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的故事,為何必須死?真相太可怕?


先來個極簡的小故事:呀!大意失荊州,還是當初關某當年看不起的吳下阿蒙,氣死老夫也。關羽卒!

言歸正傳,東吳佔領荊州後,驅逐關羽就好了,按照政治需要也沒必要殺死關羽,但是為什麼就這麼做了呢?這還要從早些年赤壁之戰說起。

在赤壁之戰前,東吳在周瑜的主導下,還有一份攻川蜀的計劃,也就是說在赤壁之戰後,東吳有進軍的西川的打算。但是後來由於周瑜短命,這份計份沒有施行,但這不代表東吳沒有這個野心,從赤壁之戰後,周瑜直取江陵就能看的出來,然爾事與願違,吳魏雙方在此僵持了一年,都沒有攻下來,後來是在劉備的幫助下,才打走了魏軍,然後屬周瑜管轄。

為了施行西進的計劃,東吳方面就說他們拿下了江陵,荊州應該是他們的。而當時劉備已經佔領荊州的大部分地區,曹操退守今襄陽一代,更重要的是整個荊州名義上還是屬於劉琦的。迫於被包圍的壓力,又有後面周瑜的鬼主意,結果弄了一個,周瑜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的烏龍,怡笑千年。

所以荊州沒了,而作為戰勝方的東吳,也就是孫權,費了那麼大的勁,湯都沒的喝,最後還把自已的妹妹搭進去了,心裡肯定是很不爽的,可是又無可奈何。接著周瑜的死去,東吳的西進計劃也就暫時放下了。

再後來劉備率大軍西進的時候,孫權那點小心思就暴露出來了,單方面不守約定,在長江以北和劉備對峙,迫於北方的壓力,劉備只好與其劃江而治,把江南的長沙等郡交與東吳,然後重交與好。但是事情真的就止步於此了嗎?否則也不會有後面的故事發生。

吳軍在得知荊州基本上是空城的時候,並收到魏方面的聯合邀請,又再次單方面悔約,趁其不備,迅速拿下荊州,並向北追擊關羽,將其擊殺。整個事件大概就是如此,接下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要置關羽死地。

首先還是要說到,東吳西進的計劃,其次上面介紹的“借荊州”都是這一系列事件的誘因。不甘心的孫權在接到魏的聯盟後,沒有來自魏方面的壓力,找準時機就迅速對劉備進行打擊。一來牽制劉備的發展,保持三國相對的一種平衡,二來解當年“借荊州”之恨,三來為以後西進或者北上尋找時候。

荊州也經奪了,被報復是肯定的,與其這樣,還不如趁此時的劉備在蜀地沒有完全站穩,為了減少以後來自劉備的報復帶來的壓力,斷其臂,也就是擊殺關羽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最好的時機,只是後來鍋都讓呂蒙背了。

大概就分析這麼多,歡迎點贊關注與評論。上面介紹均來自相關記載,如有疑問,可留言評論,小編會附上出處,為其解答。


農村的劉


第一,關羽是私自發動襄樊之戰的,這樣成功了還好,失敗了肯定要擔全責。

第二,讓關羽沒想到的是不但樊城、襄陽沒打下來,自己的根據地還丟了。關羽知道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所以他知道荊州丟了之後不是直接往西川跑。而是想把荊州再奪回來。因為逃回西川即便劉備不殺他,關羽自己也下不來臺。堂堂五虎上將之首,被人家全軍覆沒不說還丟了劉備的根基荊州。心高氣傲的關羽受不了這種打擊,所以只有拼死把荊州奪回來。



第三,發動襄樊之戰惹怒了曹操。雖然曹操欣賞關羽,但是也是有限度的。你滅我三萬將士,還想把我滅了。我能容你嗎?之所以曹操沒有圍殺關羽,只是想讓關羽和東吳去火拼,讓吳蜀彼此消耗。

第四,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本來東吳就想偷襲,但是孫權一直在猶豫。這時候關羽又搶了東吳的糧草。讓孫權下定決心偷襲關羽。而一但開戰,必然要滅掉關羽,反正雙方都撕破臉皮了。沒有理由給蜀漢留下有生力量。

由此可見,關羽私自發動襄樊之戰把自己置身於一個非常不利的位置。就是動了多方的利益。所以關羽戰死幾乎成了唯一的歸宿。


不少不多聊籃球


劉備佔漢中未必不是偶然,失荊州不見得就是必然,或者說二役得失,偶然必然是參半的。所以出現這樣闖運的情況,是因為劉備對外界和自身的認識不夠清楚。劉備數年間獲取了大量實地,與此相應,是缺兵少將。劉備入蜀,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駐守荊州,這班人馬是堪當重任的。劉備進軍成都,感到實力不足,故抽調荊州一部主力增援。正是這一主力西進,才使孫權得以輕取三郡。劉備下兵爭之,聞曹操佔領漢中,不得已向孫權妥協,回保益州。劉備若知道孫權暗降曹操,敵友牽手,別說不會讓關羽向襄陽,自己都可能不會去漢中。《三國志·劉備傳》注引《典略》曰:劉備稱漢中王,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三國志·陳群傳》曰:陳群諫曹睿罷治宮室,曰:“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劉備春風得意,因而顧此失彼。這一時期對劉備來說,據有荊益已是巨大的收穫,當務之急應該是充實力量以穩固之,以打有把握之仗。劉備沒有搞清這些問題,故未能看準時機,作好準備。  

劉備過高看待了關羽,只曉其忠義勇猛,未見其剛愎狹隘。劉備知道張飛好鞭笞部下,常告誡他刑殺過多,是取禍之道。劉備未將漢中大任交給張飛,而與魏延,可能就是擔心其有失。諸葛亮等許多人都十分清楚關羽的短處,只是有所顧忌不便直言。曹操、孫權及其群下也都很瞭解關羽的弱點。劉備這次在知人善任上多少犯有錯誤。退一步而論,劉備若能及時遣張飛、趙雲等為關羽分守南郡,或命劉封、孟達適時東進,協助關羽,或親往白帝城,相機指揮,以備不虞,興許會避免噩運。  

關羽進兵,圍曹仁於樊城,困呂常於襄陽。曹仁使龐德屯樊北牽制關羽。曹操遣于禁救曹仁。八月,秋雨連日,漢水暴溢,平地數丈,于禁、龐德三萬餘眾皆沒。關羽乘舟盡虜之,于禁降,龐德不降被殺。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芳皆降。于禁等眾被送至江陵囚禁。大水欲上城垛,關羽督舟兵圍攻。曹仁只剩數千人馬,或說棄走,或言固守以待。曹仁乃發誓,要血戰到底。  

關羽氣勢大盛,威震中原。梁、郟、陸渾民苦力役反叛,連關羽。曹操欲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懿和蔣濟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襲羽後,許割江南封之,則樊圍自解。”(《三國志·蔣濟傳》)曹操從之,遣使詣孫權,又令徐晃救圍。  

其實這時,孫權正在同呂蒙密謀襲取南郡的計劃。魯肅在時,呂蒙就曾向孫權陳計曰:“令孫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圖之,日後坐老,欲復陳力,其可得耶?”(《三國志·呂蒙傳》)孫權深納之。在東吳,呂蒙是繼周瑜、魯肅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將領。  

起初,孫權曾勸呂蒙、蔣欽讀書,呂蒙以軍務在身推託。孫權固說之,呂蒙遂開始就學,篤志不倦。後魯肅屯陸口,嘗過尋陽呂蒙駐地,因尚輕視之,不想停頓,有人勸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魯肅遂往見之。呂蒙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魯肅隨便應曰:“臨時施宜。”呂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今與為對,當有良策。”遂密畫五策。魯肅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三國志·呂蒙傳》及注引《江表傳》)魯肅對關羽,過於委曲求全,及呂蒙對之,則是陽奉陰違。  

關羽北上,呂蒙看到機會來臨,遂上疏孫權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羽可擒也。”(《三國志·呂蒙傳》)呂蒙遂稱病篤,孫權召還之。關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前線。呂蒙經蕪湖陸遜駐地,陸遜求見曰:“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後可無憂乎?”呂蒙曰:“誠如君言,然我病篤。”陸遜曰:“羽矜其驍氣,欺凌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相聞君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三國志·陸遜傳》)呂蒙則以關羽勇猛未宜圖之敷衍而過。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世為江東大族,娶孫策女,儒雅而有韜略。  

呂蒙到建業,與孫權密謀。孫權徵近臣意見,或贊成,或謂不可。曹操使節到,孫權大悅,遂定進攻方案。孫權問呂蒙曰:“誰可代卿者?”呂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同上)孫權乃召陸遜。陸遜到陸口,躬身媚悅關羽,關羽鬆懈戒備。陸遜回報可襲之。  

十月,孫權遣使報曹操曰:“今遣兵西上,掩取江陵、公安。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軍之圍,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備。”曹操諮群臣,群臣皆言宜當密之。董昭曰:“軍事尚權變,期於合宜。宜應孫權密之,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而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缺而懼,倘有他意,為難不小,此非上計。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三國志·董昭傳》)曹操稱善,即敕徐晃將孫權書分射城裡城外。城裡守兵見之,頓增信心;關羽視之,果猶豫不知去留。他若速退守,還是來得及的。因孫權稱藩,曹操又召淮南張遼諸軍悉還救曹仁。閏月,孫權出兵,遣呂蒙為前鋒,浮長江而上,另遣蔣欽為偏師,溯漢水為應。呂蒙將兵偽裝成商旅,依次收縛羽軍岸邊崗哨。  

關羽一向驕於士大夫,故輕視南郡太守糜芳及公安守將士仁。關羽出兵後,糜芳、士仁負責供應軍資。遇有供應不及,關羽便言還當治罪。糜芳、士仁皆懷懼不安。關羽連呼上庸劉封、孟達,令發兵相助。二將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其命。  

呂蒙入南郡界,先引誘士仁,士仁投降。呂蒙又以士仁勸說糜芳,糜芳亦歸順。呂蒙大悅,遂在江陵城下奏起軍樂。虞翻說呂蒙宜急入城,以免不測。呂蒙隨即入城。時城中果有伏計,呂蒙突入,伏計失敗。呂蒙進城,嚴禁軍紀,撫卹軍屬百姓,釋放于禁等眾,封閉庫藏。孫權至,對荊州官吏存慰懷柔,使之紛紛歸順。孫權、呂蒙這樣做是為進退方便。陸遜入宜都郡界,分獲枝江、夷道、夷陵、秭歸。  

大水漸減,徐晃攻擊關羽。關羽進不能克,又聞後方城失,不得已引軍退還。曹仁欲追之,趙儼曰:“權趁我與羽交兵之際,欲掩襲其後,顧羽還救,恐我承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今羽已敗退,宜存之以為權害,若窮追之,恐權復與羽和,將生患於我矣。魏王必以此為深慮。”(《三國志·趙儼傳》)曹仁遂不追。曹操軍至摩陂,與張遼會,聞關羽退走,疾敕曹仁勿行追擊,果如趙儼所料。曹操記取赤壁的教訓,這回走的聰明。孫權擔心曹操乘勢南下,又急上書稱臣,欲曹操稱尊。  關羽途中數遣使詣呂蒙。呂蒙皆厚待之,使周遊城中,走訪各家。諸使回後,皆私下傳告平安,官兵遂無鬥志。關羽至當陽,見南郡、宜都盡失,自知窮途,乃保麥城。孫權見操軍不追,遂圍攻關羽。十二月,關羽北遁,欲奔房陵、上庸,兵皆解散。孫權使潘璋、朱然至臨沮一帶斷其走道。關羽及子關平等至章鄉被擒殺。孫權傳關羽首至曹操,曹操以諸侯禮葬之。孫權順勢又定武陵、零陵二郡。劉備在荊州的利益遂化為烏有。  

《孫子兵法·九變篇》的“衢地交合”意思是通衢宜伐交。荊州這塊三家陳兵、爾虞我詐之地即如此,非兼智兼勇者不能坐守。既然誰都不願和平相處,那就應想方設法,去結盟交友,離賊間敵,以收合二打一,或坐壁觀鬥之利。曹操、孫權皆兼得智勇,關羽則有勇無謀。用馬基雅維裡的話說,關羽是頭能驚駭豺狼的獅子,卻不是隻能識別出陷阱的狐狸,而曹操、孫權既是獅子又是狐狸。荊州之役,曹操一直同部屬籌劃,孫權亦始終與近臣密謀,而且關鍵時刻,兩家又能為各自利益一拍即合。關羽卻不僅失去外盟,且又不得劉備的支援和部下的效忠,結果越陷越孤。  

關羽除智數短淺外,還顯得氣量狹小。他若能像孫權、呂蒙那樣招降納叛,似可收錄于禁等。那樣的話,他即使進不能獲利,而退似可保本,不至於兩空。于禁是久經沙場、戰功卓著的名將,官至左將軍,封益壽亭侯,事不得已而降。大凡降將,既然表示投降,多望寬待,鮮有願受囚監的。關羽就降過曹操,供為犬馬。關羽若厚遇于禁,即使不便使攻樊城,可遣協守南郡。憑于禁的能力,守南郡,拒呂蒙,想必可以抵擋。關羽得此力量,廢而不用,自尋末路,也使棄者生不如死。  

關羽遠沒有曹操、孫權那樣的謀略和局度,這樣當對手最後各盡其能而各得其所的時侯,他也就難免親叛眾離而為人俎之肉了。  不久,劉備又丟失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孟達對自己不受重用而受制於劉封日益不滿,遂表辭劉備,投奔曹丕。曹丕使孟達隨夏侯尚、徐晃襲擊劉封。劉封不敵,敗還成都。劉備責讓劉封侵凌孟達,又不救關羽,遂賜其死。劉備歷經十載,拔城略地,士歸眾附,可只過一年,又丟邑失土,折將損兵。


看文讀史


荊州是隆中對的開始;也是江東對的命脈。

荊州七郡,劉備就佔其五郡,歸還兩郡(借東吳的南郡,並未歸還)。在東漢末年,荊州都避免了戰爭,並有大量人員遷入荊州。荊州的完善農業和龐大人口,就成了隆中對的首要。

劉備的大本營是在益州,荊州作為前突地域不做好防守,卻主動宣戰。劉備可能忘記荊州在東吳眼裡的重要,竟拜武將關羽為前將軍,讓其駐守長江上游荊州,如鯁在喉直接卡死東吳的脖子。而東吳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脈讓別人握在手裡。東吳為了拿下荊州就直接違背盟約主動向曹魏偽降。

關羽急功心切遠離大本營直撲曹魏了,後東吳控制蜀漢將士的家屬,讓關羽放棄突出重圍,讓他對東吳抱有幻想回撤荊州,最後被東吳小將馬忠斬殺。

漢中之戰剛剛結束,關羽就貿然發動襄樊之戰。關羽私自發動襄樊之戰,根本不給劉備反應速度,也就造成若兵敗或兵員消耗過大根本沒有任何援兵。

由於劉備的不重視竟只讓關羽一人挑大旗駐守荊州,也可以看出蜀漢的人才枯竭。

關羽的狂妄自大,可以說路人皆知。帶兵的能力不精也是問題的所在,當自己的將士知道自己的家屬被控制毫無對策。駐守公安的傅士仁和江陵的糜芳直接投降東吳。

作為主將,難辭其責;正史記載的戰死可能是關羽最好的歸屬吧。

赤壁之戰後就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彼此之間都成為敵人,互相制約,互相牽制,不向東吳示好,卻直接北伐,四處無友,卻志在四方。


熈軒


關羽經過了杯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已經是天下名人了,有自己的獨立名望,有個人信仰個人原則,他知道自己這次丟失荊州,對劉備的定鼎中原計劃影響太大,而且這次是因為他因為他個人的自負,沒有做到查納良言不聽從下屬的勸告的丟失荊州,個人內心的自責,換成現在的人說法叫精神世界崩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