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为何会被三家分晋?

叶宗琪


首先,要更正一下题主的表述,不是周朝被三家分晋。所谓三家分晋,是我国战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标志着我国战国历史的开始。三家分晋,是周朝时期晋这一诸侯国,被自己的三家卿大夫,即韩、赵、魏三家分掉,从此晋国从诸侯国的地位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家,这三家也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三家。

那么,三家分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一个妥妥地晋国怎么就被韩赵魏三家分掉了?下面我将从周朝的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来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周朝的社会制度结构

三家分晋的故事,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结果不仅是,晋国从春秋霸主的地位上消失,而是改变了周朝社会固有的格局模式,开启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序幕。

我们知道,周朝是一个讲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国家。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构成了周朝政治的运转。宗法制确立了大宗与小宗,分封制则对进行了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格局。虽然进入了春秋时期,西周制度分崩离析,但是周天子的威严尚存。各大诸侯国之间,以争霸为目标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来到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演变为了兼并战争。很大的原因就是周天子式微,哪怕是象征作用也发挥不出来了。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连周天子自己的权威都不保,那下面的诸侯国的国君,还能顺坐稳自己的位子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这不,一场战争就在晋国发生了。这个曾经是个大诸侯国的国家,在一夜之间被自己的三个卿大夫给瓜分了。

为什么被分的是晋国

在阐述为什么是晋国的原因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家分晋的过程:

如果说周天子权威衰落代表着这个国家政治权力的动摇,那么在一个诸侯国内,国君权力被架空,也表明这个国家也将发生大的变动。这一点,在当时的晋国尤为显明。在春秋晚期,晋国的主要权力由国内六位卿大夫主要掌控,他们分别是赵、魏、韩、范、智和中行。等到了晋出公17年时,六位权力掌控者变成了四位。在他们中间,智氏的负责人智襄子,非常想吞并剩下三家,然后独享晋国的大权。

智襄子拉着韩、魏氏两方的负责人,也就是韩康子、魏桓子一同前去攻打赵襄子。虽然韩、赵两方并不情愿,但是迫于智襄子的压力,只能一同前去。赵襄子被攻击得步步退让,最后退到了晋阳。智襄子看久久攻不下晋阳,于是命人放水淹城。这下可吓坏了一同前去的韩康子、魏桓子,因为他们的驻地也是处于地势低洼的地方,他们担心,智襄子处理完赵襄子,就会反过来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他们。

刚好这时,赵襄子派人来游说韩康子、魏桓子。最后,三家联手,反杀了智襄子。就这样,晋国也就被韩、赵、魏给分了。在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了韩、赵、魏的诸侯地位。

回顾完三家分晋的过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一些门道,晋国之所以会被瓜分掉,有一群人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就是晋国内异姓的卿大夫,他们在诸侯国内的权力不断膨胀,最后取代了诸侯。具体来说,晋国被三家瓜分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晋国国内以异姓为主体的卿大夫不断发展

在晋国国内,有着非常庞大的异姓卿大夫。他们不仅在晋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晋国之所以会被瓜分,也是因为与其他诸侯国相比,晋国的异姓卿大夫数量众多。

异姓势力在晋国建国之初,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唐周武王姬发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儿)之子唐叔虞被封到晋国的时候,他就带来了九宗五正异姓贵族。这也就为后来晋国发展历程中,异姓公族掌握大权埋下了伏笔。

在晋国发展的历程中,有过不少破坏宗族制度的事件。比如在公元前746年,昭侯即位后,被他分封到桓叔,要取代他并指使大臣刺杀昭侯。昭侯用武力反抗,就这样发生在大宗与小宗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他们的后代。在公元前679年,桓叔之孙打败了当时的国君,上演了小宗取代大宗的大戏。

宗族之间的征战,极大地破坏了晋国国内的血缘亲情,也让晋国的异性公族得以发展。在宗族之间的征战中,异姓公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亲情之间的分崩离析,使得宗室只能依靠异姓族来完成对抗战争。比如晋献公,就是在异姓宗族势力的帮助下即位的。而国君即位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急需要依靠异姓公族,来消灭和控制公族。就这样,公族的势力被极大地削弱,而异姓族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

2.称霸壮大了晋国国力,也壮大了异姓卿大夫

公元前632年,经过城濮之战,晋文公成功跻身春秋霸主之位。此后一直到晋悼公,晋国的国力不断壮大,军事实力大增。但与此同时,异姓卿大夫的权力也在不断扩大。

晋文公重耳在成为晋国国君前,曾流亡他国,而帮助他重回晋国并当上国君的,很多都是异姓族人。因此,晋文公在成为春秋霸主后,肯定要对他们进行表示,肯定他们的作用。而且,在晋文公时期,晋国成为春秋霸主后,有很多的争霸战争。由于前文提到的,晋国宗族情感的破坏,在战争中国君可以依靠的只有异姓族人了,也因此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异姓在军队中逐渐掌握了大权。

另外,随着晋国的称霸,国土面积也不断扩大,周围的也聚集了一些前来归属以及朝拜的小国。这时晋国的吏治让异姓族人着实积累了实力,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在晋文公改革吏治时,区分了近官和远官,所谓近官,就是靠近晋国国君中心地位的官员,这些近官由依一些旧贵族来大人,相比之下那些远离国君,负责偏远地方的就是远官,这些远官是由异姓族来担任的。看似这些远官远离中央,但是不要忘了,晋国本身的地理位置就不错,所以所谓的偏远,其实是给异姓族更多远离国君,放手做事的空间。

有的异姓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上,实行采邑制度,发展地方经济,没过多久自己封地上就有了非常富足的发展。还有的异姓卿大夫,通过靠周边小国的朝拜觐见来充实自己的实力。就这样,在晋国国力不断壮大的同时,晋国国内异姓族的实力也在发展。不过这个时期,由于晋国国君的霸主地位和权力很大,国君很有威严,所以哪怕异姓族人势力再大,也不敢反抗晋国诸侯,不敢挑战上级。但却给后面晋国国君衰败后,异姓卿大夫反抗留下了隐患。

3.晋国霸权衰落带来的是异姓卿大夫的反叛

如果说在晋文公时期,晋国异姓族势力壮大,还不足以对晋国造成威胁。那么,随着晋国霸主地位的衰落,国君权力的式微,那么异姓族人的壮大将会对晋国造成巨大威胁。

到了晋悼公之后,晋国霸权开始衰落,而此时晋国异姓卿大夫的权力却在不断的积累中壮大。先后发生了赵盾弑晋灵公,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等事件。几家卿大夫在明争暗斗之间,权力也越来越强。所以在当时,很多人评价晋国社会的情况时说,“晋公室卑,政在侈家”。

晋国国君式微的同时,异姓卿大夫之前在封地上发展经济、笼络人心的结果开始凸显出来。再后来,就发生了前文讲到的晋国由六位卿大夫掌握权力到四家掌握权力,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了。

写在最后:晋国被三家瓜分,究竟谁之过

<strong>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从面上看,这就是晋国国君养的三家异姓的白眼狼做法。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韩、赵、魏三家上呢?

晋国最后被三个异姓卿大夫给瓜分,这三家最终还坐上了诸侯国的位子,并占据了战国七雄中的三席。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与晋国的社会制度不无关系。晋国从立国起,就重视异姓族,这种重视是伴随着对宗族的忽视而来的。宗族制度的覆灭,同室操戈带来的便是异姓族的崛起,两者之间,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如果真的深究晋国被瓜分的原因,恐怕晋国本身也不能脱罪吧。

再来,要把晋国的命运放到整个春秋战国的历程来看,晋国从一个春秋霸主沦落到被瓜分的惨境,正是对当时社会结构的一种真实写照。处在一个极度变革的社会中,晋国这样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发生了尾大不掉,最终发生“以下犯上”的事情。这不是也印证,当时社会中最大的宗族主,那个周天子的式微吗?不是正映照着西周宗法礼制的破坏吗?毕竟,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是被周王室承认的。历史,没有无缘无故的发生。


肖屾小声读史


不是大周朝被三家分了,而是”韩赵魏”三家把晋国分了。

“三家分晋”也被史学家认作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琴岛牧风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就等于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并且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小时候拿板儿砖砸缸的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晋这个窝囊事儿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纲纪大乱,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经临近。


高广银


这要从头说起 ,早在西周周幽王时期,周天子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自从周幽王干了一件大事"烽火戏诸侯"后,致使自己被犬戎兵杀死,西周正式灭亡,这时诸侯们的机会来了。

西周灭亡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而实际上周平王也只不过是诸侯们名义上的傀儡罢了,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周平王时期,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诸侯虢石父拥立了周幽王的兄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在这一时期居然出现了两位周王,不可谓可笑至极 ,让诸侯们看尽了笑话,也让周王室的威严跌落到了低谷。直到周平王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攻杀了周携王,使的周平王重新成为了正统 ,结束了周王朝长达10年的两王并立局面,重新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的本就势力衰微的周王室,已然彻底没了威信。实际上还要看各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到了周威烈王时期,周朝经过多年时间的统治,对分封的诸侯国的统治力度大大减小,甚至已经无法控制那些强大的诸侯国,例如晋国这样强大的诸侯国。可就是这样强大的诸侯国也有被瓜分的时候。

晋国建立一直到晋出公时期,发生了很多事情,晋国衰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晋献公时期,晋国公族被大量的屠杀 ,这是要从头说起,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度,长子继承王位。所以最后是晋献公的曾祖父的哥哥继承了晋国的王位,而晋献公的曾祖父被封到曲沃一带。人都是有目标和野心的,于是在经过晋献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将近七十年的努力之下,把晋国大宗的国君给杀了,小宗取而代之。在晋献公八年的时候,下令把这些晋国的公族全部杀掉。这就是衰弱的开始。

到了晋出公十七年的时候,晋国的公族甚至被卿大夫取代了执政地位,沦为附庸。智氏的势力最大,智伯甚至拥有决定谁来当晋国国君的权力。智氏一族到了智瑶执政时期,智瑶刚愎自用,竟然公然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这三家便是韩、赵、魏。

由于韩、魏实力较弱,

只好屈服于智瑶,只有赵没有同意交出土地。因此,智瑶便联合韩、魏攻打赵。智瑶是一个很聪明的君主,只不过因为性格的因素,最终导致了失败。攻打赵氏,他提出用水攻的办法,将晋水引入晋阳城,晋阳城危亡之时,赵氏暗中联系了韩、魏,希望一起灭掉智氏。韩、魏害怕智瑶以后攻打自己,便答应了和赵氏结盟,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打智氏,智氏灭亡,土地被这三家瓜分。于是,韩、赵、魏便成为了强大的氏族,封地面积直接暴涨,它们被人们称作“三晋”。

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代表,朝见周威烈王要求册封为诸侯,周威烈王一看,三家分晋,木已成舟,已经成为现实无法改变。所以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打这开始,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了独立的诸侯国。


蔚蓝友情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之主”的威严和地位,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在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的威慑力减弱,虽然保留着从前的地位和名号,但是却没有了绝对的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手下人不再听命周天子了,或者说表面顺服、背地里经营自己的小九九。周天子明知道底下的臣子是怎么样一副德行,却什么也不敢管!就像花瓶一样,只是权利的象征,失去了权力的真正作用!

东周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进入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也开始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周王朝由盛转衰,诸侯之间互相讨伐,割据混战不断。当然这些,周天子管不了,说了也没人听。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对内尊重周天子的权威,对外抵抗饿狼一般的外来侵略者。从这一点上来看,齐桓公为华夏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

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在划分晋国中,成了最后的赢家。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包含着无奈的心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这一册封,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本来周天子的作用应该是保护诸侯国的势力,晋国当时作为数一数二的诸侯强国,没有得到周天子的保护,反正是三个“反贼”被名正言顺地册封了诸侯。这件事也给其他的诸侯国提了个醒,他们觉得,此时的周天子已经保护不了他们的利益的,如果他们一味地臣服周天子,只会失去更多的土地、人口、金钱。于是各个诸侯国也就不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

等周天子认可了“分封三晋”这种违背常伦的强盗行为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混战更加随意、猖狂,就好似周天子不存在一样!这个时候的周天子号召力几乎为零。

那么周威烈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他所处的时期已经是东周的末期,我们知道,是每个朝代在快要衰亡的时候,都要经历的时期。当时的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太多强大,凭借周天子的微弱势力已经无法抵抗,而且周威烈王可能不是个昏庸的君王,但他也不是一个杰出的君王,周王室的衰败是他无力挽回的!而且,周威烈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估计年纪不小了,因为他分封完三晋第二年就去世了!最后,应该和他的遭遇有关。周定王(周威烈王的祖父)崩后,长子去疾继位为周哀王。周哀王三个月后,他的弟弟叔袭杀死了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五个月,他的弟弟又杀死他自立为王,也就是周考王。而周考王,是周威烈王的父亲。也就是说,周威烈王是这种不顾礼仪用武力夺取王位的受益者。也许他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封三家为侯后,心安理得地封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分封三晋”开始,周王室的命运正式踏上了衰亡的道路!这是一个转折点!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的《资治通鉴》也正是从这一事件起笔,他或许更多地想讲述为君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