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胃痛


中醫內科學——胃痛

一、概念

  凡由於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稱之胃痛,又稱胃脘痛。胃脘部一般係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兩側肋骨下緣連線以上至鳩尾的梯形部位。

二、病因病機

1.外邪犯胃

中醫內科學——胃痛


2.飲食不節

中醫內科學——胃痛


3.情志不暢

中醫內科學——胃痛


4.脾胃虛弱

中醫內科學——胃痛


三、診斷要點

1.病史:起病或急或緩,常有反覆發作的病史。

2.誘因:發病常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

3.症狀: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慾不振,痞悶或脹滿,噁心嘔吐,吞酸嘈雜等。

4.理化檢查:上消化道x線鋇餐造影、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等,有助診斷。

四、鑑別診斷

1.與胃痞的鑑別

中醫內科學——胃痛


2.與真心痛鑑別

中醫內科學——胃痛


注意:1.中老年人既往無胃痛病史,而突發胃脘部位疼痛者,當注意真心痛的發生。

   2. x線、胃鏡、心電圖及生化檢查有助鑑別。

五、辨證要點

1.辨寒熱

中醫內科學——胃痛


2.辨虛實

中醫內科學——胃痛


3.辨氣血

中醫內科學——胃痛


4.辨在胃、在肝、在脾

中醫內科學——胃痛


基本原則:理氣和胃止痛,審症求因,審因論治。

具體治法:散寒、消食、理氣、洩熱、化瘀、除溼、 養陰、溫陽。

七、分證論治

l.胃氣壅滯

主症:胃脘脹痛,食後加重,噯氣,或可兼見納呆少馨,噯腐,或有傷食病史,或有伴有風寒、風熱、暑溼等表證。

舌脈:傷食:苔白厚膩,脈滑;

   傷於風熱:苔薄黃,脈浮滑或浮數;

   傷於風寒:苔薄白,脈浮數;

   傷於暑溼:苔白膩,脈濡。

治法: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香蘇散化裁。

蘇葉——辛溫解表散寒;

香附——行氣和血;

陳皮——理氣和胃降逆;

甘草——和中。

2.肝胃氣滯

主症:胃脘脹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連及兩脅,攻撐走竄,可兼見喜太息,不思飲食,精神抑鬱,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殼、甘草)——氣血雙調,使肝體得養,肝用自如,氣血調暢;

  川芎——調血中之氣;

香附——理氣中之血;

3.胃中蘊熱

主症:胃脘灼熱,得涼則減,得熱則重,或兼見口乾喜冷飲,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瘡,甚至大便秘結,排便不暢。舌質紅,苔黃少津,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熱,和中止痛。

方藥:瀉心湯合金鈴子散。

瀉心湯(黃芩、黃連、大黃)——清胃瀉熱;

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理氣和血止痛。

4.肝胃鬱熱

主症: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兼見泛酸嘈雜,煩躁易怒,口乾口苦,渴喜涼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

治法:清肝瀉熱,和胃止痛。

方藥:化肝煎加減。

貝母——散結中求疏鬱;

白芍——養陰柔肝;

青皮、陳皮——理氣;

丹皮、山梔——清肝洩熱。

5.瘀血阻滯

主症:胃脘疼痛,狀如針刺或刀割,痛有定處而拒按,可兼見面色晦暗無華,唇黯;女子月經衍期,色黯。舌暗有瘀斑,脈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

失笑散(五靈脂、蒲黃)——活血祛瘀,通利血脈止痛;

丹參飲:丹參——活血化瘀;

檀香、砂仁——行氣止痛。

6.胃陰不足

主症:胃脘隱痛,或有隱隱灼痛,可兼見嘈雜似飢,飢不欲食,口乾不思飲,咽乾唇燥,大便乾結或腑行不暢。舌體瘦,質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而數。

治法:滋陰益胃,和中止痛。

方藥: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

   沙參、玉竹——補益氣陰;

麥冬、生地——滋養陰津;

   冰糖——生津益胃;

芍藥、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

7.脾胃虛寒

主症:胃脘隱痛,遇寒或飢時痛劇,得溫或進食則緩,喜暖喜按,面色不華,神疲肢怠,四末不溫,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舌質淡而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象沉細無力。

治法:溫中健脾。

方藥:黃芪建中湯加減。

   黃芪——補中益氣;   

小建中湯——溫中健脾。


分享到:


相關文章: