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秦國為何不通過與周王室聯姻來加強自身的正統地位?

Irene_haha


那樣秦國就明顯無法統一中國,仍然會維持對天下的分封。

因為周天子仍然會作為儒教教主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秦國作為諸侯國國君是擁有屬於道家控制的儒教長老地位的,道家講究“萬物負陰而抱陽”,基本是維持“母神”信仰的。

而秦國搞的“法治”,實際上就是樹立“天下”這個大家庭,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是必須提倡“父神”信仰的,通俗的話講,秦國實現“大一統”的秦始皇就是“要當天下人的爸爸”,這種思想,就是“宇宙主宰,大神當中的大神”,也就是“皇帝”,民間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客觀上也是以秦始皇為雛形。

而秦始皇要當這個天下人的“爸爸”,在國家體系中也就沒有冊立皇后,因為如果立了皇后,皇后就會“母儀天下”,中國歸根結底是一個“禮儀之邦”,皇帝只能控制“禮”,而皇后則控制“儀”,就像中國民族基礎信仰,皇帝的代表伏羲控制對外的“規”,皇后的代表女媧控制對內的“矩”一樣,所以秦始皇痛定思痛,覺得由皇帝全面控制“規矩”,全面控制“禮儀”,才是正確的選擇,以避免像嬴秦太后作為楚國人控制秦國的情形再次出現。

通俗一點分析,就是秦國這個法家的“爸爸”要奪道家這個“媽媽”天下的統治權,他連楚國這個一方諸侯國的皇后都不能接受,又怎麼可能接受周國這個天下共主的皇后來把持朝政呢?

秦王朝滅亡後,漢王朝將道家信仰再次扶正,對匈奴進行“和親”,就是這種“母神”信仰的延續,漢武帝統治時期,將道家重新建立儒教的努力來了個“連鍋端”,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原來居於被領導地位的儒家為班底建立儒教,道家則被趕下朝堂,走入民間,在遠離中原的四川巴地帶領一些堅定的儒教徒(大半可能本來就是道家思想的起源地),無法再對抗國家組建儒教,就建立了道教。

由於道教信仰與儒教信仰他們在本質上具有思想的同源性,所以魯迅先生曾經從現象分析上說,中國人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憎回教徒,唯獨不憎道士,懂得此道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就是這個意思。


河東來


趣談答案:秦國最開始未入周天子法眼,而秦國強盛之時周天子又處於衰敗狀態,聯姻價值不大。此外,秦國結盟主要對象為楚系國家(親楚國家),通過與楚國結盟,來保障秦國南方利益;通過與西戎結盟加對抗,來獲取西方利益,與此同時牽制晉國,圖謀霸業。

秦國百年奮鬥史

戰國七雄當中有兩個國家非常特殊,一個是秦國,一個是楚國。這兩個國家有一個共同點,被其他的諸侯國稱為蠻夷之地。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下文當中細說,先來看一看所謂的蠻夷之地秦國。

  • 消失的五十年

秦帝國一直有稱王稱霸的雄心,也一直有當一方諸侯的慾望。

但是在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始終沒有找到秦國的影子。陰差陽錯間,秦諸侯的兩點慾望和野心都沒有實現,一時落寞萬分。

而在公元前771年,第1次機會展現在了秦帝國的面前,秦帝國也及時拿捏住了。驪山之亂,秦襄公因為在短時間內率領一支部隊,幫助周天子平定天下,獲得了個封號。

這個封號是什麼呢?那就是諸侯的封號。

我們有必要向大家再次闡述一遍:在周天子時期,想要當諸侯沒有那麼簡單,必須得獲得周天子的冊封。哪怕某一個部落他們擁有著極強的戰鬥力,能夠控制一大片土地,沒有周天子的冊封,什麼都不是。而秦襄公以及秦諸侯的諸多位前輩的多次隱忍和對時機的拿捏到位,終於拿到了這一張空口支票------諸侯冊封。

有趣的是在公元前771年一直到公元前720年,這整整51年裡面秦諸侯似乎消失了。

它究竟在幹什麼,誰也不知道,甚至對應的史記裡面也沒有詳細闡述。

但是我們能夠從奮六世之餘烈當中窺探一樣,那就是秦國正在努力的擴充自己的實力,並且變得異常低調。

  • 秦國的野心

秦國野心很大,但現實給秦國上了一課。

因為秦國分封的土地在周天子的最西面,這一片土地只用兩個字來可以形容,就是荒涼。

好的,我們繼續把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時所用到的路數簡單講一下。

周天子為了保證分封土地的公平性,更多的時候為了保證自己的邊疆平穩,往往會把一些區域型大國、擁有超強實力的國度,分封在比較偏遠的地方。而把一些實力弱小,但是對周天子的功勞非常大,幫助周天子奠定天下基礎的諸侯分封在腹地。

而秦國是個例外,因為秦國分封的時候,時間節點實在是太晚了。天下甭管好的土地還是差的土地,都已經分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秦國得到的土地非但是蠻夷之地,而且還非常的荒蕪。

荒蕪不可怕,蠻夷之地也不可怕,因為秦國用了兩個鐵血手段:第一個鐵血手段是《求賢令》的頒發。第二個鐵血手段則是通過系列的變法。

  • 周天子的沒落

前707年,周鄭-繻葛之戰

公元前707年是一個時間節點,而且這個時間節點非常微妙。

這一年鄭莊公的手下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在此之前周天子一直是類似於一個神一樣的人物,他們享有著世界最頂級的權利,他們彷彿也不食人間煙火。

這一次觸怒周天子,直接將周天子從神壇上拉下。儘管這件事情以鄭國道歉告一段落,但是周天子的命運似乎就此走向滑坡。

畢竟連自己國家的子民都不再重視周天子了,那麼周天子的意義是什麼?周天子還能否統治這偌大的區域,周天子又能否讓諸侯臣服,一切都是未知數。

  • 秦國的戰略方針

秦國的戰略分成了三步走,而這三步走幾乎奠定秦帝國的強盛。

第一步遠交近攻,這是我們能夠熟知的一個戰略,這個戰略指的是秦諸侯通過和遠處的國家友好交往,通過和近處的國家進行短兵相戈,來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

而第二個戰略和第三個戰略分別是秦晉之好和秦楚聯姻。這兩個戰略分別湧現在不同的時間階段,也分別表示了秦諸侯的野心。

秦晉之好的崩盤

秦晉之好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外交,無論是秦國和晉國的關係還是晉國與秦國的聯繫,都處在一個可有可無的狀態,只要趁著對方不注意一腳丫就踹了過去。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秦晉之好遠不如秦楚聯姻,秦晉之好更多的是兩個國家統治者之間的私利考量,而不是國家大局的考量。

  • 什麼是秦晉之好?

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在秦晉之好之前,我們需要講一個人物,他的名字叫重耳,重耳的父親就是著名的晉獻公。

在晉獻公的前輩們奮鬥努力之下,晉國的國土其實並不大,一共只有一個川字形的小構造。我們可以稱之為從山西高原三列縱向山脈一直到太嶽山,太行山,呂梁山。

但是在晉獻公時期一共併吞並了17個小國家,有38個國家服從,成為了當時鼎鼎有名的大霸主。

秦晉之好發生在晉文公時期,而在晉文公之前的那一長段時間裡面,秦晉兩國其實也素有交往,關係不菲。

而在公元前636年的時候,秦穆公率領部隊來保護公子重耳也就是咱們上文所提到的那個晉文公。

這是一個無本的買賣,而且秦穆公是穩賺不賠的。可是吸取之前的教訓,在十多年前,秦穆公曾經率兵保護晉惠公回國,人家剛回到國家就翻臉不認人,給了秦國一個啞巴虧。

所以這個時候,秦穆公直接率領著部隊來到晉文公的面前,並且要求他牢記這一段恩情。除此之外,秦國還率領一支部隊常駐晉國,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威脅晉文公,讓他不要忘記這一段友情。

  • 秦晉之好的利益受損方

秦晉之好一共歷經百年,而百年之內,兩個大國家之間的友好交往為當時秦國的發展贏得了先機。

但是秦穆公一直是出力不討好的角色,比如他為了拉攏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都嫁給了他,可是這個小子一聽說自己父親去世需要繼承地位直接跑掉了,也就是後來的晉懷公。

再後來秦穆公開始幫助晉文公繼位,而晉文公繼位之後,秦穆公又反悔了,覺得如果這樣吃啞巴虧,實在不是自己風格。

等到晉文公去世之後,秦國終於磨刀霍霍向豬羊,原本想來一次勝利的大屠殺,沒有想到被敵人偵破,直接落了個落荒而逃。

  • 秦國的戰略大更改

秦晉的堯山之戰,可以說讓秦國和晉國之間聯盟徹底土崩瓦解,自此開始秦晉之間再無任何關係往來。

兩個國家之前有聯盟的基礎,雖然短時間之內無關係往來,但也不至於短兵交接,最起碼秦諸侯是這樣想的。

但是後來的彭衙之戰和王官之戰,直接打亂了秦晉兩個國家之間的所有聯繫,兩個國家從之前的兄弟眨眼變成了仇人。

本章小結:秦國在當上諸侯之後,便開始拼命的巴結晉國,希望能夠和晉國友好往來,但是沒有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在之後的幾次大型戰役當中,秦國一直沒有佔到便宜,於是秦國開始轉移自己的外交方略,把目光盯向了楚國。

秦楚聯姻的多面利好性

擺在秦國周圍的可選盟友數量非常的少,而且質量都很高,只有兩個:一個是晉國,一個是楚國。

如果大家能夠拿出春秋爭霸時期的地圖來看,就不難發現秦國的南方就是楚國,而且楚國的地盤之大幾乎達到了整個版圖的1/7~1/4。

  • 穩定南方

在前面講到過秦國本身就位於蠻荒之地,無論是它的南方還是它的西方,都有著很多的外族敵人入侵。

而秦國想要去找尋一個霸主,想要去找尋一個盟友,必須要做到一點,那就是穩定南方,因為秦國真正的眼光是在自己的西方。

秦國的西方可以說是一片無主之地,只要自己的實力夠強勝,就能夠大肆侵略,而秦國的南方如果侵略過分,會引起楚國的警惕。

所以實力並不是非常強盛的秦國開始和楚國結盟,也就是秦楚聯姻。

  • 圖謀西北

在秦楚聯姻之後,開始大幅度的圖謀西北。

秦國第一次大規模的版圖擴張,也正是在這一階段。我們會發現秦國的版圖直接擴充到西北大量土地,而這些土地理論上來說已經屬於秦國的直接管轄了。

  • 跨區域作戰

在秦帝國的心目當中,短時間之內平定西北是整個國家的大型戰略方針,除此之外再無其它。

秦國可以這樣想,絕對不可以這樣做,因為有著盟友的擾亂,就意味著秦國必須分出很多的精力來幫助楚國分擔壓力。

華夏最有兩個競爭力的國家分別是晉國和楚國,有趣的是晉國和楚國兩個國家還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於是著名鼎鼎的晉國楚國爭霸出現,而楚國和晉國爭霸的時候,楚國直接拉上了秦國。這一次戰略會晤讓晉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不久之後齊國也開始湊熱鬧,而且齊國直接站到了晉國的那一方。

  • 牽制晉國

好的,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知道了秦國的三點戰略和兩點作用。

三點戰略分別包括穩定南方、圖謀西北以及通過和楚國聯盟來抵消晉國對自己的威懾力。而兩點作用則分別是幫助楚國穩定南方以及幫助楚國抵禦晉國。

這個階段的秦國已經發生了根本上的轉變,它已經從之前的肆意結盟轉變成有目的的結盟。秦國已經明白,如果再次和晉國牽扯在一起,對自己的發展而言沒有好處,而利用一切機會穩定自己的後方,圖謀更大的土地才是秦國的主要戰略目標。

弭兵二次會盟,天下大亂

弭兵會盟一共有兩次,而這兩次弭兵會盟幾乎決定了周天子時期的天下大勢。

  • 什麼是弭兵會盟

弭兵會盟指的是春秋時期兩次極其重要的外交事件。

弭兵會盟一共有兩次,第一次弭兵會盟讓雙方之間相互有個底,第二次彌兵會盟則直接讓春秋爭霸短暫停止。

在公元前579年第一次彌兵會盟是在宋國大夫的安排之下進行的,此次會盟非常不穩定。

如果大家知道鄢陵之戰這次戰役的話就不難理解,弭兵會盟帶來的巨大破壞力,一次不公平、實力不對等的會盟,極有可能引起二次戰役。

緊隨其後,第二次弭兵會盟開始,第二次弭兵會盟比第一次彌兵會盟更加嚴謹。此次會盟從之前的幾個國家,眨眼之間變成了十四個國家。這十四個國家中,就包括了秦國、楚國、齊國和晉國這幾個重頭戲。

第二次弭兵會盟推選出來了兩個霸主,分別是晉國和楚國,與此同時又出現了兩個非霸主的霸主,也就是比霸主低一個等級的國家分別是秦國和齊國。

  • 弭兵會盟的可怕後果

在標題當中我們談到了弭兵會盟的可怕後果,可怕後果之一是周天子。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重要的會議,周天子原本應該身居高位,周天子應該主持所有的會議,而此次會議最第次開始的時候,根本不是周天子召開的,而是宋國的大夫。

除此之外,這一次民兵會議推選出來兩個吧主,勢必有一些人不服從吧主安排,也勢必有一些人認為吧主應該是自己一定會盟,在絕對實力不均等的前提之下,只會加大諸侯之間的矛盾,而這個短暫的爭霸停歇將會導致再一次再一次爭霸的捲土重來。

  • 盟約徹底破裂

首先彌兵會盟的順利進行標誌著宋國的外交勝利。因為宋國推動了春秋的進程可以僅僅如此,因為這個推動是短暫的推動。

不敢寧居,悉索敝賦,以來會時事

任何一次會盟都是有對應的利益侵佔方和利益的受損方,而弭兵會盟,最大的利益受損方就是這些小國家。

晉國和楚國兩個國家之間的會盟,實際上是以侵犯了那些小國家的利益做出來的最大利益讓步。

不久之後盟約徹底破裂,演變出來了一次更加驚心動魄的戰役。

  • 秦國的利益分析

我們能夠看得出來,秦國無論和哪一個國家聯姻都是看中的最大利益方,秦國最開始和晉國進行聯姻,看中的就是晉國的實力以及和晉國的地緣政治關係。

緊隨而來,秦國和楚國聯姻,就是因為楚國能夠保證秦國南方疆域的穩定,秦國可以一心一意的在西北地區開疆擴土

秦國每一次聯姻,每一次友好外交都有著很強的政治目的性,正是因為這些政治目的性導致他和周天子之間沒有聯姻的可能和必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話題非常敏感,就是秦國弱小時,周天子瞧不上秦國,兩個國家之間必然無法聯姻。當秦國強大時,周天子正處於急速的衰敗期,而這個階段就更沒有和周天子聯姻的必要了。

歷史啟示錄

秦國原本就屬於邊疆蠻夷之地,和楚國有著相似之處,這也是為什麼秦國和楚國之間能擁有百年之好,畢竟自古以來英雄都是惺惺相惜的。

此外,秦國和楚國並列為周天子時期的蠻夷之地,這樣的蠻夷之地在周天子強盛的時候,根本入不了周天子的法眼,周天子也不屑於和秦國聯姻,如果這個時候非要冒昧的和周天的聯姻,無疑是自討無趣。

而當秦國強盛之後,它有著自己的政治考量,有著自己的軍事實力考量以及即將獲取的不當得利考量,就更沒有必要和周天子聯姻了。


趣談唐宋元明清


戰國之前,在周王室及中原各諸侯的眼中,秦國屬於不入流的國家,也僅僅比楚國好一些。根本沒有資格跟周王室聯姻。

戰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時期,實力為王。即無威信又無實力的周王室根本就沒有存在感,也談不上什麼正統的地位。所以戰國七雄也懶得理它。

秦國的由來

秦國立國比較晚,是被西周第八位君王周孝王分封的。當時西戎的首領名叫大駱,他的長子非子非常善於養馬。有一次非子去犬丘販馬,正好遇到剛繼位的周孝王。周孝王見非子馬養的好,人又精明能幹,就把非子留了下來,做主管畜牧的大臣。

上一代的君王周懿王在位時候西周羸弱,常被西戎等少數民族侵襲,被迫遷都。

“懿王七年西戎侵鎬,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遷於槐裡”“懿王之世,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諸侯於是攜德”《竹書紀年》

到了周孝王在位時,深感恥辱,命申侯率六軍征討西戎。申侯與西戎有聯姻的關係,所以申侯不樂意攻打西戎。他對周孝王說:“我把我的女兒嫁給了西戎的大駱,現在生有一個兒子叫成,如果大王您保證讓成來繼承西戎的首領,我保證西戎臣服,不再騷擾西周”。

申侯的私心很明顯,怕將來非子回到西戎跟自己的外孫搶奪西戎首領的位置。周孝王也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就答應永遠不放非子回國。

後來西戎果然與西周和好了,在周孝王五年的時候,還送給了西周一百餘匹良馬。馬在當時是非常重要及珍貴的物資,收到良馬的周孝王非常重視,在陝西和甘肅交界的一塊地方開闢了一塊牧場,命非子在那裡為周王室養馬。

三年以後,非子的馬群數量大增,為周王室創造了大量財富。為了表彰非子立下的大功,周孝王給了非子一塊封地——秦邑,非子在此建立了秦國。



位列諸侯

這時的秦國領土非常小,而且也不是諸侯。因為非子出身西戎,所以秦國只是依附於西周的蠻夷附庸國。

時間到了周幽王時期,幽王貪戀女色,寵幸褒姒,廢掉了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當時沒有太子的稱謂)。孃家人申侯大怒,聯合繒國、犬戎攻破了西周都城鎬京,並在驪山殺死周幽王。至此西周滅亡。

周幽王死後,申侯、繒侯及許文公共同商議立姬宜臼為周平王。因為秦國距離較近,當時的秦襄公帶兵前來勤王,並護送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邑。秦襄公對周王室的貢獻使得周平王非常感激,便將西戎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給了秦襄公,但得秦國自己打下來。並封秦襄公為諸侯,到這時秦國才在名義上成為了諸侯,可以與其他諸侯建立外交關係。注意:只是名義上的。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緌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記 秦本紀》

這個時候,歷史已經進入了東周時代。所以說整個西周時期,並不存在一個叫秦的諸侯國,也就更不存在與王室聯姻的可能了。



晉國對秦國的戰略影響很大

周王朝的等級尊卑制度森嚴,“先古聖王后裔”的諸侯爵位最高,地位尊貴。但周王朝最所倚仗的是王室宗族的諸侯國。所以像秦國這種爵位不高,地處偏僻,出身蠻夷的諸侯國是被邊緣化的。且不說周王室是否樂意與其聯姻,即便聯姻了,也不會被中原這些嫡系諸侯所認同。

而且提到秦國,就不得不說一下晉國,在整個春秋時代,晉國是對秦國影響最大的國家。



晉國是王室宗族的封國,看地圖就能清楚,晉國的主要職責就是拱衛周朝京畿,防禦西北的蠻夷。但這一地理位置恰巧完全封死了秦國東進的道路。雖然在秦穆公時代,秦國曾大敗晉國,成為過春秋霸主。但在歷史的絕大多數時期,晉國一直是秦國不可逾越的障礙,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所以春秋時代,秦國的主要戰略就是向西發展,搶奪少數民族的地盤來擴充自己的實力。除了極少數時期,秦國很少參與中原諸侯會盟征伐等行動。所以取得所謂的正統地位不在秦國的戰略考量當中。

戰國時期沒有聯姻的必要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的重要事件就是“三國分晉”,龐大的晉國被韓魏趙三國瓜分。這個事件對秦國的影響最大。

其一:對於秦國來說龐然大物的晉國一夜之間變為了三個小國(相對晉國來說),而此時的秦國已經基本完成了西邊的擴張。此消彼長,秦國終於看到了東向發展的機會。

其二:周王室的威信蕩然無存,叛臣篡國都被認為合理合法,哪裡還有什麼所謂的正統。所以整個戰國時期爭天下靠的是實力與諸侯國之間的交往攻殺,周天子已經無人問津了。


老曹講史


簡單來說,秦國是以武力證明正統的。

秦國公室的祖先,曾是商朝的諸侯,在武王滅商時站到了商朝一方,這就導致周朝立國後,他們被穿了小鞋,由諸侯淪落為養馬的奴隸。

到周孝王時期,秦人因為馬養得好,首領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天子附庸,秦國開始了自己的復興之路。周宣王時期,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獲封犬丘(今天水) 。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得到了周平王的賞識。 次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獲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然而周平王只是開了張空頭支票,岐山以西均被犬戎攻佔,秦國的封地需要自己去打,所以在護送平王東遷後,秦國轉身就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奪取封地戰爭當中。歷經襄公、文公兩代人的努力,秦國全據岐山以西,成為周朝西部的一個伯爵國。

隨後秦國東西並舉,用數代人的努力瘋狂發育,佔據了關中平原大部。而當秦國將目光投向東方的中原之時,猛然發現,曾經的周王室已經廢了。

自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就很受挑戰,第一個站出來的就是周王室的親戚鄭國。

前720年,周鄭交質,堂堂天子,要跟一個諸侯交換國家繼承人換取信任,面子大失。同年,周平王去世,太子洩父歸國的時候受驚過度,到達洛陽不久,未及繼位,便去世了,王孫林直接繼位,為周桓王。

周桓王開始算計怎麼搞鄭國,周鄭於是爆發繻葛之戰,此戰中鄭將祝聃射中王肩,天下譁然,事後鄭莊公向周桓王道歉,並得到諒解。自此,王室威嚴掃地。

這時候,從實力上看,秦國只是個二等強國,遠沒有取代周朝的實力,與周王室聯姻加強地位毫無必要,秦國更需要的是鞏固國家聯盟的聯姻,比如廣為人知的秦晉之好。

前655年,秦穆公迎娶晉獻公長女,秦晉結成聯盟,歷經百年發展的秦國開始了自己向中原進發的歷程。

這條路秦國走的很不順,尤其最大的石頭都是秦穆公自己搬的。前651年,秦穆公幫助晉惠公繼位,晉惠公翻臉不認人,於前645年與秦國爆發韓原之戰。秦穆公抓了晉惠公,在老婆的勸說下把他放了回去,留其子公子圉為人質。

秦穆公為了拉攏公子圉,把女兒嫁給他,但當公子圉得知晉惠公病逝的消息時,立刻偷跑回國,在父親去世後繼位,是為晉懷公。

秦穆公這個氣啊,把晉懷公伯父公子重耳找來,助其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率領晉國走向霸主之路,把秦國東進的路堵得更死了。秦穆公悔之晚矣,好不容易等到晉文公死了,他覺得要撈點好處,派兵偷渡晉國遠征鄭國。

這次出兵戰果不大不說,歸途中還被晉國發現,打了個埋伏,秦軍全軍覆沒,這就是崤之戰。這次戰爭後,秦晉的聯盟算是徹底破裂了,秦國在跟晉國打了彭衙之戰和王官之戰後,充分意識到自己單挑幹不過晉國,於是開始物色新的盟友。

這個盟友顯然不會是愈發孱弱被當成大旗的周王室,而是唯一能夠跟晉國扳手腕的楚國,於是秦國一方面退出中原爭霸,全力向西發展,另一方面與楚國聯姻,在晉楚爭霸時東出襲擾晉國,晉國則拉上齊國,四國結成兩個集團。

前546年,所有諸侯在宋國的調停下參加第二次弭兵會盟,共推晉、楚為霸主,所有小諸侯共同朝貢晉、楚兩國,而秦國、齊國作為兩位霸主的高級盟友,不需要向任何霸主朝貢。

就正統而言,諸侯的正統秦國在周平王時期就有了,不用像韓趙魏三家和齊國田氏那樣上下運作從周王室那裡取得,至於天子的正統,秦國根本沒那個實力,也不是靠取個王室公主就能獲得的,事實上,周朝後來被秦所滅,史家便以秦為正朔,儘管這時秦國尚未統一,但實力已為列國之冠,這個正統的轉移,完全是靠實力來背書的。


平沙趣說歷史


我是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賞心樂史,我來回答樓主的這個問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秦國建國初期,秦國肯定是想要和周王室聯姻的,一方面是可以增強本國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話語權以及地位,因為秦朝建國初期,周王朝周天子對於諸侯國還是有威懾力的,聯姻了有大大的好處;另一方面與周王室聯姻有什麼好差事肯定第一個會想到秦國,利益關係。

但是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國與國或者是皇室與門閥士族聯姻都是要有利益關係的。秦朝建國初期實力弱小,周王室作為統治者,是不可能跟秦國這樣弱小的諸侯國聯姻的,那是丟面子的大事,會被其他諸侯國嘲笑的。聯姻對於周王室來說好處太小了,可能還會被下邊的諸侯國嘲笑,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利益關係占主導地位。

筆者通過秦國的發展史來分析樓主這個問題,秦國的發展壯大與周王室一步一步衰弱直到滅亡的過程,兩者基本是成相反關係的。

秦國建國初期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 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地區),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秦國伊始。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

在西北秦人的土地上,有一個青年一直遙望著遠方,終於他的機會來了。西周在成康之治後,其實力直線下降。周宣王雖然小小的振作了一把,但是終究是無力迴天。中央政權的崩落,必然導致地方勢力的崛起,眼看西周政治混亂,各個諸侯國們摩拳擦掌,都企圖在這個即將四分五裂的局勢中分一杯羹。


秦襄公明白,若不利用局勢,秦國將難以做大。和親作為一種政治手段,顯然得到了秦人的青睞,成語“秦晉之好”就是來源於秦國的政策。但是秦國的第一次和親卻不是和晉國,而是和西戎。拉攏西戎大部族,即給秦人找了一個靠山,又解決了後顧之憂,同時還為日後稱霸西戎的道路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歷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政治鬧劇作為一個導火索,徹底改變了天下的局勢,從而使秦國從一個地方的小城邦晉升到了與齊、魯地位等同的諸侯大國。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國從周天子開始作為附屬國,直到秦襄公被封為諸侯,在岐山建立秦國整整一百多年時間,可見秦國的初期建業之艱難,建國初期與周王室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那時候想要和周王室聯姻肯定是不可能的,在秦襄公末期也就是東周初年,秦國已經初步具備了,稱霸的條件,實力是在東周王室之上的,周王室現在是需要秦國的支持的,秦國在這個時候也就沒有必要和周王室聯姻了。

秦國建國中期

春秋末期,周王室基本是名存實亡,沒有任何的話語權,基本是要看實力強大的諸侯臉色的。“和親”作為一種政治手段,講究的是利益關係,後來秦國為了稱霸增強實力與話語權“和親”對象自然就是強大的諸侯國“晉國”,正所謂強強聯手,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周朝自建立以來,一直是諸侯之首,也是天下政治的中心。戰國以來,諸侯割據,天下大亂,周王朝基本任由強大的諸侯擺佈。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盡獻其邑三十六城、民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是年,周赧王駕崩,墓葬位於慶城縣城東,楓香崗鄉丁家溶村。秦昭襄王遷九鼎,佔王畿,滅東周。歷時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終結。

周王朝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而秦國一統天下的曙光就在前方。

小結:秦國建國初期有必要與周王室聯姻來加強自身的正統地位,但是當時雙方實力差距太大,關係不對等,沒有足夠的利益支持,所以不可能聯姻,到秦國中後期,周王朝在諸侯國的統治力名存實亡,秦國實力越來越強大,秦國也就沒有與周王室聯姻的必要了。


賞心樂史


首先說秦國成為霸主地位是”戰國”秦孝公商鞅變法。春秋時期大家還是要尊周的,像春秋五霸就要尊天子以令諸侯。但還是隻有一個周天子算“王”,楚王當時也稱王了,但其他諸侯都把他的稱王叫做“僭越”,不承認他是一個真正的王,誰要是敢稱王想和周平起平坐,大家都是要共同討伐他的。戰國以來到秦滅周,(七雄爭霸周王的旗幟已經連象徵意義都稀薄了。誰強誰是正統爭得就是正統)




逗的豆豆111


這個問題我來簡單的說一下吧,秦國當然想獲得正統地位,但是秦國跟山東六國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隔閡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秦國由於位於蠻荒地區,以至於山東六國都將秦國人成為”西戎“,也就是西邊來的蠻夷。

要想跟周王室聯姻那可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在春秋時期,估計只有齊國跟晉國有機會甚至有能力來聯姻,因為這兩個國家實力雄厚,而且跟周王室有著很近的關係,但是秦國就不行。秦國最早的土地還是東周初立時期秦國拼盡全力佔領西部少數民族的地區而獲得的呢。

因為周平王許諾過秦王,只要你有能力攻取西戎,那麼西戎的土地就都歸你了,誰知道,這一句話讓秦人付出了近百年的努力,才獲得了這一片土地,自此秦國版圖才得到基本確立。

秦國確立完最初的版圖之後有著強烈的東進意願,但是晉國這個強國時刻阻撓著秦國的東進夢想,聯姻的確是個好辦法,但是周王室答應的可能性很低。


湯姆貓談歷史


那也要周王室看得起他才行啊

你看看,秦國就會發現,秦國多於楚國聯姻,這個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了,維持了多代。

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國和楚國,當時兩個數一數二的強國,卻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不得不抱團取暖,聯姻周王室,初期周王室看不起秦國,到了後期,戰國時代,大家都看不上週王室了,聯姻與否也就是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