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朱瞻基給大明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亙古懷念說史


明宣宗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也是明代很有作為的帝王之一,作為守成之君朱瞻基幾乎做到了盡善盡美。百姓從連年征戰中解脫出來,得以休養生息,朱瞻基整頓軍力,減少了大規模征伐,經濟得到恢復,國力強盛。

減輕賦稅,重視生產,朱瞻基也做得很到位。對於邊境問題,朱瞻基平定了兀良哈叛亂,穩定了南安局勢,終宣宗一朝,沒有出現什麼大的戰事,可以說國泰民安。

是人都會犯錯,皇帝也不例外,宣宗朱瞻基也做了一些不利於大明的事情,也給子孫留下了不少隱患。

宦官崛起

宦官從秦漢時期就存在,一直延續到了明清,由於身體殘缺,心理大多不太建康,所以宦官亂政在各朝各代時有發生。唐末的宦官權力極大,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北宋則吸取前朝教訓,對宦官管束較為嚴厲,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宦官亂政事件。

到了明朝,宦官從新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政治角力場中強大的力量。之所以宦官能拿到權柄,朱瞻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朱元璋在位之時,宦官是不可能發跡的,由於朱元璋明白宦官的危害,所以他設置的禁令,宦官不可以讀書寫字,宦官不可以干預朝政。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宦官就是伺候人的僕人,僕人就幹僕人的事,權力跟他們壓根沒有關係。

朱元璋廢掉了丞相,在大臣和皇帝的博弈中,皇帝明顯成了劣勢一邊,強大的朱元璋可以應付自如,而他的子孫卻無法應對來勢洶洶的文臣。朱棣雄才偉略,上馬統軍下馬治國的本事無人可比,但朱棣對繁雜的政務仍力不從心,於是內閣孕育而生。

在內閣成立的同時,朱棣還恢復了錦衣衛,開創了東廠,而負責這一系列事務的就是宦官。在帝王的培養下,宦官勢力逐步形成。當然朱棣也同樣對宦官進行了嚴格約束,一旦越界將遭遇極刑。

史料記載:

“初,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用是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數傳之後,勢成積重,始於王振,卒於魏忠賢。”

從開創帝業開始,之後的皇帝會越來越懶,朱瞻基思維敏銳,才智過人,但他同樣不想沒日沒夜地處理公文。在內閣幫助的同時,朱瞻基也想到了宦官。一方面宦官可以幫助他處理公務,另一方面,宦官也可以幫助皇權剋制文臣的勢力。

於是朱瞻基設立了內書房,請內閣大學士教他們讀書認字,在此之前朱元璋可是嚴令禁止宦官認字的。只是朱元璋早死多時,祖制這東西遵守與否,全是後人說的算。壞人不可怕,就怕壞人有文化,一個不認字的壞人的破壞力遠不及一位文化修養極高的壞人,禍國殃民都不為過。

很快朱瞻基教宦官讀書的惡果就出現了,王振進入了皇宮,併成功獲得了朱祁鎮的信任,隨即土木堡之戰明軍大敗,差點落得個亡國的結果。

放棄奴兒干都司

朱棣造就了舉世聞名的永樂盛世,而這一切大多依靠戰爭來實現,朱棣五次北伐蒙元殘餘勢力,瓦剌、韃靼皆臣服在大明腳下。

蒙元雖然早已不復存在,分裂成瓦剌、韃靼、兀良哈等多個勢力,但他們仍幻想恢復蒙古政權,從始至終威脅一直存在。朱棣北伐一方面收復大量土地,同樣勞民傷財,經濟受到打擊,常年戰爭也讓百姓痛苦不堪。

事情常常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利弊。朱棣發動的戰爭穩定了邊境局勢,國家空前強大,朱棣用事實證明了朱允炆不是個靠譜的皇帝,只有在他朱棣手中,明帝國才能走向更遠。在挑選繼承人的問題上,朱棣選擇了朱高熾,這其中很大程度有朱瞻基的因素。

在很早之前,朱棣就十分看重孫子朱瞻基,並著力培養,北伐戰爭多次帶著朱瞻基前往,讓這個孫子學到了不少戰場經驗和統兵手段。

在經歷長期征伐之後,國家和百姓急需休養,就連軍隊也會厭倦日復一日的戰爭歲月,於是朱瞻基順應民心,實行了柔和的國家政策。減緩了軍事腳步,著力發展經濟和生產,這是明智的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看,朱瞻基也減弱了對邊境的控制權,隨即令瓦剌做強做大,也是有關係的。朱棣在拿下東北地區後,設立了奴兒干衛,周邊的少數民族大多歸附了明朝。衛所制度很多程度上保證了大明江山穩定。

永樂七年,朱棣設立奴兒干都司,不過由於路途遙遠,遠離大明核心區域,此地的控制者大多為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明軍對此的控制稍弱。而實際上這裡已經是大明的版圖範圍內。奴兒干都司,東到庫頁島,北面到外興安嶺,東起鄂嫩河,範圍廣闊。

到了宣宗時期,朱瞻基認為此地是苦寒之地,對於國家沒有太多實際價值,放鬆了對這裡的控制,撤掉了大量力量。在朱瞻基想來,這可以幫助朝廷省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軍費也可以節省很多,是百利而無一害。

史料記載:

“凡採捕造船運糧等事,悉皆停止,凡帶去物件,悉於遼東官庫內寄放;其差去內外官員人等俱令回京, 官軍人等各回衛所著役。”

事實上,如果奴兒干都司一直在朝廷控制當中,之後的邊境問題和後金的崛起可能都不會發生,既然朱瞻基放棄了奴兒干都司,那麼他之後的皇帝們也同樣如此。無主之地變成了少數民族的樂土,之後的遼東總兵總要花費大力氣來抵禦少數民族的侵擾,女真部族也是在這種環境中逐步壯大,慢慢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

自古至今,王侯將相爭奪的主要就是土地和人口,不是迫不得已很少有人主動放棄土地。想當初後晉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了遼國,終北宋一朝都因此屈居人下,被迫花錢買平安。朱瞻基也無法與想到萬曆朝後金的崛起,這也許都是命運的裁決。

綜上所述,好似朱瞻基犯下了多大的錯誤,而其實他對明朝的貢獻更大,仁宣之治在歷史上聞名遐邇。朱瞻基也是一代明君,我們不能因其犯下的錯誤而否定了其功績,畢竟誰也無法預測未來。

但帝國的崩塌非一日之寒,但凡大明朝後面的君王能有老朱的霸氣,小朱(朱棣)的傲氣,也不至於落得子孫盡亡的地步。

就像我們讀書的時候學過的一篇文言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促織》,裡面講的就是朱瞻基在位時的故事,他也被稱為“促織皇帝”: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

或許朱瞻基僅僅是利用了宦官,僅僅是為了平衡邊疆軍費開支,豈不知“奉行者即為定例”,這也導致了後面的宦官之患,以及滿清危機。


楊角風發作


明朝的滅亡,宣德帝朱瞻基!他應該付50%責任!!!

朱瞻基作為一代明君,能文能武,繪畫書法,促織天子;文治武功,萬國來朝。

我家太宗皇帝永樂大帝千古一帝棣棣的好聖孫,從小就被爺爺奶奶器重無比的孩子,當了皇帝之後也任用賢明,禮賢下士,在他治下,武有武英鎮國公,天下大將軍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文有大明第一內閣“三楊”——人如其名的曠世奇才楊世奇、深入虎穴的大明英雄楊榮,肚量大氣量大的楊溥。還有廉吏清官于謙,況鍾都是他一手提拔。

朱瞻基可以在寒冷的冬夜親自登門拜訪年近七旬的老臣楊世奇,並且幫他披上灰鼠褂;可以邊畫畫邊寫字邊鬥蛐蛐邊把大明帝國治理的海晏河清,蒸蒸日上,萬國來朝。高麗後宮,交趾奴隸,西洋和西域每年都要大量上貢,這就是開放、和平的太平盛世——大明帝國。

宣德爐,蛐蛐罐,青花瓷;好一個宣德大帝!

交趾奴,高麗婢,下西洋;好一個仁宣之治!!

向天再借五百年?唱給康熙?不存在的!!

這首歌應該唱給宣德大帝朱瞻基!!!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王振也不會獨攬大權,朝綱敗壞

如果不是朱瞻基,安南就不會丟,蒙古就不敢侵犯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于謙也不會被誤殺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也先早就被滅了,也不會有什麼土木堡了

如果不是朱瞻基死的早,明朝的瓷器就不會有成化什麼事了,宣德瓷器絕對首屈一指,還有各種宣德香爐,蟋蟀罐等等;都是傳世珍品。

中年即位繼位的朱祁鎮,也會以父親為榜樣,兢兢業業做一個好皇帝,任用賢臣,勵精圖治;成化大帝也不會貪玩好樂,明朝也不會在甲申滅亡。

然而,歷史是拒絕如果的。朱瞻基之後的皇帝基本都是昏君,朱祁鎮開了個壞頭。

所以我認為,朱瞻基責任最大!明朝滅亡,不賴崇禎,不賴天啟,不賴泰昌,不賴萬曆,不賴隆慶,不賴嘉靖,不賴武宗,不賴孝宗,不賴憲宗,不賴英宗,歸根結底,就賴宣德大帝朱瞻基!!!


孤獨的始皇


對於朱瞻基這個人,都比較熟悉,但對他對評價褒貶不一,他是朱高熾的兒子,在父親短暫的皇帝生涯之後繼承明朝的皇位,他和父親在統治年間為明朝締造了一個盛世:仁宣之治,可以說是明君,天下太平,似乎明朝一直都處於盛世之中,可是奈何他卻非要做一些對後世影響重大的事情呢?從遠了看,他影響了這個朝代,從近了看他也差點讓明朝剛起步就滅亡,這要從何說起?且慢慢往下看來。

一、明宣宗在位的時候,確立了太監讀書這一規定

在明朝初年,太監作為宦官,他們的任務就是服侍皇帝的日常生活,那會兒也沒有東廠,西廠這些烏煙瘴氣的東西,而只有錦衣衛作為明朝的特務機構,這錦衣衛自然不是太監管的。可是到了明宣宗的時候,他逐漸意識到內閣成為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組織,那麼皇帝要控制他們就是不大容易的,於是這時候他首次想到了利用太監,可是太監一個字都不認識,怎麼才能讓他們去限制外邊文官的動向呢?

他當即確定了,以後太監們都應該讀書。而太監們讀書就意味著以後他們就不單單是文盲太監了,而是頗有文采的人,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太監們除了是宦官以外,有的時候還比文官們有能力,可是有能力的太監畢竟是少數的,而多數太監識字之後就可以干預朝廷的奏摺問題,接下來就釀成了後世明朝多年以來一直存在的閹黨與文官集團的鬥爭,這鬥爭一直持續到了南明,卻依舊存在,最終還是因為宦官,搞得這個朝廷徹底滅亡了。

二、在明宣宗在位的時候,重新開始了下西洋的舉動

朱瞻基的父親死的很早,剛登基一年就死了,而他的爺爺當年依靠明朝初年的強大國力,讓鄭和屢次去外邊和外國打交道,可是他們這些人又不是去做生意的,更不是去尋找殖民地的,自然就是花錢比掙錢多了,故而一段時間裡明朝都沒有在讓鄭和去幹過這種事,而這一次,朱瞻基又開始了這樣的計劃,他想要讓外人知道自己治理下的明朝是國泰民安的,可是這最後的西洋之旅,搞得明朝的國庫一度成為了空殼子,這樣的朝廷要怎麼維持呢?只能靠著賦稅和別的辦法,這就加劇了明朝的階級矛盾。

而當時他不過才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前邊還有明仁宗,朱允炆這種都沒有怎麼做過幾天皇帝的人。他已經確定了明朝那種百姓是奴僕,而皇帝是可以隨意揮霍的主人的趨勢,這當然成為了僵化明朝的一個原因,而之後他又沒有再怎麼改革過,如果不是因為明朝那會兒還沒有強大的外敵,那麼他就很可能把明朝帶入滅亡,而實際上在他的兒子的時代,明朝就幾乎要夭折了,只不過所謂的天命還在,百姓還沒有那麼窮苦,才沒有讓滅亡來得這麼快。

三、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沒有深思熟慮,完全沒給朱祁鎮好的教育

在朱瞻基一生當中,也許選擇了一個朱祁鎮來做接班人是他最容易後悔的事情,因為他這個寶貝兒子直接就可以算是一個傻子,當年只因為自己寵幸的太監的一句話,他就要親自去和瓦剌打一仗,結果這仗沒有怎麼打成,自己帶出來的幾十萬兵馬都成為了泡影,在這些兵馬被消滅之後,明朝內部是什麼樣的呢?

綜上所述,可以說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用的正規部隊了,朝廷的精銳被幾乎敗光,而朝廷里人心惶惶,如果那會兒沒有幾個得力的臣子站出來,那麼明朝也就可以提前變成南明瞭,這一切雖說是朱祁鎮太過愚蠢,可是他的父親難道沒有責任嗎?可見朱瞻基是不可能推卸責任的。


照鑑歷史


殺死自己的老師,可謂是違背倫理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仁義君主的名聲。畢竟他不只殺了自己的老師,還殺了自己的叔叔。卻依然能讓大臣們站在他這邊,明史記載處處站在他的立場上。

而他的叔叔朱高煦也是個奇葩,他是個陰謀造反,卻讓他想造反的心思成了公開的秘密的同志。他派遣親信前往北京城找一個老朋友,認為人家一定會站在他這邊,但是朱高煦還是天真了,交情遠沒有時務重要。扭頭就把他的親信綁到朱瞻基面前了。

朱瞻基本來是打算和平解決的,但是朱高煦並不領情,並對前來的大臣非常之傲慢。直接讓朱瞻基御駕親征,兵臨城下。

御駕親征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這讓軍隊非常有氣勢,能給朱高煦一擊必殺。而朱高煦看到御駕親征的朱瞻基確實也被打擊到了。對方士氣這麼高,我方卻沒有一點鬥志這還怎麼打,所以二話不說出城投降了。所以說人要作死,是攔不住的。

除了這兩件事,朱瞻基還做了一件可以說並不合禮制的事,就是無故廢后,但是他能把這件事做的這麼四平八穩,足以證明他的辦事能力。當然這也有胡皇后賢惠明理,識時務的原因。在他開導胡皇后後,胡皇后就自請辭去中宮,而且依舊享受著皇后的待遇。後來朱瞻基還表示了對廢后決定的後悔,說自己是年少不懂事。

朱瞻基除了上訴這些事,還做了一件被後世認為是為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伏筆的大事——教太監讀書。畢竟當皇帝一個人批閱奏摺實在是太累了,不睡覺都批不完。而且太監不僅掃了盲,還擁有了一項權利“批紅”(皇帝同意的決策用紅筆批註),“批紅”之外還有個“票擬”(內閣大臣草擬的國家大事處理意見),這就等於是把權利劃分成了兩部分,雖然調動了大臣們的積極性還讓皇帝不會被架空,卻也產生了隱患。畢竟後來的歷史表明,“票擬”一直在文官集團的手裡,但是“批紅”的權利卻不一定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而是在太監的手中。而這也是太監這個群體登上歷史政治的舞臺的開端。

朱瞻基作為一個皇帝,這應該是他制衡權力的手段。這就像是一場拔河,一頭是龐大的文官集團,另一頭卻只有皇帝一人。所以朱瞻基決定讓太監參與進來一起拔河。要知道明朝的皇帝不好當,文官集團不斷壯大,他們有很多同門、同鄉、同事,這些人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集團。他們有知識、有謀略,他們可以對皇權不屑一顧,向皇帝提意見,訓斥、挖苦皇帝都是家常便飯,在他們眼裡這是為了這個國家好,當皇帝的還不能說什麼。

雖然這一舉措的確培養了很多壞太監,但是朱瞻基還是個好皇帝,一個真正為百姓考慮的皇帝。他微服私訪,為了不給地方增加負擔,他只帶幾個護衛。他給了老百姓生存空間,讓他們得以休養生息,他每天兢兢業業的加班工作,不沉迷玩樂與美色。在位統治十年與其父在位一年加起來稱為“仁宣之治”。眾所周知能稱為什麼之治的,無一不是歷史上的盛世。而朱瞻基在位的時期就是這樣一個國泰民安的盛世。






閒情逸致博古論今


明宣宗朱瞻基被認為是明朝和平時代最為賢明的皇帝,甚至沒有之一,他與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十幾個皇帝中最正常的了。而恰恰是在明宣宗時期,大明朝被覆滅的種子也種下了。

明宣宗朱瞻基雖然是明朝第五任皇帝,實際上他接手的大明朝算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明成祖朱棣靖難,明仁宗朱高熾短命。

明宣宗實際上算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太祖、建文、成祖三朝基本上都是打打殺殺,好不容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又搞了五次親征漠北,朱棣一死,兒子朱高熾繼位,開啟“仁宣之治”時代,九個月不到,明仁宗朱高熾也死了,年紀輕輕的朱瞻基繼位。

朱瞻基登基後,大明朝才開始了正常的、穩定的王朝統治時代,朱瞻基是一位至關重要的皇帝,而且他做到了,實際上“仁宣之治”能夠讓明朝達到鼎盛,朱瞻基的功勞遠遠高於其父明仁宗朱高熾。

朱瞻基當皇帝的十年間,讓整個大明王朝煥然一新,政通人和,無論是他對政、經、農方面,還是對吏治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都是整個大明朝做得最好的,他留給明朝後世之君的政治遺產也是最多的。

極盛時期一定會給極衰時代埋下隱患,明宣宗朱瞻基也不例外。

強化內閣制度

明宣宗時期的人才是整個大明王朝時代最多的,官吏也是整個明朝最為賢明,和諧,團結的。三楊內閣是整個大明王朝內閣團隊中最穩定,最忠誠,能力最強的,連嘉靖時期的徐階、高拱、張居正時代都無法比擬。

但是恰恰是朱瞻基加強內閣制度,強化內閣權力,讓明朝在朝廷政治權力上出現了內廷、外廷的爭奪和分裂,這也為明朝末期黨爭劇烈埋下了隱患。

內閣制度始建於朱棣時期,本來是任用一批低品級的官員給皇帝當秘書,做參謀,他們有參議權,卻沒有決策權。而到了朱瞻基時代,他為了加強皇權,簡化皇權命令的執行手續,任命了一批高品級官員任內閣成員,比如尚書、侍郎等各部一、二把手入內閣,這樣皇權是加強了,皇帝命令得到了強力執行。

同時內閣成員的權力也得到了加強,一個尚書或者侍郎既是部門首腦,又是皇帝近臣,想想這個位置有多麼吃香。

宦權崛起

明太祖朱元璋對太監很討厭,明成祖朱棣對太監也是看管嚴格,唯獨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代,啟用了宦官。禍害明朝兩百多年而不絕的宦官參政制度始於明宣宗朱瞻基,直至明朝滅亡,宦官對明朝的覆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閣權力的加強對皇權有一定的威脅,前面說了,內閣成員基本上不是一品就是二品高官,不是大學士就是各部正副首腦,而且內閣成員是多名,他們完全有可能組成小團隊對抗皇權。

朱瞻基不是傻子,非常清楚內閣權力加大對皇帝意味著什麼,他需要政治上的幫手,需要在政務流程給內閣上把鎖,於是他又像傻子一樣的放出了歷史上屢次出現的政治怪獸——宦官。

朱瞻基創造性的設置了司禮監,讓一群太監來制衡強大的內閣,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這樣既可以減少皇帝的工作量,更能夠讓一幫忠誠於皇帝(並不一定忠誠於國家)的太監來制衡內閣。

朱瞻基設置了太監參政的司禮監機構,同時又強化了太監的文化、管理水平,當然對於特務機關,歷代明朝皇帝都沒有放棄發展過,只是後世朝代,本是專屬於皇帝的特務機關被太監所控制,成為了宦權打擊異己的工具,這是明宣宗朱瞻基完全沒有想到的。

消極防禦,放棄遼東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有兩件重大的關於軍事撤退的無奈之舉卻為明朝埋下了絕對的隱患,甚至直接養虎為患。

明宣宗時期,安南人黎利造反,朱瞻基認為安南離中原地區太原,此時也無力征伐,於是就借勢承認了安南脫離明朝的事實,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

朱瞻基犯的最大的錯誤是放棄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壓力,讓瓦剌部落在明宣宗時期日益坐大,成為了明英宗時期的心頭大患,甚至一度兵逼北京,差點就把明朝國都給端了。而明宣宗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卻直接給後來的遼東地區埋下了定時炸彈,撤了原來大寧府幾個軍事衛所,朱瞻基的目的的縮短軍事防禦線,減少遼東地區的軍事開支。

由於有明長城的修建,把遼東地區長城以外的衛所全部撤到長城內,這樣的相當於明朝間接的放棄了遼東地區長城以外的廣袤地區,這為遼東的女真各部落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遼東女真部落經過兩百年的成長壯大,終於成為大明朝的蓋棺者,後金的壯大,滿清的入關根源其實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就種下了。


沉墨I方之城


朱瞻基雖開創“仁宣盛世”,但終明一世之最大隱患“宦官之禍”亦源自朱瞻基!

朱瞻基大明王朝第五位皇帝,在經歷自己父親朱高熾短暫的皇帝生涯(不足一年)之後進入了朱瞻基的時代。朱高熾與朱瞻基共同締造了明朝的盛世—“仁宣盛世”。

大明帝國經歷了朱元璋與朱棣時期多年的厲兵秣馬,大明國庫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軍功膨脹的背後是民貧國困。好在朱高熾、朱瞻基給予百姓休養生息,讓天下百姓得以喘一口氣。除了休養生息外,明宣宗在位期間更是任用賢臣、聽言納諫、政治開明為明朝開創一個盛世。

但,今天我們並不是來為朱瞻基歌功頌德,而是講述其給大明王朝留下的巨大隱患—“宦官之禍”。

朱瞻基繼位後,為了打擊文官勢力,沒過多久便想培養宦官對抗文官集團,以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但,當時的宦官大多是大字不識一個,但朱瞻基迫切的需要培養起宦官勢力來對文官集團形成制衡,朱瞻基開設了讓宦官讀書的機構——“內書房”。在朱瞻基的特意培養之下,宦官獲取了舞文弄墨的機會,這個政策也隨著穩定下來,成為明朝的既定製度之一。而讀書識字後的宦官,開始逐漸滲入朝堂之中生根扎芽,在明中後期更是衍生出劉瑾、魏忠賢之流。

在時機成熟後,朱瞻基開始啟用宦官參與國家政務。首先第一步是賦予批紅的權力。所謂的批紅便是幫助朱瞻基決定內閣呈上的決策方案能不能進行實行,可以說這屬於直接掌握了大明帝國的最高決定權;其次朱瞻基同時讓身邊的宦官到各地擔任監軍,幾乎各個邊鎮都有宦官監軍的身影。

這兩個特殊的權力,直接為後期宦官亂政埋下了伏筆。

但因為朱瞻基屬於聖明君主,他的光芒實在太耀眼了,宦官的破壞性也被掩蓋,所以當世人都覺得沒什麼。但反過來想,正是由於朱瞻基對宦官的縱容,這才有了明朝後期宦官亂政治的現象,留下了巨大的隱患,也正因此明朝才會走衰落。

原本的朱瞻基只是想利用宦官來制衡文臣勢力,在他們之中釘入一顆只忠於自己的釘子,以“批紅”代自己對內閣的行為進行監督和控制,瞭解朝臣們目前正在進行的所有施政活動,自己則可以安安心心的穩坐高臺,馭者天下。

但,朱瞻基應該怎麼也想不到他的這一決定最終會釀成了餘毒大明百年的宦官之禍。


像素說


對於朱瞻基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帝王,他和他的父親創下的仁宣之治和漢朝的文景之治等都有著備受讚揚的地方,那為什麼又有人說朱瞻基給明朝的滅亡留下了隱患呢?




宦官重新掌權

對於明朝的締造者朱元璋來說,他嚴格要求宦官,他覺得這些身體不全的人只能去伺候皇親國戚,不能有讀書識字掌管權力的行為,而且從前朝的歷史發展中,朱元璋更深刻體會到了宦官的危害。


但朱元璋知道宦官不好,朱瞻基可沒想那麼多,整天有那麼多的文書需要批改,只有皇帝一個人完成豈不是要累死他的節奏,所以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朱瞻基開始讓宦官讀書識字,並且設立內書房,自此,宦官帶來的禍患就停不下來了。

放棄對北方的掌權

什麼土木堡之變,後金崛起,清朝入主中原,這一切都要從朱瞻基放任遼東地區發展說起,本來在朱棣在位的時候很崇尚武力統治邊塞,而且也是最有效的,只要打怕了自然就不敢亂來。

不過在朱瞻基繼位後雖然推崇文治,讓百姓安居樂業,但是放任邊遠少數民族的發展卻極為失策,這為後來朱祁鎮被俘,崇禎丟大明埋下了隱患。


所以說來說去朱瞻基確實要為明朝的滅亡負責,雖然他在位時取得了頗豐政績,但也正是如此安樂的社會才激起了邊境少數民族的發展,為後來明朝滅亡埋了一顆雷。


曉峰來介紹


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朱瞻基登基後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等賢臣,執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注意節儉,致力於太平社會的建設。在他統治的十年中,國家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海外貿易往來活躍。這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後世與仁宗稱之為“仁宣之治”。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唯一的愛好就是鬥蟋蟀。繼位後他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但是他給大明王朝埋下的隱患並不是這個,而是遺禍子孫的“培養宦官處理政務”這件事。

就朱瞻基自身來講並沒有受到宦官的過度干政影響,但他為宦官開闢的“宦官培訓班”制度,使得他的後世深受宦官“干政”之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宦官干政的危害認識很深刻,他不但用鐵牌明確規定禁止宦官干政,甚至還規定宦官識字也不可以。

重用宦官開始於朱棣,但太監雖然被任用,但也只是作為鷹犬,他們的地位一直不高。可是到了朱瞻基時期,太監的地位一下被他提高了,致使最後他們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形成了內閣—司禮監之間相互制衡的格局,明朝的朝堂格局就形成於這個時期。而且朱瞻基還作出了兩個極其危險而且給整個明代帶來惡果連連的決定,一是徹底打破朱元璋的禁令,開始授意太監文化,為他們參與朝事鋪平了道路,當年朱棣在怎麼也不該打破朱元璋的禁令:第二個就更致命了,他命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批覆內閣的票擬本章,這就是賦予太監批硃權,要知道明朝自朱元璋廢除相制以來,明朝的朝事都是有內閣提出意見,湊呈皇上,在有皇上親自批覆作出決策,這項權力其實是明朝的最高權力,正是由這個在整個明朝皇帝中還算不錯的皇帝,把它分享給了太監。

由此宣德之後,表面上內閣和內監地位平等,大家相互之間制約,可實際上內監處在內閣高一級的位置,以至於當時都有“朝令不由朝臣,皆出自司禮監”之說。掌握了這個,宦官群體,一越成為明朝的實力部門。朱瞻基這個舉動,乃不折不扣的授人以柄,而且這個柄是明朝的國家之印。以至於幾十年後明朝的批評家說出了這樣的評價“明一代之端,實宣宗啟之”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只留下了一個有九歲未成年的太子朱祁鎮,當然還他留下來一個讓部分太監通往幹朝的大門,從這點來說朱瞻基無論作為皇帝還是父親都是相當的不負責任,給自己的兒子留下這麼一大禍根,致使後來發生很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而且宦官干政的弊端很快就在明朝顯現出來。


重岐真好


導讀:明宣宗朱瞻基說起來也算是有作為的君主,這位明朝第五位帝王和父親明仁宗朱高熾開創了明朝的第二個小高潮仁宣之治。明宣宗朱瞻基書畫雙絕,在帝王圈裡估計也就宋徽宗可比。朱瞻基盛年繼位,宣德朝人才濟濟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等悍將。所以明宣宗時期明朝國力達到巔峰,萬國來朝。雖然朱瞻基還算不錯的帝王,但是由於他的的一些失誤留下的隱患直接導致大明在明英宗時期由盛而衰。下文我們從三份層面來闡述明宣宗朱瞻基的遺留的隱患。


朱瞻基命其實挺好的,從明成祖朱棣政變上臺在父親朱高熾被冊封太子的同時他也被封為皇太孫。也有一種說法,朱高熾能當太子還是沾了朱瞻基的光。這就有點和康熙選擇雍正繼位的傳說一樣了,也是康熙通過觀聖孫才決定傳位雍正的(這就是傳說,不要較真兒)。明宣宗朱瞻基盛年繼位,在位十年後38歲壯年去世。從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到朱瞻基執政的這十一年,大明王朝休養生息、社會矛盾緩和史稱仁宣之治。所以說宣宗朱瞻基還是非常有作為的,但是依然有些執政的瑕疵深刻影響後世君主。客觀上也造成了大明王朝在以後有盛轉衰,甚至流毒深遠。


宦官勢力從明宣宗開始可以接觸外廷,開啟了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的歷史

先說明朝的宦官勢力,明朝宦官介入政務就是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的。朱瞻基在內廷開設內書堂指定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宦官從此接受正規書本教育。朱瞻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在自己犯懶的時候,讓宦官能夠處理私人文件並正式與朝廷官員聯繫。這一改朱元璋、朱棣甚至是朱高熾對於太監的防範的態度。朱瞻基自以為宦官依附皇權而生,所以在忠誠方面是文官無法比擬的。

說到朱瞻基讓宦官介入政務的目的,還要先說一下明朝的政治制度。從朱棣開始就成立了內閣,作為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樑。最早內閣只是為皇帝提供諮詢的機構,但是從朱瞻基開始形成了權力機構。朱瞻基採用了一種票擬的辦事程序,規定內閣先審議官員奏議。在審查後提出建議貼在詔令上以供御批,如果朱瞻基同意就會把建議轉交六部執行。

如果內閣建議不合適,朱瞻基就會指派司禮監的宦官採取適當的行動。由於六部一般對內閣或者司禮監的建議直接執行(誰敢去和皇帝複核確認是否真的是帝王的意思?不敢呀),所以司禮監的宦官就有了夾帶私貨、甚至假傳聖旨的可能。只此一項就造成了內閣和內廷爭奪權力,貽害無窮。由宦官組成的內廷與文官內閣爭鬥一直持續到魏忠賢被殺。


對於蒙古草原格局不清楚,放任瓦剌一家獨大直接導致了明英宗朱祁鎮(朱瞻基兒子)時期的土木堡之變。

蒙古在明朝時期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部,韃靼在東靠近明朝;瓦剌在西部。而號稱北元太師的韃靼部領導人阿魯臺,多次襲擾明朝邊境。結果被強硬的永樂大帝朱棣給揍的鼻青臉腫,接受明朝冊封為和寧王與瓦剌對立。阿魯臺的威信被打沒了,所以他只能背靠明朝對峙瓦剌部。相當於阿魯臺的韃靼部是明朝扶植起來對抗和牽制瓦剌做大的對手。

瓦剌部名義上與明朝修好,然後積極的攻擊韃靼部的阿魯臺。朱瞻基居然連這點戰略眼光都沒有,很明顯應該扶弱逸強延續以前的政策扶植阿魯臺對抗瓦剌呀。但是他居然坐視瓦剌攻擊阿魯臺,最後殺死對手一統草原。明宣宗宣德九年,阿魯臺所部遭到瓦剌所立的大汗襲擊,戰敗後又受到瓦剌首領脫歡攻擊被殺。

此時瓦剌已經一統草原,時刻威脅著大明的安全。等到脫歡去世後也先繼位,瓦剌部已經露出咄咄逼人的態勢。再加上明英宗朱祁鎮盲目出兵,結果土木堡事變大明精銳盡喪、英宗被抓。大明王朝有盛轉衰,明朝和蒙古攻守態勢逆轉。從根子上說還在朱瞻基遺留下來的隱患。


在完成最後一次下西洋後,主動撤出對印度洋和南洋的探索。不但喪失了未來海洋時代,也造成了明朝中後期倭寇橫行的局面。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是朱瞻基在最後一次下西洋以後,主動關閉了即將迎來大發展的海洋探索。大明開始閉關鎖國,切斷了和南洋、印度洋以及西亞、非洲的國際聯繫。明朝在國際事務中孤立,放棄了華夏再次領先世界探索海洋的機會拱手讓給了西方。大明王朝放棄到手的好牌,主動退出了海洋爭霸時代的牌桌。

這個決定也嚴重影響到了大明水師的士氣,水師力量逐漸廢弛。沒有強大水師的保護,客觀上造成了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的倭寇橫行。大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戚繼光的領導下才最終平定倭寇。這一切都是朱瞻基的倉促決定造成的隱患。


小結:


明宣宗朱瞻基總體來說是位明君,但是在宦官介入政務、取消海外探索以及對蒙古草原放任三方面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嚴重的隱患。這三方面在明朝中後期深刻的影響著大明王朝,也許這時朱瞻基所沒有想到的。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朱瞻基給大明朝留下的最深的隱患就是給予宦官權利。公元1398年2月9日,朱瞻基出生了,他出世時還帶有些許奇幻色彩。據說那天朱瞻基的祖父朱棣曾做夢夢到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在夢裡給自己了一個大圭,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後覺得此夢十分吉祥,又逢此時下人稟告朱瞻基誕生,雖然有些迷信,但朱棣認為這是上天給自己的一種徵兆,因此便下定決心發動靖難之役。朱瞻基有此出身肯定會受到朱棣的高度重視,對他的嚴格管理也造就了後來朱瞻基的成功,仁宣之治便是他治國理政所取得的不錯結果。雖然對明朝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朱瞻基也做了一些有損明朝壽命的事情,最顯著的便是宦官干政。


朱瞻基畫像

朱元璋立國之初就立下了宦官不可干政的規定,歷代也很好地執行了這一規定,直到朱瞻基開始給宦官更多接觸朝政的機會,宦官便慢慢崛起,以致達到了明朝後代子孫無法駕馭的地步。

故事還要從朱瞻基自己說起,在管理朝政,任用賢能方面,他的確很有優勢。朱瞻基在宣德朝間任用的幾位大臣,都有各自顯著的特徵,像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識大體,顧大局,事事以國家為重,為明朝的興旺鞠躬盡瘁,而朱瞻基本人對這幾位忠臣也十分信任,一般他們提出的意見總是虛心接納,所以君臣關係處理的十分融洽。按理說,照這樣的發展,是不會出現什麼大的錯誤的,不過因為文臣權力過大,讓朱瞻基起到了制衡的心思。

用一方牽制另一方,讓雙方達到平衡點,自己才能安穩的坐擁天下,這便是朱瞻基的目的。但用來牽制文臣的一方,必得是自己的親信才會可靠,所以他便把目光放到了宦官身上。

為了扶持宦官,他甚至下令讓翰林學士教宦官讀書,以便讓他們帶自己處理公文,有時甚至代替皇上行使批紅的權利,這也導致了宦官的權利越來越大。不過朱瞻基並沒有把這放在心上,因為他可以有效的控制宦官,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監管,朱瞻基曾多次下令減少宦官的採購並禁止有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導活動發生,對於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他會進行嚴懲。

所以對於朱瞻基來說,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的手裡,也正因為如此,他並沒有考慮到賦予宦官參政的權利,到底會給大明朝帶來怎樣的隱患。

公元1449年,朱瞻基選定的繼任者明英宗朱祁鎮和他率領的二十萬明朝精兵,在土木堡時被敵軍擊潰,自己也因此做了階下囚,這都源自於一個叫王振的宦官。或許連朱瞻基自己也沒有想到,在他駕崩還不到七年的時間,宦官專權便已成為常態,連大明王朝的皇帝都無法控制,所以在發生土木保之變時才會無法應對,任由宦官專權,對形勢做出錯誤的判斷。



此次事件發生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宦官專政的權利仍然沒有改變,甚至連內閣都成了他的附屬,君臣也慢慢離心,所以這次的打擊對明朝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