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搜出完整人皮,竟是开国大将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刘欢吉


提到剥人皮,朱元璋算得上是古今中外第一人,他喜欢把贪官污吏剥了人皮后填充稻草,做成人皮标本,用以震慑官员,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个别倒霉的开国功臣也有被朱元璋剥了人皮的,蓝玉很不幸地成为第一个。

蓝玉的发迹之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但这次所封功臣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劳苦功高的那一批,比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等,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早年在军中追随常遇春作战,远未达到开国功臣的级别,因资历、战功浅,并不在其中。

常遇春死后,蓝玉开始配合徐达、傅友德、沐英等名将作战,逐渐展现出自己的统帅才能,并不断积累战功,终于在洪武十二年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

此后,蓝玉作为副帅,先后参与征讨云南、追击北元等军事行动,因为作战英勇,战功显赫,不断加官进爵,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已经官拜“大将军”,“总管军事”。朱元璋还和蓝玉成了儿女亲家,让自己的儿子蜀王朱椿纳了蓝玉的女儿为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统兵深入大漠,追击北元至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端了北元的老巢,彻底击溃了北元势力,俘获人畜无数。朱元璋闻讯大喜,将蓝玉比作汉之名将卫青、唐之名将李靖,并封为凉国公,蓝玉一跃成为地位显赫的公爵。

蓝玉的悲剧结局

晋升公爵的蓝玉达到了人生巅峰,但盛极必衰,蓝玉又很快从巅峰上开始滑落。

朱元璋之所以重用蓝玉,很大程度是为了分割以徐达为代表的开国武将群体之权,蓝玉的战绩确实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但他的情商似乎略低了一些,并未完全领会朱元璋的用心。在与皇帝结为亲家并晋升公爵后,蓝玉一时风头无两,也逐渐开始膨胀。

蓝玉是军人出身,不懂君臣之道,性格比较张扬,权势日盛下,便开始得意忘形,干下了一桩桩糊涂事,甚至敢对朱元璋也敢出言不逊,公然发泄不满。

有一次出征返回时,蓝玉率军抵达长城喜峰关,因为恰逢夜间,守关官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十分恼火,竟然下令破门而入,这一举动极大破坏了军纪,引起朱元璋不满。而蓝玉过于强势的表现也引发同僚的忌恨,不少人在朱元璋面前告蓝玉的状,说他曾强幸北元妃子,导致对方羞愧自杀,尽管朱元璋并未因此处分蓝玉,但还是进行了口头批评。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本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蓝玉的过失,便把梁改为凉,规格上稍微降了一下,以示惩戒,未料蓝玉不思悔改,反而公然表示不满。再后来,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竟然还认为自己官职太低,以自己的战功,足以官拜太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蓝玉的情商终于换来了他的悲剧结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将蓝玉下狱,很快挖出了蓝玉及其同党,一大堆侯爵和高官权贵。

这种谋逆大罪自然罪无可赦,朱元璋下令将蓝玉“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借机大肆株连,凡和蓝玉有所勾连者,全被扣上蓝玉一党的帽子,仅被杀者就有1.5万人。

蓝玉的人皮下落

蓝玉被“剥皮实草”后,朱元璋还不解恨,他下令把蓝玉的人皮标本在全国进行巡回展出,挂到各地衙门口示众,目的就是为了警示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对皇帝不忠诚不老实甚至谋逆造反者就是这种下场,你们都乖乖听话,做朕的忠臣顺民!

当蓝玉的人皮标本巡回展出到四川成都时,治理四川的正是蜀王朱椿,他的妻子则是蓝玉之女。朱椿考虑到妻子的感受,觉得这样展出老丈人的标本太过残忍,便向父皇上书请求停止这种不太人道的行为,朱元璋考虑后便同意了。

自此之后,蓝玉的人皮标本便消失无踪,下落无人知晓。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率军攻破成都蜀王府。在查抄王府财产时,军士们发现了一张奇特的人皮标本,原来蓝玉的人皮标本被蜀王朱椿收藏起来,并代代相传,一直流传了数百年,看来当时的人皮防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不幸的是,这张人皮落到了张献忠手中,张献忠痛恨明朝,当然不会对蓝玉有任何好感,下令一把火烧了这张人皮,一代名将蓝玉终于落得灰飞烟灭的现场。不得不说,蓝玉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多少也是他咎由自取。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蓝玉的死因不是谋反,而是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

本来吧,历史上的封建皇帝在开国以后清算功臣并不算什么稀奇事儿,因为历朝历代都有骄兵悍将,但要像明太祖朱元璋这样株连甚广、手段血腥的还是少数,比如人家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对待功臣武将就比较宽厚。

明朝的开国大将蓝玉死相极其凄惨,不仅被朱元璋下令剥皮实草,而且还被诛灭了三族。到了200多年后的明朝末年时,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占成都府。义军从成都府搜出了一张人皮,据说这就是当年的明朝开国大将、凉国公蓝玉的人皮。因为明朝的首任蜀王朱椿就是蓝玉的女婿。



提起来蓝玉,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这个人,但提起来明朝初年那场惊天动地的“捕鱼儿海大捷”,很多人可能就知道了。

不错,蓝玉就是明军取得“捕鱼儿海大捷”的主帅。此战不仅一举击溃了北元的最后残余力量,而且还俘虏众多的蒙古妃嫔、贵族与车马器物,被称为蒙古版的“靖康之难”,同时也暂时为明朝边境扫清了蒙古的威胁。


可以说,蓝玉一生作战骁勇,功劳尤大,深受朱元璋的信赖。但他居功自傲,结党营私,不仅中饱私囊,而且私享蒙古王妃,这就埋下了后来家破人亡的隐患。

明太祖晚年已深感统治危机,于是开始加强集权,具体的做法就是清理结党营私、权利过大的勋贵武将集团。在蓝玉案发生之前,已经有许多明朝开国武将被朱元璋借口诛杀,而蓝玉后来也没能逃脱。

洪武25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彻查此事,结果牵扯出大量权贵。朱元璋深感蓝玉功高震主,于是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判其千刀万剐、碎尸处理,并抄其家,灭其三族。也就是说,蓝玉的直接死因是卷入了谋反罪中,但如果他真的有心要谋反,不可能不会提前举兵,因此蓝玉案最大的真相可能是朱元璋清算功臣的借口。


据统计,因此案被杀者多达15000多人,就连傅友德、冯胜等老将也未能逃脱。此案牵连之广,杀人之多,实属罕见,因此列为洪武四大案之一。

朱元璋在给蓝玉坐实了谋逆之罪后,又念及蓝玉的女儿嫁给了蜀王朱椿,所以将碎剐之刑改成了剥皮。因为在他看来,“保留全尸”也算是一种宽大处理,殊不知依然血腥至极。

就这样,戎马一生的大将蓝玉落得个被刽子手剥皮的下场。事后,朱元璋还特地把这张人皮送到了成都府给蜀王朱椿夫妇。直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时,这张人皮才重见天日。


(明初四大案之“蓝玉案”)


历史的荒野


朱元璋杀蓝玉之后,不仅将他剥皮实草,还送到各地去展出,让文臣武将以蓝玉为戒。传到四川时,因为蜀王朱椿是蓝玉的女婿,就向老爹求情,把蓝玉的人皮留在了王府。明末是时候,人皮又落到张献忠手里,最后不知所终。



一代名将如此下场,的确令人唏嘘不已。

对于蓝玉被诛这件事上,史学家大多都认为,朱元璋的表现固然心狠手辣,但蓝玉也的确辜负了朱元璋对他的栽培之恩。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一直跟着姐夫征战沙场,后来在常遇春的推荐下,很受朱元璋的重用。蓝玉也的确是有勇有谋的将才,他最有名的战役就是捕鱼儿海(今天的贝尔湖)一役,将蒙元贵族上到皇子下到士卒,一共抓获了将近10万人,还有数十万的牲畜,蒙元从此失去了元气。

蓝玉的功劳让朱元璋很欣慰,封他为凉国公,位极人臣。不过这时候蓝玉开始变得横行霸道、骄纵不法,甚至还传出他逼奸元朝后妃的事,这让朱元璋十分恼火,又忌惮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后不能驾驭他,所以在有人举报蓝玉谋反后,将蓝玉和与之有关的一万五千人全部诛杀。

作为历史的公案,谁是谁非自然是众说纷纭,今天咱们还是说说题目中提到的人皮吧!


剥皮虽然没有列入正式的刑罚中,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可以说是暴君的最爱。三国的孙皓,北齐的高氏、张献忠还有朱元璋等人都经常使用,其中尤其以朱元璋用的最多最勤,他规定官员只要贪污白银60两以上者,就要剥皮揎草。甚至在明朝还有专门的剥皮场所,名为皮场。

具体的剥皮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将人捆绑固定后,在脊背处先用到割出长长的创口,然后在沿着创口两侧开始分离皮肤和肌肉,这样一点点的就能将整张人皮完好的分离出来。据说历史上保存最好的人皮,出自忽必烈的近臣阿合马,他的小妾引柱经常用两张人皮来进行祭祀活动,人皮的耳朵都是完整的,可见剥皮者技艺之高。

另外一种剥皮法可能出自野史。在剥皮前,将人贩埋进土里只露出脑袋,然后将头部的皮肤切开,向里面灌水银。水银受重力影响向下沉,自然会将人的皮肤和肌肉分离开,最后人因为痛苦会奋力从土里跳出来,留下的就是完整的人皮。

应该说,朱元璋整顿吏治很有力度,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我看来,剥皮这种方式实在是残忍至极,是对生命的极端践踏,令人发指。


李飞叨


蓝玉落到被剥皮揎草的境地,虽然朱元璋是残忍了一些,当很大因素都是他咎由自取。

由于蓝玉在扫荡蒙元残部时,于扑鱼儿海捣毁蒙元王廷大胜,原本朱元璋待他不薄,他却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大怒,赶走了御史。

在扑鱼儿海大胜后,他俘虏了蒙元的王妃、公主等五十九人,在返程路上奸淫了王妃、公主等,导致蒙元王妃自杀,他将公主等部分女眷据为家妓,没有上报。

另外,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因半夜难以辨识,为安全计,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这种行为与叛乱无异,已经让朱元璋心中有了疑忌。

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朱元璋多次责备他,他却不以为意。他西征回朝,朱元璋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朱元璋往往不听他的,他更加不高兴。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必须杀他的四大理由:

一、蓝玉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有造反之实力;

二、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逆臣录》中好些人的供词均提到太祖“病缠身”,太子刚去逝不久,太孙允炆年纪尚小,这些都为蓝玉谋反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三、蓝玉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之士,“征南征北”的,许多府军诸卫的头目积极参与蓝玉谋反的活动;

四、靖宁侯叶升是蓝玉的姻亲,被朱元璋所杀,使蓝玉也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感觉,这大概是促成蓝玉谋反的最有利的证据。

总之,不作就不会死,千古之下,名将如卫青,无论多大功劳,知道自己的本分,也知所进退者,才是明智的人。蓝玉所遇,本为暴烈之君,还敢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实在是自作孽不可活也。可怜一世英雄,落得个剥皮揎草的凄惨下场,可谓是警钟长鸣。


谢金澎


今天主要就说蓝玉那张人皮的事。 “剥人皮”,闻之就会让人毛骨悚然,这种刑罚堪比凌迟。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的大将蓝玉以谋反罪被“剥皮楦草”。剥皮楦草,就是先把人皮剥下来,用乱草填满人皮,然后用针线缝合,众人举着这个“人形”,四处巡游,最后悬挂于特设的衙门左旁的土地庙中,以震慑有企图犯罪者。这种刑罚让受刑之人闻之色变,让活人观之胆战。 朱元璋农民出身,他深知底层的老百姓生活疾苦,特别痛恨贪官污吏,他感到对贪官污吏光砍头、充军也不能让贪官绝迹,所以他脑洞大开发明了活剥人,剥皮楦草的酷刑。他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并悬挂“人形袋”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让每天上下班的官员见之心惊胆战,不敢贪赃枉法。 蓝玉的皮是怎样被剥掉的 蓝玉虽不是贪官,但他以谋反罪被五花大绑带到专门剥人的“皮场庙”中受刑。像这样的“皮场庙”(土地庙)在当时地方各个府、州、县卫衙门都有,一般都是设在个衙门左边。这个“庙”就是剥皮的刑场。庙中挂着两个不知何时剥下的人皮袋子。桌子上放满刑具。 明朝叛贼张献忠剥的人皮不计其数。据说张献忠亲眼看到了蓝玉的人皮。他使用并发展了明朝皇帝剥皮手段大量剥人,从张献忠剥皮的手法上,可见蓝玉被剥的场景。张献忠对人活剥时,把人摁趴在大板子上,史籍记载译后为: 剥的时候先从人的后脖颈开刀,顺脊背往下到肛门割一道缝,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然后把皮肤向两侧撕裂,背部和两臂之间撕离开肉的皮肤连在一起,左右张开,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要求被剥的人当场死不了。如果被剥的人当场致命,行刑的人就要被处死。 古罗马的奥维德,他当过警官和法官,他对剥皮的描述: 行刑者置犯人的叫喊声于不顾,将他的皮整个地揭下来。只需一道割口,血却从身体各处涌了出来。他的肌肉 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还有去了皮的血管在跳动。我们可以看见内脏在搏动,光线照在他的胸前,肌肉纤维不停闪光。 所以蓝玉死的很惨!很惨! 朱元璋下令将填充过干草的人皮“蓝玉”在京城巡游示众,再到各个州县展示,以震慑有谋反者。 凉国公蓝玉的闺女,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的蜀王妃。她得知自己爹爹遭此酷刑,痛哭不已几度昏厥,眼看父亲惨死无法出手相救,无奈皇命难违。她所能做的就是请求自己的丈夫朱椿向朱元璋求告,要回她爹的人皮,好去供奉。朱元璋答应了,蓝玉的人皮被巡游一圈后,让蓝玉的女婿朱椿运回了成都,所以蓝玉的人皮一直在蜀地。 野史记载,明末的起义军攻占成都府以后有人发现了这张人皮。张献忠率兵攻占成都后,惊奇发现了一个如真人一般的“蜡像”,这个雕塑太逼真了,他穿着华贵的衣服,屹立不倒。张献忠很好奇,扒下了他的衣服,却看到“此人”后背上缝合的痕迹,大惊。让左右打听当地百姓,原来这“蜡像”的皮囊竟是蓝玉的皮,朱椿的儿女众多,(26个儿子,16个女儿),世世代代都在供奉,保养蓝玉的人皮。明朝在历史上存在200多年,蓝玉的皮也保存了200多年。 蓝玉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蓝玉,明朝开国将领,常遇春的妻弟,身材高大面如关羽,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朱元璋起初把蓝玉放在太子朱标身边,着重培养蓝玉,希望他辅佐太子稳固大明王朝。他也一直在努力,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名震天下。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然而,太子薨皇孙幼,老朱看到16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性格柔弱,根本控制不住蓝玉。他要为子孙后代扫清障碍,蓝玉也没有存留的必要了。朱标死后不久蓝玉被抓,第二天匆匆剥皮,太子集团全被扫清。 另一方面蓝玉性情暴躁,恃宠而骄,居功自傲。 1,平时收养庞大的“义子团”让老朱疑心他有谋反的嫌疑; 2,蓝玉手下抢老百姓田地,他还把来调查的御史赶走; 3,当蓝玉北上破元凯旋回京时,守城将士开门晚了,他一怒之下违反老朱的法规,竟破城而入。本来因他这次立大功,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国公,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不避锋芒,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 4,蓝玉在军中,独断专行,不经老朱同意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老朱多次责备他,不改。他西征回朝,老朱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当众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公然抵抗嫌老朱封赏不公。 5,老朱得知他驱赶了元帝后,强暴了元妃,致元妃自杀,龙颜大怒。 类似这样的事太多了。 无论内因和外因,蓝玉都不能活。安个谋反罪很容易,剥皮很现成。


中考加油


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初九,张献忠攻陷成都,末代蜀王朱至澍空有全蜀七成田地,却无命消受,与妃嫔、宫女等投井自杀。

张献忠进入蜀王府,发现门楼上供奉着一尊人像,仔细一看,人像虽然穿着朝服,头和手脚却都是干瘪的肉身,身体却有黄金撑起,外面蒙着一层完整的人皮。

这张人皮,就是明初战功赫赫的凉国公蓝玉的人皮。

蓝玉是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朱元璋太子朱标的岳父,所以蓝玉是太子妃和太子的舅父,也就是未来大明皇帝的舅父。

蓝玉本身也是行伍出身,一直跟随开平王常遇春作战,有勇有谋,随后又在徐达账下历练,在徐达北征北元时,担任先锋官,屡败蒙古军。

既会打仗又是皇亲国戚的蓝玉,想不红也难,很快,他就升为大都督府佥事,已经是正二品的高级武官。

随后,蓝玉逐渐独挑大梁,亲自挂帅,先后出征西蕃叛乱、讨平云南、北征蒙古,屡立战功。

官职也跟火箭一样蹿升,进爵封侯,被封永昌候。

蓝玉最出彩的军事行动,是洪武二十一年的北伐。茫茫草原中,蓝玉发起突袭,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余部,俘获北元皇室百余人,官员三千多人,男女七万七千多人,物资不计其数,取得令人瞠目的空前大捷,朱元璋因此把他比作卫青、李靖一样的人物,蓝玉因功进封凉国公。

此时,朱元璋逐渐老去,开始着手安排身后之事。即是太子舅父,又是名将的蓝玉,受到重用,被作为朱标将来执政的武力班底,这看上去也非常自然。

没想到的是,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感染风寒,一病不起,当年就去世。朱元璋一直最疼爱这个儿子,早早就把他立为太子,悉心培养,此时白发人送黑发人,心情之悲痛可想而知。

朱标一死,朱元璋为他预备的班子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是武将,权力过大,反而成为不稳定因素。

这当然难不倒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在他授意下,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随即蓝玉被下狱。

锦衣卫是朱元璋搞出来的机构,目的就是帮助他控制大臣,展开清洗,一举一动都在他授意之下。

蓝玉进了诏狱,便有千口也难申辩,最后的审讯结果,有没有证据也并无意义。

最后,蓝玉的谋反罪名成立,被判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此案牵连广大,从公候到官员,被株连而死的多达一万五千多人,这也就是明初三大案之“蓝玉案”。

蓝玉到底有没有谋反呢,当然是没有,在朱元璋这样强势的君主统治下,没有任何大臣敢于谋反,所谓谋反,不过是为了清除异己而强加的罪名,而且是最有效的罪名。

蓝玉有没有劣迹呢,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蓝玉有些好色,曾强占北元的妃子,比如蓝玉还有些贪财,强占了不少民田,再比如蓝玉的家奴狐假虎威,横行霸道。

不过这些在当时,都是小过,和蓝玉的功绩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即使要追究,按照大明律惩戒即可,远远够不上死罪。最后蓝玉惨遭剥皮实草,实在有些残酷,可以看做是朱元璋对手下的一种警示。

蓝玉被剥皮,朱元璋还不放过他,下令将蓝玉的人皮在全国巡回展示,以儆效尤,在从云南巡展回来后,途径四川,蓝玉的女儿嫁给了初代蜀王朱椿,蜀王也就是蓝玉的女婿,他不忍心老丈人再这样颠沛流离,恳请朱元璋将蓝玉的人皮留在四川,老朱批准,于是蓝玉的人皮就被安置在蜀王府的门楼内供祀起来,直到明末。


小院之观


稻草人蓝玉。



封狼居胥,是每一个将军一生的梦想,霍去病是一个,蓝玉也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蓝玉带兵打仗的能力确实是实力强悍。

1、蓝玉是谁?

蓝玉,明朝开国大将军,无敌将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除了和朱元璋是拜把子兄弟,而且还是太子朱标的老丈人,所以说,蓝玉和朱元璋其实是亲戚关系。正是蓝玉和朱元璋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重用他顺理成章,不过最重要的是这小子确实是块带兵打仗的好料子,所以就有了后来捕鱼儿海大战中大破北元的骄人战绩。



2、蓝玉死因?

蓝玉案,牵扯了15000多人,可以说,这15000多屈死的人,都是蓝玉的陪葬品。作为明朝的开国大将军,又有骄人的战绩,为明朝稳定边陲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何他最终落到了被剥皮揎草的下场?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居功自傲的原因。一个小例子可以证明。当时蓝玉打了大胜仗返回时,大军在夜晚走到了长城的喜峰关,因为是晚上,守关官吏不敢确定是敌是友,所以没能及时开门迎接,狂傲的蓝玉便命令手下士兵攻城毁关,破门而入,引起了朱元璋的大怒。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蓝玉愈发膨胀,他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并且想方设法将他的这些嫡系安插到军队的各个重要职位,蓝玉还强占东昌民田,引起了巨大的民愤,收到举报后,御史派人前去查问,蓝玉不但不接受调查,反而大动肝火,派人将御史赶走,丝毫不把党纪国法放在眼里,这就为以后的惨死埋下了祸根。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思考者将大权交给孙子,但他知道,年幼的孙子根本不可能降住狂傲不羁的蓝玉,所以朱元璋才痛下杀手,一手炮制了“蓝玉案”,将蓝玉一党一网打尽,可怜的蓝玉,也被整个人剥下了皮,然后揎草变成了稻草人,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骄横造成的。



智者说历史


大明王朝风雨飘摇276年

经历了16位皇帝。

从建国到灭亡,隔了两三百年的时空。

可有一个人,当然如果他泉下有知的话,他应该见证了一个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奇妙时刻。

对,不要诧异。

我说的就是明朝开国大将军、凉国公蓝玉。《明史》评价蓝玉:“ 饶勇略,有大将才”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抄家灭族,牵连1个公爵,13个侯爵,2隔伯爵被全部族诛,死者多达一万五千人。朱元璋将蓝玉“剥皮实草”,传示各地 ,说直白点就是把人皮剥下来,填充上稻草,像稻草人一样,到各地公开展览,以示警戒!

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朝灭亡那一年,张献忠率军洗劫了成都蜀王府。意外发现一张风干的人皮,原来是蓝玉的人皮标本被女婿蜀王朱椿收藏,并世代相传。

张献忠一把火烧了这张人皮,从此蓝玉才真正的灰飞烟灭

蓝玉是明朝开国功勋,安徽定远县人,跟朱元璋是同乡,跟朱元璋也有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蓝玉的女儿嫁给朱元璋的儿子是蜀王妃,蓝玉还是太子朱标的正妻的舅舅,也算是太子的舅父了。

朱元璋下手收拾蓝玉可真没手软,正应了那句话自古权力斗争,不会有一丝丝的温情。

蓝玉最早在常遇春帐下效力,后来从管军镇抚一路升迁至千户指挥使和大都督府佥事。先后征战四川、河北、吐蕃、云南,立下赫赫战功。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为永昌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蓝玉被拜为大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远征,兵锋指至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草原的贝尔湖),一举大破北元朝廷, 俘获北元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和几乎全部的人口、牛羊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仅元主少数几人脱逃。此战后,蒙古彻底丧失了南下侵扰中原的能力,蓝玉也成就了身为一名武将的千古功业,朱元璋也盛赞他堪比卫青、霍去病。

人生就是这样,一旦到达颠覆,也就意味着接下来要走下坡路了。

蓝玉从巅峰坠入万劫不复之地,一方面是朱元璋残暴,要为孙子继位清除障碍;一方面也是蓝玉锋芒毕露,狂妄自大造成。

《明史》记载了三件事:

第一,强占民田,被御史纠察时,蓝玉直接将御史驱逐,完全无视朝廷律法。

“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

第二,北伐回来,大晚上扣喜峰关的山门,关l吏开门不及时,蓝玉直接纵容部下,破关而入,实在骄横霸道。

“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三,居功自傲,口不择言。

蓝玉西征回来,朱元璋封他为太子太傅,地位在宋、颖两公之下,蓝玉不爽,直言怎么也得是太师,真是狂妄的可以。

蓝玉打战固然勇猛,但也不过是个武人,在博学高才的宋、颍两公面前,比才学根本不值一提。

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据说蓝玉还在北征残元诗,霸占元王妃,导致其自杀而死,作为北伐主帅,蓝玉肆意妄为,给明军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蓝玉的死有其自身原因,但主要还是朱元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套路在作祟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晚年滥杀无辜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蓝玉定谋反罪牵连一两万人,这可不光是斩草除根,而是斩草还要喷杀虫剂,永绝后患。


开涮历史


唐朝侯君集,明朝蓝玉,清朝年羹尧,很相似的人生



蓝玉其人

常遇春的妻弟

深得常遇春真传

常遇春在明朝初年的军事地位仅次于徐达

是汉族政权中唯一一位

在战场上手把手教游牧民族如何运用骑兵的人

除了本事像常遇春以外

蓝玉的性格很大程度也继承了常遇春的特点

极度骄躁

常遇春本人在军事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大的污点

特别喜欢杀降

在这点上,常遇春是可以忤逆朱元璋的意思

所以蓝玉是

有名将的本事和名将的脾气



政治倾向

蓝玉是坚定的太子党

甚至可以说是太子党的武将派首脑人物

但需要说明,他是太子党

而非皇太孙党

蓝玉之死

并非是因为他的骄躁和目中无人

而是因为太子朱标死了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灭元建不世之功

但蓝玉案为洪武二十六年

太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

蓝玉被定罪为谋反

这个罪名在蓝玉身上等同于岳飞的莫须有

即你手握重兵,可能谋反,所以定罪与你

其实蓝玉并非死于自己的骄躁、也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死于朱标太子死了,他的性格和地位威胁了朱允炆。



蓝玉案

郭恒案不表

明朝四大案的三大案

都有非常明确的政治意图

胡惟庸案——扑杀了明朝年间的结党营私

空印案——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威严

蓝玉案——杀光了武将体系中开国系的功臣和其相关的军中实权派

蓝玉案历时10年,死1W余人

有勋爵人员被赐死20余人

军事体系中还有实力和功劳的基本上死的一干二净

其实蓝玉本身只是一个诱因

前者刚说,蓝玉案在朱标死后一年案发

朱标如果不死,或许明初四大案,只有三大

因为朱允炆和朱标二者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

朱允炆是没有军中威信的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明朝已经基本安定

跟军中无需有太多的关联

而朱标不同

朱标自幼伴随与朱元璋左右

岳父还是常遇春,在军中威望颇高

朱棣都不及

朱标一死,原本已经杀的够多的朱元璋,

又没办法了,必须为他的孙儿铲除军中的中坚力量


结语

扫清一切阻碍和有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统治的一切人员,所以蓝玉本质上还是政治的牺牲品太子朱标的最重要的陪葬品,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夫,最后一位在明朝初年武将舞台上登场的名将


漫漫史话


明末农民起义军在蜀王府搜出了一张人皮,据说是大将军蓝玉的,但是这点值得怀疑的。什么样的人皮能保存二百多年,而且保存的动机又是什么?

如果真的有,难道作为蓝玉的女儿的蜀王妃不能让蓝玉入土为安吗?而如果是传视天下,又被送到蜀王府难道不矛盾吗?《明史》中蓝玉的下场也只是族灭,并未交代怎么处理。当然这不是重点。

蓝玉案是如何发生的?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洪武四年蓝玉随傅友德平定四川。洪武五年蓝玉随徐达北征大漠,洪武七年蓝玉攻克兴和,洪武十一年与沐英讨伐西藩。洪武十四年,平定云南,也就是这一年,他的女儿被册封为蜀王妃。

之后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使蓝玉的声望达到了最高。此战蓝玉率领15万人,大破元军,俘虏代王,吴王,以及嫔妃公主等百余人,大小属管数千人,俘虏七万多人。

因为此战,蓝玉被封凉国公,最初朱元璋是打算要封蓝玉为梁国公的,并且把蓝玉比作卫青,李靖。但是有人说蓝玉飞扬跋扈,私自霸占了元主妃,导致其自杀,被朱元璋责骂。梁国公被改成了凉国公,以示警戒。


在中山王和开平王去世以后,蓝玉多次作为主帅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也日益嚣张跋扈。蓝玉被封太子太傅,表达了不满,他认为自己应该被封太师的。蓝玉北征南返到达喜峰口,因为开门慢了。蓝玉居然纵兵毁关,这些都引起了朱元璋的极大不满。

但是让朱元璋最不安是蓝玉养了许多扈从和义子,他们甚至无视御史的弹劾,在地方上飞扬跋扈。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从军队里选出来的,那这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蓝玉案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太子朱标之死

但其实这都不重要,蓝玉案发生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太子朱标之死。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但是朱元璋眼泪还没擦干,就抬起了自己的屠刀。不到一年时间就爆发了蓝玉案,被屠杀的功臣勋贵不计其数,《明史》上说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因为留给朱元璋的时间不多了,朱元璋在太子朱标过世以前,那些功臣勋贵确实也有些嚣张跋扈,但是都是在朱元璋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如果说私自霸占一个嫔妃,其实这事本来就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



李靖当年在讨伐突厥时还杀了隋朝的公主义成公主,侯君集在攻破高昌后纵兵抢掠高昌,常遇春还喜欢屠杀俘虏,这些事情桩桩件件哪个不比蓝玉霸占一个异族妃子的问题严重,这也能被翻旧账,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难道蓝玉没有犯这些错就可以没事了吗?傅友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蓝玉案发生后,朱元璋曾设宴群臣,傅友德的的儿子傅让因为作为守卫,没有佩剑被朱元璋责备,傅友德告罪。

在宴会上傅友德可能是因为被责备,没有吃菜,又被朱元璋指责大不敬。朱元璋命令他亲自取两个儿子的首级。傅友德外在杀了两个儿子之后,提着血淋淋的人头面见朱元璋,朱元璋又说:“你怎么忍心?”

傅友德直到现在才看清朱元璋的目的,于是他说道:“你不就是想要我父子的人头吗?”于是傅友德也自杀了。

蓝玉能力不在傅友德,冯胜之下,但是他比傅友德,冯胜更年轻,也就威胁更大。无论如何朱元璋都不能留下这个隐患。如果太子朱标未死,朱元璋可能会效仿李世民对待李绩那样,先敲打敲打一下蓝玉,然后让朱标施恩与他。但是朱标死后,朱允炆根本没有可能压制这些功臣勋贵。

这才是蓝玉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如果仅仅是蓝玉的问题,不可能牵涉如此之广,也就是说朱元璋本来就是借题发挥而已。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其实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是想加强中央集权,而蓝玉案则是为了彻底消除功臣勋贵的隐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