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

八戒逗你笑


李信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出现,最重要的事迹就是在秦王嬴政在接连消灭了韩国、赵国、魏国并驱逐燕王喜之后准备乘胜在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继续攻打楚国。此次的主将嬴政想任命“年少壮勇”李信,李信当年曾经率领数千士兵追捕燕太子丹,嬴政对他印象非常好。

所以,嬴政问他:“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回答说不过用二十万人即可,嬴政再转身问老将王翦,王翦却回答:“非六十万人不可”。嬴政认为王翦老了,怯懦了,“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而王翦感觉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了,于是便告老还乡了。

李信与蒙恬兵分两路南下攻打楚国,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后来却被楚国军队长途奔袭,李信大败而回(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史记》中没有记载嬴政得知李信战败之后是如何处理李信的,但是说嬴政当时的表现是“大怒”。并且立即亲自去找已经在频阳老家的王翦认错(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

嬴政本人曾经当面笑话王翦老了,怯懦了,自以为李信才是少年将才,结果不仅被李信战败的事实打脸,还要亲自去给王翦道歉,可以想象嬴政有多么难堪了,也可以想象李信的下场有多惨了。

但是没想到,嬴政不仅没有处死李信,反而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先后随王翦之子王贲破灭燕国和齐国。而且,在百年之后,他的后世再次显赫起来,他们就是陇西李氏,其中出名的人物包括飞将军李广以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等等。


国史通论


李信是秦始皇时期最勇猛的年轻将领,他作战快而狠,尝尝敌军没有摆好阵脚就冲进去杀敌了,而且他从来都是亲自上阵,跑在士兵前面,所以士兵也斗志高昂,勇猛杀敌。


李信曾率8万秦军大破13万韩魏联军,几次和赵军作战也取得胜利,秦始皇大为赞赏,称李信是当代白起。白起也被提拔为仅次于王翦的主帅。但是李信的作战方式也是都致命缺点的,只勇猛,但不讲方法。在和赵国作战时,名将李牧就抓住他的弱点,避其锋芒,几次被李牧打的落花流水。

在对楚国开战前,秦始皇问李信带多少兵可以打败楚国,李信说20万就够了,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非60万不行。秦始皇认为王翦老了,不堪重任,任命李信带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一开始也是节节胜利,但是李信骄傲了,最后被项燕偷袭,只落4万秦军,以失败告终。秦始皇闻训大怒,但是想到李信的战功,而且是自己选择了李信而非王翦,还任用有楚国继承权的昌平君运送粮草,结果昌平君叛乱,截断了秦军粮草和后路。所以,秦始皇并没有杀了李信,自己亲自去给回家养老的王翦道歉,让李信将来戴罪立功。



李信后来确实跟随王翦儿子王贲打败了燕国和齐国,李信本人也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在秦始皇死后,面对刘邦项羽的大军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吻剑自杀了!


墨梅逸清寒


秦国将军李信,就是王者荣耀里面的英雄的原型。
战国末期的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国将星云集,蒙恬蒙武兄弟,王翦王贲父子,而李信也是在这个时期一颗著名的将星。

王者荣耀中的李信

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先后被秦王嬴政灭国后,秦军陈兵在燕国边境,太子丹压力山大,于是他派出荆轲准备干掉嬴政,结果刺秦失败,秦国怒而兴兵开始大举进攻燕国,当时的秦军主将是王翦、辛胜,而李信仅仅是秦军的一员小将,王翦主力在燕国都城蓟(今北京)附近击败燕太子丹军队,燕国军队退往辽东,李信带领几千人追击到太子河(辽宁省中部辽阳地区)迫使燕王喜割掉自己儿子燕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国,于是秦军撤退,燕王喜则继续占据辽东为燕王。

秦国灭楚前的形势图

相比较与王翦的大兵团作战,此次李信仅率领数千军队追击到辽东地区,深得秦王嬴政认可,在征求灭楚的方略时,年轻的李信说,灭楚只需20万军,而事后秦王嬴政询问王翦时,王翦则说必须得60万军队,于是在嬴政看来,王翦已经老了,于是就决定人们李信为主帅进攻楚国。

而第一次攻燕战争结束后,王翦也确实申请退休了。

王贲灭亡魏国后,秦军开始灭楚战争。嬴政命令李信为主帅、蒙恬为副将,率大军20万进攻楚国,最开始李信在楚国打得还是不错的,攻破楚国旧都郢,并与蒙恬会师在城父,不过很快李信遭到楚国人的反击,被楚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爷爷给打得大败,秦国灭楚失败。当然这里面不完全是李信的责任,因为秦军攻破郢都后,嬴政派出大臣昌平君来镇守郢地,但是昌平君本就是楚国人,可能是眼见楚国灭亡于心不忍,最终反戈一击,于是李信大败。

此后秦始皇又亲自找到王翦,许诺王翦要求的60万大军,于是王翦带兵进攻楚国后击败项燕,俘虏楚王负刍,而后楚人再立昌平君为新楚王,继续抵抗秦军,最后仍旧在淮南被王翦击败,楚国最终亡国。

秦始皇时代所向无敌的秦军

相比较战败全家被杀的秦将樊於期,李信的是幸运的,可能是秦王嬴政还是比较欣赏这个年轻人,之后李信与王贲一起参与攻破燕王喜灭亡燕国和灭亡齐国的战争,然后历史书籍上就没有了关于李信的记载。

在后来秦末乱世之中,王翦的孙子王离仍然在和项羽大战巨鹿,却没有了李信的影子。

可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期,李信重现江湖,当然此时已经是李信的后代,也就是司马迁最为尊敬的飞将军李广,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明确记载了李广的祖先就是秦朝的李信,并且说李家世代骑射,而且还说李广和堂弟李蔡,均是出身良家子,这样的记载说明了李家世代仍然是军人出身,而且当年没有收到秦王嬴政的处罚,否则就不是良家子了。


大东北的小豆包


没有处理,秦始皇让李信和王翦儿子王贲灭辽东和齐国

李信因为20万灭楚失败而出名。但他的结局,《史记 王翦列传》只是概括一句: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现在来整理下灭楚时间线:

1、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王贲攻打燕,李信跟随,俘虏燕国太子丹;

2、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王贲灭魏,李信率领20万灭楚但失败;

3、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破楚杀项燕;

4、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王翦俘虏楚王负刍,灭楚;

5、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贲击败在辽东的燕王喜,回程时击败代王赵嘉;

6、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王贲在燕南南下灭齐。

《史记》所说的李信和王贲“破定燕、齐地”应该是指秦王政25、26年,俘虏燕王喜、代王赵嘉、齐王建这三件事,而不是指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的李信俘虏太子丹。

即:

在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后,李信和王贲灭燕、代、齐三国。

因此说,李信在公元前225年灭楚失败后,并没有受到秦始皇的处罚,即便有但问题不大。


李信20万灭亲失败原因并非轻视楚国

1、李信20万灭楚时,楚国首都是在寿春,李信军基地是在郢陈。

郢陈即今天的河南淮阳县,寿春即今天的安徽寿县。二者地理位置见下图:

郢陈和寿春相距220公里。李信以20万直接攻下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等贵族,就完成灭楚。

王翦也是以俘虏楚王为灭楚标记。

李信20万,行军220公里,攻陷楚国首都寿春,并非不可能。

2、李信失败的原因在于秦国楚裔大臣昌平君在大本营郢陈起兵反秦,导致李信后勤被切断,不得不撤军到城父;寿春的楚军和项燕率领的楚国东部军沿途追击李信军。

下图是李信的行军路线:

《史记》中对于昌平君反秦的时间顺序有不同记载:

《秦始皇本纪》记录是王翦俘虏楚王后,项燕才拥立昌平君反叛;《史记 六国年表》中记录王翦是先杀项燕,再俘虏楚王。

相对而言,在注重年月时间时间的《六国年表》在时间准确度上比《秦始皇本纪》更高。项燕死,楚王再被俘虏,也相对符合逻辑。楚王被俘虏,手握大军的项燕拥立昌平君,说明项燕作战不力。

且《王翦列传》记录很明确,王翦是先击败楚国主力,才俘虏楚王的。如果项燕是在楚国主力被击败、楚王被俘虏的情况下拥立昌平君,对秦国根本就构不成威胁。

因此,昌平君先反秦,和项燕共同和王翦作战,失败后楚王再被俘虏更符合史实和逻辑些。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李信是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先祖,也是名非常厉害的武将,曾大败赵国、燕国,那为啥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是很多?就是因为他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楚没灭成,反而损兵折将。

秦始皇对他还是很好的,见他大败也没啥处置,只是从此之后再也没委他重任,只让他跟随别的大将出战,例如王翦、王贲父子。

从李家还能在陇西繁衍生息,养出李广这种名将来看,李信的结局还是挺不错的,没被秦始皇清算,也没参与进什么会掉脑袋的事情中。

其实李信打楚国这事儿吧,和赵括的“纸上谈兵”有得一比,只是因为造成的后果没有赵括那么严重,才没留下个“李信攻楚”的成语。

话说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已即位19年,时年32岁,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李信和他年岁相仿,是秦国的少壮派,深得秦始皇的看重。我认为他们两人私交也很不错,否则秦始皇不会这么信任他。

当时秦始皇派老将王翦和青年将领李信各领一军袭击赵国,没多久就攻破了赵国,此战中李信表现突出,秦始皇更相信他了。

没过几年,韩、赵、魏都被灭了,秦始皇准备打楚国。就问武将们要多少兵才能灭楚?

王翦谨慎的说要六十万,李信自信的说只要二十万。

可能是一系列的胜利让秦始皇膨胀了,竟然信了李信的话,说王将军老了,胆子小了,秦国的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呀!

然后他就给了李信二十万兵,李信带着大军攻入楚国,刚开始还打了几个胜仗,接着就被楚霸王的祖父项燕给打败了,狼狈逃回秦国。

秦始皇此时才知道自己过于乐观了,赶紧去向王翦道歉,请他复出,这才把楚国给打下来了。

不过史书上也没有秦始皇处罚李信的记载,只写着之后派他跟随王翦之子王贲灭燕。由此可看出,两人关系真的很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李信伐楚失败后,损兵折将,逃回秦国。秦始皇并未重惩,但对他的信任有所下降,以后没有再担任过主将。

当初,灭亡了韩、赵、魏三国后,秦王嬴政又将目光转向了楚国。一日,他询问手下大将,攻取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年轻气盛,是秦国年轻一代将领的代表,“需要二十万人。”而老将王翦的回答是:“非六十万不可。”秦王赞赏李信,派出二十万人马,由李信和蒙恬率领攻打楚国。
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攻下平舆,大败楚军,乘胜向东进攻,希望与蒙恬会师于城父。
形势大好,李信踌躇满志之时,一盘冷水浇了过来。郢陈反叛了,这里是个重要的战略点,大军的后勤补给被切断。
军中无粮将不战自乱,李信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率军回头平叛,希望能迅速夺回郢陈,重新接续粮道。

反叛力量在秦国大军的打击下很快崩溃,但是,正面的楚军将领也非等闲之辈,楚国名将项燕察觉了秦军的异动,率兵尾随而至,突然发起攻击,两陷秦军营垒,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军大败,狼狈逃回。

事后,秦王嬴政重新启用老将王翦,发全国之兵六十万用以灭楚。但对兵败的李信并未严惩,究其原因,此次兵败秦王自身要负很大的责任。
郢陈是楚国的前首都,地位重要,秦王派昌平君前去管理。昌平君曾任相国,在平定嫪毐之乱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楚国的王室成员,虽然在秦国受到重用,但心中的爱国之情不灭。

眼见故国之将亡,昌平君突然反叛打乱了李信的部属,但这不是李信作为前线指挥官所能决定的,秦王的派遣才是主因。

也许秦王也知道李信不该负主要责任,因此,并未对其苛责。前222年,李信随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前221年,李信与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齐王投降,齐国灭亡。从这两次大的军事行动看,李信仍是重要的将领,只是不再担任主将。


春秋砚


秦国在当时有个《军功奖励制度》,这个《军功奖励制度》对打仗胜负的奖惩,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打了胜仗,肯定会升级升职。如果打了败仗,一定会降级降职,乃至受到惩罚。

可是,秦国将军李信带着20万秦军和楚军作战时,被攻破两座军营,损失了七个都尉。虽然《史记》上并没有说损失了多少人马,但“都尉”是仅次于“将”的中高级军官,损失七个“都尉”,说明损失其实是非常大的。

(李信剧照)

李信损失这么大,气得秦王嬴政只好亲自前去向王翦道歉,低三下气请王翦出山,给他60万军队,让他带着去和楚国作战。可以说,李信让秦王嬴政不但损失了军队,还损失了面子。

不过,虽然李信让秦王嬴政蒙受这么大的损失,但是奇怪的是,秦王嬴政竟然没有处罚李信。虽然攻打楚国的时候,秦王嬴政再也没有让李信跟着去。可是随后,秦王嬴政就派他跟着王翦的儿子王贲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让燕国彻底灭亡。紧接着,秦王嬴政又派他和王贲一起去攻打齐国,攻入齐国都城临淄,灭掉齐国。

此后,虽然历史上再没有关于李信的记载,但是,因为飞将军李广是李信的后人,由此可见,李信后来应该还活得好好的,直到老死。否则的话,他的后人中也不会出现李广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

那么,明明李信打了败仗,捅了那么大的娄子,为什么他不但没受到处罚,反而受到优待呢?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

秦王嬴政和秦昭襄王的性格是很相似的。我们来看看,秦昭襄王是如何处理白起和王龁的。

(白起剧照)

白起是百战百胜的将军,对秦国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秦昭襄王最终赐死了他。王龁打仗的能力比较一般,在长平之战的时候打不赢,因此秦昭襄王换上了白起,才打赢了长平之战。后来,在邯郸之战的时候,秦昭襄王先是派王陵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攻不下来。于是又派王龁去,还是攻不下来,而且损兵折将。就这么一位“常败”将军,秦昭襄王对他却一直非常重视,给予他很高的优待。

那么,为什么白起打了那么多大胜仗,秦昭襄王赐死了他。王龁不会打仗,屡战屡败,秦昭襄王还对他那么好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王龁由于打了败仗,因此他所立的功劳并不高,野心并不大,不会对秦昭襄王构成威胁。而白起所立的军功很高,打仗能力又强。秦昭襄王对他很担心,所以最后要杀掉他。

我们再来看秦王嬴政时期的王翦和李信。

当秦王嬴政派王翦去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向秦王嬴政要60万人马。当时秦王嬴政说,王将军老了,胆小了。然后他问李信,李信说只要20万人马。也因此,秦王嬴政最终派李信去打楚国。

(王翦剧照)

那么,秦王嬴政真的认为王翦老了吗?显然,他并不是这样认为的。那不是他的真心话。他的真心话是什么?是担心把60万大军交给王翦,相当于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王翦,王翦掌控了全国的兵权,如果对他反戈一击,该怎么办?或者王翦不反戈一击,而是打到楚国去以后,在楚国称王,带着60万军队打回来,进攻秦国,把他给灭了,又该怎么办?

秦王真正担心的,其实就是这一点。

后来,王翦在答应重新出山的时候,已经明白了秦王嬴政的担心。所以,他连续五次向秦王嬴政提出,要给予他封地。甚至走到边关的时候,他还派人对秦王嬴政说,请嬴政一定要兑现给他的封地。当时身边的人就问王翦,说王将军你是个大气的人,为什么却反复计较这件小利呢?王翦就告诉身边人说,他这样做,就是让秦王嬴政放心。既然他王翦那么在乎秦国内的土地,就不会带着军队造反,或者留在楚国不回去了。

李信显然也是明白秦王嬴政的担心的。所以他一开始就只向嬴政要20万人。李信也许知道这20万人,不一定能打败楚国,但是为了不让秦王嬴政担心,因此只带20万人出去。

李信做事情,这么让秦王嬴政放心,秦王嬴政怎么还会不重视他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信传说是老子的后代、李广、李渊的祖先,是秦国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深受秦王的信任,曾经在攻打燕国时有突出表现。

公元前225年秦国先灭了韩国、赵国被赶到代地苟延长喘、燕国躲到了辽东那更加偏远的地方;秦国的统一大业只剩下齐国和楚国还有一些实力。而这时的齐国唯秦国马首是瞻不足为虑(齐相国以下有一半以上都成为了秦国的间谍)。


秦始皇召集大家开会说:我想要攻打楚国,你们看需要派多少士兵。

一般开会都是这样,领导一问到关键问题就没有人说话!沉默了很久李信终于忍不住跳出来说“我20万可以搞定楚国”。秦始皇没有立即回复李信,他犀利的环视了一周;最终将目光停留在了王翦的身上。

王翦作为秦国老将,战无不胜从未有过败绩。秦始皇于是说“王老将军说说您的看法吧!”

王翦回答“没有60万我没有把握拿下楚国”。一听60万秦始皇马上被吓了一跳;当年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也才投入兵力40万,已经让秦国疲惫了好多年。秦国常备军不过40万,60万是要动用秦国根本的。

秦始皇没有犹豫,派李信攻打楚国;王翦自己决定退休回家。

开始时李信率领20大军不断占领土地,他深信楚国已经不足为虑,于是将兵马分为两路;自己和蒙恬各率领一队开始进攻敌人。

这时候对抗秦军的人叫项燕,是项梁的父亲、项羽的爷爷。他将楚军化整为零,当秦军进攻时假装溃败,秦军继续进攻时他又重整军队从后面包抄秦军。

李信被包围之后临危不乱积极组织突围,最终成功逃脱。蒙恬独木难支在李信溃败之后只能撤军,这次20万秦军无功而返。

秦始皇也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请老将王翦出马;带领60万秦军开始了灭楚行动。王翦出山后提了几个建议:一,需要60万大军才去攻打楚国;二,蒙恬这孩子不错,还让他做为副将跟我去攻打楚国;三,李信虽然失败但是也是一个人才希望大王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这些条件秦始皇都同意了,在王翦灭楚的过程中;王贲为主将、李信为副将开始了灭赵、燕、齐的行动;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在后来的几次行动中李信都表现的很好,也立了不少功劳;可是由于楚国战场的失败他一直都只是为副将。


蚁史为谏


秦始皇灭六国是他的一个宏大的计划,而在这个计划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就是灭楚。对于灭除秦始皇是非常谨慎的,为此还专门问过李信和王翦两位将军,秦始皇为什么会问这两位将军而不问其他的将军呢?比如说蒙恬、蒙武等,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对李信和王翦是比较信任的,同时也认为这两位是有能力当统帅。至于李信和王翦当时怎么回答这里就不再累述,最后的结果是秦始皇选择了李信。让其统帅20万大军实施灭楚计划,结果是李信的20万军队败于楚将项燕手下。

秦始皇听到李信失败的消息肯定是非常生气的,我想他有一怒之下杀了李信的念头,但是他是秦始皇,一个冷静与理智、骄傲与自信并存的皇帝,理智让他压去了心头的怒火,他坚信统一六合,并吞八荒的计划一定能够实现,所以他马上去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立刻赶到王翦家里,向王翦道歉,并请王翦出山担任灭楚的统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王翦是老将军对于行军打仗经验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对于灭一国他也是有经验的,之前的灭赵国、燕国都是王翦为统帅。只不过当时由于秦始皇自己在灭楚统帅的选择上出现了错误。(因为李信在之前的灭赵国、燕国中都参与了,并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任务都圆满完成(灭赵李信率部从太原、云中,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赵国;灭韩李信充当先锋一路追杀燕王和太子丹,最终迫使燕王献出自己的儿子太子丹,让秦始皇出了一口恶气。),让秦始皇满意,这也是秦始皇为什么当初灭楚计划实施之前要问李信和王翦两位将军的原因,他们都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只是现在李信的失败,让秦始皇看到王翦老将的经验更加难能可贵。所以,秦始皇要向王翦将军道歉,并请他出山担任灭楚的统帅,答应之前王翦将军说过的灭楚至少要60万军队的要求(这已经是举秦国全国之力了)。

第二、秦始皇让王翦出任灭楚统帅是为了稳定全国的人心。当时李信失败的消息应该是迅速传到秦国,要知道20万对于秦国来说也是巨大的资源上的损失(当然实际应该没有那么多),国与国之间打仗胜败关系到一国的威望和军队的士气。所以秦始皇的这种举动就是给秦国全国百姓一个信号就是灭楚是势在必行的,虽然李信伐楚失败了,但我们还有王翦将军,他肯定能给我们带来胜利。

第二件事就是怎么对待李信失败。有句古话叫做“两军交战杀将不祥”。秦始皇自然不会采取极端的措施因为失败而杀了李信。原因是要是杀了李信,对后面担任伐楚的将军压力太大。他们也会想着万一我也伐楚失败了那性命是不是也堪忧,这样会给军队造成心理上压力,会对灭楚不利。所以秦始皇没有杀李信,但也没有将他一撸到底。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秦始皇到底是怎么处罚李信的,但我想应该是给他降了级别的可能性比较大,就好比从现在的部长级干部降到厅局级干部一样。

理由是有二:一是李信毕竟之前还是建有军功的,灭赵和灭燕都很顺利,和李信也有很大关系,同时李信还把燕国太子丹的人头给他带回来了,给他报了私仇。二是李信在王翦灭楚之后,还参与了平定燕齐的行动。在王翦灭楚之后,秦始皇就让王翦的儿子王贲北上扫除燕国残余势力,李信是有参与的;后来王贲的灭齐李信也是参与的。史书上记载是李信追随王贲参与平定燕齐的军事行动。可见李信在伐楚失败后还是在军中任职的,只不过级别降低了。要是李信伐楚成功了,那平定燕齐的主帅肯定是李信,那王贲就是李信的手下。

至于李信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李信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人猜测李信最后的结局有三种:一种是被秦始皇下诏给杀了;一种的病死;一种是战死。我想被赐死的可能最小,因为要是赐死的话可以在李信失败后,秦始皇随便找个理由就能赐死,不用再让他去参与平定燕齐的军事行动中。至于战死我觉得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秦始皇灭齐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力,不太可能会损失这么一员大将。所以说病死的可能性最大。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李信我想他是幸运也是可惜的,在那个时候能够以军功得到皇帝赏识,成为将军,成为统帅。虽然后来伐楚失败了,但是皇帝还是让他军中就职,让他有尊严地活着这就是一种幸运;同时也是可惜的,就因为伐楚失败让后人知道他更多的是在秦始皇前面夸下海口最后失败以失败收场,而对其在灭六国中发挥的作用几乎被人遗忘,在史记中对其记载也是寥寥几句。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山中茅店


秦始皇并没有处罚李信,后来李信还与王贲一同“破定燕、齐地”。这是因为李信失败是因为昌平君的反叛,且李信立过大功。

李信



李信,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他在年轻时就以勇猛著称,史载其“年少壮勇”。

李信初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李信与王翦一同进攻赵国,根据《战国策·卷三十一·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中记载:“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之后秦军攻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



真正让李信一鸣惊人的是秦燕易水之战。在秦国相继攻破韩赵之后,燕太子丹知道凭燕国国力无法对抗秦国,于是命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与樊於期人头,假借献宝为由,刺杀秦王政,失败之后,秦王政大怒,于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命王翦率大军伐燕,在此战中,李信一马当先,在易水大败燕太子丹,燕太子丹逃往蓟都,王翦破藓都后,李信乘胜追击,率数千兵逐燕太子丹至衍水,燕王喜迫于压力杀掉燕太子丹,献其首于秦王政。秦王政得知了李信在战场上的表现,对其十分欣赏。



秦王政在大败燕国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南方,在秦王二十二年灭魏国之后,将矛头对准了楚国,秦王政决定征求李信与王翦的意见,他先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认为以秦军队之战力,不需多少人,便说道:“不过用二十万人。”,秦王政又问王翦,王翦认为二十万人太少了,应稳妥一些,于是答道:“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听后笑着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命李信与蒙武领二十万兵南下伐楚,王翦得知后便称病解甲归田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与蒙武兵分两路,李信攻平與,蒙恬取寝丘,两人皆取得胜利,眼看就要攻寿春,这时在郢陈的昌平君突然起兵反秦,李信见后方大乱,没办法,只得回身攻郢陈,楚国项燕抓住机会猛攻秦军,李信遭遇前后夹击,大败而归。

昌平君



秦始皇得知后,并没有怪罪李信。并且亲自去频阳向王翦道歉,请求王翦再次出山。并派给王翦60万大军,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出兵,采取以逸待劳之法,于次年灭掉楚国。

如果没有昌平君,李信二十万兵就算灭不了楚国,也不会大败,这也是秦王政没有怪罪李信的原因,李信还是太年轻,如果出兵六十万的话,就算昌平君造反也没什么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