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明朝的将领,可在保卫北平成功后,为何很快便被诛杀?

MRLOKI


于谦在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失败后,不忌惮立朱祁钰即位为帝,组织了北京保卫战,他虽然成功的保卫了北京,却得罪了太上皇,遭到部队一些将领及弄权的太监嫉妒,当他们联手掌握了大权,于谦被诛杀是不可避免的。于谦他 是在北京万分危急时刻,担起保卫京师的重任,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1449年7月,蒙古瓦刺部太师也先亲自领兵进攻明朝边防重镇大同。明英宗朱祁镇率20万精锐御驾亲征,计划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大同就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途中遭遇瓦剌袭击,明军战败且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也先俘虏了明英宗,进一步率领瓦刺军包围了北京,明朝形势危急,当时京师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朱祁钰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

兵部尚书于谦与吏部尚书王直等人拥立朱祁钰即位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且于谦率领武清伯石亨、都督孙镗等人抵御瓦剌的进犯。也先见难以攻破北京就撤走了,后来也先看到再扣留太上皇也没有什么价值,就把他送回明朝了。

这次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失败,明朝的一些将领及受宠太监,他们看到于谦在皇帝被俘后,组织了的北京之战,因此遭到他们的羡慕嫉妒恨;明英宗被瓦剌部俘虏后,对于谦等人不忌惮另立皇上抵抗蒙古瓦剌记恨在心。1457年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平趁代宗朱祁钰病重,在于谦的政敌石亨与太监曹吉祥等人帮助下复辟成功。复辟后,首先把于谦逮捕入狱,于谦在他们手中是不可能活下来的。


删繁就简347


于谦死的冤不冤?千古奇冤,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功高至伟。可就是这个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终却在皇权争夺的风暴中,被明英宗下令斩杀。要了解于谦在保卫北平成功后,为何很快便被诛杀,要从两个“之变”说起。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典故了。明英宗重用太监王振,对他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瓦剌也先派遣2000人来进贡马匹,谎称3000人,这样便可以让明朝多赏赐一些礼物。但事情被王振知道后,坚决要按2000人给,赏赐的礼物也只有也先要求的五分之二。这个举动直接把也先惹怒了,直接发兵侵略边疆。边疆守将战败,于是王振便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于谦等人力谏不可,于是英宗和王振一起出征,留英宗弟弟朱祁玉监国。

后来王振想要英宗到他的家乡去,但后来又怕这么多人马踏坏了家乡的庄稼。这样来回奔波,被也先追上,直接把英宗掳走。也先携带着英宗,在边关要挟献财物、要求打开关门。这个要求被于谦坚决地予以拒绝,认为也先一旦开了头,也先的野心永远不会满足。皇太后和皇后凑足了几大车礼物,让人给也先送去。英宗被抢走六天后,皇太后立英宗只有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皇弟朱祁玉代理国政。

又约半个月后,大臣认为太子太小,请皇太后立朱祁玉为帝,太后应允。朱祁玉坚辞不受(也是故意做作)。于谦劝道:“我们这些大臣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恰好英宗派回来的人此时也到京城,传达了英宗的旨意,让皇帝朱祁玉继皇帝位。于是朱祁玉在“土木堡之变”后,登上了帝位,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

夺门之变

景泰帝朱祁玉登基后,对于谦非常信任,把保卫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也先带着英宗攻打北京,被于谦打败。也先见战斗不利,便想着英宗奇货可居,狠狠地敲诈明朝一笔。所以假借议和的名义和明朝谈判。这个消息通过边将传到朝廷,但于谦认为,认为也先谈判的诚意不够。所以下令责问边将畏战,从此边将没有敢提议和的事。议和不成,英宗自然是没法回来,想必英宗知道之后,肯定会对于谦有想法。

后来也先反复传达议和的消息,但是已经尝到坐皇帝好处的朱祁玉,此时已经不想让自己的哥哥英宗回来了,但是大臣却是想要接回英宗。朱祁玉认为当初是大臣逼着他登上了皇位,现在又想着把英宗接回来,置自己于何地?此时的景泰帝,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抹布,被众大臣用完了之后,马上要丢在一边,自然是不乐意的。而于谦这次,也没站在景泰帝这边。

后来英宗归国,被囚禁在南宫,不让他和大臣见面。后来景泰帝更是废掉原来的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只是朱见济福缘浅薄,几个月后去世,而景泰帝暂时还没有其他儿子。于是包括于谦在内的大臣,又请景泰帝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帝不许。

和于谦有隙的石亨、曹吉祥等人,认为“立太子何如复上皇”,这些人便决定让英宗复位。而恰巧景泰帝正好身体不舒服,不接见百官。于是这几人直接接上英宗,一路闯进皇宫,让英宗登上宝座而接见群臣,史称“夺门之变”。事后,景泰帝被废,于谦因为受景泰帝重用,而且当初拥立景泰帝,被石亨等人安上了想要迎接藩王世子为太子的罪名处死。本来英宗也不想杀于谦,认为他保卫北京有功,但是手下的人直接说了句:“不杀于谦,皇上登基便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于谦被杀,家人发配到边疆效力。

综上所述,于谦的功劳,无论是明英宗还是景泰帝,都是承认的。但是因为两个兄弟为了争夺皇位,深处权力漩涡的于谦,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所以于谦最后死在皇权的争斗之下。

而且于谦虽然有大功,但是性格也太过于刚直,他日常为人处世方式,无形之中得罪了许多人。这些人中很多参与了明英宗的“夺门之变”,所以他们急于借英宗的手处死于谦。于谦过于刚直的性格,也是他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摩天轮


公元1457年2月16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日],一代名臣于谦被明英宗朱祁镇下旨斩首。死在了北京城崇文门外。身后是他率众杂军拼死保卫的京师。当天寒风凛冽,阴云密布。

此时的明英宗朱祁镇已重新登上了皇位。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迎接明英宗朱祁镇恢复了帝位。刚登上了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为何着急诛杀于谦呢?

事情还要从1449年说起:

土木堡之变

1449年,蒙古瓦刺部进犯中原。七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劝说下,不顾百官反对,率众多文武大臣和二十万明军精锐御驾亲征。八月,大军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骑兵击溃,死伤无数,五十余位大臣被杀,骡马器械辎重被瓦刺缴获。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成为明朝历史中最大的耻辱。在这些反对御驾亲征的人当中,有一人被留在了北京,这就是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

北京保卫战

噩耗传至,二十万明军尽没,皇帝被俘,瓦刺大军即将兵临城下,京师人心惶惶,南迁逃避之声四起。南逃派的代表就是徐有贞。这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以靖康之耻的事例,怒斥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他的怒吼惊醒了大家,使主战派成为主流。于谦被监国郕王朱祁钰授以北京防卫的重担。

于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京城的防守。首先为了稳固中央权力,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弟弟监国郕王朱祁钰为皇帝。使军令政令畅通。打破了瓦刺首领也先拿明英宗朱祁镇要挟朝挺的险恶用心。其次调集各地部队进京,启用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如土木堡之变中败逃而归的将领石亨,驻守京城各处。筹集大量粮草器械辎重。尤其是粮食,稳定军心民心。最后诛杀宦官王振余孽,稳定朝廷凝聚众志。

十月十一日,于谦力排众议下达了出城迎敌的命令。于谦率将士出城迎敌,身后城门关闭,“报国杀敌,死而不弃”。与瓦刺大军在北京城下展开大战。数日鏖战,瓦剌军大败。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北京保卫战胜利了,于谦带领大明军民创造了奇迹,击败了蒙古军队,保住了北方领土。明王朝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是明朝甚至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如京城失陷大明王朝半壁江山沦丧,在明朝主力被歼灭,皇帝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任,在几乎所有人都绝望时,力挽狂澜,挽救国家危亡。

第二年,被遥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回到了北京。

重名节 轻名利 重成仁 轻杀身 重社稷 轻君王

在明朝历史上,有很多文武兼备、智信忠勇的政治人物。于谦无疑是其中的顶尖人物。

于谦任职地方时,常常微服巡视,了解民意,组织民众修缮堤坝,种树打井,赈灾救民,深得民

心。不畏权贵严惩土豪劣绅,敢于为民请命。后遭到权贵排挤陷害入狱。数千民众和当地官吏上

书挽留而官复原职。《明史》赞曰: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建立不世奇功的于谦风光无限,圣誉恩隆。于谦推掉了所有的赏赐。他为政

清廉,两袖清风。坚持操守,刚直不阿。卓越的才干、高尚的品行加上北京保卫战中运筹帷幄、

刚正勇猛、力挽狂澜的盖世奇功使于谦成为人臣楷模。而这些功绩来自于谦“重名节 轻名利 重

成仁 轻杀身 重社稷 轻君王”的思想。

但于谦的这个伟大思想,成为刚登上了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着急诛杀于谦的主要原因:

一、于谦是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的主要人物。土木堡之变后,朝中大乱,人心不稳,外有蒙古大军压境,内部南迁派叫声嚣嚣,于谦禀持初心,及时立帝。稳固中央政权。凝聚人心,使军令政令畅通,使北京保卫战准备战及取得胜利提供了保证。但这毫无私心专为大明江山社稷的做法在朱祁镇看来是对他皇权的践踏,心中留下了浓浓杀意。

二、于谦认为不能和蒙古瓦刺讲和,讲和后一旦不能满足对方无穷无尽的要求,对方就会变乱,

满足对方,则给大明造成很大的困难。这本是从江山社稷 出发的务实做法。可朱祁镇认为这样

做造成他不能及时回朝的原因。

三、于谦“轻名利”,多次拒绝赏赐。于是石亨便上疏为于谦的儿子求赏,被于谦拒绝。实际上石亨是以此开始,为自己的亲属循例升官。石亨在于谦手下工作过,很是畏惧于谦。

四、于谦仁心宅厚,无害人之心。徐有贞是南迁派的主要人物,曾被于谦怒斥。只是被罢官了事。后来此人改名后又进入朝廷为官。但于谦没有为难他。徐有贞是冤杀于谦的策划者。

五、于谦性格刚正。多次上书弹劾不法之人。曹吉祥就是其中之人。

就这样,刚登上了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和徐有贞、曹吉祥、石亨以“意欲”之名杀掉了于谦。

此时想起一句话:“莫须有”杀掉了岳飞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袁枚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爱冬的文


于谦死于朱见济早夭。那也是北京保卫战的七年后。如果朱祁钰儿子不早死,导致朱祁钰无子继承大统,那石亨,徐友贞根本翻不起浪花。

朱祁钰他爹宣宗就两二子,大哥当皇帝不靠谱,北狩后就回不来了。大明朝国大事多,不能一天没皇帝,太子太小没时间等他成长,只能先让朱祁钰当着。

朱祁钰当着当着对权利上瘾了,废了太子。大哥北狩回来也给关了。

大明朝唯二合法皇帝。本想我的皇位当然给我儿子。但朱见济小朋友没那命承受太子的重去见爷爷了。

大明朝的皇位不出意外是要回到朱见深的手上的,毕竟是前太子,亲哥的儿子,自己的大侄子。

于谦咋选,他在自己人生的岔路口迷失了方向。迎立蕃王,那得给口水淹死。立朱见深和选太上皇一样,毕竟亲父子。当初废朱见深时候自己又没拦住,人家肯定要给小鞋穿的。

想来想去,于谦放弃了,随他们闹去吧。自己还能留点好名声。

结果玩大了,朱祁镇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把于谦送上了断头台。

转眼八年,也是于谦人生的巅峰。八年中景泰帝把整个大明帝国让于谦来掌舵。于谦为景泰帝殉葬估计也不会有遗憾。





专业干活人事


问题有点不对,不应该是北京保卫战之后立马被杀的。而是朱祁镇“夺门之变”后,被小人进谗言后,被朱祁镇所杀。

北京保卫战之前,司天监管事徐有贞曾以星象,上书朱祁钰(景泰皇帝)说“按天象,当迁都以避祸”。但是被于谦呵斥住,立主战斗到底,保卫北京城。后来北京保卫战得以胜利,人们遍都嘲讽当初这个投降派。皇帝也相当讨厌这个投降派,后来徐有贞多次的升迁机会,都被朱祁钰驳回,认为这样的人,不配升官。但是徐有贞却把这些归咎于谦,认为就是他搞的鬼,使得自己不得提升。

后来徐有贞和石亨等人,帮助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他们也成了功臣。这时候徐有贞便开始整治于谦,在朱祁镇哪里高发于谦,“就是他阻止营救皇上回来,还建议在外边找个藩王做皇帝”。就这样于谦被打入大牢,因为审讯无果,最后被徐有贞以“虽无显迹,意有之”杀害。这个“意有之”就是感觉有这个事儿,和秦桧杀害岳飞的“莫须有”一样。最终一代忠臣于谦,被奸人所害。

所谓天理昭昭,后来徐有贞等人,被明相李贤诛灭,还了于谦的青白。



易趣故事


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人勾结起来发动政变,重新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明英宗再次登基后,石亨和徐有贞为了清除于谦势力,便捏造于谦犯了谋逆罪。明英宗得知后,立马派遣官员抓捕了于谦,并在公元1457年正月22日,将于谦斩首示众。

死于宫斗。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格格爱豆豆


历史上的于谦,之所以在北京保卫战之后的第八年被诛杀,有其深刻的内因(自身原因)和外因(外部因素)。这里面也有值得我们后人好好深思的地方。

究其内因有以下几点:

一、为人太正直,为官太公正。这是于谦的优点,洽洽是置他于死地的“命门”,而关键的二个人徐埕(徐有贞)、石亨正是因为于谦一心为公,才给了他们有机可乘。徐有贞做为政敌,于谦看不起他的只是他的人品,但是对他的能力还是清楚的;石亨做为北京保卫战的战友,于谦对他的功绩还是认可的,但是对他做为武将的毛病还是知道的。但是于谦没有想到他们会发动“夺门之变”,甚至天真的认为景泰帝朱祁钰本来就是监国,到了该还位于朱祁镇父子的时候了(可能是于谦在纠结是还位给朱祁镇呢还是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新皇犹豫不决的时候,夺门之变发生了)。

二、对立储之事估计不足,景泰帝朱祁钰病重,由于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太子夭折),大臣们分为三派,为立储暗流涌动之时,于谦并没有及时的“站队”,表明自己的立场,给了徐有贞和石亨他们夺门的机会。并且也因没有及时“站队”,给了徐有贞杀他的“理由”——意欲迎立藩王!

三、对“夺门之变”的后果预计不足。于谦可能未料到徐有贞等人会利用“意欲”杀他,犹如当年秦桧已“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一样。当于谦知道徐有贞杀他的理由后,于谦也明白了,他非死不可。

究其外因有以下几点:

1、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未指定继承人,是夺门之变的诱因,也是于谦之死的前提条件。朱祁钰的内心深怕传位给朱祁钰父子,怕他们反攻倒算,因此迎立藩王谣言四起。也正是因为意欲迎立藩王成为于谦必死的理由。

2、夺门之变的突然性。从景泰八年正月十一日石亨和徐有贞等人确立夺门之变到正月十七日成功,也就短短的6天的时间,这六天里景泰帝和他们大臣们为了迎立藩王还是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争论不休,其中正月十四日,景泰帝还发布了最后一道谕令:复立朱见深,不行!预定十七日再次商讨。而徐有贞和石亨他们正是利用了这个空窗期,抢在十七日前多门成功。

3、明英宗朱祁镇的昏庸。虽说有部分大臣为了迎合景泰帝朱祁钰,要求迎立藩王,但是包括于谦在内的大多数大臣都是支持还位于朱祁镇父子的。事后也证明迎立藩王属于子虚乌有之事,因此在整个“夺门之变”中,朱祁镇被徐有贞、石亨等人利用,成了自己“夺”自己的皇位的闹剧。如果非要说“夺”,也是“夺”了自己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的皇位而已。但是朱祁镇当时没有意识到啊,认为徐有贞、石亨等人是有功之臣,“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不杀于谦,夺门之变就不合法)。明英宗朱祁镇于是就成为顶级背锅侠。

4、于谦功高遭人嫉。在景泰帝时期,北京保卫战之后就有人因嫉妒于谦而诋毁他,刚刚经历过北京保卫战的朝臣以及百姓,都知道于谦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文人从军的方式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因此在景泰帝时期,诋毁于谦是没有土壤。朱祁镇夺门之变后,虽然知道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于谦居功甚伟,但是仍然将于谦划为景泰帝的重臣。这时前有徐有贞想杀他,后有诋毁他的人蠢蠢欲动。在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代,客观环境对于谦很不利。

总之,于谦之死受制于两个关键点:

首先:景泰帝关于立储问题上,与于谦等大臣的意见不一致,拖拖拉拉拖到了病重,给“夺门之变”机会。

其次:夺门之变确实很快,3天成立班底,3天策划方案,一晚就成功了。大臣们正在为立谁为储君正在口沫横飞,激情四射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会“变天”。


备注:明朝重文轻武。于谦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武将,他是文官(看遗照画像上的官服)!他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做过御史、做过兵部右侍郎、最高是兵部尚书,封少保。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在明朝那可是标准的文官,北京保卫战中,于谦也是以文官挂帅!另外,少保太保是封给有“武”功的大臣,并不是说只封给将领的,文官也是可以被封的(曾国蕃就是太保)。同理,少傅太傅是封给有“文”功的大臣,武将也可以被封的(只是真正因功而封的武将少之又少)。


书蠹


于少保国士无双!挽大明与狂澜,扶大明之扶大厦于将倾。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朝野震惊,上下一片混乱。正是于少保,一木支撑,避免了大明分裂。

他位极人臣,任人唯贤,不谋私利,快速的使混乱的明朝走上正轨。他两袖清风,抄家之时,家徒四壁,只有皇帝赏赐的一具铠甲。什么叫“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历史有那么多读书人,但理解家国情怀的人又有多少?钱谦益读书多,也有见贤思齐心,但君子不是说出来,是做出来的,他不行。洪承畴默写正气歌,想做岳飞和文天祥,却也拜倒在清朝的糖衣炮弹之下。

于谦在面对城破家亡的情况下,依然梗着脖子,保卫京城。所谓大丈夫也不过如此,现在很多胸无点墨,又总觉得自己精通人情世故,常觉得于谦、岳飞这样的人是“情商太低”,仿佛自己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自己有多么高明,来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却不知我们读史书,学史书,历史读到深处,往往能看到自身格局大小,枉议书中人,就是格局小,所见越小,越是小人心度君子腹。

“特别是所谓实用历史编撰学,他把内心生活和外在表象做了这种违背真理的分离,因此在现在往往不公正地对待伟大的历史人物,而歪曲和模糊了对他们的真正认识。因此,实用历史编纂学家并不满足于朴实地叙述世界史上的英雄所完成的伟大事业和承认这些英雄的内心生活符合他们的事业的内容;而是自认为有理由且有责任在有目共睹的英雄事迹背后追寻所谓的秘密动机,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自以为愈能除去英雄威名中迄今被称颂和受尊重的东西,把这种东西从其起源与真正意义方面贬低到凡俗平庸的水平,历史研究就愈加深刻。”——黑格

返回话题,世界上真有身以许国却不许身的人,于谦是这样的,好多答案都说他情商低,不知道变通,但于谦这种聪明绝顶的人岂不知人情世故?大敌当头,敢用政敌石亨,这是大局观,不是他自己用的,是为了国家。反观有些朝代,党争不断,宁愿把国家搞死,也不能便宜政敌,这里我没有指“东林党”和“南明”。

历史之所以璀璨,之所以能激人奋进,正是有于谦,岳飞这种把精神注入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中,所以我为身为他们后人而自豪。许多英雄,千万人吾往矣。也许他们的名字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也许他们面对后人对他们的污蔑。但他们并没有福祸避趋之,取义成仁,岳飞如此,于谦亦如此。

我们不能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上,来替他们评价他们的得失,替他们不值,我们应当铭记这些英雄豪杰,也终究是烙印在我们的精神里。


史海勾沉


北京保卫战的成功是于谦的人生最高峰,给人了力挽狂澜的英雄形象,但是他却忽略了之前的皇帝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他拥立的皇帝身体健康状况一天比一天差,太子也早早夭折,于谦在自己为家国而战的时候,就不知不觉深深陷入了皇家残酷的夺位斗争中。不顾明英宗朱祁镇的死活,在阵前讲什么社稷为重,君为轻,在创造了自己北京保卫战胜利的同时,就已经被朱祁镇在心里砍了无数次头了。当朱祁镇被送回,当自己反对派们阴谋扶朱祁镇复位时,他又顾虑江山社稷,死掉自己,为明朝避免一场动乱,其实他这种想法,就连他拥立的朱祁钰也不会饶恕他,皇帝是要让你终于他自己,再去谈什么终于社稷,而于谦在夺门之变的时候,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也没有听取别人的建议,他是忠于了社稷,不让整个国家陷入动乱,但却让自己送了命,让自己团队中的人也全军覆没,让自己拥立的皇帝也胡乱死去,让反对自己的人重新掌权,而社稷的安危却一点也没有改变。


骑马念经的悟空


于谦被杀正是于谦铁骨忠贞的表现。真真的为了明王朝而不估个人安危,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亘古忠臣。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于谦为了明王朝国柞绵延,立了朱祁玉为帝,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本身就是一种对皇权的大不敬行为。俘获英宗的蒙古也先看明王朝又立了一位国君,想制造混乱,就把英宗给放回来。按照常理,主政的于谦应该知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道理,但于谦没有考虑自身的安危,诚然接纳了英宗皇帝,为日后的身死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回到北京的英宗皇帝不甘心太上皇的位置,发动政变,于谦身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