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站項羽3萬擊潰劉邦56萬,為什麼亥下之戰10萬打不過60萬?

周天龍發多少


韓信與劉邦的經典對話,其實可以看成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韓信曾經和漢高祖劉邦討論過各個將領的能力,隨即劉邦就問: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人馬?韓信說:你也就能帶十萬人。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答道:我自然是多多益善。
彭城之戰,主將是劉邦,所以五十六萬大軍超標了,不敵項羽。
垓下之戰,指揮者是韓信,所以項羽輸了。
當然這麼說是片面的,頂多算作是戰場之上,主帥的作用論。
項羽的一勝一敗其實是受很多戰場外因素影響。

趁項羽放鬆警惕 劉邦一戰下彭城

(楚漢戰爭讓中國再度統一)

先說彭城之戰,在將帥方面, 戰術或是衝鋒陷陣的本事上,劉邦和項羽顯然不是一個級別的。

項羽聽說了劉邦已經從關中出發東來,卻毫不在意,因為已經和齊地叛軍交了手,所以項羽準備先滅了田齊再收拾劉邦。可見在他心目中,劉邦打仗是個沒本事的。

而項羽,“三年,遂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

但是軍事戰略上看,劉邦是有眼光的。他先是鼓動了田榮造反,那裡離項羽近啊,於是項羽就率軍去征討,而劉邦自己藉機從蜀中直驅關中,為其後楚漢爭霸打下了根基。

就彭城之戰而言,實則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劉邦出關中就是直奔項羽老巢彭城,但是這一次出擊,只是為了給跟項羽死斗的田榮鼓鼓勁,打到了反楚最活躍的彭越勢力範圍周邊,將反楚勢力連成了一片後,劉邦就退卻了。

劉邦這一退,給了項羽服軟的錯覺,於是越發跟堅韌的田榮部較起勁來。一見項羽已經後方空虛,劉邦立刻出兵直撲彭城。雖然項羽佈下了四道防線,可是兵力上的絕對劣勢,防線一一被迅速突破,一直殺到了彭城之下。因為楚軍精銳都在齊地作戰,留守彭城不過幾千老弱殘兵,漢軍不費吹灰之力就一舉奪了項羽的都城。

烈烈鐵騎迂迴突擊 半日破漢軍

不過戰場之外,劉邦的本性還是很符合范增對他的評價,“貪財貨,好美姬”。見勝利來得如此容易就飄飄然起來,進了城就花天酒地把項羽這人給忘了。

《史記》: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項羽打了一輩子仗,成為西楚霸王后基本上就是個救火隊的感覺,屬於沒什麼戰略目的,只是哪著火了去哪滅,平叛還都成功了。

(彭城之戰 讓劉邦清醒過來)

雖然隨著劉邦的步步緊逼,項羽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可是他是項羽啊,軍陣無敵的存在。讓他玩政治他不行,可是打仗他真瞧不上誰。一聽彭城被端,馬上就做出了部屬。

戰術上就很簡單了,就是先依靠三萬騎兵的機動力,繞過劉邦已經重兵設防的北面和東面,直接從西面殺入了漢軍聯營。隨即依靠騎兵的衝擊力,一個上午,劉邦的部隊就全軍崩潰,那些諸侯軍更是四散而逃,一戰就殺了十餘萬人。也是輕而易舉地就奪回了彭城。

在從參戰的士兵素質看,彭城之戰,是屬於劉邦的上升期,同樣漢軍也是稚嫩年紀。反觀楚軍,主帥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麾下則是從秦末混戰之中殺出來的百戰老兵。

漢軍陣營的五十六萬人那真是相當相當多了,不過劉邦的主力部隊頂多六七萬人,還有一部分分給了樊噲去北面駐防,剩下的那幾十萬都是其他諸侯手下的兵,號令自然很難統一。而眾諸侯又都在彭城喝美酒睡美女,蛇無頭不行,一盤散沙之下,自然被項羽一擊而潰。

彭城之戰,項羽軍事勝利的原因無外乎這麼三點,一是利用騎兵的優勢攻其不備,二就是楚軍本土作戰士氣高昂,而士兵素質本身也強過漢軍聯軍。三自然是花天酒地的劉邦等人幫忙了。

假意議和 趁項羽撤軍 銜尾追殺

彭城之戰的三年之後,決定天下歸屬的垓下之戰爆發。而在這三年時間裡,天下形勢已然鉅變。

劉邦在滎陽、成皋一線死死地頂住了項羽的攻擊,他對付項羽強大突擊力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挖坑挖溝,很難說後世打呆仗的曾國藩是不是師從於劉邦。

劉邦在對峙的時候更是沒讓別人閒著,直接把韓信送到了北方,結果這位真的能打,三年之內就平定了整個北方,所有草頭王都被他消滅掉了。

同時,劉邦四處挖項羽牆角,連鯨布(英布)都被他成功策反。

等項羽回過神來,已經是眾叛親離,陷入了漢軍的三面圍堵之中。

見形勢不妙,項羽也沒再逞強,而是和劉邦簽訂了中分天下的約定,也就是以鴻溝為界,日後人們玩的象棋的楚河漢界就是出自此時。

合約是簽了,可是劉邦是什麼人啊,趁著項羽撤軍,立刻就發動了追擊,因為他知道,楚軍之所以撤退,是因為軍中無糧了。歷經固陵、陳下、城父等戰,隨著韓信大軍的趕到,垓下決戰爆發。

(垓下之戰 是楚漢戰爭最強二位統帥之戰)

垓下為認為是位於安徽省固鎮縣境內。雙方陣營是,漢軍四十萬(加上楚軍叛將之兵和關中援軍,實則能達到七八十萬),楚軍十萬。主將是漢軍韓信對楚軍項羽。

這一次的四十萬漢軍可不是三年前的烏合之眾了,經過了三年的戰爭洗禮,一個個都已經是久經沙場的老兵,而且這一次還是由韓信全權指揮。

反觀楚軍,雖然仍是百戰精銳,但是一直飢一頓飽一頓,而且從鴻溝一直敗退數百里。

不過因為軍中有項羽,所以楚軍士氣並不衰落。

韓信五軍陣起 十面埋伏敗霸王

戰起,項羽還是選擇了習慣的戰術,就是正面強突,希望一戰勤王。

“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自然早就把項羽研究透了。戰前,就把麾下士兵分成了五部分,也就是名傳千古的“五軍陣”,被後人演繹為“十面埋伏”。

韓信自領中軍,分出自己的兩名部將領機動部隊二軍為左右翼,韓信背後是劉邦軍,再往後是周勃的後軍。同時還有英布和彭越等人的部隊被安排到了楚軍的後方。

一見項羽全軍正面壓上,韓信原地迎敵,楚軍果然驍勇,韓信軍接戰不敵,但是因為事先早有推演,所以韓信將軍徐徐後撤,仍然保持了陣營的完整。

見己方小勝,漢軍退卻,項羽銜尾追之,卻不想正落入韓信下懷。當楚軍尾隨深入之後,漢軍的兩翼離開展開了攻擊,這兩翼兵馬,將是韓信使慣了的將,兵是跟著他橫掃北方的兵,殺入楚軍之中,立刻給楚軍造成沉重打擊。

項羽見後軍一亂,立刻回軍迎敵,而早已準備好了的韓信馬上揮軍開始反擊,激戰一日,項羽敗逃。

隨後就是四面楚歌,霸王項羽最後自刎於烏江畔。後人有詩歌祭奠,“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結論 非一戰之罪

綜上所述,前期劉邦之敗,無外乎軍隊不成熟,他也不成熟。而到了垓下之戰,漢軍已經掌握了天下大勢,又有韓信代劉邦號令全軍,對付日薄西山的項羽,自然是兵多著勝。

而項羽之敗,肯定不是他死前感嘆的,“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歷史上對於項羽的評價非常多而全,如陳平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所以項羽的“非戰之罪”還是說對了。他輸了不是因為垓下一戰輸的。就如郭嘉所言:“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遼風物語


漢高祖在彭城之戰56萬人網被項羽的三萬軍隊擊潰,但是,在垓下之戰,劉邦的60萬人馬,卻打敗了項羽十萬大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彭城之戰,劉邦只是名義上的主帥

在彭城之戰的時候,當時的那些諸侯,實力上並沒有與劉邦拉開多少,就像西班牙甲級聯賽,劉邦是巴塞羅那,項羽是皇家馬德里,那些諸侯可能是塞維利亞,也可能是西班牙人,紙面實力可能不及巴薩,皇馬,但是還是有一拼的實力。

所以這些諸侯並不是真心的想幫助劉邦,只是想從中撈取好處,一旦遇到項羽反擊,他們完全可以採取保存實力的戰略,讓劉邦的軍隊去拼就完了。他們在後面打打醬油,有好處就撈,打不過就撤退。

這樣的軍隊,人數雖然多,也沒有太大的戰鬥力。而在垓下之戰時,完全不同,這些諸侯基本已經被滅掉,所有的參戰軍隊都統一了思想,那就是消滅項羽,所以軍隊的戰鬥力就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次,沒有形成統一指揮

在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的軍隊屬於多頭指揮,雖然韓信也在其中,但是他沒有成為全軍的統帥,參戰的各個諸侯王以及劉邦,才是真正的軍事統帥。他們的話語權很大,就算韓信成為這60萬人馬的統帥,這些人的存在依然會對他的排兵佈陣用兵進行極大的干擾。

所以就算軒轅復生,姜尚在世也沒有辦法指揮這麼一支軍隊。而在最終的決戰時,韓信成為了最高統帥,劉邦徹底放權,不干擾韓信指揮,這才使得當時的第一名將韓信能夠從容地打敗當時的第二名將項羽。

第三點,兩隻軍隊在士氣上的高低,決定了戰役的勝敗走向

在彭城之戰,劉邦的軍隊在項羽的大本營作戰,老巢丟失,項羽的主力軍團必然是心急如焚,這些軍人思念家中的親屬,唯恐家人有失,必然是在回程的路上星夜兼程。

漢軍當時的紀律很差,這種劫掠的事情肯定沒有少做,所以說漢軍和許多項羽軍隊的士兵有著血仇,這些楚軍一投入戰場,就如同下山猛虎一樣,逮著漢軍就是一頓痛揍,為家人報仇,為親人雪恨,自然是英勇無敵,漢軍怎麼可能打得過他們呢?

而在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剛剛簽訂了和平協議,項羽帶著兵回家,這些士兵回家心切,遇到劉邦這個老賴,撕毀協議,突然襲擊,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這些士兵心理上已經鬆懈再緊繃起來就很難了,士氣自然也就不高,打起來就沒有彭城那麼厲害了,最終被韓信打敗。


歷史評說


彭城之戰是項羽以3萬精兵打敗劉邦的56萬大軍嗎?兵力真的是1比19嗎?史記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項羽本紀》”史記上也沒說是3萬對56萬。史記上所說劉邦的56萬大軍是參於滅楚的總兵力。兵力有分散和集中之說。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總兵力是500多萬,共軍總兵力是100多萬,但是在局部共軍往往能集中數倍於國民黨的兵力。而劉邦的兵力是分散於彭城及周邊各地的,並非都集中於彭城。

劉邦的軍隊真的有56萬之多嗎?劉邦出漢中平定三秦時只有數萬人馬,三秦並未完全平定,還要派一部分軍隊圍困廢丘的章邯,劉邦能有多少兵可用?《史記》上說劉邦是劫五諸侯伐楚。五諸侯是那幾位?一般認為是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和韓王信。其中張耳為陳餘所敗,只有一些殘兵,而勝下的那四個諸侯所轄不過一郡之地。項羽的楚國就獨佔九郡。五諸侯加起來能有多少軍隊?一般軍隊達到數十萬都是大概數量,多取整數。並不會那麼精確,而56萬這個數字太精確了吧?很像是編造。僅兩年前,各國諸侯會師關中時,也不過只有50萬軍隊,而今單劉邦就整出來56萬大軍,還不算關中圍困章邯的軍隊,楚國的軍隊,齊國的軍隊,英布的軍隊。這難道不可疑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56大軍是號稱。在戰爭中為了虛張聲勢,恐嚇敵人,常常誇大兵力。諸侯滅秦之後,劉邦的兵力是是10萬,號稱20萬。項羽的各國聯軍是40萬,號稱百萬。“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高祖本紀》”號稱的兵力一般是實際兵力的兩倍以上,如果是號稱的話,那麼就劉邦的實際總兵力也就20幾萬。除去五諸侯的兵力,劉邦的實際兵力約10萬。這個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劉邦的兵力並非都在彭城,周呂侯駐軍下邑。樊噲率軍在今山東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一帶駐守,以掩護彭城之安全。曹參似乎也不在彭城,因為彭城之敗後曹參還能向西奪取雍丘,在外黃打敗叛將王武,在燕縣打敗反叛的程處,打敗叛變的柱天侯,奪回衍氏。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除去劉邦及諸侯軍守備各地及樊噲守鄒魯之兵外,在肖碭及彭城的漢軍及諸侯軍能有多少?估計也就10餘萬吧!楚軍真的只有3萬嗎?這3萬楚軍僅僅是項羽從齊國帶回來的,並不包括彭城附近及楚各地的殘兵敗將。彭城之戰時諸侯軍背叛了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

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

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

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背景故事:

1、四面楚歌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了好幾層。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王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麼楚國人這麼多呢?”

2、霸王別姬

項王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王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王不禁慷慨悲歌。

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怎麼安排你呀才妥善?”

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能抬起頭來看他。

3、突出重圍

於是項王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趁夜逃出漢軍包圍,向南衝出,飛馳而逃。天快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

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

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

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

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肯定得決心戰死了,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

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於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

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衝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於是項王高聲呼喊著衝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

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裡。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

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衝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成武暢通


彭城之戰,漢軍的指揮官是劉邦。

垓下之戰,漢軍的指揮官是齊王韓信!武王英布!梁王彭越!

討論一個人在一場戰役中的成敗,我們一定要看他的對手是誰。劉邦這個人,韓信早就有評價,說他的領兵上限就是十萬人,超出了這個數字,他就玩不轉了。


考慮到劉邦早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以及韓信當時才剛投漢軍,我覺得韓信說的十萬還是故意往高了說的,要給劉邦留面子。

既然劉邦帶不了那麼多兵,而他當時又統帥了超出他統兵能力的人馬。當項羽的三萬精銳鐵騎出現在諸侯聯軍的身後時,那麼結果很顯然就是災難性的。

並且,由於劉邦佔領彭城的過程太順利,得意忘形,在心態上疏忽大意,以至於項羽開始突襲後,諸侯聯軍瞬間就變了潰兵。

這個時候人多有什麼用?在潰兵的悲觀情緒影響下,有戰鬥力的兵,士氣也會洩掉。劉邦原本還能帶幾萬兵,但這個時候,他的幾萬精銳也會跟著潰兵一起拼命逃命。

所謂一潰千里,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再來看垓下之戰。

漢軍六十萬大軍圍困十萬楚軍於垓下時,漢軍統帥是韓信,英布,彭越。漢軍可謂是群英薈萃,能打的全來了。至於劉邦,他當時待在他最合適乾的位置——統御諸將。

劉邦把自己位置擺正了,心態也擺正了,他沒去前線瞎指揮,剩下的就看韓信、英布和彭越的發揮了。

英布和彭越首先出招,他們一個斷了楚軍的後勤,一個抄了項羽的後路,讓項羽沒辦法順利撤退。而接下來就看韓信的了。

當時韓信約三十萬兵,分為左中右三部,其中的中路軍由韓信統領。

韓信軍與項羽軍接觸後,韓信親自統領的中路軍首先殺出。不過漢楚兩軍一交戰,韓信就敗退了。

淮陰侯(韓信)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劉邦)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的這次敗退,這是所有的史料裡,韓信一生,唯一的一次失敗。當然,韓信的主動退卻有可能是佯攻詐敗。不過,以三十萬兵攻十萬兵,還要詐敗才能拖住項羽,這說明韓信在優勢兵力前提下,也沒有一口吞掉項羽的能力。



逼退韓信後,項羽打算往東退卻,但遂即他就被韓信軍團兩翼的孔熙、陳賀纏住,令他無法脫身。沒辦法,這就是兵多的優勢。這些漢軍在韓信的指揮下,都是有組織的。遠非彭城之戰時,劉邦指揮的那幫形同於烏合之眾,一打就逃的諸侯聯軍可比。

漢軍左右翼纏住項羽軍後,韓信殺回,與左右兩路漢軍一起合進,三路圍攻,這才終於大敗項羽軍,打破了此前項羽野戰無敵、戰無不勝的神話,會和英布、彭越一起把項羽圍在了垓下。

此時,六十萬漢軍團團包圍了不足十萬楚軍殘軍,而且楚軍疲勞糧盡,無力再戰。像這種情況,若是換一般人,早就完犢子了。就比如說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圍的水洩不通,士氣潰散,趙括一點辦法也沒有。最後四十萬人硬是被全殲。

但是項羽不是一般人,他在絕境之時,還能硬頂防線,讓漢軍不敢突擊。而且他當時仍然還有殺出合圍的可能性。

此時,漢軍一號智囊張良獻計,他以“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項羽軍士氣,這才讓項羽失去了率整軍殺出垓下的可能性。


不過項羽此時仍然沒打算投降,他在絕境之時想到了斷尾求生之計。為讓漢軍摸不透自己往哪個方向突圍,他挑選了八百精銳,然後讓鍾離昧部、左右司馬部、項伯部等分散突圍,其實這些人都是引開漢軍視線、掩護項羽突圍的棄子。(後來項伯、左右司馬部投降,鍾離昧被擊敗)

突圍開始後,漢軍果然蒙圈了,摸不清項羽的方向。最後項羽率八百精銳在漢軍的五重層層合圍,十面埋伏下,居然衝了出去,這簡直是奇蹟。

六十萬人合圍,居然還讓項羽跑了,僅從垓下之戰來說,這很難說是漢軍的完勝,是韓信的完勝。

當然韓信也不是吃素的。當項羽突圍後,韓信很快就判定項羽精銳的突圍路線,然後他派出灌嬰率漢軍最精銳的五千主力精騎,疾追項羽直至烏江。畢竟對漢軍而言,如果不把項羽和他的精銳弄死,殲滅再多的楚軍雜兵也沒有意義。

不得不說,韓信的果斷,穩!準!狠!徹底斷絕了項羽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因為項羽雖然一口氣衝到烏江邊上,他所部八百精騎卻已經損失殆盡,這些人如果大半逃出,都能成為項羽在江東重建軍隊的種子,都可以擔任軍官,替項羽重組軍團。日後還能繼續和劉邦相爭天下。

而眼下如果只有自己一人逃回江東的話,徒勞無益,只是給江東父老帶來兵災罷了。

於是最終,項羽拒絕了烏江亭長的好意,沒有過江,自刎而亡——六十萬漢軍合圍,項羽居然還是自殺的。圍他的漢軍,沒有一人敢上前取他人頭。項羽,臨死也鄙視了一把漢軍。



總的來說,項羽在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面臨的情況,完全是兩碼事。前一戰的對手是當時驕傲得意的劉邦,如同烏合之眾的諸侯聯軍。而後一戰的對手則是漢初所有名將,所有的精銳部隊。項羽以少打多,如果這樣的情勢都能讓他打贏,他可就太逆天了。


Mer86


著名的楚漢戰爭,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哪怕從來沒有聽說過,那麼中國象棋裡的楚河漢界總知道吧,這便是當時楚漢的分界線。

而提及這段動盪的時期,經典的戰役更是層出不窮,比如彭城之戰,比如垓下之戰,再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等等不勝枚舉。

下面,我們要講的兩場戰役便是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西楚霸王項羽在彭城之戰中能以三萬精騎擊潰漢軍的60萬兵馬,而在垓下之戰中,何以無能為力呢?

其實彭城之戰之所以能後輕易獲得勝利,還是由於劉邦太過輕敵。劉邦親率60萬大軍勝利打下楚國的都城彭城之後,自以為功業圓滿,每日大擺宴席,飲酒作樂。

項羽發動三萬精兵奇襲,而劉邦倉促應戰,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更何況聯軍各為其主,原本就不是一條心,彼此之間也沒有默契,雖有六十萬之眾,實則一擊即潰。最終漢軍大敗於彭城,而劉邦更是狼狽逃竄。

而垓下之戰時指揮戰鬥的乃是兵聖韓信,劉邦甘願退居二線讓出指揮權。而且垓下的地形屬於大平原,漢軍依據人數的優勢,將楚軍團團包圍,項羽根本無力迴天。

雖然最後僥倖帶著少量的士兵衝出了包圍圈,但是狡猾的韓信在夜間來了一手“四面楚歌”,一下就喚醒了連年征戰的楚軍將士的思鄉之情,戰鬥力大打折扣。

可以說,在垓下之戰中,漢軍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最終項羽無奈烏江自刎。





輕侃古今


彭城之戰中,高祖擁有56萬之眾,數量雖多,但是當時諸侯真正實力還沒有完全拉開差距,諸侯們各懷鬼胎,說是一群烏合之眾不為過。當時韓信雖然也在戰場,當時並沒有完全的軍事指揮權握在手上這是其一,其二以劉邦為首,進入彭城都在喝酒玩樂,認為霸王身陷齊地泥沼,哪怕回兵也需要時間,雖說有防範,主要是防止霸王從北面過來,士氣不高。其三楚地作戰,霸王麾下戰士想著家中親人,士氣上勝過漢軍。當時彭城附近的蕭縣還有范增軍隊駐紮,霸王與范增默契配合,從西面殺入,霸王騎兵出其不意衝殺,諸侯軍群龍無首,一擊及潰,自相踩踏溺水而亡者不計其數。

而垓下之戰中,楚漢之間剛剛簽訂和平協議,霸王引兵東歸,高祖撕毀協議,出乎霸王意料。當時漢軍軍隊指揮權歸於韓信。韓信設下十面埋伏專等項羽,這算是楚漢相爭兩位軍事天才第一次真正較量。淮南王英布歸順漢營,梁王彭越,還有留守楚地的大司馬殷叛變。楚軍已經是四面被圍。更何況當時楚軍糧草已斷,在危機中,霸王依舊在第一次戰爭中差點衝破漢軍中軍。最後張良的四面楚歌使得楚軍思鄉出走,最後霸王夜率800騎兵突圍,最後自刎烏江。此戰中項王面對的是漢初最豪華陣容,又極度缺糧,內有外困。所以雖然兵力相對彭城之戰又很大提升,無奈此時非彼時。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黃詩瓏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彭城之戰劉邦雖然有56萬人,但是一來56萬人是諸侯聯軍人心不齊,絕大多數都是來湊熱鬧、分土地的,沒有人會和項羽玩命。二、這幫人在攻克彭城後守備鬆懈、晝夜暢飲,給項羽以突襲的機會。三、項羽在此之前威名遠播,諸侯對其非常忌憚,不敢和項羽硬碰硬。四、三萬人只是項羽的前鋒,雖然項羽用這三萬人將諸侯聯軍給擊敗了,但是真正擊潰諸侯聯軍的還是隨後跟進的楚軍。



而垓下之戰形勢徹底反轉了,首先項羽軍是喪師失地,軍心盡喪,再加上被團團包圍,水米不足,十萬只是個數字而已,根本沒用。

而劉邦軍雖然名義上還是諸侯聯軍,但是這些諸侯都是劉邦封的,實際上那就是劉邦的軍隊,無論是指揮還是狀態都不是以前的聯軍可以比的。而且劉邦的軍隊是乘勝追擊,勝利就在眼前,氣勢如虹,項羽怎麼贏。


守仁讀仁


彭城之戰,在漢王的指揮帶領下,順利的拿下楚國首都。對於劉邦此次戰役是繼兵起沛縣之後第二次大規模戰鬥的勝利,毫無疑問這將成為日後南征北戰既定的根本。一路告捷順風順水的劉邦,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城,幾乎是洋洋得意。在彭城更是忙於瓜分項羽留下的奇珍異寶和數不清的美人家眷,更是日日飲酒作樂,大擺慶功宴。上到最高領帥,下到士兵走卒沒有一個不是沉浸在這場盛大的宴會中,進而忽略了遠在齊地的項王。

彭城淪陷的消息傳到齊國後,憤怒的項羽馬上作出反應,重新部署戰略。一方面他讓楚軍將士繼續按照原來的計劃攻打田橫,另一方面自己帶領三萬精銳騎兵秘密的火速趕往彭城,在外人看來,一切如舊,項羽無法顧及彭城,深陷齊國征戰泥潭。

晝伏夜出的項羽軍巧妙的避開城池,由於對本土地形熟悉,並未被察覺出分毫。飛速的進軍彭城地區。項羽插入彭城後,沒有立刻打響戰鬥,而是迂迴到彭城西部,斬斷聯軍與後方的聯繫。軍事鬆懈的諸侯聯軍對突如其來出現在彭城西部的楚軍一時慌了手腳。三萬楚軍精兵,人人視死如歸,準備決一死戰。項羽擺兵佈陣帶領將士們直衝聯軍軍隊,一時衝散諸侯軍隊,使其四下分散,陷入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戰士接近中午,聯軍大敗,在逃亡途中被斬殺與落水的士卒多達十萬餘人。

彭城慘敗,給劉邦留下深刻的教訓,以至於在劉邦奪得天下後與韓信憶往事時,討論各位將領的率兵能力。劉邦問韓信,像我,能夠統領多少兵馬呢?韓信毫不猶豫的回答,“陛下最多不過統領十萬餘人,陛下不善於將兵,而善於將將。一語道破天機。”


柯伊伯魄


人物對比和兵力對比都不一樣,垓下之戰劉邦一方的勢力已經發生很大的轉變。已經無法再一次復刻彭城之戰的輝煌。


彭城之戰

兵力差距

在彭城之戰的兩軍對比差距很大,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都是東拼西湊而來,在戰前劉邦以項羽殺義帝楚懷王為理由大打輿論戰,向天下諸侯傳檄文,聲稱項羽大逆不道,原因從關中出兵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

檄文傳到各路諸侯手上的時候不服項羽的人紛紛響應,一路連蒙帶騙的召集了五十六萬兵力。但是看起來這些數量非常多,實際上都是一群作戰力不強,沒有組織的戰士,很容易被打散。

而項羽這一邊的兵力是跟隨自己一路征戰天下許久,每一個人都有向死而生的決心,與劉邦陣營的戰士差距很大。


指揮差距

在指揮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出奇招,以奇勝。項羽在這一戰戰役中率領的三萬精兵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進行突襲。


項羽繞道彭城西南方向,然後等待劉邦的大軍進入彭城,並在早上攻擊劉邦的屁股,然後讓一隻小分隊繼續游擊戰方式去打擊劉邦的大軍。多點打擊的方式讓劉邦的大軍沒有能夠有效的組織反擊,亂做一團。


這些操作這裡需要及其出眾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進攻地點、時間,而又要極大的耐性等待敵人最鬆懈的露出破綻的時候進行攻擊。


領導者不同

在指揮者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距,劉邦面對用兵如神的項羽面前還是不夠看,簡簡單單的幾個回合就敗下陣。彭城之戰中是劉邦對陣項羽,而不是韓信對陣項羽。


韓信曾經說過劉邦帶兵只能帶最多十萬人,這次五十多萬人的規模遠遠超出劉邦的帶兵能力。而項羽和韓信能夠帶多少呢?劉邦也問過這個問題,韓信給出的回答是多多益善,來多少都無所謂。這就是兵仙的實力,當時也只有項羽和韓信能夠擁有如此能力。


這幾個因素就是彭城之戰失敗的最大問題,而在垓下之戰中已經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這場戰役中項羽的對手已經換成韓信,韓信的指揮能力和計謀不在項羽之下,在相同等級的情況之下,項羽想要再一次發生奇蹟還是有一些困難。


而在彭城之戰中韓信幹什麼去了呢,歷史上沒有很明確記載,但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關中圍困章邯的軍隊,沒有參加彭城之戰。第二種是參加了彭城之戰,但是劉邦沒有重視提出的建議,加上項羽的奇招,讓劉邦慘敗。


垓下之戰

而且垓下之戰本身就是一場不光輝的戰役,在之前項羽和劉邦剛剛簽訂《鴻溝協議》。項羽帶著部隊撤退卻遇上了劉邦的截胡,項羽的主要兵力並沒有集中在此地。

而且這場戰役的目的性不一樣,之前能夠取得勝利,佔領一些地盤,慢慢蠶食;這次的目標直指項羽的項上人頭,如果這次不能成功那以後就更加難。所以這次要贏,也不能輸。

而這次撕毀協議也稱不上不光彩,在戰爭之中本身就是勝者為王,一張簡簡單單的紙面對整個天下江山,這兩者的差距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之上。要說劉邦是一個陰險小人也罷,說他兩面三刀也罷,他始終都是最後贏家,天下最後是姓劉而不是項。


歷史上為了利益而捨棄信義,放棄人性的事情還少嗎,在關於到皇位的爭奪之路本來就是極為血腥,充滿不可管控的事情。武則天能夠殺自己的孩子,李世民能夠與兄弟反目成仇,司馬一族能夠引“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都是一個皇位而導致。


而在垓下之戰中說項羽失敗其實也不準確,應該說韓信失敗了,這一次劉邦退居二線甘心讓韓信指揮就說明了對這次戰役的重中之重,就是想要誅殺項羽。但結果是項羽依舊能夠撕開一張網,突圍成功,只不過在烏江自刎而死。如果項羽能夠過烏江,重新整頓兵力,劉邦估計還要一段時間才能夠稱帝。


兩次戰役的性質以及各方面的條件都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一次破釜沉舟的只不過換成了劉邦,角色互換。


點個關注,一起研究分享歷史,發現更多精彩。


空夢歷史


彭城之戰項羽是利用突然襲擊 攻其不備等戰術

加上項羽的強大騎兵部隊,像一把利劍突然刺來,直插指揮部!劉邦陣營更本來不及組織有效的反抗!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劉邦已無力挽回敗局!

而垓下之圍,是韓信利用“擊其暮歸”戰略,利用特殊戰陣瓦解了項羽的劍型陣勢!削去了劍陣的鋒芒!再加上地利的優勢,以逸待勞…後來又通過“四面楚歌”徹底瓦解了楚軍的鬥志與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