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銀行都在發行理財產品,但有些信用社為什麼不發行?難道理財不賺錢嗎?

貸款教授


準確的說,理財產品原本就是銀行攬儲的重要工具,當然也是盈利的投資方式之一,大多數中小型銀行都會發行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但有些信用社為什麼不發行理財產品呢?



其實,並非那些像信用社或者農商行等地方中小銀行不想發行,這裡面有很多原因的。咱們不妨一起看一看吧!

就拿結構性存款來說,從2018年以來,已經成為各大銀行的攬儲利器,其中部分城商行或者信用社等也同樣發行此類產品了,而且確實是起到了攬儲效果。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1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合計109812.17億元,較去年12月末增加1.36萬億元,環比增長約14%,同比增長約38%。這其中,中小銀行仍是發行主力軍,發行規模達73459.02億元。


顯而易見,已經有不少中小型銀行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嚐到了甜頭。但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理財新規後,將結構性存款納入銀行表內業務核算,按照存款管理,並相應的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與此同時,對於那些不具備金融衍生品交易資質的信用社等中小銀行規定不得發行,已經正在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也被勒令下架。

還有一點很重要,信用社等中小銀行在品牌知名度上,沒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高,即使是在一般性存款上攬儲難度係數都很大,更不要說發行理財產品吸儲。

舉個例子來說,儘管個人大額存單業務按照《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已經納入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範圍之內,但是老百姓依舊是更加青睞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產品,尤其是在超過50萬元以上的大額存單,輕易不會選擇信用社這樣的地方中小銀行。試問一下,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拿著100萬存入信用社嗎?


由此可見,作為當前各大銀行的兩大攬儲利器產品,無論是結構性存款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資質不夠,還是大額存單的信賴度不高,說白了都是中小銀行的本身侷限性。可以說,但凡是可以發行的信用社,無不希望藉機實現吸收存款的需要。

正因為如此,這些中小銀行不得不大幅度上浮存款利率,通過一般性存款的優惠利率,甚至存款送禮送積分活動來攬儲。實事求是地說,普通投資者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之時,更加青睞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或者股份制銀行的產品,比如說中信銀行、交通銀行等。


東震木


農村信用社不是不想發理財產品,農村信用卡和郵政儲蓄屬於在中國受到互聯網影響最小的銀行,由於郵政儲蓄和農村信用社的用戶一般都是農民居多。農村相對用互聯網少,他們主要是櫃檯存款,線下貸款。所以針對農村市場,他們目前還沒有花太多精力去設計互聯網理財產品。目前郵政開始大力推廣信用卡了,所以信用社未來肯定也會跟得上互聯網金融做網上理財產品,適應農村金融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