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兒子臨死前,為何後悔沒有除掉姜維?兩人有何矛盾?

L雪媛


提起三國時期著名的人物,很多人都會想到諸葛亮,諸葛亮不僅僅是一位謀士,他出將入相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有人說,如果不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的話,可能就不會有三足鼎立之勢。劉禪上位之後,面對諸葛亮時會有一種不安感,劉禪的父親曾經說過,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所以這種不安感從未消失過,雖然劉禪知道諸葛亮並不會這麼做,但是他內心仍然會有一種恐懼!

並且,他還對諸葛亮所培養的下屬十分不滿,視這些人如大敵。諸葛亮在世劉禪並不能說什麼,更不能對這些人做什麼!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終於不用再隱忍了!他希望朝堂如今的局勢能夠出現轉變,因此劉禪就把目光放在了諸葛亮的兒子身上。諸葛亮的兒子從小就沒待在諸葛亮身邊,所以自然也沒學到父親的本事。諸葛亮死後,短短數十載名將名臣相繼隕落,有一句話說得好叫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話並非說廖化能力不足,而是說蜀漢後繼無人,到最後身為降將的姜維,扛起了蜀漢大旗。劉禪想利用諸葛瞻來對付姜維,在費禕遇刺之後,整個蜀漢的軍隊就由姜維掌管,姜維帶領軍隊繼續北伐。其他人對姜維的這個做法感到非常不滿,而其中最不滿的就是諸葛亮的兒子了。劉禪想要除掉姜維,就要從諸葛瞻入手。雖說諸葛瞻沒有他父親那般有才華,但是此人也算得上是精通書法,而且才思敏捷。

諸葛亮曾經對自己的哥哥說過,諸葛瞻雖長得聰明可愛,但怕他太過於早熟,將來成不了大器!諸葛亮死後,諸葛瞻繼承了他的爵位,人們對他抱有很大的期待,覺得他一定會像諸葛亮那般有才華,百姓認為諸葛瞻將會是第二個諸葛亮。每當朝廷發佈一些好的政策,百姓都會自然而然的認為是諸葛瞻所提倡的!而真正的情況是,諸葛瞻只是擁有父親的名頭罷了,而諸葛瞻自然也知道這一點,因此他的心中多少會有一些怨言。表面上是他接了諸葛亮的班,但實際上他只是空有頭銜罷了,真正接諸葛亮的班,完成諸葛亮遺志的是姜維。

時間一晃就到了景耀5年,姜維北伐失敗。諸葛瞻趁此機會像劉禪建議收回他的兵權,劉禪採納了他的這個建議。不僅收回了姜維的兵權,並且同意他回鄉種麥。次年,魏國的軍隊偷襲蜀國,諸葛瞻奉命帶兵抵抗,在軍隊將要到達涪縣時,一位尚書建議諸葛瞻趕緊佔據險要地勢,萬萬不可以讓敵軍順利進入平原。

諸葛瞻聽了這個建議之後,十分的猶豫,也正是因為他的猶豫使得他們錯過了最佳的時機。之後敵軍擊敗了蜀軍的前鋒,而諸葛瞻率兵退到了綿竹防守!就在這時,對方的大將寫信勸諸葛瞻趕緊投降,諸葛瞻看了之後非常的生氣,並且斬了來使!此時諸葛瞻的情緒已經崩潰了,他說了一段話,說自己對內不能夠除掉黃皓,對外不能夠牽制住姜維,現在帶領軍隊進攻卻不能夠守衛住國土,這三宗罪讓他沒有臉面再回去了!之後,諸葛瞻帶兵拼死頑抗,最終戰死沙場!可見,諸葛瞻是十分後悔沒有徹底除掉姜維的,那麼他究竟為什麼如此恨姜維呢?

姜維支持北伐,他一直遵循著諸葛亮的遺志,並且付出了實際行動,但是諸葛瞻卻非要和他反著來,還上奏彈劾他。諸葛瞻認為,繼續北伐就是把國家置於不顧,因為國家如今的情況是滿足不了戰爭的消耗的,諸葛瞻認為姜維非常自私。因為這件事情,這二人的成見越來越深。


木劍溫不勝


諸葛瞻(227~263)是諸葛亮的唯一的兒子,諸葛亮46歲時喜得貴子。由於諸葛亮一直帶兵北伐魏國,不可避免疏於了兒子的教育。

所以歷史上的諸葛瞻並沒有他父親顯赫的名聲和智慧。

諸葛亮能掐會算有識人之能,再者說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知子莫若父”,諸葛亮對兒子的將來早已瞭然於胸。

他在兒子7歲時,曾寫信給哥哥諸葛瑾曰:“(瞻)十分聰明可愛,只怕他過於早熟,將來成不了大器。”講真諸葛亮果然高明,諸葛瞻確實沒成大器。

這也不能全怪諸葛瞻,諸葛亮死時他只有7歲,換言之,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並沒有傳給他的兒子,反倒傳給了他的接班人——姜維了。姜維的名氣要遠大於諸葛瞻,姜維九伐中原時,當時諸葛瞻在幹什麼呢?



諸葛亮死後,7歲的諸葛瞻承襲了父親爵位——武鄉侯。17歲時,娶後主劉禪的女兒為妻,官拜都騎尉。次年擔任御林軍中郎將。

當時蜀漢百姓懷念諸葛亮,把朝廷的成績都歸功於了諸葛瞻,這讓諸葛瞻飄飄然不知所以。

在蜀國成都保衛戰——綿竹之戰時,【景耀六年(623年)】,諸葛瞻帶領的京都禁衛軍至少在3萬人以上,竟阻擋不住鄧艾1萬人馬的進攻。諸葛瞻最後兵敗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護衛國土,我有三罪也”。】

諸葛瞻為何要說不能制衡姜維?他和姜維有什麼仇呢?

姜維(202~264)是諸葛亮的徒弟,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此看來諸葛亮是姜維的長輩,雖然姜維比諸葛瞻大25歲,但二人應該是平輩,故兄弟相稱。



按照常理來說,兄弟之間應該相互幫助,諸葛瞻和姜維之間沒有利害衝突,應該和睦相處共保蜀國。

然而在景耀四年(262年)(即諸葛瞻戰死前一年)。諸葛瞻和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時,當姜維北伐失敗回來後,他和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以致於造成國內疲弊, 於是上表後主劉禪,要求削奪姜維的兵權,但後主沒有采納他們的建議。

為何劉禪沒理會他們的建議呢?原來劉禪瞭解內情,姜維執行的是諸葛亮的遺囑——誓死北伐。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七伐魏國的事情吧。諸葛亮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和曹魏死磕上。難道諸葛亮不懂“勞民傷財和窮兵黷武”的道理嗎?非也,諸葛亮比誰都看得清楚,不打仗蜀國死的更快。


▲姜維

原來這是蜀地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蜀國的命運,蜀國山多地少人稀,不容易做大做強,只有不斷主動出擊侵擾魏國,遲延魏國的發展才是唯一的辦法。

換言之,諸葛亮是以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無畏精神去戰鬥,否則蜀國滅亡的更快。

姜維執行的是諸葛亮的戰略戰策,這一點劉禪比誰都清楚,諸葛瞻可能不明白,因為父親死時他才7歲,所以才有這種愚蠢的想法。

說實話,假如要懲罰姜維,首先第一個受懲罰的應該是諸葛亮。

諸葛亮六伐中原無寸土之功,沒有踏出祁山半步,消耗了蜀國20多年的國力、財力,姜維有罪,諸葛亮難辭其咎。

這也是劉禪對他們的建議置之不理的原因。



姜維的功與過輪不到諸葛瞻說三道四,姜維再不濟也沒有失去最關鍵的一戰,假如是姜維帶著禁衛軍阻擊鄧艾,我估計成都不會很快失陷,劉禪也不會不戰而降。(腦補姜、鄧鬥智的精彩片段)

諸葛瞻在兵力優勢,條件有利的情況下卻錯失良機,失去了拯救蜀國的最後機會,諸葛瞻不檢討自己的責任,反而把所有責任推給姜維,難道能制衡姜維就能拯救蜀國嗎?(諸葛瞻想和鄧艾公平決鬥,不自量力的諸葛瞻)

我看未必,我們來看看諸葛瞻在蜀國保衛戰的表現吧!

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國徵西將軍鄧艾率領3000人馬,走陰平小路從景谷道(劍閣其中的道路)攻入,諸葛瞻請命前往拒敵,劉禪把守衛成都的精銳部隊交給女婿指揮。

諸葛瞻帶領著張飛之孫張遵、李恢的侄子李球、黃權之子黃崇等人出發了。

諸葛瞻帶領著部隊行進到綿陽時,突然下令部隊停止前進。當時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把鄧艾人馬消滅在峽谷之中。

不知道諸葛瞻哪根神經搭錯了,他斷然拒絕了黃崇的建議,直急得黃崇痛哭不已。這就是人們吹捧他的結果,諸葛瞻養成了自以為是的壞毛病,聽不進不同意見。


▲鄧艾

當時諸葛瞻心中咋想的我不知道,也許他想和鄧艾來個公平交手,不想乘人之危吧!說實話就憑諸葛這點能耐,假如他乘鄧艾立足未穩主動出擊,鄧艾興許就會被包了“餃子”。

然而,機不可失,時不可再來。諸葛瞻在綿竹擺開陣勢等待鄧艾,鄧艾進入平原後,派兒子鄧忠和大將師篡從左右包抄,結果諸葛瞻被二人打得大敗,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

親們看到了吧!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不僅是一個草包,而且是一個好高騖遠之人。行軍打仗,講究的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歷史上只有春秋戰國時宋襄公“半渡不擊”,諸葛瞻堪比當年愚蠢而“仁義”的宋襄公。

像他這樣水平的人,有什麼資格來指責姜維?


秉燭讀春秋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並非出自個人恩怨,而是對其窮兵黷武政治的不滿。當時在蜀國,包括諸葛瞻在內的許多蜀國軍政人物,都對姜維年年發動北伐、勞民傷財持反對意見,所以後來他發出“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的感嘆。但是我們要明白,姜維就算有過錯,與黃皓也不是同一性質的。

第一,姜維頻繁的北伐,大傷蜀國元氣

在蔣琬、費禕當權時期,蜀國一改諸葛亮積極進取的政策,趨於保守。姜維是少數堅定主戰的將領,主張以武力奪取隴西。費禕不認同姜維窮兵黷武的軍事冒險計劃,有心壓制,每次姜維請戰,他撥給的士卒不超過一萬人。

公元253年,費禕被刺身亡,姜維成為蜀國軍政一把手,從此,蜀國幾乎年年對外用兵。是年,姜維以數萬大軍攻狄道,無功而返。

公元254年,狄道縣令李簡投降蜀漢,姜維再次出兵隴西,包圍襄武城,擊破並斬殺敵將徐質,魏軍倉惶敗退。不過,史料還有另一種說法,卻是魏將徐質斬殺蜀將蕩寇將軍張嶷,蜀軍敗走。

公元255年,姜維領著數萬兵馬,抵達桴罕,兵鋒再指狄道。在洮西之戰中,姜維大破魏軍,殺敵萬餘,取得大捷。然而在攻打狄道城時失利,無功而返。

公元256年,姜維兵出祁山,遭到魏將鄧艾的反擊,傷亡慘重。《資治通鑑》記:“士卒星散,死者甚眾。”國內對姜維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維”。

公元257年,姜維又率領數萬人馬,奔襲秦川。魏徵西將軍司馬望與安西將軍鄧艾祭出烏龜戰術,只守不攻。雙方陷入僵持局面,相持幾個月後,姜維無法取得進展,遂於公元258年初撤軍而去。

從姜維上臺後,連續六年時間,連連主動出擊,多數無功而返。就算取得得洮西大捷,對蜀國亦無大利。蜀國本是弱國,頻繁戰爭令勞民傷財,故而此戰略被斥為窮兵黷武。

第二,姜維的北伐戰略遭到多數將領的反對

在蜀國內部,反對姜維北伐戰略的大有人在。

首先反對的人是徵西大將軍張翼,他在朝廷上與姜維展開舌戰,認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不過,拍板權終究在姜維手中,他不聽張翼意見,堅持出擊。在姜維取得洮西大捷後,張翼又認為應該見好就收,否則將反勝為敗。姜維不聽,後來攻打狄道果然遭到失利。

公元256年北伐失利後,不僅是將領們反對北伐,連百姓都怨聲載道。國內對姜維的不滿情緒也與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維”。時任蜀國中散大夫的譙周寫了一篇《仇國論》,批評姜維的軍事冒險主義。認為“民之疲勞則騷亂之兆生”,“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

當時諸葛瞻被任命為衛將軍,錄尚書事,就是負責內政,他對姜維的窮兵黷武也是持反對意見。時任右車騎將軍的廖化私下裡說:“窮兵黷武一定會把自己燒死的,這就是姜維的寫照。智謀不如敵人,兵力也不如敵人,卻沒完沒了地用兵,國家何以自存呢?”

由此可見,姜維的北伐戰略,是不得人心的。

第三,姜維北伐是導致魏國發動滅蜀之戰的主要誘因

公元262年,姜維又一次出兵北伐,進攻洮陽。魏徵西將軍的鄧艾率部反擊,大破蜀軍。姜維退守沓中。

儘管姜維頻頻發動戰爭,對魏國卻沒形成致命的打擊。不過,司馬昭對姜維的流寇戰術十分頭疼。這時有個名叫路遺的騎士自告奮勇,情願潛入沓中,伺機刺殺姜維。從事中郎荀勗反對說:“明公主宰天下命運,理應揮動正義的權杖討伐不歸順者,何必採用刺殺這種下三濫手段呢?”

司馬昭認為魏國軍事力量遠遠強於蜀國,卻一直居於防禦地位,成倒懸之局,應該要反客為主,轉守為攻,討伐蜀漢。

司馬昭從三個方面分析伐蜀勢在必行:其一,魏國自平定諸葛誕叛亂,經過幾年休整,元氣已經恢復到全盛時期的水平;其二,欲消滅東吳,勢必要先消滅地處上游的蜀國,便可沿長江而下,水陸齊進,直搗吳都;其三,蜀國總兵力只有九萬,駐守首都及其他軍事基地的部隊有四萬人,能機動作戰的人數只有五萬人。這五萬機動部隊,主要由姜維統領,駐紮在沓中。只要把姜維的部隊困在沓中,魏軍主力部隊從東部乘虛而入,直指駱谷,奔襲漢中。只要漢中失守,闇弱的劉禪必定六神無主,百姓也將陷入恐慌之中,到時必可一舉滅掉蜀國。

在此之前,姜維之所以屢屢北伐,魏國採取守勢,主要是魏國連續爆發幾起內戰,無法集中精力對付蜀國。如今司馬昭已經平定內亂,可以騰出手來進攻蜀國。可以說,姜維的北伐,是司馬昭決定發動滅蜀之戰的主要原因。

當諸葛瞻的軍隊作為蜀軍最後一道防線被鄧艾擊破後,諸葛瞻知道蜀國大勢去矣,他在臨死之前,對姜維咬牙切齒,正是因為認為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姜維。


君山話史


在諸葛亮的兒子臨死前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關於這三罪,其中“內不能除去黃皓”和“進軍不能守護國土”這兩條還好理解,但他說的“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這天有點難以理解了。那麼,這個諸葛瞻與諸葛亮北伐方針堅定執行者的姜維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矛盾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在他的出生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6歲了,典型的老來得子。這個諸葛瞻遺傳了諸葛亮的優良基因,從小就特別聰慧。但是對此,諸葛亮在兒子八歲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成熟得太早,將來不能成大器。不久之後,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這一年,諸葛瞻剛剛八歲,諸葛亮還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好好培養,將自己的一身絕學交給諸葛瞻,就撒手人寰了。

在諸葛亮死後,諸葛瞻襲爵武鄉侯。17歲的時候,他迎娶了公主,並被授為騎都尉,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由於他老爸諸葛亮的名聲在外,所謂虎父無犬子,再加上諸葛瞻記憶力強,並精通書法繪畫,因此百姓對這個諸葛瞻有著很高的期望。當時朝廷發佈的政令,即使不是諸葛瞻倡導的,但是百姓們普遍迷信這都是諸葛瞻的功勞。一時間,諸葛瞻美滿天下,實則有些名過其實。也就是這樣,讓諸葛瞻有點飄飄然了,以自己的父親諸葛亮作為榜樣,希望可以內安朝堂,外御強敵,成為說一不二的大佬。




隨後,諸葛瞻一路升遷,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此時,諸葛瞻感覺距離父親的差距越來越小了,躊躇滿志。然而,夢想是美好了,現實是殘酷。雖然蜀國朝堂中的大臣基本都是當年諸葛亮提拔的,可以縱容他,慣著他,但是宦官黃皓和手握重兵的姜維都不鳥他,一時間諸葛瞻很有挫敗感,對黃皓和姜維很是不滿。

宦官黃皓因為有劉禪撐腰,諸葛瞻拿他沒辦法。於是,他就將矛頭指向了姜維。262年,姜維北伐敗回,諸葛瞻上表給劉禪,削奪姜維的兵權,讓他去擔任益州刺史。再加上之前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劉禪不肯,這一下嚇得姜維不敢回成都,只得在沓中屯田。

不久之後,263年冬,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領兵出戰,阻擊鄧艾。諸葛瞻不懂軍事,還猶豫不決,不聽從黃崇迅速搶佔險要地勢的建議,致使鄧艾大軍進入平原,長驅直入,蜀軍的前鋒被打敗,諸葛瞻只得退守綿竹。此時,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隨後,蜀國最後一戰綿竹之戰爆發,諸葛瞻擺好陣勢,與鄧艾大軍決一死戰,最後的結果是諸葛瞻戰死,鄧艾進軍成都,劉禪開門投降,蜀國滅亡。

關於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說白了就是兩人治國理念不同,諸葛瞻主張休養生息,而姜維堅持諸葛亮北伐的既定方針,但敗多勝少,這樣造成諸葛瞻認為姜維好戰無功,並致使國內疲弊,是個禍害。他想制衡姜維,但是自己能力不行,姜維根本就不鳥他。於是,他只能哀嘆自己無能呀!總之,諸葛瞻能力不行,就別學自己的老爸,否則就是害人害己,誤國誤民,最後還丟了卿卿性命。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當鄧艾帶著兩萬人奇襲陰平,逼近成都的時候,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軍拒守。結果諸葛瞻在綿竹被鄧艾打得大敗,死前,他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他說他有三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

諸葛瞻說的自己犯的這三條罪,第一條和第三條都能理解,只是這第二條,不能制姜維,讓人很不能理解。

(姜維)

姜維是一個擁兵自重的人嗎?姜維想獨立做大嗎?顯然不是的。別的不說,就把最後關頭,姜維手握十萬大軍,駐紮在劍門關。當時劉禪已經投降了鄧艾,如果姜維想做大,想要考慮自己的利益,顯然那時候是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你劉禪已經投降了,我現在要反你,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劉禪去信讓姜維也投降曹魏的時候,姜維儘管一萬個不願意,他依然聽從了劉禪的話。

而且,如果姜維想考慮自己的利益,那麼,他投降曹魏以後,就會一心一意地幫曹魏做事,為什麼還要攛掇曹營自相殘殺,以此製造曹營大亂,從而光復蜀漢呢?

姜維對蜀漢的忠心耿耿,於此可見一斑。

既然姜維那麼忠於蜀漢,諸葛瞻卻為何要說出那樣一句話來呢?

這就要說到諸葛瞻這個人了。

諸葛瞻其實本身就是個沒什麼水平的人,由於他爹是諸葛亮,因此他從小就備受蜀漢君臣的照顧。那時候,蜀漢朝廷中若是出了一個什麼好政策,大家都會說這個政策是諸葛瞻提的建議,根本不會想到有可能是蔣琬、費禕、董永等人的主張。

(諸葛瞻)

因為受到大家這樣的照顧,諸葛瞻便對自己的角色定位看得非常不清楚。

諸葛瞻在繼承了諸葛亮武鄉侯後,被劉禪拜為平尚書事。這在當時的蜀漢,其實只是一個小角色。不過,諸葛瞻並不認為自己是小角色,他認為他的位置和諸葛亮一樣重要,要想做諸葛亮曾做過的事情。

諸葛亮曾做過什麼事情呢?諸葛亮在蜀國一言九鼎,朝堂上下,軍隊內外,全部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就算諸葛亮大部分時間在外北伐,但是他依然掌控著朝堂。畢竟朝堂上都是他推薦的人。有什麼事,他們都會向諸葛亮報告。因此,也相當於由諸葛亮說了算。

諸葛亮能做到那一步,既是劉備去世託孤的時候,給予了他這麼崇高的地位,也是他文治武功確實了得,蜀國上下服他。

諸葛瞻所謂的內除黃皓、外製姜維這些事,顯然也是希望能像諸葛亮一樣,做到朝堂上下由他說了算。但是很顯然,他既沒有那樣的威望,也沒有那樣的能力,更沒有那樣的必要。

不但沒有必要,諸葛瞻還因此引起了禍亂。

(劉禪)

諸葛瞻曾給劉禪建議,讓劉禪把姜維召回來,封為益州刺史,並因此解除姜維的兵權。

如果劉禪聽從了諸葛瞻的建議,按照姜維的性格,他肯定是會回來的。那麼,姜維回來後,蜀國由誰來帶兵抵禦魏國呢?顯然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人。謀略且不說,就是在服眾這一塊上,蜀國就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人。

諸葛瞻一心想要剪除姜維的權力,雖然劉禪沒有聽他的建議。但是,顯然蜀漢也因此大受影響。後來姜維的幾次出兵,都因為諸葛瞻的阻止,而出現了後繼不足的現象。而最後,姜維為了避禍,為了避免被人所陷害,乾脆放馬南山屯田,也是這個原因。

由此可見,諸葛瞻臨死前說的話,事實上表明瞭,他本人正是蜀國禍亂的源頭。


張生全精彩歷史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蔣宛和費禕先後繼任大將軍主持蜀漢國政,兩人執政十九年,蜀漢沒有進行過北伐。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遇刺身亡,同年姜維開始主持第一次北伐。延熙十九年春(256年)姜維以都督內外軍事加授大將軍銜,開始全面掌握蜀漢軍權。




姜維北伐,從253年到262年9年時間共進行了九次北伐,一年一次高頻率的北伐無疑對本來就國力有限的蜀漢是個巨大而沉重的負擔,而且九次北伐僅大勝兩次,其餘北伐要麼徒勞無功相持不下,要麼小勝或大敗,年年北伐年年消耗蜀漢本來就有限的力量,此舉招致蜀漢朝廷上下同聲怨氣,反對北伐之聲一浪高過一浪,姜維處於風口浪尖,騎虎難下。




而其中反對北伐最堅決,批評之聲最嚴厲的,又屬宦官黃皓、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和鎮南大將軍張翼,黃皓與曹魏暗通交連,反對北伐乃出自私心,而張翼更是公開在朝堂對姜維嗆聲反對北伐,據《三國志 張翼傳》記載: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至於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最初是支持姜維北伐的,但北伐遲遲未有多少的收穫卻徒耗國力,諸葛瞻於是又轉而反對北伐。

蜀漢景耀五年(262年),姜維最後一次北伐為鄧艾所擊退,敗歸成都。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等人聯名向後主上書,謂姜維好戰無功,連連北伐致使國內疲弊,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時宦官黃皓弄權,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恐黃皓加害於他,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以避禍。




諸葛瞻對姜維年年北伐雖然頗有怨言,但姜維是諸葛亮親定的北伐接班人,更何況姜維當時位高權重,都督內外軍事加授大將軍銜,是蜀漢實權第一人,而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分權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一個主政務,一個掌兵權,兩人官秩相當,諸葛瞻還沒有能力除掉姜維,而且二人素無嫌隙,僅僅是政見不同,諸葛瞻還沒有到要殺姜維這種仇恨地步。


大國布衣


諸葛亮死後,諸葛瞻秉承了父親的爵位。由於他醒目書法繪畫,又才情急迅,以是人們都將他看作第二個諸葛亮。每當朝廷頒發少許好的政令,庶民就會說是諸葛武侯所首倡的。連帶著對諸葛瞻也欽佩萬分,覺得是他發起的。實在,諸葛瞻只是頂了諸葛亮個名頭罷了,對此諸葛瞻心中也有牢騷。由於父親死後是姜維接了他的班,而不是本人。景耀五年,姜維北伐大北而歸。諸葛瞻乘隙勸劉禪回籠兵權,省得勞民傷財,拖垮蜀國。劉禪服從了他們的發起,回籠了姜維的兵權,和議了姜維回沓中種麥的要求。景耀六年,魏國上將鄧艾奇襲蜀地陰平,諸葛瞻領兵反抗。在抵達涪縣時,尚書黃崇屢次勸他佔有險峻局面,不行讓敵軍進來平原。但諸葛瞻因再三夷由,錯過了最好機遇。後來鄧艾雄師當者披靡,擊敗了蜀軍先鋒,諸葛瞻率人退守綿竹。那時鄧艾寫信勸降諸葛瞻,諸葛瞻盛怒,斬了來使。又有人勸他先撤回蜀國再做希望,他哭著說:“我對內不可撤除黃皓,對外不可管束姜維,進軍卻不可守禦河山。犯下這三宗罪,我另有什麼臉面且歸呢?”因而他帶人在綿竹決戰到底。可見諸葛瞻在死前都對黃皓和姜維定見頗深,對黃皓是由於他太監擅政,對姜維則是悵恨他北伐拖垮國度。


腦凍歷史觀


諸葛瞻和姜維,一個是諸葛武侯的兒子,一個是其傳人,都是忠君愛國之士,都有相同的志向,然卻是天意弄人,殊途同歸!

諸葛瞻與姜維有矛盾嗎?確實是有的,但要說到除掉姜維,也沒那麼嚴重,據《元和郡縣誌》記載,當年諸葛瞻戰死綿竹前那句悲憤之言是這樣說的: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對奸宦黃皓,諸葛瞻是咬牙切齒,希望能“除”之,而對姜維只是用“制”,即“制約“,“束縛”之意,那麼本該親如兄弟的兩人為何到最後會鬧到如此地步呢?諸葛瞻與姜維的矛盾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呢?我總結了主,次兩個原因。

主因,政見不同

對於蜀國的未來發展,姜維一直是秉承了當年諸葛亮的做法,不坐以待斃,主動出師北伐,試圖拿下隴西之地,為蜀漢以後的長遠發展做打算。不過諸葛亮死後姜維並未掌權,直到數十年後,姜維掌權了,北伐戰略才開始實施。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到姜維北伐這中間數十年蜀漢秉承的是什麼政策呢?四個字來說便是“休養生息”,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董允相繼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這三人都恪守了保境安民,屏息烽煙的自守之策,有沒有好處呢?確實還是有顯著成效的,在這些人執政期間,蜀國內部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外敵來犯也都是無功而返,所以這一政策深深的影響了諸葛瞻。當然,諸葛亮當年死時,諸葛瞻年不過八歲,後來仕途順暢,也與蔣琬、費禕、董允這些老臣的提攜有關,所以諸葛瞻的政見是與費禕、董允他們一脈相承的。

而後來到諸葛瞻主內政,姜維掌兵權時,政見相左的兩個人勢必要展開一場較量,不能和平相處了。很顯然,從後來姜維“九伐中原”的事蹟來看,諸葛瞻還是沒能鬥過姜維的,而姜維的屢次北伐也是一次次激化了他與恩師之子諸葛瞻的矛盾,所以後來諸葛瞻不惜與奸臣黃皓合作,也想要拿掉姜維的兵權。

公元262年,姜維北伐失敗,諸葛瞻與董厥等人上表給劉禪,希望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削奪他的兵權,而姜維也因朝中無人支持,加之有黃皓為患,於是便不敢回成都,跑到沓中種麥去了。

次因,活在了姜維的陰影之下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親子,卻沒得到父親的真傳,反倒姜維卻成為了諸葛亮的傳人,試問這讓諸葛瞻作何感想。

陳壽曾評價諸葛瞻:“言過其實”,可見當時諸葛瞻仕途順暢還是遭受了一定非議的,這自然讓人很不痛快,想到諸葛亮的兵法、治國之術本該屬於自己,卻被父親傳給了一個外人,加之後來和姜維共同執政期間,又處處遜色於姜維,姜維數次北伐,諸葛瞻對此卻是無能為力,又怎能不讓諸葛瞻對姜維產生敵意呢?

其實反觀姜維對諸葛瞻,也許到沒什麼敵意,史料上沒有姜維攻擊諸葛瞻的記載,而諸葛瞻與姜維之間的矛盾,其實主要還是在諸葛瞻,一來是政見不同,二來諸葛瞻也確實對姜維有所嫉妒,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姜維,字伯約,是蜀漢時期的名將。在諸葛亮北伐時投降蜀漢,之後受到重用。

姜維在諸葛亮軍中,一步步從奉義將軍提升到了中監軍徵西將軍的位置,諸葛亮對其也是禮遇非常。在諸葛亮病逝後,姜維回到成都,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那麼諸葛亮看重的將軍姜維是因為什麼會和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產生矛盾呢?

總的來說都是為了利益和權力,這場爭鬥實際上就是蜀漢集團內部的分裂與爭權奪利。

劉備死後,劉禪開始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既然是發展,就必須要人支持自己,這時他想到了一個極佳的人選,那就是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諸葛瞻迎娶了蜀漢的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這樣顯赫的門第,劉禪當然要將他爭取過來為自己所用。

諸葛瞻並沒有像民間所誇耀的那麼聰明敏捷,在景耀四年(261),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和董厥一同輔佐政事。他們並沒有起到自己的作用,出面干預當時的宦官黃皓弄權的事,反而和朝中其他大臣一樣,遷就庇護黃皓。

諸葛瞻在當時是衛將軍,但是手中並無軍權,所以不過佔著一個空職位罷了。

而姜維作為諸葛亮看重倚重的後輩,手中掌握著當時蜀漢大部分的兵權,是手握實權的大將軍。劉禪性情軟弱,所以在當時其實是主和的,作為劉禪的心腹,諸葛瞻當然為劉禪是鞍,一切聽從劉禪。但是姜維卻是主戰派,主張北定收復中原。

景耀五年(262),姜維北伐敗回,這給了諸葛瞻和董厥一個罷免姜維的大好機會。

於是諸葛瞻與董厥上表給劉禪,上書說正是因為姜維好戰無功,才致使國內經濟貧弱,兵力不足,百姓無法安定生活,要求處罰姜維,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罷免姜維的兵權,這份表據說被當時的蜀漢的長老們保存了下來。

雖然劉禪也很想罷免姜維的兵權,但當時的政治和戰爭形勢卻不允許劉禪這樣做。當時的戰爭正處在白熱化狀態,朝中又沒有其他人可以用來帶兵打仗,只有姜維的軍事能力最為出眾,於是這件事就被擱置了下來。

景耀六年(263)的冬天,諸葛瞻也迎來了可以立功並證明他軍事才能的機會。魏國的徵西將軍帶領將士們從景谷道處攻入。緊急情況下,諸葛瞻帶領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的兒子黃崇等前去應敵。但事實證明,諸葛瞻並沒有遺傳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天賦,諸葛瞻在帶兵時盤桓不前,又猶疑不決,狂妄自大,不採用黃崇的建議,因此錯失良機,蜀軍大敗。諸葛瞻也戰死軍中。當時姜維假裝投降敵將鍾會,但實際上是勸說鍾會造反,沒想到事情敗露,他們都被殺害了。

在《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諸葛瞻決戰前悲憤地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可見諸葛瞻對姜維和黃皓的痛恨。

但是姜維和諸葛瞻都是為了國家利益出發,都是忠君報國之輩,最終也都為國戰死。他們兩人都為了蜀漢拋頭顱,灑熱血,甚至犧牲自己的性命,在歷史上書寫了屬於他們的蕩氣迴腸的一筆。


煮酒君


諸葛瞻說的原話是『外不能制姜維』,所謂『制』按照字義,無非是限定、約束、管束,頂了天稍帶強力,但和『除去』尚有很大的距離。

諸葛瞻對姜維有過的一次實質性的攻擊是在景耀五年(262)姜維北伐敗回(“為鄧艾所破,還住杳中”)之時,諸葛瞻與董厥等人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蜀漢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奪去他的兵權。還是這句話,這和『除去』尚有很大的距離。

不過,對姜維來說,削去兵權而任行政官吏,彷彿蒼龍拶角,猛虎拔牙,既不能實現平生抱負,後續的人身安全可能也沒有保障,在這個意義上,諸葛瞻的所謂『制』真的實現,對姜維殺傷力是很大的。

從247年到262年,姜維在15年中共有9次伐魏,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九伐中原”,具體的得失與否固然可以商榷,但景耀五年(262)的時候,奸宦黃皓與右大將軍閻宇合謀,“陰欲廢(姜)維樹(閻)宇”,諸葛瞻和董厥等人實際上是和黃皓配合,理由雖然冠冕,實際也有些不怎麼光彩。

諸葛瞻最後以身殉國,不愧乃父,但是可能因為從小生活在諸葛亮的光環裡,『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水平有欠缺的地方。以他和姜維的關係論,也許他在政見上更加認同蔣琬、費禕而不認同姜維,可是在兩人去世之後在客觀上和黃皓聯手對付姜維,如果不是有私心,至少也是昧於大局的不智,不免讓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