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為何會被三家分晉?

葉宗琪


首先,要更正一下題主的表述,不是周朝被三家分晉。所謂三家分晉,是我國戰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標誌著我國戰國曆史的開始。三家分晉,是周朝時期晉這一諸侯國,被自己的三家卿大夫,即韓、趙、魏三家分掉,從此晉國從諸侯國的地位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三家,這三家也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三家。

那麼,三家分晉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以及一個妥妥地晉國怎麼就被韓趙魏三家分掉了?下面我將從周朝的歷史、社會制度等方面來闡述一下這個問題。

周朝的社會制度結構

三家分晉的故事,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結果不僅是,晉國從春秋霸主的地位上消失,而是改變了周朝社會固有的格局模式,開啟了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爭的序幕。

我們知道,周朝是一個講究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國家。這兩個制度的結合,構成了周朝政治的運轉。宗法制確立了大宗與小宗,分封制則對進行了分封,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格局。雖然進入了春秋時期,西周制度分崩離析,但是周天子的威嚴尚存。各大諸侯國之間,以爭霸為目標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戰爭。但是,當歷史的車輪來到戰國時期,爭霸戰爭演變為了兼併戰爭。很大的原因就是周天子式微,哪怕是象徵作用也發揮不出來了。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連周天子自己的權威都不保,那下面的諸侯國的國君,還能順坐穩自己的位子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這不,一場戰爭就在晉國發生了。這個曾經是個大諸侯國的國家,在一夜之間被自己的三個卿大夫給瓜分了。

為什麼被分的是晉國

在闡述為什麼是晉國的原因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三家分晉的過程:

如果說周天子權威衰落代表著這個國家政治權力的動搖,那麼在一個諸侯國內,國君權力被架空,也表明這個國家也將發生大的變動。這一點,在當時的晉國尤為顯明。在春秋晚期,晉國的主要權力由國內六位卿大夫主要掌控,他們分別是趙、魏、韓、範、智和中行。等到了晉出公17年時,六位權力掌控者變成了四位。在他們中間,智氏的負責人智襄子,非常想吞併剩下三家,然後獨享晉國的大權。

智襄子拉著韓、魏氏兩方的負責人,也就是韓康子、魏桓子一同前去攻打趙襄子。雖然韓、趙兩方並不情願,但是迫於智襄子的壓力,只能一同前去。趙襄子被攻擊得步步退讓,最後退到了晉陽。智襄子看久久攻不下晉陽,於是命人放水淹城。這下可嚇壞了一同前去的韓康子、魏桓子,因為他們的駐地也是處於地勢低窪的地方,他們擔心,智襄子處理完趙襄子,就會反過來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他們。

剛好這時,趙襄子派人來遊說韓康子、魏桓子。最後,三家聯手,反殺了智襄子。就這樣,晉國也就被韓、趙、魏給分了。在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了韓、趙、魏的諸侯地位。

回顧完三家分晉的過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來一些門道,晉國之所以會被瓜分掉,有一群人物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晉國內異姓的卿大夫,他們在諸侯國內的權力不斷膨脹,最後取代了諸侯。具體來說,晉國被三家瓜分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晉國國內以異姓為主體的卿大夫不斷髮展

在晉國國內,有著非常龐大的異姓卿大夫。他們不僅在晉國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也有著重大的影響。晉國之所以會被瓜分,也是因為與其他諸侯國相比,晉國的異姓卿大夫數量眾多。

異姓勢力在晉國建國之初,就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唐周武王姬發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兒)之子唐叔虞被封到晉國的時候,他就帶來了九宗五正異姓貴族。這也就為後來晉國發展歷程中,異姓公族掌握大權埋下了伏筆。

在晉國發展的歷程中,有過不少破壞宗族制度的事件。比如在公元前746年,昭侯即位後,被他分封到桓叔,要取代他並指使大臣刺殺昭侯。昭侯用武力反抗,就這樣發生在大宗與小宗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他們的後代。在公元前679年,桓叔之孫打敗了當時的國君,上演了小宗取代大宗的大戲。

宗族之間的征戰,極大地破壞了晉國國內的血緣親情,也讓晉國的異性公族得以發展。在宗族之間的征戰中,異姓公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親情之間的分崩離析,使得宗室只能依靠異姓族來完成對抗戰爭。比如晉獻公,就是在異姓宗族勢力的幫助下即位的。而國君即位後,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急需要依靠異姓公族,來消滅和控制公族。就這樣,公族的勢力被極大地削弱,而異姓族的勢力在不斷地壯大。

2.稱霸壯大了晉國國力,也壯大了異姓卿大夫

公元前632年,經過城濮之戰,晉文公成功躋身春秋霸主之位。此後一直到晉悼公,晉國的國力不斷壯大,軍事實力大增。但與此同時,異姓卿大夫的權力也在不斷擴大。

晉文公重耳在成為晉國國君前,曾流亡他國,而幫助他重回晉國並當上國君的,很多都是異姓族人。因此,晉文公在成為春秋霸主後,肯定要對他們進行表示,肯定他們的作用。而且,在晉文公時期,晉國成為春秋霸主後,有很多的爭霸戰爭。由於前文提到的,晉國宗族情感的破壞,在戰爭中國君可以依靠的只有異姓族人了,也因此在爭霸戰爭的過程中,異姓在軍隊中逐漸掌握了大權。

另外,隨著晉國的稱霸,國土面積也不斷擴大,周圍的也聚集了一些前來歸屬以及朝拜的小國。這時晉國的吏治讓異姓族人著實積累了實力,也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在晉文公改革吏治時,區分了近官和遠官,所謂近官,就是靠近晉國國君中心地位的官員,這些近官由依一些舊貴族來大人,相比之下那些遠離國君,負責偏遠地方的就是遠官,這些遠官是由異姓族來擔任的。看似這些遠官遠離中央,但是不要忘了,晉國本身的地理位置就不錯,所以所謂的偏遠,其實是給異姓族更多遠離國君,放手做事的空間。

有的異姓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上,實行采邑制度,發展地方經濟,沒過多久自己封地上就有了非常富足的發展。還有的異姓卿大夫,通過靠周邊小國的朝拜覲見來充實自己的實力。就這樣,在晉國國力不斷壯大的同時,晉國國內異姓族的實力也在發展。不過這個時期,由於晉國國君的霸主地位和權力很大,國君很有威嚴,所以哪怕異姓族人勢力再大,也不敢反抗晉國諸侯,不敢挑戰上級。但卻給後面晉國國君衰敗後,異姓卿大夫反抗留下了隱患。

3.晉國霸權衰落帶來的是異姓卿大夫的反叛

如果說在晉文公時期,晉國異姓族勢力壯大,還不足以對晉國造成威脅。那麼,隨著晉國霸主地位的衰落,國君權力的式微,那麼異姓族人的壯大將會對晉國造成巨大威脅。

到了晉悼公之後,晉國霸權開始衰落,而此時晉國異姓卿大夫的權力卻在不斷的積累中壯大。先後發生了趙盾弒晉靈公,欒書、中行偃弒晉厲公等事件。幾家卿大夫在明爭暗鬥之間,權力也越來越強。所以在當時,很多人評價晉國社會的情況時說,“晉公室卑,政在侈家”。

晉國國君式微的同時,異姓卿大夫之前在封地上發展經濟、籠絡人心的結果開始凸顯出來。再後來,就發生了前文講到的晉國由六位卿大夫掌握權力到四家掌握權力,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了。

寫在最後:晉國被三家瓜分,究竟誰之過

<strong>

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從面上看,這就是晉國國君養的三家異姓的白眼狼做法。但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韓、趙、魏三家上呢?

晉國最後被三個異姓卿大夫給瓜分,這三家最終還坐上了諸侯國的位子,並佔據了戰國七雄中的三席。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與晉國的社會制度不無關係。晉國從立國起,就重視異姓族,這種重視是伴隨著對宗族的忽視而來的。宗族制度的覆滅,同室操戈帶來的便是異姓族的崛起,兩者之間,是個此消彼長的關係。所以,如果真的深究晉國被瓜分的原因,恐怕晉國本身也不能脫罪吧。

再來,要把晉國的命運放到整個春秋戰國的歷程來看,晉國從一個春秋霸主淪落到被瓜分的慘境,正是對當時社會結構的一種真實寫照。處在一個極度變革的社會中,晉國這樣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發生了尾大不掉,最終發生“以下犯上”的事情。這不是也印證,當時社會中最大的宗族主,那個周天子的式微嗎?不是正映照著西周宗法禮制的破壞嗎?畢竟,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地位是被周王室承認的。歷史,沒有無緣無故的發生。


肖屾小聲讀史


不是大周朝被三家分了,而是”韓趙魏”三家把晉國分了。

“三家分晉”也被史學家認作是“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



琴島牧風


據《資治通鑑》記載,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冊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俗稱三家分晉。無獨有偶,齊國的大夫田氏,與此同時也廢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為諸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得中原地區逐漸形成了戰國七雄爭霸的格局。

從這一變局中可以看出,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實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分封給大夫,大夫分封給卿,卿分封給士,它的每一層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後來能夠被諸侯架空,諸侯就能夠被自己國內的大夫給架空。因為這是由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基本上,上一級只管都城周圍,底下全給分封出去,隨著地方勢力的逐漸龐大,就等於中央集權走向衰落。所以以晉國為例,晉國當時有六家大夫具有相當的權力,除了韓、趙、魏三家外,還有智氏、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很快就覆滅了,韓、趙、魏聯合起來又把智氏給滅了,並且最後這三家索性把晉國的國君給廢了,自己做了諸侯。周天子一看,好傢伙,太無法無天了,不過我也沒辦法,被迫承認冊封這三家為諸侯吧,晉國於是一分為三,韓國、趙國、魏國橫空出世。

小時候拿板兒磚砸缸的司馬光說,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周封三晉這個窩囊事兒讓天子之職徹底崩壞,禮制是國家賴以存續的綱紀,三晉居然威脅周天子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還不得不承認,這綱紀大亂,就標示著周朝末日已經臨近。


高廣銀


這要從頭說起 ,早在西周周幽王時期,周天子還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自從周幽王幹了一件大事"烽火戲諸侯"後,致使自己被犬戎兵殺死,西周正式滅亡,這時諸侯們的機會來了。

西周滅亡後,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雒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而實際上週平王也只不過是諸侯們名義上的傀儡罷了,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在周平王時期,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事情,諸侯虢石父擁立了周幽王的兄弟餘臣為天子,史稱周攜王,在這一時期居然出現了兩位周王,不可謂可笑至極 ,讓諸侯們看盡了笑話,也讓周王室的威嚴跌落到了低谷。直到周平王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支持周平王的晉文侯攻殺了周攜王,使的周平王重新成為了正統 ,結束了周王朝長達10年的兩王並立局面,重新穩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可也正是因為這樣,使的本就勢力衰微的周王室,已然徹底沒了威信。實際上還要看各大諸侯的臉色行事。

到了周威烈王時期,周朝經過多年時間的統治,對分封的諸侯國的統治力度大大減小,甚至已經無法控制那些強大的諸侯國,例如晉國這樣強大的諸侯國。可就是這樣強大的諸侯國也有被瓜分的時候。

晉國建立一直到晉出公時期,發生了很多事情,晉國衰弱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晉獻公時期,晉國公族被大量的屠殺 ,這是要從頭說起,晉獻公的曾祖父是晉穆侯的小兒子,按照古代的繼承製度,長子繼承王位。所以最後是晉獻公的曾祖父的哥哥繼承了晉國的王位,而晉獻公的曾祖父被封到曲沃一帶。人都是有目標和野心的,於是在經過晉獻公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人將近七十年的努力之下,把晉國大宗的國君給殺了,小宗取而代之。在晉獻公八年的時候,下令把這些晉國的公族全部殺掉。這就是衰弱的開始。

到了晉出公十七年的時候,晉國的公族甚至被卿大夫取代了執政地位,淪為附庸。智氏的勢力最大,智伯甚至擁有決定誰來當晉國國君的權力。智氏一族到了智瑤執政時期,智瑤剛愎自用,竟然公然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這三家便是韓、趙、魏。

由於韓、魏實力較弱,

只好屈服於智瑤,只有趙沒有同意交出土地。因此,智瑤便聯合韓、魏攻打趙。智瑤是一個很聰明的君主,只不過因為性格的因素,最終導致了失敗。攻打趙氏,他提出用水攻的辦法,將晉水引入晉陽城,晉陽城危亡之時,趙氏暗中聯繫了韓、魏,希望一起滅掉智氏。韓、魏害怕智瑤以後攻打自己,便答應了和趙氏結盟,結果韓、趙、魏三家聯合攻打智氏,智氏滅亡,土地被這三家瓜分。於是,韓、趙、魏便成為了強大的氏族,封地面積直接暴漲,它們被人們稱作“三晉”。

韓、趙、魏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殺智伯家族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晉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代表,朝見周威烈王要求冊封為諸侯,周威烈王一看,三家分晉,木已成舟,已經成為現實無法改變。所以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正式冊封三家為諸侯!打這開始,韓、趙、魏三家分晉成了獨立的諸侯國。


蔚藍友情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之主”的威嚴和地位,掌握著天下所有人的生殺大權。在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王室的威懾力減弱,雖然保留著從前的地位和名號,但是卻沒有了絕對的控制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手下人不再聽命周天子了,或者說表面順服、背地裡經營自己的小九九。周天子明知道底下的臣子是怎麼樣一副德行,卻什麼也不敢管!就像花瓶一樣,只是權利的象徵,失去了權力的真正作用!

東周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進入春秋時代,各個諸侯國也開始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周王朝由盛轉衰,諸侯之間互相討伐,割據混戰不斷。當然這些,周天子管不了,說了也沒人聽。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對內尊重周天子的權威,對外抵抗餓狼一般的外來侵略者。從這一點上來看,齊桓公為華夏民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還有,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

公元前476年春秋結束,戰國開始。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在劃分晉國中,成了最後的贏家。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包含著無奈的心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這一冊封,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本來周天子的作用應該是保護諸侯國的勢力,晉國當時作為數一數二的諸侯強國,沒有得到周天子的保護,反正是三個“反賊”被名正言順地冊封了諸侯。這件事也給其他的諸侯國提了個醒,他們覺得,此時的周天子已經保護不了他們的利益的,如果他們一味地臣服周天子,只會失去更多的土地、人口、金錢。於是各個諸侯國也就不再把周天子當回事了!

等周天子認可了“分封三晉”這種違背常倫的強盜行為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時代,諸侯割據混戰更加隨意、猖狂,就好似周天子不存在一樣!這個時候的周天子號召力幾乎為零。

那麼周威烈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首先,他所處的時期已經是東周的末期,我們知道,是每個朝代在快要衰亡的時候,都要經歷的時期。當時的瓜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太多強大,憑藉周天子的微弱勢力已經無法抵抗,而且周威烈王可能不是個昏庸的君王,但他也不是一個傑出的君王,周王室的衰敗是他無力挽回的!而且,周威烈王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估計年紀不小了,因為他分封完三晉第二年就去世了!最後,應該和他的遭遇有關。周定王(周威烈王的祖父)崩後,長子去疾繼位為周哀王。周哀王三個月後,他的弟弟叔襲殺死了他自立為王,也就是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五個月,他的弟弟又殺死他自立為王,也就是週考王。而週考王,是周威烈王的父親。也就是說,周威烈王是這種不顧禮儀用武力奪取王位的受益者。也許他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在封三家為侯後,心安理得地封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分封三晉”開始,周王室的命運正式踏上了衰亡的道路!這是一個轉折點!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遷的《資治通鑑》也正是從這一事件起筆,他或許更多地想講述為君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