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年的科舉: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南閣水哥,誰聽水講。

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病逝。做了25年皇太子的李誦如願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唐順宗。但是也沒有什麼好開心的。因為此時的李誦也是疾病纏身之人。在他的任內只做了182天的皇帝,卻留下了“永貞革新”和“永貞內禪”兩個故事。

這裡的內禪就是將皇位傳了自己的兒子李淳(後改名為李純),史稱唐憲宗。大唐中興的春天終於來了。

元和年的科舉: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唐憲宗上臺以後就召開了屬於他的制舉考試。根據筆者有限的資料,大概記錄了三次制舉。分別是元和元年、三年和十一年。所謂的制舉,就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題目由皇帝親自擬定,最終選出來的人可以稱之為“天子門生”。這可是天下最高規格的考試了。這裡要說的是唐朝的科舉和宋明時代又有不同,當時共三科 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而中間最難的是秀才科。也就是說,唐朝的秀才可比進士要厲害多了。

不可否認的是,憲宗朝之所以會出現復興和這幾次的科舉選拔的人才也是很有關係的。我在這裡就對三次科舉的情況做一個簡要的記錄。

一、 元和元年的制舉。

初登大位的李純一上臺就遇到了要主持殿試的機會。但是本次殿試憲宗皇帝不能親自主持。原因是這批過來參加考試的制舉人是先皇所圈中的,所以按照規制,派宰相來命題,在尚書省進行考試。結果呢這一次的考試選出來的人物真的是群星薈萃,不得不說大唐的人物就數這一科就為漂亮了。這裡我就舉幾個。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這一科考上的包括 元稹、韋惇、獨孤鬱、白居易、曹景伯、韋慶復、崔綰、羅讓、崔護、薛存慶、韋珩、李蟠、元修、蕭俯、沈傳師、柴宿。

達於吏理、可使從政科選上了陳岵。

博學宏詞科選了柳公權。

元和年的科舉: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這裡比較為常人所知的有書法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後世被並稱“元白”的元稹、白居易,更有寫了出了“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崔護。除此之外,還有唐朝知名的史學家獨孤鬱、韋應物的兒子韋慶復等等。這批進士們,構建了元和後十數年的文壇底蘊,也是詩歌中唐復興的基石。

二、元和三年的制舉

憲宗在第一次制舉之後,發現這批人可堪大用,於是很快的就發佈了準備召開第二次制舉的詔書。這一屆也成為了唐憲宗最巔峰的時刻。

但是元和三年的制舉也給後來的唐朝埋一顆未爆彈。那就是牛增孺和李宗閔兩人的入圍。牛李黨爭的開端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當時最困擾憲宗的問題就是藩鎮的不斷做大,對於唐王朝的威脅也日益顯現。如何才能削藩以強皇室,憲宗就把這個問題做成了元和三年制舉的題目,叫做“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在考核過程中有那麼幾個人脫穎而出。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


元和年的科舉: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但是這就得罪了當朝的權相李吉甫。於是李吉甫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個人(牛僧孺、李宗閔)與考官有私人關係。憲宗信以為真,就把幾個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但此事卻引致朝野譁然,大臣們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迫於壓力,唐憲宗只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

這個李吉甫有一個兒子 叫做李德裕。從此就恨死了牛僧孺這一派了。當然這些人在憲宗朝都還沒有受到多大的官位,而是在後來才真正成為主宰唐王朝最終命運的牛李黨爭,而雖然黨爭的結束,唐王朝也將結束他的命運。

三、元和十一年制舉


這一年的制舉在《文獻通考》中並沒有記錄。而是出現在《登科記考》一書中,也只記錄了一位叫做杜元穎的舉人的資料。當時參加的科目叫做“策茂才異”科。有意思的是這位杜元穎是杜如晦的五世孫,在唐穆宗時期也官拜丞相。

從以上的科舉人物的情況來看,元和年間儲備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在憲宗的宏圖大志之下團本可有迎來一個不一樣的大唐盛世,可是未曾想盛世未來,卻成了一次可怕的迴光返照。

四、中唐的復興

元和年的科舉: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新樂府運動是中唐詩壇復興的最重要的標誌。在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下,盛唐時代的璀璨詩歌和浪漫主義的詩歌的時代結束,中唐時期的詩歌數量、流派最多、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歌的主流轉向現實主義。國家面對的現實困難有兩個一個是藩鎮另外一個是農民起義。這也讓當時的文壇要提出更多叩擊人心的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

元和年的科舉:這一科的考生不得了,直接促成中唐復興


詩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賀等人。白居易以諷喻詩見長,他在詩歌中諷刺橫徵暴斂,反對黷武戰爭,攻擊豪門權貴,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詩歌語言更加通俗、流暢,生動感人,因而也為廣大讀者所喜愛。李賀是一個短命的詩人,只活了二十餘年,他生活窮困潦倒,仕途不順,但他的詩歌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較濃厚的唯美傾向、傷感情緒。

中唐的詩壇復興正是起源於這次的制舉。也許冥冥之中都有這樣的循環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