一全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资源匮乏—三国时期天下13州,曹魏独占9州,刘备只有益州,东吴拥有3州。

刘备一生以光复大汉为己任,曹魏就是他统一的最大障碍,那咱们就和曹魏比比看他们的差距。

光从州分配的数字上看也能感觉出来,刘备所占资源的匮乏,是三个国家里最少的,首先是地盘,益州包含如今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可能还包括缅甸北部一部分,湖北河南小部分,这和曹魏比那就是天地之差。曹操光大城市就有洛阳、长安、邺、南皮、荆州、许昌、宛等城,还拥有冀州、凉州、幽州、并州、徐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的地盘。其次是人口,益州巅峰人口最多100万。我网上查了一下,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 ,魏国有4432881人,相比魏国,那是4倍的差距,那么,孔明在世时也不会多到哪去,这样的差距是2个人才能够挽回的吗?我觉得不行。古时候打仗打的就是人和钱,刘备征的兵肯定要少于曹魏的,而且钱也肯定少,相比一场大战下来,曹魏的恢复速度就是刘备的4倍,简单的说,曹操输得起,刘备输不起。第三就是人才供给跟不上。这个大家作为现代人,能够体会到,蜀国后期人才的匮乏,光靠2个顶尖人才是不行的,战争是全面的,不可能各个战线孔明,庞统都在啊,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被火烧连营700里都是证明,包括姜维怎么都出不了祁山,这是整个国家人才的较量,不是个人表演秀。

二、后继无能—相比曹魏、东吴的后继者,刘备的后继者刘禅堪称最差。

这一点我觉得不必否认和洗白了,刘禅是真的差,相比东吴孙权的美誉:“生子当如孙仲谋。”以及曹氏集团的优良基因,建安七子与三曹并列,刘禅只有“乐不思蜀”留于后人。这是历史的评价,也是事情发展完的结果。

在三国时期,在刘禅前,成都还有个君主,他叫刘璋,相必大家对刘璋的认知应该是暗弱无能了吧,不听谏言,引狼入室,丢了西蜀,当时刘备军临城下,刘璋有可战之兵而降,这就是无能。咱们再看刘禅,历史没有放过刘备,刘备得益州不仁,最后这一报还在了刘禅身上,同样的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兵临城下,刘禅有10万可战之军,有姜维在剑阁阻挡,他还是听信谗言降了,与刘璋何其相似,我觉得他像是刘璋的儿子。这里我想到一句话挺适合刘备的:“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在三足鼎立及后期,只有一个国家出了佞臣宦官,就是蜀国,司马懿那是忍辱负重,不算佞臣宦官,司马懿没有在魏蜀交战时进谗言。蜀国有,谗言有,降语也有,宦官就是黄皓,降语就是谯周,劝降的人。可见刘禅的识人不明,这还是有诸葛亮的帮助,还没老就糊涂了。在诸葛亮五丈原将死之时,刘禅派李福前去的目的竟然是问孔明死后谁接任,这是真的让人很无语,刘禅的想法是你死了怎么办,谁能干,你告诉我。当时司马懿还在虎视眈眈,他没问军士们怎么办,诸葛亮你的躯体怎么回来,而是问了孔明死后怎么办?可能是刘禅对孔明信任吧。对于这样的君主,孔明加庞统真的能扶起来吗?我觉得不行。

关于刘禅,我只想说到这了,还有后面的不说了。总之,无能是标签。他摘不掉的。

三、内部矛盾—刘备建立的蜀国是个内部矛盾很多的集团组合。

这是刘备所不能避免的,也是孔明和庞统不能绕开的问题,他们俩处理不了。我们先来看看刘备手下的构成。

刘备嫡系集团:就是早期一路跟随刘备东奔西跑的人,其中典型代表: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糜竺、糜芳等。他们组成了蜀国的重要支柱。这个集团从关羽败走麦城开始就散了,到夷陵之战后赵云维系。荆州集团:刘备得荆州后攒下的人马,其中代表人物:诸葛亮、庞统、马良、马谡、黄忠、魏延、伊籍、张南、冯习等。蜀国除去嫡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份额较大。东州集团:外来户,早年随刘焉入驻益州,需要强大君主的支持才能站稳,属于中立,偏于两面派,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投靠,其中代表人物:法正、张松、孟达、黄权、刘巴、李严、吴懿等。蜀国中心内外游离,偏于强者,其中投降着多,如:孟达、黄权。

益州本土集团:刘备获得益州之后,不得不用的益州本土氏族人士,代表人物:杜琼、谯周、周舒、周群、李恢、杨洪、王平等。对蜀国没有感情,偏安一隅,希望早日结束与魏国开战的局面,“身在汉营心在曹”,蜀国灭亡论的代表,诸葛亮荆州派系的主要政治对手。以谯周,杜琼、周舒、周群为代表。

从派系关系可以看出,诸葛亮、庞统同为荆州派系,蜀国的掌权者,与益州氏族是天生敌对的,诸葛亮在时主要的压制方,刘备在时都不能有效的调节各方,刘备一死,再加上刘禅的无能,更加无法抑制益州氏族的掌权,宦官的出现和蜀国灭亡益州集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面的政治斗争一直存在,即便庞统活着,也只能有一个话事人,他或者孔明,结果是一样的,最好的结果是诸葛亮、庞统把持朝政时间长一点,与根深蒂固的本土氏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况且庞统的政治智慧不高,否则不会那么晚也没有把自己推销出去。

四、庞统早逝—作为一个优秀的战略人才过早的离开三国舞台,致使丢荆州。

庞统作为一个战略性人才是非常合适的,他的加入,加速了刘备夺取益州的步伐,并且庞统所献三策都不错,刘备为了人心而取中策也是可取的,可惜落凤坡庞统被张任所杀,使刘备丢失了一个关键的战略性人才,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为什么说庞统的死无法弥补,因为庞统出身荆州集团,是刘备重用的集团之一,而且庞统本身才能也是顶尖,如果庞统不死,以当时刘备的势力,就多出了荆州一州之地,而且荆州是南北交通要地,战略区,只要庞统在,刘备就不会召诸葛亮入川,荆州想必也不会丢,关羽也不会死。

这样刘备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处理内部矛盾和发展,或许能够在曹魏的压迫下继续互肝上个十数年,不会那么快被灭。但是庞统死了,一切都是空谈,刘备其实并没有得到庞统,只是听取了庞统一策,庞统就死了,也没有在刘备手里发挥更多的力量,止于取益州。

总之,刘备拥有2个顶尖人才确实厉害,但是内部矛盾解决不了,后继者能力堪忧,所占资源维系不了北伐的愿望,纵使庞统复生和诸葛亮一起也是无济于事的,这本身和这2位智者关系不大,只是综合实力过弱,诸葛亮能撑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


我又来聊历史了


诸葛亮属于萧何式的人物,庞统属于张良式的人物。如果徐庶不走,庞统不死,刘备可以得天下。庞统善于突袭闪电战,徐庶善于布兵摆阵,各有所长。魏延与庞统能说到一块去,法正与徐庶道有所同,可惜庞统和法正英年早逝,徐庶又半路跳槽了。





襄阳论语


历史上没这回事。这个故事出自于《三国演义》,而这本书就是个小说。所以,刘备肯定不可能在现实中统一天下。

司马徽: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汉朝时,朝廷选官的途径主要是察举制。这个制度开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其精髓就是“举贤良”。孝顺的,有才的,只要有名气,都有机会出来做官。这个制度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容易被门阀士族控制利用。因为,地方的门阀士族有能力左右当时的乡闾舆论。

于是,汉末和魏晋时期,流行“互捧”的风气。名人之间相互吹捧,以提高名气,来增加自己“出仕”的机会。当时著名的文人点评活动“月旦评"(或者"月旦品"),就是为了吹捧人。只要在”月旦评“中被吹捧一下,此人马上身价翻倍,名扬天下。

而司马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这句话,就是受到了这个风气的影响。而且,司马徽本人跟庞统、诸葛亮关系都很好。再加上司马徽这个人本来就是个“老好人”。成语"好好先生",就是出自于他见谁都说好话的典故。

所以,司马徽说这句话,只是为了捧自己人,也是他自己的观点,不算数。而且,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被司马徽说的动心了,要请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又话锋一转:“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诸葛亮虽然有能力,也遇到了明主,可是,时机不对!!!这句话的意思很不要脸!

额,前面夸得那么好,后面话锋竟然开始往回收。。。找抽啊。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三国时期流行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然而刘备得了两位为什么却没有得到天下?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得一位者得天下,如果你得到两位,就得不了天下,就是这么简单。


额不当老大好多年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天气逐渐变凉,首先非常感激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其次让我带领着大家一起走进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司马德操有没有说过这个话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若司马德操说过这话,那他绝对是隐藏的上帝视角。

目前能查到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襄阳记里到这里就没了,然而在三国演义内

原文在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上面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愿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心情,明天有一个好的开始,愉快的上班,升职加薪在等你。谢谢!



年有三季


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安天下。为什么刘备得到这二位高人在军中运筹帷幄,却不能成就霸业,一统天下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水镜先生的意思,得卧龙凤雏一人只能安天下,不一定能夺得天下。再者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卧龙凤雏都有一些致命的缺点。其实庞统在世时很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他擅长把握一切的规律与事物的内在联系,能够成功的辅佐分析出帝王的成功之道,不过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过于执着。最后执意上了那屁的卢马,死于落凤坡。诸葛亮最大的优点凡事都亲力亲为,不论大小事,事必躬亲,这是他最大的缺点,导致他太过劳累,最后身体不堪重负,累死于五丈原。


另外一层原因,二人不合,毕竟二人都是世外高人,私下必争功斗智斗勇,都想为刘备统一汉室,立下最大的功劳贡献。刘备最后入川时,就让诸葛亮守荆州,让庞统跟着自己打益州。庞统因为刚跟随刘备,急于立功,显示自己的本领比诸葛亮的高明,坚决不听诸葛亮的计谋,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最后落得被敌人射死在落凤坡。诸葛亮后面入川,把关羽一人留守荆州,导致荆州失守,关羽败亡,隆中对化为泡沫。最后也是因为刘备年龄大了,急于成功复汉室,也为关张兄弟报仇,攻打吴国,被陆逊一把大火烧的全军覆没,几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病死在了白帝城,最后留得诸葛亮一人,安于川蜀之地,不能夺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