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噯氣、嘔吐,你的胃病請認準一條:胃以降為和

胃就是一個消化的器官,中醫稱胃為“水穀之海”,指的是胃為受納、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納、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納,受納後腐熟不了,這就是病了,又或者腐熟過快,也是有病了。

胃氣是下降的,中醫稱“胃以降為和”。也就是說,胃氣下降,就調和了,就順了。如果不降,胃氣上逆,胃酸就上反,吃飯就沒胃口,就生病了。

胃痛、噯氣、嘔吐,你的胃病請認準一條:胃以降為和

胃氣上逆

本證常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痰飲內停,情志所傷,或久病等導致邪氣擾胃;或脾胃虛弱,而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成。其病位在胃腑,可由本腑自病而成,亦可因他髒有病影響而生。證有虛、實、寒、熱之分。

可見於急、慢性胃炎,幽門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憩室,膈肌痙攣,食管和胃腸道神經官能症,膽囊炎,消化道腫瘤等疾病。

治療原則:和胃降逆,並結合辯證,結合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全面施治。

主方:旋復代赭石湯加減

胃寒

脾胃陽氣虛衰,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證候。症見胃脘疼痛,得溫痛減,嘔吐清涎,口淡喜熱飲,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治宜溫胃散寒。

臨床上胃痛之症,中醫多稱之為“胃脘痛”,現代醫學所說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症及胃黏膜脫垂等疾患多屬中醫“胃脘痛”的範疇。中醫一般分為胃寒、胃熱等證型。

胃痛、噯氣、嘔吐,你的胃病請認準一條:胃以降為和

胃虛寒(胃陽虛)

證候: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時止,喜溫喜按,食後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治則:溫中健胃。主方:理中湯加減

胃實寒

證候:胃脘冷痛,痛勢急劇,遇寒加重,得溫痛減,脘痞作脹,噁心嘔吐,吐後痛緩,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脘腹水聲漉漉,舌苔白滑,脈弦或沉緊。治則:溫胃散寒止痛。主方:厚朴溫中湯加減

胃熱

有胃火不足,出現胃寒,自然也就有胃火過亢,出現胃熱。胃熱的患者經常有飢餓感,總覺得吃不飽,俗話稱為“慌飯”,中醫稱為“消谷善飢”。

治則:清臟腑熱,清胃涼血,主方:清胃散加減

胃痛、噯氣、嘔吐,你的胃病請認準一條:胃以降為和

胃陰不足

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尚未恢復,或平時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鬱化火而尋致胃陰耗傷。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胃部隱痛,飢不欲食,口燥咽乾,大便乾結,或腹部不舒,或乾嘔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治則:養陰清熱,益胃生津。主方:益胃湯加減

寒熱錯雜證

臨床中胃病的情況有時並非上述這麼單一,單純胃寒和單純胃熱不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寒熱錯雜的情況,只是寒熱所佔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胃中有熱,腸道有寒,這樣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熱,下半部分有寒,形成熱錯雜證。

治則: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主方:半夏瀉心湯加減

學習胃病的治法,最關鍵的是要理解一句話,“胃以降為和”,理解了這句話,就抓住了治療胃病的核心。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